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
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

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2

主办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会议文集: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012年新闻学术年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为主题,非常契合新华社当前的工作实际.大家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各自工作,积极展开研究思考,提交的400多篇论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建议中肯,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参考性.与会同志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充分体现出大家对新华社的热爱和对事业发展的期盼.可以说,学术年会有效发挥了新华社发扬业务民主、服务战略转型,促进思想与经验交流、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作用.近年来,新闻研究所围绕全社中心工作,在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推进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下一步,要按照社党组要求,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加快推进智库建设,力争早日完成转型改造和提升工作.rn 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推动传统业务与新兴媒体业务转型升级关键要在运作形态上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单纯和单向的信息提供向互动和交互的信息发布模式转变,由单一的信息生产向集成服务模式转变,由不同终端界面各自分开的传统发布渠道向系统的、网络的、能够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整合终端转变。如果真正实现了这“三大转变”,对新华社新闻信息传播形态来说是一场重大变革,对当代信息传播也是一次重大突破。第一个转变——实现由单纯和单向的信息提供向互动和交互的信息发布模式转变。第二个转变——实现由单一的信息生产向集成服务模式转变。第三个转变——实现由不同终端界面各自分开的传统发布渠道向系统的、网络的、能够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整合终端转变。
  • 摘要:2012年9月27日,新华社CNC开启"全球电视点播台",并牵手美国瑞乐普传媒同步推出全球移动广告运营服务.按照CNC建立卫星台、有线台、无线台、手机台、网络台的顺序,点播台序号编为"CNC第六台(CNC6)".对此,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作出重要批示:CNC第六台的开办,是电视媒体发展新兴媒介的有益尝试,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和受众需求,探索个性化、对象化、碎片化服务的新形式.在发展传统电视线性收看模式的同时,打造随时、随地、随心收看的非线性收看模式,逐步实现新上线节目和历史视频的“碎片化”。依靠对受众的精确分析和判断,逐步改变一些节目的生产流程,实现生产内容的“个性化”。大、中、小屏,屏屏联动,同步播放,实现收视终端的“全屏化”。基于移动互联网视频云服务平台,建立虚拟传输专网,实现网络覆盖的“全球化”。
  • 摘要: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原来以纸介质印刷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业如何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实现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转变,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任重道远的课题。rn 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型数字化出版载体层出不穷,使得传统的纸介质出版望尘莫及、相形见绌。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之二,是数字化出版的出现分割了传统出版业的市场份额,带走了大量的时尚读者群体,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年轻读者新媒体使用比率的提高以及数字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更大威胁。rn 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应融合发展要革新出版理念,统筹两种业态。要大力提倡、鼓励出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积极促进媒介融合,在传统出版中植入数字出版因素。要有一支善于应用数字技术的人才队伍。要打造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出版新平台。要探索建立数字化出版的营销策略和盈利模式。传统出版业如果能在转变出版观念、保持足够危机感的同时,发现并很好地抓住信息化时代提供的绝好机遇,通过与新媒体出版的互联与融合,实现出版理念、出版内容、出版手段与传播方式的全面变革,其未来前景还是充满希望的。
  • 摘要: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既得到"欢乐而荣耀"的赞扬,也被视为风波与对抗的舞台.智慧与偏见,信仰与怀疑,多元社会的思想交流与观点交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微"时代的舆论放大器下,那些随着所持立场、观察角度发生变化的是非对错,显得更加复杂、更为善变.通过伦敦奥运会报道得出启示:必须不断改进报道观念和手法,积极把握舆论生成的新规律,不回避热点,勇敢面对矛盾,秉承客观事实、坚持理性原则、更加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周密;要将传统报道与新媒体报道作为报道整体来看待,不同部门的微博也要有新华社统一品牌的意识,进一步规范新媒体报道用语和发稿流程。这样才能不断应对舆论传播渠道与形式的变化,以高品质的报道,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舆论。
  • 摘要: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是国内传媒业发展新兴媒体业务通常的制度安排。股权结构则是新媒体公司化顶层设计时的首要考量因素,因为它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本文将重点剖析中国新媒体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试图跟踪它们近年来资本运作的新动向,以此管窥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新闻类新媒体公司:传统媒体控股,稳健对接资本市场。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外资控股或参股,机构投资者活跃;高管普遍持股,内部实施股权激励。视频网站:风险投资不断涌入,股权变更频繁,群雄并起,行业洗牌。金融资讯类网络公司:主要由民营创业者控股,外部民营资本少量参股。
  • 摘要: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新华媒体人在寻找新的契机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构现实,受众的知识结构、技术手段与认知方式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rn 新华网多媒体中心紧紧围绕《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提出的战略转型任务,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尊重新闻报道规律,创新表达传播形式,活用新媒体这一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与设计形式,创意出集图形、图像、漫画、动画、文字、数字、语言、音效、3D、交互与网络于一体的新闻数字产品,这种表现形式正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引领着人们的新阅读方式,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人为的新的知觉、观念与交互方式。rn 新媒体设计主要涉及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作为一种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媒介,包含着新型的文本体验(由超文本、电子游戏和电影特效而产生的“惊诧体验”)、对现实与世界新的呈现方式(虚拟现实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主体(在线用户、新媒体受众)与新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接的传承与互动以及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新感受和启示等。
  • 摘要:本文探讨记者的身份与使命,重新认识新媒体时代记者遇到的困惑与挑战.谁是记者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从外延看,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记者,但他们只是外围力量。专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传统记者类型已经有共识,新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才是他们的热门话题。中国崛起使得国内舆论的影响逐渐溢出,甚至直接把记者推到世界舆论的前沿阵地。这个推动力首先有新媒体,但主流媒体依然是中坚力量。新华社 2012年三位新华社记者在境外重要记者会上勇于发声、鲜明表达,直接把国内与国际舆论打通。在重要国际场合,凡是关系到中国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我国记者都应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敢于发问,鲜明地表达中国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在迎战国际舆论、发挥主流舆论作用之时,打通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回应群众关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当下的急迫任务。
  • 摘要:手机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用户数量多、社会影响大,可以称得上是传统互联网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准确把握手机媒体社会化应用的特点,提高传播的有效性,是手机媒体发展的当务之急.手机媒体的第一时间播报要强化社会责任感,手机媒体的互动、社交功能受制于现有网络技术,即时性传播的局限性制约其发展。手机媒体盈利模式亟待拓展,手机广告或异军突起,短信、手机报仍存较大发展空间。用户和运营商将主导手机互联网成为媒体应用的第一渠道。手机媒体社会化应用的核心是以用户体验为依托,基于分类资讯(包括分类广告)基础上的“个性化内容”传播。用户的职业、身份、年龄、文化教育程度、阅读习惯、消费心理等特性将主宰内容的定制和传播。尽管目前终端主导模式、IT企业主导模式、内容提供商主导模式等蜂拥而至,但是在网络层面、精准锁定用户资源并了解用户特性方面,运营商具有其他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将主导手机媒体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 摘要:本文为互联网产品的归属感用户体验下如此定义:用户通过产品的交互操作能获取用户价值,并最终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优越的归属感用户体验具备两个特点:需要用户进行的操作越简单越少越好;用户获得的价值和认同越大越好。优越的归属感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用户的忠实度和产品的生命力将远超普通产品。对于社交网络来说,用户的归属感体验是网站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对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的探索观察,可以尝试对归属感用户体验做如下的分析:归属感用户体验不同于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内容品质是归属感用户体验的基础,但归属感用户体验的成功将越来越依靠智能推荐技术。归属感用户体验的主要增长点是用户兴趣,但实现用户兴趣与用户身份的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归属感用户体验。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进行完美融合才能达到归属感用户体验的巅峰。对于新华网发展归属感用户体验建议,变内容提供者身份为内容服务者、成立用户体验研究和数据分析部门或小组、尽早开展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思考传统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全媒体记者"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对新华社而言,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需要一支高效能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然而,对"全媒体记者"及相关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希望澄清这些认识,探讨"全媒体记者"的内涵和前提条件,并就"全媒体记者"培养提出建议,为新华社人才培养与业务建设提供参考。rn “全媒体记者”这个概念,不仅仅意味着能够使用多种介质的记者,更意味着具备全媒体内容生产、终端运营与营销能力的采编团队;不仅仅意味着个体职业素养的“全”,而且意味着传统采编人员的细化和分化。传统的新闻采编人员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也就意味着要适应新的新闻生产流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作战。全媒体业务模式是形成“全媒体记者”的前提。培养“全媒体记者”首先,围绕市场与用户需求,不断探索研发具有全媒体特征的新产品与业务模式,为“全媒体记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有效汇聚全媒体业务所需的各类人才,增强全媒体采编团队的作战能力。第三,培养少量“全能型”的业务尖兵,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起职工学习新媒体技术的热情。第四,作为个人而言,应当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新的媒介知识与技能,培养全媒体思维与团队合作意识。
  • 摘要:调查研究传统是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也正是当下"走转改"活动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新华社调查研究传统作为党的新闻工作传统的一部分,经历了初步建立、逐渐形成、发展成熟三个历史阶段,是对党的调查研究传统的丰富和发展。rn 延安整风运动秉持群众观点学习群众语言自觉深入基层刻苦调研调查研究传统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常态化、制度化过好调查研究专业关调查研究风气逐渐形成。改革开放后,创新方式方法完善体制机制丰富产品体系调查研究传统发展成熟。rn 回顾新华社调查研究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发现:只有深入基层、“勿忘人民”,才能更好地履行“耳目、喉舌、消息总汇、智库”的媒体职能,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提高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出人才出作品,锻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新闻工作者队伍,留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无愧人民无愧时代的新闻作品。rn 当下,需要以“走转改”活动要求重新审视和总结调查研究传统,结合新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传统,深入践行“走转改”新闻工作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理论和方向需要以实践和行动为载体和归宿。在平常中见奇特、在坚守中求创新,是新华社调查研究传统永恒的主题。今天,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履行喉舌、耳目、智库和消息总汇职能,正推动新华社调查研究传统在新时期绽放新光彩、再上新台阶。
  • 摘要:2011年8月以来,在宁夏这块地处西北内陆的民族宗教地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宁夏分社把"走转改"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再教育和贯彻新闻"三贴近"理念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采编人员职业化素养和工作作风的自觉行动,让记者一批接着一批走到基层去,尤其是深入到西海固地区和一些边远厂矿,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各族群众的生活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及时反映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走转改"活动中,通过传帮带、压担子、接地气,鼓励、培养、锻炼记者,让他们不断增强单体作战能力,适应新媒体发展形势,养成职业道德与操守,进而使作风扎实、文风朴实.“走转改”活动培养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走转改”活动强化了“人民至上、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走转改”活动是培养记者带队伍的抓手。
