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9-13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在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很容易诱发足内翻,本文通过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40例足内翻患者,通过12周的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新的体会.为以后治疗足内翻患者提供新的、系统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通过总结对比得出结论。治疗组常用的方法有:小腿三头肌牵拉、屈躁训练、诱发足背屈运动训练、功能电刺激疗法。对照组常用的治疗方法:下肢被动或助力活动、肢体按摩以及抗痉挛体位下患肢负重等。结论:系统的康复训练对大脑的可塑性有很大的帮助,病程越短对脑的可塑性刺激越大,可以激活被封闭的神经通路,足内翻纠正的疗效就越好,因此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早期康复训练纠正足内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把正确的关节运动感觉和肌肉收缩信号冲动传到大脑,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以及激活被封闭的神经通路,诱发中风患者主动动作控制,最终提高患者躁关节的运动功能。
  • 摘要:临床研究更注重脊髓损伤患者所经历的问题,多数研究与脊髓损伤造成的末梢器官功能障碍有关.最新临床研究更注重心肺系统,临床实践可能因此发生改变,患者长期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显著改善.临床新方法能显著提升生存质量,并大幅降低末梢器官的损伤.血压方面的最新研究显示,血压问题非常复杂且具有多种表现.新知识表明:交感神经衰竭、昼夜血压节律反转以及自主神经反射异常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并显著影响其生存质量.预防低血压的新治疗方法可使患者长期获益.与无脊髓损伤人群相比,睡眠呼吸障碍(SDB)在四肢瘫患者中更为常见。这一问题从损伤急性期开始即困扰患者,到损伤后3个月发生率达到峰值:80%的患者出现SDB。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使许多患者的白天嗜睡症状明显改善口这些患者反应更机敏,参与康复治疗计划更积极。慢性期患者参加社区活动的兴趣、机敏性及专注力明显提高。将这些新见解转化为临床实践需要新的治疗方案及实践。
  • 摘要:现代康复医学引进中国至今己有30年。30年来中国人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辛勤耕耘康复的园地,同时,也在不停地一针一线地编织和一笔一划地描绘中国的康复梦(织梦),现在,这个康复梦的轮廓已经勾出,图景已经显现,梦想的境界引人入胜。首先,中国的康复梦是要追求达到一个宏伟的、人道主义的目标:要使全国所有的残疾人人人都得到康复服务。其次,中国的康复梦追求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体系。第三,中国的康复梦追求完善一个全国规模的康复服务的总网络。第四,中国的康复梦期盼着身心康复的理念和实践能够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第五、中国的康复梦是要使中国不但成为“康复大国”,而且要成为“康复强国”。
  • 摘要:临床上,神经修复的手术指征需要考虑到神经损伤的机理和程度.总体来讲,如果神经系统测试(每三周进行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没有改善迹象,则怀疑神经断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在损伤后三个月之内进行手术,则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2008年1月~2011年7月本院神经康复科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2例,对其感染原因从临床护理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反复肺部感染与吞咽障碍、急性期气管切开相关(P≤0.01);双侧肺部感染与吞咽障碍、急性期气管切开及年龄相关(P<0.05).结论:肺部感染依次与吞咽障碍、急性期气管切开、年龄等与关.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微创手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9例改良微创手术治疗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有12例患者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5例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月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29例小脑出血患者,经微创术后共存活27例,死亡2例.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的NIHSS和MBI评分较入院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微创术联合早期康复训练为治疗小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 摘要:近20年前,当年的准理事长高木邦格博士获得政府许可,在枥木县小田原市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IUHW).自此,IUHW成为日本国内首家培养护士、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言语治疗师(ST)、放射科医师等医务人员的高校.IUHW第一任校长大谷藤男倡导“创造和谐共生社会”的校训,提出融合患者、残疾人以及所有健康者的自然友好社会的美好愿望.此外,大学的先驱们提出“三大基本办学方针”,即培养仁爱之人:面向社区;面向世界;以及“七项教育理念”,即个性全面;专业化;多学科合作;捕捉最前沿医学信息;国际化;尊重原创;革命化管理。
  • 摘要:本文回顾了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康")成立以来的国际合作历程,研究探讨了未来国际合作思路及模式.并指出“中康”将在总结现有国际合作与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先进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吸收和引进,积极开拓多层次、多方向的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更广泛的国际联系,形成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吸引力,并借助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平台,使“中康”跻身于国际康复事业发展的领军行列,为推动国内康复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摘要:重症脑血管病(SCVD)是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脑血管病.这类患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病情危重,医疗费用高昂而预后极差.重症脑血管病的抢救治疗原则是挽救生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重症脑血管病的康复目的是防治并发症,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脑血管病的康复时机体现了全程康复的理念,应在监护条件下尽早康复.康复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和被动关节训练,呼吸道管理,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大小便的管理,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等,重症脑血管病的体位摆放应兼顾吞咽障碍、肠内营养进食管理、呼吸道体位引流和抗痉挛体位。吞咽障碍、肠内营养和呼吸道管理是重症脑血管病康复三位一体的的重要内容,是防止并发症,防治肺内感染、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在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状态下发生的误吸是导致肺部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在系统并发症导致的卒中死亡中,肺部感染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吞咽障碍和肠内营养管理包括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吞咽障碍进食、营养管理方案和康复护理方案,保证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吸收,避免消化道反流、误吸、肺内感染等: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尽早进行呼吸功能康复,预防和治疗吸入性、坠积性肺炎,减少气管切开的风险,提高心肺功能,减少住院时间,为将来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上肢痉挛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1)和康复组(n=183).康复组进行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床旁康复介入、恢复期在康复专科病房进行、后期定期康复家访指导;对照组未进行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在入组时(M0)、治疗1个月(M1)、3个月(M3)和6个月(M6)时对所有患者的上肢和手进行Brunnstrom分级和Ashworth评定;通过赋值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入组时间、入组时Brunnstrom评分和Ashworth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Brunnstrom评分(上肢)均随时间推移显著提高,对照组增幅约为106%(从1.78±1.20提高到3.67±1.33),康复组约为140%(从1.95±1.26提高到4.86±1.20);对照组Brunnstrom评分(手)增幅约为100%(从1.69±1.26提高到3.38±1.52),康复组为155%(从1.83±1.33提高到4.66±1.39):在M1、M3、M6时,康复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Ashworth评分随时间推移显著提高,在M6时达峰(Ashworih(上肢和手)分别为2.13±1.35和1.91±1.08);而康复组评分在M3时达峰(Ashworth(上肢和手)分别为1.81±0.98和1.65±0.89),在M6时下降。两组间Ashwortl,评分(上肢和手)仅在M6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后进行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有助于降低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程度,并明显改善上肢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操作可行性.方法:8例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肌痉挛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5例;年龄57.64±6.92岁:病程87.60±23.15d;肘屈曲痉挛4例;膝伸直痉挛4例.肘屈肌张力:MAS≥2级;膝伸肌张力:MAS≥2级;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40分.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痉挛肌肉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结果:患者MAS评分注射后4周为1.88±0.70,比注射前3.38±0.27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评分注射后4周81.50±48.00,比注射前50.00±28.5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表明注射后4周MAS.MBI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结论:彩超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近10年来行周围神经缩窄术的500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根据患者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的周围神经部分切断,肘屈曲、前臂旋后者行肌皮神经缩窄术,腕屈曲、前臂旋前、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者行正中神经缩窄术,双髋内收、内旋者行闭孔神经缩窄术,僵直膝患者行股神经缩窄术,马蹄足、屈趾者行胫神经缩窄术.采用改良Asworth分级评定患者的痉挛缓解程度,结果:患者术后痉挛缓解率较满意,部分患者术侧肢体出现短暂的感觉障碍,术后3个月感觉障碍均可消失.严重痉挛患者术后伴有短时的肌力减低,通过术后康复训练均可达到术前水平.年龄较小的患者出现痉挛复发.结论:周围神经缩窄术能够较好地缓解脑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针对患者不同的痉挛部位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研究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长期随访.