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
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

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扬州
  • 出版时间: 2012-09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硅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施硅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肥偏生产力,降低硅素稻谷生产效率,不仅增加了硅素供应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促进水稻对硅素的吸收.随着硅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产量、穗数、每穗粒数、硅素吸收总量、百公斤籽粒吸硅量、硅素吸收利用率、硅素农学利用率和硅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硅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先降后升,穗数于有效分蘖期追硅表现最高,其它均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追硅达到最高(低)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着施硅时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其中抽穗期追硅千粒重达到显著水平;而硅素生理利用率对施硅时期的响应不明显.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比例,移栽-幼穗分化期为20.69%-29.02%,幼穗分化-抽穗期为47.46%-59.65%,抽穗-成熟期为17.99%-25.52%,幼穗分化-抽穗期>移栽-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差异极显著.硅素阶段吸收速率表现的趋势与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硅素吸收呈现良好的协同增长性,产量与硅素吸收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硅提高幼穗分化-抽穗期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是大穗增产的生理基础.提高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尤其是幼穗分化-抽穗期,能有效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硅素积累量及硅素利用效率,进而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并促进库容的充实,进而达到施硅增产的目的.
  • 摘要:以超级稻两优培九组合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氮素处理条件下,该组合根系对于氮素处理响应的蛋白质差异.从3个品种根系发现80个差异蛋白,通过质谱鉴定了42种蛋白,7种蛋白为品种共有表达差异,29种蛋白为品种特异表达,低氮条件下蛋白差异高于高氮条件.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响应是主动的,通过激素和胞内信号系统,传递胁迫信息,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物质合成,促进根系生长,扩大吸收面积以提高对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在胁迫条件下,为避免胁迫造成的危害,通过增强系统的抗氧化能力和抗逆、修复能力,化解外界胁迫;高氮条件下,水稻根系可能通过增加碳代谢循环,产生更多的碳水化物,以平衡碳氮失调.
  • 摘要:研究高温对超级杂交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为广州地区抵御高温的栽培措施提供参考.以超级杂交稻组合天优998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胁迫,于抽穗开花期至灌浆结实期的不同生育阶段(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和黄熟期)分别对其进行不同程度(日最高气温分别为32、35、38、40和42℃,日较差为6℃)的高温处理.结果:高温胁迫下,剑叶SOD酶和POD酶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上升,光合活性降低,尤其以蜡熟期和黄熟期最为严重.另外,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其中以抽穗期籽粒以及乳熟期中下部籽粒的变化幅度最大.抽穗期和乳熟期剑叶受损的显著温度为日最高温度38℃,籽粒则为35℃;而35℃以上主要使蜡熟期和黄熟期剑叶光合能力显著降低,对籽粒影响并不大.抽穗期和乳熟期日最高温度38℃以上对水稻的源和库影响均比较大,但在蜡熟期和黄熟期主要影响剑叶光合活性.
  • 摘要:以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材,比较研究了4.5、7.5、10.5万株·hm-2三个种植密度下,雌穗分化与籽粒发育及败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密度对玉米雌穗原基开始分化的时间没有影响,对吐丝期分化的小花总数影响很小.但是高密度推迟了雌穗的分化进程,增加了未成熟花和未受精花的数目,导致正常成熟小花的数目降低.高密度加大了雌雄穗吐丝-开花间隔,降低了吐丝植株的比例,推迟了吐丝时间,使单株吐丝量减少,散粉持续时间缩短,这些均不利于受精作用,导致败育增加.正常受精的小花在灌浆期也会发生籽粒败育,尤其是在花后10d左右败育严重.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最终的穗粒数与开花期以及花后10d、20d的冠层底部透光率相关性显著,小花败育率与开花前的冠层底部透光率显著负相关.
  • 摘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取决于籽粒的灌浆,同时脱落酸(ABA)在籽粒的灌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明确ABA对水稻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运用比较蛋白组学的方法,分析了外源ABA对弱势籽粒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在外源ABA处理下共有111个蛋白出现差异表达,有31个磷酸化蛋白出现磷酸化及去磷酸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上述鉴定到的蛋白主要参与了弱势籽粒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发育、抗逆响应、光合代谢,并构建了ABA调控弱势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网络图谱,初步明确了ABA对弱势籽粒灌浆的调控机制,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摘要:以大穗型水稻品种金辉809为材料,研究籽粒灌浆期干湿交替处理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旨在揭示水分调控对水稻籽粒灌浆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运用GC/MS技术对籽粒代谢物进行相对定量分析,进而应用Heat map,PCA,SAM,Opls-da和Metpa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干湿交替处理下出现变化的代谢产物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处理下,有19个代谢物的含量上调表达,其中脯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己烷等参与氨基酸代谢途径,景天庚酮糖参与光合作用,2-羟基-1,2,3-丙三羧酸钙参与TCA循环,肌醇参与半乳糖代谢,丁烷参与糖酵解途径等.可见,干湿交替处理增强了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等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促进了物质与能量的代谢。此外,本研究还通过TMT(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与L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湿交替处理下籽粒总蛋白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共鉴定到13个蛋白点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其中5个蛋白点上调表达,8个蛋白点下调表达。通过对差异蛋白功能的鉴定分析发现,干湿交替处理能够促进籽粒灌浆过程中的抗逆响应、蛋白合成、淀粉合成、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物质转运与储存等生化过程。本研究应用相对定量代谢与蛋白组学明确了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对水分干湿交替处理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揭示水稻籽粒灌浆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胚乳细胞的发育状况决定着谷物籽粒的重量和品质.本试验以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为材料,精确标记颖果的发育天数,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胚乳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取得如下创新结果:1)不同谷物的胚乳囊形态不同:水稻为香蕉状,小麦和大麦为瓜子状,而玉米、高粱为呈瓢状.2)游离核和胚乳细胞的增殖以有丝分裂为主.游离核的分裂整齐,速度快,耗能少,在短时间内能为胚乳发展奠定很多细胞数.3)从胚乳表层细胞可分化出两种细胞类型.由位于胚乳腔或胎座旁的表层细胞分化出胚乳传递细胞,而由其他部位的表层细胞分化出糊粉层细胞.4)淀粉体的发生具有多样性.发现高粱内胚乳细胞中有1至数个产生淀粉体的发生中心.由发生中心产生许多质体管,淀粉在质体管基质中合成并形成淀粉粒,质体管因淀粉粒膨大离开发生中心而成为淀粉体.5)内胚乳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核形交和核衰亡等现象,在核形变和衰亡过程中淀粉体仍能生长.6)颖果养分运输组织主要分为维管束、合点、珠心突起、胚乳传递细胞带、糊粉层等.由维管束卸出的灌浆物质需经过质外体后才能进入胚乳组织.胚乳传递细胞和糊粉层细胞在转运灌浆物质进入内胚乳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糊粉层和有色层的形成与“灌浆废物”分别在胞乳表层细胞和珠心突起细胞中的积聚有关.玉米胚乳转移细胞及其珠心突起细胞积聚“灌浆废物”较多,使颖果基部产生黑色层.
