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3392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资源科学、现代地质、生态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高校GIS论坛、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第三届亚洲气候变化CTI国际研讨会等;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苏印泉、伍海兵、张青青等。

有机碳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33921 占比:100.00%

总计:2634026篇

有机碳密度—发文趋势图

有机碳密度

-研究学者

  • 苏印泉
  • 伍海兵
  • 张青青
  • 梁晶
  • 仲启铖
  • 何小丽
  • 张景群
  • 张月鲜
  • 张桂莲
  • 徐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青青; 张桂莲; 伍海兵; 仲启铖; 何小丽; 徐冰; 梁晶
    • 摘要: 以上海市阔叶混交林、杉林、软阔林和硬阔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2013年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以其为本底值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经历4年自然生长后SOCD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土壤容重、电导率(EC)、pH、全氮、全磷、C/N对其的影响,为上海市森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建议。结果表明:(1)2013年,上海城市森林的SOCD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杉林>硬阔林>软阔林>阔叶混交林。相比2013年,2017年上海市阔叶混交林、杉林、软阔林和硬阔林的SOCD均降低,年均降低速率为0.59 t/(hm^(2)·a)、6.81 t/(hm^(2)·a)、3.89 t/(hm^(2)·a)和6.95 t/(hm^(2)·a)。上海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年降低速率较大,且0—10 cm和0—30 cm的SOCD在0—100 cm的贡献率较低。(2)不同时期不同林型的SOCD影响因子不同。2013年,阔叶混交林、软阔林、硬阔林的SOCD受土壤容重、EC、pH、全氮、全磷、C/N影响不显著(P>0.05),杉林SOCD受全氮影响较显著(P0.05)。(3)结合土壤有机碳密度本底值以及年均降低速率,上海市在森林配置管理时可优先种植阔叶混交林和软阔林,并应通过添加氮肥、疏松森林土壤等措施改良土壤性状。研究为上海市林分管理在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城市森林土壤固碳能力评价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温馨; 红梅; 张月鲜; 裴志福; 赵卉鑫; 陈晨
    • 摘要: 以土默川苏打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碱化土壤有机碳库与质量的影响。设置生物炭(BC)、牛粪(CD)、羊粪(GM)、玉米秸秆(SW)和对照(CK)共5个处理,于2019~2020年春季将所有有机物料以玉米秸秆全量还田(10.5t/hm^(2))为基准,按等量有机碳量(2.4t/hm^(2))的方式添加。于秋收后采集土壤样品,通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来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有机物添加处理下,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显著高于CK(PBC>CD>GM>CK,对应的指数值分别为0.75、0.55、0.55、0.51和0.47。这表明,有机碳添加量为2.4t/hm^(2)时,秸秆对中度碱化潮土的质量提升效果最好。为碱化土壤质量提升及有机物料合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及可行性建议。
    • 高文于; 吕庆鑫; 顾琪; 柳文杰; 杨红
    • 摘要: 为了研究藏东南巴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氮垂直分布情况,在西藏农牧学院周边选择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含量总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平均含量(g/kg)表现为:草地(2.00±0.45)>森林(1.68±0.19)>农田(0.95±0.05),且草地和农田之间差异显著(F=4.61,P森林(34.43%)>农田(16.00%);(2)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与全氮变化特征相似,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g/kg)表现为:森林(60.90±3.98)>草地(54.28±11.68)>农田(31.97±1.02),且森林和农田之间差异显著(F=5.41,P森林(24.00%)>农田(10.00%);(3)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就平均而言,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大,其次为草地和农田。
    • 秦艳培; 徐少君; 田耀武
    • 摘要: 黄河流域河南段是黄河流域地形地貌特征最特殊的地区,估算和量化本区域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于准确评估黄河流域碳收支平衡、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河南省第六次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其他文献资料,对黄河流域河南段(行政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有机碳贮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成因和增碳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栽培植被为主,面积为3.28×10^(4) km^(2),占比74.59%,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东部和伊洛河两岸谷地;其次为落叶阔叶林,面积为6.80×103 km^(2),占比15.5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的西南部,优势种包括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和槲栎(Quercus aliena Bl.)等。