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鹇

白鹇

白鹇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人与自然、四川动物、经济动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等;白鹇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育仁、余德群、况绍祥等。

白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93.5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2.78%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3.70%

总计:108篇

白鹇—发文趋势图

白鹇

-研究学者

  • 高育仁
  • 余德群
  • 况绍祥
  • 刘鹏
  • 姜卫星
  • 汪志如
  • 舒慧理
  • 黄妙根
  • 丁平
  • 丁晶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培根; 胡娟; 陈昕旸; 李耀宇;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 摘要: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活动节律研究中充分考虑季节间的差异。
    • 陈之旸
    • 摘要: 我们中国号称“雉鸡王国”,本土雉鸡的种类之多、颜值之高,都堪称世界之最。在一众雉鸡“花样美男”中,白鹇并不以色彩艳丽取胜,却以素雅的配色、潇洒的身姿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自古以来对它的赞美绵延不绝。
    • 辛桂瑜; 张廷瑞; 陈金莲; 严海连; 刘玲; 张嘉宏; 李桂芬; 贝永建
    • 摘要: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冬季觅食时间分配及分化,2017年和2018年冬季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23台红外相机。结果: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冬季期觅食地存在重叠现象;在觅食时间分配上,黑颈长尾雉存在3个觅食高峰,分别在7:00—8:00、11:00—12:00和16:00—18:00,白鹇有2个觅食活动高峰,分别在10:00—11:00和14:00—15:00,白鹇的觅食高峰较黑颈长尾雉的往后推迟,出现了觅食时间分化。此外,调查发现黑颈长尾雉的雌、雄个体之间觅食活动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个体的觅食时间段主要在7:00—8:00和13:00—14:00,雄性个体的主要在8:00—9:00和16:00—18:00,雌性个体的觅食活动高峰期要早于雄性个体。白鹇雌、雄个体的觅食活动节律具有相似性,都在9:00—14:00处于觅食活动的活跃期,其余时间觅食活动较低,但二者间的觅食高峰并不重叠(雌:10:00—11:00,雄:14:00—15:00)。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该保护区的分布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通过觅食时间的分化,减缓竞争,有利于它们种群的生存。
    • 庄健曦
    • 摘要: “看,那只白色的是雄白鹇鸟,那只褐色的是雌鸟。”3月下旬,在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旦上村,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扛着“长枪短炮”各式摄影摄像器材,耐心地守候在观鸟棚,诱拍白鹇、黄腹角雉等珍稀鸟类。而在将乐县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众鸟友流连于兰花溪沿岸,扛着长焦镜头摄像机,蹲拍珍稀鸟类斑头大翠鸟。
    • 晏鸣霄; 孙楠; 顾伯健; 贺如川; 刘瑛
    • 摘要: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物种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研究对比一个物种与其同域分布的潜在竞争者的生态位分化,可用于指导多物种保护工作的实践.2018年6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和峨山交界处同域分布的绿孔雀Pavo mutic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野外调查,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旱季和雨季对植被、海拔的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同域分布6种雉类中,绿孔雀和白鹇的RAI指数最高(分别为0.73和0.56),为优势物种.绿孔雀活动的平均海拔高于白鹇(1 486 m±75.2 m vs.1 390 m±71.9 m;w=8 122.5,P<0.001),且海拔生态位宽度更宽.绿孔雀对4种植被类型利用较为平均,而白鹇则倾向于利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旱季利用率93.00%,雨季利用率77.27%).绿孔雀的日活动节律为正常的晨昏双峰模式,白鹇却呈现出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的单峰模式,且与绿孔雀差异明显.二者在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化可能是种间竞争的结果.建议将该地区划为以绿孔雀为主的重点雉类保护区域,未来开展更多关于野生绿孔雀的基础生态学研究.
    • 辛桂瑜; 张廷瑞; 陈金莲; 严海连; 刘玲; 张嘉宏; 李桂芬; 贝永建
    • 摘要: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冬季觅食时间分配及分化,2017年和2018年冬季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23台红外相机.结果: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冬季期觅食地存在重叠现象;在觅食时间分配上,黑颈长尾雉存在3个觅食高峰,分别在7:00—8:00、11:00—12:00和16:00—18:00,白鹇有2个觅食活动高峰,分别在10:00—11:00和14:00—15:00,白鹇的觅食高峰较黑颈长尾雉的往后推迟,出现了觅食时间分化.此外,调查发现黑颈长尾雉的雌、雄个体之间觅食活动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个体的觅食时间段主要在7:00—8:00和13:00—14:00,雄性个体的主要在8:00—9:00和16:00—18:00,雌性个体的觅食活动高峰期要早于雄性个体.白鹇雌、雄个体的觅食活动节律具有相似性,都在9:00—14:00处于觅食活动的活跃期,其余时间觅食活动较低,但二者间的觅食高峰并不重叠(雌:10:00—11:00,雄:14:00—15:00).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该保护区的分布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通过觅食时间的分化,减缓竞争,有利于它们种群的生存.
    • 王贤芳; 李言阔; 钟毅峰; 詹建文; 刘武华; 吴问国; 高依敏; 张楚; 邵瑞清; 曹开强
    • 摘要: 本文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5:00—19:00,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8:00—9:00和14:00—16:00.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6:00—7:00和17:00—19:00;非繁殖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7:00—9:00和14:00—16:00.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 苏英钰; 黎敏灵; 程彬彬; 刘洁; 黄慧琴; 徐良华; 左文波; 张微微
    • 摘要: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843 d,布设海拔为300~1200 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316张,合计1801只次,成体及亚成体雌雄比例为1.34:1.结果显示,白鹇活动集中分布在海拔600~700 m和900~1200 m;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为06:00—08:00和12:00—14:00,日活动强度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t22=0.979,P=0.338),但季节性差异显著(F3=4.238,P=0.010);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61.71%和37.01%,其余2种行为分别是静息(0.88%)和梳理(0.40%),不同季节各种行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 王方; 叶思达; 汤永晶; 王智红; 黄元; 吕婷; 陈明勇
    • 摘要: 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南段安放红外相机48台,对两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鸡(Gallus gall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1年的连续监测,经统计,4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共4283个相机日,拍摄到原鸡的独立有效照片/视频824组,统计出原鸡雌性434只次,雄性327只次,亚成体307只次,雌雄比为1.33:1;拍摄到白鹇的独立有效照片/视频47组,统计出白鹇雌性25只次,雄性32只次,雌雄比为1:1.28.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均为日间活动,其中原鸡的活动时间为6:00-21: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6:00-8:00和17:00-19:00,峰值分别为7:00和18:00,其余时段为活动低谷;白鹇的活动时间为7: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7:00-9:00和16:00-18:00,峰值分别为8:00和17:00,其余时段为活动低谷.两种雉类在2-3月,7-8月活动较为频繁,其余时间活动较少,秋季没有统计到明显的峰值.原鸡和白鹇不仅活动节律相似,也有较强的正相关联结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