  • 摘要:选用粳稻品种越光、籼稻品种IR72和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灌浆结实期籽粒中粗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籽粒中脂肪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优质粳稻越光籽粒中脂肪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极著高于食味较差的水稻品种IR72和冈优527,说明稻米中脂肪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能对稻米食味品质有重要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表明,越光和IR72籽粒中主要含有10种脂肪酸组分,而冈优527籽粒中主要含有13种脂肪酸成分,说明不同品种中脂肪酸组分存在差异.灌浆期三个水稻品种籽粒中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呈不规则变化,但籽粒中脂肪酸均以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含量最高,其含量总和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0%以上,说明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是组成稻米脂肪酸的主要成分.
  • 摘要:以筛选获得的一份表现低淀粉粘滞特性的籼稻种质清卢占11和一个常规籼稻品种桂朝2号及一个糯稻品种苏御糯为材料,研究了导致清卢占11稻米低淀粉粘滞性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清卢占11稻米籽粒透明、无垩白,其含水量、租蛋白含量、总淀粉含量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与桂朝2号接近,但胶稠度极显著高于桂朝2号和苏御糯;清卢占11米粉RVA谱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均极显著低于桂朝2号;经对二硫苏糖醇和硝酸银处理的米粉以及淀粉RVA谱比较,发现蛋白质结构和α-淀粉酶活性与清卢占11米粉的低淀粉粘滞性无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清卢占11稻米淀粉粒较小且均一规则;清卢占11淀粉膨胀力非常小且难以彻底糊化.综合上述结果,推测清卢占11稻米的低淀粉粘滞性可能与其具有较小且均一的淀粉粒和淀粉粒难以膨胀、糊化的特性有关。
  • 摘要:以武育粳3号腹白和心白突变体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比较研究了粳稻籽粒腹白和心白部位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腹白和心白部位在淀粉粒和蛋白体形态特征上差异显著.腹白部位的胚乳细胞呈方形,细胞内复合淀粉粒呈较大的椭圆体;约有47.9%的淀粉粒直径大于9.0μm,在外界压力下易裂解成多角形的单粒淀粉;但蛋白体积累不充分,未能完全填充淀粉粒之间的空隙.心白部位的胚乳细胞多是狭长形;细胞内淀粉粒发育不完全,大小分布不均匀,其中粒径小于5.0μm的淀粉粒达到了77.0%,在外力作用下易裂解成碎石块状的单粒淀粉;且蛋白体较少,淀粉粒和蛋白间结合疏松,空隙较大.据此,推测蛋白体积累不充分可能是腹白形成的一个原因,而淀粉粒发育不完全可能与心白形成有关。
  • 摘要:选取吉林省2007年—2011年新育成并参加省区域试验的611个品种(系)的米质分析,结果表明晚熟品种的米质状况最好,中熟和中晚熟品种的品质相对较差.在品质性状上,糙米率、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有92%以上品种能够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但是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是制约我省水稻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的主要因素.
  • 摘要:以青农105和农大108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6个密度处理,研究品种、播期和密度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淀粉糊化特性和籽粒品质有显著影响,且品种是影响淀粉糊化特性和籽粒脂肪含量的关键因子,播期是影响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青农105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大,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较低,淀粉糊化特性优于农大108.随着播期推迟,淀粉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升高,崩解值先降低后升高,糊化温度降低;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说明,试验播期范围内,晚播有利于改良淀粉糊化特性;适期播种能改善籽粒品质.密度对淀粉糊化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较小.糊化参数中,崩解值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的改良潜力.相关分析表明,峰值黏度与谷值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回复值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显著负相关;糊化温度与峰值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负相关;崩解值与谷值黏度、终值黏度显著负相关。籽粒品质与淀粉糊化特性也存在一定关系。
  •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氮互作对玉米淀粉粒度分布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淀粉粒粒径分布范围为0.38~39.78 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分布呈三峰曲线,数目分布则表现为单峰分布,以3.5μm及7.4μm为分界点,将玉米淀粉粒分为小型(<3.5μm)、中型(3.5~7.4μm)及大型(>7.4μm)淀粉粒.玉米淀粉粒主要由小型淀粉粒组成,但其对体积及表面积分布的贡献率较低.水分、氮肥及其互作对淀粉粒度分布有显著影响.增施氮肥能显著降低小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的百分比,显著增加大型淀粉粒表面积及中型和大型淀粉粒数目的百分比;水分亏缺能增加小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的百分比,降低大型淀粉粒体积和中型淀粉粒表面积的百分比.增施氮肥及灌水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及总淀粉、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以及支链淀粉在总淀粉中的比例,有利于改善籽粒品质.
  • 摘要:我国传统的名贵地方香稻品种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严格的地域性和低产量,严格限制了生产规模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地方资源,扩大香稻生产面积,2008-2010年在湖南省永顺县颗砂乡高枧村桂溶坪小组和江永县源口乡(富坑乡)黄土岭村的香稻原产地(APF)与普通地(CPF)、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研基地(CPF)进行了中国传统香稻产区与非产区的比较试验,以及传统香稻产地模拟比较试验.试验材料为香稻品种Basmati,湘晚籼#13,中香1号,非香稻常规品种黄华占.试验采用GC-MS交替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定性定量分析香气质量。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是基因型长期富集当地特定的营养元素种类及其含量而形成的生态型,是基因型与其特殊生境互作的结果。
  • 摘要:基于3个小麦品种的播期和密度处理的田间试验,以生理发育时间(PDT)为小麦生长发育的驱动因子,对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DMA)、出苗至灌浆期或成熟期PDT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了基于相对LAI(RLAI)、相对DMA (RDMA)和相对PDT(RPDT)的小麦RLAI的动态模型及小麦RDMA动态模型.其中,小麦相对叶面积指数(RLAI)的动态模型为y=(0.0435 +0.2546x)/(1-3.0684x+2.8572x2),小麦相对干物质积累(RDMA)动态模型为y=1.0262/(1+e1.716+6.1718x)1/0.4941.结果表明,有理函数可以较好的反映小麦的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式,模型预测的RRMSE为19.40%,R2为0.9292;Richards方程能够准确描述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式,模型预测的RRMSE为12.69%,R2为0.9698。
  • 摘要:为了探讨多效唑对大豆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两对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大豆品系A31和605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于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研究了不同叶型大豆品系对多效唑的反应.结果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大豆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改善了叶片的生理功能和产量性状,籽粒蛋白质的含量得到了提高,降低了脂肪含量.不同叶型品系对多效唑的反应不同,表现为圆叶品系的增产效果好于尖叶品系。
  •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陕单255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三个氮素水平,低氮(基0+追0)、中氮(基5.93kgN/亩+追6.72kgN/亩)和高氮(基11.86kgN/亩+追13.44kgN/亩),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密度为4000株/亩.通过研究旱作条件下三种施氮水平在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对两个玉米品种的根系生长、生物量积累、叶片光合特征、耗水等内容的观测,以揭示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光合功能特性和生物量积累方面对氮素水平的生理反应机制.
