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腺瘤

腺瘤

腺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88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1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24篇;相关期刊505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七次放射学学术会议、重庆市第四届超声医学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腹部影像学学术大会等;腺瘤的相关文献由51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亚卓、赵曜、王任直等。

腺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1 占比:81.22%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1.59%

专利文献>

论文:324 占比:17.19%

总计:1885篇

腺瘤—发文趋势图

腺瘤

-研究学者

  • 张亚卓
  • 赵曜
  • 王任直
  • 李储忠
  • 李士其
  • 马增翼
  • 叶钊
  • 张启麟
  • 王镛斐
  • 师咏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志超; 朱育婷; 罗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例RO(33个病灶)和65例ChRCC患者(66个病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比较两组肿瘤的MDCT特征,各影像特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T强化值及相对强化率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D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RO和ChRCC二组之间的肿瘤内中央瘢痕、实性部分强化CT值和相对强化率、肿瘤侵犯被膜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MDCT征象如中央瘢痕、节段反转征象、肿瘤实性部分及瘢痕在增强各期的强化程度及相对强化率、肿瘤侵犯被膜、肾盂肾盏受压(伴或不伴侵犯)对RO及ChRCC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 徐太军
    • 摘要: 目的分析绝经期前后女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及血雌二醇、血钙水平。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扬子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的86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绝经分为A组(未绝经,n=360)与B组(已绝经,n=500),比较两组腺瘤性息肉发病率及血雌二醇、血钙水平。结果B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为39.20%,高于A组的2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雌二醇水平为(63.25±21.78)ng/L,低于A组的(175.60±78.3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钙水平为(2.23±0.22)mmol/L,低于A组的(2.56±0.2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腺瘤性息肉发病率显著提高,因此,应加强肠镜检查和随访,适宜的雌激素对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刘爽; 田兆星; 李浩然; 常颖; 吴思蓓; 薛林雁
    • 摘要: 为解决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检测算法计算复杂或检测精度较低,不能在速度和精度方面同时满足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阶段目标检测网络YOLO(you only look once)v5s的结直肠腺瘤实时检测方法.在YOLOv5s的主干网中融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并以BCEWithLogitsLoss代替其原有的交叉熵损失函数BCELogits,以此提升网络性能.选取2074张腺瘤图片和包含19700帧的20段腺瘤视频,按照3∶1的比例构建结直肠腺瘤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结果表明,结直肠腺瘤检测的平均精度为93.6%,检测速度为93帧/s,验证了该系统可以在肠镜的退镜过程中实时检测腺瘤性息肉,且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 余杉杉(综述); 南琼(审校)
    • 摘要: 临床上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被诊断为腺癌,由腺瘤发展而来,其诊断主要依赖结肠镜,但因其存在侵入性、费用问题等局限性难以广泛开展。因此寻找识别腺瘤-癌序列演变危险程度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筛查无症状可疑患者,对结直肠癌预防具有重要价值。MiRNAs是具有高度保守序列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由于其结构短,易于降解,在改善不同类型肿瘤的管理和早期检测方面显示出巨大前景^([1]),其中miR-21是潜在癌基因。
    • 陈雅乐; 黄梦月; 刘静静; 程敬亮; 高雪梅
    • 摘要: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腺瘤腺瘤局部恶变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21年10月2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腺瘤患者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腺瘤组(12例)和腺瘤局部恶变组(简称局部恶变组,11例)。对两组病变的常规影像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腺瘤组与局部恶变组的发病部位(胆总管远端或肝外胆管其他部位)、病变可测量长径[腺瘤组(18.61±11.72)mm,局部恶变组(29.70±28.88)mm]、生长方式(偏心性或胆管内铸型)、信号特点[等或稍长T_(1)、稍长T_(2)信号、DWI(b=800s·mm^(-2))高或稍高信号]、裂隙样改变(稍长T_(2)信号背景下条状更长T_(2)信号)、强化程度(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胆管扩张情况(病变处及其上方胆管扩张)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恶变组:稍长T_(1)病变内伴有斑点状短T_(1)信号3例(提示出血)、囊变坏死1例、病变基底部胆管壁局限性增厚4例、胆囊侵犯1例。结论肝外胆管腺瘤多发生于胆总管远端,多呈偏心性肿块或局部呈胆管内铸型改变,CT呈等密度肿块,MRI多呈等或稍长T_(1)稍长T_(2)信号,可伴裂隙样改变,DWI(b=800s·mm^(-2))多呈高或稍高信号,多伴病变区及上方胆管扩张,多呈轻中度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腺瘤局部恶变率较高,当病变累及胆管肌层或出现囊变出血时,影像学有一定提示作用。
