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6-08-17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涉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状况,不仅为涉苯企业职业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职业性苯中毒等相关标准的修定与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按照《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要求,以涉苯作业工人监测组,同时抽取深圳市体检系统中不接触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GRAN、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等五项血象检查指标结果的差异. 结果:本研究中监测组、对照组血象偏低检出率分别为8.85%、5.5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9,P=0.000).对监测组不同统计维度(企业)涉苯作业工人五项血象检查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其偏低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企业规模:除Hb偏低检出率以小型企业最高(10.2%)以外,其他四项指标均以微型企业最高;不同经济类型:五项血象检查指标偏低检出率均以私有企业最高;不同行业类别:除PLT偏低检出率以塑胶企业最高,其他四项指标均以家具行业最高.对监测组不同性别、工龄作业工人五项血象检查指标偏低检出率进行分析发现:女性均>男性,但仅PLT、RBC及Hb偏低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及Hb两项指标随着工龄增长偏低检出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 结论:涉苯作业对工人血细胞影响较大,而深圳市涉苯作业工人较多,其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在本市长期开展涉苯企业尤其是家具、塑胶行业的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此外,鉴于本研究发现涉苯作业对工人PLT、RBC及Hb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将RBC、Hb血象指标也作为苯中毒早期的生物监测指标.
  •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妇产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影响,降低社会心理负荷,提出相应的预防改善措施. 方法:选取某市各级医院的妇产科医务人员679人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妇科医生、产科医生以及助产士,采用自主研发的肌肉骨骼问卷调查其肌肉骨骼疾患状况,对选取的妇产科医务人员进行横断面研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个因素影响妇产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差,自觉已经竭尽全力,单一工作姿势.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差的WMSDs患病风险是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好的11.063倍(OR=11.042,95%CI=2.680~45.666,P=0.001);自觉已经竭尽全力(OR=2.762,95%CI=1.285~5.935,P=0.009)和单一工作姿势(OR=1.862,95%CI=1.174~2.953,P=0.008)也是WMSDs的危险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对妇产科医务人员是否患有WMSDs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因素出发研究相关的预防改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工作内容问卷在钢铁作业工人中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钢铁集团工人1580人来评价工作内容问卷的质量,采用Cronbach'sα系数和分半信度法检验评价该量表的信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该量表进行条目区分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来评价该量表的结构效度. 结果:工作内容问卷的信度评价:JCQ22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3和0.83,本研究中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及社会支持模块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2、0.77、0.82,且均大于0.60,而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及社会支持模块分半信度分别为0.66、0.72、0.84,除了工作自主模块的分半信度略低于要求的标准,其余模块的分半信度均大于0.7符合心理测量学对量表的要求;工作内容问卷的项目区分度: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及社会支持三模块在高分组和低分组间各条目得分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条目分与总分的一致性分析,除了PSD3和SD2两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0.20外,其他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2;工作内容问卷的量表结构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共提取公因子5个,累计贡献率为55.33%,其中F1和F3为社会支持模块,F2和F5为工作自由度模块,F4为工作要求模块,除了PSD3(a3,4=0.39)和SD5(a13,5=0.34)外,其它条目的因子载荷(ai,j)均大于0.40. 结论:工作内容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钢铁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程度的工具.
  • 摘要:目的:了解劳动密集型材料技术服务企业员工职业紧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劳动密集型材料技术服务企业626名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明职业紧张问卷》调查其工作要求-自主(JDC)模式职业紧张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26名研究对象中,JDC高职业紧张检出率分别为78.9%(494/6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发生JDC型高职业紧张的风险,收入大于8000的对象大于收入低于3000的对象(P<0.05).结论:该企业员工JDC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其职业紧张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收入.
  •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现代服务业员工的内在一致感和隐性缺勤现状,探究两者间是否存在关联. 方法:运用现况研究设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内在一致感量表(SOC-13)和斯坦福隐性缺勤量表等作为评估工具,对上海三家单位的在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并自主完成问卷填写. 结果:调查对象内在一致感总分平均为61.54±10.46,不同年龄、工龄、工作制、婚姻和平均月收入的现代服务业员工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隐性缺勤均分为14.40±4.41,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制和月收入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员工间隐性缺勤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高内在一致感是隐性缺勤的保护因素,OR为0.21(95%CI=0.12-0.36). 结论:上海现代服务业员工的内在一致感总分和隐性缺勤的平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需要关注;高水平的内在一致感有助于减少隐性缺勤.
  • 摘要:目的:探讨油田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水平和高血压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内皮素-1(ET-1)基因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基因交互作用对油田作业工人高血压的影响.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425名新疆油田作业工人进行职业紧张调查,并从中抽取700各对ET-1和GDF-15基因5个位点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危险性分析,计算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风险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1)不同职业紧张组,油田作业人员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职业紧张水平的增高,高血压患病率随之增高.(2)GDF-15基因rs1059369与ET-1基因rs3087459位点的交互作用能降低油田作业人员高血压患病风险(P=0.030,OR=0.423,95%CI:0.194,0.922). 结论:随着职业紧张水平的增加,油田作业工人高血压患病率随之增高;油田作业工人高血压患病状况受ET-1基因和GDF-15基因交互作用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在职业紧张与心理弹性研究中的应用,揭示高心理弹性水平因素集,为心理弹性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整群抽取成都市某区医院临床护理人员12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职业紧张简化量表(OSI-RS)测量其心理弹性及职业紧张,同时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运用fsQCA分析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集.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轮班频率组与工作10h/d以上频率组间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且呈现心理弹性水平随着轮班频率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且工作10h/d以上持续1-2d/w组较其他频率组高(P<0.05);自感身体健康状态组的坚韧、乐观维度得分及心理弹性总分均高于亚健康状态组不同(均有P<0.05);职业紧张与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均有P<0.01);fsQCA得到四个促进因素集,其中(高工作10h/d频率+已婚+低职业紧张)和(高轮班频率+已婚+低职业紧张)两个集覆盖率最高,高中或中专及以下者护理人员心理弹性的促进因素集为(高轮班频率+健康状态+低职业紧张);大专及以上者为(高工作10h/d频率+已婚+低职业紧张)和(高轮班频率+已婚+低职业紧张). 结论:fsQCA在分析护理人员心理弹性与职业紧张中具有优势,该方法可框定促进心理弹性的风险因素集,如(高工作10h/d频率+已婚+低职业紧张)和(高轮班频率+已婚+低职业紧张),建立在此风险因素集的心理弹性干预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 摘要:目的:分析职业病伤害特殊性及工伤认定、待遇落实有关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思路与策略. 方法:对职业病伤害与事故伤害的疾病特征、社会特征以及中国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进行比较分析,并归纳分析中国职业病(工伤)工伤保险制度及实践中有关问题. 结果:职业病是工伤的一种,但职业病又不同于事故工伤,在疾病特征、社会特性等有其特殊性,而中国职业病工伤认定及工伤保险待遇又有一些特别规定,职业病诊断难、工伤认定难、待遇落实难、职业病预防难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给劳动者、用人单位、诊断机构、工伤保险机构带来更多困扰. 结论:当前中国工伤保险制度与职业病伤害特性、社会发展、用工方式不适应,是造成职业病诊断维权问题的主要原因,建议完善工伤保险集体责任制或职业病基金制,将工伤认定与职业病诊断合二为一,修订不合理责任分配制度,对职业病实行新的分类管理模式,完善与职业病特点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伤权益保障制度.
  • 摘要:目前中国职业病危险现状仍然十分严峻,其中尘肺病占职业病的90%左右.多年来职业病防治的政策、防治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管理的模式和理念,引进健康管理的观念来管理职业病、防治职业病.