  • 摘要:为明确水稻优化定抛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四川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优化定抛和精确定量对水稻茎蘖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显著影响各生育时期水稻茎蘖数及各阶段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同时导致产量的显著差异.仁寿生态点,采用50 d秧龄优化定抛技术显著增加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总量,促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的提高;郫县生态点,50 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促进开花后的植株氮素的积累,促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的增加,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雅安生态点,50 d秧龄单苗手插能协调干物质和氮素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合理积累,提高群体颖花量,实现了水稻的高产稳产.整体看来,优化定抛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四川具适应性较强,推广意义较高.
  •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黄淮海免耕夏玉米栽培节水问题,于2011年进行了1年2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农艺措施(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处理A(播后镇压)、B(播后镇压+秸秆覆盖)、C(播后镇压+保水剂)和处理D(播后镇压结合秸秆平茬覆盖和保水剂)比处理E(播种后覆土)在地表下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4.88%、8.78%、5.63%和11.90%,水分蒸发减少了16.33%、103.78%、28.37%和128.77%,产量提高了9.68%、17.60%、11.78%和24.01%,水分利用效率也增加了9.64%、17.55%、11.71%、23.96%.这种作用在夏玉米的生长前期更明显.拔节前的土壤水分比较,处理A、B、C、D比E增加了8.74%、15.81%、10.48%和20.28%,水分蒸发减少了17.81%、164.68%、40.35%和209.43%%.处理D(播后镇压结合秸秆平茬覆盖和保水剂)集成了镇压、秸秆覆盖、保水剂的作用,能够充分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抑制水分蒸发.建议在黄淮海区夏玉米实行播后镇压结合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结合增加保水剂的应用.
  • 摘要:通过测定花角期叶片中N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油菜叶片衰老过程中N素的转运,结果表明:(1)叶片中N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叶片的衰老逐渐下降,单位面积N素含量下降的趋势可用三次曲线拟合;(2)短柄叶和无柄叶在衰老过程中分别有80%和70%左右的N素输往其它器官;(3)叶片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N与总N量的比例逐渐升高;(4)施用N肥能提高叶片中的N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N素的输出比例,而施用P、K肥的作用较小.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根系性状对磷素处理的反应,试验设五个磷处理:0、0.5、1、1.5、2mmol L-1 P,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测定主根长、根冠比、根体积等根系性状.苗期,在0mmol L-1、0.5mmol L-1和1mmol L-1浓度下,锦豆33的主根长度都显著长于铁丰3号;开花期,不同磷浓度处理下,磷高效品种主根长、根冠比均多显著高于磷低效品种.两个品种的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在不同的生育时期都表现出差异,但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两品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的磷素浓度亦有所不同不同生育时期磷效率基因型大豆根系性状对磷浓度的反应比较复杂,不能仅根据某时期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作为磷高效基因型筛选的指标.在苗期和开花期,用主根长度和根冠比,在分枝期,用根冠比和根体积,在结荚期,用主根长、根冠比和根系活力在适宜的磷浓度下可以作为筛选磷高效基因型的参考指标.
  • 摘要: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金优402为研究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条件下,外源激素赤霉酸对水稻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水分条件和5种氮素营养(NH4+-N/NO3-N为0/100、25/75、50/50、75/25、100/0)条件,共15个处理:即正常水分处理,作为试验的对照;水分胁迫处理和水分胁迫加赤霉酸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抑制水稻叶面积扩展,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腩氨酸的积累;添加赤霉酸则将除脯氨酸外的上述水稻的各项生理参数显著地提高到接近对照的水平.添加外源赤霉酸可以通过维持水稻膜渗透、增加叶面积、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机制,改善水稻幼苗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在水分胁迫下,NH4+-N/NO3--N为25/75的氮素营养最有利于缓解胁迫的影响,水分胁迫添加赤霉酸后,则以NH4+-N/NO3-N为50/50的氮素营养效果最佳.
  • 摘要:选取5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水稻,研究了镉胁迫对不同类型水稻的生长发育、镉吸收和积累以及钙、镁、磷和钾等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的降低了水稻的产量、穗数、结实率以及各时期的干物质重,千粒重受影响较小.镉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生育前中期,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减弱.镉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影响存在差异,汕优63和秀水63的生长受镉影响较小,耐镉性较强.不同类型水稻镉含量存在着差异,因类型和生育期而异.水稻镉含量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减低,即分蘖期最高,拔节期次之,抽穗期再次之,成熟期最低.镉胁迫影响水稻对钙、镁、磷和钾的吸收,分为促进和抑制两种作用,即促进了钙的吸收,抑制了镁、磷和钾的吸收.镉胁迫不仅影响钙、镁、磷和钾的吸收,同时也影响其在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和积累,且不同类型水稻影响效果不同.
  • 摘要:2006年选用清洁粘质壤土(对照,铜浓度32 mg·kg-1)制备200和400 mg·kg-1铜污染土壤,在土培池群体栽培条件下,以矮仔占和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进行持续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土壤总铜、可交换态铜浓度以及铜污染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年度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原因.2007~2010年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期内清洁土壤总铜以及可交换态铜含量变化很小,铜处理使之明显增加;随时间推移,铜污染土壤总铜浓度略有下降,而可交换态浓度大幅下降,最大降幅接近70%.200、400 mg·kg-1铜处理使前两年水稻成熟期平均分别推迟2~5 d和6~7 d,但后两年无明显变化.土壤铜污染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抑制程度逐年减小,两品种趋势一致.200、400 mg·kg-1铜处理使2007年水稻产量平均减少17%、24%,随着时间推移减产幅度明显下降,后两年处理间没有差异,两品种趋势一致.铜污染条件下水稻减产主要与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减少有关,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水稻成熟期土壤可交换态铜浓度与铜胁迫下对应生长季水稻抽穗和成熟期推迟的天数以及茎蘖发生、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的下降幅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土壤铜污染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使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下降进而使水稻减产;土壤铜污染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逐年减小,这可能与土壤可交换态铜含量持续降低有关.
  • 摘要:为充分利用河北低平原区蕴藏丰富的咸水资源,弥补淡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在连续定位灌溉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溉水矿化度作为主处理,以不同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矿化度梯度咸水灌溉对小麦产量、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及叶片Ca2+、K+、Na及K+/Na+的影响及其与品种耐盐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强,表现在氧化物质MDA增加、渗透调节物质PRO的增多、叶片中无机调节离子Na+增多、高矿化度下Ca2+的减少和K+/Na+值的降低上;灌溉水的矿化度超过4g·L-1时,小麦的产量明显的降低,石家庄8号从产量、产量耐盐指数和高的K+/Na+来看表现较强的耐盐特性;因此逆境条件下品种的选择是高产的基础,从作物耐盐性和产量的角度多年连续灌溉,灌溉水的矿化度不宜超过4g·L-1.
