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3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8225篇;相关期刊609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等;早期胃癌的相关文献由585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云林、吴巍、朱正纲等。

早期胃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3 占比:25.19%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8225 占比:74.43%

总计:11050篇

早期胃癌—发文趋势图

早期胃癌

-研究学者

  • 吴云林
  • 吴巍
  • 朱正纲
  • 程时丹
  • 胡祥
  • 郭滟
  • 张澍田
  • 李晓波
  • 李鹏
  • 杨爱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珈仪; 刘春涛; 王铁山; 李文坤; 杨奕; 武珊珊; 李鹏; 吴静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毒素分型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早期胃癌的关系,探索与说明抗体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并近期进行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的568例患者。根据H.pylori是否感染、年龄、H.pylori抗体分型以及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分为3组,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260例)和早期胃癌组(31例)。分析不同毒素分型的H.pylori感染与患者年龄、不同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50岁及以上、男性及H.pylori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菌株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高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及低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结论慢性H.pylori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高毒力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早期胃癌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低毒力菌株感染者中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者占有一定比例,依据H.pylori毒力抗体分型来预测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以及帮助决策是否根除H.pylori的可信度仍需探讨。
    • 习晓丽; 叶美玲; 王禾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8年0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早期胃癌术后复发情况;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31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5.05%,1年、3年、5年无复发率分别为91.75%、87.38%、84.95%;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镜下分型、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手术切缘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手术切缘性质均是影响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变越大、病理分化程度越低、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手术切缘阳性是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危险因素患者应加强术后监测。
    • 王萍; 钞静霞; 秦亚南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后灵性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第1 d采用中文版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灵性量表(FACIT-Sp)评估患者灵性健康水平,并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后灵性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浸润范围为胃黏膜下、乐观水平低下及社会支持度低下的早期胃癌患者FACIT-Sp评分均低于浸润范围为胃黏膜内、乐观水平良好及社会支持度良好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4、6.360、5.587,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范围为胃黏膜下、乐观水平低下及社会支持度低下是导致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灵性健康水平低的影响因素(t=10.813、5.308、3.680,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灵性健康水平低可能受浸润范围为胃黏膜下、乐观水平低下及社会支持度低下的影响。
    • 陈文妹; 毛苇; 孔灿灿; 邝继孙; 邱敏霞; 楼润龙
    • 摘要: 目的基于列线图模型预测早期胃癌(EGC)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ESD)完全切除后复发的风险。方法选取行ESD完全切除的EG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肿瘤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灶切除面积。采用Cox回归分析确定EGC患者ESD完全切除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胃溃疡、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手术时间、病灶切除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术中出血量、阳性淋巴结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阳性、阳性淋巴结数≥3个、术中出血量大是EGC患者ESD完全切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阳性、阳性淋巴结数≥3个是EGC患者ESD完全切除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两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校正指数C-index为0.916(95%CI0.882~0.951),AUC为0.933(95%CI0.919~0.947)。结论Hp感染阳性、阳性淋巴结数≥3个与EGC患者ESD完全切除后复发密切相关。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预测复发的量化工具,有助于临床制定EG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刘博; 孟喆
    • 摘要: 目的 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方法 98例早期胃癌患者,按照奇偶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研究组给予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2年复发率、死亡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72.36±9.45)min、胃肠减压时间(1.78±0.36)d、首次下床时间(1.89±0.23)d、住院时间(6.33±1.23)d短于对照组的(95.36±10.22)min、(4.33±1.14)d、(2.56±0.12)d、(8.78±1.36)d,术中出血量(148.56±20.12)ml少于对照组的(268.33±30.11)ml,淋巴结清扫个数(21.56±2.15)个多于对照组的(18.12±1.08)个,疼痛评分(2.11±0.78)分低于对照组的(5.36±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疗效显著,对提升患者恢复速度,抑制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 张彬
    • 摘要: 目的探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效果。方法148例EG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低于对照组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C选择ESD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疗效更为确切,值得推广及应用。
    • 米雪飞
    • 摘要: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我国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各地区间发病率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早期胃癌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但临床中多数胃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所以胃癌的筛查、早诊早治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主要策略。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忽视,因而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那么,胃癌的症状有哪些?又该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呢?
    • 汪准; 杨宇慎; 文丹; 赵雪峰
    • 摘要: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胃楔形切除术(microscopic assisted wedge gastrectomy,MAWG)在裸鼠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模型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SNU638鼠源性胃癌细胞建立BALB/c裸鼠EGC模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3周后,研究组行MAWG,对照组行显微镜辅助下开关腹术(microscopic assisted open&close surgery,MAOCS),术后第4周处死所有裸鼠,比较两组裸鼠的肿瘤生长、转移情况。结果裸鼠EGC模型的建模成功率为100%(12/12),MAWG和MAOCS模型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6/6,6/6)。术后4周活检发现,研究组无胃癌的复发和转移,而对照组胃体见肿瘤生长(长径4 mm),并侵及浆膜下层;研究组的淋巴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裸鼠EGC模型中,MAWG在手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在近期肿瘤学行为上也是安全的。
    • 叶娟; 杨菲菲; 王钧
    •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细致化干预在内镜下早期胃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76例行内镜下切除术的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术前细致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负性情绪、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干预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细致化干预可降低内镜下早期胃癌切除术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负性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罗东明; 陈德伦; 汪志华; 诸葛冬桂; 邹世镇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纤维蛋白原α链(FGA)、胃蛋白酶原(PG)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预测早期老年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手术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早期老年胃癌患者血清中AFP、FGA、PG、PSA的表达水平,并与4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比较。比较早期老年胃癌患者肿瘤不同分化程度血清中各指标变化。比较常规化疗1个疗程后患者血清中各指标水平。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各指标在预测早期老年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相比较,胃癌患者血清中AFP、FGA和PS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PGⅠ/PGⅡ比例显著降低(P<0.05)。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患者血清中FGA、PSA和AFP表达及PGⅠ/PGⅡ比例越低(P<0.05)。常规化疗1个疗程后患者血清中FGA、PSA和AFP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GⅠ/PGⅡ比例显著增加(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较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中FGA、PSA和AFP含量显著增加(P<0.05),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GA、PSA和AFP水平及PGⅠ/PGⅡ比例是预测早期胃癌患者淋巴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此方法预测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血清AFP、FGA、和PSA的表达及PGⅠ/PGⅡ比值可作为早期老年胃癌患者化疗效果监测和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