  • 摘要:对一起职业性煤工尘肺病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与鉴定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指出了其中的正确做法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搞好其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很有实际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对3例职业性听力损伤致残等级鉴定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对《工伤标准》与相关《职业病诊断标准》区别的认识.方法:分析讨论3例职业性听力损伤患者致残等级鉴定及相关职业病诊断存在的问题.结果:由于《工伤标准》与相关《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纯音听阈检查结果计算方法不一致等原因,致使职业性听力损伤致残等级鉴定结论易出现偏差.结论: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应了解《工伤标准》规范性应用文件中增加的《噪声聋标准》和《爆震聋标准》,劳动能力鉴定管理部门需加强对相关国家标准的培训和研讨,避免伪聋或夸大聋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对职业病诊断和劳鉴工作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对职业病诊断分级、鉴定标准分级的认知水平. 方法:分析职业病诊断和劳鉴工作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结果:职业病诊断和劳鉴工作衔接中存在尘肺病诊断的冒诊、肺功能失真、“中毒”诊断及职业性肺疾患鉴定标准的使用不恰当等问题. 结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及劳鉴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和劳鉴专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和鉴定标准的培训,提高对职业病诊断分级、鉴定标准分级的认知水平,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和工伤定点医疗结构的监管,建立负面清单制,加强对工伤认定和劳鉴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认定和鉴定业务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湖北省28家职业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情况,了解职业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实验室运行状况,为加强和推进检测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帮助和借鉴. 方法:对经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已获得乙级和丙级职业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部分检测实验室,其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评审情况和行业内部监督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28个实验室共发现177项不符合项,平均每个实验室有6.32项,按照75项总条款数计算,平均每个实验室条款数占总条款数的8.43%.其中疾控机构实验室有70项不符合项,平均每个实验室有5项,专业的职业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有107项不符合项,平均每个实验室有7.64项. 结论:各检测实验室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文件控制、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记录等管理要求方面的要素表现突出,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技术要求方面的要素也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接触药物性粉尘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选择宁夏某制药企业现场监测资料及作业工人健康监护资料进行分析.接触组为接触药物粉尘时间1年以上的生产工人183名,并选择同企业工龄1年以上的非职业接触药物性粉尘人员86名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健康状况. 结果:工作场所中生产性粉尘浓度(其它粉尘)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接触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发生率及胸片肺纹理改变、肺功能小气道功能改变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由于药物性粉尘一般情况下仅当作普通粉尘处理,其特有的危害性可能引起的症状或疾病,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职工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体检,了解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及职业病病人.方法:收集201—2015年公司员工年度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年年度体检未检出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共检出目标疾病84人,均为职业禁忌证.非目标疾病检查异常人数655人,检出率为60.65%.结论:噪声岗位职业禁忌证人员较多,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 摘要:目的:了解无锡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服务项目、从业技术人员组成、地区分布、体检工作量及质量控制等现状情况.方法:对我市取得《江苏省职业健康检查批准证书》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开展现况调查,采用均等化分析.结果:目前无锡市共有27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其中民营医疗机构8家,疾控系统门诊部6家,公立职业病防治院及综合医疗机构13家.各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员学历偏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实际开展工作情况差异较大,各市(县)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内部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平.结论:建议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行业自身管理,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行为,优化机构设置,科学配置资源.
  • 摘要:目的:通过职业卫生调查掌握职业接触TNT人群的职业环境现状和防护等情况;对暴露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掌握职业健康危害现状和人员的防护意识、防护效果,评价TNT暴露人群健康监护的指标的敏感性及TNT中毒诊断标准的适用性.对TNT诱导的HePG2细胞内质网应激变化验证内质网应急凋亡通路是否参与进一步阐明其中毒机制. 方法:参照国家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的检测方法,对某公司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155名暴露TNT作业的人群进行健康监护和对照研究.细胞试验分别应用0μg/mL、6μg/mL、12μg/mL和24μg/mL的混合TNT溶液诱导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观察12h、24h、48h后其内质网应激及相关凋亡指标的动态变化. 结果:该企业接触毒物的工作场所中粉尘、各检测的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要求;暴露人群头晕、头痛、睡眠障碍、乏力较为多见,肝功能等的主要指标两组间均有差异;暴露组中个人对防护认知情况较差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量等血常规指标较低;而ALT、AST、γ-GT偏高.总工龄和暴露工龄长的人群晶状体出现浑浊的几率较高.TNT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TNT暴露组GRP78、GRP94、Caspase-4和CHOP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结论:在职业场所中TNT检测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情况下,暴露人群中仍有人表现出血细胞减少、生化指标改变和晶状体混浊,个人对自身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会促进上述变化.三硝基甲苯可能通过诱导HePG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的途径参与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了解有机溶剂对作业女工健康的影响,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2015年3月—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56家企业中直接接触有机溶剂作业的100名女工作为接触组,选择某食品企业不接触有机溶剂的98名女工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女工上午空腹静脉血6mL,分别检测血常规、生殖激素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接触组白细胞水平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期接触组女工LH、P水平低于对照组女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工在黄体期的生殖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不同工龄女工生殖激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机溶剂对接触组女工造血系统、生殖激素水平均有影响,应加强对有机溶剂作业女工的劳动保护.
  • 摘要:对石家庄市2015年2180例苯作业人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血象检测结果.结果显示,2180例苯作业人员白细胞异常率最高,为2.11%,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1.74%,血小板异常率最低,为0.18%.不同性别、工龄分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行业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白细胞异常率(8.50%)和中性粒细胞异常率(4.58%)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济类型中私营企业白细胞异常率(3.09%)和中性粒细胞异常率(2.59%)明显高于其他经济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将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加强对私营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力度.
  • 摘要:目的:探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Coal Tar Pitch Smoke Extracts,CTPE)诱导BEAS-2B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TRAF2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 方法:构建THP-1细胞和BEAS-2B细胞的共培养模型,用CTPE处理共培养模型,细胞培养至第9代时加入TNF-α中和抗体和JNK激酶抑制剂SP600125,继续培养至第15代,设立共培养模型CC15组、TNF-α中和抗体组、JNK激酶抑制剂SP600125组,同代培养的BEAS-2B细胞为对照组,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RAF2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TNF-α中和抗体组和SP600125抑制剂组TRAF2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73±0.04、1.88±0.05)均高于对照组(1.07±0.06),低于CC15组(2.23±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PE可能通过TNF-α上调了TRAF2mRNA的表达水平,TRAF2和AP-1之间可能存在反馈作用.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致实验动物中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将适应性喂养1周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溴丙烷染毒组、250mg/kg.bwDHA+1-BP组、500mg/kg.bw DHA+1-BP组.1-溴丙烷溶于玉米油,1-溴丙烷染毒组和DHA干预组每天经口给予800mg/kg.bw1-BP,连续13天,250mg/kg.bw DHA+1-BP组、500mg/kg.bw DHA+1-BP组提前1周给予相应剂量的DHA,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自实验第8天到第13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实验动物的神经行为学.水迷宫实验结束次日处死部分动物后分离大脑皮层和海马分别用于相关蛋白检测;部分动物经心脏灌注固定后制备石蜡切片用于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BP染毒组表现为大鼠游泳总距离、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1-BP染毒组大鼠大脑前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凋亡;凋亡相关蛋白发生明显变化(P<0.05);氧化修饰蛋白加合物明显升高(P<0.05),GSK-3β的磷酸化明显升高(P<0.05).而补充DHA后明显改善了1-BP染毒大鼠的神经行为,降低了大脑前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并明显降低了氧化修饰蛋白加合物的表达量和磷酸化的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因此,1-溴丙烷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GSK-3β失活导致大鼠中枢神经损伤,而DHA对于1-溴丙烷的中枢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职业性哮喘大鼠模型激发后嗜酸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白介素-5(IL-5)以及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a+变化的关系,探讨大鼠CD34+祖细胞分化机制,并观察温肾阳干预的影响. 方法:将40只造模后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模型组、醋酸泼尼松干预组、温肾阳+1/2醋酸泼尼松干预组和温肾阳干预组,每组10只,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20ml/kg),醋酸泼尼松(8.22mg/kg)、温肾阳醋酸泼尼松和温肾阳(20g/Kg)干预.通过细胞计数、免疫组化、ELISA、流式细胞技术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观察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taxin表达,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Eotaxin和IL-5含量,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a+表达. 结果:模型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taxin表达,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Eotaxin和IL-5含量,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a+表达均较对照组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醋酸泼尼松干预组、温肾阳+1/2醋酸泼尼松干预组和温肾阳干预组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taxin表达,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Eotaxin和IL-5含量,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a+表达均较模型组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温肾阳+1/2醋酸泼尼松干预组的肺组织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Eotaxin和IL-5含量以及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a+表达相对于醋酸泼尼松干预组的和温肾阳干预组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与外周血清的Eotaxin和IL-5含量及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0.9666、0.9829、0.9142,0.8874). 结论:职业性哮喘模型大鼠抗原激发后肺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骨髓CD34+/CCR3+和CD34+/IL-5Ra+表达水平上调有关,温肾阳可能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从而抑制CD34+祖细胞向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且温肾阳与醋酸泼尼松联用有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MWCNT)细胞毒性及可能的毒性机制. 方法:MWCNT使用前超声以保持均匀的混悬液状态,分别按照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对人胸膜间皮细胞MeT-5A进行染毒处理,然后使用乳酸脱氢酶法(LDH)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再以10μg/cm2剂量染毒MeT-5A细胞不同时间(0、2、8、24、48、72h),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sa-miR-193a-3p、hsa-miR-222a-3p、hsa-miR-221a-3p、hsa-miR-28-5p、hsa-miR-34c-5p的改变,并与间皮瘤细胞表达变化进行对比。 结果:MWCNT对MeT-5A细胞增殖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10μg/cm2时毒性较低。MWCNT染毒后MeT-5A细胞内miRNA不同时间表达略有不同,但是从总体趋势看,hsa-miR-193a-3p、hsa-miR-222a-3p、hsa-miR-221a-3p表达升高,hsa-miR-28-5p、hsa-miR-34c-5p表达降低。miRNA的表达改变与间皮瘤细胞(NCI-H2052/NCI-H2452)的表达改变一致。 结论:MWCNT对MeT-5A细胞毒性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MWCNT染毒后MeT-5A细胞内miRNA表达改变,可能是MWCNT毒性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正己烷对小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物质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将48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染毒组、中剂量染毒组、低剂量染毒组和对照组,采用静式吸入性染毒的方法,对染毒组小鼠采用不同剂量的正己烷染毒,共21天.染毒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内皮素-1、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 结果:3个染毒剂量组和对照组脑组织内皮素-1、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在总体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随染毒剂量的增大而呈升高趋势,一氧化氮则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均显著增高,高剂量组一氧化氮则显著降低(P<0.05,P<0.01). 结论:正己烷可对小鼠脑组织内皮物质产生影响,血管内皮物质的改变和失衡可能是正己烷导致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1-溴丙烷(1-BP)接触者与1-BP中毒患者蛋白特异表达的变化. 方法:收集1-BP接触者和1-BP中毒患者的血清,采用蛋白质组非标Label free质谱分析技术进行蛋白定量和鉴定,对两组样本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谱进行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筛选到的蛋白质功能及作用. 结果:1-BP中毒患者与1-BP接触者之间差异表达超过2倍以上有127个蛋白,其中39个在1-BP中毒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88个蛋白质表达下调.筛选到的这些蛋白质主要涉及酶活性调节、炎性反应、蛋白修饰、应激反应、凝血反应、转运等过程. 结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1-BP中毒早期诊断提供了潜在蛋白标志物,有助于1-BP中毒的临床诊断和增进对1-BP中毒机制的理解.