  • 摘要:明确土壤紧实和淹水复合胁迫玉米根系内源激素变化及对其激素平衡的影响.采用微区桶栽,设计了紧实和淹水复合胁迫试验,研究了玉米根系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紧实胁迫下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受阻,根冠比降低,根系的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ABA含量显著增加,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IAA、GA、ZR含量显著下降,ABA含量增加,复合胁迫有加重趋势.紧实胁迫和淹水复合IAA/ABA、GA/AB、ZR/ABA比值低于正常紧实土壤,而IAA/ZR则高于正常紧实土壤,激素平衡被打破.紧实胁迫及复合胁迫改变了根系内源激素及其平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 摘要:经过5年试验研究,在滨海盐碱地棉田土壤盐分和养分变化、不同肥力盐碱地抗虫棉生长发育特点、不同产量水平盐碱地抗虫棉养分吸收利用、土壤盐分和养分对抗虫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互作效应以及盐碱地棉花施用N、P、K肥的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了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并不断培肥地力改良盐碱地提高棉花产量的技术途径,建立了适应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生产以“培肥地力、分类施肥”为主要内容的肥料运筹技术,显著提升了山东滨海盐碱地棉花生产技术水平.
  • 摘要:探讨低钾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为培育钾高效率基因型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钾不敏感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GD1617和钾敏感型大豆品系铁95079-2、铁95068-5为供试材料,设低钾和高钾2个处理,测定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重和各器官的含钾量,比较不同基因型大豆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低钾不敏感型大豆沈农6号和GD1617在低钾条件下,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含钾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与高钾处理的植株比较接近,且成熟期无论是籽粒、荚皮,还是茎秆,均表现了相对较高的含钾量,钾利用效率和钾经济效率比亦均较高;而低钾敏感型大豆铁9507-22和铁95068-5则表现相反。低钾不敏感型大豆对钾肥的吸收利用能力较高,而低钾敏感型大豆较低。
  • 摘要:近些年来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加快,加之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偏高和大气环境的酸化.重金属污染区的稻米镉超标问题突出,其污染面之大、污染物含量之高,已经严重影响了稻米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为了降低水稻对重金属镉的吸收,以及在稻米中的积累,2010-2012年在中度污染区进行大田小区定位试验,选用对镉吸收积累差异较大的常规稻和杂交稻,比较了不同石灰施用量条件下,水稻植株对镉的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早稻试验中不施用石灰的条件下,株两优211、湘早籼24号、金优974和湘早籼45号在成熟期糙米中的镉含量分别为:0.485、0.570、0.410和0.448mg/kg;随着石灰施用量的增加糙米中镉含量明显下降,施用石灰可以显著降低糙米中的镉含量,石灰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每亩施150kg时,糙米中的镉含量在0.2-0.3mg/kg之间,接近于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两个常规稻品种的下降幅度没有杂交稻品种大.在不施用石灰条件下,早稻在幼穗分化期植株体内的镉积累量只有0.023 mg/m2,在抽穗期,体内的镉积累量达0.339mg/m2,富集在茎鞘和穗部分别占53.6%和34.2%.在成熟期,体内的镉积累量达0.977 mg/m2,82.2%分布在茎叶中,糙米中只占总吸收量的13.9%.连续3年5季均表现相同的规律.可见在中度污染区施用石灰可降低稻米镉的含量.
  • 摘要:不断升高的地表臭氧浓度使作物生长受抑、产量下降,但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则不太清楚,特别是食味品质.本文依托独特的自由空气中臭氧浓度增高(Free Air ozone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FACE)技术平台,以本地主栽品种武运粳21为供试材料,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和高臭氧浓度(比大气背景臭氧浓度高50%)两个水平,研究了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对粳稻物性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物性分析仪测定结果表明,高浓度臭氧使熟米硬度平均增加了13.6%(P<0.05).食味计测定结果显示,高浓度臭氧使稻米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综合值分别下降0.8%(P>0.1)、6.2%(P<0.1)、2.6%(P<0.1)、5.1%(P<0.05)、4.3%(P<0.05),使完整性增加2.0%(P<0.1).不同年度间稻米物性和食味品质的差异较大,但年度与臭氧间的交互作用多未达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未来高浓度臭氧环境生长的稻米蒸煮后呈变硬趋势,食味品质总体变劣.
  • 摘要:研究FACE条件下大气O3浓度升高影响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的相关生理机制,为小麦籽粒品质调优栽培提供依据.试验于2008-2010年应用FACE研究平台,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O3浓度处理为主区,设O3浓度升高处理(E-O3)和正常自然环境(A-O3)两个处理,处理圈臭氧浓度为实测对照圈臭氧浓度(正常大气下臭氧浓度)的1.5倍左右;以品种为副区,供试品种为扬麦16、扬麦15、扬辐麦2号、烟农19和嘉兴002五个品种.(1)大气O3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了9.0%(2.3%~19.5%),但蛋白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平均下降了11.5%(-2.6%~20.8%);(2)大气O3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平均下降了17.0%(11.9%~26.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平均降幅达到了34.2%(26.7%~43.1%);(3)大气O3浓度降低植株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平均下降了14.72%(8.6%~26.2%);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平均降低了23.98%(0.8%~51.9%);籽粒氮素积累量平均降低了10.8%(0.2%~25.0%).(4)大气03浓度升高降低了花后籽粒中GS和GOGAT酶活性,且对前中期酶活性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5)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量、GS(7天)和GOGAT(7天)活性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且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籽粒GS活性和GOGAT活性,花后氮素积累量的直接作用最小.FACE条件下O3浓度升高降低了小麦叶片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导致植株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显著降低;小麦根系活力下降,植株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量的大幅度减少,造成了花后籽粒灌浆养分供应不足,籽粒氮素积累量下降;同时籽粒中GS和GOGAT酶活性的下降,蛋白质的合成功能下降.花后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底物积累量和合成相关酶活性的下降,从而降低了籽粒蛋白质的积累量.