  • 摘要:"走基层"这样的特色措辞及其关联语境容易让许多国际新闻记者产生误解,似乎"走转改"活动只是针对国内记者的专项部署,目的是让在编辑部坐久的媒体人通过深入街头巷尾、厂矿农村,体恤民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写出真情实感,拉近受众距离.其实,新华社众多驻外记者同样需要深入新闻现场,改变作风文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才能写出贴近现实、引发共鸣的精品力作,才能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中与众多国内和国际媒体一争高下.rn 驻外记者任务繁重,被稿量所逼,不可能保证把每条稿件都写成上品佳作。但如果长期满足于“流水线”作业方式,千篇一律,那就是作风和文风的问题了,“走转改”于是成为必须。记者要到现场去,抓住机会、发现细节、成就美文。总社、总分社组织有方,协调有力。参与记者不计得失,通力合作,勇于拼搏,不畏艰难,连续作战,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这些共同保证了大型战役性报道的成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其实并不是花哨彩头,它是包括驻外记者在内的所有新华人的修身之本;它不是心血来潮之举,而应成为媒体人默默的长期追求;它不仅需要每个记者自觉落实,也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形成共识,形成制度,形成不断前进的动力。
  • 摘要:近几年来,新华社根据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传播优势,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加快实现"三个拓展",以新华网、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新华08"、新华影廊、手机媒体、盘古搜索、新华频媒、流动媒体等为主体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一个涵盖所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全媒体机构初步形成.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强调,新华社CNC和其他媒体终端"都要研究如何开展个性化服务和深度开发的问题,要按照集成服务商的要求,打造N次服务交汇平台问题".这一要求体现了新兴媒体的发展趋势。笔者以为,新兴媒体在迅速发展壮大中催生了集成服务,而集成服务的实现将为新华社战略转型、新闻信息产业提质升级开拓全新的境界。rn 信息集成服务则是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诸要素,如功能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等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信息资源的集成;二是信息内容的集成;三是信息技术的集成。新华社构建集成服务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用户发展所需、现实状况所迫、市场竞争所求。建立集成服务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核心的是建立覆盖全媒体的信息搜集、编辑加工和推送服务平台。构建集成服务模式的路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研发体系、积累用户数据、抢占战略阵地、加强人才培养。集成服务模式中服务供给由模糊化向清晰化转变、资源利用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工作方式由地域性向超地域性转变、核心竞争力由分散性向整体性转变。
  • 摘要:随着技术和应用创新的发展,新媒体交流传播的形式将更加花样繁多,对传统传播模式的颠覆也将更加彻底,主流媒体从理念到具体应用等对新媒体的适应也将更加困难。梳理主流媒体接轨新媒体面临的种种困境,有利于减少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产品发展中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主流媒体接轨新媒体在传播路径、产品形态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困境。rn 传播路径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广播式传播很难适应新媒体人际交互、分享式传播的新模式。产品形态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生产新闻成品,而新媒体呈现的是新闻生成过程。表达方式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是正式表达,新媒体却崇尚即兴表达。rn 新闻发现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有限的编辑部新闻搜索很难匹敌新媒体无限和无休无止的人肉搜索。新闻聚焦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主观性的新闻选择难以战胜新媒体自然化的新闻聚焦。新闻深化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在表达立场、观点以及深挖新闻方面,不如新媒体尖锐、大胆。rn 平等交流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是灌输传播的强大机器,而新媒体是众多参与者平等交流的广场。自主交流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的宣传性追求与新媒体自由自发的传播交流属性很难对路。免费交流困境表现在主流媒体作为经营实体是要挣钱的,而新媒体平台至今仍基本是免费的天下,营利性的传播与非营利性的交流也是矛盾的。rn 主流媒体在变,新媒体更在变。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上,机构传播者始终在与广大个体参与者斗法。主流媒体总想把新媒体应用纳入经典的机构传播格局中,自由自主的个体参与者总是力图把新媒体不受控制的本性发挥到极致,技术创新同时为双方提供着越来越便利的应用工具。
  • 摘要: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也有学者认为,只有基本构成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可称为新媒体,否则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rn 从静态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国际传播,顾名思义,包括所有跨越国家或民族边界的传播活动。学界对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大众媒体的出现在国际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9世纪中叶开始,新闻媒体开始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因素。不难发现,历史上每次新媒体的出现,总会对原有国际传播秩序产生巨大冲击。对现有国际传播体系的冲击表现在新闻信息采编发体系面临重构、国际传播顺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舆论空间获得大幅拓展。媒介技术融合和产业链全面竞合此次新媒体浪潮为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提供了新契机,要从采集发布网络中寻找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受众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议题设置。
  • 摘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平台.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平台呈现的形式和包含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而媒体的使用者——不论是信息的发出方还是接收方,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本文将着重讨论新媒体和"新人类"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如何催生了"新人类".rn 新媒体更加自由,更具个性化。“新人类”,在网络上具有强烈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网上与人交流没有障碍,在现实中却有时会人际关系紧张。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而更喜欢浏览新闻标题和图片。习惯用客户端而不是网页获取信息,而且是已经筛选和定制好的信息。新媒体增强人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分化人的线上和线下社交生活、改变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喜好、使人对获取信息的体验更加挑剔。rn 在以上动机下产生的表达欲、表现欲、交流和寻求归属感的人性需求都可以在新媒体中得到更好的满足。通过新媒体发言可以满足人的表达欲,成为意见领袖可以满足人的表现欲和占有欲,还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满足交流的欲望,快速加入某个意见群体从而满足对归属感的渴望。新媒体满足了人性,从另一个角度说,甚至是纵容了人性,而人类又因此在行为和思维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是人在使用工具的同时得到的一种“进化”。
  • 摘要:印象中,新华社没有集中成批播发过杂文.从这个角度讲,国内部服务新闻专线"生活杂谈"专栏七个月连发两百多篇,是一种首创.很庆幸,江苏分社能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总社指导下,一边写稿,一边努力摸索这种新文体的采写规律.虽然成绩不大,但享受到了业务创新的快乐。所谓杂文,通常是指以议论和批评为主、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散文文体。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生活杂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观世谈理、寓雅于俗、杂而有神、奇而不怪。要继承鲁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发掘出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效法鲁迅的观察分析能力,发现丰富鲜活的题材,提出新颖深刻的见解;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勇于坚持真理,用不宽恕的态度鞭笞邪恶;学习鲁迅的勤学苦练,增进学识,磨砺笔锋,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使之传及久远。
  • 摘要:如何运用并加强新媒体报道,是当前和未来分社新闻报道工作面临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2012年4月召开的"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李从军社长专门强调新华社新闻报道要学会"协调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对于长期高度依赖传统报道的地方分社来讲,如何树立起新媒体报道"增量观",绷紧新媒体报道神经,在做好传统报道的同时,有效地实施新媒体报道并成功锁住目标受众,将是一次颇具挑战的转型.四川分社积极探索尝试新媒体报道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与经验。rn 四川分社坚持新媒体报道“增量观”,“老+新”报道模式进入常态化,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方分社开展新媒体报道要坚持“传统报道+新媒体报道”并举原则,发挥两者“一加一大于二”的报道功效。要根据新闻内容性质和受众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报道方式,按实际需要重点突出新媒体报道。地方分社新媒体阵地有待功能整合,畅通采编发流程。不能把新媒体报道简单理解为“内容搬家”,还要时刻注意新媒体报道安全问题。
  • 摘要:发稿中心是新华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各发稿部门发稿线路的最后一道关口,新华社各个发稿部门各条线路的稿件最终都是从这个口子播发出去的。也就是说,发稿中心常常要面对一些粗制滥造的“成品稿”涌来,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业务关,又要把事实关,还要把常识关,还要把文字关、标点符号关……弄得这道“关”是把不胜把,防不胜防,使这道关口成了责任很重、压力很大、工作很累的险关要塞。rn 在很多的报道要求里,在每逢重大报道社领导的重申里,都少不了这样的要求和规定: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记者、编辑、审核、校对、签发等每一道环节都要做到责任到人、人员到岗、工作到位,环环紧扣,层层把关,杜绝空档,防止脱节。现在的问题是,相关的各道关口常常都弃守职责,把所有问题和矛盾都扔到了总社编辑部发稿中心,出现各种“病稿”。要求从记者采写的源头开始,各道关口都切实地认真地负起责任来,真正做到分兵把守,各负其责——做记者的请认真地出手稿件,确实地爱护自己名誉的羽毛,至少不要让为稿件服务的后续各道岗位上“无名英雄”们跟着吃错!接到记者稿件的各路“把关人”也应切实做好把关工作,不放过任何疑问,至少不把大量的错漏推到发稿中心,直至推向用户。常年从事文字工作,哪有不出错的,谁也做不了这个保证。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认错的精神和意识,要知错认错、要有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就是知错即改、要有改错的决心和毅力,不能一错再错。要有尽可能不出错的决心和意志,至少尽可能少出错。rn 平时的工作、日常的报道,往往就会懈怠了、疲沓了、麻痹了。很多时候,并不是个业务素养问题,也不是工作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就是松懈的状态,应付的状态。关键还是在于“认真”。在现有的条件和现行体制下,只能立足于职能和使命要求,同时不要忘了“记史”与“传教”的责任。认真,认真,认真于工作;仔细,仔细,仔细于各环节;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
  • 摘要:新兴媒体产品赢利能力与传播力影响力相辅相成。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的舆论环境下,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市场覆盖率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我社引导国内外舆论的水平。如果国内外媒体及受众不能及时便捷地从各种渠道听到新华社的声音,舆论引导力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扩大新华社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赢利能力是新华社实现战略转型必须破解的难题。新华社应发挥内容优势、盘活多种资源,以项目、产品为依托,找到新兴媒体盈利起跳点。提高新兴媒体盈利能力要与强大网络运营商和技术提供商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从中分得利润。整合社内资源,开发自己的终端,实现品牌效应。实现手术各类新兴媒体产品的互通互推,加大推介力度,使受众数量快速增长。
  • 摘要:2012年是新华社全面发展新兴媒体产业的开局之年,作为此项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经营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实现新兴媒体品牌效益"的要求.继中国网事的"e哥"开始申请全类商标注册后,云南、浙江等分社相继提出了"三农通""快点微电影""新华全媒"等新媒体商标注册申请.以注册商标树立品牌,保护品牌,宣传品牌的意识和行动,反映出的不仅是对新媒体产业的认知,更是媒体对市场竞争规则的适应和把握,二者的结合正是"品牌建设"的长远之计.rn “品牌”是媒体理念与价值的集中体现。商标是品牌的法律形态,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品牌建设中要规避商标注册的法律风险,商标注册应具有超前意识,采取主动性注册和防御性注册并举的措施,防止被竞争对手抢注。商标注册是全球品牌战略的前提。基于新华社“阵地前移”和网络国际化的特点,新媒体业务的品牌推广应特别关注商标的国际注册,通过对注册方式、注册成本的调研,形成性价比较高的商标落地方案,为新媒体的全球品牌推广奠定基础。
  • 摘要:2012年,从军同志在新华社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当今传媒业已进入“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受众为主”的时代。为适应这一趋势,掌握新媒体运作规律,本文将对一些成功新媒体的商业模式进行剖析,找出共同点,为新华社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媒体业务提供借鉴和参考。坚持“用户模式”,迅速积聚用户资源,搭建新媒体运营平台,掌控渠道资源。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培育核心能力。对于新媒体而言,企业关键资源始终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有业务均应围绕这一中心开展运作,既相互支撑,又互相促进,以确保企业按照既定目标前进。加强品牌延伸,围绕用户资源“梯度开发”增值产品。
  • 摘要:涉藏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我国与境外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激烈较量的重点领域,也一直是新闻信息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新华社在青藏铁路建成、拉萨"3·14"事件、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玉树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报道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配合了我国西藏工作和国际舆论引导的大局.rn 当前日常报道碎片化,几大藏区报道存在单一性和孤立性,分社记者涉藏报道的持续性不强,素材零碎,投入大,效果差。涉藏报道有深度、下功夫的精品创作多局限于内参重点调研,对外、国内、摄影、电视报道,在报道方式上亟需创新思路,加强策划,创作出“适销对路”的报道精品来。涉藏报道做精做强缺乏鼓励机制。涉藏报道本身要求较高,与一般常规报道相比,投入大,报道效果通常不佳,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涉藏报道难以做精做强。rn 发出涉藏报道最强音亟需资源整合。强化资源整合,加强报道统筹,完善指挥中心的作用与功能。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定期会晤协商机制,互通有无,共谋大局。强化立体报道理念,推动涉藏报道全媒体发展。建立涉藏报道素材库,不能成独立稿件的重要素材可入库供总社和其他分社统筹,一经整合采用,记入记者考核。建立涉藏报道智库网络。完善培训机制、构建人才梯队。创新思路强化对外报道。对涉藏报道多开窗口,考核上有所倾斜。