  • 摘要:目的:研究铝作业工人认知功能改变与谷氨酸受体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谷氨酸受体作为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整群抽样方法采集121名电解铝车间工人和231名热电车间和后勤部门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CDT)、数字广度测试(DST)、言语流畅性测验(VFT)、物体记忆测验(FOM)测试研究对象认知功能,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浆铝水平作为内接触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NMDAR1、NMDAR2A、NMDAR2B、mGluR1蛋白含量.对认知功能测试指标和谷氨酸受体蛋白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按工种和血浆铝内接触测定分为对照组、低血浆铝组、中血浆铝组、高血浆铝组,MMSE总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维度分析结果显示,短时记忆力得分比较,高血浆铝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低、中血浆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FOM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T与VFT测试结果,高血浆铝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低、中血浆铝组(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NR1、NR2A蛋白表达量随血浆铝增加下降(P<0.05),mGluR1蛋白表达量随血浆铝增加上调(P<0.05),NR1、NR2A、mGluR1蛋白表达量与血浆铝相关系数分别为-0.475、-0.692、0.756(P<0.05),NR1蛋白表达量与DSF、DSB、DST、VFT相关系数分别为0.213、0.249、0.271、0.228(P<0.05),NR2A蛋白表达量与VFT相关系数r=0.206(P<0.05). 结论:长期慢性职业铝接触对工人的记忆功能引起较明显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NR1、NR2A蛋白表达下降,mGluR1蛋白表达上调,外周血淋巴细胞NR1、NR2A表达与记忆功能测试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铝接触外周标志物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考察脂肪乳给药对TCE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探讨脂肪乳在急性有机毒物中毒救治中的应用潜力. 方法: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CE染毒组、脂肪乳干预组.TCE染毒组及脂肪乳干预组按300mg/100g剂量一次性灌胃染毒TCE,对照组给予等量花生油.脂肪乳干预组染毒后立即予20%脂肪乳(200μL/100g)尾静脉注射,TCE染毒组及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染毒24h后,取血检测ALT及AST水平;取肝脏组织制备10%匀浆检测MDA、SOD及GSH-Px水平,并进行肝脏HE染色病理分析. 结果:与脂肪乳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TCE染毒组ALT及AST升高明显,脂肪乳干预组ALT及A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脂肪乳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TCE染毒组MDA和SOD显著升高,脂肪乳干预组MDA和SOD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GSH-Px水平无显著差异;较单独TCE染毒,脂肪乳干预组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结论:脂肪乳可能通过脂质池效应减轻了TCE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致大鼠急性中毒性脑病模型中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 方法:离体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质细胞,设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尼莫地平拮抗组,1,2-DCE终浓度分别为0.0、0.5、1.0、2.0、2.0mmol/L,拮抗组尼莫地平终浓度为5.0mmol/L,观察各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活力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各剂量组细胞活力下降(P<0.01);染毒后24h内,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低、中剂量组钙离子浓度呈单峰状,高剂量组呈双峰状;拮抗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较高量组有明显改善,细胞活力高于高剂量组(P<0.01),染毒早期和后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低于高剂量组(P<0.01). 结论:1,2-DCE及其代谢产物可致神经细胞水肿坏死,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各染毒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所提高,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可缓解神经细胞受损程度,从而提示钙离子在1,2-二氯乙烷致神经细胞中毒性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染毒大鼠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评价丙烯酰胺的人群暴露及其毒性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丙烯酰胺染毒组(n=28)和对照组(n=10).染毒组大鼠给予丙烯酰胺;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经口灌胃一次,共40d.收集染毒组与对照组大鼠24h的尿液,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四级杆-时间飞行串联质谱仪(UPLC-QTOF-MS)进行检测. 结果:动物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正、负两种离子化模式下,本研究发现并初步解析出11种生物标志物,其中4-呱基丁酸、2-羰基精氨酸可能与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有关. 结论:在丙烯酰胺染毒动物尿液代谢组学分析中,4-呱基丁酸和2-羰基精氨酸可能与ACR的神经毒性有关,为ACR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可应用于ACR暴露监测及毒性评价.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某集成家具职业卫生状况,为企业改善劳动环境,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现场调查、检测广州某集成家具有限公司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评价该集成家具的劳动卫生状况. 结果:检测化学毒物合格率为97.8%.粉尘合格率为52.5%.噪声合格率为29.8%,手传振动合格率为57.1%.该企业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显示,粉尘作业工人有1名职业禁忌证,接触噪声作业的工人的听力损害为17.4.0%. 结论:通过本次的职业卫生调查显示,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通过该企业发现相对突出的问题,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劳动者来带的损伤.
  • 摘要:对某汽车制造企业作业环境中粉尘、有害化学物质检测,评估该汽车制造企业在改进生产工艺、革新技术及实施综合性防尘毒措施的条件下,工人接触粉尘、有害化学物质浓度情况,正常生产情况下,该汽车制造企业作业环境中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的质量浓度可以较好地控制;电焊、电阻焊、喷漆、补漆作业岗位为重点防护对象,需加强个人防护.
  • 摘要:目的:利用EPA职业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本地区某电镀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进行探索性评估. 方法:应用该模型对该电镀企业现场调查,并对重点岗位进行风险评估.计算非致癌效应风险值和致癌风险值,判定化学物所致职业健康风险水平. 结果: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钝化岗位接触的三氧化铬所导致的鼻中隔萎缩,剥胶岗位接触的二甲苯导致的运动神经协调作用损伤,浸锌、镀铜、镀银岗位接触的氰化物导致甲状腺肿大等非癌症健康危害水平较高.钝化岗位接触的三氧化铬有引起肺癌风险以及浸胶、剥胶接触苯有引起白血病风险. 结论:该电镀企业有癌症和非癌症类职业健康风险.与中国职业卫生标准相比,EPA职业吸入风险评估模型更易识别危险作业岗位,保护工人的职业健康.
  • 摘要:目的:通过对2002-2015年湖南省429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进行分析,为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已完成的429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评价时间、性质、危害程度、经济类型、行业分布等信息运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429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预评价240项,控制效果评价189项;各年度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所占份额都大致相当;建设项目大多数为新建项目(47.55%);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285项(66.43%);企业经济类型主要以国有全资为主(67.60%);行业分布主要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所有行业的44.76%. 结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性质、职业病危害分类、企业经济类型、行业分布不均衡,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促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消除职业病危害潜在的隐患,保护劳动者健康.
  • 摘要:对某皮卡汽车制造企业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状调查和检测,分析其职业病危害现状,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电焊、喷漆、补漆作业岗位.正常情况下,该企业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及实施综合性防尘防毒措施的条件下,职工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物质浓度情况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噪声危害不容忽视,噪声超标35.7%.企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 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45种常见有机物的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法. 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苯、1,2-二氯乙烷、正己烷和三氯乙烯等45种常见有机物,用二硫化碳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 结果:本法45种常见有机物在0.00~5800.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992~0.99999之间;方法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0.41%~6.70%;平均解吸效率范围在75.44%~105.63%;最低检出质量浓度范围在0.01~0.10mg/m3,最低定量质量浓度范围在0.03~0.40mg/m3(以采集3.00L空气计). 结论:本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苯、1,2-二氯乙烷、正己烷和三氯乙烯等45种常见有机物的同时测定.
