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胸椎

胸椎

胸椎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332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4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27篇;相关期刊554种,包括中国骨伤、脊柱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COA学术大会、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等;胸椎的相关文献由8651位作者贡献,包括郝定均、邱勇、朱泽章等。

胸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4 占比:95.07%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1.11%

专利文献>

论文:127 占比:3.82%

总计:3328篇

胸椎—发文趋势图

胸椎

-研究学者

  • 郝定均
  • 邱勇
  • 朱泽章
  • 贾连顺
  • 贺宝荣
  • 王斌
  • 刘团江
  • 陈仲强
  • 杨惠林
  • 徐荣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和雨洁; 康志杰; 薛明明; 金凤; 李志军; 王星; 许阳阳; 高明杰; 李佳伟; 李筱贺; 王海燕
    • 摘要: 背景:关节突关节螺钉内固定作为一种被接受的内固定方法,目前已在颈椎和腰椎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的:拟通过有限元法定量分析比较青少年胸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探索前者在胸椎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建立14岁青少年全胸椎经关节螺钉固定(B组模型)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将连续扫描的胸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分别重建T_(1)-T_(12),再导入到3-Matic,建立椎间盘、关节突关节、螺钉和钛棒的初步几何模型,再进行去噪、铺面、平滑等处理,完善后的模型导入Hypermesh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对材料进行属性赋值后导入ANSYS 19.2中显示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和载荷条件。观测椎弓根、椎间盘、螺钉和钛棒等结构的活动度和应力情况;分析二者是否具有相同的受力情况和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椎弓根螺钉各节段关节突关节的活动度在6种工况(前屈、后伸、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右侧屈)下均大于小关节螺钉,最大值均位于左侧屈状态下的T_(11/12)节段(A组模型0.691°;B组模型0.563°);(2)前屈、后伸、侧屈和左旋转运动状态时,A、B两组模型椎弓根的应力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右旋转状态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旋转、右旋转状态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的节段分别位于T_(10)和T_(8),且B组模型上关节突关节面应力值均大于A组;(4)B组模型仅在前屈、右侧屈和右旋转工况下T_(1-2)节段椎间盘平均应力值大于A组,其余情况下应力值均小于A组,钛钉和钛棒的整体应力云图中,A组模型平均应力值均大于B组模型;(5)结论:小关节螺钉具有同传统椎弓根螺钉一样的生物力学特性,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作为一种固定方式的选择。
    • 姜欢畅; 张兆飞; 梁德; 江晓兵; 杨晓东; 刘志祥
    • 摘要: 背景:近年来采用单侧穿刺的可弯曲椎体成形方法被运用于临床,其相对于传统的直行入路有无优势目前尚无定论.目的:通过与两种直行椎体成形的比较,了解单侧多方向弯曲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优势.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85例,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65-91岁,分3组治疗,A组(n=25)进行单侧多方向弯曲椎体成形治疗,B组(n=32)进行单侧直行椎体成形治疗,C组(n=28)进行双侧直行椎体成形治疗.比较3组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再骨折发生率及骨水泥分布良好率;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1 d、12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局部后凸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与术后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伦理审批.结果 与结论:①B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A、C组(P0.05),3组间术后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弯曲和直行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多方向弯曲椎体成形在减少骨水泥渗漏、维持椎体高度和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
    • 霍智铭; 文磊; 关宏刚; 陈超
    • 摘要: 目的探讨经伤椎植骨置钉间接减压治疗高椎管占位率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椎管占位率超过40%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A组采用经伤椎植骨置钉间接减压治疗,B组采用跨节段置钉直接减压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矢状面Cobb角、椎管占位率,记录骨性融合及内固定物断裂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年。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结论经伤椎植骨置钉间接减压治疗高椎管占位率的胸腰椎骨折中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 张大鹏; 毛克亚; 强晓军; 崔志栋; 王静; 徐辰; 徐鹏
    • 摘要: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但是,随着该项技术的开展,许多因骨水泥分布不均导致的并发症也随之产生,如再骨折、邻近椎体骨折甚至脊柱侧凸等[2-3]。因此,如何改进技术,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平衡分布,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和PVP治疗OVCF患者175例,本研究通过分析术中骨水泥用量及术后分布状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 王海莹; 张子朋; 吕冰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能量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29例采用手术治疗的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患者,从病历系统中提取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术前和术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骨折至手术时间、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清含量、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清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变异系数、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是否输血、引流量等信息。按照术前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前下肢DVT组和术前无下肢DVT组,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后下肢DVT组和术后无下肢DVT组。分别对术前下肢DVT组和术前无下肢DVT组、术后下肢DVT组和术后无下肢DVT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其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下肢DVT组62例,术前无下肢DVT组367例。2组患者的年龄、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骨折至手术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RDW变异系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0,P=0.004;χ^(2)=12.161,P=0.007;t=9.040,P=0.000;Z=-6.771,P=0.000;Z=-7.030,P=0.000);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TT、APTT、PT、HDL血清含量、LDL血清含量、血小板计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747;t=0.734,P=0.460;χ^(2)=0.042,P=0.838;χ^(2)=0.762,P=0.383;χ^(2)=0.449,P=0.503;Z=-0.640,P=0.522;Z=-1.250,P=0.211;Z=-0.203,P=0.839;Z=-1.691,P=0.091;Z=-1.146,P=0.252;Z=-0.839,P=0.401;Z=-1.589,P=0.