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名物化

名物化

名物化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汉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专利文献3543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科教文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等; 名物化的相关文献由268位作者贡献,包括丛迎旭、严慈、宋艳等。

名物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6.86%

专利文献>

论文:3543 占比:93.14%

总计:3804篇

名物化—发文趋势图

名物化

-研究学者

  • 丛迎旭
  • 严慈
  • 宋艳
  • 刘培栋
  • 孙志祥
  • 张德岁
  • 梁红艳
  • 王红
  • 陈庆汉
  • 高文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稳
    • 摘要: 名物化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是翻译界近来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语法隐喻和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支撑,自建小型扶贫话语语料库,参照ToRCH2009和Crown语料库,挖掘研究语料中名物化的语言特征、名物化翻译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表现及其背后的动因,以促进中国政治文本的正向叙事和国际传播。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名物化表达的实体功能、浓缩功能和释义功能,恰如其分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权势建构,将原文语义或固化或“打包”或显化,从意识形态层面有效地减少了歧义与误读。研究还发现,如此处理主要是出于语言系统差异、文本类型差异和文化内涵差异等三方面动因的考量。
    • 李志毅; 郭可
    • 摘要: 城市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关系到城市形象建构,也影响着人们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潜在地影响有关城市管理的社会实践。本文结合语言实践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为语料,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的官方语言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产生的大量新词汇、新表述构成了上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语言实践。名物化和去情境化是这一语言实践的突出特征。这一特征既反映了疫情话语实践对文本的决定作用,同时新词汇、新表述也起到了统一、协调社会管理措施的社会实践功能。
    • 李妍颀
    • 摘要: “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是韩礼德在于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语法隐喻和名物化。中国的古诗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文体和行文方式使得其翻译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诗英译,并选取了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作品来进行具体分析以衡量其译本的翻译质量。
    • 钟叡逸
    • 摘要: 本文探讨台湾四县客家话"个(的)"的名物化现象,对比表领属的定语与作为动名词短语的非典型定语,厘清非典型定语的内部句法结构和语义诠释,定位"个(的)"句法地位和恰切的语义解读.四县客家话的动名词短语受到有生性(animacy)影响,呈现主语、宾语不对称性,显示句法运作和词汇语义特征之间须相互搭配方可运作."个(的)"在非典型动名词结构和典型定语结构,担任不同的句法功能,定语结构的"个"担任"叙述语",建立所有者和领有物之间的主述关系;动名词短语的"个"则为"联结语",投射出指示语以进行"述语反转"(Predicate Inverse),联结施事者和动作行为,完成名物化.
    • 邹雨橙; 胡素华
    • 摘要: 名物化是一种由非名词性结构向名词性结构转变的跨类操作,从20世纪中期起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名物化研究的开端、发展脉络及代表性观点几个方面对名物化研究进行了综合评介,特别对国内外对名物化定义、分类及其与关系从句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总结了名物化现象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具体语言的名物化现象的深入描写及名物化在不同结构层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 孙帆
    • 摘要: Chomsky(1970)提到了三种名物化形式:动名词、派生名词及混合型名词.它们代表了一个短语包含的名词性和动词性特征的不同程度,很多学者对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本文阐述了三类形式的特征和分类,梳理了汉语中存在的名物化现象.限定词是解释名物化现象的关键,在英汉名物化中,出现隐性和显性的限定词都是合法结构,体现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 王诗逸; 罗思明
    • 摘要: 文章基于语法隐喻理论,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从《英汉大词典》和BCC语料库,聚焦对比研究英汉形容词的名物化手段.研究发现,英语形容词名物化主要依赖形态手段和句法手段,其中形态手段是主流,而汉语形容词名物化单单依赖句法手段.英汉形容词名物化不同构成手段源于英语的形态比汉语更加发达,进而使得英语能够通过增删词缀达到词性变换的目的.
    • 江豪文
    •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郡群布农语的个案研究,解决复杂名词短语中的指示词辖域判定难题.借由名物化结构论证布农语的指示附着词展现两种不同层次的辖域:主格附着词为短语后附,其附着成分的辖域可大于其宿主所建构的名词短语;旁格指示词为紧邻宿主后附,其附着成分的辖域仅局限于宿主所建构的名词性短语.此一辖域差异同时也反映在该语言人称附着词的分布上,因而两类附着词可获得一致性的解释.此外,文章以类型学视野探讨辖域判定的跨语言类型以及指示词与名物化结构的关系,同时指陈南岛语名物化研究的缺失之处.
    • 刘肖莲
    • 摘要: 现代汉语中,"这本书的出版""春天的到来"等结构中VP的词性是否发生改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句法构词理论的发展,语素和词两个核心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始结构中,"NP的VP"中的VP是完全不具备语法特征的词根,它所具有的语类特征是由功能语素赋予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存在于该结构中核心的性质与整个结构的性质相违背的矛盾,核心与向心结构之间的理论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 刘肖莲
    • 摘要: 现代汉语中,“这本书的出版”“春天的到来”等结构中VP的词性是否发生改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句法构词理论的发展,语素和词两个核心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始结构中,“NP的VP”中的VP是完全不具备语法特征的词根,它所具有的语类特征是由功能语素赋予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存在于该结构中核心的性质与整个结构的性质相违背的矛盾,核心与向心结构之间的理论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