方法:对15例接受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脊髓损伤7例,胸脊髓损伤5例,圆锥马尾神经损伤3例.平均年龄是46.8岁(31-64岁).平均随访时间是42.8个月(6-9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在症状学、实验室、影像学和尿动力学指标等方面均获得明显改善.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再次行钬激光外括约肌切断.其他患者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结论: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具有出血少、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长期随访效果相对稳定.对于不能实行或不愿实行间歇导尿的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伴有自主神经过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失调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PAS10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功功能的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AS10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AS10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AS10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前臂、手)、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健侧半球MEP波幅、RMT。并分析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分别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RMT差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4周后,PAS10治疗组患侧上肢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前臂、手)、MBI分别为26.63±19.19,3.25±1.7(前臂)、1.56±0.53(手)、63.63±25.74,对照组的患侧上肢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前臂、手).MBI分别为17.54±18.24.3.42±1.44(前臂)、1.50±0.52(手)、55.45±19.29,两组患者FMA评分、MBI, Brunnstrom分期(前臂、手)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前、后,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两者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31,P<0.05;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RMT差值两者间也呈正相关,相关系r=0.608,P<0.01。结论:PAS10作用于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可以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具有正相关关系。
  • 摘要:神经康复上有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康复方法,由于种种原因,特别的是“怕麻烦”,包括自己在内,久之也就被遗忘了或是正在可能被遗忘.神经康复的方法措施很多,例如,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等.本文目的不再介绍这些方面,现只就个人在康复临床上所遇到的一些现象,作一回顾,呼吁不要丢失它们.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皮层语言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24例因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所致Broca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观察组男10例,女2例,年龄58.2±14.3岁,病程26.3±17.8h,脑出血8例,脑梗死5例;对照组男9例,女3例,年龄55.7±13.6岁,病程24.5±16.3h,脑出血7例,脑梗死5例.2组的脑梗死患者,均采用波利维、立普妥、甘露醇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及肢体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采用钙离了拮抗剂、甘露醇、脑细胞保护剂等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及肢体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首次评估后接受语言训练,每次30min. 2次/日,持续20天。言语训练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要求患者集中注意力,根据评估结果,从听、说、读、写、词、句、段方面,结合语音和语义、主动和被动的模式,制定患者经努力恰能完成的作业,对患者实施反复、特定的刺激,肯定正确的反应、矫正错误的反应。病情不稳定时在床边卧位进行,每次30min,每日2次。对受试者在卒中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3次进行改良西方失语量表评定,即失语商(AQ值)的评定,并分为自发语、理解、复述、命名4个项目。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改变。结果:首次语言功能评估成绩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2组的AQ总分及各项目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2组的A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的4项分项值均较治疗前(p<0.05)及较对照组(P<0.05)显著提高;治疗30d后对照组的4项分项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早期言语训练能促进失语的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Ilizarov髋关节重建术治疗青年高位脱位型DD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总结了2006年至2010年所收治的11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高位脱位患者,行改良Ilizarov髋关节重建术治疗,年龄18至28岁,平均年龄22岁,随访2.3至6.6年,平均随访3.4年.对治疗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前Harris hip score平均为37.86±2.16,术后Harris hip score平均为89.22±1.28,8例患者术后疗效好,2例患者出现术后针道感染,2例患者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经再次处理后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完全自理.结论:改良Ilizarov髋关节重建术是一种治疗青年高位脱位型DDH的有效、可靠和合理的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双节段重症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17例双节段重症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年龄36~59岁,术后随访时间24~55个月,手术前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结果:术后第3、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8±1.9)、(1.9±0,8)(1.1±0.4),与术前(6.3±2.7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12、24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4±1.5)、(15.2±1.1)(15.9±1.4),与术前(8.7±2.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个月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个月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双节段重症颈椎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能保持良好的颈椎活动度.
  • 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探讨偏瘫步行时表面肌电图和动态关节角度分析对脑卒中偏瘫步态恢复的指导意义,熟悉和掌握步态分析方法和在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选此次研究,4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表面肌电图记录偏瘫下肢12块肌肉、健侧下肢4块肌肉的动态肌电图变化,同时应用三维视频步态分析系统记录偏瘫下肢动态关节角度变化,同健康成年人步态参数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步行时下肢动态肌电图变化和动态关节角度变化.结果:同正常人步态相比,偏瘫患者踝展肌群、排肠肌内侧头、胖肠肌外侧头支撑期肌电波幅的均方根比正常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健侧排肠肌外侧头摆动期肌电波幅的均方根比正常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步行速度与支撑期胫前肌、排伸肌群肌电波幅的均方根相关(P<0.05),与支撑期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头的中位频率相关(P<0.05);偏瘫下肢踝关节动态曲线不是双峰型,常常是“倒V”,缺少踝关节蹬地后主动背屈动作,出现足下垂,脚尖拖曳。偏瘫膝关节角度动态曲线不平滑,缺少主动屈膝伸膝的动作,膝关节不稳、反张。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速慢、步态不对称与下肢关节活动受限,支撑力差、肌力差特别是小腿肌肉力弱有明显关系,踝关节功能在维持下肢负重、脚步支撑和重心转移、提供前进的动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颈脊髓损伤合并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的相关并发症、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合并气管切开患者55例,积极治疗,着重呼吸功能相关护理与康复,详细记录及随访.结果:44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顺利拔除气切套管,最终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11例患者拔管困难,其中7例气管狭窄;2例气管塌陷;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结论:长期留置气管套管可导致气管狭窄和气管软化,对于拔管后出现的急性呼吸困难应采取积极的治疗.针对性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能够避免病情加重,缩短带管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低浓度碘伏盐水膀胱冲洗在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应用.方法:22例间歇导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碘伏盐水进行膀胱冲洗,一组用盐水进行膀胱冲洗观察两组泌尿系发生感染的情况是否有差别.结果:盐水膀胱冲洗组尿中白细胞平均为145.32个,平均红细胞为13.41个,稀碘伏膀胱冲洗组尿标本平均白细胞75.04个,平均红细胞为8.60个,两组个有一位病人发生泌尿系感染,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议脊髓损伤病人间歇导尿期间膀胱冲洗应用碘伏盐水进行冲洗.
  • 摘要: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由于脊髓损伤疾病的特殊性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大、成功率低。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总结了脊髓损伤患者静脉穿刺的技巧,通过学习和运用该方法静脉穿刺率有所提高,给病人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临床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的护理.方法:对283例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宣教、细致的术中及术后护理,以及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283例患儿均有不同症状的改善,其中121例患儿流涎改善,97例患儿平衡协调功能改善,215例患儿言语改善,16例患儿吞咽功能改善,1例术后肺炎患儿经积极抢救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患儿术后症状的观察,有利于有针对性康复的早期介入.