  • 摘要:新闻是每个人和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当前,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推动,正发生着剧烈变革.在内容上,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社交媒体正在成为社会新闻的发源地;在传播途径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正在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具有媒体属性的APP移动客户端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入口.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统行业分割明显的各类新闻载体,在移动平台上可以整合在一起展现,从而让人们轻松、免费获得海量的新闻.但是,用户会对这种新闻APP满意吗?rn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分析,按照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阅读特性,尝试构架具有移动基因的下一代移动新闻客户端。(本文的探讨以智能手机平台为主。)新闻内容的碎片化呈现与描述方式。碎片化短新闻重构。社交化与个性化的新闻重构。基于智能手机的新闻客户端,在内容架构时应该强调碎片化、社交化和个性化,让用户获得超越传统媒体的阅读体验。同时,在内容的构建中还要强调编辑的力量,利用编辑的职业化技能来打动读者。当然,一些新的技术如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新闻推送、基于民意的新闻意见打分或投票机制、临时小组论坛的构建、与微信的接入等,都是值得下一步探讨的功能。
  • 摘要: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在搞好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方面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新华社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西方三大通讯社等西方主要国际媒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首先或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内容建设是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rn 新华社国际传播内容建设方面应采取:提升重大事件报道竞争力策略,确保中国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的领先地位,把国际重大事件报道作为提升竞争力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逐步扭转新华社在国际重大事件报道中毫无地位和影响力的局面。时效性策略,应确保国内事件尤其重大事件的报道时效、应千方百计提高国际事件报道的时效。针对性策略,树立国际传播或对外报道意识,真正按照国际传播或对外报道的要求生产内容。原创性策略,新华社应把大幅度提升内容的原创性尤其是国际新闻内容的原创性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 摘要:如果人们想了解数字杂志的未来,就不能不回顾过去,回溯杂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媒体形态,而它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杂志最初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手册注重时效,却比报纸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这使得它成为一种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的出版物.作为当时的"新"媒体,杂志从一开始就注重受众的需要. 一本优秀的数字杂志必须摆脱纸质杂志中“线性文本”的思路,摆脱时间线索、逻辑因果等结构的束缚,建立积极的信息发布平台,将受众转化成信息的创造者与发布者,为其拓展信息量,不断提高信息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互动和“悦”读才是数字杂志的“王道”。对于《阅读中国》而言,未来可以尝试从三方面着手改进:建立清晰的信息主次逻辑,合理化设计导航结构。建立碎片化、衍生化、多元化的新媒体编辑思路。创建周期性的形式与技术革新制度。
  • 摘要:电子杂志是一种在互联网上问世不久的新兴媒体,借助数字化设计形成了灵活自由的信息传达方式,吸引了大量读者,被誉为21世纪的代表性数字媒体.它颠覆了传统杂志的出版、发行方式,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编辑、出版、发行.我国电子杂志创办门槛低、内容质量不高、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建议盈利模式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传统平面媒体为电子杂志提供内容、借助移动平台拓展新型广告营销模式总体而言,电子杂志发展前途是良好的。相信在数字化多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杂志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摘要:新华社作为国家主流媒体,拥有权威发布、采集网络庞大、报道反应快速等传统媒体优势.但在新媒体发展中,这些优势并未全部发挥展示出来.无论是网站影响力还是微博,与新浪等非原创机构相比,差距较大.如何将新华社强大的传统媒体优势融入到新媒体业务发展中,本文试图作一探究.rn 在传统报道领域,新华社龙头压阵的地位一直比较牢固。在战略转型的强大动力下,新华社新媒体建设依托传统优势取得较快进展,并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但在新媒体发展中差距较大,新旧媒体差异性及其对新媒体发展的制约。新华社自大力发展新媒体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将新华社传统优势融入新媒体发展中,为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新媒体在线索共享、丰富传统报道内容、写作手法借鉴等方面,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有益互动促进。依托新华社影响力、采集力,传统报道的海量信息、权威内容,直接转化为新媒体报道内容。在重大策划、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热点话题报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策划,互相呼应。新媒体以其快速发布、多主体发布的优势,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报道线索源。传统媒体转发新媒体的内容。传统媒体借鉴新媒体写作体例和手法。
  • 摘要:作为一种新生产力的代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新华社新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新媒体进入全面、深入、系统推进的战略纵深新阶段,并反过来对生产关系提出新要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构建符合新兴媒体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才能使各个生产要素迸发出新的活力与能量.rn 新华社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4C”公司的成立,特别是新华网即将上市为标志,形成了有效对接市场的体制机制和组织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新兴媒体的生机和活力。在目前的体制和框架下,项目制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在地方做大新华社新媒体事业,各个分社均在内容、营销和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来看,新华社有必要按照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单位和以“两个效益”兼顾的市场主体来分别设计体制。作为新媒体的市场主体,“4C”公司在完善自身体制机制的同时,理顺与总社有关部门和国内外分社的关系,充分发挥在新兴媒体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至关重要。新媒体已经成为整个新华社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对于地方分社来说也是如此,分社对于新媒体的“顶层设计”需求更为迫切。
  • 摘要: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引发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全球传媒格局的重大变革,世界主要通讯社纷纷加快了新闻传播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步伐,着力实现由传统新闻传播向现代多媒体传播转变,把大力加强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rn 对于新华社新媒体建设而言,笔者认为融合主要指从产品形态层面,通过再造采编流程,以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为先导,以合适的终端和渠道为依托,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内容融合起来,将媒体报道普遍规律与新媒体自身传播规律有机融合起来。rn 对于新华社新媒体建设而言,整合主要指从宏观层面,通过对组织构架的再造,打造一条包含资源供应链、产品生产链、市场销售链、信息反馈链在内的多媒体产业生态链,有效整合全社新媒体内容资源、经营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理顺我社在新媒体事业发展中采编、营销、技术等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在多媒体产业生态链实现各业务生产流程及环节无缝对接,各种资源互通共享,工作效能和运行效率极大提高,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通俗地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rn 竞合的概念源于合作竞争理论,笔者认为竞合对于我社新媒体建设而言是指从操作层面,通过机制体制的建立健全,促进新媒体事业在竞合中更加有序地优化,其重要意义可以体现在社内及社外两个层面。
  • 摘要:发展新媒体图片业务,对老牌传统的中国图片社而言,不仅仅是随潮流跟形势的任务所在,而且是其脱胎换骨、再次创业和转型发展的必然抉择。随着互联网、数字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图片社久负盛名的传统经营项目面临着严重的市场危机。发展多媒体图片社的策略选择中国图片社围绕建设多媒体现代图片社的发展目标和产品市场定位,考虑到自身较为薄弱的基础条件,准备选择集合资源、重点突破的操作策略。重新整合有效资源。着手大量整合创意图片信息资源。创新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中国图片社将遵循图品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广泛整合国内外图影信息资源,以数字影像文化高端人群为目标消费群体,精心打造品牌产品,脚踏实地迈向新媒体现代图片社。
  • 摘要:LED显示屏是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信息显示媒体,它色彩丰富,具有变化多样的显示方式(图形、文字、三维、二维动画、视频画面等)、可视范围广阔等一系列优势。特别是户外全彩LED大屏幕画面面积大,视觉效果震撼,能充分吸引受众的眼球,是媒体与高科技的全新结合,既铸就了户外媒体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价值,也为新华社拓展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n 与传统户外广告媒体不同,全彩LED显示屏并非只是单纯的户外广告媒体,它兼具实时传播的媒体特性和优势。在新形势下,发展全彩LED显示屏,将是新华社拓展直接面向终端受众传播载体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建议着力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依托传统报道优势,结合新媒体特点,加大“再编辑”力度,进一步增强户外新兴媒体新闻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探索加强户外新兴媒体平台的技术支撑与传输渠道建设。探索稳定的盈利模式,不断提升户外新兴媒体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认清自身优势、规避经营风险,探索更加科学、符合市场化规律的运营模式。
  • 摘要:当前,新华社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和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格局新变化,作为国家通讯社,我社受到的挑战与冲击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社党组审时度势,从2008年开始提出战略转型,近年来又把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作为战略转型的关键,这是实现新华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华社加强新兴媒体建设需要加强指导,突出重点,防止一哄而上的跟风现象。树立全社一盘棋的思想.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加强营销创意策划能力,探索新兴媒体盈利模式。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关系。顺应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不惜重金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加强新兴媒体渠道建设,增强内容区域性特色。
  • 摘要:新兴媒体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课题.对工会来说,在新兴媒体建设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是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12年4月初,新华社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后,新华社工会组织按照社党组的要求和部署,积极行动,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学习传达从军同志讲话和座谈会精神,认真研究在新华社新媒体建设进程中如何发挥工会组织作用问题.rn 在新华社建设新兴媒体进程中,工会组织更应责无旁贷、有所作为,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投身新媒体工作、服务新媒体发展、促进新媒体建设。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组织优势,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会发挥作用的主题。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资源优势,把维护权益、关爱职工作为工会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优势,把凝心聚力、民主参与作为工会发挥作用的重点。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活动优势,把营造氛围、构建和谐作为工会发挥作用的主线。在新华社新兴媒体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解决工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 摘要:智能终端和3G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中国1.9亿手机网民,移动应用数量和移动应用的下载量呈爆发式增长,这使移动互联网成为发展速度迅猛、市场潜力巨大的全新商业领域.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开启新一轮开发群体与开发技术的大变革,加快了运营商、传媒机构及IT企业之间的产业大融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政策背景下,新华社的新兴媒体产业尤其是手机移动应用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构建起完善的市场倒逼机制,抢抓商机,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实现"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的宏伟战略目标,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浪潮中承担起"国家通讯社"的历史使命.rn 本文以“按照集成服务商的要求,打造N次服务交汇平台”为切入口,客观分析新华社手机媒体及移动终端产品发展现状,正视新华社与竞争对手存在的现实差距,思考积极探索整合优势资源、丰富市场推广手段、提高品牌建设水平、扩大营销盈利规模的思路和办法,对新华社手机移动应用产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之路提出相关建议。建议以市场倒逼机制整合全社资源按照商业化要求探索崛起路径。抓紧制定极具前瞻性的手机移动应用发展规划,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加大全社手机媒体业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将内容、技术、市场等相关要素纳入一体化范畴,将优化整合总社各部门资源与分社资源作为新兴媒体战略规划的“头等大事”。明晰总社部门、四大公司与国内分社在发展手机移动应用产业链过程中的责任分工,加强新媒体中心和新华网、新华电视、新华影廊、新华08、社办报刊等总部公司化运作模式的研究、探索,打破“越界、越位”的困局,提升集团化、区域化拓展业务的力度和效应。出台相关政策,以考核为抓手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
  • 摘要: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球传媒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纸质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萎缩、人才流失……一种悲观的预言由此蔓延:新兴网络媒体正在成为传统纸质媒体的终结者.作为诞生于改革开放潮头的新中国财经第一报,《经济参考报》(下简称经参),也不得不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严峻考验.经参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深度报道。突出观点新闻,提升报道话语权。加强网站建设,扩大“稿件发行量”。依托品牌优势,积极进军新媒体。在创新转型的道路上,经参的工作虽浮现出一些生机和活力,但对于传统报纸而言,来自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刚刚开始。
