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萼花臂尾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普通生物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3970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9’江苏省水产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水生生物学博士生会议、中国动物学会成立65周年年会等;萼花臂尾轮虫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席贻龙、杨家新、黄祥飞等。

萼花臂尾轮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970 占比:99.61%

总计:34102篇

萼花臂尾轮虫—发文趋势图

萼花臂尾轮虫

-研究学者

  • 席贻龙
  • 杨家新
  • 黄祥飞
  • 董丽丽
  • 徐晓平
  • 牛翠娟
  • 项贤领
  • 黄林
  • 温新利
  • 耿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涛; 徐晓平; 李彬彬; 陶开燕; 谢安; 黄志鹏
    • 摘要: 为探索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轮虫繁殖的影响规律,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3种粒径(100 nm、0.5μm和1μm)聚苯乙烯塑料对轮虫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暴露于粒径较小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轮虫的急性毒性较大.②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20 mg/L的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和0.01、0.1、1、10和20 mg/L的1μm聚苯乙烯微塑料均导致轮虫种群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③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暴露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率和受精率均有显著影响.④暴露于10和20 mg/L的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均显著抑制萼花臂尾轮虫7 d休眠卵产量(P<0.05),而暴露于0.1 mg/L的1μm聚苯乙烯微塑料以及0.01、0.1、1、10和20 mg/L的0.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均显著增加轮虫7 d休眠卵产量(P<0.05).研究显示,在评价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影响时,轮虫混交率和休眠卵产量可以作为合适的毒性测试指标.
    • 何雨晗; 张欢; 祝孔豪; 赵康顺; 李海露; 徐军
    • 摘要: 为研究轮虫通过母体效应诱导能否产生行为响应,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例,研究其反捕食漂浮行为响应的母体效应。通过控制轮虫母体在捕食者诱导液中的暴露时间及带卵状态,收集母体产生的后代,再将这些后代再次用捕食者诱导液处理,观察后代的漂浮行为及形态特征。研究发现:暴露于捕食者诱导液诱导较长时间的母体产生的后代个体,当再次暴露于捕食者诱导液时,其产生的行为响应强于没有母体暴露经历的后代;母体暴露时间越长,后代形态和行为响应均更加强烈。研究显示萼花臂尾轮虫可通过母体效应产生漂浮行为响应。
    • 李海露; 姚慧; 何雨晗; 耿红; 徐军; 何亮; 张欢
    • 摘要: 为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浓度变化对浮游动物竞争关系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法,评估了在3个铜绿微囊藻浓度梯度下,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大型溞的增长及二者种间竞争影响具有差异,并且在3种铜绿微囊藻浓度下均以大型溞为主要优势类群。低浓度(5×104 cells/mL)铜绿微囊藻仅促进大型溞种群增长(P<0.01),大型溞占据主要优势地位;中浓度(1×10^(5) cells/mL)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和大型溞增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在此浓度下大型溞在种群竞争中依旧占优势地位,使得萼花臂尾轮虫种群衰亡;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5×10^(5) cells/mL)环境中种群生长均受到抑制(P<0.01),在共培养体系中仅大型溞种群存活。在无其他外在影响因素存在时,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下,大型溞均占优势,说明铜绿微囊藻的浓度可能不是影响大型溞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竞争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条件下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关系对于理解蓝藻水华暴发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 葛乐乐; 白琰; 孙帆; 江姗; 席贻龙
    • 摘要: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但其对轮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尚无从知晓.本文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应用种群增长、休眠卵产量和生命表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吡虫啉(0、1.56、3.12、6.25、12.5、25、50和100 mg/L)对其种群增长和生命表统计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浓度对轮虫存活(以生命期望为指标)、发育(世代时间)、生殖(净生殖率)和种群增长(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增长率)等参数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12.5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种群增长率显著升高(P<0.05),而50和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种群增长率则显著降低(P<0.05).3.12~12.5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延长(P<0.05),而25~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则显著缩短(P<0.01).1.56~12.5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P<0.05),净生殖率显著升高(P<0.01),而50~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P<0.01),25~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净生殖率显著降低(P<0.01).50~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吡虫啉浓度与轮虫存活、发育、生殖和种群增长等参数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监测吡虫啉的慢性毒性时,净生殖率是较敏感的指标.
    • 张丙行; 朱韩; 江姗; 黄克强; 潘玲; 席贻龙
