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76篇;相关期刊585种,包括文史哲、学习与探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等;新时期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447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光炜、段崇轩、王干等。

新时期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2 占比:48.8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976 占比:51.05%

总计:3871篇

新时期文学—发文趋势图

新时期文学

-研究学者

  • 程光炜
  • 段崇轩
  • 王干
  • 李国文
  • 吴炫
  • 张韧
  • 李运抟
  • 王尧
  • 范立红
  • 何镇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剑敏
    • 摘要: 1977年至1980年是王蒙创作上的复出期,同时这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发生期。从复出作《诗,数理化》与《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的问世,再到《最宝贵的》《布礼》等作品的发表,以及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的创作,不仅标志着王蒙重回文坛,同时也真切地记录了社会转型期作家复杂而微妙的创作心态,而这种复杂性则构成了发生期的新时期文学特有的面貌。
    • 李东若
    • 摘要: 由宏大时代剧变和历史事件细微处的耦合切入,有助于全面理解《重放的鲜花》成书的复杂背景和历史动因。由资深编辑左泥及相关事件参与者的叙述为考察的立足点,寻绎《重放的鲜花》成书的历史信息,以期呈现彼时历史转型期的“乍暖还寒”样态。《重放的鲜花》初版、再版和传播的历史过程表征了一种胜利者归来的姿态和英雄式的历史荣耀。在文学秩序重构的过程中,《重放的鲜花》被有选择地解读和使用,其艺术和思想上的多重内涵难免遭受遮蔽和减损。
    • 江雪茹; 杨曜宇
    • 摘要: 一直以来,苦难都是文学作品中长盛不衰的母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隐形脉络,苦难触及到了群体性的生命经验和历史记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苦难更是成为贯穿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五四时期文学将苦难作为社会历史的反映,以“小人物”的苦难命运引起对社会现象及群体疗救的注意,还是革命文学时期通过书写苦难完成对新社会的期待,又或是新时期文学以叙述苦难重新唤起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历史进行反思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等,苦难都是作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核心主题之一而存在。
    • 黄发有; 张惠娟
    • 摘要: 一文学批评与时代精神探索张惠娟:黄老师,您好!研究张承志是您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您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张承志切入新时期文学文化批判的流变,以此透视1980年代中期的文学主体性论争、1993年至19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等时代命题,后来又不断有成果发表,还出版了专著《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这段研究经历对您是否有着特别的意义呢?
    • 古大勇
    • 摘要: 相对于鲁迅学“内篇”的成熟和成就斐然,鲁迅学“外篇”取得的成绩大为逊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研界”似乎形成一种鲁迅学知识生产的“等级制”和“鄙视链”,鲁迅学“外篇”大致处于其低端。鲁迅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是鲁迅学“外篇”的重要内容,它至少包含八个维度: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多样化影响,鲁迅作品文学“原型”的当代书写,鲁迅创作文学母题的当代再现,鲁迅式文学类型、文体模式的当代承续,鲁迅作品艺术技巧的有机借鉴与发扬,新时期杂文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鲁迅作品在新时期的创新性改编,鲁迅与新时期作家作品的个案性比较等。这些维度学界虽有或深或浅的关注,但表现出碎片化、数量不充分、标志性成果少等特征,相对于“内篇”研究而言,“外篇”研究在系统性、深入性、理论性、成果影响力等方面尚有差距,与“内篇”相比严重失衡,因此,鲁迅学“外篇”需要更加引起重视。
    • 周怀宗; 陈晓明
    • 摘要: 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邀请了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论坛开幕当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晓明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到新时期文学,再到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北京这座城市,一直在引领着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前行,但在如今这个文化多样、娱乐丰富的年代,文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小。
    • 孙若圣
    • 摘要: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受容中国新时期文学时,产生了四种对新时期文学“文学性”的言说。高岛俊男采用“二元对立”的评价框架,以与政治是否呈现对立姿态来定义文学性的高低。相浦杲从文学形式的实验看到了政治风向的变化与“中国气派”的文学现代化的可能。辻康吾认为新时期文学需要培养对人类普遍情感的关怀,此外还需提升写作技法。而更多的民间译者却认为反映事实,激昂民族的魂魄也是文学性的重要表达之一。但随着时事变迁,高岛的评价标准逐渐成为日本学界的较主流认知,并切实影响了日本学界对新时期文学的批评。梳理上述围绕新时期文学“文学性”言说的发生与变迁,将为中国文学在东亚的传播提供学理支撑。
    • 红孩
    • 摘要: 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关于散文体小说《闷与狂》及其他最近的文坛很是热闹,鲁奖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有三个作家,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第一个,当属王蒙先生,他因为新近出版了所谓的长篇小说《闷与狂》,广被关注,也备受争议。第二个是张贤亮先生,这位新时期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后来西部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因为他的离世落幕而被人们热议。第三个是萧红先生,也可以称为萧红女士,因为电影《黄金时代》的国庆热映,而继去年电影《萧红》后再度掀起一股萧红热。
    • 费飞
    • 摘要: 莫言是新时期文学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用小说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乡土世界。对待“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莫言采取了精神继承的方式,即用理性精神对民间和乡土进行反思和批判。莫言把文学创作同乡土嫁接在一起,融民间情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为一体,让小说的情与理交织、同情与批判混合。当前,对莫言创作的理解多有“人文关怀的缺失”,实则不然,莫言的“缺失”可以理解为精神的过度“饱和”,这是作家膨胀的故乡情结和民族精神急需宣泄的表现。[1]如《红高粱家族》表达的是作者对“民族的骁勇血腥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透明的红萝卜》宣泄的是“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总之,莫言为当代文学架构起一种新的文体模式和文化格调。
    • 杨雷
    • 摘要: 新时期文学指的是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作家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过程中的文学活动。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的发展呈现出从集中到多元的过程,在文本中表现形态各异,但都指向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追求。小说主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两个部分;小说主题意识主要表现在叙述和评论、表现与体认、细化与泛化中,其话语建构是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的结果;小说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社会心理意识特质,与现代性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小说主题既表征现代性特征,同时也在现代性谱系下丰富主题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