  • 摘要: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呈现显著的季节和昼夜差异.未来气温将以更快的速度递增,且冬春季和夜间的升温幅度分别显著高于夏秋季和白天.冬小麦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作物,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目前关于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上,基于作物系统层面的试验研究不多.至今,关于气候变暖对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在影响的预测,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亟待田间试验的理论支撑和验证.因此,田间增温条件下,研究冬小麦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不仅可以降低对未来粮食生产预测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冬小麦品种改良和耕作栽培技术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 摘要:UV-B对植物的负的生物学效应已属公认,但是UV-B促进生长等正的生物学效应尚无报道.用反复筛选到的在幼苗期生长受一定强度UV-B促进的冬小麦品系119和受抑制的冬小麦品系120为材料,在出苗后进行长期UV-B照射,或是在二叶即将展开时进行临时UV-B照射处理,比较了二者在生长、光合作用相关指标、UV吸收物质、膜的透性、以及ABA代谢、H2O2积累等指标.结果表明,与120相比,UV-B处理导致119幼苗的株高、干重等生长指标受到促进,膜的完整性及PSⅡ功能得到改善,而120的受到抑制.进一步分析发现,二者在H2O2及ABA含量方面存在差异,UV-B处理导致120的H2O2含量增加,而119的没有明显变化,119的ABA含量受到UV-B的诱导合成而120的变化不明显.DAB染色结果显示UV-B处理导致120的气孔保卫细胞和表皮毛内有大量H2O2积累而119没有积累,ABA处理能够减轻UV-B辐射导致的H2O2的积累,说明二者在ROS代谢上存在差异.此外,119的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UV吸收物质的合成受到促进,而120的类胡萝卜素受到抑制,类黄酮变化不明显.综合上述结果,分析119与120产生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是由于2品系在UV吸收物质的诱导合成上存在差异所致.由于UV吸收物质的差异导致进入到119内部的UV-B量减少,这个量正好作为一种信号激活了ABA的诱导合成,并提高了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导致细胞内的ROS及H2O2被及时清除,导致PSⅡ活性增强,膜的功能得到巩固,形成有利于生长的条件,整体表现为促进效应.而120由于进入内部的UV-B强度大,对机体是一种伤害,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完整性及功能受到破坏,产生过多的ROS又造成了膜系统的损伤和PSⅡ活性的降低,导致出现代谢障碍,整体表现出抑制效应.
  • 摘要: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了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6种不同栽培模式,并观察上述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2.0t hm-2和10.9t 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分别高出41.6%和29.1%.与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增加.上述两处理还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并提高了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抽穗后的根冠比和根系伤流量。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水稻群体质量,获得更高产量。
  • 摘要:研究了棉花无土苗裸地移栽和覆膜移栽对无土苗根系形成、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以南抗9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移栽方式的方法,研究移栽方式对棉花无土苗根系形成及根尖IAA、ATP含量的影响;与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相比,栽后30d内,裸地移栽苗根系IAA和ATP含量低,根系活性表面积、根原基发生和侧根数少,干物重增长慢,分布范围小,特别是栽后8-9 d内,根系生理活性和形成处于停滞状态.通过覆膜移栽后根系ATP和IAA含量等生理活性显著提高,根系形成速度加快,移栽24 d后,根系发展及生理活性已与营养钵移栽苗基本相似;无土苗通过配套覆膜移栽能有效促进地下部根系生长,进而达到促进地上部生长的目的.
  • 摘要:研制新建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该平台采用分布式拓扑结构,通过监测系统实时探知温度、湿度、光照和压力等气象因子及大气中目标气体浓度的变化,利用温、湿度调控系统、布气系统实现对外界环境的动态模拟,使控制区域内的气象因子与外界基本保持一致,并使气体浓度达预定目标要求;本平台设置室外对照(Ambient)、室内对照(CK)、高浓度臭氧([O3])、、高浓度二氧化碳([CO2])、高浓度O3和CO2[O3×CO2])等共5个处理,其中室内对照实时模拟室外环境,高浓度O3处理的[O3]为Ambient的1.6倍,而高浓度CO2处理的[CO2]比Ambient高200 ppm;O3×CO2处理的O3和CO2浓度则分别为外界[O3]的1.6倍和比大气[CO2]高200 ppm.2011年水稻生长季运行结果表明,[CO2]和[O3]控制精度在90%以上的时间占总布气时间的比例分别达95%和80%以上;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控制精度在90%以上的时间均占总运行时间的95%以上;平台光照控制精度在90%以上的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75%以上;整个布气期间,CO2和O3浓度平均控制目标完成比(TAR)分别为1.01和1.00;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压TAR分别达1.01、0.99、0.96和1.00.稳态熏蒸测试结果表明,气室内O3、CO2、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匀,控制稳定.
  • 摘要:以两个小麦品种和两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8thm-2,水稻产量<10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9thm-2,水稻产量>12t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256 kg hm-2,水稻分别为256、79、321kg 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产籽利用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 摘要: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三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后期根系活性、群体透光率和抗倒伏性等方面,探究了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好,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光合势、粒叶比、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撒抛,且后期通风透光性好,群体衰老慢,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抗倒伏性强,产量高.有序摆抛栽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各时期生长优势显著,产量潜力大,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的精良基础.
  • 摘要:通过在稻茬进行扬麦20密肥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9000kg hm-2)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整个生育期磷素积累量动态变化采用Richards方程拟合.超高产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成熟期磷素积累量,分别达28kg hm-2、22kg hm-2、46kg hm-2、68kg 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磷素吸收高峰期出现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其次为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茎鞘、穗及成熟期颖壳+穗轴、籽粒磷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达21kg hm-2、8kg hm-2、9kg hm-2和45kg hm-2以上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花后叶片磷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茎鞘磷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磷素转运量低于9kg hm-2,茎鞘磷素转运量高于15kghm-2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超高产群体百公斤籽粒吸磷量在0.84~0.88kg,磷素利用效率在113.60~118.93kg kg-1,磷收获指数在0.64~0.67。
  • 摘要: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于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 (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B1),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著与极显著差异;A2与B2互作显著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增加抽穗期稻穗茎的ABA浓度,可以提高茎鞘干物质运转率、抽穗期茎鞘NSC含量、籽粒结实率和粒重.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及14C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花后穗部干物质分配及光合产物滞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亏缺下水地品种郑引1号穗部颖壳等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上升,而旱地品种普冰143则略降.收获期,旱地品种颖壳、内外稃中14C同化物滞留率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水地品种则下降(p<0.01).水分亏缺下,灌浆中期普冰143籽粒中14C同化物分配率(79.2%)高于正常供水处理(74.9%).水地品种郑引1号则低于正常供水处理.收获期,水分亏缺处理下旱地品种籽粒中14C同化物分配率变化不明显,水地品种则显著上升.水分亏缺下,郑引1号小穗数下降19.3%,普冰143下降17.9%,郑引1号千粒重下降13.5%,普冰143则增加3.6%.水分亏缺导致水地品种穗部颖壳、内外稃中的同化物滞留率增高,可能与灌浆中后期穗光合产物和穗部同化物在颖壳、内外稃中的积累有关.
