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针刺激

电针刺激

电针刺激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8957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国际中医中药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针刺研究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第十五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等;电针刺激的相关文献由6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朝鲜、姚云海、尹汉奎等。

电针刺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8957 占比:98.83%

总计:19182篇

电针刺激—发文趋势图

电针刺激

-研究学者

  • 杨朝鲜
  • 姚云海
  • 尹汉奎
  • 王祥瑞
  • 郭恒岳
  • 韩济生
  • 顾敏
  • 顾旭东
  • 任云
  • 傅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建坡; 贾永伟; 黄正; 郭际; 翟伟峰; 陆洪源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早期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腰椎融合术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每次200 mg,每日2次,治疗2周。电针治疗组术后24 h,电针刺激双侧委中、承扶、阳陵泉、足三里,时间为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周。在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及术后2周分别采用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直腿抬高度数进行比较。结果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2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2周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降低,直腿抬高度数升高,且电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可舒筋活络止痛,通过增加组织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炎性水肿,减轻腰椎术后患者疼痛,降低腰椎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 摘要: 1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哈佛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在脓毒血症的小鼠模型上电针刺激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可激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可以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反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为电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发挥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基础。
    • 陈燕红; 汤样华; 王红亚; 王维维
    • 摘要: 目的探究有氧耐力训练联合电针刺激疗法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VAS评分及SRS-22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脊柱侧弯术后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有氧耐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电针刺激疗法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 d,观察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VAS评分及SRS-22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首次站立时间[(2.92±0.33)d vs.(3.87±0.41)d]、首次站立持续时长[(9.34±1.22)min vs.(6.97±1.32)min]和治疗30 d后左右侧屈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患者疼痛、自我形象、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治疗满意度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治疗7、30 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47±0.82)分vs.(5.75±0.67)分,(3.21±0.36)分vs.(3.98±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氧耐力训练联合电针刺激疗法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具有更好的康复作用,能有效降低VAS评分、提升SRS-22评分值,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陈树昌; 侯金燕; 陈雅杰; 刘昱彰
    • 摘要: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刺激联合理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就诊于北京丰台建都中西医结合医院的118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夹脊穴电针刺激,持续8周。对比两组腰痛程度、椎体滑移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腰痛程度、椎体滑移度、椎间隙高度、腰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腰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椎体滑移度小于对照组,椎间隙高度和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等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电针刺激联合理疗在LDH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减少椎体滑移度,从而更好地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 陈婷; 邱小丽; 陈一云
    • 摘要: 目的探究普拉提运动结合电针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牵引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普拉提运动结合电针刺激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腰椎活动度(前屈活动度和后伸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前屈活动度和后伸活动度在干预4周后均较干预前增加,且观察组的腰椎活动度在干预4周后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的VAS评分在干预4周后均较干预前降低,JOA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的VAS评分在干预4周后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普拉提运动结合电针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腰部疼痛情况和腰椎活动度,提高其腰椎功能。
    • 茅凌燕
    • 摘要: 目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采取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方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观察疗效。方法:将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方联合电针刺激治疗,对比两组SS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738);治疗后,两组SSA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水平较对照组更低(t=4.484,P<0.001)。结论: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方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改善吞咽功能。
    • 邢茜; 江荣林; 雷澍; 徐琦琦; 朱美飞; 智屹惠; 夏国莲; 黄立权; 毛诗昊; 陈哲奇; 冯丹丹
    • 摘要: 目的评价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126例sTBI合并AGI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疾病,留置鼻胃管每6 h回抽胃内容物判断胃残留量(GRV),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实施肠内营养(EN)并根据GRV调整EN饲入量及速度等,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取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五穴进行电针刺激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7 d胃肠功能指标〔腹内压(IAP)、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胃肠功能衰竭评分(GIF评分)〕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ICU院内获得性肺炎(HAP-ICU)发生率、机械通气(MV)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电针刺激的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28 d生存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在7 d治疗观察过程中有26例退出研究,最终入组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3 d时两组患者IAP和DAO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IAP(cmH_(2)O,1 cmH_(2)O=0.098 kPa)为13.75±2.76比18.11±3.97,DAO(U/L)为129.88±24.81比158.01±22.64;观察组:IAP(cmH_(2)O)为13.56±2.19比18.50±3.54,DAO(U/L)为129.11±29.32比159.36±28.65;均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均逐渐改善,且观察组治疗7 d时IAP、DAO和GIF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AP(cmH_(2)O):11.28±3.61比12.68±3.23,DAO(U/L):49.69±17.56比57.27±20.15,GIF评分(分):2.02±0.74比2.40±0.70,均P<0.05〕。观察组患者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V时间(d):15.72±4.60比18.08±4.54,ICU住院时间(d):16.76±4.68比19.26±5.42,均P<0.05〕,且HAP-ICU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2.0%比30.0%,22.0%比32.0%,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4%比76.1%;Log-Rank检验:χ^(2)=37.954,P<0.001)。观察组患者无明显电针刺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针刺激相应穴位治疗能有效改善sTBI合并AGI患者的胃肠功能,有利于缩短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28 d病死率。
    • 朱佩敏
    • 摘要: 目的:探究人参联合电针足三里对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及其Cys-C、S-100B和NSE水平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2017年3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帕金森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美多芭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煎服人参,并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非运动症状、情绪及认知功能以等指标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56.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的NMSS、NMSQuest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的NMSS、NMSQues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12周后的HAMA、HAMD和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在治疗12周后的HAMA、HAMD和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的血清Csy-C、S-100B以及NSE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在治疗12周后的血清Csy-C、S-100B以及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对照组为4.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参联合电针足三里可显著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Cys-C、S-100B、NSE水平,显著改善其非运动症状,其效果优于单纯医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 杨朝鲜; 范光碧; 郑宇杰; 邓莉; 汤华军
    • 摘要: 电针(Ea)是治疗脑出血(ICH)的一种有用补充和替代方法。电针刺激大鼠的百会穴(GV20)和大椎穴(GV14)已被证明可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实验采用胶原酶和肝素注射方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用mNSS法评定神经功能,用脑含水量法测量脑水肿。
    • 高国强; 冯亚男; 崔华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对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刺激组、假穴位电针刺激组、电针刺激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构建脑卒中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均进行为期21d的治疗,正常组仅观察.治疗后1d、3d、14d、21d各组大鼠分别行横木行走实验、抓握牵引试验,治疗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计算大鼠脑组织梗死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T)检测大鼠脑组织miR-34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SIR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平衡木试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比,脑组织miR-34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肌力测验评分,脑组织SIR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假电针刺激组、假穴位电针刺激组、电针刺激组大鼠各时间点平衡木试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比,脑组织miR-34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各时间点肌力测验评分,脑组织SIRT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假电针刺激组相比,假穴位电针刺激组各时间点平衡木试验评分、肌力测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比、脑组织miR-34a及SIRT1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电针刺激组、假穴位电针刺激组相比,电针刺激组各时间点平衡木试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比,脑组织miR-34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肌力测验评分、脑组织SIRT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正常组脑组织结构完整、形态正常,神经细胞排列规则.模型组脑组织结构不清、组织疏松,神经细胞排列紊乱,胞质着色灰暗、胞核稍增大,染色深.假电针刺激组、假穴位电针刺激组、电针刺激组神经细胞部分恢复,且电针刺激组好于假电针刺激组与假穴位电针刺激组.结论 电针刺激可能通过激活miR-34a/SIRT1通路促进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