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2636105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江苏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文献由1781位作者贡献,包括侯连华、刘岩、李军等。

有机碳含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36105 占比:99.99%

总计:2636444篇

有机碳含量—发文趋势图

有机碳含量

-研究学者

  • 侯连华
  • 刘岩
  • 李军
  • 李浩
  • 杨智
  • 王京红
  • 路菁
  • 张宇生
  • 张辉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青青; 张桂莲; 伍海兵; 仲启铖; 何小丽; 徐冰; 梁晶
    • 摘要: 以上海市阔叶混交林、杉林、软阔林和硬阔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2013年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以其为本底值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经历4年自然生长后SOCD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土壤容重、电导率(EC)、pH、全氮、全磷、C/N对其的影响,为上海市森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建议。结果表明:(1)2013年,上海城市森林的SOCD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杉林>硬阔林>软阔林>阔叶混交林。相比2013年,2017年上海市阔叶混交林、杉林、软阔林和硬阔林的SOCD均降低,年均降低速率为0.59 t/(hm^(2)·a)、6.81 t/(hm^(2)·a)、3.89 t/(hm^(2)·a)和6.95 t/(hm^(2)·a)。上海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年降低速率较大,且0—10 cm和0—30 cm的SOCD在0—100 cm的贡献率较低。(2)不同时期不同林型的SOCD影响因子不同。2013年,阔叶混交林、软阔林、硬阔林的SOCD受土壤容重、EC、pH、全氮、全磷、C/N影响不显著(P>0.05),杉林SOCD受全氮影响较显著(P0.05)。(3)结合土壤有机碳密度本底值以及年均降低速率,上海市在森林配置管理时可优先种植阔叶混交林和软阔林,并应通过添加氮肥、疏松森林土壤等措施改良土壤性状。研究为上海市林分管理在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城市森林土壤固碳能力评价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张秋根; 夏威; 丁园; 李剑
    • 摘要: 为了解江西省大岗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_(2)对减缓温室效应的贡献,本文设置9块样地(每块20 m×20 m)实地调查2015年和2020年该保护区甜槠栲、木荷、青冈栎3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土壤容重,测试分析其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植被碳密度与碳储量、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据此分析2015年和2020年江西省大岗山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固碳能力变化。调查结果表明:植被平均碳密度从2015年的89.95 t/hm^(2)增加到2020年的105.29 t/hm^(2),增长了17.05%,其中乔木层碳密度从2015年的85.97 t/hm^(2)变为2020年的104.02 t/hm^(2),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2020年的碳密度均比2015年有所下降;土壤平均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2020年的土壤平均碳密度低于2015年。森林平均碳储量从2015年的12113.92 kg下降到为2020年的11319.84 kg,其中植被平均碳储量从2015年的3598.00 kg增加到2020年的4211.60 kg,增加17.05%;而土壤碳储量则从2015年的8515.92 kg下降为2020年的7108.24 kg,下降16.53%;2020年土壤总碳储量(7108.24 kg)为植被总碳储量(4211.60 kg)的1.69倍,而2015年则为2.37倍。
    • 缪九军; 吴小奇; 宋晓波; 郑伦举; 陈迎宾; 曾华盛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对其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认识的分歧制约了对主力气源和勘探方向的认识。对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中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无定形体为主;藻纹层与非纹层部分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雷口坡组三段有机碳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常规方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相比,包含有机酸盐在内的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但差值多小于0.2%。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整体偏低,有效烃源岩达标率仅为6.13%,相对富有机质层段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单独难以构成主力烃源岩,对气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因此,气源输导条件是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找规模性的天然气聚集,应重点关注连通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发育区。
    • 王如意; 吴钧; 杨向同; 丁江辉; 秦冬
    • 摘要: 总有机碳含量(w(TOC))是评价页岩储层含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w(TOC)的定量表征与智能预测对于页岩油地质甜点标准确定、储量评估和开发方案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将岩心自动归位技术、基于相关系数的层次聚类算法和机器学习自动化技术融合为机器学习智能决策系统,可以解决w(TOC)智能预测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系统已经应用于古龙页岩油储层w(TOC)参数的定量表征及智能预测。结果表明:(1)将滑动窗口法岩心归位技术应用于井A2,确定4.250 m为岩心归位最优距离,归位后w(TOC)和声波时差(Δt)的相关系数从0.06提高到0.55;(2)应用基于相关系数的层次聚类算法挖掘出w(TOC)与声波时差(Δt)、密度(ρ_(DEN))和中子孔隙度(Φ_(N))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自然伽马(q_(AOI))、浅侧向电阻率(R_(LIS))、微球形聚焦电阻率(R_(MSFL))和深侧向电阻率(R_(MSFL))不具有明显相关性;(3)基于粒子群机器学习自动优化技术从6种回归算法中优选出随机森林算法及附带组合参数将古龙页岩油储层w(TOC)参数预测精度提高到81.7%。机器学习智能决策系统可以系统化降低古龙页岩油储层w(TOC)参数预测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
    • 王英
    • 摘要: 为研究水文条件变化对城市湿地土壤环境的影响,文章依托于长江流域某城市中心湿地公园保护工程,室内展开了不同水文条件下湿地公园土壤成分测试试验。研究发现,受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潮汐活动区有机质、总碳、总氮的含量较高,而稳定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则较低。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木衣那恰·吐斯甫汉; 武红旗; 侯艳娜; 范燕敏