  • 摘要:目的:通过饮食调护配合艾灸、拔罐对肝强脾弱型脑瘫患儿的营养状况的观察.方法:将166例肝强脾弱型脑瘫患儿根据医嘱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83例对照组执行脑瘫常规护理、普食.观察组83例执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饮食调护、艾灸和拔罐;艾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脘、肾俞为主穴进行温和灸,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以健脾补肾,每30次为一疗程;拔罐选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等穴位为主穴,每日一次,连拔5天,休息2天,90天为一疗程;饮食调护以柔肝健脾,益气养血为主.选用健脾和胃类食物:猪肚、鲫鱼、猪脑、木瓜、大枣、扁豆、莲子等;平肝类食物:芹菜、番茄、绿茶.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患儿身体免疫功能、汗出情况、食欲及遗尿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83例患儿,经过饮食调护配合艾灸、拔罐,身体免疫能力增强的39例,占47%;汗出减少的9例,占18%;食欲好转的11例,占13%;遗尿减少的4例,占5%;余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达75%.对照组83例患儿在院期间体重变化不明显,并发症时有发生且次数频率高.结论:通过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提高肝强脾弱型脑瘫患儿免疫力,改善营养有明显效果,由于护理过程中患儿无不适感,并且疗效较好,费用低廉,适合长期配合针灸等治疗,故较受家长欢迎,可在肝强脾弱性脑瘫的中医护理中加以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以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财政支出的视角出发,结合财政学、康复医学、社会保障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理论逻辑分析、实证分析三种方法,着重分析了山西省残疾人基本生存状况以及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最终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和建议.
  • 摘要:目的:探索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提高脑瘫患儿治疗效果的研究,为脑瘫治疗提供合理、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将步态异常、步行能力差、能执行一定指令的脑瘫患儿,在治疗前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估,确定引起异常步态的肌肉问题,设计训练方案,治疗1~2个月后再进行评估检查.结果:(1)治疗后步长较治疗前增大(t=-2.675,p=0.001),步宽较治疗前缩小(t=2.72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支撑时间(t=-0.521,p=0.608)、双支撑时间较治疗前增加(t=-1.212,p=0.182),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3)摆动相和单支撑时间,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4)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0)分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4.99,P<0.05).结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改善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共选取3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MAS)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0例患儿经肉毒毒素注射后进行GMFM评分l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6个月后差异显著(P<0.01);改良的Ashworth评分治疗1周、3个月、6个月后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操作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重点综述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医院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的重要性、三者在脑瘫患儿康复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及之间的配合问题.脑瘫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靠三者之中的一种模式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各自发挥优势,共同配合完成患儿的康复治疗工作,才能即提高疗效,又能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而在三者的配合中,要以医院康复为主导,通过医院康复机构协调和管理患者的整个康复工作,指导并监督社区及家庭康复,根据患儿的康复需要定期对康复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社区康复介于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之间,延续医院康复的部分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康复的便捷与专业性,长期参与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在医院康复的指导下,和家属一起完成患儿的康复治疗工作;家庭康复要在医院康复的指导监督、社区康复的指导参与下,和患儿的日常生活紧密配合,充分发挥患儿的主动性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工作.
  • 摘要:为了对当今世界脑瘫儿童辅助技术发展的真实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本研究对因特网上的辅助技术厂商、销售商所介绍的有关辅助技术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查询,并对其中200种以上有代表性的产品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脑瘫儿童辅助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为满足脑瘫儿童的不同的特殊需要;(2)针对脑瘫儿童最突出的肢体障碍与沟通障碍;(3)在脑瘫儿童教育、社会技能以及生涯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辅助技术新品种;(4)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己大量的用于脑瘫辅助技术领域;(5)各种不同形态与作用的开关的出现为各种肢体障碍者利用各种高技术辅助技术提供了可能;(6)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治疗、沟通、社交、教育等领域的脑瘫儿童辅助技术的品种与功能。在我国,辅助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在脑瘫儿童的肢体障碍、医疗康复辅助技术方面,已有了较多的关注,但在沟通、教育、生涯发展、社会融入等方面对有关辅助技术的利用重视不够。中国还需要在有关的理念、政策法规、专业技术、专业教育与研究等方面有所提升,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国脑瘫儿童辅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 摘要:小儿脑瘫的康复事业蓬勃发展,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也出现了很多的治疗项目,建立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更新观念迫在眉睫.必须再次强调以建立功能为治疗的中心点、激发儿童兴趣和参与意识、综合治疗、全面发展、提倡个体化训练、强调认知功能早期开发,尤其在婴幼儿期的重要性,常规治疗不能衰减,应在这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 摘要:“三残”(指肢体、智力、精神三类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三残”儿童的康复难度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曾在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工作近十年,后在“三残”儿童康复一线工作近六年,对残疾人康复现状有充分地了解.本文对曾经六年残疾儿童康复经历进行了回顾,重点是在对全市39个区县、1482名残疾儿童的实际康复工作中,通过归纳、演绎和统计的方法,以数据反应了重庆“三残”儿童康复面临的实际困难,试图为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通过在卫生系统的业务与管理经验介绍,重点在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与团队建设,社会资源挖掘与利用,以及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理念与文化建设等的方面的阐述,对面临重重困难的残疾康复事业走出困境以及不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同时,也期望为全国其它省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为整体推进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尽绵薄之力.
  • 摘要:精神发育迟滞是儿童各类残疾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残疾.有效及时的诊断可对患病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减少致残率.诊断儿童精神发育迟滞,不能单纯依靠智力测验,应结合儿童具体情况、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临床多方面资料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定加以综合分析,取慎重态度.本文就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国内外最新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患儿手足徐动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的言语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及生活水平.方法:对一名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进行观察、评估、训练.结果:通过6个月的治疗,患儿的头部控制能力得了到明显的提高,能够独立的做深呼吸运动,口、舌、唇部的不随意运动到了明显的控制,口齿清晰度得到了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患儿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患儿的生活水平.