(2)土壤以潮土和褐土为主,面积分别为1.55×10^(4) km^(2)和1.54×10^(4) km^(2),占比分别为35.23%和35.12%,潮土集中于东部,褐土分布在西部;其次为棕壤,占比11.61%,主要分布在西南部。(3)研究区植被有机碳贮量为53.24 Tg,其中落叶阔叶林有机碳贮量为24.88 Tg,占比46.73%,栽培植被有机碳贮量23.71 Tg,占比44.54%;土壤有机碳贮量(土层100 cm)为294.92 Tg,其中褐土和潮土有机碳贮量分别为108.04 Tg和91.54 Tg,占比分别为36.63%和31.04%。(4)植被有机碳密度在5.70—36.37 Mg·hm^(−2)之间,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2.12 Mg·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层100 cm)在14.9—151.2 Mg·hm^(−2)之间,平均有机碳密度为67.12 Mg·hm^(−2);总有机碳密度(植被和100 cm土层)在15.09—187.57 Mg·hm^(−2)之间,呈西南和中北部高而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特征;在海拔梯度上,植被、土壤及总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平原(1500 m)。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河南段的植被、土壤及其有机碳密度在水平方向和海拔梯度上呈现空间分异特征。中部和东部有机碳密度相对较低,植被主要为栽培作物,土壤以潮土为主;西部(尤其是西南部)有机碳密度高,是森林植被和灌丛的主要分布区,土壤以褐土和棕壤等相对高有机碳密度的土类为主。保护好西部(尤其是西南部)良好的植被资源,改进中部和东部栽培作物的耕作和管理方式,是稳定和增加黄河流域河南段碳贮量的关键举措。
    • 韩天富; 都江雪; 曲潇琳; 马常宝; 王慧颖; 黄晶; 柳开楼; 刘立生; 谢建华; 吴远帆; 张会民
    • 摘要: 【目的】研究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壤肥力提升、固碳减排和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8至2019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田监测数据(1298个点位),分析水田、旱地和水旱轮作下SOC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方程拟合和提升回归树模型探究气候、施肥和土壤属性对SOC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1988―2019年全国农田表层(0―20 cm)SOC密度平均为35.13 t/hm^(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现为水田>水旱轮作>旱地,水田和水旱轮作较旱地分别高53.2%和24.9%。SOC密度随监测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水田、旱地和水旱轮作分别在2000、1998和2004年之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不同利用方式水田SOC密度随监测时间的变化趋势在东北地区逐渐增加,华南地区逐渐降低,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则先降低后增加,转折点分别在1995和2002年;旱地SOC密度的变化趋势在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逐渐增加,东北、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先降低后增加,转折点分别在2008、2004和2004年;水旱轮作下SOC密度的变化趋势在长江中游、下游地区先降低后增加,转折点分别在2001和2013年,在西南地区呈先上升后微弱下降趋势,转折点在2012年。提升回归树结果显示,水田SOC密度后期上升阶段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西南、东北和华南区是年均温,在长江中游和下游分别是钾肥用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旱地SOC密度后期上升阶段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在东北为年均温,华北和华南为年均降雨,长江中游、下游区为氮肥,西北为有效磷;水旱轮作SOC密度后期上升阶段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年均降雨、有效磷、氮肥。【结论】1988―2019年全国农田表层SOC密度除华南水田外,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水田、旱地和水旱轮作土壤的转折点分别在2000、1998和2004年,旱地SOC密度的提升快于水田和水旱轮作。影响表土SOC密度提升的主要因素,东北和西南地区水田和旱地为年均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为钾肥投入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旱地为氮肥投入;华南地区水田为年均温,旱地为年降雨量;华北和西北地区旱地为年均降雨和土壤有效磷含量;西南和长江中游水旱轮作区为土壤有效磷含量,而长江下游为土壤速效钾含量。
    • 方玉凤; 曹志伟; 孙洪升; 汤羽佳; 邹春明; 闫敦梁; 任秀彬
    • 摘要: 通过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原进行样地调查,综合分析植被群落种类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总结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土壤养分特点及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轻度、中度退化草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毛秆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重度退化草地的优势种为碱蓬(Suaeda glauca)、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等耐盐碱植物。中度退化草地的植物种类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小。植被地上生物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减小。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地下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退化类型土壤容重、pH和电导率逐渐增大,含水率、全氮、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密度逐渐下降。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pH、电导率逐渐增大,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密度降低。中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密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松嫩平原可根据土壤养分和植被情况进行退化草地修复。
