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转变

相转变

相转变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9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6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102381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功能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无机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论坛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2016)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十七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等;相转变的相关文献由212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槐、丁作伟、于伟东等。

相转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6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2381 占比:99.51%

总计:102888篇

相转变—发文趋势图

相转变

-研究学者

  • 杨槐
  • 丁作伟
  • 于伟东
  • 刘洪玲
  • 雷玄威
  • 傅恒志
  • 丁佳俊
  • 杨荣玻
  • 王艳秋
  • 石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启煊; 孙树全; 王婵; 项东亮; 张咪; 宋启军
    • 摘要: 考察镁磷比、pH以及培养时间对磷酸镁的形成和相转变的影响。采用^(31)P NMR,IR与Raman技术监测了磷酸镁的相转变过程,并通过XRD对磷酸镁的晶型物相等进行了表征确定。结果表明:当pH值为9.0时,30 min即可生成Mg_(3)(PO_(4))_(2)·5H_(2)O;pH小于8.0时,一开始形成MgHPO_(4)·3H_(2)O,延长反应时间可经由Mg_(2)(PO_(4))(OH)·3H_(2)O向Mg_(3)(PO_(4))_(2)·5H_(2)O相转变。在pH为7.4的环境中,镁磷比为1时,可从最先形成的MgHPO_(4)·3H_(2)O向Mg_(3)(PO_(4))_(2)·5H_(2)O转变;镁磷比为0.25和0.67时,可生成Mg_(3)(PO_(4))_(2)·5H_(2)O;镁磷比为4时,由于镁离子浓度过大,在反应24 h后,保持MgHPO_(4)·3H_(2)O的稳定相。
    • 金敏; 白旭东; 张如林; 周丽娜; 李荣斌
    • 摘要: 金属硫化物Ag_(2)S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催化、传感及光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工作利用一种区熔技术制备了尺寸为ϕ18 mm×50 mm的Ag_(2)S并对其潜在热电性能进行了研究。Ag_(2)S在450 K以下具有标准的α-Ag_(2)S单斜P21/c结构,450 K以上发生相变成为立方β-Ag_(2)S相。Ag_(2)S在300~650 K范围始终具有负的Seebeck系数而呈现n型半导体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中存在Ag间隙离子而提供了多余电子。Ag_(2)S的Seebeck系数在室温下约为-1200μV·K^(-1),440 K时降为-680μV·K^(-1),当转变为β-Ag_(2)S后则大幅降至~-100μV·K^(-1)。α-Ag_(2)S的电导率几乎为零,然而在刚发生β-Ag_(2)S相变(450 K)时,电导率突然增加至~40000.5 S·m^(-1),而后随着温度持续升高,其值在650 K降低为33256.2 S·m^(-1)。霍尔测试表明Ag_(2)S的载流子浓度nH在相变时可从~10^(17) cm^(-3)迅速增加到~10^(18) cm^(-3)量级。α-Ag_(2)S和β-Ag_(2)S的总热导率κ几乎是常数,分别为~0.20和~0.45 W·m^(-1)·K^(-1)。最终Ag_(2)S在580 K获得最大ZT值0.57,说明它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中温热电材料。
    • 王佰佳; 陈兴郁; 段福江; 刘香池; 刘伯军; 张明耀
    • 摘要: 以低顺式聚丁二烯为增韧剂,1,1-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烷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三元共聚物(ABS),探究本体聚合过程中不同类型链转移剂对ABS树脂的相转变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扭矩随时间变化曲线表明,正十二烷基硫醇、叔十二烷基硫醇和二聚体对ABS树脂的相转变过程没有影响,相转变时间均在50 min左右。当数均分子量均在47 100 g/mol左右时,在叔十二烷基硫醇和二聚体体系下制备ABS树脂冲击强度分别为347 J/m和351 J/m,远高于采用正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时ABS树脂的冲击强度167 J/m,随着链转移剂含量的增加,两相间界面间黏结力增强,从而提高ABS树脂冲击强度。
    • 牛梦书; 晁小练
    • 摘要: 为发现新的兼具高储能性能的环境友好型介电陶瓷,使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一系列(1-x)(Na_(0.82)K_(0.18))_(0.5)Bi_(0.5)TiO_(3)-xBi(Zn_(2/3)Nb_(1/3))O_(3)(BNKT-BZN)无铅铁电陶瓷,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到所有组分的微观结构均结晶良好且致密.X射线衍射和拉曼图谱可以看到随着铌锌酸铋含量的增大,陶瓷的晶相为混合相,主晶相逐渐由三方相结构转化为四方相.使得陶瓷的介电峰逐步宽化且渐渐降低.成分为0.94BNKT-0.06BZN的陶瓷拥有优良的储能性能和颀长的电滞回线,有效储能密度W_(rec)为0.80 J/cm^(3),总储能密度达到1.62 J/cm^(3),储能效率η为49.4%.
    • 王晨洋; 徐浪; 成世杰; 帅旗; 左丹英
