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貌特征

形貌特征

形貌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9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会议论文102篇、专利文献64696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学前缘、岩石矿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特种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第一届学术会议等;形貌特征的相关文献由1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辉、徐治国、王美琴等。

形貌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0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64696 占比:99.51%

总计:65015篇

形貌特征—发文趋势图

形貌特征

-研究学者

  • 张辉
  • 徐治国
  • 王美琴
  • 赵长颖
  • 万迪庆
  • 侯自兵
  • 刘治国
  • 刘磊
  • 吕航
  • 周尧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秋寒; 陈姝芮; 屠征波; 张剑; 刘磊; 李卫军
    • 摘要: 我国北方冬季气溶胶中有机物所占比重大,对其气候效应、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探究冬季灰霾主要有机单颗粒类型及耐热性,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发现北方冬季灰霾中一次有机颗粒较为普遍,根据内混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差异将其分为三种:有机物–矿物颗粒(3%)、有机物–烟尘颗粒(16%)和有机物–二次无机盐颗粒(81%)。此外,本研究还使用管式炉对采集的大气单颗粒样品进行高温加热,再利用透射电镜对加热后的几类典型有机单颗粒形貌和组分特征进行原位跟踪分析。结果显示,近圆形一次有机物经过300°C和500°C加热过程之后,形貌特征无明显变化,表明该类一次有机颗粒具有耐高温特性;半透明穹顶状有机物在300°C下粒径增大且颜色更加透明,表明在此温度下该类颗粒中大部分有机组分能够挥发;将具有有机包裹层的颗粒物在室温及300°C下的形貌特征对比测量,发现虽然二次有机包裹层留有部分痕迹,但是大部分已挥发,进一步升温至500°C时,半透明穹顶状的有机物和有机包裹层在高温过程中挥发完毕。本研究证明北方冬季燃煤排放的圆形一次有机物含有大量的难挥发耐热有机组分,外场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应考虑此类一次有机颗粒的耐高温特性,从而更准确地对我国北方冬季大气有机物进行定量和溯源分析。
    • 赵宝建; 谷立臣; 刘佳敏; 耿宝龙; 石媛; 仵浩宇; 杨莎
    • 摘要: 轴向柱塞泵压力脉动既是引起液压系统转速波动、振动噪声以及输出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也是获取故障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液压系统具有强噪声干扰特性,导致监测信号信噪比低,因此很有必要深度挖掘压力信号携带的系统运行状态信息。本文首先通过柱塞泵流量损失机理,来分析流量脉动与压力脉动之间的映射关系。之后基于标准Gabor变换对压力信号进行滤波重构。最后根据压力信号时域波形形貌,提出4个特征指标来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压力脉动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标准Gabor变换能够准确提取信号中的高次谐波及相位频率。其重构的轴向柱塞泵压力脉动时域波形形貌,蕴含着丰富的运行状态信息。通过分析各工况下脉动的变化特点,为液压泵、马达及关键元件的故障诊断和健康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 田雨; 潘小乐; 姚维杰; 刘航; 张宇婷; 雷山东; 孙业乐; 李杰; 辛金元; 曹军骥; 王自发
    • 摘要: 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颗粒物会通过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参与云的形成过程等,对气候系统产生强烈影响。对流层中的沙尘气溶胶通常是含有各种粒子成分的不均匀混合物,只有通过详细了解单个沙尘粒子的理化特性才能充分认识其对气候的影响效应。基于此,对过去20年基于光学方法对大气沙尘气溶胶观测分析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回顾了利用电子显微镜、激光雷达以及单颗粒质谱等光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基于扫描电镜和能谱、偏光特性、非对称因子等的观测分析技术,并讨论其优缺点;总结了沙尘气溶胶形貌、混合态特征研究,讨论其参与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主要方式;讨论了污染沙尘的光学性质、吸湿特性及成核能力,这些特性都对气候变化和预测有重要影响。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是复杂多样的,如何将精确的单粒子分析技术和快速响应的在线检测技术结合将是未来大气探测的研究重点,这些研究成果也将进一步扩展到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影响研究,以及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
    • 常文铎; 曾志强; 党长营; 贾立功; 张晓琳
    • 摘要: 针对轴承钢布氏硬度压痕形貌引起采集到的压痕图像存在内外两个边缘轮廓,进而导致布氏硬度测量精度低的问题。基于光学轮廓仪对轴承钢GCr15布氏硬度块的压痕形貌进行显微观测,证明该压痕存在隆起效应;之后,根据压痕像素分布划分区域,实现对内外边缘轮廓及理论压痕圆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内外轮廓拟合圆直径对应硬度值与标准值分别相差3.62%、-1.04%,表明隆起效应对硬度值测量精度产生较大影响。选取的目标区域拟合圆直径相较于人工测量直径精度提高0.4%,对应布氏硬度测量精度提高0.81%。
    • 付文斌; 侯鲜婷; 蒋凤瑞; 白璐
