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体教育

身体教育

身体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3574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才智、教育科学研究、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第九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等;身体教育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之沧、毛振明、林笑峰等。

身体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1.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3574 占比:98.95%

总计:23823篇

身体教育—发文趋势图

身体教育

-研究学者

  • 张之沧
  • 毛振明
  • 林笑峰
  • 胡红
  • 马俊锋
  • 鲁娜娜
  • 严平
  • 乔玉成
  • 于洋
  • 何志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新; 廖雪; 周煜; 李佳婕
    • 摘要: 概念是人们认识客体对象的思想结晶,是对客体事物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总结。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成的“体育”概念将人们对身体运动的认识带入全新的空间。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词源法,回到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探究“体育”词汇的形成过程,追溯“体育”的意义嬗变。发现:作为在中国近代危难时刻引入的新概念,“体育”原初的语义就是“身体教育”,被定义为教育学名词;随着中国近代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体育”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泛化为人类一切身体运动的总称,与体操、竞技、运动、运动会、运动家精神等下位概念共同构成近代中国体育的概念体系。虽因原初意义与泛化意义的差别不时出现概念使用一致性的危机,但这些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传导出中国人对体育活动的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
    • 崔印
    • 摘要: 劳动教育应当致力于让学生成为人,具备支配身体、整合身体以及构建身体的能力。然而,由于人们愈发注重头脑的思维逻辑,造成身心二元分离与对立,使得当前的劳动教育环境中存在着身体的制度规训化、技术异化以及时空占有化等缺陷。学校和教师为了将劳动教育还原与回归到学生身体的本真上,就要在劳动中加强身体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性,感悟身体的生命活力,关照身体中的时空联系,以触及学生身体的灵魂深处,从而形成正当且合理的劳动价值观。
    • 王水泉; 姜金红; 李永春
    • 摘要: 为厘清近代体操教育流变的脉络、各流派的特征,探寻其当代启示,研究认为,近代医学与思想领域对“身体教育”重要性的揭示,使近代体操教育的创立成为可能。18世纪中后期近代体操教育创立阶段,为建立属于每个国民的体操教育,突出完善人格教育的价值,以“自然性”为教育方法论,维劳密勾勒出了近代体操教育的基本方向,古茨穆斯承前启后,从实践出发,奠定了近代体操教育发展的基础,维斯则开启了“科学”研究体操教育的序幕,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洞察到了体操教育的人格陶冶价值。19世纪初,战争的威胁和工业的发展使德国、瑞典、丹麦成为了近代体操全球化的三大策源地。在国家主义背景下,政治性、道德性、军事性是之后各国近代体操教育的普遍特征。扬(Friedrich Ludwig Jahn)以“国民性”为思想依据的“德国体操”,突出精神的培养,重视器械体操。林(Per Henrik Ling)以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瑞典体操”,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重视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布克(Nicls Bukh)纠正军事化体操教育的弊端,创建的民众化的“基本体操”,突出强健性、柔韧性、灵敏性,重视基本体操、韵律体操、手持轻器械体操。19世纪中期施皮斯(Adolf Spiess)开创的近代学校体操教育必修制度重视集体徒手秩序体操。研究认为,反思“身体教育”“自然性”的内涵,正确认识身心关系,统筹考虑运动文化属性,有利于体操课程现代教育使命的更好实现。
    • 宋岭
    • 摘要: 儿童的身体及其自由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未得到真正的释放与解放,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控制、排斥甚至规训儿童身体运动和活动的教育现象。这种静听式的教育是对儿童探索、建造和互动天性的磨灭,是身心二元认识论在教育中的残留。“动”是儿童生命的彰显,是儿童与世界互动、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基本方式。具身认知科学也发现,身体感知觉运动等不仅是身体生理健康的基础,更与儿童大脑和认知、能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不可分割。因此,儿童教育应适当融合育智和育体,开展更多具身化的课程活动,而且要开放儿童的感知觉世界,让儿童在真实的身体体验、活动和运动中成长,在与周遭的人、事、物的真实互动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
    • 陈峰
    • 摘要: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中国教育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学者与教师开始重视生命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渗透.该文从多个角度分别探究了身体教育与生命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本质作用,以及身体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统一的实施路径与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将身体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希望能为各位学者与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任丹萍
    • 摘要: 随着日本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身体教育"教学理念被逐步引入学校课程,并迅速在日本国内发挥巨大成效.由于中日学前教育体制有所不同,首先对中日学前教育进行详细对比,充分了解日本孕育"身体教育"理念的独特条件,再对"身体教育"课程进行详细阐述,即幼儿身体各项机能应通过科学化指导得以充分调动,还需具备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计划,切实提高幼儿身体教育质量.
    • 宋岭
    • 摘要: 儿童的身体及其自由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未得到真正的释放与解放,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控制、排斥甚至规训儿童身体运动和活动的教育现象.这种静听式的教育是对儿童探索、建造和互动天性的磨灭,是身心二元认识论在教育中的残留."动"是儿童生命的彰显,是儿童与世界互动、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基本方式.具身认知科学也发现,身体感知觉运动等不仅是身体生理健康的基础,更与儿童大脑和认知、能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不可分割.因此,儿童教育应适当融合育智和育体,开展更多具身化的课程活动,而且要开放儿童的感知觉世界,让儿童在真实的身体体验、活动和运动中成长,在与周遭的人、事、物的真实互动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
    • 刘子静
    • 摘要: “体育”概念的界定经历过不同历史阶段的争议和理解,“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展。国际上,“体育”的概念较为混杂,外文中的“体育”的内涵所指也有所差异,中外“体育”中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完整对应,“体育”的概念变得泛化和模糊,因此在“体育”的概念界定层面仍需继续探究。“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体育教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其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身体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教育”分为两个方面:“身体”和“心理”,其强调对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关注于“人的身体”,开发“身体”的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旨在理清“体育”的概念、分析“体育”“身体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关系,明确“体育”相关术语的涵义。
    • 刘欣然; 张娟
    • 摘要: 依据技术时代社会批判理论,探讨电子媒介泛滥下童年世界存在的文化危机,以及身体教育对童年意义解救的哲学路径.童年是与成年相异的生命时段,可是,电子媒介却在拉近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儿童过早接触成年,导致童年世界逐渐消逝或死寂.童年被电子媒介资讯淤塞、图像泛滥、资本操纵、娱乐窒息、教育规训和静态锁闭,童年中满是无法喘息的恐惧.这直接导致儿童被囚禁在电子屏幕前,身体处于静态单向度的束缚之中,身体教育是对身体动态的寻回、补救和维护,也是拯救童年危机的实践通途.身体教育中所奠定的人学本位、时间记忆、图像景观、实践内涵和生命礼赞,是对童年的生命动态挽回,让向电子媒介投降的童年,能够逃离并获得自由,最终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路径中,使儿童获得生命的完整性.身体教育留住童年,并制造着活跃、健硕和有力的动态生命.
    • 张岚月
    • 摘要: 舞蹈美育作为一种教化“人”的方式,在培养人的“真、善、美”的统一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席勒所强调的游戏冲动和审美自由,为舞蹈美育这一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坚实基础。舞蹈美育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形式,亦有许多教学方法,其中多以对学生实施专业化舞蹈训练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并未起到有效作用。而由北京物资学院出品的舞剧《运》则是一种新的舞蹈美育实践方法,其中包含专业舞者和非专业舞者两种身体语言的融合运用,使舞剧的语言构成发生变化,其不仅丰富了普通高校中以专业化舞蹈教学为主的舞蹈美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发挥了舞蹈美育对人的多方面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