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6篇,主要集中在宗教、风俗习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6篇、会议论文180篇、专利文献151篇;相关期刊1146种,包括中国宗教、青海民族研究、民俗研究等; 相关会议94种,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温州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论坛、2013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利用与申遗学术(政和)研讨会等;民间信仰的相关文献由27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祝平、庄恒恺、胡梦飞等。

民间信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6 占比:89.77%

会议论文>

论文:180 占比:5.56%

专利文献>

论文:151 占比:4.66%

总计:3237篇

民间信仰—发文趋势图

民间信仰

-研究学者

  • 张祝平
  • 庄恒恺
  • 胡梦飞
  • 鄂崇荣
  • 叶涛
  • 周永健
  • 贾艳红
  • 李祥林
  • 谢贵文
  • 陈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荻帆
    • 摘要: 德化白瓷是泉州地区德化窑所烧造的最负盛名的瓷器。本文旨在探讨泉州民间信仰与德化白瓷在烧造过程当中,以及烧成之后最终呈现的作品形态之间的内部以及表征联系。
    • 王子腾
    • 摘要: 诞生于中国福建地区的海神妈祖是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一把钥匙,妈祖信仰的发展表现了中国东南海洋文化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之突出贡献。然而,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在其传播演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功利性、本土化、辐射性等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古代官与民海洋利益失合、海洋意识淡化、政治向心力弱化等问题,不利于海洋事业的开拓,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海洋文化的缺憾。
    • 李富强; 黄娟
    • 摘要: “国调毪”是河池市金城江区壮族师公头戴面具从事的民间祭祀仪式,是金城江壮族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作为金城江壮族人民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的表征,“国调毪”仪式以壮族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为核心,围绕着“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部分展开,通过仪式活动表达人们对生活稳定的美好祈愿与期待。该仪式具有增强区域群体内部稳定性和巩固公共关系的社会功能,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一定意义。
    • 张祝平
    • 摘要: 民间信仰是中国村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村落社会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内含着激励村落意识、激发村落道德实践、整合村落空间秩序和生成村落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在总体上与村落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村落发展的使命相契合,并在生活实践中互嵌互构,二者构成内在的关联机理。其实,村落民间信仰的发生与演变,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有意为之”的,挖掘民间信仰之于乡村建设的意义必须建立在乡村生活逻辑的基础之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自觉摒弃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化观,跳出民间信仰就是“濒死的文化”或者“固有的文化”的观念,在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视角下,对其加以适度改造和合理利用,找到传承传统与移风易俗的合理方式,优化民间信仰对乡村振兴的统筹性响应机制,发掘蕴含于其中的振兴乡村的宝贵文化“火种”,包括破解乡治难题的智识资源、生态经验、德治资本等,既把它作为精神性的创造物或文化表象加以重视,更从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的角度善加利用,走出一条在传承发展提升优秀民间信仰文化中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 姚春敏; 孟梓良
    • 摘要: 汉初名将英布曾被封为九江王,今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均有英布冢或祭祀英布的庙宇存在。然而相隔甚远的山西寿阳亦有英布信仰的飞地,现存庙宇多处,当地称之为九江王庙,在方志、碑刻及民间传说中均有记载,历史上还形成过九江王崇祀与庙会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当地人传说英布为守护神、九江王与九江龙王名称混淆、寿县与寿阳地名讹误、各类大王崇祀的影响等。寿阳九江王崇祀体现了民间信仰从演化到认同的本地化改造过程,在此期间出现的英布神职转化、形象衍变以及民间信仰的延续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 闫伟
    • 摘要: 土家族的火神崇拜是原始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之一,根源于土家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火的认识、控制与使用。火神观念是土家族火神信仰的核心,是在灵魂观基础上对火进行神化的结果。土家族的火神形象有火焰、火塘之火与人格化的火神三种类型,火神性别为女性的特征反映出土家族存留有原始母系社会的信仰习俗。在土家族看来,火神有驱邪禳灾、默佑赐福、沟通人神的职能,本质上是将火的现实功能进行了神化。火施惠于人与为祸于人的两面性决定了土家族火神具有善恶兼具的道德属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土家族以生存繁衍为根本的民族价值观——务实精神。
    • 艾嘉辰
    • 摘要: “走西口”作为清中后期一次重大的人口迁徙运动,随“走西口”而来的晋地移民给包头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人口流动,晋民自身信仰在与包头当地民众的接触和沟通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融合,具有了不同与一般民间信仰的差异化表征。现以包头市妙法禅寺为例,从寺庙“佛道共栖”现象的融合背景、表现,特征和当代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借此管窥晚清时期因“走西口”运动而在内蒙古包头地区发生的民间信仰融合现象。
    • 胡功胜
    • 摘要: 贾平凹对历史的书写一直非常谨慎,直到《古炉》才正式将笔触小心翼翼地延伸到历史的领地,加上《老生》与近作《山本》,不多的三个长篇便形成了他历史书写的独特风格。小说用鲜活的日常生活观感向我们展现了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历史细节,同时,用超越性的文学想象隐晦地建构着他的历史观念,两者的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本世界,为当代中国文学奉献了历史书写的全新经验与文学精神。以上风格,使其小说成为一部落地生根的历史,一部关于民间信仰的历史。
    • 张光华
    • 摘要: 明朝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上扬州本地固有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明代扬州府浓厚的信仰氛围。表达信仰的直接方式是设立坛、祠、庙等专门场所,并于特定时日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信仰对象大体包括神鬼、先圣、先师、名宦、乡贤、孝妇、贞女、烈女等不同类型。这些信仰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有利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与道德规范,促进基层社会的稳定。
    • 傅绍磊; 郑兴华
    • 摘要: 宗教、民间信仰在王闽政权建立、王氏兄弟内争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深度介入王闽政权的运作体系之中,在王延钧继位之后,逐渐形成消极影响,加剧政治危机,导致王闽政权分崩离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