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10-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本文采用喙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初步评价。rn 方法:自2004年-2006年11月,对Rockwood分型肩锁关节脱位Ⅲ度以上共22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6例,采用喙突螺钉的固定方法,手术后2周随访。rn 结果:术后,患者均采用颈腕吊带固定6周,第2周采用被动活动,第6周逐渐开始主动活动。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4个月(4月-2年)。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81.8%。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螺钉脱出,采用保守治疗,3月后取出螺钉,其中1例患者进行再手术。1例患者出现外展疼痛,给予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后期,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和疼痛出现。rn 结论:采用喙突螺钉治疗Rockwood肩锁关节Ⅲ度以上脱位,临床效果良好,同时对失败病例的分析,也给予我们在治疗这类患者中一些初步的认识。
  • 摘要:对26侧尸体的前臂桡神经浅支浅出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测其浅出点、第一分支点同桡骨茎突点的最短距离,并对第一掌指关节尺侧同Lister结节间距离、桡神经浅支任意分支经过拇长伸肌腱同Lister结节及第一掌指关节尺侧最短距离进行测量、同时对桡骨茎突和Lister结节同桡神经浅支任意分支的最短距离进行测量。结果:浅出处距挠骨茎突的距离为81.75±9.8(62.02~100.61)mm[X±s(min~max)下同],第一分支处距桡骨茎突的距离为44.81±8.6(21.32~61.50)mm,第一掌指关节尺侧同Lister结节间距离为81.77±7.69(62.19±97.7)mm,桡神经浅支任意分支经过拇长伸肌腱同Lister结节最短距离为23.04±4.98(14.75~36.19)mm,桡神经浅支任意分支经过拇长伸肌腱同第一掌指关节尺侧最短距离为39.56±9.00(16.78~53.165)。桡神经浅出处距挠骨茎突的距离同第一掌指关节尺侧距Lister结节间距离相近,因而术前可以通过此而较准确对桡神经浅出点进行定位。
  • 摘要: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在指关节脱位合并周围韧带、肌腱撕脱损伤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对39例45指指间关节脱位合并侧副韧带、伸指肌腱中央腱束或掌板撕脱患者,先予脱位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然后采用带线锚钉重建修复关节周围撕脱韧带及肌腱,三周后拔出克氏针,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0.3-2.5年的随访,平均1.7年。按TAM法疗效评定:优28例,良1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锚钉修复重建指关节脱位周围撕脱组织,操作简单,疗效确实,并能早期锻炼,是治疗指关节脱位合并周围组织撕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人工骨(骨速刚)治疗手指内生软骨瘤可行性。方法:2007年至今,我们对10例内生性软骨瘤病人采用手术刮除,骨速刚填充治疗。结果:1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最短8个月,最长24个月,无1例复发。患指伸指正常,屈指70度-90度,X线片均显示骨折愈合好,未见骨质疏松阴影。结论:用骨速刚填充内生软骨瘤刮除后的髓腔,是可行的,值得推广的。
  •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镜视下Chow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9年8月以来,对76例(85侧)腕管综合征采用Chow法在内窥镜镜视下行腕横韧带切开术。结果:本组患者经随访2-18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手掌部疼痛,无伤口感染,术后夜麻即消失,术后4周桡侧三个半指感觉恢复正常,10周左右拇对掌功能恢复。Kelly分级评定:优58侧,良21侧,一般5侧,差1侧,优良率92.94%。结论:内窥镜Chow法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断肢再植术后应用尺侧伸腕肌腱转位联合掌长肌腱移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8例断肢再植术拇对掌功能丧失的患者,采用尺侧腕伸肌为动力肌进行移位,联合掌长肌腱移植,通过豌豆骨远端绕行,沿拇短展肌方向作经拇短展肌浅层的皮下隧道,经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绕行至拇指近节对侧,使拇指呈外展、旋前、伸拇位时,编织缝合各肌腱相连处,重建拇对掌功能。结果:术后随访5~14个月,平均9个月,8例的拇对掌功能均恢复,达100%的有效率。结论:该术式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重建拇对掌功能方法,尤其适用于前臂离断再植术后大鱼际肌萎缩而前臂肌力恢复较好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9例,其中手掌侧创面3例,尺侧创面2例,虎口区创面1例,手背创面3例;缺损面积:6cm×4cm~13cm×9cm;其中7例与受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2例与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结果:本组9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随访3-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外固定支架治疗手指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对共18例21处手指粉碎性骨折应用由注射器针筒和克氏针构成的自制简易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自制简易外固定支架主体由1.0ml、2.5ml注射器针筒及1.2mm克氏针共同构成。结果:18例21处骨折完全愈合。结论:自制简易外固定支架治疗手指粉碎性骨折,成本低廉,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修复手部2~4指或2~5指热压伤所致皮肤Ⅲ烫伤疗效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髂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修复热压损伤致2~4指或2~5指近中节指背皮肤Ⅲ烫伤56例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6例髂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全部成活,经过10个月至2年的随访,恢复良好。结论:髂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安全可靠,成活率高,供区损伤小。多指热压伤并指皮瓣修复术后,分指时皮瓣能够提供充足的皮肤,避免再次取皮游离植皮。
  • 摘要:目的:评估Y型钢板与AO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年手术治疗的36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肱骨髁间骨折进行分析,其中16例Y型钢板、20例AO双钢板固定,两种固定方法针对骨折程度基本对等。平均随访17个月。结果:按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11例,良16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75%。Y型钢板组16例中优4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69%。AO双钢板组20例中优7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结论:术中骨折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是影响肱骨髁间骨折预后的关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AO双钢板固定牢固程度优于Y型钢板。
  • 摘要:目的:报道采用平行于桡神经切口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对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和对桡神经探查及治疗的优越性。rn 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28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上臂外侧弧形切口,即平行于桡神经走形的切口入路进行髓内针肱骨髓内固定结合加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必要时给于一期植骨。对有桡神经损伤的同时给于探查、修复。本组男20例,女8例。年龄13~67岁,平均39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按AO分型:A型12例;B17例,B2型4例,B3型3例C1型2例。合并尺桡骨骨折5例,肋骨骨折3例,头外伤3例,股骨干骨折1例,桡神经损伤6例(6/28占21%)。记录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肩、肘关节屈伸范围。采用UCLA肩关节和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rn 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经6~40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骨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3.8个月,无骨不愈合的发生。去外支架时间4~15w,平均8.5w。手术取出内固定20例。术前6例发生桡神经损伤的病例均于术后3~25W完全恢复,平均13W。余22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肩关节外展130~160°,平均150°;肘关节活动范围120~130°,平均125°。根据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优22例,良4例,可2例;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优20例,良8例。rn 结论:采用平行于桡神经切口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符合肱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及生物学固定原则,外固定支架的加压有利于骨折愈合,平行桡神经走行弧形切口不但有利于对神经损伤的治疗,更有利于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
