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体大小

个体大小

个体大小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专利文献16963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海洋世界、生态学报、河北渔业等; 个体大小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席贻龙、胡好远、王一峰等。

个体大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16963 占比:98.81%

总计:17168篇

个体大小—发文趋势图

个体大小

-研究学者

  • 席贻龙
  • 胡好远
  • 王一峰
  • 耿红
  • 陈新军
  • 李连任
  • 陆化杰
  • 何余容
  • 俞晓平
  • 刘启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海燕
    • 摘要: 藻类个体大小悬殊,其中,微藻是一类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形态的微小藻类。借助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可以在培养皿上对微藻进行人工培养,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呈现类似“画”的图案,这种现象被称为“微藻画”。
    • 张慧; 王铁娟; 苏日格嘎
    • 摘要: 蒿属沙生半灌木在科尔沁沙地起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用,其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为乡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飞播植物。选择生于半固定沙地的三种植物的种群,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三种植物繁殖分配的特征,结果表明:(1)白沙蒿的繁殖分配比例为66.06%,差不嘎蒿为33.73%,乌丹蒿为21.67%,三种植物4龄及以上成株的繁殖分配差异性分析表明白沙蒿极显著大于另两种植物(P<0.01);(2)白沙蒿繁殖分配比例在60%以上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5%,乌丹蒿则以低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多,其中繁殖分配在0~20%的个体占58.33%,差不嘎蒿各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分布较为均匀;(3)三种植物的繁殖体质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均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乌丹蒿的规律性不强;差不嘎蒿与白沙蒿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呈正相关,乌丹蒿不显著;(4)在调查区,两种固沙先锋植物白沙蒿和乌丹蒿在2龄开始繁殖,差不嘎蒿在3龄开始繁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三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上升,4龄后乌丹蒿呈现下降,另两种仍有增长趋势。反映出三种蒿属固沙半灌木在繁殖策略上的差异性。
    • 李武新; 付世建; 秦丽萍; 曾令清
    • 摘要: 为考察个体大小对升温过程中草鱼的耐高温能力和群体行为的影响,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实验对象,结果显示:大个体群体的个体游泳速度明显大于小个体群体(P=0.039),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显著高于小个体群体(P<0.001);大个体鱼群的极性与小个体群体并无差异。虽然大个体群体的致死高温与小个体群体无差异,但前者的临界高温显著大于小个体群体(P<0.001)。升温过程会使鱼群个体游泳速度变快,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也相应增加,但游泳速度同步性和群体极性维持不变。研究表明:个体大小的增加可增强草鱼幼鱼对环境水温的耐高温能力;升温不会影响不同个体大小草鱼幼鱼群体的协调性,但会降低草鱼幼鱼的群体凝聚力。
    • 张月明; 吉乃提汗·马木提; 马菡泽
    • 摘要: 为研究密度对串珠老鹳草繁殖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性多态植物串珠老鹳草(Geranium transversale)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种群密度:15、25、50株/m2进行野外控制性试验,测量了不同密度下串珠老鹳草各器官生物量特征,分析了不同密度下营养器官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性以及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种群密度梯度下串珠老鹳草地下生物量及其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出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繁殖分配比例随密度增大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表明高种内竞争压力下串珠老鹳草将更多资源分配给繁殖器官;在不同密度下,串珠老鹳草的繁殖分配随个体大小的增大而增加(P<0.01)。串珠老鹳草可通过调整地上与地下间的资源分配来提高应对种内竞争压力增大的适应能力。
    • 宋媛; 胡秋辉; 苏安祥; 裴斐; 马高兴; 马宁; 杨文建
    • 摘要: 为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双孢蘑菇个体大小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MeJA溶液采前喷施双孢蘑菇.结果表明,经50μmol/L MeJA处理后,双孢蘑菇的平均单菇质量和伞直径、厚度均显著增加(P1),显著高于空白组和乙醇组.GO富集分析显示MeJA可能通过影响富集在细胞过程、细胞、催化活性等与生长发育相关的GO条目中基因的差异表达促进双孢蘑菇个体增大.差异基因筛选的结果表明,MeJA可能通过上调基因AGABI2DRAFT_43781、下调基因AGABI2DRAFT_136361、AGABI2DRAFT_188444和AGABI2DRAFT_194024促进双孢蘑菇个体增大.本实验为MeJA促进双孢蘑菇个体增大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张博; 程杰; 王淑红; 刘晶; 杨雪; 晏昕辉; 李伟