  • 摘要:当今的媒体生态似乎陷入一种胶着状态:面对同一重大主题或重大事件,党报党刊在传统阵地上进行全方位的正面报道,而新媒体舆论场上则至少有相当比例是负面言论.这给社会的感觉就是两个舆论场,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重大主题的正面报道推送受阻.传统主流媒体在这个舆论博弈的再平衡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的是对自身定位的确认:即在正负能量的对撞中,必须以正能量的发现者、采集者、加工者、发布者、传播者的身份存在,并调动一些可能的资源和手段,通过对负能量的挤压与对冲,实现自身对社会的独特贡献。其次,从报道的价值取向上,必须把建设性作为旗帜鲜明的主张。rn 《嘹望》新闻周刊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在正面报道、重大报道、活动报道和重大事件报道中下功夫,一直坚持把价值力、思想性、系统性、分析性作为自己报道的内在标准,报道的权威性、引导话题能力、品牌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提升。尤其是与网络负面舆论的几次正面竞争,都以报道的深度、理性、全面、洞察力,张扬了正能量,赢得了上下各方的认可。从报道指挥模式上,《嘹望》对重大问题、重大选题,始终强调要持之以恒地关注,不因“冷热”而变化,且想方设法以各种形式跟踪不懈,最终在相关报道领域积淀起权威性与引导力。这也是国际大刊名刊成功的经验之一。
  • 摘要: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份有着32年历史的印刷版期刊,还能不能让读者的目光停留?在年轻读者外语水平不断提高、直接阅读外文媒体都成为寻常小事的今天,一份以国际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中文期刊,还能不能担当"整合中国人所需要的国际资讯"这样的使命?《环球》杂志认清市场,把握需求,彰显专业传媒机构的核心价值。锁定“国际”特色,努力实现定位精准的差异化传播。向期刊规律回归,不断开掘传统市场增量。聚焦品牌再造.努力开掘新媒体事业新空间。在《环球》的新媒体探索中,通过上述努力,始终牢牢锁定品牌,以品牌的主导和嵌入,凸显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存在。同时,在新媒体实践中,又不断通过新的传播操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在新舆论场的品牌放大与强化。
  • 摘要:我国的民族宗教报道既是日常舆论场和新闻报道的"冷门",也是新闻实务的"难点""敏感点".人们显然不能寄希望于突发事件等报道类型来提高此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而应着眼于国内外舆论场的关切,着力于日常报道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提升报道质量建议在报道规模和水平上,淡化数量,优化质量,提高专业门槛,加大策划力度。 在报道选题上,以人文、生态等更具普适性的领域和社会热点等不容回避的议题为重点,淡化政绩宣传,着眼发展难点。在报道的理念和话语上,要调整表达的语态、姿态,要拓宽表现的体裁、手法。
  • 摘要:在新华社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的大背景下,肩负中国新闻对外报道重任的新华社对外部积极探索新兴媒体建设,依托现有的内容制作和人才优势,目前已开发出中文、英文、西文、法文、俄文新媒体客户端系列产品"移动新华",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整合Twitter、新浪等微博平台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跨界一键传播平台等.其中英文版客户端"移动新华"(Xinhua Mobile)是对外部最早开发的新媒体产品之一,于2012年3月1日上线运行."移动新华"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移动媒体,每天遴选20条左右的中国头条新闻,经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整合后,即时传播给受众.rn “移动新华”制作团队在英文客户端内容产品的制作和传播规律等方面不断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规范,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和改进建议。“移动新华”内容建设遵循安全与吸引力原则。客户端稿件采编发稿流程遵循选稿、编辑润色、内容把关、图文互动、签发顺序。新媒体报道与传统报道形式相互促进、融合,言论报道大有可为,文字与视像协同激发受众兴趣。
  • 摘要:在著名的魔幻电影系列《哈利·波特》中,有一张在魔法界发行的报纸——《预言家日报》.和"麻瓜"世界的报纸不同,《预言家日报》上的新闻图片可以动,可以"说话".虽然《预言家日报》极富魔幻色彩,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动"起来的报纸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最新的调查数字表明,美国四成用户用平板电脑阅读报纸.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多媒体"报纸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催动着新闻摄影寻找自己的"多媒体"出路.rn 新闻摄影圈兴起“流媒体热”。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媒体报道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其中关键的三项技术是宽带互联网的发展、相机视频技术的普及和进步以及移动传播终端的普及。《新华动媒》的审美特征和视频报道在概念上很难进行区分。笔者认为,《新华动媒》主张的流媒体报道,是一种以新闻摄影为主,综合视频、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以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目标载体的报道形式。这个概念的重点,是强调动媒作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探索的是一种源于新闻摄影,追求更好地讲述新闻故事的方法。具备以下三个审美特征:它强调静态瞬间在讲述故事中的作用、强调单反相机捕捉影像带来的独特视觉感受、动媒报道强调适合移动终端的传播规律。rn 流媒体报道它将促使摄影记者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从而为通讯社未来的发展储备一支具备多媒体报道能力的采编队伍,有效地提高记者的“单体”作战能力。新华动媒的发展,将带来一个全新的报道形式,填补新华社在流媒体报道领域的空白。新华动媒的发展,还将为传统的图片产业带来全新的赢利模式。
  • 摘要: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走在新媒体转型前沿的,无疑是财经媒体.这是由财经资讯传播的规律决定的.众所周知,财经资讯的受众往往具有"读者"和"投资者"的双面性.这种双面性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即时资讯的渴望较之普通读者更为强烈.信息的早一分钟到达,不仅满足的是知情权,更重要的是这种信息有可能直接转化为投资收益.而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其他报道提供的相关信息,虽然也可能影响到读者的投资行为,但这种影响更多是间接的.换句话说,是读者的直接需求迫使财经媒体寻找更及时、更便捷、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兴起使财经媒体的转型成为必然.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尚需迈过“四道坎”。市场化竞争不充分,内容同质化严重。门户网站低价掠夺导致传统媒体话语权丧失。传统媒体技术力量捉襟见肘。平媒由版面业态向新媒体业态的流程再造。“分合传播”将成为新媒体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在传播“碎片化”时代“减法”比“加法”重要。rn 资讯业务利用新媒体,通过分类定制、实时推送、定向调研、滚动发布、客服互动等方式,在坚持碎片化滚动传播的基础上,加大做“减法”的力度,实现了机构用户对所需要的政策信息和公司动向的最快掌握,使资讯传播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在经营上,资讯业务成为报社新的盈利增长点,短短两年时间就获得良好收益,较好地体现了新媒体业务价值。盈利模式的确立是转型成功标志。新媒体发展把握节奏,稳健推进向新媒体的转型。文人办报VS工程师办报,转变新媒体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新媒体转型方向。探索新媒体业态下的盈利模式是转型关键。
  • 摘要:传统报业一直靠内容制胜,讲究内容为王,但在Web2.0时代,随着用户生产内容(UGC)带来的社交网络兴起以及传统报业在网络上的免费供应,传统报业的新媒体路径似乎越来越难走.从一些运营得较好的报业网站来看,都在利用传统的影响力来进行用户开发,在媒体产业链中,控制权从过去的内容生产者转移到渠道运营者,因此,在新媒体的发展路径上,传统媒体也需要转型,转变观念,充当中介、整合者.纸媒发展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传统媒体面临变革。云计算与云存储(基于互联网的数据计算、存储处理)使得信息的获得成本大大降低,现在手机客户端已经可以做到自己自动读取媒体网站上的所有新闻,自动抓取指定的相关新闻,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对于媒体来说,也节省了编辑成本。数据、内容的处理能力成为新的竞争领域。对信息的整合与独家解释成为传统媒体的竞争力。把握用户的喜好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变得更为重要。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依旧,但需要变革。
  • 摘要:越来越少的人看报纸,报业面临困境,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了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站进行传输,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电子版,此后报业开始了持续至今的数字化征程.2006年8月,由新闻出版总署力推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更加速了报业的数字化进程,虽然此后这个"实验室"由于种种原因无疾而终.rn 报纸与其他的新媒体都属于不同的媒介形态,不可能用一种媒介形态来拯救另一种媒介形态。这在媒介的演化竞争史上从来没有先例。在此,应该明确一下对报纸未来的基本判断:报纸不会消亡,而是会进一步地分化成不同的种类,但总的体量会变小。传媒融合需要融合的媒体在其他方面做出妥协,这样就弱化了各自的独特性和优势。只有分化才能将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满足不同细分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分化的结果就是将优势做大做强,这也是分化的过程和表现方式。要专注于自己的长处,而不是见异思迁。从报业开始拥抱新媒体到现在,大部分报业所做的与新媒体相关的举动都是以加速纸媒的衰退为代价的。报业面向新媒体的任何拓展方式,只要是影响到报纸主业的,都应该被抛弃。国内的信息消费环境并不适合报纸电子版实行收费制。报业运作新媒体,脱离新闻或许是个好选择。报业运作新媒体,就应该适应这种趋势,跳出“新闻”的束缚,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和赢利途径。
  •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和传媒发展的转型期,传媒官员职务问题已经成为刑法学界以及司法机关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近年公布的几十起传媒官员职务犯罪的案例中选择若干"清水衙门出浑水"的典型,认为从其找出规律和防范措施十分必要.传媒官员职务犯罪主体特定,犯罪特征明显、权钱交易型职务犯罪突出、群体性特征明显、新闻发布腐败。传媒官员职务犯罪预防要加强传媒官员的素质教育和制度建设、完善传媒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落实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监督。
  • 摘要:2012年以来,全国报业尤其是都市报遭遇双重夹击,广告收入出现大幅下滑.据权威的央视CTR统计,2012年上半年报业广告收入下降了7.3%;另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在广告规模较大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30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报业广告处于增长区间,下降的城市则达到17个,其中有12个城市的报纸下降幅度超过了7.3%,包括上海(-17.31%)、南京(-18.75%)、杭州(-34.66%)、深圳(-12.19%)等一直以来都是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考虑到以上数据都是以版面刊载广告额统计的,而实际收入要刨去诸如实物置换、发行置换和广告赠送等水分,因此实际收入还要低于这些数字,如南京4家主流都市类媒体平均跌幅达20%左右.rn 当前报业应对危机,需化解纸张涨价压力、寻求科学发展之路。报业摆脱困境首先要重新认识报纸的价值,报业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思想性、服务性价值。综合来看,报纸的价值,不在于“厚”,而在于“精”,在于帮助读者选择新闻和广告。报纸内容从“厚”向“精”转变,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同城竞争的羁绊。其次,精编精写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 摘要:今天新闻学界、业界整体上对新闻研究的重视程度,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几批新闻专业研究生入学时还集体纠结于新闻有学抑或无学的时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在业界除了职称评定对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之外,变化更大的是自发的对新闻研究的热情,以及在积极实践的同时对理论思维、研究水准、思想深度的看重与追求.采编人员学历和学术素养普遍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提升,新闻教育专业空前热门。新传播手段与格局下新闻专业期刊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新闻专业期刊需发挥优势,以特色取胜。在坚持以往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求变整体包装新颖、靓丽。增强学术性。rn 新闻专业期刊被誉为“导向的导向”“流动的新闻大学”。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新闻专业期刊管理也应与时俱进,更加重视和发挥其作用与影响力,拓展品牌,挖潜增效,争取更大发展。优秀新闻专业期刊竞争制胜关键在于人。合格的新闻专业期刊人才需具备以下能力:研究能力、策划能力、新闻敏感、文字功底、政策水平、新闻理论造诣和政治头脑;严谨细致、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合作融洽的团队精神,与业界的亲和力、交往能力等等。编辑队伍的综合素质、创新力、执行力决定了刊物的竞争力。
  • 摘要:曾经预言报纸将在2045年彻底消失的美国学者迈耶,对新闻工作有一个别致的定义,他认为,新闻工作者从事的不是新闻业,也不是信息业,而是"影响业".迈耶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媒体追求时效、追求独家、追求发稿量、追求发行量,其实最终的指向都是:追求影响力.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在重新定义影响力.rn 日报学尊重受众需求变化,改造报纸内容,打造“纸上新媒体”。瞄准潜在受众,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参与新媒体竞合。传统媒体唯一的优势就是新闻信息产品生产能力。当务之急,是健全新闻信息生产机制,弥补策划、采写环节的短板是《电讯》参与新媒体竞合、向新媒体拓展的前提。弥补短板,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打通政策通道,让《电讯》可以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编辑部那样,利用新华社无与伦比的庞大采编网络,策划组织具有《电讯》特色的、高质量的、不可替代的新闻信息产品。二是尽快组建一支有经验、有专长、灵活机动的采写队伍,加强策划,有重点地打造原创精品。三是聘请特约作者队伍和建立专家库,以应对专业化、分众化和精细化的受众需求。
  • 摘要:2012年两会前夕,为了增强新华社在境外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探索对外新媒体报道的新路径,对外部在全球最重要的新媒体平台Twitter(推特)上开设用户名为Xinhua News Agency的新华社官方账号.从全国两会小心试水到党的十八大积极宣传,推特发稿平台不断克服"客场作战"的不利条件,努力开拓适合新华社机构定位的运营模式.重大政经议题报道是促进新华社推特平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抓准推特的内在属性是未来报道的着力方向。借鉴西方主流媒体的运营方式是推特发稿的必要手段。国内微博也可成为利用好Twitter平台的镜鉴。
  • 摘要:的记者调查》,公布针对网友热议的疑问进行的记者调查结果。">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8分,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下文简称"动车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之间,围绕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较之在正常情况下更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闵大洪先生指出:"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通过新闻跟帖、论坛上帖等手段来实现的,而主流新闻媒体的适时介入,将会使网络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这是着眼于网络舆论而得出的结论.“溢散效果”。rn 本文以新华社“动车事件”报道为例,论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现象,探讨如何使两者各自发挥特长,更好地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舆论的进程,更好地贴近民意,最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从“甬温动车”报道中,可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议题设置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设置主体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化和平等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携手共同设置议程,草根网民变成了主要的意见领袖,共同决定了突发公共事件的议程方向。议题设置的机制发生了变化,樊亚平通过个案研究,提出“二级传播模式”,网络媒体报道_传统媒体积极应和一社会关注度高(即影响力大);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没有应和-社会关注度低(即影响力小)。议题设置贴近民意,在新华社报道中,充分体现了与网络舆论进行议程互动的过程:如7月29日新华网刊登了《网络热帖<“7·23”动车事故的五点存疑>的记者调查》,公布针对网友热议的疑问进行的记者调查结果。