  • 摘要:目的:为严重粉碎性与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的重建设计一种新方法,并阐明其生物力学基础。rn 方法:从稳定性及头臼对应解剖与应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六个成人新鲜骨盆股骨标本左右侧两两对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成髋臼缺损模型后,实验组取髂骨ATM系统解剖性重建缺损髋臼,对照组将髋臼骨块重新复位,直视下重建钢板与螺钉牢稳固定。制作可多向调节的万能旋转加载夹具,按屈曲、后伸、直立三种状态从100N至500N进行加载,比较两组在经度及纬度方向的位移,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的稳定性;在直立位状态加载至1000N,利用压敏片计算两组头臼对应面积,髋臼前壁、臼顶、后壁的平均压强与最大压强,分析解剖性髋臼重建后头臼之间的解剖与应力分布状态。rn 结果:实验组在后伸位出现最大位移,为0.73±0.027mm,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载荷、不同髋关节状态下其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1000N承重状态下,头臼对应面积、髋臼各部的平均压强与最大压强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利用ATMS进行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具有良好稳定性、头臼对应解剖与应力分布状态。
  • 摘要:目的:剖析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回避护理风险,降低护理缺陷,确保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rn 方法: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安全管理思路运用到护理质量管理中,首先认护士明确服务对象,确认行为指南的根据,感悟工作责任,然后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评估,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落实,达到回避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的目的。rn 结果: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明确了护士对待安全问题态度,提高了安全意识,使护理缺陷发生率大大降低,一年来无严重差错事故,护理纠纷为零。一般差错由2007年1-10月8起下降到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止1起,住院患者的满意率达99.8%。rn 结论:将安全文化视为管理思路运用到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降低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和谐护患关系。
  • 摘要:目的:探索持续成骨力值对犬弓状线骨折端骨钙蛋白和骨唾液蛋白表达及成骨细胞排列方式的影响。rn 方法:选用15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行影像学检查、大体观察、骨钙蛋白及骨唾液蛋白原位杂交检测,观察断端组织中阳性细胞的排列方式并图像分析骨钙蛋白及骨唾液蛋白阳性积分光密度值。rn 结果: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快于钢板侧。双侧骨折端组织中骨钙蛋白和骨唾液蛋白表达与正常比明显增强,且随着时间推移,成骨细胞的排列逐渐规则,位于骨皮质及骨小梁表面并与其方向一致。术后4-8周,ATMFS侧骨钙蛋白和骨唾液蛋白表达量明显大于钢板侧,两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术后6周双侧差异最为显著(P<0.01)。rn 结论: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成骨力值能够刺激骨钙蛋白及骨唾液蛋白的表达,且成骨细胞在持续成骨力值作用下其排列方向有与所受局部应力方向一致的特点。
  • 摘要:目的:探索持续成骨力值对犬弓状线骨折端骨钙蛋白和Cbf-α1(核心转录因子-α1)mRNA表达的影响,明确持续成骨力值促进骨折愈合与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规律。rn 方法:选用15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各取3只动物,行影像学检查、大体解剖观察、RT-PCR法检测持续成骨力值作用下弓状线骨折端骨钙蛋白和Cbf α-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rn 结果: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快于钢板侧。双侧骨折端骨钙蛋白和Cbfα1mRNA的相对表达量术后早期即较术前显著增加,二者均经历了明显升高而后下降的过程,各时相点骨钙蛋白和Cbf α1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Cbf α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较骨钙蛋白mRNA峰值出现的时间早1-2周。术后4-6周,双侧Cbf α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4-8周,双侧骨钙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成骨力值能够刺激弓状线骨折端骨钙蛋白和Cbfα1 mRNA的表达,Cbf α1促进成骨细胞表达骨钙蛋白可能为持续成骨力值刺激骨折愈合的主要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在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应用DCO理论救治多发骨与关节损伤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10例伴有骨盆损伤的病人,入院后8例给予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给予骨盆悬带牵引;18例伴有股骨骨折给予骨牵引;合并开放性伤口,均早期清创,10例脊柱骨折3例合并脊髓压迫有症状者行简单椎板减压。均在ICU复苏治疗后,再做确定性内固定手术。本组死亡率3%(1/31),主要死于休克。余均治愈。结论:合理而灵活的运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是提高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 摘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已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可迅速缓解背部疼痛,并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间我院共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3例,分别采用PKP和保守治疗,我们对比研究两种方法的疗效,现给予报道。
  • 摘要:总结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颈深部血肿形成致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喉上神经损伤、颈部切口感染等为常见并发症。术前详细了解病情,指导气管推移训练和肺功能训练,加强颅骨牵引护理,术后加强护理与监测,是预防及处理以上并发症的要点。
  • 摘要: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rn 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枢椎椎板螺钉技术治疗颈椎不稳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45岁。其中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共19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7例。不典型Hangman骨折并C2-3不稳1例。C2-3创伤性不稳5例。均使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固定。rn 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68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退出。有11例患者螺钉穿出椎板背侧,但没有症状。rn 结论: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技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特别适应于C2椎弓根发育异常或骨折不能采用椎弓跟固定的情况下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L3—5)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17例,L3 10例,L4 5例,L5 2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经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钛网位置及愈合情况。rn 结果:17例随访6~58个月,平均13个月。10例不全瘫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ASIA标准分级1级或1级以上,1例B级,恢复至C级:3例C级,其中2例完全恢复,l例恢复至D级:6例D级,均完全恢复。术前腰椎前凸角为31-3。±5.2。,术后为38.5。±9.7。 (p
  • 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要点与体会。方法:对15例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配合术前检查,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术后护理等综合系统的措施。结果:全部患者术后4-12h疼痛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它疗效可靠,微创,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易于接受,而细致周到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和良好疗效的必要保障。
  • 摘要:目的:探讨在胸腰段骨折中采用后路正中椎旁入路临床经验。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对36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进行总结。T12为5例,L1为24例,L2为7例。结果:所有脊柱骨折均复位优.平均切口长度为9cm(8—10ca),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min),平均出血160mL(120-320 mL)无手术并发症。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后路正中椎旁入路入路可以替代传统后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复位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2008.6~2009.12我中心采用急诊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1例,均为伸直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随访3~18月,平均9个月,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优17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95.2%(20/21)。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掌握好术中复位技巧及注意事项,可获得满意疗效,只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并发腕管综合征病因及处理。方法:对26例患者根据病情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正中神经损伤症状均有缓解,总体有效率96.2%。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并发腕管综合征应早期手术达到解剖复位,解除神经压迫。