  • 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混合二元酸二甲酯的检测方法. 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集,1%二甲基甲酰胺的二硫化碳溶液解吸,使用毛细管柱DB-624对样品进行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结果:毛细管柱DB-624为本法最佳色谱分离柱,并进行方法学的验证,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对于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和己二酸二甲酯3种物质分离效果良好,丁二酸二甲酯在5.62~280mg/L、戊二酸二甲酯在4.25~271.9mg/L、己二酸二甲酯在4.14~265mg/L范围内具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γ≥0.9999,检测限分别为0.19mg/L、0.16mg/L、0.18mg/L,最低检出浓度分别0.07mg/m3、0.05mg/m3、0.06mg/m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0%~1.26%、0.86%~1.22%、0.94%~1.20%,回收率分别为99.5%~100.1%、99.4%~100.0%、97.8%~100.1%,解吸效率分别为95.8%、95.2%、92.1%.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混合二元酸二甲酯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二苯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方法:空气中二苯胺经酸化玻璃纤维滤膜采集,甲醇洗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 结果:该方法在0~30.0μg/ml范围中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8425.6x-150.7,相关系数r=0.9999;检出限为0.013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09mg/m3(采样体积以15L计);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6℅~101.7℅;精密度批内为2.41℅~3.02℅,批间为3.11℅~4.45℅;平均洗脱效率为97.8℅,采样效率为100℅,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7d. 结论:该方法各项指标均符合GBZ/T210.4-2008《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苯胺的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尿样中1-羟基-2-丁酮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尿样经固相萃取,甲醇洗脱,用带FI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986~32.88μg/mL,相关系数(r)=0.9997,方法检测限为0.13μ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8.1%~92.2%;精密度为1.4%~3.2%.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样品处理简单,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测定方法要求.
  • 摘要:目的:对某制釉企业工作场所正常生产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措施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 结果:该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矽尘)、有毒物质(一氧化碳、氧化钙、氧化镁烟、氧化锌、氧化锆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工频电场),对其进行了连续3天的检测,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80名在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中未发现一例疑似职业病患者;企业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基本符合《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AQ/T4270-2015). 结论:该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较为得当,严格执行各项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能够达到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保护工人身体健康的目的,但生产现场的应急救援设施、公告栏等需进一步完善.
  •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测定中滤膜增量△m的下限要求进行探讨,对滤膜增量△m要求的下限设置范围和必要性提出质疑;从采样夹(滤膜直径)、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等参数展开分析,从称量不确定度、方法适用性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方面进行了讨论.
  • 摘要: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1,4-丁二醇浓度的监测方法.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并使用GC-FID法进行色谱分析.结果显示,1,4-丁二醇在10.2~40.7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8,检出限为1.2μg/ml.该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度、精密度高,灵敏度好,方法在一般实验室易于推广使用,可以满足工作场所空气中1,4-丁二醇的监测.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化学制药厂及关键控制点,探讨与其相适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为化学制药厂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及对检测数据的分析等方法综合评判关键控制点及其防护措施.结果:化学制药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其他粉尘丙酮,二氯甲烷,氢氧化钠,盐酸等.工人接触丙酮浓度超标率为30%,二氯甲烷超标率为17%,其余有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化学制药厂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是溶剂(二氯甲烷、丙酮)、控制点在离心间、投料口、以及清理反应釜时;其防护应采用整体防护和个体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加速器工作场所存在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调试期间的辐射监测结果评价其辐射防护效果,并对达到设计指标阶段后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作出预测,为建设单位今后管理提出合理、可行的补充对策和建议,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 方法:取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检查表法、屏蔽计算法。 结果:回旋加速器外靶引出束流调试期间和回旋加速器与ISOL联合调试期间,周边工艺间、人员活动区域γ、中子辐射剂量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γ剂量率最高为0.104μSv/h,中子剂量率均低于设备探测限,各场所剂量率均符合相应场所分区剂量率控制值. 结论:本工程已完成了冷调阶段、热调阶段的调试任务,达到了预定的工程验收指标.调试阶段监测结果表明,工程采取的辐射防护设施及措施能够满足验收指标的防护要求.
  • 摘要:目的:观察二烯丙基三硫(DATS)对正己烷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作用. 方法:分别通过抓力测定和步态评分评价DATS对正己烷及正己烷代谢物2,5-HD建立的周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干预效果.并进一步通过代谢动力学分析染毒大鼠体内2,5-HD和吡咯加合物(正己烷损伤的标志物)的含量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相关代谢酶的表达. 结果:DATS对正己烷建立的动物损伤模型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对2,5-HD引起的损伤作用不明显.代谢研究发现,DATS降低了正己烷染毒大鼠体内2,5-HD的量以及各组织吡咯加合物的量.DATS能够抑制正己烷上调的肝脏CYP1A2、CYP2B1/2、CYP2E1表达. 结论:DATS可以明显改善正己烷引起的大鼠运动障碍,这可能与其抑制P450酶系,从而干预正己烷的代谢生成2,5-HD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镍冶炼烟尘对NIH/3T3细胞的毒性作用和氧化损伤作用. 方法:使用采自中国某镍冶炼厂的镍冶炼烟尘,将NIH/3T3细胞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6.25、12.50、25.00、50.00和100.00μg/ml的镍冶炼烟尘染毒液中6h;进行Cell CountingKit-8(CCK-8)、中性红摄取(neutral red uptake,NRU)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泄漏实验观察镍冶炼烟尘的细胞毒性;检测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抑制百分率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评价细胞氧化损伤程度. 结果:暴露于镍冶炼烟尘6h后,NIH/3T3细胞相对存活率随着镍冶炼烟尘染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CK-8实验100μg/ml浓度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86%(P<0.05);LDH活力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00μg/ml浓度组细胞达到2246.75μg/ml;在25.00、50.00和100.00μg/ml染毒剂量时细胞CAT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随着染毒剂量增加SOD抑制百分率显著上升(P<0.05),MDA含量增加(P<0.05). 结论:NIH/3T3细胞暴露于镍冶炼烟尘6h后能够造成抗氧化系统损伤,导致细胞死亡.
  • 摘要:目的:研究镉对人胚肾上皮细胞DNA损伤与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生成的影响. 方法:以2.50、5.00、10.00、20.00μmol/L的CdCl2分别作用于人胚肾上皮细胞24h、48h和72h后,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以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情况与碱基修饰产物8-OHdG含量. 结果:(1)镉对肾细胞DNA单链断裂作用既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又具有时间-效应关系.(2)镉在10.00μmol/L作用72h条件下,可诱导8-OHdG生成显著上调(P<0.05).(3)镉在2.5~20μmol/剂量条件下作用72h,镉既可引起细胞DNA单链断裂又可诱导8-OHdG的生成,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31(P<0.01),并且镉在10μmol/L剂量条件下作用72h,镉引起的8-OHdG生成比DNA单链断裂对镉毒性更为敏感. 结论:镉在一定剂量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镉诱导人胚肾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或8-OHdG生成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或/和时间-效应关系;其中,镉在2.5~20μmol/剂量条件下作用72h,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0μmol/L剂量条件下作用72h,8-OHdG生成比DNA单链断裂对镉毒性更为敏感.