    • 摘要: 为对陕西城固出土的青铜兽面饰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一步揭示其所蕴含的制作技术和相关考古学信息,采用X光探伤仪、超景深显微镜、X荧光能谱仪及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5件商代青铜兽面饰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件为锡青铜,3件为铅锡青铜,兽面饰表面铜锈以孔雀石CuCO_(3)·Cu(OH)_(2)为主,局部见赤铁矿Fe_(2)O_(3)、纤铁矿γ-FeOOH和钙质层CaCO_(3)。分析结果为这组青铜兽面饰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检测结果,对兽面的铸造工艺、补铸痕迹、铜料配比、小孔的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与殷墟及老牛坡出土同类型器物进行了类比,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兽面饰的工艺、风格与该地区铜器整体风格一致的结论,为从材料与工艺层面认知“城洋铜器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 马万太; 蒋云泽; 冷晟
    • 摘要: 采用粉体物性测定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并通过20 L球形爆炸实验,系统地对Al-25Si4Cu-Mg合金过喷粉末的流动性能、粒径分布、形貌特征、物相组成及粉尘燃爆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喷粉末中主要元素含量波动小且与理论成分较为一致,振实密度达到材料理论密度的69.12%。真空封装条件下氧含量小于0.01%,粉末粒径呈正偏态分布,小尺寸颗粒占比较大,中值粒径30.20μm。颗粒主要呈球形或类球形,球形度和表面光滑度随其粒度变小而提高,部分大颗粒表面存在卫星粉。粉末主要物相为α-Al、β-Si、θ相(CuAl_(2))和Q相(CuMgSiAl)。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达到960°C、最小点火能达到0.1 mJ时将引发爆炸,产生的最大爆炸压力在0.525 MPa以上。
    • 王兴; 王永红; 徐杨杨; 向亚武
    • 摘要: 天然砾石海滩作为一种高能环境下的海岸堆积体,因其粒径粗、孔隙度大等特征,是良好的海岸防护屏障.了解砾石海滩形成过程离不开砾石形貌这一重要参数,但要快速、准确获得大量砾石的定量参数比较困难.本文对山东北长山岛3个砾石海滩(九丈崖、月牙湾、长滩)、南长山岛的4个砾石海滩(仙境源、林海、长山尾和明珠广场)进行现场剖面测量并采集砾石样品及砾石图像,应用Im-ageJ软件对砾石进行原位无干扰数字图像测算,可以快速大量分析砾石粒径、磨圆度等形貌参数.结果显示:砾石的粒径范围为4~79 mm,主要集中在中砾,各海滩分选较好;其中,北长山岛海滩的砾石平均粒径略小于南长山岛,北长山岛九丈崖海滩的砾石平均粒径最大,南长山岛的仙境源海滩砾石平均粒径最小.向海方向从滩肩到高潮线平均粒径逐渐减小,但在水边线处增大.砾石磨圆度介于0.59~0.75之间,等级均为圆状,砾石海滩均已达到较成熟阶段;其中北长山岛的月牙湾海滩砾石磨圆最好,长滩海滩砾石的磨圆最差,由陆向海磨圆度值呈增大的趋势.形状比率范围介于1.36~1.77之间,与磨圆度呈明显负相关(R2=0.98),砾石由陆向海从长条状渐变为椭圆状.南、北长山岛的砾石海滩的砾石形貌受到物源、动力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砾石海滩坡度范围为16%~35%,海滩坡度与沉积物粒径呈正相关.
    • 刘鹏飞; 袁帅; 李艳军; 韩跃新; 高鹏; 孙永升
    • 摘要: 锰矿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选锰工艺相对成熟,针对不同地质成因的锰矿,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世界各国的锰资源进行了描述,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含铁锰矿石选矿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了铁、锰分离过程中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锰矿石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江桦锐; 张松岭; 肖海兵
    • 摘要: 针对锂电极耳切割质量和效率不佳等难题,建立纳秒激光切割极片的模型,研究锂电池极耳纳秒脉冲激光切割新工艺及切割形貌特征,提出通过热影响、平面毛刺、端面毛刺的平均值来判断切割锂电池极耳的质量.分析不同的纳秒脉冲切割参数(如激光能量、激光波形、重复频率、切割速度等)对切割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工艺参数优化,探究纳秒脉冲激光工艺参数对切缝特征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纳秒激光波形、激光频率与激光切割速度对切缝特征影响较大,当在纳秒激光功率200 W,切割速度1000~4000 mm/s时,切割铝箔、铜箔、石墨毛刺长度能达到10~30μm切割精度,实现较好的切割效果.
    • 李海梅; 党宁; 禹靓倩; 张涵丹; 陈光才
    • 摘要: [目的]研究园林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结构及颗粒物特征的关系,为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提高植被的滞尘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杭州市富阳区5个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工业区、交通区和清洁区进行采样,采用质量差值法测定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测植物叶表面结构、颗粒物形貌特征及所含元素,分析叶片表面结构、颗粒物形态、粒径大小与植株滞尘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在工业区中绿化树种对总颗粒物的滞留量大小为:红花檵木(7.36 g·m-2)>桂花(6.53 g·m-2)>海桐(6.44 g·m-2)>红叶石楠(4.28 g,m-2)>香樟(2.59 g·m-2),交通区和清洁区也呈现同样的规律.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对PM10 的总滞留量达11.34 g·m-2,不同树种的滞留能力依次为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不同功能区内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量呈现工业区>交通区>清洁区的趋势;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形态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常见球形、椭圆形、蓬松状聚合体、链状聚合体、不规则块状、不规则片状等.[结论]各功能区内,均以红花檵木的滞尘量最大,香樟的滞尘量最小;叶片滞留颗粒物中粗颗粒物占比大于细颗粒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多为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