  • 摘要:2005年7月,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对报纸作出预言:"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这是基于对报纸未来的忧患意识,出现的"报纸消亡论"的最经典预言.随着"报纸消亡论"的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围绕其展开了种种争论.然而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全球多家报纸发行下降、广告下滑,甚至停出纸质版、停刊、出售、申请破产.2012年底发生的一件事给已经风声鹤唳的报业市场带来新的巨大冲击:具有80年历史的美国《新闻周刊》12月24日发布了创刊的最后一本纸质杂志,从此以后,所有读者将通过电子邮箱订阅该杂志.rn 当今,整个报纸行业已经处于较困难时期,用“时艰”来形容并不为过,而且,今后的经营将会越来越困难。本文将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对“时艰”出现的整个报纸经济基础受到削弱、传播方式巨大变革、自身经营存在滞后等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对社办报刊应对的策略和具体措施进行粗浅阐述。建议充分借助新华社雄厚实力和巨大资源优势,积极运用各种资源、手段加大发行力度。加强与网络媒体和其他媒体的互动融合,努力推进跨媒体经营。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为客户和读者提供更加到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市场化运作和品牌、广告经营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效益和发展能力。
  • 摘要:面对新技术和新终端的冲击,作为"最原始的媒介"而存在的报纸如何应对挑战,是每位报纸从业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报纸选择“数字化”是在“竞合”中创造新的媒介生态平衡。然而,“无限数字化”并不是收益最大化,报纸的数字化应当是“有限”的。新旧媒体间的关系是竞合而非取代。报网竞合,数字化应该是“有限”的,数字化会对报纸的“专业内容”进行稀释。“数字化”并没有产生新的盈利模式。“数字化”本身也是消耗惊人的行为。《新华每日电讯》的“有限数字化”应当以“竞合”为基本指导思想。落实《电讯》的新媒体应对战术,笔者认为,不妨按照“有限数字化”的思路,在“报纸上网”时“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搜索引擎”为表现的“综合数据服务”。以“应用程序”为表现的“数字报纸”。借力“三网融合”.关注“电视屏幕”。拓展“数据服务”、开发“应用程序”、关注“电视屏幕”,除了考虑生产成本和投资回报,更考虑到《电讯》在“数字化”之后的“易受性”和“形象感”。通过形成《电讯》的“形象感”,才能在用户身上获得认同,进而培养阅读习惯,形成使用忠诚度。
  •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视频新闻节目包装需要成熟稳定,能够突出节目的个性特征,增强公众对节目的识别能力,确立节目的品牌地位.就如同商家促销商品重视包装一样,视频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也与其包装息息相关.过去由于节目运行体制、包装理念、制作水平和制作能力的限制,基本上是以栏目为单位,采用离散的包装方式,局限于对栏目和节目进行包装.在线包装从设计到播出,主要包括模板的设计、制作、测试和实施这几个步骤。在线包装的实施是最后一个流程,也是流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通过在线包装的实施来完成其最终的功能,实现在线包装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地呈现在线包装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节目对在线包装的需求。
  • 摘要:传统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传播者和受众两大阵营,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新媒体则与此相反,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从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因此,在新媒体的研究中,有些人认为已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建议用"用户"取代"受众"一词.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电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rn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媒介,在技术上具有天然优势,受众在网络上能够获得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亦能享受到充分的选择自主性,这是传统电视无法给予用户的传播体验;同时,互联网催生的自媒体( we media)赋予了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自组织特性。网络视频时代来临,传统电视自身进入发展瓶颈期。传统媒体的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推进直播常态化、加强品牌建设、加速传播模式多元化的发展。rn 广播的产生,并没有消灭报纸;电视的产生,也没有消灭广播。现在,广播、电视、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体。任何技术的产生都是优势与局限并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机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何抓住机遇才是最重要的。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没有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区别,它们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 摘要:1961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鲁什和社会学者埃德加·莫兰合拍了《夏日记事》.这部真实电影(真理电影)的创始者让·鲁什想就幸福的课题进行研究,片中贯穿的核心问题是"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创作者走出去记录现实——"活动的现实",意欲让被访问者"简单说话,回答问题",内在地表达的主题是:你怎样生活?在生活里你如何应对自如?这种直接提问表面上似乎有些唐突、让人猝不及防.受访者回答有的真情流露,有的闪烁其词,有的旁顾左右而言他,有的拒绝采访.不同境遇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答案千奇百怪、包罗万象.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民众的心理、生活、工作状况及社会风貌,并呈现了普通人对摄影机介入个体生活的反应及态度.rn 目前已深入渗透中国社会生活的电视媒介具有声画合一、直观裸露的特性,街头民意调查类节目一方面直接触及了个人的内心和感受,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当下的社会面貌。在今日中国这样一种经济利益多元、政治观点多元、新闻舆论多样的传播背景下,街头民意调查类电视节目的试水、探索、实践,通过收集言论、观察和纾解民意,顺应了“民意汹涌”的时代需求。本文指出了街头调查活动结语模糊,系统性和建设性欠缺、调查方式有待成熟等问题。建议调查策略和技术应细致科学,“无剪辑”减少过滤化,“直播态”丰富信息场、提高记者采访水平、全媒体手段调查、尊重、维护和提升受访者的主体意识。
  •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终端技术的逐步完善,中国以流媒体手机电视业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高速发展,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作为手机终端中最重要的新媒体应用之一,手机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2012年上半年已经超过1亿人.rn 在手机电视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节目低俗化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威胁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在手机电视新媒体行业,抵制“低俗化”内容要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提高从业者自律水平、“堵”“疏”相结合。建议创新节目形式.打造针对性强的手机电视栏目、整合媒体资源,引进独家优质节目、利用新媒体特性,挖掘互动方式。事实证明,只要用心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集中精力重点制作独家优质节目,逐渐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用户还是认可的,但是培养用户的过程恐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但正是由于有了那些肯坚守、不屈从,愿意举起行业大旗、引领行业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存在,整个手机电视行业才有了长远健康发展的希望。
  • 摘要:本文以网易新闻手机客户端为参考,从三个方面探讨音视频部电视通稿业务延伸至新媒体用户的可行性,以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并对新华社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提出一些设想。成熟的智能手机客户端可成为现阶段新华社电视新闻播出的优质平台。针对新媒体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针对用户情况制作半成品和成品节目。进一步加快发稿时效。强化“内容为王”的意识,提高编辑部指挥能力。加强自身新媒体平台建设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长远之计新华社新媒体平台建设要加强交互性和用户的存在感,是新媒体应用平台成功的先决条件。现有条件下利用多种新闻形式的“集群优势”留住用户,避免“单干”。
  • 摘要: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版权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因素之一,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文化主体也在积极加快版权业的经营开发.在此背景下,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以下简称CNC)也应通过加强版权数字化管理与开发,打造CNC版权经营"富矿",提高CNC的国际传播能力和竞争力.rn 版权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因素之一.是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被国际社会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尺。在我国,央视、上海文广等成熟的国内电视媒体也意识到版权产业大有可为,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版权管理机构并颁布版权管理规定,负责版权信息归集、版权分级管理、版权可交易判断、专业指导和合同审查控制等工作,从而规范节目版权经营、维护节目及衍生产品版权利益。多年以来,我社在众多新闻领域背负了“垄断”之名,却没有享受到“垄断”的丰硕果实,版权意识的缺失、版权管理与开发不到位是重要原因之一。rn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版权工作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版权管理和版权开发。其中,版权管理是基础和核心,通过版权管理建章立制、收集版权信息、完善版权保护措施:版权开发是手段和目的,通过版权开发做长版权产业链,力争利益最大化。完善版权管理流程,打好版权管理基础。打造版权交易平台,做长版权经营产业链。
  • 摘要:当前,新华社社办报刊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或开办官方微博,或开设网站,或与移动公司等渠道商合作推出电子媒体,或对传统报道内容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需求.本文旨在为社办报刊在新媒体时代的战略转型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重新寻求自己的定位。谦逊地低下昔日高贵的头,以公信力为根基和突破口,在信息加工环节体现不可替代性,以期未来与新媒体“和平共处”,可能是传统媒体理性的选择。新媒体时代打造社办报刊的公信力要加强传统特色,整合新媒体力量。传统报道方面,社办报刊各有其特色,读者群体定位有所侧重,在新媒体发展方面,社办报刊应整合现有力量,共同应对新媒体挑战。社办报刊发展新媒体一定不能急于求成。
  • 摘要:当前,新华社正在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公司(CNC)所属的音像电子出版企业,也是新华社唯一一家音像电子出版企业,(北京)新华音像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在努力实现自身转型,依托新华社强大的资源支撑,积极探索新型出版模式与盈利模式,建设新型出版平台,将产业链向新领域延伸,以期形成音像电子出版业态的更新换代,为新华社新媒体建设贡献力量.rn 近年来,新华社大力推进战略转型,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层面确定了近年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新华社必须着力加强终端与平台建设,打造更多自主掌控的新兴媒体终端,形成强大的终端平台集群,努力将全社的优质新闻信息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音像电子出版转型要抓好互联网客户端开发、嵌入式出版形成产业链、进行全媒体出版模式尝试、音像资料馆的数字化开发、创建数字出版平台。
  • 摘要:媒体是一个不断演化、具有自适能力的传媒集群.因此,"新媒体"是一个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在人类传播史上,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新媒体"出现.平时常说的"新媒体"实际上是指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即网络媒体,是在传媒“基因”变异成数字符号的条件下,传媒“基因”复制机制演进为互联网传播的带动下产生的。做好新媒体,要采用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要有长远眼光,避免短期效应,扎扎实实地打好技术基础。做好新媒体,要积极、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熟悉业务、技术和市场的三结合综合人才。
  • 摘要: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美国帕帕斯机构调查显示,全世界推特(Twitter)用户2012年夏季已超过5亿,2008年仅为600万;脸谱网(Facebook)用户从4年前的1亿增长到9亿;奥运期间优兔网(YouTube)视频内容日访问量从2008年的1.33亿次猛增到2012年的40.亿次.rn 面临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以及“类新闻”传播者的挑战,新华社在深入思考自身优势后,提出“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三个“拓展”中最根本性的变革是将过去以服务机构用户为主要目标发展成为机构用户和个体受众并重,直接抵达终端受众。这是在对传统通讯社业态深刻了解以及对全球传媒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基础上的新一次思想解放。rn 传媒业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要求人们重新界定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战略与重点、目标受众与抵达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兴媒体产品,在构建直抵终端用户的传播渠道时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的“无疆界”性,妥善把握抵达海外终端用户与境内涉外用户(在华经商、学习、旅行的海外人士)的辩证关系,按照不同目标受众的差异化要求,实现中、外文语种的协同配合,在新兴媒体传播平台上尤其重视采访原创内容产品与编辑整合内容产品的合理配比,为终端用户提供区分普通产品、协同产品、增值产品、高端产品、点题定制产品的差异化服务。与此同时,内容、技术、市场团队要协同提高新闻产品生产和运营能力。通过挖掘并分析相关核心数据,包括新兴媒体产品的下载量和下载地区分布,内容选择、浏览时间、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等用户行为等,及时调整新闻报道的重点、数量、配比,实现针对海外用户真正的“精准报道”。rn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 用集聚平台集中资源和优势,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发布、互动体系中。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协同。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 摘要:当前,各类新媒体形态、各种新媒体终端和不断增加的信息传播平台在全方位挑战着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处在战略转型中的新华社,如何处理传统的核心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报道和传播体系,成为全社上下热议的话题。2012年以来,新华社国际部在举全部之力发展新媒体业务的实践中,时时感受挑战、反复遭遇误区、不断发现问题、逐步积累经验。rn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努力在报道策划、报道内容、报道安排方面探索一条全媒体业态下国际报道的新路径。双轨策划,良性共振:争抢时效,新媒体“突前”。挖掘深度,传统媒体“跟进”。延伸策划,推动两种报道机制良性共振。多维展示,内容增值:在内容选择上,及时准确、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在表达方式上,探索新的语言风格,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在展示形式上,以终端为重,使报道在各类新媒体立体呈现。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在策划环节,传统报道和新媒体报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语言环节,多语种覆盖,突显集群效果和地域特色。前后方协调,利用好海量素材,强化资源整合力。
