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17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9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423968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析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相关文献由2857位作者贡献,包括丸山芳弘、伊藤将师、柴山胜己等。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3968 占比:99.86%

总计:424546篇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发文趋势图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研究学者

  • 丸山芳弘
  • 伊藤将师
  • 柴山胜己
  • 赵冰
  • 徐蔚青
  • 大藤和人
  • 徐抒平
  • 大山泰生
  • 广瀬真树
  • 王著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化强; 龙开琳; 刘风坤
    • 摘要: 本文采用脉冲激光沉积和真空退火的方法在铝箔上制备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活性基底,并研究了ITO基底的SERS特性。沉积了700、1 000、1 300、1 600、2 000五组脉冲数的基底,测量结果显示薄膜厚度与脉冲数接近线性关系,当ITO薄膜厚度为60.80 nm(脉冲数为1 300)时,拉曼信号的增强程度达到最大值,其拉曼强度是Au基底的2~3倍。研究表明,真空退火能够显著提升ITO基底的拉曼增强效果,不同厚度的ITO薄膜基底均具有明显的SERS增强效果,可以通过控制薄膜厚度对ITO基底进行SERS调控。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后续ITO材料SERS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王澍; 汪崇文; 顾兵; 董浩; 桑瑶烁; 张龙; 李志刚; 刘勇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联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法,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准确鉴定。方法合成带正电的纳米银颗粒(AgNPs^(+))作为SERS基底,测量MRSA和MSSA的SERS指纹谱并制作数据集,构建浅层一维CNN网络并在该数据上训练生成MRSA/MSSA二分类模型。结果合成的AgNPs^(+)能够通过静电引力紧密地吸附在细菌菌体表面并产生显著的SERS效应,在654、731 cm^(-1)等7个波段均有明显的拉曼峰被增强出。提出的SERS-CNN方法用于MRSA和MSSA检测的准确率超过94.5%,重现性小于5%,检测灵敏度达到10^(2) cells/mL。结论建立的联合SERS与CNN的方法可用于MRSA的准确检测。
    • 张杰; 唐丽; 卜明; 马玉坤; 王海君; 王静
    • 摘要: 为实现环丙沙星的快速识别,制备了可以选择性吸附环丙沙星的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活性的铜滤膜基分子印迹复合膜。以环丙沙星为模板分子,铜滤膜为基膜,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甲醇、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为反应溶剂和致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复合膜。红外光谱表征膜的结构,显微镜表征膜的形貌。对膜的吸附性能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复合膜为一层白色、连续、均匀的薄膜,表面光滑无裂纹。120 min左右膜对环丙沙星的吸附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8.11μg/cm^(2),至少可以重复使用6次,印迹因子为4.0。膜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对环丙沙星检测的最低浓度为1.00×10^(-8)mol/L。
    • 张松; 张彤; 徐大鹏
    • 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高灵敏度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文中采用固态离子学法,选取RbAg_(4)I_(5)薄膜作为快离子导体薄膜,在9μA外加电流作用下制备了金纳米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金纳米带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选取罗丹明6G(R6G)水溶液作为探针分子并测试了金纳米带基底的拉曼增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固态离子学法制备的金纳米带宏观长度为3~7 mm,纳米带的带宽分布范围为0.5~4.5μm,纳米带表面均匀分布着直径∅为10~20 nm的纳米颗粒从而使得制备的纳米带具有很高的表面粗糙度,制备的金纳米带作为SERS基底探测罗丹明6G的极限浓度可以达到10-15 mol·L^(-1)。
    • 韩壮; 翁占坤; 曹亮; 刘日; 王深智; 楚学影; 李金华; 王作斌
    • 摘要: 为了优化激光干涉诱导向后转移(Laser Interference Induced Backward Transfer,LIIBT)制备微结构的工艺参数,研究了激光脉冲数和能量密度对LIIBT的影响,分析了银微条纹的形成机制,并研究了银微条纹结构对环丙沙星的拉曼增强效应。以钠钙玻璃为接收衬底,银薄膜为靶材,在大气环境下基于双光束LIIBT制备了银微条纹结构。SEM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脉冲数量和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银微条纹的边界变得更加清晰,EDS分析表明微条纹结构由银纳米粒子组成。拉曼测试中,当环丙沙星浓度降低到10^(-8)mol/L时,该结构仍表现出明显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最后,分析了银纳米粒子转移过程及二次脉冲形成微条纹结构的机制。通过优化LIIBT制备银微条纹结构的工艺参数,揭示了LIIBT过程中银微条纹结构的形成机制,验证了该结构对低浓度环丙沙星具有明显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为环境污染和食品工程等领域抗生素残留的高灵敏度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 夏大成; 周瑞; 涂博; 蔡志伟; 高难; 姬晓旭; 常钢; 任小明; 何云斌
    • 摘要: 利用种子介导的软模板生长方法制备了金纳米线(Au NWs)阵列,通过调节生长温度控制Au NWs阵列的形貌,最后在经硼氢化钠(NaBH;)清洗过的Au NWs阵列上化学沉积银纳米颗粒(Ag NPs),制得银/金纳米线(Ag/Au NWs)阵列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选用罗丹明6G(R6G)作为拉曼探针分子测定了Ag/Au NWs阵列的SERS性能.结果表明,Ag/Au NWs阵列作为SERS基底具有高灵敏度、优异的信号均匀性和良好的稳定性.使用Ag/Au NWs阵列对孔雀石绿(MG)检测的检出限可低至1×10;mol/L,线性范围为1×10;~1×10;mol/L.NaBH;可以在不影响SERS性能的情况下去除Ag/Au NWs阵列上吸附的分子,使得SERS基底可以重复使用.使用Ag/Au NWs阵列对湖水中的MG进行检测,得到了可靠的回收率,证明Ag/Au NWs阵列在检测环境水体中的孔雀石绿上具有应用潜力.