  • 摘要:目的:报道足内侧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足内侧筋膜皮瓣对11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包括踇甲瓣供区创面缺损进行修复,皮瓣面积4cm×3cm~6cm×5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8个月,皮瓣色泽基本正常,弹性好,不臃肿,感觉功能部分恢复,无破溃。结论:足内侧筋膜皮瓣对足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踇甲瓣供区创面的修复,是一种理想选择。
  • 摘要: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及其他意外的增多,青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以前提高,青年人股骨颈骨折由于其骨骼致密,造成骨折的暴力很大,局部血管损伤损伤更为严重,并发症多,后遗畸形严重,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早期治疗处理不当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是灾难性后果。自2001年至2005年我们共收治18-42岁青年人股骨颈骨24例,经临床随诊,效果良好。
  • 摘要:晚期的距骨缺血性坏死因长期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了病人的下肢运动功能,踝关节融合是减轻疼痛、终止病变的可靠方法。但传统的关节融合术不融合率高。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采用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加压内固定踝与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晚期距骨缺血性坏死(BerndtⅣ级),临床应用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福善美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性大鼠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通过维甲酸80mg/kg.d灌胃15天制造实验性雌性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35只,5只经确认骨质疏松造膜成功后,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灌胃对照组生理盐水8ml/kg.w,福善美40rag/kg.w,并分别于2周,4周,6周处死后取股骨给予生物力学测试以了解福善美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性大鼠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2周时福善美不能明显的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4周时福善美能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的最大载荷,P<0.05。6周时又变得不明显,但弹性比率明显增加。结论:福善美能明显增加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手掌心毁损创面并重建掌浅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2009年12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手掌心毁损创面并重建掌浅弓共6例,术中仔细解剖皮瓣及血管蒂,形成以旋股外侧动脉外侧降支主干及多个分支的血管链,和以第一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其中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血管链及各分支重建掌浅弓,以恢复各手指的血供。结果:6例均保留了手掌及手的完整性,6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环指坏死截指,1例小指远节残修,其余各手指血运良好,2例进行二期功能重建与皮瓣修薄手术。
  • 摘要:目的:了解锁定加压钢板(LPHP)固定治疗C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49例C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术后X线片关节面平整程度、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4.2天,肩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85.7%。结论:该术式具有手术适应症广、操作易、复位满意、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以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起,应用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创面15例。其中单个皮瓣移植12例,与同侧拇趾腓侧趾腹皮瓣联合移植3例,皮瓣切取面积6.0cm×3.0cm~2.0cm×1.5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皮瓣肤色红润,质地良好,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按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6%。皮瓣两点分辨觉达6~10mm。结论:第二趾胫侧趾腹皮瓣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手术方法。
  • 摘要:下尺桡关节损伤可以单独发生或合并Galeazzi骨折,Essex-Lopresti骨折等前臂损伤一起发生。下尺桡关节由尺骨小头环状面和桡骨乙状窝组成,关节呈车轴状。作为距离和平面的补偿,尺骨小头附着于三角形关节软盘,与它的掌侧和背侧支持带一起组成三角形纤维软骨复合体。从旋后到旋前,桡骨围绕尺骨小头旋转,旋后时背侧韧带紧张,旋前时掌侧韧带紧张,下尺桡关节脱位损伤机制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当前臂过度旋前时,三角软骨的背侧部分和背侧尺桡支持带可因过度紧张而破裂,则尺骨头向背侧脱位;如前臂过度旋后,则尺骨头向掌侧脱位。DRUJ/TFCC损伤分类成:稳定:部分不稳定(半脱位);不稳定(完全脱位)。根据受伤的机制及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通过平片基本可以明确诊断,而轴位的CT扫描可以更好的辅助诊断。DRUJ/TFCC损伤稳定和部分不稳定的损伤可以选择诊断性腕关节镜检查。稳定的DRUJ/TFCC损伤镜下清创撕裂的TFCC,若伴有尺骨小头的正变异可同时行尺骨缩短术。部分不稳定的损伤,可于关节镜下直接修补TFCC撕裂或开放手术,若伴有尺骨小头的正变异也可同时行尺骨缩短术。不稳定的伤害,包括简单和复杂的DRUJ不稳定。rn 一个简单的DRUJ脱位复位容易,但可以是稳定或不稳定的。在复杂的脱位是不可能直接复位的,因为有软组织嵌顿或TFCC重度的撕裂。受伤后需要探查DRUJ,取出、修复嵌顿的软组织、开放复位内固定的尺茎突骨折。早期的鉴别和适当的治疗急性DRUJ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避免损伤进一步发展成治疗困难、疗效较差的慢性DRUJ不稳。
  • 摘要:目的:评价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锤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强生公司的微型快速固定可吸收锚钉修复新鲜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30例31指。结果:本组30例患者26例获随访,时间13~25周,平均17.5周。手指功能良好,畸形完全得到矫正。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优2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锤状指畸形手术方法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镜视下Chow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rn 方法:采用内窥镜Chow法治疗76例(85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并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82例(93侧)对照,随访3~18个月,平均4.4个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经Kelly分级评定,两组术后疗效均较理想,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掌部疤痕中度疼痛,而其术后恢复工作时间的比较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治疗组恢复时间短,能更早回到工作岗位。rn 结论:内窥镜Chow法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时间短,恢复工作早,并发症少,适于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评估应用锚钉重建修复肱二头肌腱长头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9年1月,用锚钉重建方法修复肱二头肌腱患者26例,手术在喙突上拧入一枚直径5mm带双线螺纹FASTIN锚钉,用其附带2号爱惜邦缝线将肱二头肌长头腱断端紧密牢固的缝合固定在喙突上,并与肱二头肌短头与喙肱肌的联合腱作边缘缝合。结果:术后随访3~28个月,平均10.6月,根据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肩关节评估表评定:随访评价结果均为优,X线片示骨锚未见松动、脱落。结论:用骨锚重建修复肱二头肌腱长头断裂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容易掌握,手术快捷、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母)甲皮瓣与剔除皮肤的足二趾联合移植在拇指Ⅱ度B型缺损再造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对5例拇指Ⅱ度B型缺损的患者,采用(足母)甲皮瓣与足二趾骨关节肌腱组织复合体联合再造拇指,供区用足二趾的剔骨皮瓣覆盖(足母)趾供区,术后拇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rn 结果:5例复合组织瓣全部存活,随访9~24月,拇指及(足母)趾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按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优良率100%。rn 结论:与传统的拇指再造方法相比较,(足母)甲皮瓣与足二趾联合再造Ⅱ度B型缺损拇指,此方法不仅恢复了再造拇指的良好外观及感觉,同时最大程度恢复了再造拇指的活动功能,且对足部供区的功能影响相同。本组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有4例参加了原来的工作。
