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源热泵

土壤源热泵

土壤源热泵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100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7篇、会议论文151篇、专利文献112737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制冷与空调(四川)、制冷与空调、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101种,包括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2010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2009第一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等;土壤源热泵的相关文献由185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卫波、官燕玲、胡平放等。

土壤源热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7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151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12737 占比:99.32%

总计:113505篇

土壤源热泵—发文趋势图

土壤源热泵

-研究学者

  • 杨卫波
  • 官燕玲
  • 胡平放
  • 刘逸
  • 张子平
  • 张旭
  • 郝庆
  • 於仲义
  • 李永
  • 王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渊博
    • 摘要: 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五根管群流固耦合全尺寸三维传热动态模型,结合实际工程的动态负荷对夏季放热和冬季吸热工况进行了一年期和十年期变负荷间歇动态模拟,分析了全年冷、热负荷平衡时管群之间的热干扰影响及土壤体温度变化情况。
    • 付海宇
    • 摘要: 地埋管换热器的优越性能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供暖、烘干、能源互补利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基于TRNSYS软件建立上海某建筑的模型系统设计,并介绍了建筑负荷模拟的过程、冷却塔串联和并联方式的模拟计算。针对上海的天气情况、土壤源温度的变化作为原始变量进行了模拟分析,比较得出性能好方案,最后进行较好方案的继续优化。
    • 崔梦然; 郭健翔; 李闻卓; 田雪沁; 王娜; 孙晋飞
    • 摘要: 围绕区域建筑的动态冷热电负荷需求,构建燃气轮机耦合土壤源热泵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瞬态计算模型。在对负荷及联供系统瞬态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考虑系统经济、环境、一次能源消耗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避免加权系数选取的主观性影响优化结果的方法,既反映供能系统和负荷需求的动态匹配,客观上又符合多目标优化原则。使用该方法对某医院冷热电负荷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配置下的耦合系统与土壤源热泵及分供式系统(燃气锅炉加电制冷机组)相比,费用年值节约率(M_(1))分别为12.4%和-3.8%,一次能源节约率M_(2)分别为12.1%和43.5%,环境污染物影子成本节约率M_(3)分别为50.1%和57.2%。
    • 王芸; 端木琳; 李祥立; 仝仓
    • 摘要: 太阳能辅助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是严寒寒冷地区实施清洁供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该系统中,太阳能集/蓄热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和运行模式,太阳能系统的运行时间直接影响土壤的热恢复程度。本文基于TRNSYS平台建立了可全年进行蓄热的太阳能辅助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提出了独立双埋管土壤蓄热器模拟计算方法,并与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基于大连市公共建筑实际工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及TRNSYS模拟全面研究了系统运行参数,得到对系统运行能耗与土壤温度变化率有重要影响的运行参数并分析了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能耗与冬季热泵供水温度、负荷侧水流量、土壤侧水流量均呈正相关,与夏季热泵供水温度呈负相关;当累计供热供冷量比为1.31时,系统运行能耗与蓄热启动温度呈负相关;当累计供热供冷量比为2.32时,与蓄热启动温度为正相关;当累计供热供冷量比为1.77时且蓄热启动温度为35°C时,系统运行能耗最低。土壤温度变化率与蓄热启动温度呈负相关。应根据系统累计供热供冷量比来相应调节太阳能系统运行时间和运行参数。
    • 张长兴; 孙鹏堃; 王新杰; 徐航
    • 摘要: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取决于地埋管换热器热阻和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准确性。为提高土壤导热系数及换热器热阻估算的准确性,文章基于现场热物性试验,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各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情况,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时间对热物性估算结果的影响最大。当测试时间由50 h增至100 h时,土壤导热系数估算结果与设定值的相对误差均值由12.11%降到0.75%,地埋管换热器热阻值由0.1245(m·°C)/W变为0.1077(m·°C)/W,而加热功率、流量、埋管深度等因素对结果影响程度远小于测试时间。
    • 范斌; 丁宏伟; 张霖鑫; 张凌鹏; 张永军