    • 刘风坤; 朱化强
    • 摘要: 采用模板法与纳米压印技术,分别以多孔氧化铝模板的顶部和底部为印章,制备出高度有序的金纳米突起结构阵列和金纳米碗结构阵列。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金纳米结构阵列进行表征分析,并研究Au的沉积厚度对金纳米结构阵列及SERS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技术制备出的金纳米结构阵列活性基底高度有序、具有较强的SERS效应,且可通过控制Au的沉积厚度来调控纳米结构的尺寸,从而调控局域电磁场。同时,该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够实现厘米级的大面积制备,为SERS活性基底的低成本应用提供一条新途径。
    • 孟庆龄; 胡宪伟; 于江玉; 石忠宁; 王兆文
    • 摘要: 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银基底,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基底形貌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电沉积银基底呈主干及两侧分支组成的枝晶状,分支均具有高曲率的尖端,可以产生避雷针效应,增强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对基底进行焙烧处理,在300°C时分支尖端开始消失并出现团聚现象,400°C时枝晶变得粗大,但有新的球状纳米颗粒生成,可以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提供新的“热点”。以罗丹明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制备的银基底在焙烧前后对其拉曼光谱信号的增强作用,发现增强效应随焙烧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基底未经焙烧处理时增强因子为1.62×10^(5),当焙烧温度为400°C时,其增强因子仍可达到2.16×10^(4),表明焙烧后的银基底仍具备较显著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将制备的银基底用于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不同温度下的原位拉曼光谱检测,发现其拉曼光谱信号显著增强。
    • 王子雄; 徐大鹏; 张一帆; 李佳佳
    • 摘要: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具有高效,灵敏,无损检测等特点,能实现对分析物分子的极低浓度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痕量分析领域。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毒性物质或非法添加剂被人体摄入或长期接触后,在体内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中毒或者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环境中过量的有害物质残留,由于其本身的毒性或者使菌株和害虫产生抗药性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些生物分子伴随疾病产生,可作为疾病的标志物,能给予人体健康诊断信息;有些抗癌药物由于本身具有毒性,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因此,利用SERS技术对各领域分析物分子的微量检测意义重大。对SERS技术的发展、SERS增强机理和检测分析物分子的意义做了简单介绍,以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部分分析物分子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SERS基底的制备工艺和检测分析物分子的检出限,并对拉曼增强机理进行阐述。检测低浓度的分析物分子,主要依靠SERS基底与分析物分子之间的有效吸附,通过基底产生的局域电磁场或者基底与分析物分子形成新的化学状态,使分析物分子拉曼信号增强。同时指出在对分析物分子定性定量分析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1)SERS基底大多以金银为原材料,成本高且不稳定,对分析物分子检测能力随时间延长而降低;(2)分析物分子在基底表面分布不均,导致点对点之间差异大,分析物分子浓度无法通过拉曼特征峰强度来准确获得且拉曼信号易受荧光和背景噪声干扰;(3)微量毒性分析物分子无法被检测出来,通过食物链或生态系统持续在人体累积,最终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总结了不同领域常见的分析物分子,为利用SERS技术检测各领域分析物分子提供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并为不同SERS基底的拉曼增强效果提供参考,对于推动SERS技术检测不同领域分析物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 付兴虎; 王振兴; 李佳轩; 马双玉; 付广伟; 金娃; 毕卫红; 董艳华
    • 摘要: 通过化学法制备了纳米银溶胶基底和微腔型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其中光纤SERS基底的微腔结构是通过氢氟酸(HF)腐蚀得到的。实验采用湿法检测,首先将纳米银溶胶基底与罗丹明6G(R6G)混合,找到增强效果最强时的裸光纤微腔结构,在此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溶胶自组装法制备银纳米颗粒包覆的光纤SERS基底,通过控制自组装时间制备不同光纤SERS基底(Ag/光纤-x,其中x为自组装时间,分别为10,20,30,40,50和60 min)。以10^(-3) mol·L^(-1)的R6G为探针分子,对Ag/光纤-x基底进行初筛,得到增强效果最强的Ag/光纤-30基底。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的R6G溶液,对纳米银溶胶基底和Ag/光纤-30基底的SERS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纳米银溶胶基底和Ag/光纤-30基底对R6G的检测限(LOD)分别为10^(-6)和10^(-9)mol·L^(-1);在1362 cm^(-1)拉曼位移处对两种基底的拉曼强度和浓度进行对数转换拟合,Ag/光纤-30基底的拟合优度R^(2)达0.9753,远高于纳米银溶胶基底;拉曼信号的再现性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基底在各个特征峰处的RSD值均在合理范围内,但Ag/光纤-30基底的RSD值范围更小,范围最大值仅为10.94%;两种基底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银溶胶基底35 d后,在1362 cm^(-1)位置处的综合拉曼强度下降了45.90%,而Ag/光纤-30基底35 d后,综合拉曼强度仅下降了17.58%,说明Ag/光纤-30基底具有长期稳定性。同时,对两种基底增强因子(REF)进行计算,对浓度为10^(-6)mol·L^(-1)的R6G溶液,纳米银溶胶基底和Ag/光纤-30基底的REF数值分别为3.49×10^(6)和2.14×10^(7),说明对于同一浓度的R6G溶液,Ag/光纤-30基底具有更强的增强效果,且比纳米银溶胶基底高出一个数量级。通过对比两种基底的SERS性能,表明Ag/光纤-30基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好的再现性以及长期稳定性。因此,基于银纳米颗粒包覆的光纤SERS基底在农残化学分析、生物医学检测等痕量检测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