  • 摘要:原创新闻是提高媒体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的制胜法宝.做好原创新闻需要在新闻采集的强度、新闻内容的广度、新闻报道的深度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新华网财经中心食品频道作为新华网的一分子,2012年以来加大力度做原创报道,尤其是监督性报道,让行业、企业认识到了一个逐渐强大、不可小视的食品频道,同时,也带动了食品频道在百度搜索中的权重,成为百度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稿件源.通过蒙牛、茅台酒、汤臣倍健的报道实例发现,原创内容更能提升网站的权重。由于近期食品频道不断有高质量的原创新闻出现,吸引了搜索引擎不断光顾食品频道,食品频道在百度搜索中的权重由4升级到6。今后,食品频道将继续打造专业化的报道队伍,加强原创新闻,做精品报道,以更高质量、更吸引人的内容,来稳固频道的排名、提高用户体验值、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把食品频道办成行业知名频道,帮助提升新华网的美誉度。
  •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全球早已被信息网和数据线连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网民已经成为了具有相当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其中,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是近几年网络互动方式的特色之一.从本质上讲,社交网络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其最大优势就是用户之间良好的参与性、分享性、互动性.利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向网络空间的"居民"以网络空间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数字外宣"是先进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竞争全球网络空间、开展"数字外宣",是我国外宣工作者需要充分思考的问题.rn 新华网作为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党和国冢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是互联网上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在数字外宣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针对新华网在网络互动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建议新华网在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上必须做到集体、统一发声,形成合力,打造品牌,提高关注度。网络互动平台上的信息发布方式也需更加灵活,增强与粉丝互动。推行互动产品的本地化至关重要。利用海外社交网络扩大影响力。网络安全依然是所有网络外宣手段的重点。
  • 摘要:以互联网、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已成为社会舆论、舆情的主要集散地,成为政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政务信息传递、舆情信息收集和疏导的主要平台.尤其在一些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的公众危机事件中,新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舆论引导作用.借助新的媒体和技术,最终要通过政府网站实现政府管理活动的三大转变:一是政府功能的转变,即由注重政府内部办公效率提高到注重政府整体效能和履行政府职责的转变;二是建设思路转变,从各自为政到跨部门共享;三是建设模式转变,由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模式转变。归根到底,就是要推动政府自身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 摘要: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手段,始终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相关联,也始终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而演变.从最早的实物载体到电子信号,从文字到图像,随着信息载体和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形式也不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始终朝着更直观、更快捷、更接近真实和更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新媒体,具有显著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也具有显著的多媒体化、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方向.新媒体已经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主流媒体”的地位日益受到挑战、社会道德标准成为主流价值准绳、社会热点事件更易于形成和爆发、媒体更易于偏激化、情绪化。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 摘要:近年来,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参与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接收与传播方面给受众带来全新的感受,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由于内容、技术、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手机报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将在分析手机报的现状、困境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手机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发展的路径.手机报面临内容同质化严重、信息承载量有限、个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报发展呈现内容分众化、形式多媒体化、平台互动分享化、行业合作共赢化等趋势。手机报持续发展建议开放心态,走共赢发展之路、统筹规划,整合多媒体资源、细分市场,研发个性化、平台化产品。
  • 摘要: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指出,世界传媒业呈现"重大变革、剧烈竞争、深度整合、局部洗牌"的大趋势,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媒体必须尽快实施战略转型,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手机视频要实现健康发展,一定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内容定位:差异化、精准化。业务定位:增强交互性。盈利模式:探索多样化基于手机的收费和支付也会更加清晰,这为手机视频购物带来了可能。“无线票房”新概念的引入,点播计费分成的盈利模式或将成为今后手机视频发展的新方向。
  • 摘要:当前,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从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走转改"活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载体平台,更是探索新闻规律、推动新闻理论创新发展的绝佳机会."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单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很多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rn 本课题旨在及时研究"走转改"活动的生动实践,把采编人员的现实收获转化为新闻界的共同智慧与经验,进一步丰富党的新闻工作理论,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特色,使新闻工作者通过"走转改",认识上有所提升,理论上有所收获,水平上有所提高.注重把“走转改”与本地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创新重大报道、主题报道、典型报道相结合,深化了“走转改”的内涵,提高了针对性,显现出主流媒体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强烈责任意识。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的能力素养,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创新载体和方法,着力强化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专刊。各级新闻宣传部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不断创新组织动员方式,深化、拓展走基层方式方法,推动“走转改”活动向多模式多样态发展。主流媒体实行“开门办报”“群众办报”,引入基层智库力量,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办出新特点、新优势。
  • 摘要:2011年8月以来,根据社党组的部署,西藏分社和全国的新闻同行一道,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一批接着一批走到基层去,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走村入户采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牧场林区,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基层的亮点,采写了一批来自基层一线、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一批年轻记者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精心写稿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逐步走向成熟,"走转改"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rn 在艰苦的年代,新华社记者不怕吃苦,不惧风险,经常深入基层采访报道,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患难,心中装着人民,报道贴近群众,诞生了一篇篇记录真实生活、反映历史变迁的新闻佳作,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新闻采访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获得新生的新华人发扬传统,脚踏实地,用脚步继续丈量万里高原,用真情融入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真心撰写、拍摄反映古老高原沧桑巨变、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新闻作品,不辱使命。rn 从2011年8月以来,西藏分社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针对当前报道环境特殊、分社年轻记者较多的情况,加强组织策划,发挥业务干部和老记者的作用,坚持开展“传帮带”,常年组织报道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就重点选题展开调研,取得了一批报道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帮助年轻记者尽快成长;加强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建立“走转改”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n 新华社要实现战略转型,耍重视“走转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出发。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实际,花大力气采访调研,经营重点稿件;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鼓励记者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在热点事件发生时实时进行立体式集中报道,抢夺舆论制高点和话语权。在今后的“走转改”活动中,西藏分社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继续加强策划,广泛听取一线采编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性地策划“走转改”报道,在深入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发挥全媒体优势,丰富“走转改”报道形式,综合运用博客、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走转改”报道成果的最大化。从全局着眼,规划好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发挥“走转改”在练队伍、育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培养年轻记者的采访能力、联系群众的感情,鼓励汉族记者学习、使用藏语文,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强化深入基层的意识、贴近实际的作风,为未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 摘要:2011年8月中旬以来,中国新闻界一场声势浩大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起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新闻单位,都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体力行"三贴近",用笔和镜头记录基层变化,反映百姓心声.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具有四大特点:内容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发布实时化、交流互动化。在“走转改”活动中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特有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不但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参与人数多、反映生活面广等特点,而且从某种角度讲,互联网是一个植根民间、立体互动的“老百姓自己的媒体”,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传播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新媒体进一步加大“走转改”力度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走转改”的要求和现实意义。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特有优势,真正深入到新闻报道的最基层。要与网民充分互动,让受众参与到新媒体的“走转改”实践中来。