  •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及S100蛋白在反映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me,1,2-DCE)中毒中的价值,为监测1,2-DCE作业人群职业健康及职业中毒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健康的SPF级别SD成年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其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75mg/kg及230mg/kg的1,2-DCE,对照组给予植物油,连续隔日经口灌胃4周,每周三次.染毒结束时,采集大鼠血液及尿液,免疫酶联吸附(ELISA)法检测血液中MBP、NSE及S100蛋白含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捉检测器法检测血与尿中1,2-DCE、2-氯乙酸、2-氯乙醛和2-氯乙醇的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脑和小脑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脑内MBP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染毒第3、4、14、25和第30天,高剂量组动物死亡6只(雌性2只,雄性4只),剂量组大鼠及对照组大鼠无动物死亡.染毒结束后,大鼠血中1,2-DCE、2-氯乙醛、2-氯乙醇和2-氯乙酸均未能检出,而尿中1,2-DCE、2-氯乙醇在高剂量组中检出,低剂量和对照组未检出,尿中2-氯乙酸在全部高剂量和部分低剂量动物中检出,且高剂量组内含量明显高于低剂量;尿中2-氯乙醛在三个剂量组均未检出.ELISA结果提示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浆MBP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高剂量组NS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趋势,但统计学无差异;S100蛋白在各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大脑、小脑皮质和白质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明显出血、血管周水肿及坏死.SABC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脉络丛上皮细胞中MBP蛋白显色强度明显增强,低剂量组脉络丛上皮细胞MBP表达略增强. 结论:血浆MBP检测能较早预警1,2-DCE所致神经系统损伤,可作为评价1,2-DCE所致神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 摘要:目的:对重庆市2006-2014年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职业病的危害现状、发病特征和趋势. 方法:收集2006-2014年重庆市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据,以确诊职业病病例作为分析对象. 结果:2006-2014年我市累计报告职业病病例数17499例,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1年病例数最多.男性17124例(97.86%),以尘肺为主(95.40%);女性375例(2.14%),以职业中毒(72.80%)为主.尘肺累计报告病例数16400例(93.72%),主要类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主要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以及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职业中毒例数为724例,急性职业中毒281例,主要为瓦斯(39.86%)和一氧化碳(33.10%)中毒;慢性职业中毒443例,依次为苯(47.63%)、汞(32.74%)和铅(9.03%)中毒. 结论:重庆市总体职业病发病情况较严重,应根据职业病的发病特征,加强重点行业、岗位和人群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
  • 摘要:目的:分析论述疑似职业病实务与立法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 方法:回顾10余年来深圳市典型疑似职业病案例,结合深圳市地方规范制订实施情况,对疑似职业病实务与立法中主要问题进行论述剖析. 结果:疑似职业病制度实施效果不太理想,一直为职业病实务与立法难点、焦点问题:主要表现:(1)疑似职业病报告、告知率低;(2)“疑似职业病”纠纷多,涉及面广;(3)处理难度大;(4)维权成本高;(5)监督管理难.主要原因:(1)“疑似职业病”设定各方权利义务多;(2)“疑似职业病”缺乏细则规定;(3)地方部门规章难以做出实质规定,向上级机构请示,又多未能给予实质性回复;(4)相关主体分歧大.疑似职业病争议焦点主要有:含义及范围、认定主体、认定要件、起止日期及费用承担等. 结论:上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疑似职业病制度设计采用了以下错误策略:(1)为追求对劳动者权益全面保护,将具有不确定性“疑似职业病”,设置过早过高的权益;(2)试图同步捆绑解决职业病的“疾病防控”与“损害维权”问题.为此建议:(1)首先应调整策略,将职业病防治法规涉及的“疾病防控”和“损害维权”职能分离.(2)调整疑似职业病权益保障规定,将“疑似职业病”权益与“职业病确诊”相关联,“疑似职业病”权益与损害责任相匹配.(3)国家相关政府机构,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应直面疑似职业病突出问题,尽快分别制定与于疑似职业病“疾病防控”、“损害维权”相适应的规定、解释、标准.
  • 摘要:目的:分析职业病型医疗纠纷的特点及应对策略.方法:梳理近几年发生的职业病型医疗纠纷.结果:劳动者职业病防治知识欠缺、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职业病防治机构执行规范和标准不严谨、媒体推波助澜导致了职业病型医疗纠纷发生.结论:针对职业病型医疗纠纷产生原因,提出了关爱劳动者、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职业病防治相关法规、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策略.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淄博市近30年(1986~2015)职业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该市今后制定防治规划,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淄博市1986~2015年已确诊的职业病病例进行分析,包括主要病种、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尘肺病和职业性噪声聋发病工龄、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毒物等. 结果:在已确诊职业病人中尘肺病、职业中毒和职业性噪声聋分别占病人总数的78.04%、13.46%、6.92%;职业病人主要分布在煤炭、建材、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陶瓷和轻工行业,分别占病人总数的29.11%、15.04%、14.18%、12.00%、9.22%、9.08%和5.15%;绝大多数尘肺病和职业性噪声聋病人的职业接触史在20年以上. 结论:尘肺病是该市主要职业病病种;职业病人分布有一定的行业和区域特点;接触粉尘、噪声20年以上的劳动者是职业健康监护重点对象;该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 摘要:督办工作是医院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政令畅通和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医院办公室督办工作,将能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真正体现管理工作的效能.
  • 摘要:院务公开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探讨PDCA循环原理在院务公开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进一步说明PDCA循环在院务公开中对促进医院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 摘要:职业卫生标准是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监督、执法和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与应用,发现目前相关标准存在制修订工作滞后、更新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建议得到改善,以利于职业卫生技术检测工作的持续发展.
  • 摘要:目的:掌握黑龙江省各地市突发事件卫生中毒应急能力.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反馈信息,从检测标准品、毒物检测能力、毒物检测设备等方面分析省内各地卫生应急能力.结果:各地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突发中毒应急能力不同且差异较大,与医院相比,疾控中心无论是在检测标准品的数量方面,毒物检测能力的高低方面,还是毒物检测设备的是否全面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结论:本分析报告,为我省中毒卫生应急事业的长足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强化,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基础.
  • 摘要:目的:了解“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宁夏职业病流行特征,为我区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实施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合理化建议. 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6-2015年我区职业病病例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宁夏报告的职业病1453例,其中男性1424(98.01%),病种主要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占病例总数的89.06%;发病人数随年度呈波动性,以2012年发病人数最多;地区分布以石嘴山市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26%;经统计分析,各类职业病发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各类职业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990-2005年间职业病发病比较,不同时段职业病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宁夏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很严峻,今后应加强石嘴山市和银川市地区煤炭、电力和煤化工行业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治理与监督,同时加强35-54岁年龄组劳动人群职业健康监护,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
  • 摘要:目的:为了解江苏省急性农药中毒现状,原因和规律以及提供防治依据.方法:使用spss20.0对2014年报告的急性农药中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江苏省急性农药中毒报告病例1354例,死亡73.生产性急性农药中毒报告病例180例,占13.29%,病死率0%,有区域集中性和季节集中性,以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为主.非生产性农药中毒1174例,占86.71%,死亡73例,病死率6.22%,有区域集中性,无季节集中性,以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为主.结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是引起农药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生产性中毒也不应该忽视,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急性农药中毒的预防和控制.
  • 摘要:目的:了解2013年度全省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培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变化.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班前调查问卷表和访谈法,调查2013年参加全省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培训班的13个地区和138名学员对职业健康主检医师培训认识及需求. 结果:深入访谈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涉及职业病十大类疾病中的六类;当地近五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9件;更关心职业病诊的诊断、治疗新进展,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目前工作面临最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人员现场勘查不够、缺少硬件设施、职业危害评估欠缺.班前调查中,培训学员中内科专业95%,其它专业5%;从事相关工作年限30年及以上至40年18%(25/138)、20年及以上至30年51%(70/138),10年及以上至20年23%(32/138),10年以下8%(11/138);复训61%(84/138)、初训39%(54/138);高级职称59%(81/138)、中级职称31%(42/138)、初级职称11%(15/127);培训学员对培训的认识为59%(81/138);接受的授课方式分别为:实践学习91%(126人次),案例分析92%(127人次),网络教育83%(83人次),疑难解答73%(101人次),理论讲座41%(57人次);对培训的重点解决的问题分别为:开阔思路44%(62人次),提高临床诊治能力94%(131人次),提高理论水平86%(119人次),提高科研能力25%(35人次),提高操作能力92%(128人次). 结论:通过对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的相关工作年限20-30年占多数,并且复训学员占多数,高级职称占多数,多数学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普遍需求要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职业危害因素还十分严峻,还没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培训中,注重实践学习,尤其是加强了公共卫生人员现场勘查的模拟实践学习,同时,职业危害因素和当地近五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在有些方面工作有欠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培训力度.
  • 摘要: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虐待、歧视,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潜在的挑战.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分为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存在普遍性、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舆论倾向性、破坏性与急迫性、信息资源的紧缺性.医护人员职场暴力以语言暴力为主,但身体暴力有增加趋势.经济因素、患者文化程度低、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超负荷工作、医院“以药养医”的经济导向是暴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职场暴力的应对方式包括对医护暴力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干预,从风险识别、防范、监测、防护、报告、投诉等方面进行管理,科学防范医护职场暴力.
  • 摘要:中国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各地在资质评审认定存在差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的类别与机构性质的要求:1.全方位开放: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是综合门诊部以上机构,不论行业、性质都可进入职检行业,甚有职业病诊断也予以审批;2.部分开放:不论所有制性质只限于二级以上规模医院或限于综合门诊部以上;3.控制审批范围:仅限于卫人委系统的医疗机构,其他医疗机构不论规模级别一律不准进入;4.理化检验:有认定可以外包,有要求独立包装,以此作为准入门槛.培训机制有:1.完善的培训制度:职业健康检查医生的上岗培训,定期培训;主检医师的重点培训等;2.不定期的免费培训:无计划培训;3.无章可维.关于职业病诊断医师与主检医师的问题:1.职业病诊断医师: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诊断医师不能从事诊断活动,只有筛选权利?2.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起主导作用的实际是主检医师,主检医师要求对粉尘、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都应有全面了解.只有单项诊断资格,没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全面了解是难以作出全面评价的.3.对主检医师与职业病诊断医师的要求:①要求诊断医师数目不同,1-3名;②用诊断医师替代主检医师的工作.目前各地差异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对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的理解不一造成的.全方位培训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主检医生(临床或公共卫生医师),来提高主检医师水平,保证职检质量.动员社会力量、资金,放开准入门槛.加强培训与监管,双管齐下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大数据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大数据时代无疑会对职业病防治领域统计调查和信息化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将解决小数据时代职业病防治领域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而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存在诸多挑战。
  •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某在建核电站周围居民对核能知识的知晓程度、核电站安全性评价及对核电站建设的态度,分析影响因素,为核电相关政府部门开展核能宣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在核电站周围30km范围内,按5公里一层划分六层,在当地常住居民中,按分层随机抽样抽取675名男性和614名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74.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对核能“非常不了解”或“不大了解”.男性、年龄越低、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有宗教信仰、离核电站越近的对核能知识的客观知晓度越高;意见代表人士、年龄组高的人、离核电站远的人对核电站安全性评价高于一般公众、年龄组低的人、离核电站近的人;男性、有家人在核企业工作、对辐射知识知晓度高、对核电站安全性评价高、认为政府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能力强的受访者对当地核电站建设的支持度越高. 结论:核电站周围居民对核能知识知晓率不高,应提高居民对核能的认知及政府信任度,获取公众的支持.
