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2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3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7067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六届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大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晚更新世的相关文献由1523位作者贡献,包括同号文、朱大岗、马志邦等。

晚更新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3 占比:2.18%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7067 占比:97.73%

总计:27695篇

晚更新世—发文趋势图

晚更新世

-研究学者

  • 同号文
  • 朱大岗
  • 马志邦
  • 孟宪刚
  • 李保生
  • 蓝先洪
  • 赵希涛
  • 邵兆刚
  • 吴中海
  • 李日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涛; 李黎明; 田景雄; 梁志荣; 谈震; 陆茂欣
    • 摘要: 为了解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采用钻探、粒度分析、光释光测年等技术,对盆地中部发现的2期晚更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76~63 ka,上部湖相地层水洞沟组形成时代为25~11 ka,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根据沉积证据和粒度分析结果,将萨拉乌苏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序列,代表了一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水洞沟组为干冷环境下形成的浅湖。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清水河盆地2期古大湖的形成、消亡指示该地区晚更新世经历了拉张-挤压-拉张的构造转换。两次拉张作用是萨拉乌苏湖和水洞沟湖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大湖发育的间断期存在的强烈构造隆升事件是导致萨拉乌苏湖消亡的根本原因,末次冰期MIS4和MIS2晚期的异常寒冷气候也是古湖衰退的原因之一。清水河盆地2期古湖的演化规律,为研究青藏高原周缘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 刘哲; 赵华; 杨劲松; 宋磊; 王成敏; 张鹏
    • 摘要: “河套古大湖”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及气候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形成与消亡的时代仍存在争议。依托于哈素海西南岸边获取的HSH钻孔,采用AMS^(14)C、OSL测年方法确定了沉积物年代,结合岩心的岩性、沉积结构等特征,分析了哈素海的演化历史,并探讨了河套古大湖存亡的时期。结果表明,哈素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以下转变过程:150~70 ka为较稳定的湖泊,70~55 ka湖泊水位下降,为滨湖相沉积,55~27 ka为湖沼沉积,27~0 ka为滨湖相沉积。根据哈素海的沉积演化历史,结合河套盆地相关研究成果,认为河套古大湖早在150~110 ka就已形成,其后水位下降,直至55 ka之后,萎缩消亡,河套盆地局部地区形成湖沼沉积,但已不再是统一的大湖。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探讨河套盆地演化历史乃至黄河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孙文良
    • 摘要: “暗绿色硬土层”是上海地区的标志性沉积层。根据“暗绿色硬土层”的平面、断面分布特征及测年数据,结合最新的第四纪气候研究成果,探究其沉积环境及地质成因。研究表明,“暗绿色硬土层”的分布受古河道控制,原始黏性土层沉积于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冰消期和YD冰进期,并于YD冰进期出露地表固结硬化。“暗绿色硬土层”的缺失并非后期受古河流冲刷造成,而是YD冰进之前未沉积形成黏性土层,或YD冰进期间沉积的黏性土层未出露地表经历硬化固结过程。
    • 孔祥超; 卢文姬; 孙景耀; 刘欢; 鲁浩
    • 摘要: 基于研究区施工的39个第四系浅层钻孔资料,通过系统采集粒度、孢粉、自然重砂、^(14)C等样品,对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沉积类型及沉积相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湖组沉积早于10154 BP,临沂组以1500~3500 BP为主要沉积时期。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温凉偏干、温暖湿润、趋于温凉3个阶段。粒度分析表明,于泉组为河床河漫滩沉积;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来源为北侧胶北基岩隆起区,搬运距离短。对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物按成因类型进行沉积相划分与对比,初步建立了沉积模式。
    • 刘尔凡
    • 摘要: 享誉世界的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山西大同市,属汾渭裂谷东北端的一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截至目前,泥河湾盆地内已发现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之末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计300余处,时代跨越距今170多万年至1万年前后,构建起了华北地区人类演化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框架,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 孙丹丹; 刘平; 张杰; 于俊杰; 岳伟; 王继龙; 彭博; 刘演; 李月; 陈静