  • 摘要:利用能持续精确控制土壤含水量的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灌浆结实期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0%、75%和60%)对鲜食糯玉米功能特性(籽粒组分、晶体特性、物性与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影响较小,淀粉含量在土壤含水量90%时较低,水分胁迫增加了蛋白质、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两品种变化不一.水分胁迫没有改变淀粉的结晶类型,但结晶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呈降低趋势.籽粒硬度苏玉糯5号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而渝糯7号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水分胁迫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黏着性,但糊化温度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籽粒中淀粉、蛋白及其组分和结晶度的变化,导致其物性和糊化特性发生改变。
  • 摘要:直播水稻由于播期的推迟,结实期温光资源下降,影响籽粒灌浆充实,进而影响直播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本研究通过科学的水分管理,调控直播水稻的籽粒灌浆与充实,达到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的目的.本试验采取盆栽与大田2种栽培方式,结实期设置充分灌溉(土壤水势为0kPa)、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干至土壤水势为-25kPa时复水)和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干至土壤水势为-50kPa时复水)3种水分管理方式,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直播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与对照充分灌溉相比,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下降的速度比充分灌溉更快,表明水分亏缺加速了植株物质转运;储藏性碳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从茎秆向籽粒运转量分别增加了18.4-10.7个百分点和8.1-6.5个百分点;14C固定的碳在盆栽试验中,从茎秆向籽粒运转量分别增加了 11-27个百分点;轻干-湿交替灌溉2个试验中籽粒增产6.8-11.2%,但重干-湿交替灌溉是减产的;轻干-湿交替灌溉降低了垩白率和垩白度,提高了淀粉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减小了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消碱值.重干-湿交替灌溉的结果则相反.因此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能够加速籽粒的灌浆充实,提高直播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
  • 摘要:维生素E(vitamin E)是人与动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根据侧链的饱和度分为生育酚和三烯生育酚,水稻种子中含有生育酚和三烯生育酚.本研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8份籼稻和16份粳稻品种糙米中维生素E各异构体的含量.结果表明,种子中各异构体的含量在籼稻与粳稻间存在显著差异,粳稻种子中的生育酚和维生素E含量一般要高于籼稻;籼稻种子中三烯生育酚与生育酚的比值(1.61)极显著高于粳稻(0.95),籼稻中以γ-三烯生育酚为主,而粳稻中主要含α-生育酚.水稻种子中同种类型异构体(即α-型间或γ-型间)含量间具有显著正相关,但γ-型与α-型异构体间呈显著负相关.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种子中维生素E的代谢调控和营养品质改良提供了有益的表型数据.
  • 摘要:以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籽粒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籽粒物性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且基肥配比对物性特征参数(除脆度)影响大于拔节期追氮.物性参数中,黏着性、脆度和咀嚼度变异系数较高.基肥处理中,总体上以氮磷钾肥合理配施(N 75 kg hm-2 +P2O5 75 kg hm-2+K2O75 kg hm-2)时硬度、脆度、黏着性(绝对值)、弹性、黏聚性和咀嚼度较高,回复值适中.随着拔节期追氮量增加,硬度、脆度、黏聚性、咀嚼度和回复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黏着性在不追氮和追氮150 kg hm-2处理下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追氮300kghm-2处理,弹性受追氮量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硬度和脆度与弹性、黏聚性和咀嚼度显著正相关.黏着性与弹性、咀嚼度显著负相关,与回复性显著正相关.弹性、黏聚性和咀嚼度两两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肥料处理下,综合考虑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两品种均表现为氮磷钾均衡基施并拔节期适量追氮时籽粒具有较好的黏着性、咀嚼度和脆度,且籽粒硬度苏玉糯5号在该处理显著低于渝糯7号。
  •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程度,选取鲁单98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双行交错种植、双行平行种植、等行距种植3种种植方式,分别在玉米出苗后17d、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灌浆期取样,分析了根、茎、叶、叶鞘、全株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建立了大田条件下鲁单981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数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相同生育时期,以双行交错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对全株、根、茎、叶、叶鞘5个器官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数学模型有所不同.
  •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物质生产、经济效益和氮肥利用的影响,设置四种施氮模式:N0(CK)、N1(基肥30+大口肥120+吐丝肥30)、N2(基肥60+大口肥120)、N3(基肥120+大口肥120+吐丝肥30),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改善了夏玉米产量因子、提高了产量.氮肥适量后移显著改善穗部性状,穗粒数提高34.7粒(N1与N0相比)、28.5粒(N1与N2相比),收获指数提高11.3~17.1%,N1与N0、N2相比分别增产1590kg/hm2、60.6kg/hm2.在同等施氮量的情况下,氮肥部分能增加产量收入,但不能使纯收益、产投比提高.夏玉米吐丝期施氮显著增加灌浆期干物质积累(N1、N3的干物质与N2相比分别提高2153kg/hm2、2319.4kg/hm2)、灌浆期LAI (N1、N3的LAI与N2相比分别提高0.10、0.16),LAI峰值从吐丝期后移到吐丝后25天.施氮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花前花后生物量;氮肥部分后移到吐丝期可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适当降低氮肥投入,每千克氮多生产4.3kg玉米;氮肥用量相同,氮肥适当后移,每千克氮多生产0.56kg玉米.因此,合理的施氮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增产,而且有好的经济效益.
  • 摘要:以2个节水抗旱品种旱优113(杂交籼稻)和旱优8号(杂交粳稻)及2个当地高产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为材料,种植于土培池和大田,自移栽后10d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处理,旨在探明节水抗旱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生理基础.与常规灌溉相比,当地高产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显著降低,两种灌溉方式间的节水抗旱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节水灌溉显著减少灌溉水量,提高灌溉水生产力(产量/灌溉水量),节水抗旱品种灌溉水生产力增幅大于当地高产品种.与当地高产品种相比较,节水抗旱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相对分蘖数和每穗颖花数(节水灌溉分蘖数或颖花数/常规灌溉分蘖数或颖花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整个生育期绿叶面积持续期长,抽穗期根重较高、抽穗后根系氧化力、根系和叶片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剑叶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茎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运转率和收获指数较高.土培池与大田试验结果趋势一致.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节水抗旱品种比当地高产品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节水抗旱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较好的根系性能和地上部植株较强的生理活性是其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理基础.
  • 摘要:调查研究2008-2009年江苏武进区漕桥(品种为武香粳9号)和前黄(品种为武运粳7号)等2个大于6.7 hm2机插粳稻高产示范方,探讨机插粳稻养分吸收分配特征,并对高产精确定量施肥参数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粳稻产量的80%左右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抽穗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出,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入;抽穗后氮素的转运贡献率也主要来自叶片.机插粳稻对氮的吸收量随产量升高而增加,增加量主要来自抽穗后;随着产量提高,抽穗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均上升,对磷钾的吸收量上升但吸收比例却有下降的趋势;成熟期氮收获指数在0.51~0.61之间,磷收获指数在0.75左右,钾收获指数接近0.20;高产机插粳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2.0~2.1 kg,氮磷钾吸收比例为2∶0.9∶1.4.
