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召开年:201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9-11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沙燕风筝,又有“扎燕”“沙雁”两种称呼,是一种大字形燕子形象的硬膀风筝,常见于北方,它是北京风筝中性能最好、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式样.虽然沙燕风筝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晚,但作为民间耍货,只多见于岁时记胜一类的书籍中,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大致判断它在某个时间段的发展情况.
  • 摘要:历史上的圆明园作为一座离宫,建于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它集中了当时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役使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人民的血汗,历时150余年,最终缔造而成.而这座离宫的创造者们不只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不乏金发碧眼的西方传教士们,他们给予圆明园的也不仅仅是创造,更将圆明园带向了世界.
  • 摘要:随着三个文化带建设的提出,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成为推动区域社会发展、打造北京历史名城“金名片”的重要措施。北京长城文化带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珍贵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以长城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使之活态传承,持续发展,为长城文化带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进而凸显首都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 摘要:北京旗人,狭义上仅指清代(1644年-1911年)生活在北京地区的八旗军人(包含八旗满洲、蒙古和汉军)及其家属.北京旗人文化是与北京旗人有关的语言、风俗、信仰、文学、艺术、观念等综合性精神文化的统称.翻开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旗人文化密切相关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类,即:绢花、料器等传统美术类非遗,摔跤、中幡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白纸坊太狮等传统舞蹈类非遗,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等民俗类非遗,相声、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等曲艺类非遗.除此之外,还有《白雪遗音》《霓裳续谱》《百本张》等“雅音”“俗曲”.因此,非遗名录十大类中可以确认的是至少有五类与旗人有关.旗人与北京非遗的关系,对于北京非遗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摘要:京西稻是指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直接参与选拔、培育,种植在北京六郎庄、万泉庄、巴沟、西苑、北坞、功德寺、青龙桥等“三山五园”一带的水稻品牌,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贡稻.京西稻以御稻、紫金箍为代表品种,经过三代帝王的共同努力,使其得到广泛种植,并形成完整的种植体系.目前,京西稻恢复后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坞公园(800亩)、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村(1500亩),以及六郎庄、海淀公园、稻香湖公园等地.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水稻品种也不尽相同。京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京西稻。在京西稻的保护过程中,应着力京西稻传统种植地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只有与京西稻相伴生的农耕生活、农耕制度保护好了,才能做到京西稻的可持续发展。京西稻的保护与发展工作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媒体、专家学者,以及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稻农和他们的后代共同参与其中。京西稻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 摘要:传统技艺是指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或者手工制造技术.掌握传统技艺的手工匠人通常称之为技艺的传承人,他们是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的核心和主体,也就是所说的传承主体.传统手工技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人类的文明程度相伴相随,尤其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手工技艺更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关乎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品的制作加工,影响深远.传统手工技艺也构成了当下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当下急需保护和继承的.因为专业学习的需要,笔者与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的清代筋角复合弓传承人周晓初老师认识,并多次进行深入的访谈,进而对清代筋角复合弓有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知,写下此文一是希望我的访谈也能让大众对此项技艺有所认知,二是希望这项技艺在非遗如此火热繁荣的背景下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 摘要:光山花鼓戏作为光山县当地特有的艺术形式,集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于一身。对待光山花鼓戏应当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地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光山花鼓戏的继承,而且将会实现光山花鼓戏的经济价值,带动光山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实现光山县的乡村振兴。通过大力发挥国家级非遗光山花鼓戏的作用,以真正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光山县当地经济和文化的良性发展。