    • 摘要: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在1.0× 106(较低)、2.0×106(中等)和4.0×106个细胞/mL(较高)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下,研究了不同浓度(0、200、400、600、800和1000 μg/L)的青霉素钠对轮虫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各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藻密度为2.0× 106个细胞/mL时,200-1000 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分别延长了40.67%-70.67%和34.04%-50.23% (P<0.05),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提高了204.35%-358.70%和36.26%-62.09% (P<0.05);藻密度的降低或升高均显著降低青霉素钠对轮虫存活、生殖和种群增长的促进幅度.1.0×106个细胞/mL的斜生栅藻密度下,400 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延长了21% (P<0.05),200-400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延长了23.15%-33.13%(P<0.05),200-600和1000 μg/L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净生殖率分别升高了40%-81.05%和41.05% (P<0.05);但4.0×106个细胞/mL的斜生栅藻密度下,各青霉素钠处理组中轮虫的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藻密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青霉素钠浓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藻密度和青霉素钠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也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实验设置的青霉素钠浓度范围内,1.0× 106个细胞/m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与青霉素钠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2.0× 106个细胞/m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内禀增长率与青霉素钠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环境相关浓度的青霉素钠不会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生殖和种群增长产生显著性影响.
    • 郭梦雅; 毛增辉; 项贤领
    • 摘要: 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实验材料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版)《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2节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对实验数据进行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拟合,验证"J"型曲线和"S"型曲线,探究环境条件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影响.力求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提供新思路,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
    • 卫向东; 郭匿春; 杨利源; 李静
    • 摘要: [目的]了解温度和铜绿微囊藻浓度对轮虫生活史的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命表研究.[方法]在15、25、35°C和不同斜生栅藻浓度下,探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结果]温度、斜生栅藻浓度以及二者交互作用下,铜绿微囊藻均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R0)、世代时间(T)和内禀增长率(rm)有显著影响(P<0.05).当斜生栅藻浓度分别为105、106 cells/mL时,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温度在15°C时,R0分别下降了9.4%、69.3%,rm分别下降了20.0%、63.6%,铜绿微囊藻在斜生栅藻浓度充足时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与生长的抑制作用要大于斜生栅藻浓度紧缺时;在温度25°C时,R0分别下降了66.3%、45.6%,rm分别下降了77.8%、22.2%,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提升而减小;温度在35°C时,R0分别下降了71.8%、83.0%,rm分别下降了90.0%、70.7%,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提升而加大.[结论]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作用受其他可食性绿藻食物浓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间的交互作用对萼花臂尾轮虫一些重要的生活史参数和生命表因子的影响来了解其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为以后研究野外环境中各种因子对轮虫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做好数据与理论的铺垫.
    • 邢康南; 牛翠娟
    • 摘要: 周期性孤雌繁殖的轮虫靠休眠卵度过不良环境,等环境适宜时休眠卵孵化出干雌体,再次通过孤雌繁殖建立种群.通常休眠卵要经历一段休眠期再孵化,但也有些休眠卵生成后很快孵化,称为早孵化现象.有关休眠卵不同孵化对策如何影响其干雌体克隆种群的增长,目前尚不清楚.分别观测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两个品系H1(窄温度生态位)和D1(宽温度生态位)的休眠卵在不同孵化对策和不同食物浓度下所生产的干雌体克隆群的种群增长差异.孵化对策包括早孵化(early hatching,EH)和晚孵化(late hatching,LH);食物浓度包括高食物浓度(high food concentration,HF:2× 106个细胞/mL)和低食物浓度(low food concentration,LF: 5×105个细胞/mL),每个品系下各设置4个实验组(LH-HF、LH-LF、EH-HF、EH-LF),每组10个重复.结果 发现,对D1品系来说:孵化对策和食物浓度对最大种群数量具有显著的综合影响(P=0.002),但两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911);早孵化的干雌体种群在最大种群数量上显著高于晚孵化的干雌体种群(P=0.001).对H1品系:孵化对策和食物浓度对最大种群数量综合影响显著(P<0.001),且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高食物浓度下,EH干雌体克隆群的最大种群数量显著低于LH干雌体克隆群(P<0.001).高食物浓度下干雌体克隆群开始有性生殖的密度阈值,D1品系EH组显著高于LH组(P=0.041);而H1品系EH组却显著低于LH组(P=0.022).最高种群密度下,H1品系的有性生殖率在两种孵化对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4),EH种群的有性生殖率低于LH种群,而D品系却未见有性生殖率在不同孵化对策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休眠卵的孵化对策会影响其后代干雌体种群的增长特性,其影响的结果可能与种群的生境适应相关.
    • 李猛; 黄荣; 席贻龙; 项贤领
    • 摘要: 因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纳米材料的环境生物安全和潜在风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由纳米TiO_(2)所引起的轮虫种群动态变化尚鲜有报道。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通过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探究纳米TiO_(2)暴露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48 h半致死浓度(48 h-LC_(50))值为30.20 mg·L^(-1);当纳米TiO_(2)浓度≥1 mg·L^(-1)时,萼花臂尾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平均种群密度、平均种群增长率、平均非混交卵数量以及总雌体生产量受到显著抑制,且轮虫达到最大种群密度的时间更短,说明纳米TiO_(2)的介入降低了环境容纳量,抑制了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繁殖力。此外,在2.0 mg·L^(-1)和2.5 mg·L^(-1)纳米TiO_(2)处理组中休眠卵产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当浓度≥1.5 mg·L^(-1)时,种群平均混交率也显著提高,说明纳米TiO_(2)暴露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有性生殖具有显著影响,这可归结于纳米TiO_(2)显著提高了单位体积内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生产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