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6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1篇、会议论文47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等;温病条辨的相关文献由97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思超、刘宏艳、肖照岑等。

温病条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1 占比:92.75%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7.25%

总计:648篇

温病条辨—发文趋势图

温病条辨

-研究学者

  • 张思超
  • 刘宏艳
  • 肖照岑
  • 郭选贤
  • 马晓北
  • 宋咏梅
  • 岳冬辉
  • 杨进
  • 鲁玉辉
  • 吴智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冰冰; 康译文; 陆阁玲; 辛相如; 孙娜; 金永鹞; 马伯艳
    • 摘要: 胃气乃人之本,《温疫论》中吴又可护胃气思想贯穿疫病治疗始终。吴又可主张初期邪盛,当速逐邪气以承胃气;传变入里邪亦盛,不可妄用下法,以防苦寒伤胃;末期胃气已虚,以温药养胃气,瘥后更以复胃气为主。《温病条辨》为明清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亦为温病学形成之标志性著作,吴又可对其影响在书中可见一斑。吴鞠通继承吴又可护胃气思想,不但注重对胃气的养护,而且创新性地发展了吴又可在温病中护胃气之具体法门,师古而不泥古,值得深入研究与学习。
    • 苏蓉; 田永衍
    • 摘要: 新感温热病作为中医常见疾病,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感温热病发端于《黄帝内经》时期,发展于两汉至晋唐时期,此时病名应用较为混乱,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加以辨析。关于新感温热病的正式提出,传统上认为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其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了解新感温热病的理论发展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 宋旭东; 张坤岩; 王娟; 张永跟; 李端; 陈玉; 李凯
    • 摘要: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三焦辨证理论,无论是在对三焦的认识上,还是在对治疗三焦出现的病证运用的理法方药过程中,都有所继承与发展。
    • 钱琳琳; 张美伦; 马晓北
    • 摘要: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到上焦高频用药24味,中焦高频用药12味,下焦高频用药12味;上焦多使用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中焦多使用清热药、泻下药、补虚药;下焦多使用补虚药、清热药;三焦治疗温热类病证高频药物皆以苦、甘、寒为主;上焦治疗温热类病证高频药物主要归肺、心、胃经,中焦主要归肺、胃、脾经,下焦主要归肝、心、肾经;三焦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上焦有6组药对,中焦有15组药对,下焦有3组药对。结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用药性味皆以甘苦寒为主,并创甘苦化阴之法,且养胃体,重视顾护胃阴。
    • 陈文进; 鲁玉辉
    •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养阴方剂用药经验。方法将《温病条辨》中关于三焦养阴论治方药,写入Excel软件中并复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等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方药进行方剂规律分析。结果筛选《温病条辨》治疗温病养阴的方剂29首,使用药物22味,总频次112次。上焦养阴方剂7首;中焦养阴方剂10首;下焦养阴方剂12首。高频三焦养阴方剂:加减复脉汤、五汁饮、清宫汤、清营汤、增液汤等。常用三焦养阴药物是:麦冬、生地黄、阿胶等。高频养阴药物功效: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等。养阴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结论通过挖掘《温病条辨》中29首养阴方剂,从多角度分析得出吴鞠通治温热病善于从三焦辨证,强调润肺化气,重视脾胃,以清热生津、健脾益气、宣化肺气,清营凉血为治疗原则。
    • 叶倩倩; 朱万鸿; 王宇晴; 李慧; 张永跟
    • 摘要: 五汁饮为《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病后期热灼津伤的经典古方。根据时下国民饮食的特点,肺胃阴伤的现象屡见不鲜,五汁饮以其取材方便、滋而不腻、作用温和而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文力从中医古方中寻求方法,探索五汁饮利用药食同源之鲜品在治疗中独特的功效,以期为研发饮品提供参考。
    • 钱琳琳; 马晓北
    • 摘要: 《温病条辨》全书206方有30首方运用麦冬占14.6%,另有方后加减5处。吴鞠通认为“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将其广泛用于治疗三焦温热病证中。如配伍人参、五味子能补气养阴,配伍沙参、桑叶能润肺胃、清燥热,配伍生地、玄参增水行舟能通便。除此之外,还将其用于清法的治疗之中,如配伍犀角、竹叶以清心热益心阴,并对麦冬的入药部位有独到见解,遵古而不泥古。认为麦冬应连心而用,若独用麦冬心则善清心热、益气阴。同时对运用麦冬剂量把握独到,认为大剂量配伍应用能增液生津、甘苦化阴,中剂量配伍应用则能清热养阴,少剂量配伍应用则能益气养阴。
    • 王彬; 孟凡滕; 张岩; 许光; 张诏
    • 摘要: 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有关疟病的记载,整理总结出温疟、寒疟、牡疟、疟母四证,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为后世治疟之理论基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再论疟病,总体上继承了张仲景之思想,并且补充了张仲景瘅疟未出方之空白;除此之外,张仲景治疟,病位侧重于少阳肝胆,而吴鞠通则根据三焦辨证理论,强调疟邪存在循上、中、下三焦依次传变的规律,依据邪气传变之脏腑不同,除温疟、瘅疟、疟母外,又增添了肺疟、心疟、脾疟、肾疟等证及其治法,选方上灵活运用经方,异病而同治,进一步完善了疟病的辨治。
    • 郑德堂; 张虎; 王艳阁; 钟明华; 张福利
    • 摘要: 银翘散作为吴鞠通创制的“辛凉三剂”之一,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但自问世以来,诸位医家对于银翘散的一些认识仍存在不少争议,本篇文章将从《温病条辨》第一方、银翘散君药问题、有无玄参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 褚会敏; 袭雷鸣; 潘月丽; 刁娟娟
    • 摘要: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倡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体系,其中卷六《解儿难》结合温病理论阐释了其对儿科疾病和治疗用药的独特见解。吴鞠通解小儿“纯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其易于感邪、易于传变,治疗用药需谨慎。本文结合吴鞠通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从谨慎选药、慎用苦寒、多甘少酸、巧用辛温、善用辛凉、重视脾胃、辅以食疗七个方面阐释吴鞠通儿科方面的用药特点,以期为儿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