    • 李秀芝; 胡聪月; 王德彩; 韩光中
    • 摘要: 土壤容重是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估算模型中的一个必要参数,但当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其对SOCD估算的影响.通过收集和整理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资料和典型区土壤样本资料,系统讨论土壤容重数据的不确定性对SOCD估算的影响.我国土壤容重数据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些非土壤性物质导致的细土容重测定结果的偏差;已有土壤数据库土壤容重数据的缺失.通常砾石会高估细土容重,根系会低估细土容重,其高估率或低估率与其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当土壤中的砾石和根系较多时,传统的估算方法均会高估SOCD,高估率分别介于-1.5%~45.5%和2.4%~8.5%.可根据砾石或根系的含量,利用公式对容重数据进行换算,提高SOCD的估算精度.当土壤容重数据缺失时,利用土壤容重传递函数预测土壤容重能明显提高SOCD的估算精度.
    • 刘国栋; 戴慧敏; 杨泽; 许江; 张一鹤; 魏明辉
    • 摘要: 基于东北三江平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土壤碳库储量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碳以有机碳为主,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及总碳密度有明显差异,沼泽土、泥炭土相对区内其他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高,平均在8 kg/m2以上.当前土壤有机碳密度> 8.4 kg/m2的分布区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明显减少.研究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当前储量约为348 Tg,30年间土壤有机碳减少了293.07 Tg,较基期下降45.7%,其中随河流迁出的有机碳约为1.46 Tg.沼泽湿地转变为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减少2.8 kg,/m2以上.研究认为造成研究区土壤有机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的急剧变化.沼泽地转为旱地有机碳损失最大,损失达63.47%.其他开垦变化类型造成土壤有机碳损失在40%~50%之间.研究区30年来温度升高导致表层土壤有机碳减少约7.4 Tg,占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减少量的2.52%.
    • 温馨; 红梅; 张月鲜; 裴志福; 赵卉鑫; 陈晨
    • 摘要: 【目的】提高河套灌区碱化土壤有机碳含量、耕作层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方法】以河套灌区轻度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生物炭添加、牛粪添加、羊粪添加、玉米秸秆添加和常规施肥(对照)5个处理,以春季秸秆全量还田为基准,即有机碳量为2400 kg/hm^(2)添加,对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密度进行分析。【结果】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0~30 cm土层的pH值下降4.4%、碱化度下降0.4%、有机碳密度提高30.9%;30~60 cm土层的pH值下降2.3%。牛粪处理与对照相比,0~3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提高45.2%、全氮含量提高38.0%、>2 mm和0.25~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增加158.05%和81.51%、有机碳密度提高52.4%;30~6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提高35.6%、速效磷含量提高41.7%。羊粪处理与对照相比,0~3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提高30.0%、>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增加357.45%;30~60 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提高39.1%。秸秆处理与对照相比,0~30 cm土层>2 mm和0.25~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增加77.62%和83.01%。【结论】不同有机物对河套灌区轻度碱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盐碱性改良效果较好;牛粪和羊粪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养分的补充效果较好,而牛粪实际施用成本及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有机碳库的补充综合效果最好,利于土地保水保肥和持续生产,值得在河套灌区进行推广。
    • 张立; 金晶泽; 姜侠; 毛龙; 崔玉军; 李瑛; 王恩宝
    •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区域土壤固碳潜力,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9年实测土壤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 1986-2019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土壤有机碳储量,运用平衡法估算了土壤固碳潜力.结果表明:30多年来表层SOCD平均减少1.06 kg/m2,SOCD减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表层SOC储量减少约143.99Tg,SOC储量减少较多的土壤类型是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三者减少量占总SOC储量减少量的84.55%;当前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固碳潜力为-2.08 Tg,其中暗棕壤、白浆土、黑土为正潜力,其余土壤类型为负潜力.建议通过增施有机化肥、秸秆还田、推广免耕少耕等方法措施,以提高松嫩平原土壤固碳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