  • 摘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凝聚了人类的生存智慧,保留了地域性的历史痕迹,是根植于民间的活态文化。传统工艺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能动作用,是一个关乎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的载体,蕴含着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现了一代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乐趣。在当代背景下,传统工艺不仅是认识历史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其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工艺必然有其继续存在和振兴的价值。2017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分析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总体要求,部署了主要任务。基于《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14个门类383个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设立了1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当代社会呼吁“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下,传统工艺的振兴一直在实践探索中,传统工艺如何在今天振兴,政府,社会团体,甚至民众都在不断思考。正因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永远没有终点,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振兴也必然是一个永久性的工作。
  •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根植于广大乡村的非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文化助推器。深入整合与建设优秀非遗资源,合理扬弃部分非遗中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过时文化元素,进而充分调动村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将对于推动乡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振兴乡村文化、满足民众美好生活愿望的内在要求与现实选择,而将非遗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之一,从而和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起,综合发挥其多元的文化功能,无疑会在推动乡村特色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经济振兴以至于教育等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将有助于推动乡土社会的文化发展,并在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中添砖加瓦。
  • 摘要:通过这次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顺荡村的田野考察中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会的所闻所思,使考察组对这一白族古盐村历史变迁中的盐业兴衰、信仰变迁与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更加深入的感悟。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这使成员们更深刻地理解到在时代责任的担当中从各个角度记录和呈现当代社会的细节,有助于更好地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虽然近年来顺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改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到民族地区乡村从事调研扶贫工作,相信其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 摘要:本文以深圳南山区高科园内一处近代办公厂房改造为高新数据机房的工程为例,介绍了现代数据机房的工艺特征,探讨了近代办公厂房的更新利用方式.通过修缮加固延续建筑使用周期的同时,在修缮改造原有的空间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数据机房建筑特征,整体提升创展基地的形象风貌和优化景观环境.在城市存量更新视角下分析建筑的再生模式和影响因素.
  • 摘要: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等人开展的关于妙峰山庙会的研究不仅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并且倡导了从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中发现民族文化和国家力量的“现代”精神.从此关于庙会及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近30年来,当代学者对于范庄龙牌会的研究,成了学术界关注的又一个“妙峰山”.2008年,北京“妙峰山庙会”、山西太原“晋祠庙会”、上海“上海龙华庙会”、山东泰安的“泰山东岳庙会”、湖北十堰的“武当山庙会”等10个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摘要: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前街的景山公园,坐落在老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公园中心的景山通高45.7米,曾是北京城中心的制高点.相传在远古时期,景山所在之地是永定河河道自然南迁后,故道中的一座堆积土丘.1267年,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以太宁宫为核心建造了元大都.宫城建在景山前,因此,景山被称为“后苑”.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厚载门(即元大内宫城北门),乃禁中之苑囿也.景山中轴线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发展前景。景山公园通过推动景山中轴线文化成为其代表性文化,能够为公园的文化事业发展形成一个突出亮点。文化遗产讲究完整性、原真性,公园要注重园内建筑遗产保护,否则,景山中轴线文化将成为空中楼阁。
  • 摘要:灵水村,现为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2005年11月,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3月,灵水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立秋是灵水村民的重要节日,这天早晨,各家都要摘几片核桃叶,插在大门或屋门的门鼻子上,表示收成好,并要吃立秋粥,“立了秋把扇丢”,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到了,天高气爽,不再用扇子了.灵水秋粥文化节自2001年举办第一届灵水秋粥文化节开始成为有组织的节日活动已经持续了18年.
