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589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90篇、会议论文101篇、专利文献28241篇;相关期刊1583种,包括求实、人民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乡村治理的相关文献由6292位作者贡献,包括贺雪峰、赵秀玲、卢福营等。

乡村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90 占比:16.96%

会议论文>

论文:101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28241 占比:82.74%

总计:34132篇

乡村治理—发文趋势图

乡村治理

-研究学者

  • 贺雪峰
  • 赵秀玲
  • 卢福营
  • 沈费伟
  • 温铁军
  • 张春华
  • 申端锋
  • 高其才
  • 宋才发
  • 陈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治文
    • 摘要: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治理易发挥出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的功能,从而能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实践中存在职业教育赋能理念落后、赋能机制不健全、赋能主体本领亟须强化等问题。通过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来找寻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治理策略:一是加大涉农法律制度供给,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使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治理理念更新适应;二是打造以党委、地方政府为领导力量的多元治理机制;三是全方位深化拓展职业教育赋能领域;四是以线上线下、引进来与走出去双结合方式提高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治理主体的本领。
    • 钟海
    • 摘要: 干部驻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脱贫攻坚期间,驻村干部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及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凸显出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行、精准帮扶失准以及名实分离等偏离目标的异化现象.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场域转变的过程中,干部驻村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密码.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推进干部驻村制度思想认识的持续深化与理念转变;推进干部驻村帮扶政策制度的动态调整与梯度跟进;推进干部驻村帮扶运行机制的有机衔接与转型升级;推进干部驻村制度运行环境的平稳过渡与优化更新.
    • 黄博
    • 摘要: 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打开,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 杨青青; 郑兴明; 张琳; 季雨亭
    • 摘要: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重视其利益诉求是评判乡村是否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体现在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创收增收等四个方面,利益诉求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改善干群关系,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当前,在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农民主体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呈现与发挥,究其原因是历史、外部与内部等各方面因素交织叠加作用,导致农民的利益诉求未能得到实现.基于此,本文从农民切身利益诉求切入,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城乡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重视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体制机制建设四个方面,探索可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价值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现实路径.
    • 吴文东
    • 摘要: 乡贤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宣传、民情反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治安治理价值.当前,乡贤组织面临组织效率低下、乡贤权威弱化、治理能力不均衡、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乡贤组织规章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缺失紧密相关.乡贤组织应从建立"规范稳定"的组织选拔制度、搭建"四维一体"的教育培训制度、创新"精细可操作"的工作管理制度、健全"灵活多元"的激励保障制度、完善立体化监督评价制度等五个维度展开制度构建,推动乡贤组织制度化发展.
    • 马磊
    • 摘要: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 闫育满; 王梦宇
    • 摘要: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研究我国乡村治理绩效的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分别从产业治理、生态治理、文明治理和生活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我国乡村治理绩效,同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乡村治理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4—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2014—2015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上升状态,但处于不协调阶段;(2)2016—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进入协调阶段,2018年已达到优质协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今后的乡村治理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 崔博俊; 李贤; 李婧雅
    • 摘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三农”问题的核心也从“聚焦扶贫”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小农意识”导致农民群体存在非理性认知:现时偏见、禀赋效应、涉他偏好及沉没成本谬误。这些有限理性认知使得“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在局部地区不及预期。本文尝试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入手,通过经济学及心理学,思考农民群体非理性认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对部分现有项目及政策进行改进,加强“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
    • 张以哲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 曹志立; 曹海军
    • 摘要: 当前,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基层党建引领特征越发鲜明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已经成为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逐渐取得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共识。对北省L镇实践的考察表明,基层政府综合多种途径完成了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任务。基层政府全面推行“一肩挑”有着明显的上级压力与基层需求,采取了“情”与“理”结合、正式与非正式交织的动员策略。但与此同时,L镇的实践也反映出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仍然面临着基层选举、基层治理和行政效率方面的困境。对此,可以从立法修订、激励机制、党建服务、力量培育等多方面发力,优化“一肩挑”政策运作的制度、动力、民意和组织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