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6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3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8383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针刺镇痛的相关文献由1397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凡迅、刘俊岭、曹小定等。

针刺镇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3 占比:6.58%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8383 占比:92.95%

总计:9019篇

针刺镇痛—发文趋势图

针刺镇痛

-研究学者

  • 孟凡迅
  • 刘俊岭
  • 曹小定
  • 刘文彦
  • 方剑乔
  • 杨华元
  • 高永辉
  • 吴根诚
  • 施耀成
  • 王俊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小芬; 周友龙; 田明月; 贾梦雅; 李彦华; 杨志孟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临床疾病,根性痛是主要症状之一。文章通过整理归纳并深入研究周友龙教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经验发现:周友龙教授在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急性期,依据经络皮部理论,按照“循经分布,通督化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针到痛止,镇痛效果显著,持续时间长。文章旨在整理总结周友龙教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经验,其方法简单、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 刘郁林; 朱文俊; 常跃文; 顾伟; 孙骏; 卫晓恩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镇痛药物对腰椎管狭窄症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术后镇痛的作用。方法选择腰椎改良TLIF术后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镇痛药物镇痛,试验组在对照组镇痛基础上电针承山、委中穴镇痛。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1周腰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背伸高度,并比较两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腰椎VAS及JOA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1周试验组VAS、JOA评分以及腰背伸高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镇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腰部疼痛,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臧明丽; 于阅尽; 彭生; 黄卫; 郝亚楠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对鼻内镜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4例鼻内镜手术术后鼻腔填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止血海绵双侧鼻腔填塞压迫止血48 h,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连续2 d针刺镇痛。观察术后3 h和术后第2天(T2)VAS疼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疼痛积分变化,观察两组手术前(T0)、术后第1天(T1)、T2血浆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的水平,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T2 VA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术后3 h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2时间点血浆Cort和ATCH浓度低于T0和T1(P<0.05),且治疗组T2时间点血浆Cort和ATCH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可显著减轻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患者的疼痛,可能与下调血浆Cort和ACTH水平有关。
    • 娄金鹏; 詹逸珺; 裴建
    • 摘要: 2020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重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镇痛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最确切的干预手段之一。检索近10年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文献,通过分析文献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该文发现针刺主要通过感觉维度、情绪维度、认知维度和社交维度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痛情绪、痛认知和痛社交应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贯彻新的疼痛理念,有效拓展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内涵和外展,必将进一步推动针刺镇痛在临床更科学、更广泛地应用。
    • 王灿; 魏春鹏; 向安峰; 陈玫羽; 刘胜
    • 摘要: 疼痛是针灸临床重要的适应证之一,而针刺镇痛的即时效应是针刺应用的优势所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关注热点。已有的报道表明针刺镇痛存在广泛的即时效应,但针对具体病种还有待进一步严格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针刺镇痛即时效应的概念也尚缺乏统一定义。该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针刺镇痛即时效应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归纳;重点分析了针刺镇痛即时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阐述针刺镇痛即时效应的研究意义。
    • 沈思瑶; 李建民; 曾志刚; 赵红; 曾晓春; 徐达津; 曾静文
    • 摘要: 目的 研究针刺镇痛技术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镇痛联合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压及心率差值水平。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麻醉时、穿刺时的VAS评分高于置入探头时,发针时的VAS评分低于置入探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穿刺时及穿刺后的心率差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后的血压差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穿刺时及穿刺后的血压差值水平低于麻醉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穿刺时的血压差值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穿刺时及穿刺后的心率差值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镇痛技术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稳定术中血压及心率水平。
    • 韩瑞; 周海燕; 张东友; 方继良
    • 摘要: 原发性痛经(PD)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灸作为治疗PD的一种辅助疗法,疗效确切,止痛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已成为PD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针灸治疗PD中枢镇痛的作用脑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影响了其在临床的推广、针灸理论的构建及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重点对针灸治疗PD脑机制的fMRI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不足,并对此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夏昀凡; 王依依; 李荣荣; 罗宁; 何晓芬; 蒋永亮; 方剑乔
    • 摘要: 针刺累积效应是指多次针刺干预后出现的效应累加现象,并在疗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机体的各个层面上维持较高水平的效应延续[1]。针刺累积效应可能具有同药物效应相似的时效规律,即在针刺疗效的半衰期内再次介入,可诱发机体将针刺效应逐步蓄积,以巩固并实现效用的累加,为提高和延长针刺疗效提供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2]。然而,目前针刺镇痛的研究多以即刻效应为切入点,且关于针刺镇痛累积效应的研究较为分散,尚未有系统的研究讨论其产生的神经机制及化学物质改变。中枢和外周系统共同调控针刺镇痛效应的过程,其中以中枢系统为主导发挥重要作用。针刺累积效应得以实现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用针刺镇痛即刻效应或后效应的机制来解释。基于此,笔者就针刺镇痛累积效应的中枢机制展开探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
    • 汪颖琦; 喻瑞芳; 陈振虎; 唐纯志
    • 摘要: 陈振虎认为治疗肺癌癌痛,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结合是核心思路。肺癌疼痛局部以瘀实为主,循经取穴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全局为虚,还需脏腑辨证,以调理脏腑,鼓舞正气,抗邪外出;再选择恰当的刺法,针至病所。岐黄针疗法治疗肺癌癌痛,具有取穴精简、即时止痛效果明显、止痛时间持久、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是一项既能缓解癌痛又能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 刘慧; 杨仁英; 刘建武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列缺穴治疗不同证型项痹病的临床疗效差异,分析针刺列缺穴干预项痹病的最佳适应证型。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痹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的项痹病受试者90例,每组30例。3组均采取针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以VAS、PPI为观察指标,对比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PPI评分变化。结果:针刺列缺穴干预不同证型项痹病,风寒痹阻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气滞血瘀组和肝肾亏虚组(P<0.05、P<0.01)。结论:针刺列缺穴治疗项痹病的最佳证型是风寒痹阻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