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富人治村

富人治村

富人治村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1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6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等;富人治村的相关文献由8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松、刘锐、叶萌等。

富人治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23.5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68 占比:76.14%

总计:352篇

富人治村—发文趋势图

富人治村

-研究学者

  • 袁松
  • 刘锐
  • 叶萌
  • 吴长春
  • 魏小换
  • 周挺
  • 尹跃威
  • 廖开妍
  • 张书廷
  • 张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芳
    • 摘要: "宁海36条"制度创新通过规范村级权力运作重塑了基层民主政治生态,但实践中正式制度规则的运行面临着乡村自主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村干部消极治理、利用制度缝隙积极谋利、以熟人社会关系软化制度约束等.乡村自主性意味着村干部不是完全按照国家意志和制度规范行动,其行动逻辑与村干部角色特征和乡村社会性质有关.在乡村自主性逻辑下,村级权力的有限开放与普通群众有限参与共同形塑了基层"有限民主"形态.由此,基层民主建设不仅要注重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更要审视制度实践中的乡村自主性,要在制度与实践的复杂互动中逐步推进基层民主发展.
    • 齐薇薇
    • 摘要: 在基层治理事务复杂、繁重的珠三角地区,富人治村成为基层治理的一种常态.富人所拥有的诸多资源和优势契合了基层政府治理需求、农民的期待和村庄治理的需要,担任村干部所带来的经济、精神、价值回报则吸引了富人竞选村干部.调研发现,在L镇早期,因为政府权力介入基层社会程度不深、治理能力有限、政策制度不规范,以及密集的村庄利益分配秩序未形成,造成了早期基层治理不规范的局面,频繁出现"乱村".步入新时代,珠三角村庄治理逐渐呈现规范、良性、有效的运行趋势.这与政府权力介入基层社会程度加深、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和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有直接关系,政府的介入、监督和规范对富人治村具有较强的约束性,是富人治村良性运行的保障.同时,宗族型村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集体利益使得富人不会轻易攫取村庄利益;而富人长期在村,其利益与村庄高度关联,其社会价值也来源于村庄,推动着富人村干部积极治理村庄.
    • 纪芳
    • 摘要: 富人治村作为基层政治秩序的内在实践机制,是基层治理的普遍现象.珠三角地区基于宗族性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回馈型富人治村,即富人治村产生于村庄秩序难以维持的结构性需求,呈现出较强的回馈性特点.富人治村的动力在于通过“回馈”村庄获得群众认可从而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村庄强社会关联与充裕的集体经济共同维护富人治村的公共性,避免了村庄治理的异化.富人治村通过精英整合、组织结构整合与党员激活重塑基层政治生态,型塑了基层秩序稳定与村庄政治融合.珠三角地区的回馈型富人治村对于理解基层秩序生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 李祖佩; 胡朝阳; 马平瑞
    • 摘要: 既有研究难以从地方政府行为角度对"富人治村"的动力机制作出有效解释.在扎实田野调查基础上,本研究以地方政府自主性为分析视角审视"富人治村"的兴起和维系机制.地方政府(专指乡镇政府)自主性以行为过程的高度策略性和自利性为基本特征,以中心工作推进为着力点.研究发现,在村庄选举过程中,富人群体成为乡镇政府在强行政任务压力下的策略选择,而乡镇政府亦利用与富人群体之间的特有关系实现"优中选优";在地方建设项目推进中,富人群体主导的村庄派系构成乡镇政府的一大治理资源,而乡镇政府以精英群体的实力对比为原则进行利益分配,从而实现行政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村级民主决策中,乡镇政府通过策略性的利益抚平以实现村级民主决策与自身意志贯彻相契合."富人治村"作为乡镇政府的治理策略而存在,且与地方政府自主性表达相互强化.在这当中,针对事权与治权不匹配背景下乡镇政府自主性的无序表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农村基层治理乱象,应给予有效治理,从而为有效激发"富人治村"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实现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再造、农村有效治理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 张钰振; 张书廷; 李雪冉; 尹跃威; 李璟龙
    • 摘要: 富人治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对乡村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富人治村改善了村庄面貌,另一方面富人治村也给村庄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体系,不仅对传统治理体系的超越,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力,并以此实现乡村善治.规范富人治村治理模式,引导富人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必须使富人治村与"三治合一"的新乡村治理体系相契合.
    • 张钰振; 张书廷; 李雪冉; 尹跃威; 李璟龙
    • 摘要: 富人治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对乡村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富人治村改善了村庄面貌,另一方面富人治村也给村庄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体系,不仅对传统治理体系的超越,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力,并以此实现乡村善治。规范富人治村治理模式,引导富人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必须使富人治村与“三治合一”的新乡村治理体系相契合。
    • 魏程琳; 王木林
    • 摘要: 作为21世纪乡村政治的重要现象,富人治村既有精英群体寡头化的趋势,亦有提升公共品供给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利他行动。通过区域比较法和深度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富人村干部发挥积极治村功效的制度环境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富人村干部采取何种治村策略,取决于其所处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在党政体制与社会制度皆有效的情形下,富人村干部会采取道义逻辑(利他)与市场逻辑(利己)内外有别的分区行动策略;富人治村还可能会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制度化水平,有效规避学界担忧的富人治村寡头化、货币化弊端。据此提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对乡村精英予以适当的制度规约激励,将乡村内生性人力资源转化为党政国策落地的接应性力量。
    • 袁松
    • 摘要: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具有村庄公共性的协商治理何以可能?这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问题.浙江农村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内生出“富人治村”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效率优先,能够在集体土地非农化开发的浪潮中抢抓机遇,但却难以回应普通村民的参与诉求,因而也难以平息利益矛盾.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关于治理创新的横向竞争在村庄中形成了协商民主的制度供给,乡土社会多元的产权规则有了一个可以争辩和讨论的空间.此时,巨大的资源流量与密集的利益矛盾反而有可能激活普通群众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并在村庄共同体归属感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妥协、观念变革与治理动员.
    • 朱政
    • 摘要: 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富人治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在苏南地区,部分年轻一代富裕农民,基于不同的动因和预期进入村委任职,成为富人治村的一种新发展.新一代富人治村构成村庄治理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核心机制可以概括为体制吸纳与乡贤之治,亦即基层政府巧妙地运用体制资源与规则吸纳、规训乡村经济精英;而乡村中上层富裕农民,抱有回馈家乡、服务村庄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念,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由此,共同塑造相对稳定的村治格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