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背痛

下背痛

下背痛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00332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拳击与格斗、体育科学、体育博览.运动健康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首届中医运动医学学术交流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等;下背痛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顾新、李慧慧、杜文静等。

下背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0332 占比:99.79%

总计:100544篇

下背痛—发文趋势图

下背痛

-研究学者

  • 顾新
  • 李慧慧
  • 杜文静
  • 王磊
  • 鲁锡荣
  • 周芳
  • 姜贵云
  • 白跃宏
  • 伍少玲
  • 史冀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子(译); 陆蓉蓉(校); 吴毅(校); Read S; 无; 吴毅(译编)
    • 摘要: 加巴喷丁类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癫痫和一些神经性疼痛,并被广泛用于下背痛(LBP)的超适应症治疗。由于高达16%的使用者出现了外周性水肿,本研究回顾了接受加巴喷丁类药物治疗的新发LBP患者中利尿剂的使用率。这项加拿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安大略省公共资助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中检索了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确定了66岁及以上新诊断为LBP的居民。
    • 闫成龙; 廖婷; 陈茜
    • 摘要: 目的探索水中Wastu技法与颅骶疗法结合治疗下背痛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收集下背痛患者9例,给予水中Wastu技法与颅骶疗法,共治疗5次,治疗前、治疗后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站立多关节屈曲手指与脚尖距离变化,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5次后,9例患者的各项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结果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水中Wastu技法与颅骶疗法联合治疗下背痛安全舒适,疗效满意,患者依从性高,是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法。
    • 陈杰
    • 摘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造成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常见原因,以肌筋膜中存在的触发点为主要特征。下背痛患者的腰臀部肌群如腰方肌、臀中肌处触发点分布率较高。目前,触诊是触发点的最高效的诊断方式,但其准确性难以保证,仪器诊断具有较高客观性,但存在成本昂贵、操作复杂等局限,今后的诊断策略应设法结合两种方式的优势。对于触发点的治疗,手法治疗、注射疗法、运动疗法和替代疗法等皆有一定疗效。侵入性疗法如注射与干刺,若结合超声等仪器的引导能获得更高的准确性、更低的治疗风险。中国传统疗法如推拿、拔罐,对下背痛也有一定疗效,把治疗重点集中在触发点区域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部分多种疗法联合的方式有更佳疗效,如手法结合运动等。
    • 施捷健; 孙晓培; 张伟明; 张洁; 鲍勇
    • 摘要: 目的研究McKenzie疗法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探索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快速康复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6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McKenzie疗法组、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的悬吊组及McKenzie疗法结合悬吊运动疗法的联合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腰痛失能问卷表(ODI)评分对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并在1年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低于Mckenzie疗法组与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ODI评分低于Mckenzie疗法组与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联合组复发率最低(4.54%)。结论McKenzie疗法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可以减轻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并减少复发率,在下背痛的康复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徐安乐; 黄强民; 荣积峰; 吴雪娇; 嵇丽娟
    • 摘要: 颈痛是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病症之一,全世界人群发病率在16.7%-75.1%[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颈痛与下背痛是造成伤残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2]。在国家《GB/T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颈痛的编码为M54.200[3]。非特异性颈痛,又称机械性颈痛,是颈痛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定义为没有明确的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颈部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疼痛[4]。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上可触及的直径为3mm-6mm的结节,对其进行针刺或快速按压会产生局部肌肉跳动,相关症状包括局部疼痛或牵涉痛、肌张力升高、局部敏感性增加等[5]。其中,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触发点相关症状,通常被用来评价各种疗法对触发点的治疗效果。
    • 何鹤; 刘华云; 靳雅楠; 吴孟娇; 马秀娟; 刘碧原; 王景信
    • 摘要: 乳腺癌在女性癌症中最为常见,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并可辅以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等[1]。但广泛的外科手术,如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等,可导致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度减少、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受限[2-3]。上肢功能障碍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导致显著的心理问题,而肩关节活动是上肢功能的重要体现。但手术、放疗等导致的淋巴水肿可导致软组织纤维化,甚至打乱肩肱节律,严重影响肩关节活动度,进而导致上肢功能障碍[4]。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procedure,MET)可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目前多用于下背痛治疗等。但用于乳腺癌后肩关节活动受限及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MET技术对乳腺癌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淋巴水肿程度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 陈紫砚; 杨智
    • 摘要: 背景:近年来有关太极拳治疗腰痛患者的实验研究不断增多,受限于实验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实验的总效果量难以衡量,不同类型的实验也难以横向比较.目的:本研究使用元分析从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两个方面,评价太极拳及其联合治疗对下背痛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了Web of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4个电子数据库,检索2020年1月13日前发表的所有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研究检索、研究选择、数据提取以及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其他康复治疗,太极拳及其联合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MD(95%CI) =-1.15 [-1.61,-0.69],P<0.00001).提高腰椎功能(MD (95%CI)=-1.38[-1.70,-1.06],P<0.00001).结论:1、太极拳及其联合治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康复方案;亚组分析表明,太极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应量大于腰肌劳损与非特异性下背痛.2、对比核心稳定性训练,太极拳提高下背痛患者功能的效果显著.
    • 陈怀新; 潘超星; 严敏
    • 摘要: 研究目的:综述了基于腰椎稳定系统失衡的下背痛发生机制,以及运动干预的促进效果,为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为今后下背痛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结果与结论:躯干肌功能及躯干本体感觉异常导致腰椎稳定性失衡是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主要诱因;系统的运动干预可以改善肌肉募集、重建躯干本体感觉、提高腰椎稳定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亚型细分及运动干预方案的个体化定制才能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郭胜志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下背痛前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施以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施以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下背痛的康复优良率、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下背痛的康复优良率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下背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 罗军; 肖立娟; 刘四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FM筋膜手法联合筋膜刀疗法对老年下背疼痛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收治的40例老年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FM筋膜手法治疗)及实验组(FM筋膜手法结合筋膜刀疗法),进行为期3周的随机对照实验.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周.于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评价中、远期疗效;治疗前、治疗3周后,评估并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各时点,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腰椎间凸度和骶骨倾斜角;各时点,测量比较两组的60°/s角速的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峰力矩(peak torque,PT)及腰背屈/伸比值(flexion/extension,F/E)等腰背肌生物力学情况.结果 实验组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的PRI、VAS、ODI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腰椎间凸度较治疗前升高,骶骨倾斜角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的腰椎间凸度高于对照组,骶骨倾斜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P、PT均较治疗前升高,F/E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AP、PT高于对照组,F/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筋膜手法联合筋膜刀疗法治疗老年下背痛,较单用FM筋膜手法的治疗效果更好,更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患者治疗后的胸腰椎生物力学性能明显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