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演替规律

演替规律

演替规律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62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贵州林业科技、湖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演替规律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凡、刘永兵、江源等。

演替规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4.3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2623 占比:95.04%

总计:2760篇

演替规律—发文趋势图

演替规律

-研究学者

  • 何凡
  • 刘永兵
  • 江源
  • 陶岩
  • 顾卫
  • 任南琪
  • 冯俊德
  • 刘洋
  • 吴竞仑
  • 孙劲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景艺; 梁梦琦; 李莹莹
    • 摘要: 基于紫蓬山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并结合实地样方调查结果,对肥西县紫蓬山森林植被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任各类植物群落向其自然演替方向发展,将会演替成紫蓬山的顶级植物群落—麻栎林,这将导致紫蓬山森林植被景观单一。因此,为了确保紫蓬山森林资源的丰富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人工干预森林植被群落演替和更新植被群落,人工培育花木林、彩叶林,实施特色地被花卉的回归,以保护紫蓬山森林良好植被景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唐远谋; 孙劲松; 庞紫琳; 刘洋; 潘攀; 王新惠
    • 摘要: 为探究乳酸钠对冷鲜牛肉的细菌群落结构以及演替规律的影响,以浓度为3 g/dL的乳酸钠水溶液进行浸泡处理作为实验组,以不加乳酸钠为空白对照。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储藏期间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两组的初始菌群结构相似,但中后期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冷藏末期的冷鲜牛肉的微生物多样性比空白组低,而丰度比空白组高。门水平上,储藏后期空白组的主要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储藏后期实验组样品的主要优势菌门是Firmicutes;属水平上,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空白组中丰度较高的主要为Lactococcus spp.和Myroides spp.,相对丰度分别为43.16%和37.76%。实验组的Lactobacillus spp.是储藏中后期的主要优势菌,相对丰度达70.60%。经过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演替规律的分析,发现Lactobacillus spp.可能是乳酸钠延长冷鲜牛肉货架期的主要原因。
    • 付立华; 张岩; 张菲; 程顺; 许中旗
    • 摘要: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有漫甸和丘陵两大地形。该研究结合这两大地形,根据现有的森林资源和资料,对3种群落演替系列和当前塞罕坝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塞罕坝地区漫甸区的顶级群落为稀树草原植被,丘陵山地阴坡的顶级群落为云杉林或华北落叶松林;丘陵山地阳坡如果人为干预进行造林,其顶级群落可以为人工林。
    • 陈佳俊; 张佳磊
    • 摘要: 为辨析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演替的内外驱动力,以趋同性、趋异性理论为基础,在外界条件恒定和营养盐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光照和温度单一条件室内控制试验,分析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光照组和温度组环境条件下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更为明显,同一生境下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达到中等以上,其多样性指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生境间,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其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趋同性理论。对照组的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影响不明显,其优势种呈现出差异,符合趋异性理论。
    • 文钦琳; 乔桥; 张建恒; 何培民
    • 摘要: 南黄海绿潮大规模暴发已持续14年.因暴发面积广、持续时间长等,对水产养殖、渔业活动、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造成重大影响,持续引起世界关注.本文研究了紫菜筏架上的固着绿藻种类组成与生物量变化,并阐述了绿潮藻在南黄海海域漂浮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演替规律.了解绿潮暴发源头、漂浮过程的物种组成,或为实现从源头防控绿潮、维护海洋生态稳定奠定基础.
    • 谢宇莹; 刘智勇; 林凯荣
    • 摘要: 为了识别我国旱涝交替事件以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引入降雨距平指数(RAI),并提出了一种在月尺度上识别旱涝交替事件的简便易操作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我国旱涝交替事件具有明显的年内分布规律,4—8月份旱涝交替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增加,8月份以后,旱涝交替事件发生次数减少.不同月份,旱涝交替事件高频区的分布也不同,4—6月份主要在华南地区,6—9月份主要在西南、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总体而言,全国旱涝交替发生的频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而旱涝交替强度的空间格局与频率完全不同,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21世纪以来,珠江流域、黄河、海河流域片旱转涝事件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全国旱涝交替事件强度无明显变化趋势.研究成果能为我国旱涝灾害管理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孙耀