    • 摘要: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1980年新疆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4年土系调查数据汇总,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土壤全氮、全磷、pH、气候和农用化肥施肥量等影响因子,对比分析2个时期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垂直变化特征,研究影响这种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结果】(1)2014年新疆北疆不同耕地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含量总体上比1980年上升1.61 g/kg,变化率4.73%,其中上升最为显著的是灰漠土和棕钙土,变化率分别为20.27%和15.75%。沼泽土的有机碳含量损失显著(27.74 g/kg),变化率81.58%。(2)大部分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壤类型同一土层相比较,2014年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比1980年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降低,降幅达24.57%、6.76%、18.15%和121.174%。而2014年棕钙土和灰漠土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则比1980年平均值增加,增幅为15.95%和16.12%。(3)1980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7221,R^(2)=0.1161,与全磷呈正相关,但与pH呈微弱相关。(4)近40年来新疆北疆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类型、气候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化肥施用量及人类活动。【结论】近40年来新疆北疆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升高,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显著相关,受多因素影响。
    • 刘海艳; 李德华; 王一鸣; 钱丽欣; 王智勇
    • 摘要: 为了明确奈曼凹陷奈1井九佛堂组烃源岩的基本特征,对其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程度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奈1井九佛堂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类型九下段以Ⅰ型和Ⅱ_(1)型为主;九上段多为Ⅱ_(2)型。根据演化程度分析,奈1井在1000 m左右泥岩的Ro值为0.5%左右,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到了1480 m,泥岩Ro值基本大于0.7%,说明九佛堂组烃源岩已经完全进入了成熟演化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奈曼凹陷奈1井九下段为好烃源岩,九上段为一般-较好烃源岩,为奈曼凹陷北部提供了充足的油源,下一步可以向奈1块及其北部进行勘探,寻找有利勘探区带。
    • 郭殿坤; 尤孟阳; 何朋; 段文标; 李禄军
    •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是源或者汇密切相关。明晰不同生态系统SOC矿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土壤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态系统SOC含量和质量显著不同,其底物的养分供应能力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而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生物化学过程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_(10)),目前缺少一致性结论。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SOC含量与温度敏感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意味着SOC含量的变化与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而有关土壤有机碳质量对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均显示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遵循着“碳质量-温度”假说;区分外源物分解与土壤本身SOC矿化对Q_(10)的贡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的解析Q_(10)值的变化原理;温度敏感性对微生物特性的响应主要体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主导群落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温度敏感性的变化。影响SOC矿化及其Q_(10)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耦合效应,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 周妍; 王长胜; 林伟川; 王艳梅; 罗少成; 张宇昆
    • 摘要: 测井资料进行烃源岩识别与有机碳含量评价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有机碳含量的计算精度不高且其他地化参数测井定量评价方法相对空缺,烃源岩测井综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基于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建立有机碳含量、生烃潜率、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这4种地化参数的多套测井定量评价模型,创新提出改进的ΔlogR法、细分岩性法计算有机碳含量,有效提高计算精度。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3烃源岩为例,精细构建研究区烃源岩测井评价参数体系,同时基于烃源岩品质综合评价指数,建立研究区长73烃源岩分类评价标准,为后续“甜点”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 许窕孜; 卢奇锋; 康剑; 何茜; 丁晓纲
    • 摘要: 为探究北江流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空间分布格局,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规划,推动该区域的碳汇研究。基于北江流域内的森林分布现状,采用专题样点布设和空间随机样点方法,布设174个样点并进行不同层次(0~20、20~40、40~60和60~80 cm)的土壤取样,使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江流域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80 cm土层上的变化范围为9.81~18.91 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41.80%~52.85%,属中等变异程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降低,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北江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分布格局为中部高、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总体而言,北江流域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丰富,碳养分充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