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普通生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05248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科教文汇、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等;恢复生态学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少麟、任海、曾光明等。

恢复生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248 占比:99.79%

总计:105469篇

恢复生态学—发文趋势图

恢复生态学

-研究学者

  • 彭少麟
  • 任海
  • 曾光明
  • 赵平
  • 赵晓英
  • 严涛
  • 何丙辉
  • 何凡
  • 何跃军
  • 傅伯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忠财; 柳洁
    • 摘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新时代的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是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因此,该文围绕恢复生态学课程的建设,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教学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看展览、听讲座、游森林、做调查、写心得等多种形式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恢复生态学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弘扬和传播塞罕坝精神,并为恢复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思政育人提供有益借鉴。
    • 周婷; 彭少麟
    • 摘要: “恢复生态学”通过教学改革,将课程知识、科研项目和社会生态问题融会贯通,是实现“恢复生态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中山大学“恢复生态学”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和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理解学科内涵并解决社会需求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四大要素“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学术前沿-社会需求”进行实习设计,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有效解析课程知识点,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综合运用到科研项目和社会问题中。该模式已经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上得到验证,对同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佘容; 杨晓燕; 肖文
    • 摘要: 火后生态恢复是21世纪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开展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对火后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火强度和维持时间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组成变化及影响火干扰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时间、多样性变化、演替规律等问题上尚存在争论,对火干扰下的土壤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也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未来研究应在综合应用现有微生物研究技术并继续改进创新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和田间模拟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分别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开展火干扰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研究,解析地下与地上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在火干扰下的变化规律和演替机制,丰富火生态学理论;确定火后土壤微生物恢复中的功能类群,分析功能类群在火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以指导火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
    • 杨胜苏; 刘卫柏
    • 摘要: 实施洞庭湖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的关键措施.由于自然灾害及人类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影响,洞庭湖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能循环和物能转化的生态学原则分析洞庭湖区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植被退化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问题,明确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各要素及相应形成的子系统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厘清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生态退化过程和生态退化机制,就此提出重构生态水体、重建生态地质地貌和重现生态景观的生态恢复策略,提出妥善解决和处理洞庭湖区的生态恢复及亟需进行环境整治问题,实现自然景观的恢复重构.通过构建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恢复的测度指标体系和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恢复的监测与管控,实现洞庭湖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恢复的目标.
    • 李悦; 陈忠林; 徐苏男; 姜磊; 庞香蕊
    • 摘要: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该文开展了生态工程和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指出在恢复生态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调查分析现阶段恢复生态学的课程思政状况,明确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构建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理念改革方案,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考核评价范畴.通过两年的实施,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达到使恢复生态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的.
    • 摘要: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生着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和农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采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环境逐渐转化为农业和工业景观,产生了以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丧失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面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如何使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拓展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本刊自2010年开辟“恢复生态学”专栏以来,坚持发表相关生态恢复专题的论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21年继续开辟该栏目,欢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赐稿。
    • 摘要: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生着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和农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采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环境逐渐转化为农业和工业景观,产生了以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丧失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面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如何使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拓展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本刊自2010年开辟“恢复生态学”专栏以来,坚持发表相关生态恢复专题的论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21年继续开辟该栏目,欢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赐稿。
  • 8. 民事生态修复责任之理论证成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宁清同
    • 摘要: 民事主体负有生态保护义务,亦享有生态民事权利,违背生态义务或侵害他人生态权利须首先承担生态修复责任,从生态义务与生态权利可推演出生态修复责任之合理性;依据公平原则、生态保护原则,非法造成生态损害亦须首先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民事基本原则蕴含着生态修复责任之必要性;恢复生态学、恢复性司法和恢复原状为生态修复责任的确立和实施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
    • 薛忠财; 柳洁
    •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教师要通过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构建.针对"恢复生态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学方法单一、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框架.该文是对教学改革前期工作的总结和梳理,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提供基础.
    • 李彦娇; 王立民; 宋海娜; 佟伟霜; 张志录; 程世平; 程立平; 李静婷; 姚鹏强
    • 摘要: 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应落实到每门课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恢复生态学》课程作为生态学的应用分支,其研究对象及课程内容决定其专业知识教育可以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同向而行.课程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过程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与思政教育有效性评价相结合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