  • 摘要:在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分别为55.7 mm和73.6mm条件下,试验采用随机取组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式,研究了春季水分管理对冬小麦耗水构成与生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2种处理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10.37~458.10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16.40~21.04 kg hm-2 mm-1.其中以2012年灌水总量为240 mm,总耗水量为420.90mm的I04-12处理获得的产量最高,达到8856.10kghm-2,且灌水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冬小麦耗水量随灌水次与产量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各处理播种到起身期和拔节到成熟期是小麦耗水量较大的时期.早灌春一水的提高了小麦营养器官开花前贮存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降低了开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上结论可为指导小麦春季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研究明确纳米碳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创制纳米增效肥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纳米碳不同施用量处理,对烤烟生理特性和养分积累特征进行检测分析.施用纳米碳增加了烤烟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烤烟植株生长发育.成熟期,3个纳米碳处理烤烟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6.33%、10.56%、10.00%和6.64%、19.51%、21.58%.施用纳米碳能明显提高烤烟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改善叶片光合性能,是促进烟株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原因.施用纳米碳能不同程度提高烤烟植株各器官氮素和钾素含量,成熟期叶片钾素含量增加幅度达到21.05%~36.84%,有利于改善烟叶品质.施用纳米碳提高了烤烟养分吸收效率,促进了烟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单株养分积累量明显提高.施用纳米碳能够促进烤烟植株生长发育,促进烟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烟叶品质.
  • 摘要:为探明不同生态地点间水稻的产量表现及氮肥利用率特点,于2011~2012年在湖南长沙、广东怀集、广西宾阳、海南海口(2012)、贵州兴义(2012)、湖南桂东(2012)6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种氮肥处理(N1:总施氮量225 kgN hm-2; N2:其中2011年长沙、怀集、宾阳的总施氮量112.5 kgN hm-2、2012年是根据2011年的产量结果对N2的施氮量进行了调整,依据叶绿素仪(SPAD)的测定值与设定值比较决定施氮,即SSNM氮肥管理模式,海口的总施氮量161 kgN hm-2; N3:总施氮量0kgNhm-2),以杂交稻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常规稻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试验为材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3次重复,以施氮处理为主区,品种为副区.研究了生态地点、施氮量对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氮肥利用率、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说明,水稻品种在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内较易获得高产,生态地点间水稻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较大。在减氮30%~50%后,水稻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较高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是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与产量协同提高生理基础,证明水稻高产与氮素高效利用是协调统一的。
  • 摘要: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 CS)-Synthetic 6x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水分处理的旗叶在各生育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外源染色体对相关性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代换系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增加.Synthetic 6x的3A和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光合速率增高的有利基因,7B染色体上可能含有高蒸腾速率基因存在,3A和3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水分利用效率增高的有利基因,此结果可以为小麦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摘要: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的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度),对相关性状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Synthetic 6x的5A、6A、2B、7D染色体上可能携有促进株高增加的相关基因;1A染色体上可能携有促进穗长增加的相关基因,2A、5A、1B、5B、7B染色体上可能携有抑制穗长增加的相关基因;3A、5A、6A、7A染色体上可能携有促进穗下节间长增加的相关基因.即Synthetic 6x的5A染色体上可能参与调控相关农艺性状.
  •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抗旱池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叶片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以及干物质转运对吐丝期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吐丝期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产量分别降低39.10%和44.87%;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升后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额((Φ)PSⅡ)、光化学猝灭(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qN)升高;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升高.吐丝期干旱胁迫增加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率)及其对籽粒转运的贡献率;但郑单958受干旱影响程度小于陕单902.说明抗旱品种郑单958具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活性氧,使得膜脂过氧化程度轻,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效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促进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这可能是其在干旱胁迫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以郑单958及京科糯200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铅胁迫对玉米成熟期籽粒胚乳中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分布及品质影响,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籽粒胚乳内淀粉粒的粒径分布范围为0.375-39.78μm,如以2μm和15μm为界限,将淀粉粒分为小型( <2μm)、中型(2μm-15μm)和大型(>15μm)三类.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分布呈三峰曲线,淀粉粒数目呈单峰分布,其中小型淀粉粒数目占总淀粉粒数目的94.96%-97.44%.铅胁迫显著影响淀粉粒粒度分布特性,中、小型淀粉粒组体积及表面积比例显著增加:数目比例下降,两品种淀粉粒度分布变化趋势相似,糯玉米对铅胁迫响应更敏感.随铅浓度增加,粗脂肪及总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与其相反.清蛋白、谷蛋白含量与总蛋白含量表现一致,球蛋白含量随铅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醇溶蛋白含量在1200mg/kg时显著下降.对淀粉粒体积分布与品质性状做相关分析得,小、中型淀粉各粒径范围内淀粉粒体积分布与总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及总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大型淀粉粒组表现出相反的相关性.
  • 摘要:深入研究盐胁迫下施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点对完善盐碱地棉花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海水配制不同含盐量(0,0.15%,0.30%)的土壤盆栽棉花,在可移动遮雨棚内研究了不同施肥(N、NK、NP、NPK)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氮素吸收与利用的效应.无盐胁迫下施N、NK、NP、NPK肥较之未施肥的对照棉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18.3%、150.0%、183.3%和205.1%,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84.7%、234.1%、281.5%、370.5%,籽棉产量分别提高了161.7%、213.7%、264.6%、316.2%:低盐(0.15%)胁迫下施N、NK、NP、NPK肥较之未施肥的对照棉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3.1%、131.3%、167.2%和185.8%,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72.6%、298.7%、367.2%和419.8%,籽棉产量分别提高了104.6%、199.5%、268.7%和312.4%,增产效果好于无盐胁迫下的施肥效果;中度盐(0.30%)胁迫下施N、NK、NP、NPK肥较之未施肥的对照,棉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6.8%、59.3%、67.4%和89.6%,生物量分别提高了76.2%、112.5%、165.9% 和 257.1%,籽棉产量分别提高了56.1%、94.2%111.6%和152.9%,增产效果低于无盐和低盐胁迫下的施肥效果.盐胁迫下施肥能提高棉株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棉株生长及产量形成,并以N、P、K三种肥料配合使用的效果最好,但施肥效果受盐胁迫的显著影响,低盐胁迫下施肥效果好,中度盐胁迫下施肥效果差.
  • 摘要:设施蚕豆独特的高效及利用其根瘤固氮特性发挥其低碳环保、改良土壤,对我国设施农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设施蚕豆冻害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鲜食蚕豆品种通鲜2号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架膜时间、播期和种植密度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1)单因素影响: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单株的总枝数、有效分枝、轻度冻害以及无头苗的数量相应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分枝数、有效分枝减少,轻度冻害以及无头苗冻害现象亦有减少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枝数和有效分枝数相对减少,而轻度冻害和无头苗无明显影响.(2)双因素互作影响:同一架膜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总枝数、有效分枝、轻度冻害和无头苗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枝数、有效分枝都呈减少趋势;同一播期,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总枝数、轻度冻害和无头苗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枝数、有效分枝减少,而轻度冻害与无头苗冻害无明显变化;同一密度,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总枝数、有效分枝、轻度冻害和无头苗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总枝数、有效分枝、轻度冻害和无头苗递减.(3)三因素互作影响:轻度冻害在A2-B1-C3组合最高,无头苗在A3-B1-C3组合最高;在相同架膜时间的相同播期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枝数和有效分枝相对减少,而冻害无规律性:在相同架膜时间的相同密度下随着播期的推迟总枝数、有效分枝和无头苗减少;在相同播期的相同密度下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总枝数、轻度冻害和无头苗增加.根据设施蚕豆冻害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同时为确定最佳设施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植物在经受弱光胁迫时,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来适应逆境环境.弱光胁迫对植物在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等水平上的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影响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等生理生化指标,最终导致植株产量的变化和品质的下降.本文综述了弱光胁迫对植株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品质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弱光下植物适应性的途径和展望,以期为耐弱光品种的筛选和栽培措施的改良提供依据.