  • 摘要:本文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历史、定义、临床特征、病因与诊断和治疗、干预方案的研究,并简要分析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0-2.5岁儿童早期发展不同干预方式对促进正常婴幼儿智能与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出生并自愿参加早期发展指导的0-3月正常足月儿150例为实验组,分为直接干预组、间接干预组、综合干预组三组,每组50人: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50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在8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前后应用Gesell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智能测查,2-2.5岁时进行儿童行为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所有实验组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在以上4个年龄组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直接干预组与间接干预组无显著性差异,且均低于综合干预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持续存在.2-2.5岁时行为偏差的发生率在直接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间接干预组及综合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间接干预和直接干预均可以促进正常婴幼儿的智能发展,而综合干预的作用更为明显.间接干预或综合干预更有利于降低儿童行为偏差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索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的112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康复组63例(56%)、关节镜组24例(21%)、联合微创组25例(23%).膝关节僵直的时间为0.5-108个月,平均为15个月.康复组平均为10.6个月,其中16例>12个月;关节镜组为6.3个月,均为关节内创伤;联合微创组为29.4个月,其中80%为股骨干、股骨髁上骨折.术后随访3-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25例因电话、地址变更或不准确失随访.并对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不同原因造成的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病理特征不同,只有针对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满意疗效。本研究认为病程3个月以内、无或轻度累及伸膝装置、查体无“End Point Sign”、内固定牢固、或无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适合行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病程3-6个月、以关节内粘连为主、无或轻度累及伸膝装置、查休未见“End Point Sign”、经系统正规康复训练一个月效果差者适合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病程3-6个月以上、同时存在关节内外粘连、下肢多发创伤、累及伸膝装置、查体存在“End Point Sign”、仅关节镜松解效果不显著者适合行联合微创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手法松解治疗获得性肩关节僵硬的近期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辅助手法松解术治疗16例获得性肩关节僵硬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2-70岁,平均37.8±12.1岁.患者表现为肩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伴有肩关节疼痛.术前症状持续10.3±3.4(8-31)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系统保守治疗5.2±1.3(4-7)个月无明显效果.结果:术前平均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surgery(ASES)评分35.5±11.7(10-77),视觉模拟疼痛(VSA)评分7.7± 1.1(0-10),肩关节平均前屈96±5.3°,外旋15±1.2°,内旋到第五腰椎水平。术后随访16.2±4.3(13-18)个月,平均ASES评分91.5±8.2(85-96),VSA评分1.7±1.0(1-3),肩关节平均前屈135±9.7°,外旋39±4.3°,内旋到第10胸椎水平。患者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肩关节镜关节囊松解具有微创、同时处理肩关节内病变等优点,结合手法松解是一种治疗顽固性获得性肩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精神障碍(POD)的发病率,探讨其致病因素,保护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4例老年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女206例,男178例;年龄65~95岁,平均78.3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药物治疗及合并症为自变量,POD的发病率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4例患者术后均经治愈后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5.8天(7天~35天),其中6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17.9%.经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药物治疗,麻醉方式,合并症,输血(P<0.05).其中高龄,手术时间,全麻,合并症(糖尿病及脑卒中)是POD的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输血是保护因素.性别及手术方式对发生POD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易并发POD.围手术期仔细评估POD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麻,手术时间过长,积极治疗合并症,积极采用药物预防措施及高危患者相应输血对降低POD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支持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变及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2.9-2013.3在河南省康复教育研究中心的26名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分别设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支持干预研究,将干预前后家长心理改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儿童康复情况随家长干预情况对照观察.家长于进入机构1个月、3个月时分别行SCL-90自评量表测评.儿童于1个月、6个月时分别行发展性评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家长经过心理支持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抑郁、焦虑、抑郁等因子变化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儿童情况:经C-PEP发展量表评估,在家长心理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儿童发展评估总均分提高明显.结论: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可以改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对儿童康复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沙盘游戏特点,即孤独症儿童在沙盘游戏中游戏水平、游戏主题的特点,为日后的游戏干预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运用观察法、个案法以一个中等程度的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十次沙盘游戏观察.结果:孤独症儿童沙盘游戏运用的沙具较少且单一;游戏内容单一;想象水平低;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交流与互动.结论:资源教师可在孤独症儿童有一些互动符号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参与及引导,掌控好治疗氛围和治疗关系,这对孤独症儿童获得安全感,投入游戏有重要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智力干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高危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瘫高危儿随机分成干预组51人,对照组51人;对照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和水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早期智力干预训练,两组均在患儿l岁时作智力测定评估.结果:干预组Gesell评分结果D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智力干预能有效改善其智力发育,降低脑瘫后遗症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发现,创伤(包括手术治疗)后关节僵直(PTJS)患者获得满意功能所需的康复时间比较长,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康复时间的因素,以便今后收治同类病例时,做到对预后的评估和病情告知“心中有数”,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因PTJS住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将入院日到患者自认为达到比较满意的肢体功能的时点作为功能康复时间;同时将影响功能康复的因素分为疾病和非疾病因素,分析它们对功能康复及时间的影响.结果: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四肢PTJS患者500余例,住院治疗时间最短者6周,最长者超过1年;患者达到比较满意功能的随访时间短者3个月,长者1年以上。大部分患者关节晨僵、感觉异常持续到1.5-2年以上;部分患者感觉异常一直存在。疾病影响因素包括原始损伤类型、首诊治疗情况、粘连范围、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关节僵直时间;非疾病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理、家庭、单位、经济、社会等。结论:PTJS患者获得满意功能所需的康复时间比较长,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告知,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僵直时间、粘连范围、原始损伤类型等疾病因素,心理、家庭、经济、性别等非疾病因素,依此是造成PTJS功能康复长期性的重要原因。关节周围软组织顺应性(或滑动机制)重新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可能是患者感觉异常持续存在的原因。
  • 摘要:同期进行双侧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IKA)目前仍存在争议.尽管同期进行双侧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在单次麻醉下完成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并且有利于早期康复,但是手术的压力明显升高,有报道显示,同期进行双侧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输血比率和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发病率均高于单侧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手术压力.为此类患者定制了特别的手术器械及患者评估量表(PMI).在此,本文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指出使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PMI评估量表能够有效地在术前计划手术设备,这可以以简化手术操作和减少双膝手术的压力。
  • 摘要:2013年长城会的主题“医学整合,全程关爱”是对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服务文化的探讨,强调“整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指不同级别、不同专业领域的医疗机构实现有效沟通,为患者提供基于团队的医疗服务.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复杂的病情需不同专业的协作;从住院治疗到出院康复,无缝隙看护需要连续的医疗服务链.团队协作和医疗服务的整合是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核心,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必由之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要求医生很好理解患者的价值观,要帮助患者理解不同检查和治疗措施的风险和获益,鼓励患者参与诊疗康复过程,实现医患共同决策.
  • 摘要:目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残存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6例脊髓损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患者进行多方位的护理,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病情观察、体位护理、肢体功能的训练、心理护理来预防并发症.结果:该组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预后良好.结论:多发伤患者病情复杂,根据累及部位、损伤程度的不同,及时给予恰当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及神经修复的影响,探讨Nogo-A/NgR1/Rho-A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建立高血压大鼠的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运动训练组,对照组;各组再分为7d,14d,28d,52d四个时间点;通过测试大鼠前肢抓握力评价大鼠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尼氏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神经元及尼氏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Nogo-A,NgR,Rho-A的蛋白表达.结果:梗死后各时间点,运动训练可促进大鼠抓握力的改善(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梗死灶周边神经元进行性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训练可减轻神经元的丢失(P<0.0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运动训练可降低Nogo-A,NgR,Rho-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通过下调Nogo-A/NgR/Rho-A蛋白水平促进神经再生。
  • 摘要:胸腰联合段(T1-L2)由于应力集中、抗扭转力较大等原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柱损伤部位.约有50%的椎体骨折和40%的脊髓损伤发生于T11-L2节段.其中高能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占65%以上.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已有上百年历史,近50年来,尽管麻醉方法和内固定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但关于胸腰椎骨折最佳治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治疗上的争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指征;2、手术入路;3、固定节段;4、是否减压;5、植骨相关问题.
  •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92例脊髓损伤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相关因素,探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间收治的以脊髓损伤为主要诊断同时伴有血栓性疾病的病例92例,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同期收治脊髓损伤为第一诊断患者4588例.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共71例,发病率1.5%.发生肺栓塞患者共13例,发病率0.28%.发生深静脉血栓伴有肺栓塞的共8例,发病率0.17%.伤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510天。伤后出现肺栓塞的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为261天。深静脉血栓发生部位:调查69例患者中(2例缺失),发生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43例,占62.3%,发生于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6例,占23.2%,发生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0例,占14.5%。肺栓塞发生部位:调查12例患者中(1例缺失),发生于左肺动脉栓塞的有3例,占25.0%,发生于右肺动脉栓塞的有4例,占33.3%,发生于双肺动脉栓塞的有5例,占41.7%o D-D聚体: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有56例(15例缺失)当时测有D-D聚体,最小值为35ug/L,最大值为13890 ug/L。D-D聚体:肺栓塞患者中,有11例(2例缺失)当时测有D-D聚体,最小值为176.000ug/L,最大值为7900.000 ug/L。结论:脊髓损伤后血栓性疾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前期预防及早期康复有关;本组病例早期预防不规范,治疗方法差别较大;脊髓损伤后易发血栓性疾病相关因素不明确;脊髓损伤后易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易发相关因素仍需做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对39例胸段完全性SCI患者根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及使用神经妥乐平的不同情况分组,进行标准ASIA查体,应用定量感觉检查(QST)的方法,测试损伤平面的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及单丝触觉等皮肤感觉阈值,并与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I患者损伤平面的单丝触觉阈、热觉阈均明显提高,冷觉阈明显降低.与无明显疼痛者比较,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者的单丝触觉阈、冷痛阈和热痛阈值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冷痛阈、热痛阈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其特定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通过QST筛查,有利于对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早期干预.