  •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6年4月~2010年2月我科对143例四肢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的患者,择期采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其中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34例;腓动脉穿支皮瓣32例;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16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5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28例;阔筋膜穿支皮瓣17例;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11例。游离移植修复98例,带蒂转移修复45例。皮肤缺损面积为4cm×2cm~24cm×15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94例,植皮覆盖49例。与受区神经缝合重建感觉功能的皮瓣3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高频彩超定位其穿支皮瓣穿支出肌点的位置。rn 结果:135例皮瓣顺利成活,6例皮瓣部分成活,2例皮瓣坏死。术后共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5个月,皮瓣色泽、外形与受区相似,供区肢体功能无受限。缝接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rn 结论: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血供可靠,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及肌肉,是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腕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Herbert C、D1、D2型)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针对56例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骨不愈合,根据骨折的分型,骨折端硬化程度,采用切开复位植骨Herbert钉固定,桡骨茎突切除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带血管蒂桡骨瓣植入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月,骨折在术后6个月均愈合,愈合率100%,总优良率85.7%。结论: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Herbert C、D1、D2型)采用切开复位植骨Herbert钉固定,桡骨茎突切除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带血管蒂桡骨瓣植入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穿支上行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穿支上行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切取的面积为(4~7)cm×(2~3)cm,2例带有部分尺侧屈腕肌腱;9例均以尺动脉腕上皮穿支上行支为血管蒂,血管全部采用端端吻合法。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感觉恢复S3级以上。结论:尺动脉腕上皮穿支上行支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指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报道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2月,应用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7~61岁。左足7例,右足3例;重物砸伤7例,交通伤3例。其中单纯足背内侧皮肤缺损、肌腱外露4例;第一跖骨头及其邻近皮肤缺损伴骨外露4例。第一、二跖骨头及其邻近皮肤缺损伴骨外露2例。缺损范围为14cm×8cm~9cm×5cm。术中切取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15cm×10cm~10cm×6cm。供区直接经合3例,余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其中2例将皮瓣内的大隐静脉与受区足背浅静脉吻合,3例将隐神经近端与足背内侧皮神经吻合。rn 结果:7例术后皮瓣顺利成活,3例术后2天皮瓣远端出现肿胀、水疱,经对症治疗后愈合。供区植皮处全部成活。均经随访,时间6~20个月。皮瓣厚薄、颜色及质地接近受区。术中吻合神经3例皮瓣痛、温觉恢复,两点辨别觉分别为9m、10m、10mm,未吻合神经的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术后吻合大隐静脉的2例未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患者负重行走正常,皮瓣无溃破。rn 结论: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是修复前足内侧缺损创面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对全髌骨严重粉碎骨折采取一种避免髌骨切除或髌骨部分切除的手术方法。rn 方法: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伤肢上气囊止血带,膝前横形或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髌前腱膜浅层,将皮瓣向上下牵开,显露整个髌骨。清除凝血。注意不要将粉碎的骨折块从腱膜上取下,把己游离的骨折块放回原位。用10号丝线在髌骨边缘深、浅层作两个环形荷包,缝合操作时要以出为入,深、浅层的起止点应相反(深层由上向下,浅层则应由下向上),助手用双手拇指、示指将粉碎的髌骨向中间靠拢复位,同时术者逐渐拉紧两个环,进行固定。然后在髌前缝合数个纵横交错的网,固定向前隆起的骨片。照X光片检查关节面复位情况,对复位不理想的骨折块可用小止血钳调拨,使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缝合修补腱膜,缝合切口。长腿石膏上下托固定。4~6周去石膏不负重,练习膝关节功能,8周以后逐渐负重。rn 结果:本组32例得到随访,按陆裕朴等膝关节功能评定法评定,优2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rn 结论:网状缝合治疗全髌骨严重粉碎骨折,在保留髌骨中起了一定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6年1月-2009年9月,采用各种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四肢缺损创面210例,其中传统皮瓣45例,穿支皮瓣35例,微型皮瓣与趾甲皮瓣52例,手指与手再造56例,复合组织瓣与分叶组织瓣17例,前臂及足背静脉皮瓣5例,修复创面大小为1.0cm×1.0cm~26cm×16cm。结果:本组207例皮瓣成活,术中或术后出现血管危象36例,组织瓣坏死3例。随访3-12个月,组织瓣质地外观良好,骨关节愈合佳,其中125例吻合皮神经者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是四肢创面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对豫北地区儿童足后跟轮辐伤的分布情况及其受伤机制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该类损伤的发生。rn 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来我院就诊的256例儿童自行车所致足后跟轮辐伤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及部位和路段速度及骑车状况等,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根据自定义分型分为Ⅰ、Ⅱ、Ⅲ型,Ⅰ型:单纯皮肤挫裂伤180例,占70.3%,可直接清创无需缝合;Ⅱ型: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或缺损合并肌腱韧带损伤28例,占10.9%,采用清创缝合或皮瓣修复、跟腱修复;Ⅲ型: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或缺损合并骨折或骨缺损48例,占18.8%。其中伴有胫腓骨远端骨折32例,跟骨撕脱性骨折16例,采用清创缝合或皮瓣修复及骨折的固定和修复。rn 结果:本组患者年龄2~5岁,平均2.8岁。男197例,女59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33:1。左侧80例,右侧176例,左右侧之比为1:2.2。主要以足跟、足外侧、跟腱处的皮肤撕裂伤为主,占70.3%。发病时间以6~9月份为主,占73%,水平路段110例,非水平路段146例,自行车速度快的无,256例均为自行车速度较慢的。随访时间最短15d,最长4年,均取得满意疗效。rn 结论:儿童足后跟轮辐伤多见于2~3岁幼儿足跟、足外侧、跟腱处的皮肤撕裂伤,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特性,临床上应根据分型进行治疗。该类损伤完全可以避免,应以预防为主,同时对自行车前、后轮的支架两侧结构进行改进,可杜绝该损伤的发生。
  • 摘要:目的:检测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可塑性形成的机制。rn 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又分为三组,损伤即刻修复3月组;损伤3月修复3月组,损伤1月修复6月组,每组5只,按照上述分组在制作全臂丛损伤模型后行健侧颈7移位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BiostarM-140s基因芯片检测小鼠脊髓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rn 结果:损伤即刻修复3月组,损伤3月修复3月组,损伤1月修复6月组脊髓组织分别有55,6和118个基因发生表达水平的改变。其中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chitinase3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月组和损伤1月修复6月组均表达增加。编码血管紧张素、collagen、myosin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月组表达减少,而在损伤1月修复6月组表达增加。突触蛋白synaptotagmin和synaptobrevin在损伤3月修复3月组时基因表达改变不明显,而在损伤1月修复6月组表达开始升高。rn 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能引起脊髓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时间依赖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术后各个阶段,而突触可塑性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术后6个月。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降低既往无顽固性便秘史的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提高便秘防治知识水平的效果。方法:将60例需长期卧床的既往无顽固性便秘史的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预防便秘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通过制订系统的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对患者实施各项干预措施。结果:两组间,干预组较对照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干预组自身便秘防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建立系统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更好地降低骨折卧床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提高患者便秘防治知识知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中常见护理问题的护理对策。方法: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骨折术后康复中,解决患者康复锻炼中出现的知识缺乏,术后疼痛,护患关系等问题的实践过程。结果:通过运用循证护理使患者对功能锻炼依丛性和效果明显提高,从原来的70.37%提高到96.15%。结论: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基础,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而且丰富了护理人员的临床知识。
