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胞毒活性

细胞毒活性

细胞毒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7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219048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细胞毒活性的相关文献由2246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好富、梅文莉、曾艳波等。

细胞毒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7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9048 占比:99.72%

总计:219670篇

细胞毒活性—发文趋势图

细胞毒活性

-研究学者

  • 戴好富
  • 梅文莉
  • 曾艳波
  • 洪葵
  • 章卫民
  • 王辉
  • 陈玉婵
  • 庄令
  • 姚新生
  • 李小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树慧; 张卫青; 孙茂; 郭洪位; 孙贵萍; 朱成光; 王天元; 晏晨
    • 摘要: 为研究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烟管头草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 Z)-6-[(acetyloxy)methyl]-2-oxo-2,10,14-trimethylhexadeca-5,13-diene-11α-ol(1)、(2 E,10 E)-1,12-dihydroxy-18-acetoxy-3,7,15-trimethylhexadeca-2,10,14-triene(2)、(2 E,6 Z,10 E,12 R)-7-[(acetyloxy)methyl]-3,11,15-trimethylhexadeca-2,6,10,14-tetraene-1,12-diol(3)、(2 E,6 Z,11 S,12 R)-3,7,11,15-tetramethylhexadeca-2,6,14-triene-7-[(acetyloxy)methyl]-1,12,19-triol(4)、plaunotol(5)、S-(+)-dehydrovomifoliol(6)、pubinernoid A(7)、豆甾醇(8)、aurantiamide acetate(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MTT法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进行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为6.80μmol/L,化合物1、3和4有中等细胞毒活性
    • 董芳羽; 钟瑾怡; 李鹏
    • 摘要: 目的从灵芝中制备总黄酮,并探讨其体外细胞毒活性。方法回流提取法结合聚酰胺柱色谱法从灵芝中制备总黄酮提取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醇浸膏及总黄酮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MTT法测试灵芝总黄酮提取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灵芝醇提浸膏与聚酰胺按质量比为1∶1混匀后装柱,先用40%乙醇洗脱,再用无水乙醇洗脱,收集无水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蒸干得灵芝总黄酮提取物。醇浸膏中含总黄酮含量为8.98%,灵芝总黄酮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为18.09%。灵芝总黄酮提取物在体外对人胰腺癌MIA-PACA-2和人乳腺癌MDA-MB-231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123.7±4.1)μg·mL^(-1)和(196.1±2.5)μg·mL^(-1)。对HepG2、SMM C7721和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弱。结论聚酰胺可富集灵芝中总黄酮,灵芝总黄酮提取物对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和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活性
    • 王森; 洪葵; 霍瑞云; 贾佳; 孙立彦; 刘玲
    • 摘要: 目的研究1株深海来源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检测法和MTS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和肿瘤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Aspergillus sp.WHUF0313的发酵产物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asperophiobolin G(1)、asperophiobolin F(2)、ophiobolin Q(3)、asperophiobolin H(4)、6-epi-ophiobolin G(5)、ophiobolin H(6)、6-epi-ophiobolin K(7)、6-epi-21,21-O-dihydroophiobolin G(8)和asperophiobolin J(9)。结论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13能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化合物4对小鼠黑色素瘤B16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和7具有较强的抗多重耐药幽门螺杆菌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因此该菌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药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 彭艾; 左满; 王乾军; 张帆; 胡佳; 胡茂军; 沈锦煌; 钟添华; 骆祝华; 马新华
    • 摘要: 以OSMAC策略为指导,研究深海真菌Stachybotrys sp.3A00409的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对其燕麦大米培养基发酵产物中与原始培养基具有差异的部分进行靶向分离,共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为丁内酯类化合物butyrolactone-Ⅰ(1)、butyrolactone-Ⅲ(2)、butyrolactone-Ⅱ(3)、2-O-methylbutyrolactone-Ⅱ(4)、萘类化合物methyl-6-acetyl-4-methoxy-5,7,8-trihydroxy-naphthalene-2-carboxylate(5)、吡喃酮衍生物pyrophen(6)和阿魏酸(7)。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2,7对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表现出了较强的增值抑制作用,IC_(50)在1.18~1.34μg∙mL^(-1)。
    • 韩晶晶; 陈梦莹; 岑娟; 李钦; 张峰
