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13950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护理学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相关文献由567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晓恬、刘锋、刘驰等。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3950 占比:99.92%

总计:214125篇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发文趋势图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研究学者

  • 谢晓恬
  • 刘锋
  • 刘驰
  • 刘启发
  • 孙竞
  • 李柳
  • 麻柔
  • 唐旭东
  • 张姗姗
  • 石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钰; 练巧燕; 陈奥; 王晓华; 徐鑫; 何建行; 巨春蓉
    • 摘要: 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受者的资料,分析其诊疗经过。结果受者因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终末期间质性肺病接受右肺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阳性(11%),术前未行特殊预处理,手术当日及术后予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早期受者康复顺利,术后13 d出现胸闷、气促,并呈进行性加重,迅速进展为Ⅰ型呼吸衰竭,PRAⅠ类上升为58%,并出现dnDSA,其位点为A24:02,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为2110,据国际心肺移植学会指南,拟诊为(可能)AMR。予血浆置换、蛋白A免疫吸附、糖皮质激素冲击、利妥昔单抗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等综合治疗后,PRA及DSA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d DSA MFI值为0,受者临床情况逐渐好转,呼吸困难消失,气促逐渐缓解,呼吸衰竭纠正,肺部渗出影逐渐吸收;术后45 d,受者完全康复出院。随访1年,受者状态良好,生活质量与同龄健康人相同,PRAⅠ类为5%,Ⅱ类为阴性,未出现DSA。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能有效去除受者循环血液中的DSA,减轻靶器官损害,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理想。针对肺移植术后AMR,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联合免疫吸附,可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 何跃; 郑瑾; 李杨; 田晓辉; 田普训; 丁小明; 薛武军; 康永明; 奉友刚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巴利昔单抗(BAS)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比较BAS和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分析BAS和ATG对肾移植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纳入10篇英文文献,共172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883例使用ATG,838例使用BAS。ATG组和BAS组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TG组术后1年内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B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使用ATG和BAS进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其术后1年有效性相当,但BAS安全性较好。未来应进行不同的免疫风险分层的临床研究,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 闫晓冬; 林俊; 张健; 徐俊楠; 刘志佳; 洪欣; 陈昌庆; 于涛; 王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再次肾移植受者尸体供肾移植免疫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1月应用ATG行免疫诱导的20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淋巴细胞亚群、肺部感染和骨髓抑制情况评估ATG诱导的临床安全性,根据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情况评估ATG诱导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45.7(25~71)岁;预存抗体阳性6例(30.0%);二次移植17例(85.0%),三次移植3例(15.0%).ATG诱导T淋巴细胞数在术后第1天下降70%以上,第3天逐渐恢复达总数的50%(P<0.01),术后2周可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NK细胞数呈持续下降趋势(P<0.01).术后患者发生AR 5例(20.0%),DGF 1例(5.0%),肺部感染7例(35.0%),骨髓抑制6例(30.0%),无ATG过敏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7.6(6~53)个月,19例(95.0%)人肾存活,1例(5.0%)死亡.结论 ATG可明显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降低AR发生率,加速再次移植患者的移植肾短期功能恢复,且ATG诱导没有增高感染发生率,临床安全性好.
    • 朱焓; 徐鸿; 梁国标
    • 摘要: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建议将免疫诱导药物纳入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方案中,其目的就是针对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一定强度的免疫抑制,从而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全球各移植中心对于免疫诱导药物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安全性仍不确定.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单克隆抗体包括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阿伦单抗、利妥昔单抗及多克隆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动肾移植免疫诱导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高受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 何龙; 王博谦
    • 摘要: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肾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是标准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糖皮质激素)仍无法有效控制移植肾排斥反应,因此提出在移植前进行免疫诱导方案.免疫诱导治疗可推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应用时间,降低其使用剂量,减少术后短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改善受者中远期预后.本文将从单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多克隆抗体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以及间充质干细胞为主的免疫诱导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肾移植选择免疫诱导方案提供参考.
