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滑坡

古滑坡

古滑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649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大坝协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岩土锚固工程学术研讨会、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等;古滑坡的相关文献由62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长宝、任三绍、张永双等。

古滑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3.8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6649 占比:95.86%

总计:6936篇

古滑坡—发文趋势图

古滑坡

-研究学者

  • 郭长宝
  • 任三绍
  • 张永双
  • 吴瑞安
  • 杨志华
  • 陈剑
  • 刘杨晋
  • 刘筱怡
  • 刘超
  • 张怡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鸿; 吴娟
    • 摘要: 成都市某在建污水处理场地位于一个体积约118万m^(3)的古滑坡体中前部,因施工开挖导致古滑坡前缘局部复活。通过现场调查、试验及力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古滑坡开挖前后的稳定性,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和滑坡体特征提出两种治理方案,并对两种治理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确立了最终治理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该边坡滑坡问题。
    • 黄霖; 李祖能
    • 摘要: 文章以龙滩天湖特大桥古滑坡堆积体勘察项目为例,针对滑坡项目物探勘察阶段成果数据,使用三维可视化建模分析软件(EVS)对其进行建模技术处理,经二维反演数据与三维模型结合应用表明,基于EVS软件的高密度电法三维建模研究及应用展示,能够为古滑坡地质勘察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帮助,较为直观地呈现巨厚层松散体分布,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
    • 潘俊伟
    • 摘要: 江南造山带东段地跨江西、安徽、浙江三省,每年春夏之际,降雨不断,造成该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古滑坡堆积体是未来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物源,其识别和分布规律是地质灾害预测预防的重要基础,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Google Earth平台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该区域的古滑坡开展人工目视解译识别,将滑坡逐一勾绘,并进行了仔细检查与核对,建立了共有5047处滑坡的数据库,滑坡总面积527km^(2),其中最大的单体滑坡面积达到1475697m^(2)。通过ArcGIS平台对滑坡的数量、面积和点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解译的滑坡面积普遍较大,得到滑坡的基本分布规律为滑坡分布高密度在高程较高处。
    • 管学军; 吴干华
    • 摘要: 以牛首山滑坡前缘深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失稳为研究背景,对古滑坡前缘新开挖深基坑的变形和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所得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 周正飞; 徐磊; 安双个
    • 摘要: 武义县柳城镇大坪村山体因国道(G235)改建施工,诱发古滑坡表部失稳变形。经调查研究,结合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变形发育特征,认为该滑坡为一古滑坡,滑坡体岩土体结构松散,地形坡度前陡后缓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前缘切坡修路是古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古滑坡体现状整体稳定,其前缘滑坡舌地段的斜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采取截排水、挡墙支护和专业监测等措施进行防治。
    • 潘凯; 谢春庆; 柳天佳; 赵新杰; 吉锋
    • 摘要: 片岩具有蠕变性、力学各向异性、遇水软化、强度劣化等特性。某在建机场工程位于滇西片岩分布区,机场北东侧高填方边坡区发育大型滑坡,滑坡上垂直填方高达74m,边坡稳定性直接影响机场的建设、投资和安全。采用地质调查、钻探、井探、物探等方法,查明了滑坡现状特征;采用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参数反演研究了滑坡区岩土物理力学特性;采用传递系数法和数值法分析了滑坡和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得出:该滑坡为一古滑坡,历时变形破坏机制为牵引式和推移式复合滑移,填方前古滑坡整体稳定,填方后天然工况下欠稳定,暴雨及地震工况下不稳定,边坡稳定性受地形、填方荷载、岩性、降雨和地下水综合影响,预测边坡失稳后滑距为160~255m,建议采取“避让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方案。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抗剪强度参数取值、设计及灾害防治等具有参考价值。
    • 吴瑞安; 张永双; 郭长宝; 杨志华; 钟宁; 任三绍; 张怡颖
    • 摘要: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间与溃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是特大型岩质历史堵江滑坡,滑坡堰塞湖实际形成时间应该远早于2.15 ka BP,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溃决,完全溃决时间大约为1.08 ka BP,堰塞湖稳定保存时间大于1.07 ka。金沙江巴塘段大型堵江滑坡群并非由单次地质事件形成,而是由金沙江断裂带多次强烈地震诱发。
    • 郭长宝; 张永双; 刘定涛; 滑帅; 任三绍; 李雪; 金继军
    • 摘要: 位于白龙江断裂带的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规模巨大,受断裂活动、降雨入渗与河流侵蚀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多次发生复活-堵塞白龙江灾害事件,造成极大危害。为研究江顶崖古滑坡的复活机理,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滑体在含水率为10%、15%和20%条件下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滑体含水率为10%情况下,试验结束后仅在坡体中后部产生少量裂缝,但滑坡体整体还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滑体含水率为15%和20%情况下,滑坡均发生了破坏,在滑体含水率分别为15%、20%情况下坡体失稳所需离心加速度分别为100 g和50 g。试验测试分析表明,江顶崖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其变形先从坡体中后部开始,坡体中后部产生裂缝,随后裂缝逐渐向前缘扩展,最终裂缝贯通造成滑坡滑动破坏。滑坡体的变形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1)变形启动阶段(裂缝开始形成阶段);(2)变形加速阶段(裂缝加速发展阶段);(3)失稳阶段。通过离心模拟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复活的因素主要受降雨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是受前缘河流侵蚀牵引、降雨入渗造成滑坡中后部推移的耦合滑动。
    • 孙昊; 李天涛; 裴向军; 王守道; 伍先福; 江荣昊; 黄艺
    • 摘要: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位于青藏高缘东北隅,地处西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的连接部位。自中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数次间断性抬升和夷平作用,河谷强烈侵蚀下切。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隆务河两岸发育多处大型-特大型古滑坡。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本区内5处古滑坡存在明显变形迹象,已有裂缝明显扩展,出现多处新增裂缝,已建防治工程局部破坏。本文以同仁市隆务河左岸的隆务西山古滑坡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钻探、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西山古滑坡群的发育分布、变形特征、复活机理及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隆务河河谷的强烈下切是西山古滑坡群形成的主控因素;(2)野外调查发现,西山古滑坡群近期变形主要集中分布于滑坡群中部的Ⅴ^(#)、Ⅶ^(#)滑坡和北侧Ⅸ^(#)~Ⅻ^(#)滑坡,坡表陡坎及拉张裂缝发育,局部变形强烈;(3)降雨为西山滑坡群的发生复活的控制性因素,其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4)潜在滑坡失稳运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滑坡运移距离多在50~75 m,堆积区平均厚度在12~18 m,威胁范围广,危险性极大,建议对隆务西山古滑坡群开展变形监测及治理工作。
    • 田倩; 吴健; 赵东
    • 摘要: 提出一种新的古滑坡变形预测方法。首先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奇异值分解(SVD)对古滑坡变形数据进行分解,然后利用分项组合神经网络预测古滑坡复活区的变形,最后利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MF-DFA)进行古滑坡多标度趋势评价。以王家坡滑坡为例分析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组合分解模型EEMD-SVD较单项分解模型具有更强的数据分解能力,可有效实现滑坡变形数据的信息分解;基于神经网络的分项组合预测模型适用于滑坡变形预测,所得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基本在2%左右,预测精度较高,且外推预测显示滑坡变形仍会进一步增加,增加速率为1.23~1.36 mm/周期;MF-DFA模型的多标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滑坡变形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变形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与预测结果较为一致,可佐证前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