  • 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内侧室骨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被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闭式楔形截骨需要通过腓骨截骨解决腓骨的限制后再行胫骨高位截骨。临床上常用腓骨干中1/3截骨,存在易损伤腓动静脉、腓骨截骨近端内偏、骨不连多等诸多并发症。从2002年12月开始应用通过腓骨头下截骨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23例,临床随诊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尺骨鹰嘴记忆固定器治疗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尺骨鹰嘴记忆固定器治疗鹰嘴骨折50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7-82岁,平均49.5岁,左侧22例,右侧28例。按Mayo分类Ⅰ型15例,Ⅱ型26例,Ⅲ型9例。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5.7个月,解剖复位率96%,所有骨折均取得骨性愈合,术后平均6.8周患肢功能达到健侧水平。无骨不连、内固定脱出、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尺骨鹰嘴记忆固定器可在鹰嘴断端产生持续性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尺骨鹰嘴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拇对掌功能重建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8年11月,采用带趾长伸肌腱或姆短伸肌的游离足背皮瓣急诊修复外伤性鱼际部皮肤、肌肉缺损,同时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9例。结果:9例均获得成功,随访2月~1年,拇对掌功能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带趾长伸肌腱或姆短伸肌的游离足背阿皮瓣急诊修复外伤性鱼际部皮肤、肌肉缺损,同时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是一种可行而疗效满意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Schan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rn 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65例Schan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分阶段治疗: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或跟骨牵引,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术。从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评估手术疗效。rn 结果:成功随访63例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26个月(平均18.6个月)。患者恢复顺利,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12.8周(11周~18周)。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参考HS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5%。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rn 结论:针对Schan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手术疗效的要点在于:在软组织肿胀完全消退后进行手术、恢复关节面平整、关节面下充分植骨、采用前外侧钢板结合内后侧或后侧双钢板内固定。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MESS(下肢严重创伤评分表)评分在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rn 方法:用MESS评分表对2006年3月~2008年3月收住的28例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患者进行评分,其中胫腓骨上段骨折17例,股骨下端骨折7例,膝关节脱位伤4例。18例患者MESS评分≧7.0,其中13例一期截肢,5例二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行血管损伤损伤静脉移植修复术8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2例。rn 结果:18例MESS评分≧7.0患者截肢,10例MESS评分<7.0一期行保肢手术,术后肢体均成活,随访0.5~1年。术后患肢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rn 结论:MESS评分简单、准确,可帮助我们对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处理制定更客观准确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rn 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手术治疗34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牵引训练、体位训练,术后加强病情观察,进行康复训练等。rn 结果: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4.1%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分级提高1~2级。rn 结论:术前的心理支持和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正确的体位,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脊髓功能恢复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单股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后的形态改变规律。rn 方法:1998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长段缺损12例,其中股骨2例,胫骨6例,肱骨1例,尺骨1例,桡骨2例。缺损长度5~12cm,移植长度6~14cm。rn 结果:12例全部成活,随访10例,临床骨愈合时间为3~5月,平均4.2月.发生再骨折1例,经石膏固定1.5月后愈合。下肢移植腓骨段在接受应力刺激后开始增租,1年半后移植骨中段直径能达受区骨直径的75%以上,CT扫描显示以皮质骨增厚为主。而在上肢尺桡骨的重建中,腓骨增粗不明显。rn 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后发生适应性的形态改变,能承受受区应力。
  • 摘要:目的:介绍小儿股骨中上段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方法:对2004年10月~2009年2月间31例3~10岁小儿股骨中上段骨折病人,用AO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29例为闭合性单侧肢体伤,2例开放性骨折,男性22例,女性9例,左侧19例,右侧11例,双侧1例,均采用闭合复位逆行穿钉内固定。结果:3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功能恢复良好,双下肢长短差平均不超过0.7cm,。无感染、畸形愈合、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闭合复位AO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是治疗小儿股骨中上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报道跗外侧皮瓣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跗外侧动脉为主要供血的皮瓣,对足背跖骨背软组织缺损及手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5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植皮均存活。术后随访一年皮瓣质地优良,皮瓣较薄,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跗外侧皮瓣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及足背跖骨背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摘要: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从经济性,有效性,实用性等出发,如何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我科自2002年10~2009年12月中共处理205例,取得很好的效果。
  • 摘要: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来自骨髓与其他组织的脂肪、脂类物质栓塞肺、脑及皮肤等器官的血管所致的以呼吸窘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皮肤淤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征象。其发病急,发展快,不及时诊断并采取措施将危及生命。有报道认为FES在创伤骨折死亡病例尸检中可高达到24%-100%。因其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故易漏诊和误诊。故掌握FES的早期观察与护理方法,高度警惕其发生的可能和突发性,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积极采取有效抢救措旌,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本文是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16例FES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报告。
  • 摘要: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总结归纳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蒂部长度,管径等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rn 方法:通过解剖20具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共20侧小腿,统计腓动脉穿支数量、距离腓骨小头的位置、各穿支的管径、血管蒂的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其规律性。rn 结果: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 cm,113.4±0.90 cm,17.2±1.13 cm,21.3±0.77 cm四处的穿支出现率较高,分别为90%,80%,85%,90%,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1.93cm。rn 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1mm左右,适宜血管吻合,血管蒂长度约5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皮瓣设计。
