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约瑟

李约瑟

李约瑟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88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科学、科学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7篇、会议论文11篇、相关期刊459种,包括社会科学、文史杂志、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李约瑟的相关文献由740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晓原、管成学、潘吉星等。

李约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7 占比:98.6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40%

总计:788篇

李约瑟—发文趋势图

李约瑟

-研究学者

  • 江晓原
  • 管成学
  • 潘吉星
  • 刘钝
  • 王钱国忠
  • 李约瑟
  • 胡道静
  • 周瀚光
  • 夏侯炳
  • 席泽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之杰
    • 摘要: 古今有许多著名“之问”,引无数世人的思考、探因和试答,影响深远。屈原《天问》,一共370多句,提出了173个问题,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涉及“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可谓包罗万象。“梁胡之问”是中华知识分子对中国积弱积贫原因以及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李约瑟之问”则是对近代实验科学未能在中国古代发生所产生的疑问。“耿飚之问”是军民关系的一次灵魂拷问,可谓振聋发聩,撼人心弦。“钱学森之问”则提出了建国以来中国学校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拷问。而今,笔者试图针对内河水运发展,提出“内河之问”,并探讨“内河之问”的解决办法和路径。
    • 陈爽; 丁悦; 宋念申; 王元崇; 徐晓宏; 张泰苏; 张杨; 张颖
    • 摘要: 严飞:我们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八位老师,这里面有比较历史的学者,有比较政治的学者,还有历史社会学的学者,从阶级、政治、历史、文化、时间、地理、性别、种族等不同的视角来切入,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这一个非常经典的学术话题展开讨论。无论是韦伯,还是李约瑟,都曾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引发了诸多后来学者的讨论:工业革命的爆发到底是历史偶发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起欧洲局部性事件,还是全球性事件?
    • 钱旭红
    • 摘要: “思维才是力量”,关于这个看似抽象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孟钟捷教授以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梳理了思维教育在当下以及未来的重要性。回顾我们的文明发展和教育发展,特别是近现代,有两个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尽管中国古代有诸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事实上,李约瑟讲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关心的是现代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李约瑟之问”的核心,问的是为何现代科学及学科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由西方输入,如音乐学、美术学、体育学、社会学、科学、工程学等。
    • 王苗
    • 摘要: 在序言中作者抛出了全书的中心论点,认为需求是推动科学革命的动力,指出“问题的关键不是谁先发明了欧式几何,而是谁产生了把数学应用于军事和枪炮工业、应用于描述炮弹轨迹的社会需求。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社会需求的缺乏,使得最先发明火药的中国没有产生科学革命”。
    • 刘耘华; 吴振宇
    • 摘要: 怀特海机体哲学注重整体性、内在性、关系性等概念,李约瑟以之作为诠释宋代理学的总体框架,并进而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定位为“机体哲学”。在此一新视域下,理学的“理”得以避免沦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各种思想的注脚,而成为宇宙秩序化和组织化的动态原则。与此同时,具有宇宙演化论和本体论含义的理学命题“无极而太极”被改写成了具有机体论色彩的“最高的中心是没有中心”的意思。显然,怀特海机体哲学也限制了李约瑟的思维,阻碍了李约瑟对某些具体理学概念的理解,导致其出现某种对理学跨文化的误读。
    • 摘要: 卢鹤绂: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李约瑟博士曾把中国的浙江大学称为东方的剑桥。他在1945年10月27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撰文这样说:在那里(浙江大学),不但有世界第一流的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还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希望,那里是东方的剑桥。文中提到的卢鹤绂,当年只有31岁。
    • 谢辉
    • 摘要: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藏汉籍善本图目》,英国莫弗特(John P.C.Moffett)、陈正宏主编,中西书局2020年出版。本书从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旧藏的700部汉籍中,选出100部善本编纂而成。所收善本既包括较为早出之本与稀见之本,也包括一些带有李约瑟等人批注或名家收藏的普通版本。早出之本如元刻递修本《玉海》、明嘉靖刻后印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
    • 童恒萍; 鲁龙胜
    • 摘要: 西方世界对墨学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墨子》文献的翻译及介绍开始的,之后逐渐深入到对《墨子》文本及义理的探讨,二十世纪欧洲的李约瑟与葛瑞汉的墨学研究较有代表性.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西方学界的墨学研究虽从数量上相比于儒家研究少得多,但也看出其逐年上涨的趋势;从内容上看,墨学研究角度愈来愈广,涉及到政治,逻辑,语言,道德等,可见西方学界对墨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虽不及儒家研究,但西方世界学者们对墨学的研究兴趣始终处于一个上升态势.
    • 吴钩
    • 摘要: 假如宋代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有机会问鼎呢?之所以将假设的时间点放在宋代,是因为那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鼎盛时期。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当时如果有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奖必如探囊取物。
    • 刘洋
    • 摘要: 和中国最紧密相关的两个疑问都和科技有关一个是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