  • 摘要: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实现了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又一次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党和政府的舆论传播、引导、调控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主流舆论阵地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rn 面对新媒介的冲击和挑战,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与调控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在认清新媒介传播的特点及利弊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与调控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rn 针对以上问题,要坚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新闻宣传、思想文化、教学科研领域。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通过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引导和管理,筑牢主流舆论阵地。切实提升党和政府的舆论应对能力,牢牢把握舆论信息的主导权,转变捂、压、封、堵的传统思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坚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推进政务公开力度,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政务服务各个环节,以公开促进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高度关注电信、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舆论阵地,改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手段,培养适应新媒介形态的舆论领袖作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执政党,有责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在新媒体上生根开花,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摘要:"产业化"的英文表述为Industrialization,其概念从"产业"(Industry)一词发展而来.所谓"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和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它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部分的总和.由于"产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因此带有强烈的市场属性;而"化"则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即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和通行法则,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通变,从而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因此,"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某一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行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rn 本文尝试重点从市场和盈利两方面,分析传统媒体在新技术环境中实现产业化所拥有的机会及需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市场化经济运作中新媒体“内容为王”理念的重新定位。 从目前已有的3G条件下新媒体传播收费模式观察,传媒机构可获得经济收益的方式主要包括内容订阅、广告发布、流量分成和终端应用等几种。媒体产业化过程中须注意避免泛商业化。作为文化产业重要部分的媒体产业,由于掌握社会主流话语权,其发展方向和路径更应遵循上述原则,媒体机构在生产新闻信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媒体监督社会、传播文化和教育公众的职能,形成“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媒体从业人员则应恪守职业操守与文化品格,作为知识分子组成部分的媒体人须有“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与职业道德,切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新兴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产物,其生存与发展需要顺应传媒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加快创新步伐,优化新闻信息流程,拓展新兴媒体业态,提高内容和产品质量,提升受众和用户体验,更好地抢占市场、拓展用户、提升效益.rn 融合改变传媒业:丰富了新闻信息内容。推动了新闻信息传播。扩展了传媒产品形态。催生了新的传媒业态。融合推动新兴媒体发展:形成有助于内容、技术、服务融合的组织架构,以顶层融合鼓励底层融合、推动系统融合、实现业务融合。增加新闻信息内容的附加科技含量,使用户在完美体验中树立起对产品的忠诚度。打造新闻信息融合应用平台,不断提升新闻信息服务的精准性、综合性、交互性。建立市场牵引、应用驱动、集成为主的技术建设模式,实现技术创新与内容生产的有机融合。以现代信息科技改造传媒业态,推动新兴媒体业务优化升级和转型拓展。
  • 摘要:2012年9月16日,在日本悍然实施钓鱼岛"国有化"激起中国民众强烈义愤之时,新华社在历史上首次以"钓鱼岛"为电头播发了报道《"请你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中国海监船编队钓鱼岛巡航亲历记》.这是新华社女记者张建松克服重重困难,作为唯一的新闻记者在中国海监50船上发出的大量现场报道之一.其间,张建松以微博、音视频、手机报等全媒体形式播发亲历式报道,进行"一个人的直播",发出多媒体稿40多条,视频被央视、东方卫视等广泛采用,文字稿、图片稿也被媒体大量采用,在微博上广为转发.这些独家报道见证了历史,向海内外宣示了中国主权,扩大了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影响力.全媒体包含三层涵义:齐全的信息传播符号形态、齐全的信息传播媒介形态和齐全的信息传播经营形态。全媒体机构成功转型方可决战未来新闻竞争主战场。全媒体采编团队有序分工、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新闻竞争力最大化。全媒体记者充足技能、革新思维就能在竞争中具备独特优势。
  •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不同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主要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经过前几年的摸索,新媒体已经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时期,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已然爆发,物联网建设跑步前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进展,“网络问政”成为政府和官员应对媒介变革的新路径。新媒体传播促进“屏幕向平台转变,节目向内容转变,观众向用户转变”这三项转变的趋势,向人们昭示了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面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科技进步和市场演变,传媒机构主动应对、主动迎接、主动出击,是其在新媒体时代最现实、最明智的做法。
  • 摘要:全国新闻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到基层,来到群众中间,产生了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鲜活新闻.但从总体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看,当前"走转改"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应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思考"走转改"的作用和着力方向:传统媒体生存发展之危、各媒体间激烈的市场之争、国家通讯社受冲击之位、新华社面向未来奋发之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上,如果新华社不能继续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和传播力,进而提高国家通讯社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结果很可能是从失语到失位——失去主导舆论的地位。不改变上述状况,不借鉴有效经验,不真正走到深处,这在基层报道中要真正有所作为,新华社有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报道角度和角色。rn “走转改”的题材选择不应局限在基层好人好事和以成就为主的正面报道之上.思考层次应该提升至“中央高度关心、群众深切关注”的高度,“走转改”的形式要求记者长期深入广泛接触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群众,“走转改”的发布形式,未必局限于传统的新华社通稿和社办报刊,可借助新媒体的方式,增加“走转改”新闻的网络影响力和社会传播力。把“走转改”活动长期有效地搞下去,还要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制度保障:记者调研基地的相对长期性、对经济社会问题关注的持续性、培养记者的专业性、采编业务考核的科学性。
  • 摘要:李从军同志在新华社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顺应用户和受众碎片化、分众化、精细化需求,积极运用微博、社交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新平台渠道,充分发挥新兴媒体报道及时快捷、贴近性强、参与度高、互动性好的优势,有效提升新华社报道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rn “碎片化”在传媒领域是描述时下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的说法。信息碎片化使原来习惯于完整表达的媒体需要化整为碎,生产更及时便捷、贴近性强的产品。新媒体报道也可以以碎立整。碎片化是一个分散化的过程,但形散神可以不散。在海量的碎片化新闻中,同样也可能形成整体报道效果。新媒体碎片化形式对新闻进程本身报道的要求更高,紧靠地方新闻源泉的分社就可能承担更多以前没有负担过的直接发稿任务:新媒体碎片化的现实也为权威性的新闻媒介提供了存在空间,作为分支机构的分社就可能发挥更直接的影响力,在总社的统一部署和组织下,形成覆盖全国的地方新闻新媒体报道集群,成为新华社自己的金话筒,为有效提升新华社报道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做贡献。
  • 摘要:目前,新华社全社上下发展新媒体的热情高涨,从总社到分社都在利用各种资源大胆创新,开拓了不同形式的新媒体业务,创新出多种经营模式,为新华社战略转型和发展新媒体业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发展新媒体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易被人们忽视,这就是法律问题.在发展新媒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关法律问题,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法律责任及风险,使新媒体业务发展不受法律的困扰.本文不是对新媒体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而是仅以新华社发展的户外屏媒引出的法律问题入手,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思考,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规避法律风险.rn 发展新媒体时,针对户外屏媒中暴露出来的法律问题,必须将新华社户外屏媒定性为传播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新媒体,这样的定位更有利于推广。必须确立户外屏媒的经营属性并取得相关的经营资质。正确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不留法律漏洞。新华社与投资者关系应该理解为广告经营承包关系,即新华社获得建设户外屏媒的行政许可,引进投资者建设户外屏媒硬件,新华社则为屏媒提供播出内容和技术,投资者通过建设户外显示屏取得该媒体部分广告时段承包经营权,投资人以广告经营取得投资收益,同时向新华社支付部分资源(时段)使用费保证新华社免费提供新闻节目所需要的成本。
  •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电信、广电等日趋呈现交汇融合的特点,传媒发展领域大为拓展,产业范畴愈加宽泛,伴随新兴媒体产品开发和终端建设出现的平台化现象成为技术驱动背景下的明显趋势与突出特征.平台化运营是新兴媒体发展的突出特征。平台是聚合用户、集聚业务、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平台化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并形成新的盈利来源。平台的核心价值是“搭台”与“撮合”。新华社新兴媒体建设考虑平台化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聚合要素资源,从分散运作转向集中运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推动转型发展。发挥优势,渐进实施平台化运营。差异化发展,锻造运营实力。基于合作、共赢实施平台化。实施平台化经营不仅是经营方式的革新,更在于发展理念的革新。内部考虑“泛平台化”发展思路。
  • 摘要:近年来,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其盈利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广告收入为主体,内容服务占两翼",即广告是新兴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内容与服务则是支撑新兴媒体行业的两翼.内容收费逐渐兴起,成为高端媒体盈利的重要手段。个性化增值服务是新兴媒体创收新途径。rn 尽管在盈利模式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仍然逃不出依靠广告、内容、服务获取收入的套路,但由于传播手段和目标受众的较大差异性,新兴媒体在具体盈利方式上有着一定的独特性。虽然广告收入仍是现阶段收入的主体,但随着信息时代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内容与服务收费将在未来成为拓展盈利收入的重要领域。因此,现阶段要充分挖掘广告收入的潜力,利用新媒体信息化程度较高、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实现广告投放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使广告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而对于内容和服务收费,则需要充分利用新华社现有资源,打造强势品牌或有巨大影响力的产品,占领市场的战略高地,为将来各媒体在新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 摘要:新媒体品牌是提高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利器,也是新媒体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新华社《关于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建设推动新兴媒体产业发展.只有加大对新华社新媒体的品牌培育力度并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才能逐步树立起新华社强大的新媒体品牌资产,并建立与新华社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性新媒体品牌.rn 新媒体品牌培育是指对新媒体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实力维护和提升的过程,旨在使新媒体品牌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使受众形成品牌忠诚,最终构建起新媒体品牌资产。新媒体品牌培育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而新媒体品牌培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市场效应、排他效应、磁场效应和增值效应四个方面。新媒体品牌培育是新媒体品牌资产的实现过程,而新媒体品牌资产是新媒体品牌培育的目的所在。rn 新华社新媒体品牌培育的实施策略首先要基于主子品牌互动机制,优化整合现阶段新媒体子品牌并形成优势突出的新媒体子品牌群,强化新华社新媒体主品牌的丰富内涵,以新媒体主品牌为依托,加强对新媒体子品牌群中内容、技术、渠道和终端等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展新媒体子品牌的“组合拳”式营销。其次,要基于新媒体产品力模型打造有特色的新媒体产品,提高新华社新媒体产品质量力。推进新媒体产品的组合管理,提升新华社新媒体产品的组合力。重视对受众价值的研究,提高新华社新媒体产品受众满足力。
  • 摘要:2012年9月中旬,参编部来电,邀作者参加"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小分队。在采访路上、讨论过程中,小分队成员们除了谈论国事天下事,总难免要联系切身实际谈谈“家事”——新华社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通过调研学习,深刻地领悟到:对战略机遇期必须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加倍珍惜。顺境逆境都有机遇,没错,甚至挑战本身就是倒逼你改变的机遇;但是,战略机遇期绝非任何时候都存在。抓住用好它,可以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创造奇迹甚至创造历史;否则,就将付出沉重代价,甚至面临失败和消亡。值得欣慰和自豪的是,总社党组高瞻远瞩,具备高超的战略意识,对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有着高度的自觉。rn 在媒体普遍受到自身利益或利益集团干扰,公信力严重滑坡的当下,“新华社”和“新华社记者”仍“金光闪耀”。新华社自身历史上从未具备、目前初步形成的全媒体报道优势和业态潜力,有着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三网融合”破冰后,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内容影响力,内容的影响力在于精兵强将和精品力作。国内媒体跑马圈地已趋结束,生死存亡还看实力。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必然改变媒体影响力版图。rn 坚信,只要全社上下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顺应历史潮流,大胆解放思想,充分把握和积极适应全媒体业态发展规律和要求,努力打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促进新华社事业进一步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抓住用好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打开新局面,创造新辉煌。
  • 摘要:伴随数字化技术出现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李从军社长多次强调举全社之力办好新兴媒体,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新华社新媒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应该说,一个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的国家通讯社新媒体传播体系正在构建之中. 目前新华社新媒体相关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rn 从长远来看,须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继续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监督优势,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引领自媒体舆论场;二是顺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整合资源,建立能够实现适应自媒体特点的新闻信息采编和营销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地传递中国声音;三是加快战略转型,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培养适合现代传媒发展需要的职业化新闻采编队伍。rn 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引领舆论唱响网上主旋律。资源共享、编采互动,多渠道传递中国声音。报道人员需要增强四种意识、培养五种能力,即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采编人员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网络舆论和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力、采访报道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网络专业技术的能力以及引领网络舆情的能力。