    • 摘要: 福建沿岸晚更新世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为缺乏,极大限制了对该区晚第四纪海侵过程的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闽北2个海湾内的第四纪钻孔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孔虫化石以及沉积成因的地球化学元素(Sr/Ba、Mn/Fe)分析,结合三沙湾表层沉积物相应指标,探讨沉积成因的地球化学元素指示海侵地层的可行性。结果显示,2个海湾钻孔的晚第四纪地层中均发育3套疑似海相深灰色黏土层,其中开放海湾霞浦湾钻孔底部黏土层中缺失有孔虫,半封闭海湾三沙湾钻孔中有孔虫仅出现于顶部黏土层中。这3层黏土层的Sr/Ba值远大于1,和现代潮滩-河口湾体系相近,且出现的海相沟鞭藻和自生黄铁矿为典型的海相地层特征。基于已有的OSL和AMS^(14)C年龄框架,这3层海侵层分别对应于MIS5、MIS3和MIS1期,Sr/Ba和Mn/Fe均值从MIS5到MIS1期不断增大,结合现代潮滩-河口湾体系指标,表明从MIS5到MIS1期海侵强度的增加。由此可见,沉积成因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可以有效辨识闽北海湾晚更新世海侵地层,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晚第四纪海侵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黄冬琴; 高秦; 厉子龙; 杨师航; 洪晨; Piotrowski A M; 孙淼军; 李川
    • 摘要: 通过对杭州湾南岸HZW1907长84 m及甬江口YJ19-02长9 m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粒度变化、黏土矿物特征,探讨杭州湾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源区风化程度、水动力条件变化、物质来源及环境演变情况。根据岩性粒度特征及黏土矿物变化规律,将HZW1907柱状样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阶段1 (0~26 m)、阶段2 (26~49 m)、阶段3 (49~70 m)、阶段4 (70~84 m)。阶段4和3处于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沉积物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为主,处于湖泊河床相、泛滥平原相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强。阶段4黏土矿物组合较复杂,高岭石、蒙皂石占比异常高,阶段3以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皂石组合类型为主,2个阶段沉积物受钱塘江物质输入影响巨大,同时部分受长江物质影响,气候环境由温暖湿润转为温凉偏湿,源区经历较强风化过程。阶段2和1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粒度较细,水动力条件较弱,处于近岸潮坪相及河口湾相沉积,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均以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皂石为主,指示全新世(约10.8 ka BP)以来杭州湾沉积物主要受长江物质输入影响,经历温凉偏湿—冷凉干燥的环境,源区风化程度较弱。甬江口YJ19-02柱状样沉积物类型为粉砂及砂质粉砂,水动力条件较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皂石,沉积物主要由长江物质输入,处于相对稳定、偏寒冷干燥的环境,源区风化过程较弱。柱状沉积物粒度、黏土矿物在垂向上的变化及组合特征为研究区及邻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状况提供了有效指示。
    • 郝义; 种衍飞; 冯英明; 张昊; 臧浩; 杨帆; 李广雪
    • 摘要: 根据在日照近岸海域施工的地质钻孔和浅地层剖面测量资料,对比南黄海已有钻孔成果,系统地开展日照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演化重建。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沉积地层中见含有有孔虫化石的第二海相层,形成年代介于34.3~41.4 cal.ka B.P.,对应MIS3的暖湿阶段,该层位可能与古三角洲有关。沉积层从上往下分别为:滨海相细砂混杂泥质沉积层(命名为DU1沉积单元);河流-河口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粉砂层(DU2沉积单元);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层(DU3沉积单元);河流-湖泊相粗砂夹黏土层(DU4沉积单元)。晚更新世以来日照东部南黄海海域主要经历了2~3次显著的海侵和海退,各区域因条件不同表现有所差异:日照近岸浅水区主要表现为两次海侵和海退,东部深水区主要表现为三次海侵和海退,由于地势高低和侵蚀破坏等原因,总体表现为从离岸深水区域向近岸浅水区域海相地层厚度逐渐减少的趋势,部分地层出现尖灭消失。
    • 胡海平; 冯金良; 刘金花; 陈锋
    • 摘要: 雅鲁藏布江中游堵江事件多发,探索堵江事件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河流地貌演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中游宽谷地区,众多河流堆积阶地中保存着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前人对林芝地区、泽当宽谷和日喀则宽谷的古湖相沉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三个宽谷在晚更新世均发育过古堰塞湖,但三个地区古堰塞湖之间的时空关系仍未可知。在上述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中游不同河段古堰塞湖的坝体位置、成因、海拔及发育年代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河段分别发育着3个独立的古堰塞湖,成因多为冰川/冰碛物堵江。晚更新世不同河段降水和地貌条件差异,冰川规模变化速率不同,可能导致冰川前进壅塞河道时间不一致;但3个古堰塞湖的消亡时间较为接近,其溃决过程可能存在关联。
    • 郑斐
    • 摘要: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海洋是组成其重要的部分,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在为人类自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区域海沙沉积变化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与成果。闽东沿海地区海沙沉积是重要的成陆作用,而沉积环境变化与陆地形态、沉积物类型及分布密切相关。在晚更新世中,闽东沿海区域处于中国海洋性陆缘地理区,其陆地构造相对稳定。因此根据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研究资料,进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季风变化特征分析,对于深入了解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本以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古季风变化为分析研究内容,通过对闽东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包括大陆沉积环境、植被和水文以及具体沉积成分的了解与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分析闽东沿海地区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