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自治

乡村自治

乡村自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史、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23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行政与法、理论与当代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行政法年会、2006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等;乡村自治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德芳、章敬平、刘星等。

乡村自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10.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923 占比:89.23%

总计:2155篇

乡村自治—发文趋势图

乡村自治

-研究学者

  • 李德芳
  • 章敬平
  • 刘星
  • 张墨宁
  • 万新方
  • 何平
  • 何晓斌
  • 傅琼
  • 卜忠政
  • 唐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兴元
    • 摘要: 村干部是村里的当家人,鉴于当前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村干部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村干部职业化是实现国家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方式,把村干部变成“体制内人员”,国家可以通过职业化的村干部直接治理乡村。但是,村干部职业化也随之压缩了乡村的自治空间,并加重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成本。因此,在保证乡村自治性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就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村干部制度。
    • 刘锐; 张弼格
    • 摘要: 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和谐稳定是基础。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宅基地及相邻纠纷。农村宅基地纠纷大多发生在邻里之间,量大、持续时间长且牵涉农民根本利益,很容易因“鸡毛蒜皮”之类小事触发,并与其他恩怨、利益纠纷交织,“易燃”且“易爆”。化解农村宅基地及相邻纠纷,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是基础,同时需准确理解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从各地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 沙家辉
    • 摘要: 我国农村的基层自治制度是保障乡村振兴顺利实现的基本制度安排。环顾世界,以美、法为主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各自的“乡村振兴”都重视发挥基层自治的功能。中、美、法三国为现实乡村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都选择了“政策倾斜+制度保障”的模式。其中,美国注重乡镇自治的功能现实进而支持农村发展;法国强调对乡镇自治精神的尊重并侧重基层治理模式的改革。我国虽也重视基层自治对乡村发展的结构性保障,但在功能发挥层面较西方主流国家仍略有欠缺。因此,以欧美乡村自治经验为蓝本,立足国情,可以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革新和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范式指引。
    • 陈洪连; 孙百才
    • 摘要: 乡规民约在促进乡村“三治融合”,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然而,乡规民约还面临自治色彩淡化、法治精神缺失、德治资源匮乏、权威地位弱化、执行效力削减等实践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提高乡规民约的规范化水平,优化乡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实现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衔接融通,推动乡规民约获得公共精神的滋养,提高乡规民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 刘津
    • 摘要: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基于乡村振兴调查数据与实地调查资料发现,村规民约在实行中存在不足,将村规民约视为管理乡村的制度,忽视了村规民约的社会组织功能;村规民约在实践中受到行政力量的较大干预;契约性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比较分析了“乡约”与村规民约存在的一些共同的特征,基层性、政府的干预、村民的教化及遵从,构成了村规民约实践的先天缺陷。基于“三角模型”对实践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可以从村民、村民自治组织以及政府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村规民约的实行。
    • 杨智华
    • 摘要: 故城县房庄镇立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功能定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党建强引领,强产业促增收,搞建设提面貌,搭平台促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镇、美丽房庄。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由房庄镇党委牵头,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村村健全了村妇联、团支部以及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构建了乡村自治组织体系。用好农村党员、村民代表、有劳动能力脱贫户三支队伍,建立了村级河长、路长、胡同长、坑塘长、燃气安全协管员、信访调解员、环保巡查员、保洁员、防疫专员“四长五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办、落实有成效的良好格局。制定了涵盖人居环境、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村风民风,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李晶; 邓智龙; 王雨萌
    • 摘要: 传统村落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本文在乡村自治的背景下,以福建省晋江市瑶前村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活化路径的可行性。引入第一书记这种乡村治理方式的主要手段,成立青年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核心形成“村委会—第一书记—青年合作社—多方社会团体”相结合的联动方式。基于此,联合海外华侨等力量,以空间活化为支撑,构建改造闲置建筑、提升乡村环境、打造乡村文化大观园的传统村落活化保护途径,最终探讨传统村落保护前提下的活化振兴。
    • 沈文娟
    • 摘要: 走进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百亩荷塘呈现“接天连叶无穷碧”的壮丽景象,村庄整体环境面貌全面提升,令人耳目一新。元龙畲族村地处章江河畔,是历史上“南安九城”之一的凤凰城所在地。作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元龙畲族村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乡村自治,同步实现了脱贫致富和治理有效的双重目标。从省级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元龙畲族村华丽转身的背后,正是江西全省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 黄薇
    • 摘要: 3月中旬的石棉县,漫山遍野的黄果柑已经成熟.在新民藏族彝族乡海耳村的一片果林中,村民陈丽将摘下来的黄果柑放在背篓中,又顺手到菜地里掰下两棵白菜."今年水果蔬菜长势好,多亏了咱们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更换新的节水灌溉管道."陈丽告诉记者.
    • 叶文榜
    • 摘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反腐进程的背景下,“村霸”问题因其严重侵蚀基层政权的特性而受到重视。今之“村霸”一词的概念较之以往有所改变,它是那些在基层政权中利用职权之便欺压百姓、敛财谋私、吃拿卡要、横行乡里的村官的称谓。“村霸”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权力结构体系出现了真空带,让“村霸”有机可乘,同时法律规制上的困境也助长了“村霸”的嚣张气焰。我们应积极倡导以“新乡贤”文化推动基层群众自治体系的完善,同时加强对“村霸”问题的有针对性的法律管控,不让“村霸”有可乘之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