  • 摘要:目的:探讨经髌骨入路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髌骨骨折的股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自1998年12月~2008年6月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经髌骨入路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折28例,均合并髌骨骨折。股骨干骨折按照AO分型:A1型5例,A2型4例,A3型5例。B1型7例,B2型5例,B3型2例。髌骨骨折均为粉碎性。rn 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28例全部愈合,无感染、畸形愈合和断钉等并发症。rn 结论:采用经髌骨入路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髌骨骨折的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出血少、固定牢固,为膝关节早期功能活动提供保证与可能,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处理的内容和方法。方法:110例60~9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合并症、术前准备、手术适应症、与内固定的选择、以及术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2l例,Ⅱ型26例,Ⅲ型45例,Ⅳ型9例,Ⅴ型9例。患有不同程度并存症58例。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参照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85例,良25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准确的术前全身情况评估、积极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内固定器械和术式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合理的用药和功能锻炼是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处理的重要内容,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随访全髋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中期结果,探讨髋关节强直畸形行THA的策略。方法:对16例(23髋)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5年,比较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分析全髋置换术治疗策略。结果:获得随访16例(23髋),21髋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6.8°改善为术后97.8°。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6.9°改善为5.8°。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3.2分,术后平均89分。结论:全髋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术前的个体化分析、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和假体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 摘要:随着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而易发生外伤性髋部骨折。髋部骨折长期卧床牵引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被公认为消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均主张手术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并发症。rn 我院主张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尽快完善各项检查,如情况允许及早手术治疗。本文是我院收治这类155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汇报。
  • 摘要:目的:通过人与动物髋骨应力传导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对比,对髋臼三柱划分进行循证。rn 方法:基于CT扫描图片,经医学影像处理及建模软件Mimics10.0和Simpleware2.0建立起正常成人、实验犬、恒河猴三种物种的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并导入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6.7.2中进行前处理并执行有限元相关计算,根据动物与人的体重与活动特点,进行加载应力模拟并分析。rn 结果:比较实验犬、实验猴及人类三种不同生物的骨盆应力传导及最大应力分布特点,发现:人类骨盆在将上半身的负荷传向下肢时,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另外两个物种的应力传导方式,人类躯体重力自L3加载后,到达骶骨后经骶髂关节前方自耳状面前缘至弓状线,沿弓状线至耻骨上支、耻骨联合为一支,后方自髂结节向髋臼臼顶前、上方传导为第二支,后方自骶髂关节沿坐骨大切迹向臼顶、髋臼后壁并继续向坐骨方向传导为第三支。rn 结论:中柱是人体骨盆的特化结构,其存在与人直立行走的特征密切相关,是在从猿到人的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髋臼三柱概念与髋臼的力学功能和形态结构相统一,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 摘要:目的:应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骨盆三维光弹生物力学实验用模型。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取医学图像,制作CAD模型并存储为STL格式文件,将文件载入激光快速成型机,对Somos 11120光敏树脂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原理制造出三维骨盆实体模型。结果:制成的模型均匀透明,表面光滑,无气泡及开裂变形。未加载时在偏振光场种未见折射条纹出现。结论:利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成功地快速制备了骨盆三维光弹生物力学实验用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制作时间及制作成本。
  •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车祸致伤全身多处疼痛、畸形、肿胀、活动受限33天转入我院行手术治疗。诉右臀部伤为车祸时撞击并被锐器刺入所致。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臀部可见一大小为8cm×4cm左右的不规则创口,深达肌层,局部皮肤发黑,有黄色渗出,右髋关节活动受限。
  • 摘要:目的:了解前后联合入路治疗Pilon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n 方法:2009年1月至6月间收治闭合Pilon骨折,C2型10例,C3型6例,于伤后2~3周皮纹征出现后,选择腓骨后外侧切口加前外侧小切口及内侧小切口入路复位骨折,采用经皮技术安置内置物。rn 结果: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C2及C3型Pilon骨折复位满意,手术时间2.65±0.3小时,术中出血120±50ml,止血带使用1.5±0.3小时。术中C臂透视9±3次。术后发生皮缘坏死1例,张力性水泡2例,无伤口感染与骨筋膜室综合症发生。术后4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术后6月改良美国足踝关节学会分级标准评分88.2±3.2分。rn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Pilon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髌骨骨不连发生率低,文献报道在1%~7%之间。由于儿童青少年组织愈合能力较强,青少年髌骨骨不连是一种极少见的髌骨骨折并发症。关于其治疗的报道极为有限,并且存在争议。根据髌骨的解剖特点,粉碎性或上、下极髌骨骨折很难可靠固定。由于骨不连端的软组织和硬化骨需要切除,对不规则的骨块选择可靠的固定方式非常棘手。髌骨部分切除或全髌切除术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术后关节功能并不满意。对于从事较多双下肢运动的职业,如杂技或舞蹈演员,由于髌骨部分或全髌切除术可导致髌韧带挛缩,可能严重影响运动生涯,此时进行解剖性重建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本文报道了一位髌骨下级骨不连的青少年杂技演员,解剖重建聚髌器内固定后恢复了满意的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经验。rn 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应用Stoppa入路治疗26例骨盆骨折和9例髋臼骨折结果进行分析。2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7例,,C1-1型4例,C1-2型2例,C1-3型6例,C-2型4例。9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例,横型骨折3例,T型骨折2例,前柱伴后半横型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26例骨盆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0例,联合髂窝入路15例,联合后路1例。9例髋臼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3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4例,2例双柱骨折联合髂窝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入路。rn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 min(65~135 min),平均出血320 mL(150~1200mL)。复位满意,并发症少。6例失随访,其余患者骨折愈合,功能满意。rn 结论:改郎toppa入路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具有操作便捷、并发症少的优点。
  • 摘要:通过对10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指出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及假1体关节脱位、指导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 摘要:通过我院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同期全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21和初次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82例临床资料比较。翻修术组病例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初次置换手术组,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多于初次置换手术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也均较初次置换手术组多。翻修术护理亦有明显的不同点,护理要求及护理量均有明显增加。翻修手术术前心理护理需消除顾虑及急躁,术前准备需更为周密,正确处理术前的内科合并症,达到手术耐受要求。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引流管护理;指导正确的体位,防止术后假体关节脱位;做好术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术后功能锻炼尤其要注意循序渐进及个体化原则,争取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共对28例Schatzker 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于关节面下开窗植骨,并采用螺钉或钢板固定。随访6~24个月。结果: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93%(关节面塌陷小于2mm)。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2.8%。无感染、深静脉栓塞及小腿肌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直观、复位精确等优点,功能恢复满意。
