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49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527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五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2012北京检验医学年会暨中青年检验医学论坛、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全国学术会议等;恶性疟原虫的相关文献由134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新炳、李明、潘卫庆等。

恶性疟原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1 占比:22.79%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2527 占比:76.67%

总计:3296篇

恶性疟原虫—发文趋势图

恶性疟原虫

-研究学者

  • 余新炳
  • 李明
  • 潘卫庆
  • 徐劲
  • 单志新
  • 李英杰
  • 吴忠道
  • 李学荣
  • 马长玲
  • 汤林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雨昕; 张义伟; 姜宁
    • 摘要: 疟疾是由顶复门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疟原虫不仅可以感染人,还能够感染家禽、鼠、食蟹猴等多种动物,其中,鸡疟原虫病、鼠疟原虫病对畜牧业影响较大。为完成其复杂的生命周期,疟原虫需要严格的基因调控,而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十分关键。截至目前,ApiAP2蛋白质家族是在所有顶复门原虫中作为候选转录因子出现的唯一蛋白质家族。论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预测恶性疟原虫ApiAP2蛋白质家族中未知功能蛋白质的调控机制,并开展对ApiAP2蛋白质家族发生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功能的展望,为畜牧业研发原虫病疫苗提供借鉴与参考。
    • 姚鹏飞; 张鹏江; 孙杨
    • 摘要: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在全球尤其是热带地区肆虐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疟原虫主要在人类宿主体内发育繁殖,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包括疟原虫入侵、迁移、逃避免疫攻击、肝细胞内分裂增殖、入侵红细胞并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周期性释放等系列过程,最终导致疟疾患者症状周期性发作.本文重点围绕疟原虫(即子孢子、裂殖子)人体红细胞外、红细胞内入侵及发育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疟疾疫苗研发和疟疾防控救治提供参考.
    • 高俊莹; 姜宁
    • 摘要: 疟疾是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为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5种,其中,恶性疟原虫的致病性最为强烈,是导致全球疟疾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硫化肝素是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的无支链多糖,为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一个重要受体,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是一个快速而复杂的过程,恶性疟原虫入侵相关蛋白质在疟原虫入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参与黏附宿主红细胞、形成移动连接复合体、形成和修饰纳虫空泡等过程.黏附是恶性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第一步,入侵相关蛋白质与宿主红细胞表面硫化肝素受体结合,继而完成后续的入侵.综合国内外文献,本文围绕肝素/硫化肝素在治疗恶性疟疾中的应用、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相关蛋白质的结合以及恶性疟原虫入侵相关蛋白质在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为恶性疟原虫入侵过程中相关蛋白质与肝素结合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新型抗疟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治疗提供参考.
    • 赵宁; 鲁亮; 赵嘉欣; 宋秀平; 王君;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刘起勇
    • 摘要: 目的 通过疟疾主要传播媒介冈比亚按蚊复合体在弗里敦市的分布和疟原虫感染率的调查,为制定有效的防疟措施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10个监测点利用诱蚊灯法进行蚊媒监测研究.将冈比亚按蚊的胸部和腹部分开,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鉴定蚊种,利用巢式PCR检测按蚊感染疟原虫的情况,应用Excel 2019和SPSS 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共捕获按蚊349只,平均诱捕按蚊密度为0.83只/(灯.晚).西部农村诱捕按蚊324只,占捕蚊总数的92.84%,平均诱捕按蚊密度为2.00只/(灯·晚).对192只冈比亚按蚊复合体进行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冈比亚按蚊(狭义)S-型84只,占43.75%;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108只,占56.25%.冈比亚按蚊(狭义)中仅检测到恶性疟原虫,未检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分别为3.13%和6.77%.2019年12月到2020年3月期间的月恶性疟子孢子和卵囊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只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中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分别为3.70%和7.41%;84只冈比亚按蚊(狭义)S-型中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分别为2.38%和5.95%.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中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高于S-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弗里敦市的优势按蚊蚊种为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和S-型),监测到的其他按蚊有催命按蚊和An.coustani.西部农村按蚊密度远高于西部城区,具有较高的疟疾感染风险.在旱季不同月份,野外诱捕冈比亚按蚊(狭义)的卵囊阳性率均为子孢子阳性率的2倍,而其旱季每月的传疟作用较稳定.本研究将为塞拉利昂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陈伟忠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通过高分辨熔解曲线(H RM)-非标记探针基因分型分析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K13基因C580Y突变位点.方法 通过构建野生型和C580Y突变型质粒,设计相应引物、探针,应用HRM-非标记探针技术检测C580Y突变.结果 成功检测出标本中含有C580Y突变的基因型及野生基因型.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探针峰的温度之差为5°C.结论 H RM-非标记探针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廉价、反应通量大的检测方法,适用于疫区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K13基因突变的大批量检测.