    • 摘要: 氮添加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和异速生长分析,探究了氮添加和放牧干扰对草地群落中7种优势植物根、茎、叶不同构件的生物量分配对策和异速生长模式(包括异速生长斜率和截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封育地,氮添加处理显著提高了物种的叶生物量;而在放牧地,氮添加则使得物种的根生物量上升,而茎、叶生物量下降;植物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均随植物个体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只有在放牧×氮添加处理下植物叶生物量与个体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斜率和截距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余处理下植物的异速生长斜率均无明显差异.因此,植物营养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主要依赖于植物个体大小,而氮添加和放牧对植物异速生长模式的影响相对较小.
    • 王洪浩; 何涛; 陆化杰; 刘凯; 陈炫妤; 何静茹; 陈新军
    • 摘要: 为研究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外部形态的影响,判别耳石外形生长的拐点,实验根据2019年2—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以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作为耳石外形的生长指标,以耳石最大宽度与其总长之比(MW/TSL)作为耳石相对尺寸的生长指标,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研究性别、性腺成熟度以及不同胴长范围对耳石形态变化和相对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TSL、LDL、WL和MW的变化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雄样本不同性腺成熟度和不同胴长组间TSL、LDL、WL和MW的变化也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MW/TSL的变化在不同性别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性腺成熟度和不同胴长组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无论雌雄,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外形生长都会产生影响.性腺成熟度Ⅲ期、胴长300~500 mm是雌性鸢乌贼耳石外形的生长拐点,雄性耳石外形生长拐点不明显.
    • 朱文斌; 崔国辰; 胡翠林; 朱海晨; 王雅丽; 蒋日进; 张亚洲; 冯春雷
    • 摘要: 浙江沿岸海域是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重要产卵场.当前针对日本鲐幼鱼生长发育的研究较少,而环境因子会对其生长、分布造成较大影响.根据2019年5月的科学观察员取样数据和环境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进行研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广义加性模型(GAM)探究其分布及个体大小的影响因子,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定量分析溶解氧对日本鲐幼鱼分布影响.结果 表明:海水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影响日本鲐幼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幼鱼集中分布于27.5-27.8盐度海域;浙江沿岸南部海域日本鲐幼鱼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37.6 mm、0.659 g,中部海域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64.2 mm、3.305 g,南部、中部海域间鲐幼鱼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鲐幼鱼个体大小主要受溶解氧和纬度影响,个体大小与溶解氧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随纬度增加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研究表明:溶解氧是影响浙江沿岸日本鲐幼鱼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合幼鱼分布特征及个体大小差异,推测浙江沿岸海域日本鲐幼鱼来自不同产卵批次.
    • 耿玉玲; 张崇良; 张云雷;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 摘要: 根据2017年冬、夏季在山东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肥满度的变化,并应用GAM模型分析了肥满度与海洋环境因子、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因素等3类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山东海域口虾蛄评估肥满度接近1.1,冬季肥满度高于夏季,在北部和东部海域肥满度较高,南部近岸海域口虾蛄的肥满度较低.个体大小对于肥满度影响最大,小个体的肥满度略大于大个体,两个季节不同性别间肥满度差异较小.夏季口虾蛄肥满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逐渐上升,冬季种群密度对口虾蛄肥满度的影响不大.夏季温度和水深的变化对口虾蛄肥满度大小的影响较小,冬季口虾蛄肥满度大小变化受温度、水深的影响较大.饵料生物对口虾蛄肥满度呈现出显著影响(P<0.01).口虾蛄肥满度的变化与其摄食、繁殖和越冬等生物学过程紧密相关.通过研究发现,种群结构(种群密度、体长、性别)、环境因子(海水温度、水深、底质类型)和饵料生物对口虾蛄肥满度大小呈现显著影响(P<0.01),初步阐明了口虾蛄肥满度与种群结构、环境因子及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 刘晓博; 任利利; 石娟; 骆有庆
    • 摘要: 松树蜂Sirex noctilio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植物Pinus spp.的入侵生物,其扩散和繁殖能力强,为了明确我国松树蜂的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调查统计了不同个体大小、不同线虫侵染状态、不同产卵次数对松树蜂怀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树蜂怀卵量与前胸背板宽呈指数相关;有线虫侵染的松树蜂怀卵量均值略小于无线虫侵染的松树蜂怀卵量均值,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未产卵的初羽化雌虫怀卵量为147.80±10.22粒,产卵至死的松树蜂怀卵量为50.22±5.46粒,推算松树蜂死亡时已产卵30次左右,松树蜂单头雌虫一生平均产卵97.58粒.在观察时段17.49~23.15°C温度范围内,其产卵次数与温度密切相关,随温度升高产卵次数增多,温度下降产卵次数减少.此外还改进了松树蜂繁殖力公式,进行了我国松树蜂的繁殖力估算.本研究明确了松树蜂的繁殖力和个体大小、线虫侵染的关系以及环境温度对其产卵繁殖的影响,为评估松树蜂危害、预测松树蜂种群扩散和制定松树蜂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