  • 摘要:如何进行“非遗”保护,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是许多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社会的焦点之一.在保护的方式上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以及近年来引起广泛讨论和形成一股潮流的生产性保护等一系列的方法.期间关于“生产性”保护以及它的衍生——“产业化”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颇多,但是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者关注都是“濒危”非遗或者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的非遗,对于在2006年国家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就形成产业化规模的非遗的相关研究则更少.笔者思考,如果对一个国家力量很少介入,仅仅依靠市场作用逐步发展的非遗产业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以及产生现象的原因,所得出的结论能否为国家非遗相关的政策出台以后才兴起的其他非遗行业起借鉴作用,同时为研究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历史上历经风雨的醇亲王府南府是一座富含文化底蕴的府邸,历经时代的变迁,从喀尔楚浑宅、荣亲王府到醇亲王府南府到现在我们所重新修缮的醇亲王府南府,它记录着无数重要的历史时刻,它承载着的不仅是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周边传统风貌已经大部分缺失,包括引水自太平湖湖水的王府花园以及东西路的狮子院。本文对其历史沿革、格局变迁、修缮情况进行了梳理,对其现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现在的修缮理念和文物保护理念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以期对醇亲王府南府日后保护规划工作起到帮助性作用,避免不合理的修缮规划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对于其他古建文保单位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也希望可以通过本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下文物保护理念与之前的区别,更新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理念。
  • 摘要:创立于北京香山碧云寺的中法大学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关于它的一切却好像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消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法文化交流新时期的到来给中法大学的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将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索中法大学承载的历史脉络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遗产价值,在最大程度的保护现有遗存的基础上,对中法大学文化价值的开发和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
  • 摘要: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万园之园”.目前圆明园遗址保存有大量原有建筑构件,石质楹联题刻、匾额等.这些文物精美绝伦,展示出了清王朝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始,圆明园历经四次大的劫难,园内遗迹几乎破坏殆尽,地面仅剩夯土台基,砖石构件残断、散落,石刻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病害和表面风化.长期以来,圆明园遗址管理机构出于保护目的,不断对保管的文物收集整理、集中存放,并拟逐步开展保护修复措施,本次课题通过传统修复技术与科学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部分馆藏石刻文物的修复,使得优秀文化遗产得以更长久的保存。在修复后向公众进行展示,能更好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
  • 摘要:老城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或者城市,都有属于每个城市特有的老城区.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老城不能再拆了!”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并列出了详细规范等.北京老城区有着独特地域性特色和建筑特点,同时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胡同,要保留胡同的特色.
  • 摘要:“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目前,关于会馆的定义也比较多,其中何炳棣先生认为:“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推进业务的场所,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独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历史上的会馆基本上可以分为科举试馆、工商会馆和移民会馆三种类型,这里所说的贵州会馆全部都是科举试馆,且会馆级别全都为省馆,这是贵州会馆有别于其他各省在京会馆的独特之处.
  • 摘要: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遗产,工业遗产由于年代较近,面临的保护困难较小,遗留的建筑、基础设施等便于改造再利用,因此活化利用就成了业界共识。如何既传达遗产价值与内涵,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老钢厂的活化利用原则、方法具有相当的可推广性,值得我国其他工业遗产点学习借鉴。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再利用的举措,既有助于节约资源和市建成本,重现历史记忆,又能为老的工业空间以及周边区域注入新的活力,在保护与重生的双重目标之下,找到旧工业遗存的更新再生方法与途径,为其再生规划设计、功能调整、商业运营、社区营造、产业升级、引入创智人群,最终实现再生与发展起到实践指导作用。工业遗产的城市融合使命就是,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与建设浪潮下,通过探索和践行城市工业遗存建筑的保留与发展方式、改造与活化途径,使其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能够自我生长,生命常青,并且越发彰显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特质,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与成长性的特殊区域,成为人们回望历史,寄托精神的融合之地。
  • 摘要:华阳宫内存有的植物壁画,数量之多不仅在山东省蔚为壮观,乃至在全国也是非常宝贵的遗产。其植物壁画的吉祥寓意结合了山东省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和百姓信仰,真切呈现了人们对于修身养性的人格追求、对于生活安定富足的诚挚渴望以及对于家族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憧憬。同时,这些精美细致,物象多变的植物壁画还反映了吾地吾民的追求和向往,折射出当地民族的精神风貌,积淀着齐鲁文化地域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反映出人民渴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正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