  • 摘要:在目前的股骨粗隆部骨折分型中,对粗隆部外侧壁是否完整未能准确分类。对于伴有粗隆部外侧壁粉碎或冠状面骨折的粗隆间骨折、粗隆下至大粗隆外侧壁的粉碎骨折,传统内固定物髋螺钉的置入点正好位于外侧壁骨折处,使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几率增加。
  • 摘要:目的:研究Hoffa骨折的临床特点,评价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rn 方法:对本院近7年间住院的股骨远端骨折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个患者25例Hoffa骨折中,内髁骨折16例,外髁骨折9例;其中,2例患者为单膝内、外双髁Hoffa骨折,1例患者为一侧膝关节内、外双髁Hoffa骨折,同时合并对侧膝关节单髁Hoffa骨折;新鲜Hoffa骨折21例,陈旧Hoffa骨折内固定失效4例:按Letenneur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15例。16例使用从前向后方向2~4枚直径3.5或6.5mm松质骨或空心螺钉固定;8例使用从后向前方向螺钉固定;1例开放性骨折以2枚3.0mm克氏针固定;5例联合使用侧方支持钢板结合螺钉固定;3例联合使用后方抗滑移钢板结合螺钉固定。rn 结果:本组20个患者25例Hoffa骨折经平均10.4个月(4~43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骨折不愈合、感染、内固定松动和股骨髁缺血性骨坏死发生。参照Letenneur功能评估标准,优良16例,可7例,差2例。rn 结论:Hoffa骨折临床上少见,内、外侧髁发病率不同,双髁骨折者更少见。一旦明确诊断,均应手术治疗。克氏针抗把持力弱,不主张使用。螺钉是常规固定方法,螺钉固定方向、直径以及手术切口的选择应视骨折类型及骨折块大小而定,同时还应参考合并损伤情况。一般对Letenneur Ⅰ型、Ⅱ型选择前内或外切口,Ⅱ型选择后内或外切口,必要时可使用前内或外加后内或外联合切口。在不稳定骨折中应考虑在螺钉固定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侧方支持钢板或后方抗滑移钢板,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因护理过失导致的医疗纠纷数量也相应增加。由于患者的法律法规意识日益加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教育中有关法律法规和护理服务方面的教育却很少。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生成为合格职业护士的主要环节,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以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护理带教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监护仪在各级各类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供了患者疾病发展或愈合过程中有诊断、治疗和研究价值的附加信息,有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情,做出科学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由于临床科室在使用监护仪时无法做到专机专人专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人为故障率也相对比较高。
  • 摘要: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在骨科护理实习带教过程中尝试引进以问题为基础(即PBL)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护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护生主动学习,培养她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一定的自学和获取医学知识的能力,以确保她们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真正做到终身学习。
  • 摘要:目的:介绍旋转撕脱性拇指离断再植方法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旋转撕脱性拇指离断的38例病人。采用桡动脉一拇指远端尺侧指动脉吻合、桡神经浅支一拇指远端尺掌侧指固有神经吻合、头静脉及桡动脉伴行静脉一拇指背侧静脉吻合、食指固有伸肌腱代替拇长伸肌腱、环指屈指浅肌腱代替拇长屈肌腱进行拇指再植术。结果:38例拇指再植指体全部成活。经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恢复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定,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经血管、神经、肌腱转位的方法施行旋转撕脱性拇指离断的再植,成活率高,术后有较理想的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减少再次手术次数。
  • 摘要:目的:对肌腱球填塞与带血管蒂桡骨瓣转移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为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提供临床经验与体会。方法:对13例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月骨摘除,其中8例取掌长肌腱球填塞为Ⅰ组,5例采用带血管蒂桡骨瓣转移为Ⅱ组,比较手术操作难度,术后临床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肌腱球填塞术与带血管蒂桡骨瓣转移术后对腕部功能、临床症状改善均有一定效果,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肌腱球填塞手术简单易于操作,但术后患者症状与功能改善与带血管蒂桡骨瓣转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带血管蒂桡骨瓣转移法仍需多方面研究证实其是否有临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手部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手部掌指骨骨折80例92处作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2个月,平均5.7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5周)。结论:应用微型钛板治疗手部掌指骨骨折可以缩短术后外固定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是手部骨折理想的固定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例10处掌、指骨骨折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骨折均达到或近似达到解剖复位,临床愈合时间平均6周,手功能恢复按TAM标准评价优良率达93.75%。结论: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手部掌、指骨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愈合率高,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有良好的治疗结果。
  • 摘要:总结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行神经血管松解术患者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渗血、气胸、乳糜漏、淋巴积液等并发症,加强康复护理,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病情反复。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6年1月-2009年9月,采用各种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四肢缺损创面210例,其中传统皮瓣45例,穿支皮瓣35例,微型皮瓣与趾甲皮瓣52例,手指与手再造56例,复合组织瓣与分叶组织瓣17例,前臂及足背静脉皮瓣5例,修复创面大小为1.0cm×1.0cm~26cm×16cm。结果:本组207例皮瓣成活,术中或术后出现血管危象36例,组织瓣坏死3例。随访3-12个月,组织瓣质地外观良好,骨关节愈合佳,其中125例吻合皮神经者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是四肢创面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静力性髋螺钉(static hip screw,SHS)的设计原理及对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rn 方法:采用SHS治疗48例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并观察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髋内翻、骨折断端短缩、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的发生情部。患者年龄30~91岁,平均68.4岁。根据Evans分型,ⅢA型36例,ⅢB型3例,Ⅳ型7例,反粗隆EvansⅤ型2例。rn 结果:4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3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骨折在11~20周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周,无髋内翻、头颈部旋转、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按董纪元等关节疗效标准,优21例,良19例,可3例,无差级病例,优良率为93%。rn 结论:SHS的设计消除了DHS的动力性滑动加压作用,对股骨粗隆部不稳定性骨折起到了“桥式”支撑作用,很好地维持了骨折的稳定,能有效预防髋内翻、股骨头颈旋转、骨折断端短缩及螺钉切割股骨头颈等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5月~2009年3月,采用后路小切口微创技术对79例患者82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采取后侧入路,切口长约7-9cm。结果:全髋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70 min,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为200 ml,术后平均14d出院。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随访8-36个月,复查时患者能负重行走,CR片未见人工关节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5分(45~6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平均92分(85~96分)。结论:采用后路小切口微创技术行全髋关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少,感染机会低、康复时间短、降低住院费用及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 摘要:隐匿性骶骨骨折(occult fractures of sacral)在常规的X光片上缺少肉眼可见的骨折征象,患者没有骶神经损伤症状,尽管骨折存在,由于诊断困难,常被临床忽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这种损伤类型的诊治技术也有新的进展。