  • 摘要:目的:证实运动想象(MI)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使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探讨运动想象对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及混乱运动想象评估(CMIA)标准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想象组6例、执行运动组5例、空白组5例.MI组给予运动想象治疗,EM组进行动作的实际操作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分钟,共20次,为期4周.空白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使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Fugl-Meyer、巴氏指数评价患者训练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前后分别进行患手拇指对掌动作、想象的fMRI检查.结果:MI组和EM组患者的FMA、STEF较治疗前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I组的改善程度较其他两组更为明显。运动执行的fMRI激活区均主要位于对侧SMC区、双侧辅助运动区,训练后,对侧SMC区的激活强度t值,及偏侧化指数均有增大趋势,MI组增大更明显:运动想象的激活区主要位于双侧SMC区、双侧SMA区,以及部分额叶、顶叶,训练后,双侧SMC区t值有增大趋势,MI组激活表现为右侧激活为主,EM组左侧为主。10例左侧偏瘫患者训练后的STEF值,与运动想象右侧SMC区的激活强度、LI值均呈正相关。结论:运动想象结合手部运动疗法对患手运动功能的提高比常规训练有更显著的优势。患手拇指对掌的运动想象在脑内的激活部位与动作执行时类似,位于双侧SMC区以及双侧SMA区,随着手部运动功能改善,脑内激活随之增强,运动想象训练可促进激活区向对侧转化。
  • 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每次40ma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3周.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和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各20min,共40min每次,每天1次,每周5次,共3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MAS上肢部分(MAS-UE)和MBI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 MAS-UE及MB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FMA-UE. MBI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摘要: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及进程,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脊髓损伤几种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泌尿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痉挛、疼痛、植物神经过反射、骨质疏松等.掌握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而且是康复治疗的前提.
  • 摘要:目的:研究设计基于站立期膝踝联动控制的下肢外骨骼(LEE),以改善脊髓损伤(SCI)患者穿戴膝踝足矫形器(KAFO)步行时的异常步态.方法:本课题以人体下肢的生物骨骼模型、SCI患者下肢功能特点和膝踝联动等相关技术为基础,结合目前常用的KAFO,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出针对SCI患者,突出改善膝踝关节运动的LEE.以正常人(1例)为受试者,进行穿戴LEE的步态分析,观察和收集正常受试者穿戴LEE的步态等相关数据,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和细致的统计分析.结果:1.正常受试者能够熟练的穿戴LEE,并完满完成所有测试。2.正常人受试者步态分析:(1)实际关节运动轨迹走势与标准走势一致。(2)实际角度参数与标准值比较:髓关节无明显差异,膝关节JAHO和JATO无明显差异,AGFS和ROM有差异(AFIC,JAFTG,AGES不参与比较),踝关节除JATO有差距外,余角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受试者穿戴LEE步行时步态较好,基本接近正常步态,实际角度参数与标准值达到定性吻合,证明了LEE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TBI后GH对颅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rhGH替代治疗的作用.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按1周、8周、10周三个时间点随机分成3组,各组假手术组10只、对照组10只、手术组20只;将60只大鼠麻醉后进行控制性皮层撞击(CCI)造模制作双侧额叶颅脑损伤模型,其中a.打击速度:3.5m/s、b.打击深度:1.5mm、c,停留时间:400rnsec.10周组根据GH降低与否分为GH降低组(D)、正常组(U),又随机抽取等量个体分为给rhGH组(+GH)及不给rhGH组(-GH);共分4组,即1)CCI8wD+GH;2) CCI8wD-GH;3)CCI8U+GH;4)CCI8U-GH.各组于CCI前、CCI后1周、8周及10周分别进行血清GH含量测定及水迷宫测试.结论:1.TBI后长期大鼠的GH下降,短期只有下降趋势。2. GH降低会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及空间记忆功能。3. rhGH替代治疗可以改善TBI后大鼠认知功能。4.不管GH降低与否,在TBI后给予rhGH替代治疗都是有效的。
  • 摘要:目的:临床应用新开发的多发性硬化康复体操,初步检验该套体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处于缓解期症状稳定阶段,对照组43例、实验组10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多发性硬化教育,实验组进行多发性硬化康复体操练习,两组干预时间1个月;一预前后2组患者均进行EDSS评分;使用SPSS19软件,进行相对应的成对样本t检验、两样本t检验。结果:1.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在性别(P=0.428)、年龄(P=0.554)和功能受损程度上(P=0.284)无统计学差别;2.对照组实验前后EDS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1.000); 3.实验组实验前后EDSS有显著性差别(P=0.003)。结论:本套多发性硬化体操对多发性硬化患者有帮助,可以提高患者的功能。
  • 摘要:目的:国际脊髓损伤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基础数据集的建立在于提出一个标准化的方法,用于收集和报告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基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信息,使之符合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的目的和要求.方法:专家组采用标准化方法根据国际脊髓损伤标准和数据集执行委员会、国际脊髓损伤协会行政和科学委员会、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理事会和对其有兴趣的组织和学会以及个人的建议,对初始数据进行修订.数据集在国际脊髓损伤协会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网站公示2个月以征集意见.结果:此数据集的最终版本包含脊髓损伤前后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状态诊断的诸多问题。如付诸应用,脊髓损伤患者伤前信息只需采集一次,而伤后信息可随时采集。结论:学习并使用此数据集有助于促进脊髓损伤人群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基础数据收集和报告的一致性,便于评价和比较各项有关脊髓损伤后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研究的结果。
  •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赣州市人民医院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51例,按康复介入时的病程分为早期康复组(病程2周,26例)和晚期康复组(病程>3个月,25例);康复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的脊髓损伤积分评定量表,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后进行;康复治疗采用综合康复疗法.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差异显著(P<0.05);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提高(P<0.05),早期康复组73.08%达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晚期康复组28.00%达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60分者所占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对SCI患者有着重要意义,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三级康复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成本/效益比和成本/效用比等临床经济学评价的影响.方法:按照统一的入选和排除标准选取北京地区5家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的5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三级医疗-康复体系,推广康复适宜技术.79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一般的常规内科治疗.在脑血管病发病后1周内、1个月末、3个月末及6个月末,分别评价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并由专人进行家庭经济情况及费用方面的调查.结论:脑血管病康复不但是有效的,而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和成本/效用比。目前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费用构成仍以药费为主,即使是在恢复期,药费占的比例也占整体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康复治疗费所占比重很小,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人差距。
  • 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的磁共振(MRI)特征,评价MRI在脊髓栓系神经性原膀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经MRI检查的脊髓栓系神经性原膀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存在脊髓圆锥低位,其中包括脊髓脊膜膨出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3例,椎管内脂肪瘤2例,皮毛窦1例,脊髓纵裂1例,脊柱裂、腰骶椎分节不全7例,脊髓血管畸形1例,椎管盘突出3例,椎管占位2例,骶管囊肿2例.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的MRI表现呈现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脊髓圆锥低位,膀胱壁的一处或多处局限性增厚并结节状隆起.结论:MRI可明确判断脊髓圆锥位置、终丝粘连部位,明确脊髓栓系的原因,并可准确显示伴发的脊髓畸形,对脊柱和椎体畸形也能较好显示,是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MRI可为临床脊髓栓系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 摘要:目的:本实验应用fMRI技术,探讨脑卒中病人强制性治疗(CIMT或CIT)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和脑功能重组情况,研究CIMT治疗脑卒中的机制.方法:8例接受CIMT治疗并完成治疗前后fMRI检查的脑卒中患者入选此项研究,训练按照,Taub提出的CIMT治疗原则,一方面使用休息位手夹板限制健手的使用,;另一方面强化训练患侧上肢。每天强化训练5小时,每周5天,连续3周。总的疗程为3周,治疗前后应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来评价上肢灵活性;运动活动记录表(MAL)评价上肢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情况;fMRI检查脑功能的重组情况;头部fMRI检查按照Block设计,使用fMRI评价脑功能重组情况。结果:WMFT和MAL结果显示,治疗前后WMFT功能得分、时间得分,MAL使用数量得分和质量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MRI结果显示,CIMT治疗前仅在病灶侧存在散在的激活点,治疗后激活区范围增大,刺激强度增强,治疗前后原始运动区激活体积和刺激强度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激活区增多,并且有激活区在调整现象。结论:CMT能明显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能力,提高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fMRI检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强制性运动在明显提高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同时,也引起了治疗导致的皮质功能重组,分析发现,皮质功能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原有激活区的体积扩大:原有激活区刺激强度增强;出现新的激活区;原有激活区的再调整。
  • 摘要:目的:研究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改善的影响,并与传统的训练方法作比较,说明平衡仪训练有较好疗效.方法: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每天30min;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每天30min.两组训练时间均为每周5天,共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自带的评价指标平均轨迹误差(A.T.E)及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来评价,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最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①脑卒中偏瘫患者训练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与平衡功能BBS的改善均呈正相关。⑤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与平衡功能A.T.E的改善均呈负相关。结论:平衡仪训练与传统平衡功能训练在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且疗效前者好于后者。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有很大关系。平衡能力的改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失用症是脑血管病所致的高级脑功能障碍中常见的且容易被忽略的临床症状之一.失用症的存在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回归社会能力,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临床医护人员及有关康复人员缺乏对失用症的认知及足够的重视.若能及时发现、评估失用症并能给与恰当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整体康复将是事半功倍的.故在此重点介绍失用症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评估方法及康复治疗等.