    •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干旱缺水是榆林沙地的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固沙植被逐年增加耗水量相应加大,沙地湖泊相应干涸地下水下降,水资源恶化制约固沙植被生存与发展,及时更换固沙植物种,由喜水湿耗水量大的杨柳向耐干旱耗水量小的蒿类发展终有极限,地下水深超越了植被汲水极限,植被演替也到了顶极,在榆林沙地没有比黑沙蒿更耐干旱的植物.鉴于沙地干旱缺水状况日益明显,已严重威胁固沙植被的生存,谈论固沙植被的演替衰退,目的就是敲响警钟,巩固固沙植被.
    • 高兴祥; 张悦丽; 安传信; 李美; 李健; 房锋; 张双应
    • 摘要: [目的]过去10年,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种类、数量和发生区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其演替原因,为制定小麦田杂草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域调查300个调查地,每个调查地选择3块区域,每块区域采用倒置"w"型9点取样法,从2009-2019年10年间分3次调查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分布,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7大区域杂草群落组成,分析杂草群落变化规律.[结果]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有如下特点:(1)播娘蒿、荠菜一直是山东省冬小麦田的优势杂草,3次调查中播娘蒿优势度始终排在第1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0.68%、22.49%、22.24%,荠菜也始终排在前3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15.49%、15.77%和14.51%.(2)优势杂草种类越来越多,2009-2010年度调查时,相对优势度≥10.00%的只有播娘蒿、荠菜两种,后两次调查时,则分别为3种(增加了雀麦)和5种(增加了雀麦、节节麦和猪殃殃).(3)禾本科杂草分布区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大.2009-2010年度恶性禾本科杂草雀麦和节节麦主要分布在西北平原区、北部滨海区、中部山区;2013-2014年度扩散蔓延至南部山区、胶潍河谷平原区;2018-2019年度时已遍及全省.且危害程度逐渐加大,3次调查中雀麦相对优势度分别为7.66%、16.39%、17.94%;节节麦分别为3.08%、7.61%、11.38%;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和野燕麦虽然总优势度不高,但也在逐渐增大.(4)婆婆纳、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分布越来越广.3次调查中猪殃殃优势度分别为8.29%、8.94%、10.00%,逐年上升,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大,在山东省各个区域均大面积分布,尤其在西南平洼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山区分布最多,在西北平原区分布面积也很广;婆婆纳优势度分别为1.08%、1.18%、2.05%,主要分布在西南平洼区和南部山区,在其他区域也已有分布.(5)山东省7大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群落变化最大的是胶东丘陵区,物种多样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9-2010年度时,反映物种多样性的香农指数仅高于北部滨海区,列第6位;2013-2014年度,超过西北平原区和胶潍河谷平原区,列第4位;2018-2019年度,仅次于南部山区,列第2位.[结论]耕作制度的变化、恶性杂草的传播入侵以及单一除草剂大面积连续应用明显推动了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变化.因此,在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防控中,应推广化学除草剂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根据田间草相精准选择除草剂以及不同机理除草剂轮换使用等杂草综合防控策略.
    • 王新惠; 张雅琳; 孙劲松; 潘攀; 刘洋; 田甜
    • 摘要: 以广味香肠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广味香肠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广味香肠发酵过程中,在门的水平主要有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优势菌门厚壁菌门随发酵时间先增后减,第20天时,厚壁菌门占比达95.4%;在属的水平上,主要有弧菌属、乳酸杆菌属、魏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环丝菌属、肠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优势菌属乳酸杆菌属随发酵时间先增后减,第20天时,乳酸杆菌属占比达84.61%,优势菌属乳酸杆菌属不仅影响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而且影响风味物质等的生成。通过对广味香肠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的研究,以期找到其优势菌群,并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增长,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
    • 孙耀
    •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干旱缺水是榆林沙地的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固沙植被逐年增加耗水量相应加大,沙地湖泊相应干涸地下水下降,水资源恶化制约固沙植被生存与发展,及时更换固沙植物种,由喜水湿耗水量大的杨柳向耐干旱耗水量小的蒿类发展终有极限,地下水深超越了植被汲水极限,植被演替也到了顶极,在榆林沙地没有比黑沙蒿更耐干旱的植物。鉴于沙地干旱缺水状况日益明显,已严重威胁固沙植被的生存,谈论固沙植被的演替衰退,目的就是敲响警钟,巩固固沙植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