  • 摘要:对某颜料生产企业工作场所镉及其化合物浓度进行检测,以有无镉暴露史将人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连续动态观察两组人群尿镉水平的变化.发现2013-2015年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观察组三年之间尿镉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工作场所镉及其化合物的暴露水平可能不是影响作业工人尿镉水平的主要因素,随着作业工人工龄的增加,是否存在尿镉水平、尿镉增高人数出现明显改变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职业健康监护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职业健康监护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主题词:“职业”和“健康监护”,检索时间:至2015年12月,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所检索文献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及单位分布、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基金资助情况及主题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论文3058篇,2002-2011年呈现快速增长,之后趋于稳定.国内已形成较权威的研究团队和机构,以地方职业病防治所和疾控中心相关部门为主.职业健康监护研究仍偏重于公共卫生学领域,基金资助力度明显不足.研究热点集中在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以及传统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方面. 结论:中国职业健康监护的研究获得深入发展,但是研究机构和学科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扩展;加大基金资助有利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质量控制,职业病监管防治工作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 摘要:本文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内容,统计分析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在职业性皮肤病中的种类和数量,针对职业性皮肤病致病因素多,发病机率高,涉及面广的特点,加强职业性皮肤病的健康监护.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草甘膦中毒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例口服草甘膦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4例,年龄15-68岁,平均33±16岁,其中14-20岁1例,21-40岁6例,41-60岁2例,60岁以上1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服毒史,其中服毒量20-50ml者4例,50-100ml者3例,100-200ml者2例,200ml以上者1例;服毒后0-2h洗胃者4例,2-6h洗胃者3例,6小时以上洗胃者2例,未洗胃者1例(服毒量150ml).排除标准:患者服毒量或服毒至就诊时间无法准确估计;患者具有明确基础性疾病,对本次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服毒48h后转入本院,到达本院前的治疗方案及患者症状体征不详者.所有患者均无口腔及其消化道的糜烂溃疡.服毒20-50ml组中2例早期出现恶心、呕吐,1例仅伴有恶心,1例无明显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毒量大于50ml者,除1例患者无明显呕吐外,其余患者均出现明显恶心、呕吐.头晕、乏力6例,其中服毒量大于200ml者均伴有头晕乏力.腹痛2例.呼吸困难2例.心动过速2例.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合理治疗临床治愈. 结论:急性草甘膦中毒需要规范合理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莠去津中毒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2013-2014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收治的5例急性莠去津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17-50岁,平均33±13岁,服毒量分别为40ml、70ml、100ml、150ml、200ml.3例患者服毒后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者服毒后仅有轻微恶心,无呕吐,1例患者服毒后未出现明显不适;1例患者服毒后出现腹痛.所有患者均于服毒6小时内洗胃,平均洗胃时间2.1±1.9小时.2例患者仅出现白细胞比率高于正常值,1例患者出现有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1例患者出现肺部损伤者(双肺纹理增多,右肺下叶见少量条索影)及血浆D-二聚体升高(该患者约服150ml济南科赛基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赛草胺”,D-二聚体0.95ug/ml);1例口服70ml的患者,同时出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9U/L,谷氨酸脱氢酶83.2U/L,γ-谷丙酰基转肽酶59U/L)及白细胞比率和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所有患者转入我科后均参考我科创立的百草枯救治“齐鲁方案”中的“全胃肠洗消”技术彻底清除胃肠道残留毒物,同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保肝,补液、利尿,保护胃肠粘膜等治疗,经上述方案治疗后,所有患者好转出院.患者目前已随诊1年以上,均一般状况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结果:经过合理治疗上述患者均临床治愈. 结论:急性莠去津中毒需要合理规范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依地酸钙钠驱铅对儿童中度铅中毒的治疗效果及必须元素的影响. 方法:选取32例驱铅试验阳性的儿童中度铅中毒患儿,完善相关检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驱铅治疗前后全血中钙、镁、铁、铜、锌、锰、钼、钒、硒、镍、铷水平. 结果:32例患儿驱铅治疗后,血铅水平从274.0±46.4ug/L降至142.2±30.8ug/L,下降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钙、镁、铁、铜、锌、锰、钼、钒、钛、铝元素含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钙、镁、铁、铜、锌、锰、钒下降范围在4.5%-9.5%.32例患儿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依地酸钙钠静脉驱铅治疗较为安全有效,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必需元素的丢失.因此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应注意必须元素的补充.
  • 摘要:目的:探讨1-溴丙烷中毒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例疑似1-溴丙烷中毒患者资料,对1-溴丙烷接触情况、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神经-肌电图变化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例以感觉性共济失调表现起病,表现为脚底不平感、踩棉花感、行走不稳、下蹲困难和足手麻木,神经-肌电图均显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运动和/或感觉神经的轴突变性和/或脱髓鞘变性,符合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1例仅表现为右腓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结论:1-溴丙烷可能导致职业中毒,可能侵犯脊髓中枢神经和/或远端末梢神经,表现为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和/或脊髓病变.
  • 摘要:目的:通过收治1例溴氰菊酯致急性皮肤炎症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汇报如下.方法:治疗主要以保肝、保肾、促进毒物排出、营养神经、抗生素抗炎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积极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结果:患者痊愈出院.结论:迅速清除毒物,支持治疗,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对治疗前后的慢性苯中毒患者外周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及骨髓象进行分析,探讨外周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及骨髓象分类及形态特点. 方法:根据《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GBZ68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抽血及骨髓穿刺,进行外周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检查.选取材、涂片、染色好的骨髓片计数有核细胞200个,对其进行分类并观察细胞形态.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的轻、中、重度中毒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形态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粒红细胞比值均主要集中在正常区间,不同中毒程度组间骨髓增生程度及粒红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粒系及红系形态均无明显毒性改变. 结论: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变化不大,治疗后骨髓象有所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尿铅、诊断性驱铅试验的尿铅值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总结本院收治102例慢性铅中毒病历资料,分析比较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和自然尿铅结合临床症状两种方法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的确诊率及不同程度铅中毒尿铅值的比较.结果:依据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诊断的阳性率96.08%,自然尿铅结合临床症状诊断的阳性率45.10%,两种方法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2,p<0.05);不同程度铅中毒的尿铅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诊断性驱铅试验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早期筛查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常规方法.
  • 摘要:根据事故发生的经过,现场人员的中毒表现及现场采样的结果分析,该起事故为一起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1、事后调查,该公司对从事密闭槽体作业的工人在作业前没有进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未将密闭槽体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工人;工人作业时没有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密闭槽体未设置必须的通风设施;施工现场未设置任何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和现场报警装置;公司没有制定相关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用人单位应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培训。安全、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人在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前要进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2、从事可能接触硫化氢的生产作业还应采取一些特殊预防措施。如:(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进入含有H2S的区域应佩戴呼吸防护器,并有专人在外监护;进入含有H2S的密闭空间如阴沟、下水道、船舱、蓄粪池、井底前应彻底通风,采取轮流作业法,不使工人一次停留一时间过久。(二)排出的H2S废气可用碱液中和吸收,硫化氢及含硫的工业废水排放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3、注意防止救援人员中毒,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也可因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导致急性中毒。(一)严格按职业卫生防护要求操作;(二)呼吸防护,积极供氧是改善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缺氧的重要措施。救援人员必须配戴空气(氧气)呼吸防护器才能进入中毒现场救助中毒者(无关人员从中毒现场逃生可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配相应的滤毒罐)。
  • 摘要: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扩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除了考虑新增工艺或设备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原设备对拟建项目的影响。本文提到的两个建设项目,如果只考虑新增噪声源的影响,而忽视了与原噪声源之问的声音叠加效应,得出的该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将于实际情况不同,甚至,本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而被忽略。本文提到的建设项目概况,通过声音叠加原理定量推算新建项目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噪声强度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如只考虑新增噪声源的影响,得出的结果低于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本文利用声音叠加原理定量推算新建项目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噪声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其他学者提出的计算方法更加简单、实用。
  •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噪声暴露对大鼠皮层组织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信号系统的影响,初步明确其在噪声所致tau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每组32只,暴露条件为95dB白噪声,4h/d×30d,暴露结束后的第0、3、7、14天,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组织中CRF、CRFR1、CRFR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观察皮层组织中CRF与p-Tau(T205位点)定位分布. 结果:CRF、CRFR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噪声暴露结束后的第0天开始显著升高并持续到暴露结束后的第7天,到第14天时恢复到正常水平;CRFR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噪声暴露结束后第0天无显著变化,第3天开始显著升高持续到第7天,到第14天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部分神经元的胞浆内CRF和p-Tau同时表达,表明CRF与p-Tau有部分共定位. 结论:长期噪声暴露可引发皮层CRF及其受体系统持续异常改变,可能参与了噪声暴露致AD样变的进程.