  • 摘要:目前,新华社正积极推进战略转型,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生产什么产品"应该是建设新媒体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又要契合自身条件、发挥现有优势.随着3G乃至4G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沃土.媒体、运营商、应用服务商都将焦点锁定在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和利用上,手机等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传媒竞争的主战场.因此,新华社新媒体产品应当定位在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具备新媒体特点又具有新华社特色的应用客户端上.rn 新华社应当整合目前各部门研发的客户端产品,形成“1+N”的应用客户端集群,打造在各种手机操作系统上通用的新闻资讯类应用客户端集群。1+N"客户端集群的实现路径要着重从内容生产、市场推广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加快客户端产品研发与推介,加快与市场对接。内容生产要更符合新媒体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市场推广要“借船出海”与自建平台并重。技术支持要以良好的用户体验锁定用户。
  • 摘要:在新媒体业务发展的技术、营销和内容这三大支柱中,眼下许多从事国际报道的新华人都在忙于学习和适应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苦于开拓营销.在笔者看来,历来被新华社国际报道视为优势的内容实为真正的短板.发展新媒体业务不是朝夕之事,既需要有应对眼前挑战的应急之举,更要有着眼长远战略的"顶层设计".其中,以改进观点报道带动国际新闻整体提升的内容建设可成为一个突破口.新华社国际部要拓展观点报道,可以扬弃地借鉴FT之路。培养自身专家记者队伍。吸引社会专家作者队伍,即所谓借助外脑。吸引高端人士文章。
  • 摘要:信息爆炸时代的传播"陷阱"是什么?电脑、手机、电视、户外大屏……一方面,终端消费者无时无刻不被信息的潮水所包围,浩如烟海的选择使人陷入一种信息的审美疲劳,真正被有效吸收的部分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各种信息渠道的开放,新旧媒体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竞争却越来越走入"同质化"的死胡同.悖论存在于争抢"眼球"的天然使命和传播资源浪费的现实.rn 此论文意在探讨英文新媒体产品China Only ONE:不是每天无限量滚动,不是每天拣重要的几条发表,而是只做一条中国头条的英文新闻!让读者用2秒钟浏览标题,用不超过5分钟时间阅读全文。而这件事非常适合由新华社这样重量级的选手来做,因为它叠加了中国+官方通讯社+头条三个关键因素。rn 中国新闻的对外传播是China Only ONE设计的内核。在国际传播的现实领域中,有时候新华社会烦恼在任何场合和文章中都被贴上“官方通讯社”的标签。但是,标签问题本身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新华社的优势正是来自这种特殊身份。rn 当然,笔者判断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以及对外国媒体管控的放宽,官方媒体面临着一个竞争的窗口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差异化竞争的理念如何适用于提供所有新闻产品的通讯社?笔者想,最终落实在资源整合所带来的产品开发。 China Only ONE相当于一个只有一条新闻的英文日刊。从技术层面,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播发时间和播发内容。播发内容上,官方通讯社相对于市场化媒体而言,政治风险很低。根据新华社日常对外发稿的内容和采用情况看,笔者简单地把头条梳理为以下几种类型:权威发布(稳赢型)。重大突发事件(相对优势型)。官方回应(次优势型)。社会热点(充分竞争型)。日常报道(自我炒作型)。rn 需要指出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China Only ONE产品成功的前提是从一开始就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它要有着对重大新闻的敏感嗅觉和承担相应风险和风评的心理素质。China Only ONE恰如其名,正是在信息爆炸中,寻找突围的奇点。或许它也能为新华社在寻找与国内媒体同行差异化竞争、争夺国外精英眼球的战略中占据一席之地。
  • 摘要:2012年10月23日,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服务方案演示介绍后,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建设当即拍板:"新华社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完整,合作将给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一定要搞好!"在随后一个月时间里,云南分社、浙江分社与浙江中烟相关业务部门多次沟通协商,细化敲定了涵盖烟草行业专项信息、专题调研、舆情监测、增值服务等原创性信息产品,依托文本、网络、手机、数据库等多种产品形态进行精细化推送的一整套服务方案,并于12月正式签约,年协议金额300万元.这是新华社信息服务首次打破分社地域限制,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对信息产品进行基地化生产、专业化运营、本地化营销、精细化推送的一次成功实践,为新华社新媒体发展如何集约利用资源、创新生产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rn 内容、产品和载体是产业信息生产基地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政策、资金和技术是必要保障。当前,烟草信息生产基地的建设,主要面临体制机制、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三大挑战。基于以上三大挑战、障碍,围绕烟草信息生产基地建设的战略发展方向,建议:要获得总社对信息服务基地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以云南分社现有烟草信息服务团队为基础,革新创立“事业部”模式的组织架构。加大对基地建设的资源投入。
  • 摘要: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包括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形成哪些冲击?新华社如何应对这一传媒形态急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新华社新媒体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这是新华社实施战略转型和推进新媒体建设中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形态,对通讯社的主要功能构成挑战。rn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小众化传播模式兴起,通讯社传统的传播模式遭遇“人对人”传播模式的挑战。新媒体“绿色传播”传播形式及其海量信息内容,已对通讯社报道业务和管理模式构成冲击。新华社新媒体建设。坚持国家通讯社定位,改进业务服务形式,遵循通讯社发展规律,增强“服务机构”和“服务个人”的能力。坚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党的领导为宗旨,积极介入人民群众关切关注的问题,处理好“为党说话”和“为老百姓说话”的关系。进一步充分发挥新华网作用,打造新华社新媒体的新形象。国内外并重,在海外重点布局,国内深化发展。
  • 摘要:大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已是国际传媒业大势所趋,也是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新华社新兴媒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种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我社新兴媒体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rn 本文在梳理已有成绩经验、分析面临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加强新华社新兴媒体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新华社发展新兴媒体,要着力在内容与产品、终端与平台、体制与机制、技术支撑与传输渠道、市场受众与盈利模式、产业与品牌、现代经营与运行管理、人才队伍与能力素质等八个方面下功夫。要落实好这一要求,还应着力做好树立集成服务理念、大力实施平台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加强核心产品研发、重点培养年轻受众群体、积极探索多元经营和复合盈利模式、着力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几个方面工作。
  • 摘要:印刷是全媒体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媒体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当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印刷业带来挑战和严寒,也带来机遇和希望.只有强化为新华社主体业务服务的职能,与新华社全媒体事业,特别是新媒体事业发展共进取,新华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原印刷厂)才能走出严冬,迎来事业振兴的春天.rn 当前,完善全媒体业态,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是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是新华社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紧迫任务,也给新华社印务公司带来事业振兴的希望和契机。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设想和实施措施如下:利用新华社新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发展、反哺社办报刊带来的机遇,积极巩固和做强现有报纸印刷产业,争取建设商务印刷车间,发展商务印刷。更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做好参考报道各刊纸张改型印刷工作,确保提升密件期刊印刷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印刷耗材物流业。建设印务商业网站,发展印务经济信息服务,开发印务终端市场。
  • 摘要:李从军同志在新华社2012年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今的传媒业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受众为主"的时代,必须顺应趋势、把握机遇,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增强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新兴媒体的发展近年来势头迅猛,预示着市场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地方分社在深入推进新媒体业务建设时,需要从新媒体的包容性、互动性、创新性三个文化特性入手,整合有效资源、建立自主网络、实现内容互动,从而贴近受众、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建议以移动化和多终端化的视角改造新媒体内容建设、以交互性和资源性有选择地开展合作与服务自主掌控市场、改革管理架构,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 摘要:近几年,新华社紧紧围绕战略转型任务,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本文将重点围绕战略转型背景下的新兴媒体建设要求,尝试分析新华社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需求,探讨建立符合新华社实际的新媒体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的路径,为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要真正构建扁平化管理模式和组织构架,向优秀的新媒体组织学习,示范企业。强调分权化.适当下放决策权限。鼓励自我管理,注重职工能动性和潜能的开发。规范化是新华社新媒体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在新兴媒体的发展战略中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社会效益先行。克服盲目规模扩张冲动,步步为营。
  • 摘要:在涉军领域,很多在传统媒体中无法讨论的涉军话题,如今已通过网络新媒体得以形成和迅速传播,一些负面事件给中国军队的形象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可发现,危机事件发展周期可分为三个时期。危机潜伏期(危机孕育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消退期。危机传播表现出危机的源头不可控、网民的心态情绪化等特征。近年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生的涉军负面舆论有上升的趋势。舆论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当面对舆论危机时,绝对不能临阵脱逃,要运用正确的“危机公关”战术,变危为安。危机前要监测预防工作先行。危机中要与公众真诚对话。危机后要学习和修复形象。
  • 摘要:数字技术给传媒生态带来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是记者必不可少的采访利器,成为集摄影、摄像、掌中电脑、移动通讯于一体的终端,手机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一特殊工具?2012年9月13日,在"武汉施工电梯坠落致19人死亡"的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新华社湖北分社积极探索,首次实现了新华社利用手机进行包括视频在内的全媒体发稿.rn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媒体采编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升级。目前国内很多媒体都开发应用了第三代采编系统——手机移动采编平台。新华社开发的全新ENEWS手机客户端发稿系统也是第三代移动采编平台,专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研制,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四种不同形式的稿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直接传至总社、分社待编稿库,各编辑部可在第一时间编辑播发。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新华社亟须对新闻采编业务进行流程再造。认为,此次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全媒体报道是通讯社的核心竞争力。应加快推动新闻采集方式的变革。有效实现新闻资源的全面整合与深度开发。
  • 摘要:新媒体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从对新媒体的借用,到与新媒体的互动,再到与新媒体的融合,传统报业正在不断探索创新拓展之路.新媒体时代新华社社办报刊的拓展,核心是打破单一传统的传播渠道,推进传统报刊的战略转型,构筑现代传播体系,实现全媒体拓展.简单地说,不仅要把传统报刊带入新媒体,更要按照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改造传统报刊,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新型媒体业态.新华社社办报刊要实现新拓展,必须实施战略转型。首先要明确新的定位,实现全媒体发展,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传媒;其次应该注重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更要以市场化为导向。要以现代媒体流程管理为纽带,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媒体管理流程。
  • 摘要:《财经国家周刊》2009年12月创刊进入市场.经过努力,衡量刊物的几项重要指标,如影响力、发行量、品牌广告投放量、零售量等,均已跻身高端财经刊物前三名(财经、财新、财国).目前,《财经国家周刊》已初步形成主刊、增刊、专特刊、财经国家新闻网、智库与研究服务为架构的发展格局.作为新华社旗下的一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财经周刊,《财经国家周刊》自觉地站在“新华社报刊”旗帜下,直面市场,扬长避短,探索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产品化、产业化的新路。rn 《财经国家周刊》创刊之初即以“为国家崛起和社会转型提供思想”为使命,这也是刊物的灵魂和价值观。期望新华社旗下的冠以“国家”两字的周刊,能集新华社的资源优势与市场化的运行优势于一身,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体现国家价值的市场张力。rn 《财经国家周刊》正与国家统计局合作策划“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及“中国土地政策论坛”“移动互联网论坛”三个产品,以强化连接“政策一市场”的平台价值,打造具备国内影响力的智库型论坛。论坛拟探索理事会、基金会方式运作,初步实现“政策-研究-产品-产业”的产业化运作。《财经国家周刊》要从坚持市场化全媒体的精准定位、坚持“项目制”调研讨论方式、打造全媒体产品线、注重在高端和宏观视角上引领、“智库型媒体”增强刊物话语权几方面实现突破。
  • 摘要:2012年8月,新华社湖南分社在总社各编辑部门尤其是"中国网事"项目组指导下,所采写的永州"唐慧案"系列新媒体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新华社的报道展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力.公众舆论不吝赞扬,网民留言:"新华社对这次事件进行报道,发出正义之声,看到了国家通讯社的风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时评作者鄢烈山均撰文肯定新华社新媒体报道在事件中的重要作用.rn 在“唐慧案”系列报道中,新华社以开放的心态研究微博,并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将新闻报道更快、更广地向受众传播,让微博充分为己所用。同时坚持传统新闻手法,把传统媒体坚持一线采访、深入挖掘、深度报道、专业论述、全面系统报道等优势嫁接到新媒体上,为新华社探索应对新媒体挑战、抓住新媒体机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