    • 周茜; 胡豫; 王华芳; 陆铉; 唐亮; 严晗; 陈文兰; 石威; 仲照东; 游泳; 夏凌辉
    • 摘要: 目的 比较含不同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预处理方案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行hap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处理方案中rATG总量6、7.5、9 mg/kg分为ATG-6、ATG-7.5、ATG-9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 ①纳入288例患者,男182例,女106例,中位年龄18(6~6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1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8例,混合细胞白血病(MAL) 14例.ATG-6组159例,ATG-7.5组72例,ATG-9组57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0(0.2~74.0)个月.②ATG-6、ATG-7.5、ATG-9组粒细胞植入率分别为96.9%、97.2%、96.5%(P=0.972),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2.5%、87.5%、86.0% (P=0.276),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4.5%、11.1%、8.8% (P=0.493),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8.8%、14.3%、12.0% (P=0.493).ATG-9组的CMV、EBV感染率(77.2%、12.5%)均高于ATG-6组(43.3%、3.5%)和ATG-7.5组(44.4%、1.5%)(P< 0.001,P=0.033).③ATG-6、ATG-7.5、ATG-9组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5% (95% CI60.3%~77.9%)、60.1% (95% CI 48.3%~74.8%)、64.7% (95% CI 51.9% ~ 80.7%) (P=0.648),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4.6% (95% CI 34.3% ~35.1%)、38.0% (95% CI 37.3%~ 38.7%)、20.6% (95% CI20.0%~ 21.3%) (P=0.16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3% (95%CI44.9%~ 63.4%)、51.9% (95%CI41.0%~65.8%)、63.9% (95% CI 51.9%~78.7%) (P=0.486),3年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4.2% (95%CI 23.8%~24.5%)、26.0%(95% CI 25.4%~ 26.6%)、23.6%(95% CI 26.3%~28.2%)(P=0.955).结论 低剂量rATG(6 mg/kg)可增加haplo-HSCT后Ⅱ~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高剂量rATG(9 mg/kg)使CMV、EBV感染风险增加,中剂量ATG(7.5 mg/kg)可能是兼顾降低中重度急性GVHD和CBV/EBV感染发生率的选择.
    • 王利; 张超; 刘承军; 高春记
    • 摘要: 脐血是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无HLA相合供体时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与骨髓、动员后外周血相比,脐血具有易获得、对供体无害、供受体HLA相合要求不高等优势.但脐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一般较少,移植失败风险较大,易导致造血及免疫重建延迟,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双份脐血是增加脐血中干细胞数量的一种直接简便的方法,与单份脐血相比,双份脐血移植后患者疾病复发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高,但造血重建、受者总体生存率等指标无明显差异.脐血体外扩增新技术的发展使脐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效果更好,单份扩增后脐血移植不仅能增加脐血的来源,而且能减少双份脐血较高的花费.ATG能降低移植失败风险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但其在脐血移植中的地位仍有争论.本文就近年来脐血移植领域上述几个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董杰
    • 摘要: 目的 对存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CsA)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ATG联合CsA治疗,并进行过敏反应的控制措施,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检测水平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0.2)×109/L、(70.5±9.4)g/L、(32.2±10.4)×109/L;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3±0.4)×109/L、(112.3±9.8)g/L、(124.4±10.2)×109/L;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434、21.766、44.755,P<0.05).治疗前,患者的CD4+、CD8+、CD4+/CD8+分别为(32.1±6.5)%、(31.3±7.1)%、(1.1±0.6);治疗后,患者的CD4+、CD8+、CD4+/CD8+分别为(327.4±7.3)%、(28.2±6.9)%、(1.5±0.6);患者治疗前后的CD4+、CD8+、CD4+/CD8+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627、2.214、3.333,P<0.05).结论 针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采取ATG联合CsA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清检测指标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