  • 摘要:噪声测量在掌握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和保护劳动者听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行工作场所噪声测量的标准以评价工种为主,对整个工作场所噪声分布信息的掌握较少.等值线图是一种对空间数据特征描述的方法,广泛于气象、地理、采矿、环保等专业,噪声等值线图作为全面评价工作场所的方法,可以直观了解整个车间噪声分布,提供高噪声设备信息,通过计算间接评估工种8小时接触的等效声级,广泛用于区域噪声风险的判定和员工职业安全培训.在制图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实际工作中应该利用延长测量时间、增加测量次数和测量点、采用统计模型等方法提高等值线图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研究本院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现状及噪声聋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9-2016年2月来本院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40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诊断结果与噪声接触工龄、年龄、工种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401例申请者中发现职业性轻度噪声聋83例,中度7例,重度1例,仅占申请人群的22.69%.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人群中噪声聋的患病率在40~49岁组最高,其次为﹤40岁组,≥50岁组患病率最低,应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人群中噪声聋的患病率在工龄≤10年组最高,其次为11~20年,>20年最低,应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人群中噪声聋的患病率在40~49岁组最高,其次为﹤40岁组,≥50岁组患病率最低.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人群中噪声聋的患病率在工龄≤10年组最高,其次为11~20年,>20年最低.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钢铁厂噪声暴露与职业工人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使用计算机联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通过关键词搜集相关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后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1898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后纳入13篇文献(26组研究数据),涉及中国7个区域.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各组效应量进行合并,得到暴露于噪声工人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于未暴露组比值比(oddsratio,OR)为2.164(95%CI:1.711-2.737).根据噪声暴露水平对数据进行亚组分析后,当累积噪声暴露量为85dB(A)-95dB(A)时OR值为1.437(95%CI:1.136-1.136),95dB(A)-105dB(A)时OR值为3.771(95%CI:2.804-2.804),大于105dB(A)时OR值为4.682(95%CI:4.682-7.066).经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文献收集较为完全. 结论:钢铁厂噪声可能使中国职业工人血压升高,且患高血压的危险性随噪声等级增高而逐渐增高.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手臂振动病腕管结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经临床证实的29例(58腕)轻度手臂振动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40只手腕)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LOGIQ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腕管正中神经(MN)、9条肌腱及腕横韧带的形态、回声;在钩骨钩水平测量腕横韧带厚度、正中神经的内径;并在豌豆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CSA)。 结果:29例(58腕)手臂振动病患者,超声检查有神经卡压13腕(23%),无神经卡压45腕(77%),超声检查无神经卡压手臂振动病患者在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豌豆骨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超声检查有神经卡压的手臂振动病患者在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增厚、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手臂振动病患者腕管内容物的影像学变化,超声检查对手臂振动病神经损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调查某部视频监控战士视疲劳的患病情况,分析视频作业时间、中途休息与视疲劳的关系,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视疲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某部147例视频监控战士及142例后勤人员进行调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每位受试者眼睫状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两组视疲劳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利用线性趋势卡方检验分析视频作业时间与视疲劳的关系,比较两组受试者间眼睫状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视频监控组视疲劳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勤组(P<0.05);视疲劳的发生率与视频作业时间过长、缺乏中途休息密切相关(P<0.01);视频监控组眼睫状前动脉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后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长时间从事视频监控作业易导致视疲劳,睫状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可为视疲劳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汽车工厂里面劳动者经常接触铅,汞等因素,重点研究这些工人在长期的这种工作环境下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影响因子.本文着重在研究各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工作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不应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去创造价值,同时还应该广泛宣传,让更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视职业卫生环境。
  • 摘要:目的:以血铅值作为工人铅接触的内暴露标志物,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血铅值与血ZPP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江苏省某蓄电池厂接铅工人454名,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吸烟、饮酒等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调查记录,测定其血铅值及ZPP,并对其工作岗位空气中铅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中血铅>400μg/L作为高血铅组,<100μg/L作为低血铅组,100μg/L~400μg/L的人群作为中血铅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该企业15个铅烟(熔铅、焊接、封盖岗位)与25个铅尘(球磨、涂板、分刷片、称片、装配岗位)检测点浓度分别为0.001~0.023和0.004~0.017mg/m3,均合格;三组研究对象的单因素分析中,血铅值、年龄、受教育程度、工种、工龄、接铅工龄、吸烟和饮酒分布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受教育程度、工种、饮酒、接铅工龄是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血铅值和ZPP的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结论:受教育程度、饮酒、工种及接铅工龄是影响血铅水平的重要因素,而ZPP与血铅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 摘要:目的:观察HOTAIR基因rs4759314、rs874945、rs7958904位点在铅酸蓄电池企业职工血铅≥400μg/L样本组和低血铅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探讨HOTAIR基因多态性与铅中毒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从不同铅酸蓄电池企业相同工种中随机整群抽取1200名职工,匹配性别、年龄及环境铅暴露水平后筛选出血铅浓度最高的10%人群共120例为样本组(血铅≥400μg/L,(x)=446.80μg/L),筛选出血铅浓度最低的10%人群共120例为对照组(血铅<400μg/L,(x)=105.95μg/L),采用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方法对HOTAI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759314、rs874945、rs7958904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利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HOTAIR基因多态性与铅中毒发生的关系. 结果:两组人群中rs4759314位点基因型AA、AG、GG总体分布有差异(P<0.05),等位基因A、G的基因频率分布有差异(P<0.05).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铅中毒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个体的1.49倍(OR=1.49).两组人群rs874945、rs7958904位点各基因型总体分布及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布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点不同基因型与铅中毒易感性无关(P>0.05). 结论:HOTAIR基因rs4759314位点多态性与铅中毒易感性相关,携带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可增加铅中毒风险.
  • 摘要:噪声对于听觉系统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机制,其中代谢学说认为:持续的噪声刺激一方面使耳蜗血管收缩、微循环受损、局部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影响耳蜗毛细胞的ATP需要量、耗氧量以及耗葡萄糖耐量增加,出现局部组织相对缺血、自由基增加以及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从而引起细胞结构、静纤毛、DNA及蛋白的异常,导致细胞的坏死及凋亡,由于毛细胞的不可再生性,导致了NIHL的不可逆,因此,如何在前期预防阶段保护劳动者成为预防NIHL的重中之重。已有大量研究着眼于NIHL个体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的研究,目前已被证实的有GSH/GSTM1、SOD2、c-Fos、Clic5等相关基因可能与个体NIHL的易感性有关联。而近些年来对于非编码RNA与NIHL的关联也逐渐受到关注,例如miR-183家族(包括miR-183 miR-182 miR-96)被发现同耳蜗毛细胞受到噪声作用后的氧化损伤机制有着很大的关联,也有关于LncRNAs以及SiRNAs同NIHL个体易感性的研究成果不断被发现。此类研究的开展,相信会对NIHL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为职业卫生流行病学早期鉴别诊断NIHL提供分子标志物,更好保护我国职业人群的听力健康。
  • 摘要:目的:分析啤酒生产企业中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辨别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方法:通过4家啤酒生产企业作业现场的职业卫生调查,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结果、应急救援设施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4家啤酒生产企业工作场所中化学物质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除1家企业存在粉尘超标点1个,高温超标点1个外,其它3家企业的粉尘浓度和高温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包装车间噪声超标岗位均达67%以上;应急救援设施设置较为完善;职业健康检查开展情况不佳. 结论:啤酒生产企业包装车间噪声超标情况较为普遍,其噪声危害程度可能与投产时间、生产规模、劳动制度有关,防护设施不到位和设备老化是导致粉尘和高温超标的主要原因,企业应加强职业病危害岗位的治理,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护设施,加强设备维护,同时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
  • 摘要:目的:应用两种风险评价方法对某铅酸蓄电池企业铅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分级比较研究. 方法:通过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及对作业场所铅烟、铅尘进行检测,采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并优化的职业性化学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某铅酸蓄电池企业铅作业的职业危害风险分级,并对2种风险分级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2种风险评估方法对铅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铅烟风险分级结果中,优化指标体系将原料组和铸造组车间分级为Ⅰ级危害,组立课车间为Ⅱ级危害;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模型将原料组车间分级为高风险,而铸造组和组立课车间为极高风险.铅尘的风险分级结果中,优化指标体系将原料组车间分级为Ⅰ级危害,而涂板组、切板组和组立课车间为Ⅱ级风险;新加坡模型将原料组车间分级为中等风险,涂板组及切板组车间为高风险,组立课车间为极高风险. 结论:本课题组前期建立并优化的指标体系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更适合中国职业性化学危害风险评价,为建立或推广中国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摘要:脉冲噪声持续时间是军事噪声作业环境评价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C语言平台和B&K PULSE噪声振动分析系统,设计了的脉冲噪声波形数据分析程序,根据测量算法实现了对脉冲噪声A持续时间和B持续时间的快速数字化计算测量分析;应用本程序对高强度脉冲噪声的数据采集信号的持续时间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可靠.