  • 摘要:不了解北京中轴线的过去,就无法认识中轴线的现在,这些照片中记录着的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也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将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正式写入规划文本,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足以佐证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展现了不同时期中轴线的变迁,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助力中轴线申遗工作。
  • 摘要:习水河流域,大量的民间石质墓葬建筑(主要以明清时期为主),广泛分布于偏远的乡野山村或人迹罕至的深山树林之中,多为体量巨大、雕刻精美的家族墓葬群,以习水地区袁锦道、袁荣官、袁应福、袁钟灵墓等袁氏墓群为典型代表,其呈现的雕刻图像、碑志铭文、装饰图案、族谱家风等,体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双重遗产价值,是研究黔北地区墓葬文化遗产的实证,对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综合立体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开掘区域内文化遗产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思想价值,全方位助推习水河流域的文化思想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此同时,为建构综合性的习水河文化遗产体系,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历史文物保护和价值评估机制,加强对墓葬的维护保护工作,墓葬建筑因大多历经岁月,风化剥落,部分受损严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习水河流域文化的多领域研究,进行广泛的文化遗产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研究模式,以推进该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 摘要:由于汾阳圣母庙在当地的保护并没有受到重视,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通过三幅独具特色的内容表现出圣母庙壁画的艺术价值,虽然圣母庙经过一次保护,但是保护得并不彻底而且时间长,仍然存在许多病害,主要表现在颜料层脱落、裂缝、划痕、粉化、泥渍、水渍、褪色、微生物损害等,并且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并不高。如果继续不重视圣母庙壁画,那么病害的发生可能会愈演愈烈,所以对于壁画的保护刻不容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使壁画能更好地、更长久地流传下去。
  • 摘要:“三山五园”以历史丰厚、建筑众多、文物丰富著称于世.其中水文明是西郊皇家园林赖以生存、延续和保持活力的重要根源,而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西郊水系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围绕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与三山五园水系的关系展开研究,金、元、明清京西三山五园水系的形成和开发为京杭大运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京杭大运河与京西水系的贯通也促进了三山五园的发展和建设,比如京杭大运河的上游昆明湖和长河经过不断地疏浚和扩建促进了三山五园的发展;在京杭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三山五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白浮泉、翁山泊、绣漪闸被纳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申遗的24个遗产点之中.因此,“三山五园”水系的保护是京杭大运河保护的重要内容.
  • 摘要:此篇文章中,我希望通过“北京坊”文化商业区的案例,探讨前门地区历史商业区的整治与提升,像前门地区这样的历史街区的在改造融入现代社会的同时,保留本地重要文物建筑与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的古城更新理念已经在国内外被广为讨论,但想要实现它并不容易。过去一些老街区商业化的失败,早期因为定位不准和管理不善而过分迎合游客,导致低端业态泛滥,如今经过政府部门的改革后转为统一管理,新的定位也同样偏向于文化、商业体验场所和艺术家聚集地等。因此,在前门地区旧城改造中,需要注意具体重要历史建筑实体及一般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城市遗产的价值,通过重建与改造改善地区社会生活条件,使得历史商业区获得新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灶画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象征,在江南农村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绘有灶画的灶头,灶上描绘了各种各样寓意吉祥或神话故事的图案,体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平安吉祥的追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江南灶画,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是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保护灶画这门艺术也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建筑彩绘又称传统地仗彩画,沈阳的古建筑地仗彩画技艺是一种具有装饰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的技艺,历史悠久,图案精美,已于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在古代建筑中,彩绘必不可少,自从有了木质结构,建筑彩绘这项专门的技艺就诞生了.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建筑彩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 摘要:洋务运动的影响具有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从实际情况看,对清朝上层的影响是直接的,效果是明显的,也是短期的,但其对广大民众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容易被学术界所忽视的一个方面。由此而遗留的洋务运动工业遗产也具有不同的历史、科技、社会、建筑等价值。总之,包括金陵机器局在内的洋务运动工业遗产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提炼。
  • 摘要:文化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保障与前提,宣化传统葡萄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对它的合理保护利用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提质增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宣化传统葡萄园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利用。
  • 摘要:锡雕又称瓜雕,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并发展于秦汉、成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凭借自身独特的造型与材质备受民众青睐,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锡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已逾千年,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就锦州传统锡雕而言,其作为东北地区锡雕工艺的代表之一,发展历史已有300多年.因社会的快速发展、同质化工艺品的替代等因素的影响,使锦州传统锡雕工艺受到一定的冲击,而其想要继续发展下去,便需要艺人们的不断创新,满足新兴社会需求,才能不断前进,使锡雕工艺常新.
