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性

自然性

自然性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7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建筑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51853篇;相关期刊55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青海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03年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2017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大会(2017 China CAD&CG)、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自然性的相关文献由79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磊、李振煜、李霞等。

自然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6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1853 占比:99.84%

总计:452557篇

自然性—发文趋势图

自然性

-研究学者

  • 徐磊
  • 李振煜
  • 李霞
  • 付君
  • 任雷
  • 任露泉
  • 刘森林
  • 周亮
  • 宋国风
  • 张一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鑫
    • 摘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时间并非外于生命的无内容的时间,而是承载和包容真正生命体验的时间,是生命与世界相关联的一种完美方式。”[1]不过,在当今时代,时间越来越脱离其本真性、自然性。人对于时间、世界越来越没有触碰感。在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减少了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世界的审视,从而造成生命与世界的疏离与陌生。
    • 陈瑞涛
    • 摘要: 根艺与其他类艺术相比有一些自己的特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自然性。根雕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才施艺,所以,欣赏一件根雕作品,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感悟力以及美学知识。因为根的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从它的奇、怪、妙中悟出它的神韵;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领略自然的妙趣,体味更深刻的内涵。
    • 米娜; 杜娟(口述)
    • 摘要: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边工作边带娃。我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家住北京西城区,与优质资源校仅一街之隔。即便如此,我依然放弃体制内教育,“舍近求远”将孩子们送到日日新学堂。大女儿10岁,是小学部四年级的学生;小女儿5岁,还在幼儿园。最初吸引我的,是日日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性、模糊性、隐秘性、自主性和他们真实的生命状态,可以说与我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 林宏艾
    • 摘要: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也层出不穷。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单一、僵直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因此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不能拘泥于某个单一文本或观点,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要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自然性”“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社会性”以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性”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解构,从而准确把握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有利于深化我们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理解,对新时代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曾肖
    • 摘要: 自然观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生成及演化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法则、规律。老子在对"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人道描述中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主张和对人类个人的行为规范要求,体现了人道之社会性。虽然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总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但是生存之外部环境亦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经》以言语模仿自然,却并没有丢失人道之社会性,其自然性和社会性是同属于自然观的,两者在用语看似矛盾的情况下蕴含着统一。
    • 李永林; 梁松
    • 摘要: 数学教学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基于数学自然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对象的研究思路探寻、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产生.
    • 李博玲
    • 摘要: 《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在创作转型期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在人物创造上独具特色。一方面,鲜花女人身上洋溢着一种神秘、自由、温情的自然性,另一方面,钟表姑娘、王四的家人以及李家庄村民身上体现了一种物质崇拜,反映了粗俗冷漠的人性及盲目维护封建道德的世俗社会性,而王四在这两派人物间的苦苦挣扎则反映出人类在其自然渴望与世俗社会规约间的挣扎态度。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典型人物形象,探讨其象征意义,分析莫言叙述中的独特手法,透析莫言小说中的社会意义和人伦价值。
    • 戴荣里
    • 摘要: 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向前发展的。譬如心电图对人的测量,CT机给人的认知。一位修道的老专家对大众讲:有性才有命。并对民谚所讲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认为一个人六十岁了,假如还有性欲望,就会活到七十三;到了七十岁,还有性欲望,就会活到八十四岁。这位道人的解读,强调了人的动物性,弱化了人的精神性。但性与命,的确是分不开的。这性,不只是性本身,而是人自然性的全部,生理和心理的融合,日常生活的所指。性命攸关的道理,弗洛伊德有解释,中国的历代圣人也有解读。
    • 张思武; 余海燕
    • 摘要: 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之间表现于“专注形式”和“忽视形式”的本质区别,任务途径原理的核心原则--“区别于专注形式的专注形式”可以全面地深层次阐释这一本质区别。交际能力理论以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决定交际语言教学的内容,而认知学习理论以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决定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过程。前者的课堂活动是“规则型”的,追求语言运用实际状况的真实,其内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运用规则就是其教学目的;后者的课堂活动是“非规则型”的,顺应语言习得普遍路径顺序的自然,其内容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意义不是其学习目的而只是促使学习发生的手段。任务型语言学习课堂活动的目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
    • 王水泉; 姜金红; 李永春
    • 摘要: 为厘清近代体操教育流变的脉络、各流派的特征,探寻其当代启示,研究认为,近代医学与思想领域对“身体教育”重要性的揭示,使近代体操教育的创立成为可能。18世纪中后期近代体操教育创立阶段,为建立属于每个国民的体操教育,突出完善人格教育的价值,以“自然性”为教育方法论,维劳密勾勒出了近代体操教育的基本方向,古茨穆斯承前启后,从实践出发,奠定了近代体操教育发展的基础,维斯则开启了“科学”研究体操教育的序幕,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洞察到了体操教育的人格陶冶价值。19世纪初,战争的威胁和工业的发展使德国、瑞典、丹麦成为了近代体操全球化的三大策源地。在国家主义背景下,政治性、道德性、军事性是之后各国近代体操教育的普遍特征。扬(Friedrich Ludwig Jahn)以“国民性”为思想依据的“德国体操”,突出精神的培养,重视器械体操。林(Per Henrik Ling)以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瑞典体操”,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重视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布克(Nicls Bukh)纠正军事化体操教育的弊端,创建的民众化的“基本体操”,突出强健性、柔韧性、灵敏性,重视基本体操、韵律体操、手持轻器械体操。19世纪中期施皮斯(Adolf Spiess)开创的近代学校体操教育必修制度重视集体徒手秩序体操。研究认为,反思“身体教育”“自然性”的内涵,正确认识身心关系,统筹考虑运动文化属性,有利于体操课程现代教育使命的更好实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