  • 摘要:目的:观察加倍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所致膀胱过度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临床试验对30例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脊髓损伤患者且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药物治疗2 mg/次,每日两次,4周后效果不佳者,加倍剂量(4 mg,每日两次)进行治疗,以排尿日记和生活质量评分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4周后30例患者有28例完成试验,2例患者因口干不能耐受退出.28例患者使用加倍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后每次导尿量由(196.3±44.7)ml增加到(393.5±54.3)ml.漏尿次数由每天(4.96±2.15)次减少到(3.92±2.14)次.ICI-Q-SF评价显示,治疗后改善25例,无效3例.结论: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过度症在可耐受口干的条件下酒石酸托特罗定加倍剂量可有效的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次数.
  • 摘要:目的:比较平衡针和常规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疼的效果.方法:将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疼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29例)和常规毫针组(32例).平衡针组取腰痛穴,常规毫针组取阿是穴、肾俞(b1 23)、大肠俞(b1 25)、腰阳关(GV3)、夹脊(EX-B2)、委中(B40)、阳陵泉(G34)、环跳(G30)、昆仑(BL60);两组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0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判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①平衡针组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例:毫针组治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例;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腰腿疼较治疗后分别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两组患者的疼痛都有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减轻的趋势,但两组间各次治疗对疼痛的缓解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针和常规毫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疼的镇痛作用相处。
  •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推广于我国的康复模式.方法:纳入1999年10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家庭康复治疗(三种康复治疗方法结合)的脑瘫儿童.这是国际上第一次研究中医康复、西医康复及家庭康复三结合方式,并且有相同种类的技术的优点.结果:684名患儿中有效率为80.4%,明显高于西医康复组(32%).而且脑瘫儿童中有肌萎缩和小典型增生,综合康复治疗后恢复率为31%,明显高于仅接受康复训练组(2.56%).本研究解释了中医康复和西医康复的重要作用.结论:综合康复能有效的降低脑瘫儿童致残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精神负担。
  • 摘要:目的: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存在严重的呼吸障碍,治疗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综合治疗策略.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及对MEDLINE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评估,综合集成治疗策略.结果:根据脊髓损伤水平及膈肌残存的功能障碍程度,颈髓损伤患者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颈5及以下脊髓损伤患者(运动水平).第二类,颈3-4水平脊髓损伤。第三类,颈2及以上脊髓损伤患者。结论: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需采取综合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发症之异位骨化的影响因素、诊治特点及预防护理.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2年间36例脊髓损伤合并异位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病例33例,女性3例,出现骨化时间平均伤后3个月,除2例发生在膝关节外,其余均发生于髋关节.脊髓损伤节段主要为胸段,颈段其次.完全性损伤31例,不完全性损伤5例.最常见合并并发症为痉挛,其次包括尿路感染、血栓、压疮等.临床早期表现为局部炎症反应,常规行AKP与超声检查,其中近1/4检查结果不典型者,结合MRl,均能及早确诊;2例无明显早期炎症反应,因关节活动受限,经平片确诊。一旦确诊,及早处理,治疗方式包括:局部适度制动、理疗祛肿、非幽体类消炎药物结合降钙素应用,积极治疗合并症,可明显促进骨化成熟时间,减少骨化形成范围,并降低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结论:临床上处理脊髓损伤并发异位骨化病例时,要根据其特点,注重预防,了解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特殊性,以便更快更有效地明确诊断,并促进此类患者的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自噬活性变化探讨脊髓切开术的神经保护机制与自噬活性的关系.方法;10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挫伤组和24h手术组。应用NYU打击器制备大鼠T10脊髓挫伤模型。手术组在造模后24h行脊髓切开术。在脊髓挫伤后的第1天、7天、14天,采用开放场地试验检查BBB评分评估大鼠的运动功能变化。分别在伤后第3天、7天、14天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查LC3B-Ⅱ的蛋白含量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C3B-Ⅱ,Beclin-1,mTORC1,Bcl-2的mRNA表达变化。在伤后3天应用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结论:脊髓切开术能改善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自噬的异常激活;对大鼠脊髓损伤区域自噬的抑制机制可能与影响mTORC1和Bcl-2基因表达有关。
  •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不清,目前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本文从颈部血管神经解剖分布及颈椎生物力学角度详细阐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长期屈颈工作,导致颈部周围肌肉肌力耐力减弱,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累及静力平衡后加速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颈椎失稳.失稳的颈椎刺激颈部周围软组织,引起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无菌性炎症,长此以往,为适应改变了的生物力学平衡而出现颈部肌肉韧带的瘢痕增生与骨赘形成,相继出现致炎因子刺激椎动脉,机械性压迫椎动脉影响其血供的眩晕症状.文章论述了颈椎失稳刺激颈部交感神经与体液因子释放之间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作者认为颈椎失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 摘要:贝尔麻痹是常见病,面瘫的发生与多种内因、外因相关,其中感受风寒、情绪波动、劳累较多居前3位,发病以冬、秋季节居多.疾病急性期风热型明显多于风寒型,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本病局部取穴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配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远端取穴、随证取穴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热盛者,常规治疗加放血疗法则效果更佳;调畅情志,从肝论治应贯穿治疗始终.
  • 摘要: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的影响及康复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阿尔茨海默病至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神经内科西药常规治疗方法,口服盐酸氟西汀,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2周、4周及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进行效果评定,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针法可以较好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抑郁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康复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西药治疗.