    • 摘要: 在刮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上喷雾N,N-二甲基乙酰胺/水(DMAc/H_(2)O)混合溶液进行表面凝胶,随后将表面凝胶的液膜浸入凝固浴中使沉淀相转变成PVDF多孔膜。考察了喷雾溶液中DMAc的体积分数(Φ(DMAc))对平板PVDF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Φ(DMAc)增加,膜上表面的β晶含量逐渐减少,α晶含量逐渐增多,但是膜总体的结晶度逐渐增加,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先增加后减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喷雾了DMAc/H_(2)O混合溶液的PVDF膜上表面为多孔皮层,且随着Φ(DMAc)的增加,上表面球形晶粒逐渐增加,断面由指状大孔结构转变为海绵状孔结构。当喷雾中Φ(DMAc)=30%时,膜的水通量和牛血清白蛋白(BSA)截留率达到最大。
    • 杨兆颖; 张帆; 郭建文; 高卫平
    • 摘要: 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是一种衍生于天然弹性蛋白,可人工合成的多肽聚合物。ELP具有特殊的温度响应性,它会随温度的变化表现出可逆相转变行为,并且当它与其他小分子或多肽偶联时,该温敏特性可以被充分保留。借助基因工程可以人工合成ELP与ELP融合蛋白,精确调控ELP的结构与功能,在其序列中添加反应性氨基酸或多肽。同时,ELP由天然氨基酸组成,其生物相容性好,易于生物降解,免疫原性低,无毒性作用。基于以上优势,ELP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的表达纯化、体外诊断、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等生物医药领域。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简要介绍了ELP的设计原理、理化特性和生物合成方法,并列举了一些ELP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有代表性的工作,最后总结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欧奕孜; 江勇
    •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研究了7系铝合金亚稳η′相→稳定η_(2)相转变过程中主元素的行为和作用。计算结果表明:η′→η_(2)相转变过程伴随Al原子的排出,主要源于基体中Cu和过剩Mg原子对η′相中Al原子的固溶置换。Cu和Mg固溶可以提高η′相的稳定性,但过量固溶可能会抑制η′→η_(2)相转变,甚至形成其他富Cu/Mg析出相。实验表征的η_(2)/Al界面应为Zn终端型结构。基体中的Cu、过剩Mg和Zn均会偏析到界面上的间隙位,促使η_(2)相长大。
    • 陈雪莹; 杨军; 曹一凡; 刘鑫悦; 许占位; 黄剑锋
    • 摘要: 电解水制氢作为可以实现零污染的可靠制氢方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贵金属催化剂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商业化的进程,因此寻求可替代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非常必要的.氧化钨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具有优良的稳定性但其催化活性较低.通过改变氧化钨/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烧结温度,实现氧化钨从WO 3到W 18 O 49的晶相调控,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该复合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和转变过程分析,并且在三电极体系下,酸性电解液中测得了相应的电化学性能,其中富含氧缺陷的W 18 O 49/rGO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在50 mA/cm 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240 mV,Tafel斜率为83 mV/dec,并且能够维持7200 s的高效率产氢.
    • 陈雪莹; 杨军; 曹一凡; 刘鑫悦; 许占位; 黄剑锋
    • 摘要: 电解水制氢作为可以实现零污染的可靠制氢方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贵金属催化剂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商业化的进程,因此寻求可替代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非常必要的.氧化钨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具有优良的稳定性但其催化活性较低.通过改变氧化钨/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烧结温度,实现氧化钨从WO3到W18 O49的晶相调控,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该复合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和转变过程分析,并且在三电极体系下,酸性电解液中测得了相应的电化学性能,其中富含氧缺陷的W18 O49/rGO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在5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240 mV,Tafel斜率为83 mV/dec,并且能够维持7200 s的高效率产氢.
    • 初宁; 李爱森; 徐抒平; 徐蔚青
    • 摘要: 本文制备了三种在1,4-bis[2-(4-pyridyl)ethenyl]-benzene(bpeb)上接枝不同烷基链长度的热致变色材料DC8、DC12、DC16.在365 nm激发光下,随着温度升高,它们呈现出荧光颜色的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于晶体态与无定形态之间的转变.此外,DC16也呈现出光致变色的性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得到的相转变温度高于实验过程中荧光颜色改变时的温度.因此,这种变色行为来自于光与热共同作用的结果.乙醇可以使粉末变回起始的晶体状态,从而使荧光颜色恢复,实现热致变色行为的可逆.本研究对理解热致变色分子的结构-性质关系,指导热致变色分子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