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D-二聚体血浆含量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β=0.137,P=0.001,OR=1.147;β=2.117,P=0.000,OR=8.308;β=0.187,P=0.000,OR=1.205)。术后下肢DVT组83例,术后无下肢DVT组346例。2组患者的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是否输血、引流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80,P=0.000;χ^(2)=15.902,P=0.001;Z=-4.422,P=0.000;Z=-7.078,P=0.000;Z=-8.486,P=0.000;Z=-4.692,P=0.000;Z=-4.346,P=0.000;Z=-2.628,P=0.009;χ^(2)=10.298,P=0.005;Z=-2.777,P=0.005);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TT、APTT、PT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2,P=0.345;t=1.550,P=0.122;χ^(2)=1.212,P=0.271;χ^(2)=0.004,P=0.948;χ^(2)=0.049,P=0.825;Z=-0.870,P=0.384;Z=-0.637,P=0.524;Z=-0.228,P=0.8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输血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β=0.041,P=0.006,OR=1.042;β=2.239,P=0.000,OR=10.374;β=0.159,P=0.008,OR=1.172;β=0.591,P=0.000,OR=1.805;β=0.428,P=0.000,OR=1.535;β=0.708,P=0.036,OR=2.030)。结论: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D-二聚体血浆含量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输血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 刘清华; 童杰; 熊波
    •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正常成人胸椎中三种不同螺钉(椎弓根螺钉TT、经肋横突关节螺钉CU、皮质骨螺钉CBT)钉道的CT断层解剖学参数,为临床应用不同类型螺钉提供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椎三维CT检查80例,应用ADW4.6软件测量三种螺钉的最佳长度、最大直径、螺钉的侧倾角与头倾角。结果:所有T1~T12数据分为男女两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18~60岁,平均42.8岁。在胸椎三种固定螺钉中,同一节段水平上CBT螺钉最短,经CU螺钉最长,且三种螺钉长度随着节段的增加而增长;螺钉的最大直径测量以CBT螺钉最细,经CU螺钉最粗;螺钉的侧倾角中TT螺钉与经CU螺钉随胸椎节段的增加而减少,而CBT螺钉的侧倾角呈反抛物线变化。同一种螺钉男、女两组各参数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测量了成人胸椎CBT、TT及经CU螺钉的CT断层解剖学参数,为临床医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使用不同螺钉提供参考。
    • 姜成浩; 石岩; 黄永灿; 于滨生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估置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4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因脊柱畸形接受3D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矫形术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规划确定钉道和螺钉尺寸,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3D打印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术后复查CT平扫及三维重建,采用Mobbs-Raley分级对螺钉位置进行评估,并分析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8枚,其中34枚穿破椎弓根皮质,9枚穿破椎体外缘。0级螺钉75枚,1级螺钉24枚,2级螺钉19枚,置钉准确率为63.6%,置钉安全率为83.9%。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无患者行翻修手术。结论3D打印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
    • 姜文蓁; 张宇威; 崔效楠; 武雅琳; 韩丽珠; 叶兆祥
    • 摘要: 目的观察胸部低剂量CT(LDCT)结合定量CT(QCT)测量下段胸椎骨密度(BMD)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部LDCT肺癌筛查联合QCT BMD检查的体检者,分别测量T9~L2各相邻2个椎体BMD的均值(BMD_(T9/T10)~BMD_(L1/L2)),分析BMD_(T9/T10)~BMD_(T12/L1)与BMD_(L1/L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以BMD_(L1/L2)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MD_(T9/T10)~BMD_(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分析其与BMD_(L1/L2)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630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8.25%(178/630)。胸腰椎BMD_(T9/T10)~BMD_(T12/L1)与BMD_(L1/L2)均呈正相关(r=0.927~0.984,P均<0.001),且自上而下相关系数逐渐增高,而BMD_(T9/T10)~BMD_(T12/L1)与BMD_(L1/L2)的差异逐渐减低(P均<0.001)。胸腰椎BMD_(T9/T10)~BMD_(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除BMD_(T9/T10)与BMD_(T10/T11)外(Z=1.78,P=0.08),其余各BMD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以BMD_(T12/L1)诊断骨质疏松效能最高(AUC=0.990);BMD_(T9/T10)~BMD_(T12/L1)与BMD_(L1/L2)诊断骨质疏松的一致性中等至良好(Kappa为0.646~0.820,P均<0.001)。结论胸部LDCT结合QCT测量下段胸椎BMD诊断骨质疏松效能良好。
    • 李广州; 王清; 王高举
    • 摘要: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多表现为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常伴肋间疼痛,该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重视。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流行病学、病因、产生机制及治疗效果各家报道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关于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产生机制,存在几种可能的理论,但尚无任何单一理论可以完全解释所有临床现象。本文从胸椎OVCFs后肋间痛的诊断、发生情况、产生机制、临床影响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中胸椎OVCFs后肋间痛的诊治提供参考。
    • 梁超; 陶春生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形态与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节段间的差异性。方法选取82例TLBF病人,根据磁共振成像(MRI)及手术探查情况分为PLC损伤组(A组,47例)和PLC非损伤组(B组,35例)。A组中T_(11)骨折8例,T_(12)骨折16例,L_(1)骨折18例,L_(2)骨折5例;B组中T_(11)骨折6例,T_(12)骨折12例,L_(1)骨折11例,L_(2)骨折6例。测量并对比两组间及组内各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椎体高度丢失(LOVBH)、椎体平移(VBT)、棘突间距离(ISD)。结果A组和B组比较,LK、I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5.30,P20°,其中L_(1)节段的LK>25°,L_(1)节段的平均测量值比T_(11)节段高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79~10.54,P0.05)。B组病人各节段LK均0.05)。结论LK和ISD均可预测TLBF病人的PLC损伤,在临床中应结合二者的结果对PLC损伤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应注意LK对于PLC损伤的预测存在节段差异性,即在T_(11)、T_(12)、L_(2)节段LK>20°可以预测PLC损伤,但在L_(1)节段LK>25°才具有显著预测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