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培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76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412643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微生物培养的相关文献由372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强、不公告发明人、殷楚等。

微生物培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2643 占比:99.92%

总计:412961篇

微生物培养—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培养

-研究学者

  • 胡强
  • 不公告发明人
  • 殷楚
  • 孙丹凤
  • 肖湘
  • 高会杰
  • 张宇
  • 张磊
  • 于琪
  • 刘金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桂霞; 韩玉乐; 谈春季
    • 摘要: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为微生物的生长、扩繁提供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生素等。尽管蛋白胨种类很多,有动物源蛋白胨,植物源蛋白胨,酵母蛋白胨等,因其价格较高,常用于医药级的微生物培养。本试验,在饲料级的微生物培养时,选择小肽类原料,替代价格高昂的蛋白胨、牛肉膏,从而降低微生态发酵的原料成本。
    • 杨海燕
    • 摘要: 藻类个体大小悬殊,其中,微藻是一类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形态的微小藻类。借助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可以在培养皿上对微藻进行人工培养,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呈现类似“画”的图案,这种现象被称为“微藻画”。
    • 张淋; 洪城; 孟新科; 李颖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mNGS)获得的病原体与实验室培养结果进行对比,了解mNGS在脓毒症病原学诊断中的优势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将入选的脓毒症患者的标本(肺泡灌洗液、痰液、血液、脑脊液、胸水、腹水、分泌物等)同时送检mNGS和实验室细菌培养,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mNGS在脓毒症病原学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mNGS的阳性率为78.9%;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0.4%(P<0.05)。通过mNGS共检出致病病原体57种,其中细菌31种,真菌16种,病毒7种,非典型病原体3种;细菌培养共检出病原体24种,其中细菌18种,真菌6种。以培养结果为金标准,mNGS的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29.8%,阳性预测值为42.3%,阴性预测值为64.8%。根据病原学结果的抗生素调整将患者分为三组:按mNGS调整为mNGS组、经验性调整为经验组、按培养结果调整为传统培养组。mNGS组ICU住院时间更短(P<0.05),培养组降钙素原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mNGS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诊断方面较传统微生物培养时间更短,阳性率更高,在少见病原体、罕见病原体诊断方面有显著优势,可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
    • 卢峥; 刘煜祺; 李凯琳; 仝允芊; 赵俊廷; 郭雪白; 吴朕君
    • 摘要: 采用两种氮源和无机碳源配制不同的人工模拟废水,在升流式固定床厌氧生物反应器(UFBAR)中对厌氧氨氧化菌进行培养与驯化,分别为试验Ⅰ和试验Ⅱ。通过测定进、出水NH_(4)^(+)-N、NO_(2)^(-)-N、NO_(3)^(-)-N质量浓度及pH值等,对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培养及其脱氮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试验Ⅰ中反应器脱氮效果较差,基本不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特征;试验Ⅱ反应器运行10 d后,NH_(4)^(+)-N与NO_(2)^(-)-N最低去除率分别为95.9%、96.2%,TIN去除率维持在80%以上,R_(sⅡ)(ΔNO_(2)^(-)-N/ΔNH_(4)^(+)-N)均值约为1.35,在理论值1.32附近,第145 d测定单位填料脱氮速率为7.22 kg-N/(m^(3)·d),反应器运行稳定,厌氧氨氧化菌活性良好。
    • 吴晓凌; 谭桂花
    • 摘要: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实验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要实验,常见的是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笔者将该部分内容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中“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有机整合进行复习,确定了本节课的课题“微生物的接种以及菌落和抗生素抑菌现象的观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胡桂花; 胡先福
    • 摘要: 目的分析胆道疾病患者胆汁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9年12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术中送检病原菌培养的胆汁样本196例,采用Logisitc回归分析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对所有胆汁样本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纳入185例胆汁样本,其中83例(44.9%)培养阳性。胆道系统感染、胆胰疾病史、胆道手术史和年龄是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共培养出20种85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51.8%)和肺炎克雷伯菌(14.1%)为主。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53.3%)最高,其次是头孢呋辛(49.3%),未检出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的耐药率(42.9%)最高,其次为红霉素(25%),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铅黄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白念珠菌对所有受试药物均敏感。结论深圳市龙华区胆道疾病患者胆汁中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舒巴坦和阿米卡星可用于初始经验性治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无效时,可选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肠球菌属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临床应高度重视。
    • 罗伟
    • 摘要: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用性。目前,在实际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实验。本文从“微生物培养及应用”的教学目标确定的视角下入手,科学合理地设计“微生物培养及应用”的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实际状况,并且对“微生物培养及应用”的实验课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求为相关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麻彩萍; 李玉明; 王欢; 张贵友; 王宏英
    • 摘要: 微生物培养是微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重要技术基础。为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需要长时程、持续性对培养中的微生物进行取样检测,这严重依赖人力,存在染菌等风险。清华大学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基于全自动微生物微液滴培养系统(microbial microdroplet culture system,MMC)搭建了教学用实验平台并系统开发了微生物生长特性评价教学实验: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菌化学因子耐受性研究以及细菌适应性(定向)进化等。经教学实践检验,基于MMC的教学实验设计达到了优化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率、扩充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挑战度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 翟丽琼; 王建; 罗继峰; 毕思霞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联合微生物培养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统计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同时进行PCT检测与微生物培养的疑似或确诊感染病例共197例,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7例患者中PCT阳性率51.3%(101/197),微生物培养阳性率24.4%(48/197),二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CT对培养阳性的敏感度为37/(37+11)=77.1%,特异度=85/(85+64)=57.0%,阳性预测值=37/(37+64)=36.6%,阴性预测值=85/(85+11)=88.5%.结论:PCT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快速,检出率高等优点,联合微生物培养可为早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袁俊霞; 印红; 马玲玲; 张文德; 张秦; 徐侃彦
    • 摘要: 微生物具有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便于搭载等优点,被作为生物模型用于空间环境下的生命现象研究、地外生命探测以及开展以微生物为重点关注对象的行星保护任务研究.随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临近,微生物空间实验技术开发以及相应的实验装置研制需要加快部署.本文以已实现空间应用的微生物技术为基础,从微生物空间培养、保存、检测技术及用于地外生命探测中的微生物识别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空间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未来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微生物实验的技术发展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