    • 摘要: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节约常规化石能源、减少CO;排放。为掌握兰州新区浅层地温能的适宜性特点,对该类资源的开发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兰州新区建成区和规划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基础上,依据掌握的多年实际勘查资料和测试数据,通过综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对兰州新区440 km;的区域进行了土壤源热泵系统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新区拥有较为优异的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区内地层结构简单且分布稳定,岩土体综合热导率、比热容、地温梯度均较高,十分有利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而受到含水层富水性弱、水质差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差。(2)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共划分3个属性准则和7个要素指标,采用指数标度分别构建了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并全部高精度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优化了各要素参数的无量纲化方法,构建的评价模型更符合实际。(3)研究区内对于土壤源热泵适宜性影响较大的要素主要是平均热导率和地温梯度。评价显示兰州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适宜、较适宜区总面积359.46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81.70%,主要分布于秦王川盆地平原区,其余丘陵山区地带不适宜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建设。评价结果对兰州新区乃至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开发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 山强; 杨绪飞; 吴小华; 孙东亮; 于长永; 刘格含
    • 摘要: 针对土壤源热泵在寒冷地区农业温室供暖时存在的土壤热失衡问题,文章基于TRNSYS软件,结合实验数据,开展了太阳能跨季节蓄热增强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SSTES-GSHP)建模与仿真研究。所构建的仿真模型各项能量数据计算误差大部分在±2.5%以内,土壤平均温度误差小于0.09°C;10 a长周期预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维持系统井群区域土壤热平衡;基于廊坊地区玻璃温室典型热负荷和土壤源热泵系统能效,建立了维持地温平衡的集热器面积匹配设计准则A/S=0.158+0.021COPG。文章可为我国北方地区农业清洁供暖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
    • 刘逸; 陈培强; 秦羽; 孙颖; 徐莹; 亓冬鑫
    • 摘要: 针对严寒地区建筑供能能耗大,土壤源热泵系统连年取热造成的土壤热失衡问题,以太阳能辅助土壤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常规、多模式切换地埋管分区运行策略并对其按季度进行划分,在各季度期间设置不同的温控参数,研究不同运行策略的设置对太阳能辅助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出相对最优运行策略。判优参数包括供暖保证率、机组COP、换热器取热量、土壤温度及运行费用。结果表明:与常规运行策略相比,多模式切换地埋管分区运行策略的供暖保证率100%、机组COP提升14.42%、换热器取热量减少35.3%、十年后土温升高1.13°C、年运行费用减少618元。
    • 张俊; 刘杰; 陈安娟; 陈晶晶
    • 摘要: 选取兰州地区某住宅楼为供暖对象,采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在保障土壤热平衡以及负荷峰值时刻充足供热的前提下降低地埋管数量和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RNSYS软件构建系统瞬时模型,以集热水箱设定水温T为研究变量,对系统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减小温度T使太阳能集热量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同时提高了太阳能保证率,且温度T越小作用越明显;减小温度T同时也减少了采暖期土壤取热量和非采暖期用于土壤补热的运行能耗;当温度T在5~17°C范围内时,热泵机组的COP和耗电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且当温度T=5°C时,节能效果较好。
    • 鲍玲玲; 崔军艳; 李永
    • 摘要: 为探讨空气-土壤蓄热式热泵(air-soil heat storage heat pump,ASHSHP)系统在寒冷地区的供暖可行性,以邢台市某住宅楼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软件对ASHSHP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系统模拟运行20 a时,定时蓄热模式与定温蓄热模式下,ASHSHP系统的土壤温降分别为2.20、1.26°C,机组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均值分别为3.96、3.99,定温蓄热模式下系统的供暖效果更佳,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定温蓄热模式下ASHSHP系统比太阳能-土壤源热泵(solar-ground source heat pump,SGSHP)系统的能耗高0.90%,供暖总增值费用减少100.7万元;与传统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供暖系统相比分别可节约32.27%、17.37%、60.83%的能耗,运行费用高于燃煤锅炉,但与其他两种供暖系统相比分别可节省约20.89%、60.83%;利用模糊分析法得到ASHSHP系统的环境优度略低于SGSHP系统,但远高于燃煤锅炉和电锅炉供暖系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