  • 摘要: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历代多遵循"治痿独取阳明"之古训,虽有一定疗效,但现代研究表明此法并不适用于硬瘫期的治疗.从现代医学硬瘫期神经肌肉恢复的角度分析及以中医经典理论对硬瘫期肢体筋脉拘急特点的阐述,皆说明了针灸治疗选取阴经穴位对中风恢复后期痉挛模式的消除,运动协调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藏医白脉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趋势,以及藏医白脉疗法的内涵及治疗特点.结果:藏医白脉疗法采用内外并治的方法,调节脑卒中患者体内“隆”失调的状态,临床疗效较好.结论:藏医“白脉疗法”符合当前脑卒中从整体论证的治疗现状,且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认知障碍是中风后常见问题之一,影响患者躯体、行为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康复.如何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西医目前尚无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而中医药在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则凸显优势.本文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通过运动疗法配合感觉统合训练,观察对脑瘫患儿平衡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2岁~7岁的脑瘫患儿随机分组,综合组20例,常规组30例.结果:通过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中的大肌肉及平衡能力的效果测评,综合组显效1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常规组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结论:运动训练与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能够较好地提高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在脑瘫患儿降低肌张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现状,优化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电针配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单纯的运动疗法.各组均治疗90次比较疗效.结果:按治疗前后效果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同时观察组结果显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肯定了电针在治疗小儿脑瘫肌张力增高中的临床疗效,尤以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肌张力增高疗效较显著.电针能显著增加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期电针配合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瘫儿肢体肌张力,减少伤残发生率.
  • 摘要:康复养老型服务是指在养老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康复服务,本文对康复养老型服务的目标、服务范畴、开展形式、做法及其意义、效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指出养老机构(社区)开展康复医学,符合养老机构(社区)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是养老服务和康复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 摘要:肩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易复发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传统中医疗法(比如针灸、按摩、小针刀和中草药)、理疗以及其他疗法也许有效,但起效慢且易频繁复发,用京骨穴气至病所针法治疗3例病程达数月至数年的肩背肌筋膜炎患者.揣摸发现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穴处压痛明显,在局部得气后行持续手法操作数十秒,产生不同的气至病所和/或循经感传现象,随即肩背部疼痛部位出现发热、出汗.根据3例患者病情程度及病程的不同分别针刺1-3次而治愈肩背肌筋膜炎,随访5-6个月未再复发.最后对“循经远道取原穴”、“知为针者信其左”、“气至而有效”进行了讨论.
  • 摘要:经过早期系统的康复,更多的患者可以改善生存质量,而我国对康复的重视不够,从业人员整体层次较低,科研偏重临床疗效.所以神经康复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规划大规模临床实验,开展神经康复研究,加强中医对神经康复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以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药康复方法研究为出发点,通过航海特殊环境下心理疲劳的发病特点,深入探讨其不同症状的中医康复方法,试从一个具体疾病研究角度,剖析中医传统康复学在长航人员心理疲劳防治中的应用,旨在完善其具体研究.
  • 摘要:中医的五神是指神魂魄意志,他们分别归属于五脏.中医认为:人的精神(五神)活动与脏腑密切相关.其中,心主感知,脾主注意、记忆与思考,肾主动机与意志.所以,中医精神养生可以从调节五脏功能入手.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卒中后的生活质量.这使得脑卒中后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通过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专用量表的分析,结合中国特色,以期继续探索、研究出更多、更加合理和适用的新的评定方法,为临床服务.
  • 摘要:目的:探求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CSA的临床疗效.方法:40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A(药物治疗组)、B(小针刀治疗组)、C(推拿手法治疗组)、D(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组)四个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400例患者在小针刀治疗前、后分别检查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博动指数(PI)及临床疗效及疗程对比观察.结果:B、C、D三组TCD检测中VA、BA的Vs、Vm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I接近正常.A组治疗总有效率65.9%;B组总有效率74.6%;C组总有效率80.3%;D、组总有效率95.9%.A、B、C、D四组平均时间分别为2.80周、2.08周、1.95周、1.74周.结论: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且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小针刀治疗组、推拿治疗组,其疗效更强,疗程最短.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组腰椎间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20人和实验组20人,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熏蒸配合针刺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俩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熏蒸配合针刺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结论:中药熏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佳.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中医外治法,阐述一套完整外治法对膝关节慢性滑膜炎效果的重要性,以促进社区康复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国内各期刊关于中医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中医外治法的疗效.结果:中医传统中医外治法,是采用针灸、熏洗、功法锻炼,都能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性因子的代谢;缓解肌肉痉挛,消除滑膜层的张力性增厚和炎性因子的产生;增加肌肉的围度,恢复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关节的微损伤而达到治疗效果.结论:中医外治法对膝关节慢性滑膜炎治疗有效.以一套完整的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对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拓展了社区康复的治疗手段.
  • 摘要:心肺运动试验是一个需要心、肺、代谢、神经体液等所有系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人体整体临床功能学检测方法.心肺血管疾病康复主要是心肺运动试验指导下的运动康复过程.心肺运动和运动康复的临床应用,使得必须建立把人体各个主要系统功能一体化自主调控的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人作为有机整体,其生命是以呼吸为表征,血液循环为基础,代谢为前提,氧化能量物质供应能量为代谢的核心,在神经体液联合调控之下,在消化吸收、泌尿、排泄、皮肤等协助配合之下从而实现的一种动态地趋向于平衡,而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平衡的一种功能状态.本文通过描述呼吸血液循环代谢等为主的人体功能联合一体化自主调控的复杂过程,提出了全新“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近而提出快乐平衡心态、禁烟限酒、生理平衡饮食与适量运动相结合实现能量需供的平衡的基本原则实现对慢病防治康养的一体化健康管理理念.
  • 摘要:气体代谢运动试验(GMET),常称为心肺运动试验(CPET),又称为呼气分析运动试验.GMET在欧美是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康复评定技术,近年来已经公布了若干部指南性文件.之所以称为GMET,是由于此试验不仅仅是评价心肺运动能力,而且是评定包括组织代谢能力在内的反映生命整体能力的评定方法.如何合理运用GMET,合理分析GMET数据,运用相关数据,合理制定心脏康复运动处方,是临床心血管医师、康复医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医学的概念,GMET可以称为生命整体调控体系中最重要的人体功能学评定方法.GMET从静息、运动直至恢复状态下的呼吸、气体交换、血压,氧气和二氧化碳代谢状态、心电现象等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计算,对人体整体功能进行客观评定,用以指导临床心脏康复的实施.
  • 摘要:这篇覆盖全国的研究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关于保持和提升养老院老人的人格尊严的知识,同时对以下问题给予适合的解答:如何从护理员的角度保持、提升养老院老人的人格尊严,养老院老人的人格尊严缺失的原因,虽然在这个庞大的研究中发现了(护理对象)被尊重和不被尊重的护理,这篇文章只关注(护理对象)不被尊重的护理,文章分别在瑞典、丹麦、挪威对六家不同的养老院进行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数据收集包括个人访谈研究.整个研究包括养老院中的28个护理员.并采用解释学的方法来解读调查所得的内容.主题是:被抛弃的感觉,副主题特指:归属感缺失.由于护理员不作为导致人格尊严缺失;由于缺乏认可;身体的蒙羞,心理蒙羞,部分寿命被剥夺导致人格尊严缺失.
  • 摘要:目的:了解家属对脊髓损伤康复期病人常见并发症预防护理知识认知现状,为其提供满意的健康教育服务.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3名住院患者家属进行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防护知识以及获取这些防护知识的途径及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家属对病人2小时翻身一次(93.7%)留置尿管病人尿袋挂放位置(90.5%)护理知识认知度较高.对护士、医生通过一对一讲解或示范进行健康宣教的需求度较高.结论:家属对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预防.