  • 摘要:城隍起源,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关于城隍信仰起源古人有四种观点,分别是尧起源说、先秦起源说、汉起源说和三国起源说.关于城隍主要分歧是源于水墉,还是源于城垣与城堑.笔者主要倾向于源于城垣与城堑.《说文解字》中日:“城,以盛民也.”又日:“隍,城池也,有水日池,无水日隍.”由此可知城隍原意是保护城市的城墙和壕沟.另外《易·泰》孔颖达《正义》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成,今下不陪扶,城则损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唐代人符载日:“城隍不张,颓墉坏堞,仅为平野.公乃度旧址,量客土,备畚锤,啸丁壮,勃焉而兴.”纵观历代王朝都将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的特点来看,城隍神的原型应是城垣与城堑这一城市防御设施.此时,并无北京地区城隍信仰的记载.
  • 摘要:鼓浪屿近代建筑立面水刷石在多元文化合力的作用下,演化出丰富的表现形式,产生模仿石质梁柱结构、模仿石砌构造肌理、模仿石雕装饰的现象,并在华侨群体的巨大影响之下,形成强化“梁-柱”构图语言、弱化石砌构造肌理、丰富立面装饰效果的变化特征。鼓浪屿近代建筑立面水刷石作为建筑风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融汇中西,不拘一格,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缩影,是不可再生的历史印证,使华侨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独具魅力。
  • 摘要:“内檐棚壁糊饰技艺”,简称“棚壁糊饰”,是指用纸张或丝绸等材料裱糊装饰传统木构建筑内的顶棚和墙壁,以及封护门窗缝隙的工艺,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带有规范或一定模式的裱糊技术.我国北方古建筑的内装修,大都采用这种裱糊装饰方法,尤以清代盛行.在清代,内檐棚壁糊饰技艺被皇家赋予很高的地位,如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就对内檐棚壁糊饰技艺的用料、工序等作出详细规定,应用到当时的皇家建筑即现在所说的官式建筑中,主要集中应用在有居住功能的殿阁.由此,内檐棚壁糊饰技艺就有了“官式”与“小式”(即民间做法)之分,而这项技艺也划归为“裱作”,成为与“木作”“油作”等七项技艺并列的古建筑最具代表性营造技艺,合称为“八大作”.本文将针对糊饰技艺与关东北方民族生活习惯,糊饰技艺与官式建筑的结合等方面对官式建筑内檐棚壁糊饰技艺的起源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在今天的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青云胡同22号,有一所曾被山西平遥颜料、桐油商人所建的商业会馆——颜料会馆.颜料会馆文物主体占地面积为446.7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内有戏台罩棚、东西厢房等建筑,其“西至大沟,东至本城坊衙门,南至官街,北至金行会馆南截,中至火神庙殿.总计戏台罩棚一座,大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房后正房二间,后阁上下二间,东正房三间,阁西空地一块,前后共有房23间.”它的现存建筑格局与此基本一致,戏楼二层五间,东跨院北房三间,东跨院东配房三间.庭院东南角为院落入口,但北楼和戏楼都有独立的入口.
  • 摘要:唐中期寿州窑全盛的原因,要从唐代的政治、经济、人们的意识文化以及寿州窑本身进行分析。唐中期社会经济文化进人高度发展时期,瓷器生产呈现出的新局面。唐代窑场遍布南北各地,制瓷业长江以南,迅速向北发展,出现了南北方瓷器生产并驾齐驱、共同繁荣的局面。f2l寿州窑创烧了有别于“南青北白”风格的黄釉瓷器,以鲜明的特色跻身于我国古代著名窑场之列。虽然国家和社会背景方面对于唐中期寿州窑瓷器的兴盛非常重要,但寿州窑的窑工们审时度势、创新的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唐代寿州窑因原料不足,瓷胎中含沙量增多导致瓷器粗糙,窑工们用“化妆土”解决瓷器不美观的问题。窑工巧妙的使用支烧工具提高瓷器的产量,寿州窑窑工改进一系列的烧制技术以及创烧新品是寿州窑全盛的主要原因。寿州窑在唐中期的全盛是因为有他们不懈努力,对瓷器一直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和经营的结果。寿州窑瓷器所具备的使用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是并存的。寿州窑的窑火燃烧了300多年,寿州窑作为唐代排名第五的窑口,不仅为唐代制瓷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我国瓷器历史也增添了一抹“黄釉色”,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为当代我国瓷器发展与研究贡献力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