    • 邹夏慧; 刘敦菊; 万德惠; 姜慧英
    • 摘要: 目的统计南昌市西湖区结直肠癌筛查情况,同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价其对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40~74岁人群,共计10618例。所有研究对象经2次粪便隐血试验(FOBT)及调查问卷确定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统计5年间结直肠疾病的检出情况。根据筛检结果,比较进展期和非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罹患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10168例参与筛查者中,初步筛查确定高危人群2078例,其中1573例(75.7%)完成结肠镜检查。1573例中共检出结直肠疾病584例(37.1%),包括结直肠癌18例(1.1%),进展期腺瘤79例(5.0%),非进展期腺瘤224例(14.2%),非腺瘤性息肉254例(16.2%),炎症性肠病9例(0.6%)。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肥胖、有结肠癌家族史、饮酒、吸烟、喜食红肉、腺瘤大体形态呈有蒂或无蒂是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的主要危险因素。纳入上述指标绘制列线图,预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95%CI:0.737~0.859),内部验证C指数为0.797。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后模型预测的发生率与实际观察的发生率一致性良好(χ^(2)=5.169,P=0.739)。结论南昌市西湖区40~74岁人群结肠癌和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检出率均较低。高龄、男性、肥胖、饮酒、吸烟、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对出现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明显升高,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价值较好。
    • 黄楷圳; 项立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腺瘤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存在一定的腺瘤漏诊率,因此,早期进行结肠镜筛查,提高筛查质量,降低腺瘤漏诊,提高腺瘤检出率,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结肠镜筛查质量受多种客观及主观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特征、病变性状、肠道准备情况、盲肠插管率、操作时长及结肠镜辅助技术等因素。本文就结肠镜筛查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吴梦苇; 魏培英; 邵畅; 段青云; 田敏; 胡春峰; 韩志江
    • 摘要: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联合对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s tumor,WT)与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T 38例共45枚,判断及测量瘤体是否位于尾叶、纵横比、T_(1)WI瘤体最大信号与脊髓平均信号比值(T_(1)-max-SIR)、T_(2)WI瘤体平均信号与脊髓平均信号比值(T_(2)-SIR)及瘤体增强扫描二期与一期比值(T_(1)-e-SIR),并与37例37枚PA对比,绘制ROC曲线分析单参数的诊断效能,利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将5个参数进行线性拟合并绘制多因素ROC曲线,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单参数及多参数联合鉴别WT及PA诊断效能的差异。观测者间差异采用Cohen’s kappa coefficient分析。结果:位于尾叶的WT和PA分别占84.4%和18.9%(χ^(2)=35.207,P<0.05),WT和PA的纵横比、T_(1)-max-SIR、T_(2)-SIR、T_(1)-e-SIR分别为1.50±0.28和1.21±0.26(t=4.887,P<0.05)、1.72(1.45,2.11)和1.21(1.09,1.36)(Z=-5.633,P<0.05)、1.09±0.31和1.88±0.70(t=-6.823,P<0.05)、0.87(0.76,0.98)和1.17(1.07,1.39)(Z=-6.739,P<0.05)。瘤体位于尾叶、纵横比、T_(1)-max-SIR、T_(2)-SIR及T_(1)-e-SIR的AUC分别为0.828、0.788、0.863、0.860、0.891,5个征象联合诊断的AUC为0.988。两观测值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Cohen’s kappa为0.754~0.911)。结论:瘤体位于尾叶、纵横比、T_(1)-max-SIR、T_(2)-SIR及T_(1)-e-SIR均能有效鉴别WT与PA,而多参数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梁昭君; 郑英; 于晓辉
    •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期。本文就1例高龄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结肠多发息肉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结肠多发息肉高龄患者的内科治疗提供参考。
    • 闵寒
    • 摘要: 体检时人们大多都会做个肝胆B超,对于报告单上的“胆囊息肉”4个字,有些人却感到无所适从。怎么办?看懂体检报告也得4步走。看真假:70%“胆囊息肉”都是假的首先,胆囊息肉其实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真性息肉:腺瘤、腺癌……查出来的胆囊息肉,70%都是假性息肉。真假息肉一般B超就能分出来,主要看回声强度,假性的胆固醇结晶回声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