  • 摘要:确定水稻安全成熟期对于合理安排水稻播栽期以及小麦茬口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利用江苏省12个气象站点近50年(1960-2011)的日平均气温等气象数据,根据水稻安全成熟的临界温度指标,结合气象数据的分析,推算各地的安全成熟期.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水稻的安全成熟期也在后移,由北向南,趋势逐渐加大.以85年以来的气象数据为依据,在80%保证率下,籼稻的安全成熟期分别为苏南10月5日、江淮10月3日、淮北9月27日,粳稻的安全成熟期分别为苏南10月18日、江淮10月17日、淮北10月11日,在此条件下成熟,水稻的抽穗期也处在最佳的温光条件下,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冷害对水稻造成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洲栽培稻亚种多种命名法的深入分析与比较,论证了籼亚种与粳亚种命名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主张统一应用这种命名。
  • 摘要:作物生理学(Crop Physiology)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以作物为对象,以农田栽培环境为背景,以揭示作物产品(产量和品质)形成与资源利用规律及其调控机理为主要任务,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不同层次水平上,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研究作物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和信息转变过程、机理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不同基因型、不同栽培生态条件下农艺性状差异的生理原因,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国际上作物生理学的发展历程的概述,论述了中国作物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最后从国际合作、科研管理、生产实践等方面阐述了促进中国作物生理学发展的对策。
  • 摘要:研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年际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分析产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对1980-2010年近31年粮食生产数据的波动变化进行分析,对产量波动变化分阶段分析,研究各阶段的变化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再对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变异系数进行比较分析.产量预测利用的是趋势线预测法中直线型趋势线、指数型趋势线、抛物线型趋势线,分别做出三种模拟方程,并对2007-2010年已知产量数据进行模拟,比较实际产量与预测产量的差异,选择出较为合理的模型.从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总体上维持着动态平衡,呈现波动增长的变化趋势.全省粮食单产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也由1980年的1462.4万t增长至2010年的5012.8万t,年平均增长量约为118.35万t,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9%.粮食生产波动幅度极大,而且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粮食播种面积较为稳定,粮食的单产在波动中上升.用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比较分析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波动,但是粮食播种面积波动较平缓,粮食单产的波动幅度要大一些.粮食产量预测分析中,指数型趋势线和抛物线形趋势线的模拟结果都接近实际产量.指数型趋势线的精度平均达到的精度是95.27%.抛物线型趋势线的平均精度是95.32%.研究中,粮食产量出现下滑的原因不仅包括栽培措施方面,与天气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只考虑影响粮食产量的简单因素即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时,粮食单产时限制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粮食产量预测模型中,抛物线型趋势线的精度相对较高一些,直线型趋势线的预测结果较二者要差一些.在本研究中预测产量较好的方法就是抛物线型的预测模型.
  • 摘要:本研究以这11份抗性渗入系材料与感病品种金刚30进行杂交,获得11个群体的F2代材料,以中国白叶枯病菌代表菌系及云南代表菌系接种,以目测法调查白叶枯病病斑面积比率(IR)进行抗性评价,20%为抗感反应临界限,0%≦IR≦ 10%评价为抗病材料, IR>20%为感病材料,抗性鉴定与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三个群体的抗感表现趋于正态分布规律,G-1和G-5群体对云南流行优势小种Y8的抗感表现符合3∶1的分离规律,抗病亲本带有一个显性抗病主效基因;G-11群体对中国流行优势小种C1的抗感表型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例,抗病亲本带有一个隐性抗病主效基因.这三个群体是进一步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以及抗病基因分离、克隆的群体。
  • 摘要:2010-2011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一般生态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对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1)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一般生态区.主要原因是特高产生态区水稻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而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干物质含量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态区倒伏指数与弯曲应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72**和r=0.701**) (2)特高产生态区受氮素影响显著,随氮素用量增加,株高、穗颈高、重心高度、上三叶长度及干重显著增加,基部茎秆强度、充实度显著降低,抗折能力下降;一般生态区受氮素影响较小,增加氮素用量,仅株高、上三叶干重及单位长度茎干重显著增加.氮素后移,茎秆机械强度降低,但有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及壁厚。
  • 摘要:以郑单958为材料,比较双行交错(SHJC)、双行平行(SHPX)、单行平行(PX)3种种植方式春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光合、荧光、冠层光辐射等参数,探索“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生理生态相关增产机理.SHJC玉米在等密度下相比SHPX根数量、重量明显增加;茎杆粗壮;叶层分布合理,光截获能力强,功能叶层光照充足;行间通透性好;光合优势明显;气体交换值高,高温蒸腾低;量子效率高,热耗散少.相比低密度PX单株产量降低,但密度效应远大于结实率和百粒重,群体产量明显增大.“双行交错”种植可合理解决密度增加后群体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为继续增加玉米密度获得高产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本研究采用云南3种野生稻、化感抗(耐)杂草的水稻PI312777、长雄野生稻以及非化感水稻Lemont为供体材料,稗草为受体材料,以稻种材料的植株水浸提液稗草生物测定及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评价了云南3种野生稻化感抗(耐)草的潜力,结果表明,与化感与非化感水稻PI312777,Lemont相比较,云南3种野生稻具有较好的化感潜力,其中药用野生稻的最强,其化感指数远高于化感水稻PI312777,普通野生稻与长雄野生稻的接近或略低于化感水稻,统粒野生稻的较弱,3种野生稻均具有化感抗性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坑(耐)杂草水稻新品种(系)选育,除草剂减量应用提供种质材料与基础。
  • 摘要:在水稻基本苗计算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机插不同单穴苗数试验,对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的定量参数进行了获取研究,并将所得参数输入机插水稻设计栽培系统设计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机插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的分蘖缺位叶龄数有所不同,机插常规粳稻分蘖缺位叶龄数为1.5叶,机插杂交粳稻分蘖缺位叶龄数为0.5叶;单穴移栽苗数对校正系数有显著影响,其中常规粳稻单穴3苗处理、杂交粳稻单穴2苗处理产量较高,因此确定常规粳稻矫正系数为1.5,杂交粳稻为1.0;2种类型水稻的分蘖发生率表现一致,均为0.8左右.验证结果表明,产量、产量构成指标与群体质量指标的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机插水稻基本苗计算参数的可靠性.该研究为机插稻精确定量基本苗提供技术支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