  • 摘要:目的:通过对650例髋臼骨折的影像学与部分临床资料的分析,统计骨折部位与损伤变数的发生概率与相关性,探索本文“髋臼骨折ABcD类型定位法”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rn 方法:1997年3月至2009年12月,分析多家医院共650例髋臼骨折的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和部分2、3D-CT片结合部分临床资料。应用髋臼与骨盆的整体观点,分析髋臼前、中(臼项)、后柱壁骨折,设A、B、C类。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根据是否存在脱位、压缩、骶髂关节分离/骶髂处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单、双耻骨上下支骨折的损伤变数,每类分成4型。骨折定位采用a、m、p小写字母,分别代表前、中(臼顶)、后柱壁,构成ABC类型定位法.应用股骨近端关节与髋臼系统功能性概念,设“股骨头-髋臼”双向骨折为D类。根据股骨头、股骨颈、转子、近端关节整体骨折与否,分成1、2、3、4型+ABC类型定位。综之,构成ABCD类型定位法。举例,D4型+Bmp3型,即股骨头、颈、转子粉碎骨折+臼顶、后柱壁骨折和骶髂关节分离/骶髂处骨折。rn 结果:A类167例(25.69%)。B类286例(44.%),C类155例,(23.84%)。D类42例(6.46%),其中涉及:1、柱/壁压缩骨折骨缺损233例,占35.84%。2、中柱(臼项)骨折229例,占35.23%。3、骨盆环浮动220例,占33.85%,(其浮动的严重程度依次为:骶髂关节分离/骶髂处骨折155例;骶髂关节分离/骶髂处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双耻骨上下支骨折57例;双侧骶髂关节分离/骶髂处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双耻骨上下支骨折8例)。4、股骨近端关节骨折42例,占6.46%,(股骨头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15;股骨转子部骨折7例;股骨头、颈、转子粉碎骨折4例)。5、双侧髋臼骨折13例,占2%。rn 结论:揭示了高能量髋臼骨折的复杂性:压缩之缺损;负重之臼顶;盆环之浮动;“头-臼”之双折的发生概率与变数的相互关系。据此设计的ABCD类型定位法,不但能将髋臼骨折简捷进行类型定位,而且能显示损伤交数与临床救治难度的相互关系,为促进“同质”语言的交流,为临床的诊治与抢救,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参数。
  • 摘要:患者,女性,40岁。因车祸伤致左髋臼粉碎性骨折伴股骨头脱位、左侧坐骨神经损伤,伤后9天在当地医院接受左侧髋臼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因髋部疼痛,屈髋活动时伴有“咕嘟”的响声,近4周“咕嘟”声音由弱到强,并出现左臀部增大,疼痛日趋加重,不能行走,于术后10周来我院就诊。
  • 摘要:髋臼骨折系高能量创伤所致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全髋关节置换术等,若受伤超过21天,骨折移位未处理或内固定失败,明显影响患髋功能,即属于需手术干预的陈旧性髋臼骨折,骨折因血肿机化,软组织挛缩和粘连,骨折线吸收,骨痂形成等导致手术操作相当困难,现综述之。
  • 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的外科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8年6月我科收治的16例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的病例,17侧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9侧,复杂骨折8侧。股骨头骨折按Pipkin分型均为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d,平均7d。采用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或改良髋外后侧入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髋臼骨折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固定髋臼骨折。rn 结果:16例患者获5~76个月(平均35.5个月)随访。按D' Aubigue-Postel评分法,本组病例随访,优6侧,良8侧,一般2侧,差1侧。优良率82.4%。rn 结论: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损伤,应用可吸收螺钉和ATMFS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在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剥脱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9月-2008年12月以DCO原则治疗的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10例存活,获得救治成功,死亡1例,死亡原因系术后大便污染伤口,伤口感染引起败血症。治疗成功病例均预后良好,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良好,回植皮片成活94.5%-96.8%,平均95.9%,回植皮片成活后颜色、弹性接近正常,存在部分感觉。结论:DCO原则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剥脱伤,有利于降低手术治疗风险,提高临床效果,是一种合适的治疗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8例髌骨骨不连病例资料,髌骨骨折距本次手术时间5~28个月。采用以镍钛聚髌器为主要手术内固定方式,适当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rn 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至7.5年(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3~12周,平均8.6周膝关节屈伸水平与健侧相仿,无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张春才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7.5%。rn 结论:通过手术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关节面的平整、镍钛聚髌器进行有效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把同期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运用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对照组52例沿用传统的治疗护理模式。出院时将两组病例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rris评分分别是61.22±6.45和48.70±7.84(t=4.472,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82±0.69和8.58±0.86(t=4.379,P<0.01)。两组结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 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科最为广泛,常见的手术,本科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180例,经过精心护理和综合治疗后,疗效满意,本文就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对骨痂延长术在治疗骨缺损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rn 方法:缺损性骨不连12例,其中,肱骨1例、桡骨1例、股骨4例,胫骨6例。均有植骨治疗病史,2次植骨手术后不愈合5例,3次以上植骨术后不愈3例,合并有内固定松动断裂4例;骨髓炎后骨溶解性缺损9例,其中4例伴有慢性窦道。骨缺损长度4~11cm,平均8cm,均采用骨痂延长术进行治疗。延长速度30day/2cm。rn 结果:术后随访1~2年,随访时间13~24月,经临床检查与影像学观察显示所有骨缺损均已愈合;骨不连接处愈合时间平均约142d;无再发化脓性骨髓炎,无再发骨折,无血管损伤。1例术前伴有桡神经损伤症状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延长骨两端关节功能:术后关节功能活动范围减少<10°7例,减少10°至30°3例,减少1>30°2例。rn 结论:骨痂延长术是治疗骨缺损性骨不连的较好方法,但对关节功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 摘要:髋臼骨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合并伤众多。髋臼前柱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报道十分少见,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报道一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及多发伤。
  • 摘要:锁骨骨折临床常见,占全身骨折的5.98%,治疗上目前仍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自行设计T恤式固定套治疗锁骨骨折68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性指动脉损伤采用血管移植修复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对28例闭合性指动脉损伤病例采用血管移植修复受损的指动脉,男19例,女9例,年龄8-42岁,平均28. 3岁。结果:本组28例成活27例,成活率96. 4%.随访28例,平均随访12个月,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Nako-mura tamal评价标准,优18例,良8例,中1例,失败1例.优良率为92. 8%。结论:确诊为闭合性指动脉损伤者,应积极治疗,尽早手术探查,采用血管移植修复治疗指动脉损伤。对损伤段血管的判断,术中血管移植,术后护理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加微型钢板固定修复掌骨骨缺损可行性。方法:应用自体髂骨移植加微型钢板固定修复掌骨骨缺损。结果:17例患者掌骨均愈合良好,无一例骨不连,成功率100%。结论:自体髂骨移植加微型钢板固定修复掌骨骨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高压注射伤(high-pressure injectioninjuries of thehand,HPIIH)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手部高压注射伤作了切开引流、清创术。结果:2006年7月至2009年9月,本组13例经2或3次清创,2例行手背逆行筋膜蒂皮瓣覆盖创面,1例截指,本组15例术后手部功能恢复优5例、良6例、中3例、差1例。结论:HPIIH因注入物不同,造成结果差异较大。首次切开引流的时间常决定病程发展与疗效。早期切开并引流充分是治疗的及时措施,必要时需多次清创引流。HPIIH的治疗应根据损伤的具体严重程度给予不同方法的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拇对掌功能重建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8年11月,采用带趾长伸肌腱或姆短伸肌的游离足背皮瓣急诊修复外伤性鱼际部皮肤、肌肉缺损,同时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9例。结果: 9例均获得成功,随访2月~1年,拇对掌功能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带趾长伸肌腱或姆短伸肌的游离足背阿皮瓣急诊修复外伤性鱼际部皮肤、肌肉缺损,同时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是一种可行而疗效满意的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