    • 郭平; 常菁华; 王剑飚
    •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1例外周血白细胞绿色包涵体合并疟色素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情况,以提高临床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此类病例的认识.方法 对患者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项目、疟原虫抗原、疟原虫形态学检测和油红O染色,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病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患者以高热伴关节酸痛为首发表现.血小板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7%,C反应蛋白>200 mg/L,伴有肝、肾功能异常.外周血涂片查见恶性疟环状体,治疗后期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中可见绿色包涵体和疟色素,绿色包涵体油红O染色阳性.结论 中性粒细胞绿色包涵体和疟色素的出现对重症疟疾的预后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一旦发现应及时提示临床.
    • 徐子豪; 史小雨; 王倩
    • 摘要: 目的:为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磷酸化水平对红细胞期疟原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必要的分子工具.方法:以pcDNATM4/TO/myc-His B为载体,构建在GLUT1第一个胞外区插入2×FLAG标签的重组质粒pcDNA4-2×FLAG-GLUT1.将重组质粒转染到NIH/3T3细胞中,利用Western印迹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FLAG-GLUT1蛋白总量和细胞表面FLAG-GLUT1的表达水平.结果:酶切鉴定及DNA测序表明正确构建重组质粒pcDNA4-2×FLAG-GLUT1.通过识别FLAG标签,利用Western印迹能够检测到FLAG-GLUT1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表面可检测到FLAG-GLUT1的表达,阳性群比例为(21.46±2.375)%,明显高于对照组(0.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5,P<0.01).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4-2×FLAG-GLUT1,为研究GLUT1蛋白磷酸化在疟原虫感染红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 杨迪; 张俊; 韦俊杰; 李华玲
    • 摘要: CellaVision自动化血细胞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细胞检验技术,其可以独立处理和检查所有实验室的细胞图像,在血液细胞的形态检查及实验管理中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对CellaVision系统在红细胞、体液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洪明阳; 于园超; 周丹; 曹雅明; 朱晓彤
    • 摘要: 目的:明确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AMA1蛋白结构域Ⅱ(DⅡ)的单倍体型及抗体应答特点.方法:采集30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指尖血制成血样干滤纸片,并另外收集123例感染者血清样本;制备DⅡ重组蛋白和免疫血清;检测抗DⅡ免疫血清对裂殖子侵袭的影响;PCR和测序分析DⅡ的单倍体型;ELISA检测血清中DⅡ特异性IgG抗体及其亚类.结果:抗DⅡ免疫血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裂殖子侵袭红细胞.30例流行区样本中检测出9个PfAMA1单倍型.优势单倍体型H4频率为26.7%.45.1%的患者血清中抗DⅡ的IgG抗体反应为阳性,且以调理性IgG1和IgG3抗体为主.结论:DⅡ可诱导保护性抗体应答.中缅边境地区H4为DⅡ的优势单倍体型并具有免疫原性,提示其作为候选红内期疫苗的可行性.
    • 马冀; 崔钊; 王华晶; 李硕; 秦婷婷; 李沧海; 姜廷良
    • 摘要: 目的:利用Seahorse XFe96分析仪对6大类别共计13种国际一线抗疟药物作用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Plasmodium falciparum 3D7)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三天抑制法和SYBR Green I荧光分析法对体外药物作用于P.falciparum 3D7的抗疟活性进行评价,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对P.falciparum 3D7虫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Seahorse XF分析系统的线粒体耗氧率OCR值(Oxygen Consumption Rate)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不同时刻的生物能进行表征,进而考察不同抗疟药物对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影响。结果:流式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富集到虫期较为一致的滋养体期疟原虫。体外抗疟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除双胍类抗疟药物氯胍(proguanil,Pro)外,其余12种抗疟药物对P.falciparum 3D7的药效均为nmol/L级别。线粒体有氧呼吸考察的结果显示,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和氯喹(chloroquine,CQ)的5种浓度剂量(0.4、1、5、10、50×IC 50)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均无明显影响。13种常用抗疟药物在5×IC 50浓度剂量下,青蒿素(artemisinin,ART)、蒿乙醚(arteether,ARE)和蒿甲醚(artemether,ARM)均能显著提高线粒体最大呼吸;奎宁(quinine,QN)和Pro仅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ETC的氧化磷酸化具有解偶联作用,未完全破坏线粒体ETC的功能;阿托伐醌(atovaquone,Ato)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线粒体最大呼吸和质子的泄漏,完全破坏了线粒体ETC的功能;其余抗疟药物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均无明显影响。结论:13种国际一线抗疟药物中大多数抗疟药物的靶标并非是疟原虫线粒体有氧呼吸的ETC通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