  • 摘要:心脏舒张功能的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重视,不少学者认为心衰和重要心肌损伤可归因于左室舒张功能失调.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左室舒张功能检查的重要的方法.目前,随着心脏康复治疗的不断发展,通过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康复疗效也在探索研究中。随着对左室舒张功能改变认识的加强,评价其减低程度及恢复情况具有临床意义。
  • 摘要:《2013 ESH/ESC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发布,指南撰写工作组对上一版指南(2007版指南)发布后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回顾分析,对其中的18项具体诊断及治疗推荐做了明显的修订.本次指南更新根据推荐的等级及证据水平对证据进行了分级;强调家庭血压监测以及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对心血管及其他疾病的总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年轻患者、老年患者、老老年患者、妊娠女性等特殊人群,并就极具应用前景的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方法——肾脏去神经治疗进行了推荐;降压靶目标值的调整,最新欧洲高血压指南在降压靶目标值上进行了调整;对如何及何时开始应用降压药物给出新推荐.
  • 摘要:消化不良每年累及40%以上成年人,常常被诊断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该定义是指餐后腹胀、早饱,及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但无结构性病变.这些症状可能与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并存,例如胃食管反流和肠易激综合征,以及焦虑和抑郁.病史和体检有助于确定症状的其他可能病因.严重病(例如癌症)的报警症状有:体重减轻,进行性吞咽困难,持续性呕吐,胃肠道出血,家族肿瘤病史.对于这些病例,应考虑进行更多的实验室检影像检查和内镜检查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在初始评估时,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予根除治疗的先检测-再治疗的策略,比经验治疗更有效,而且其性价比更比先行内镜检查更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诊断性内镜检查后再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有1/15以上的性价比可能较差。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益的治疗观念包括:应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促动力剂。虽然精神科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无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但适于伴发常见心理障碍者的治疗。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一例颈3颈4脊髓损伤伴有右上肢及左下肢截肢的患者,针对其疾病特点,制定了全面的康复护理计划,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摘要:颈4以上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四肢瘫痪,导致严重的终身功能障碍,康复过程漫长,需要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再加上患者多为青壮年男性,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患者身心受到双重打击,对康复和生活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采用舒适护理尤为重要.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给与护理,使患者处于身体舒适,心情愉悦的最佳状态,从而战胜疾病,树立康复的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摘要: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是导致一系列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因素.建立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控制反馈模型,针对个体提出实时监测和心脏动态性能数字评估方法,并由此计算能直接表征心脏动态性能和风险指数的数字度量,是高危心血管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现有系统模型研究几乎没有个性化和模型参数测量方面的工作,同时,对心脏系统状态的评估也没能形成完整体系,导致模型研究和临床诊断和治疗脱节.为了能够定量、准确地评估心血管系统动态性能,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情景、多生理参数的监测,建立自主神经心血管系统调控模型,使用有情景多模态生理数据采集、分析和融合技术,实现调控系统模型的个性化。在此基础上,推导心脏动态指数,使用该指数量化管理心脏康复过程,指导运动康复、评估康复进程和心血管风险。
  • 摘要:心肺运动试验(CPX)在欧美是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评定技术,近10年来已经公布了若干部指南性声明文件.尽管如此,CPX一直未能在临床上充分应用,尤其在中国.这种指南与实践的差距,部分原因是目前有关CPX的共识文件都太复杂,不能传递简洁的、以临床为中心的指导策略;目前的CPX软件包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对于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都抽象而费解.另一方面,这些科学声明中真正可以用于临床的CPX变量列表又相对简单。因此,EACPR/AHA根据目前新的临床证据,提炼出了易于遵循和操作的指导性方法;同时针对几种特定疾病设计了相应的参数表,强调CPX在临床决策制定中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而且会促进不同医院在国际高度上形成统一明确的数据解释标准。讲座对象:(1)具有CPX初步入职培训的临床医生,通过进一步熟悉和正确运用这一评定手段,提高对患者的治疗和服务水平:(2)所有相关的医疗服务人员,使他们对CPX的价值有肯定的认识,使更多的医疗专业人员能够对CPX的结果进行有意义的临床解释,根据CPX结果,能够对患者的治疗做出有意义的临床决策。同时希望该讲座的内容能够使临床医生把更多的患者向CPX恰当转诊,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治疗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者在临床危险因素、血清炎症标志物及斑块超声表现的特点及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指标.方法:将8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入选后分别进行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管内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进行定期随访.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患者相比较,平均年龄、BMI、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支架植入史比例、再发心脏事件概率、hs-CRP,sPLA2,IL-6,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低回声斑块比例均明显提高。在校正了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TC,LDL-C,hs-CRP和MCP-I水平对高血压组再发心脏事件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在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血清TC, hsCRP水平、MCP-I, PB、斑块破裂率和斑块类型能明显提高传统因素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物理治疗促使气道或肺内分泌物的排出,从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76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9例,对照组37,试验组安排1~2名康复技师进行综合胸部物理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ICU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结果: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25.64%(10例),对照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51.35%(19例);其余临床结果(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胸部物理治疗可以促进肺内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减少脑卒中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气管切开对颈椎手术并发症的影响,以及长期留置气管套管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对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1月间收治的55例气管切开的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男性4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0岁(8~72岁).利用ASIA标准对患者入院时的神经损伤水平、损伤程度进行评估.52例(94.5%)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术前气管者13例,术后气管切开者29例,气管切开和颈椎手术同时进行者10例.记录颈椎手术术后伤口感染情况、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以及气管套管的拔除及保留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切开手术.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3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部伤口感染及食道瘘.其中1例为颈前路术前3天行气管切开,1例为颈前路手术同时行气管切开.经积极治疗后均实现伤口愈合.44例(80%)患者在术后1年内顺利拔除气管套管;7例(12.7%)患者因气管狭窄而保留气管套管至最终随访结束;2例(3.6%)患者拔除气管套管后出现气管软化、塌陷,其中一例重新插管后病情稳定,留置气切套管至最终随访结束,另一例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2例(3.6%)患者气管切开后仍出现肺感染而导致死亡.结论:呼吸道的管理是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术前气管切开并不是颈椎前路手术的绝对禁忌,但仍应尽量避免.长期留置气管套管可导致气管狭窄和气管软化,对于拔管后出现的急性呼吸困难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 摘要:目的:本观察性研究评价基线肌钙蛋白I正常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与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观察对象为术前肌钙蛋白I正常的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观察对象按照术前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A组为eGFR<90ml/min/1.73m2,B组为90≤eGFR≤110ml/min/1.73m2,C组为eGFR>110ml/min/1.73m2.心肌损伤程度通过术后约16小时肌钙蛋白I水平进行评价.当术后肌钙蛋白I升高≥0.20ng/mL定义为4a型心肌梗死.结果:共388例患者被入选观察。其中A组(eGFR<90ml/min/1.73m2)129例,B组(90110ml/min/1.73m2)121例。C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A组和B组(56.1±18.1比62.0±9.6比60.0±10.4,岁,P<0.01)。C组术后肌钙蛋白I水平中位数显著低于A组和B组(分别为0.08ng/mL比0.16ng/mL和0.18ng/mL,P< 0.01)。C组患者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分为26%比46%和47%,P<0.01)。C组术后肌钙蛋白正常者(<0.04ng/mL)显著高于A组和B组(分别为39%比14%和17%.P<0.01)。术前eGFR与术后肌钙蛋白I负相关(r=-0.266,P<0.01)。结论: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术前估测肾小球滤过率是术后心肌损伤和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的预测因子。术前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可用于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分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