    • 摘要: 目的研究椭圆叶米仔兰Aglaia rimosa(Blanco)Merrill茎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椭圆叶米仔兰茎枝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MTT法分别测定其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linalyl⁃7⁃hydroxycoumarin(1)、β⁃谷甾醇⁃3⁃O⁃6⁃棕榈酰葡萄糖苷(2)、(+)⁃儿茶素(3)、表儿茶素(4)、lyratol F(5)、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6)、(2R,3S)⁃5,7,3′⁃tri⁃omethyl⁃(-)⁃epicatechin(7)、育亨宾(8)、α⁃棕榈精(9)、表没食子儿茶素(10)、gallocatechin⁃(4′⁃O⁃7)⁃epigallocatechin(11)、(-)⁃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13)、(6S,7S,8R)⁃7α⁃[(β⁃D⁃glucopyranosyl)oxy]isolariciresinol(14)、原花青素B1(15)、原花青素B2(16)、原花青素B3(17)。化合物4、10~11、15~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1.0、1.0、1.0、0.8、1.0 mg/mL。化合物1、6、10~11、15~16对7种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11、15~16均表现出抗菌和抑制肿瘤细胞株增殖的作用。
    • 杨晓军; 王超; 贾云鹏; 郝书苑; 王雪梅; 岳昌武
    • 摘要: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技术,结合现代波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分析,从旱芹菜(Apium graveolens L.)干燥根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软脂酸(1)、肉桂醛(2)、柚皮素(3)、异东莨菪素(4)、花椒毒素(5)、6-甲基-5,7-二羟基苯酞(6)、2-苯基乙基-O-β-D-葡萄糖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红景天苷(9)。其中化合物3、4、6、7和9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1~9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王泽玉; 张晓霞; 吴勇; 王欣; 李金杰; 戴雪玲; 尚小雅
    • 摘要: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小蓟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部位具有较好的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毒活性的作用,现对其中强活性亚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挖掘发挥细胞毒活性的功能因子。在体外抑制细胞毒活性指导下,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结合文献数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从石油醚的1个活性组分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甾体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豆甾-5-烯-7-酮、豆甾-22-烯-3β,5α,6β-三醇、6β-羟基-豆甾-4-烯-3-酮、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和6β-羟基-芸苔甾-4-烯-3-酮。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蓟属植物中发现;除化合物α-豆甾-22-烯-3β,5α,6β-三醇外,其余4个化合物对不同人肿瘤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 刘媛媛; 田煦莹; 周益刚; 李玉泽; 张化为; 邓翀; 宋小妹; 张东东; 王薇
    • 摘要: 目的研究长胜七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长胜七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及RP-HPLC半制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以及质谱鉴定化学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长胜七中分离得到9个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awsorosemarinol(1),肉桂酸(2),erythro-7-methoxyguaiacylglycerol(3),erythro-1-(3-methoxy-4-hydroxy-phenyl)-propan-1,2-diol(4),3-(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2-diol(5),threo-1-(3-methoxy-4-hydroxy-phenyl)-propan-1,2-diol(6),C-veratroylglycol(7),guaiacylglycerol(8),erythro-guaiacylglycerol(9),化合物3对HCT116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IC_(50)值为(20.40±1.37)μM。结论化合物1~5,8,9首次从华中五味子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具有细胞毒活性
    • 艾洪莲; 马旭军; 位盼盼; 曹锐格; 黄蓉; 李正辉
    • 摘要: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制备色谱(HPLC),从黄连内生真菌Albifimbria viridis固体发酵物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分析并结合其物理性质,将其鉴定为:Roridin J(1)、verrucarin A(2)、verrucarin L acetate(3)、Calcarisporin B1(4)、verrucarin J(5)、Isotrichoverrin A(6)、Isotrichoverrin B(7)、16-hydroxyroridin A(8).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Albifimbria viridis中分离得到.利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1~8对MCF-7和A549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6、8对MCF-7(人乳腺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 杨素梅; 杨曦亮; 肖绍羽佳; 周梦蝶; 张亚妮; 吴兆圆; 刘芳; 刘曼丽; 方伟
    • 摘要: 为研究海洋来源真菌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采用凝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LC-MS、NMR结构鉴定和文献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7个已知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3-二吲哚烷基-1,2-丙二醇(1)、robillafuran (2)、asperfuran A (3)、gamahorin (4)、7-羟基-5-甲氧基-4,6-二甲基-异苯并呋喃酮(5)、5-甲氧基-4,6-二甲基-7-氧-α-L-鼠李糖基-异苯并呋喃酮(6)、pestynol (7)。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7具有抗菌活性,化合物1和7对Marc-145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值分别为57.397μg/mL和35.386μg/mL;在LPS诱导的BV-2细胞模型中,化合物2和4在浓度为12μg/mL时,BV-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6.77%和69.69%,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