  • 摘要:目的:BH1227型低本底α、β测量仪属于弱放射性测量装置,应定期进行期间核查. 方法:本文对本底及其稳定性、效率比及其稳定性、和影响量进行测试,又结合本底质控图对仪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该仪器α、β平均本底计数率:α≤0.05计数·min-1cm-2,β≤0.15计数·min-1cm-2;效率比:ηγ(α)≥0.70,ηγ(β)≥0.40;效率稳定度Rα<5%,Rβ<15%;α对β影响量:(Fα→β)<3%;β对α影响量:(Fβ→α)<1%;本底计数率在平均本底计数率的3倍变异系数范围内波动.另外,本底质控图中20个月本底值均落在警戒线范围内. 结论:以上各项性能的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本α、β测量仪在检定周期内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某公司相关职业病危害情况.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某甲醇钠、乙醇钠生产企业基本情况、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浓度(强度)、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及职业健康检查等.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醇、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氢氧化钠、硫化氢、煤尘(呼尘)、其它粉尘等化学因素和噪声、照度等物理因素.结果:本次检测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但甲醇有超标的情况,对作业人员的危害不容忽视.结论:应加强对甲醇的防护措施,补充告知栏、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宣传.
  • 摘要:目的:识别湿法薄毡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分析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及确定关键控制点.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验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生产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盐酸、甲醛、噪声、高温;甲醛检测合格率60%,其中粘结剂循环罐工作地点检测浓度为4.63mg/m3,浸渍工作地点检测浓度为0.92mg/m3,均超过甲醛的接触限值(0.5mg/m3);其他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100%.结论:该生产线浸渍岗位的防护设施不全面,导致工作场所中的甲醛浓度超标,企业应对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并及时防护检修.
  • 摘要:目的:将国外两种风险评估法(ICMM健康风险评价法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应用到某铅酸蓄电池企业的职业危害评价过程中,了解各风险评价法的优缺点,探索适合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价方法. 方法:选取某铅酸蓄电池企业,对现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应用两种风险评价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 结果:1.ICMM健康风险评价法: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导致铅中毒的涂板工、称片工、包装以及焊接工等岗位为不可容忍风险,其他岗位化学毒物风险较低.2.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导致铅中毒的岗位中极高风险的有称片工、焊接工,高风险的有铸板工、涂板工、包片工和包装工,其他岗位化学毒物风险较低. 结论:两种风险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评价结果也有部分不同,在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高风险岗位上有较强的一致性,但ICMM健康风险评价法在评价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危害时更有一些优势.
  • 摘要:目的:建立尿中甲基硫代乙酸的检测方法.方法:尿中甲基硫代乙酸用盐酸酸化后经乙醚萃取,有机相经氮吹仪吹至近干后以环己烷/丙酮溶解残渣,经SGE AC-5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结果:甲基硫代乙酸在0~20.48μg/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尿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1μg/L.精密度试验相对标准偏差4.2%~8.7%;样品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8%~92%.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和灵敏度较高,满足尿中甲基硫代乙酸检测的需要.
  • 摘要:目的:通过识别、分析某防水材料制造公司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现状评价,从而找出控制关键点. 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依据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进行识别、评价. 结果: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聚乙烯粉尘、矽尘、其他粉尘、沥青烟、异氰酸酯、乙酸乙烯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温等,其中沥青、沥青烟和异氰酸酯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除一个作业点的沥青烟浓度超标外,其他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结论:该公司针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但对沥青烟的防护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整改.根据检测超标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
  • 摘要:目前对于汽车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调查多,对照分析较少,国外的文献中分组对照研究较多。回顾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单因素健康影响研究多,多因素联合作用研究较少。对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研究多,对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研究少。在新的劳动者就业形势下,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如作业工人流动性增加,出现上岗前体检异常率高于在岗期问检查的情况,如何在新形势下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都得到保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挑战。
  • 摘要:职业性尘肺病的新发病例不断上升,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导致呼吸系统损害明显,铁及其化合物粉尘有细胞毒性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并作为辅助致癌剂参与致癌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废钢铁生产厂工人的调查和体检,探讨金属粉尘对职业性接触金属粉尘作业工人的危害,并提出防护方案.
  • 摘要:探讨如何严格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的要求,通过加强监测人员的控制、监测仪器的控制;选择正确合理的评定标准、采样方法、监测方式、监测时段等能大大提高监测的质量.
  •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血清中铜含量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方法.方法:血清用含0.25%TritonX-100和0.1%HNO3(V/V)的基体改进剂稀释后直接进样,在324.8nm波长下,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的浓度.结果:铜标准系列回归方程为Y=0.0131X-0.0016,R=0.9993,血清铜加标回收率为99.6%~102.4%,最低检出浓度为0.3μg/L(以取血清20μL计),日内精密度RSD为1.21%-2.43%,日间精密度RSD为0.62%-1.72%.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职业接触人群、非职业接触人群特别是儿童和铜代谢障碍疾病人群血清痕量铜的检测.
  •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复杂,但我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较单一,不足以深入了解危害事件的起因及影响范围,适当地纳入半定量、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可以更系统地评价危害因素。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其优势性在于评价结果不全依赖于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适用于检测数据不易获取或无法测量的情况,但评价指标等级的划分存在主观偏倚,对评估人员专业性要求高。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比半定量方法结果更为客观,但局限性在于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若无法获得相应数据,评估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目前,风险评估方法种类繁多,每种方法学都有其相应的使用条件,运用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在使用前应根据情况选择相适应的风险评估方法。我国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刚刚起步,大多数应用研究处于对方法的简单套用阶段,缺乏深入探讨,对方法的改进及进一步量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指标将是我国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下一步任务。
  • 摘要:锰(Mn,Manganese)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是过量的锰积累在大脑可引起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震颤麻痹等一系列帕金森综合征,并且呈不可逆进行性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慢性锰中毒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锰中毒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动物实验作为机理和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应用广泛,本文将近几年的锰中毒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文献资料做综述.由于研究机制的多元化及探索治疗手段的多方向化,目前国内外对于锰中毒动物造模方式多样,选择的评价指标繁杂,也造成了某些学者的研究因为剂量、时问、甚至于选用的染毒试剂的不同而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而对于某种特定动物的特定染毒方式的剂量和染毒时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染毒后的诊断没有确切指标及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未来的研究应该旨在不仅努力精确定位机制潜在的损害及摸索治疗策略,更应该注意将实验动物的各项指标与人群结合,如模拟工人在劳动场所接触毒物的浓度及时问及对健康的损害效应等。
  • 摘要:目的: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4位点三甲基化修饰(H3K4me3)影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调节突触可塑性,从而影响学习记忆功能.探讨职业性铝暴露对工人认知功能影响及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H3K4me3、血浆BDNF蛋白水平的关系.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山西某铝厂235例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CDT)、数字广度测验(DST,包括正序测试DSFT和倒序测试DSBT)、物体记忆测验(FOME)、言语流畅性测验(VFT)等,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进行认知功能评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铝含量,以血铝水平的百分位数P25、P75分为低、中、高血铝组;ELISA方法定量检测淋巴细胞中H3K4me3水平和血浆BDNF蛋白水平. 结果:工人血铝水平M(P25,P75)为134.36(100.14,178.96)μg/L.高血铝组MMSE(27.98±1.53)、DSFT(9.19±2.00)、DSBT(6.08±1.63)、DST(15.27±3.11)平均得分均分别低于低血铝组(28.81±1.54、10.64±2.87、7.19±3.07、17.81±4.72)、中血铝组(28.21±1.52、9.89±2.30、6.21±2.33、16.12±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工人的CDT、FOME、VFT平均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铝组H3K4me3(18.45±9.81)ng/μg protein、BDNF(26.07±10.18)ng/mL均分别低于低血铝组(23.76±9.89、31.66±9.24)、中血铝组(21.55±9.41、27.10±1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3K4me3、BDNF、MMSE、DSFT和DST与血铝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s=-0.307、-0.214、-0.252、-0.197和-0.181,均P<0.01). 结论:长期职业性铝暴露可以引起认知功能改变,并伴随外周淋巴细胞H3K4me3水平和血浆BDNF蛋白表达降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