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福建省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常见的医师错误及药师错误,找出原因并加以防范,减少错误的发生.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常见的医师错误及药师错误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常见的医师错误及药师错误的分析及分类,了解了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找出应对措施,对错误进行防范,减少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医师处方错误,是引发差错的主要原因,药师的审核及干预是重要的防范关口,在差错出现苗头即可制止。可减少60%以上出错率。这就要求有高素质的药师进行审核,不仅要认真、细致,还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由于医生对药学知识的相对欠缺,加强药师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以减少医生处方的差错率。建立电脑各类药物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和合理使用溶媒软件,以便药剂师和医生开具处方时可以即时查阅,减少出错率。药名相似、包装相似、同品种不同规格、同名不同生产厂家的药品等可分开放置,或加以警示性标识,可减少调配的差错。增加核对环节:调剂后有调剂核对,配置后有配制核对,起到调配错误把关作用。建立差错登记,对差错进行点评、培训,避免类似差错发生。合理安排人员的工作量,加强责任心教育等。
  • 摘要:目的:构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在临床的应用模式.rn 方法:收集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住院患者稳态谷浓度数据,建立适合感染患者个体化给药的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利用建模外数据评价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结合所建模型编写Bayesian反馈程序,模拟具体患者不同给药方案下的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探索万古霉素PPK模型在临床应用的模式.rn 结果:万古霉素最终模型信息:CL=7.56×(CLcr/104.7133)0.886×e0.31;V=101(L).最终模型对建模外样本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初步建立了万古霉素PPK模型的临床应用模式,并应用于临床个体化给药实践.rn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万古霉素PPK模型临床应用模式,有助于促进临床个体化用药.
  • 摘要:妊娠合并甲亢易诱发甲亢性心脏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时应结合妊娠状态制定治疗方案,治疗中注意监护,尽可能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临床药师通过跟踪一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的住院诊疗经过,结合患者病史及生理状态,分析其主要治疗药物,并给予临床医师合理建议,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rn 针对该患者控制甲亢治疗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是合适的,但是从药物选择上看,妊娠甲亢建议首选PTU,临床医师在临床药师的建议下将甲亢治疗用药由MMI调整为PTU,充分体现了两者在临床治疗上的协作配合。对于妊娠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临床药师应结合孕妇各方面的状态给予临床医师合理的建议,治疗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注意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尽可能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rn 孕期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及时调整用量。该患者现处于妊娠后期,建议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多补充鱼肉、大豆等优质蛋白;同时要注意避免应激,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体温等,观察病情变化。
  • 摘要:目的:了解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汇总我院2012年门/急诊不合理处方,以《处方管理办法》等为依据,按2010年新颁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标准,对处方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本院2012年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共2217张,其中,书写不规范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49.08%,用药不适宜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36.17%.主要为开具处方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等.结论:我院门/急诊处方规范性方面及用药情况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 摘要:目的: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住院药房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住院药房管理模式,提高药学服务质量,降低医疗纠纷.rn 方法:介绍我院住院药房数字化工作模式的实施情况,并对传统工作模式和数字化工作模式下住院药房的药品请领、药品调剂、药品数量和盘点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效果进行统计.rn 结果:借助于全自动片剂、针剂摆药机、指纹认证药品管理机及条形码技术的数字化工作模式比传统工作模式下,药品请领的准确性提高了(7.63-11.59)%、请领时间降低了(15.19-15.87)min;药品调剂的准确性提高了(3.82-6.08)%,调剂时间减少了(8.41-9.19)min;药品盘点的时间降低了(6.13-6.29)min.rn 结论:我院通过建设数字化住院药房,使药房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质量有了突破性进展,体现了现代化药房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临床药师药物治疗方案建议的特点及原因,有助于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临床药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方法:应用管理学上的帕累托图,将临床药师对药物治疗方案建议分成7项,找出药物治疗方案建议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结果:药物的选择及停药、药物的用量及频次、预防及治疗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及检测指标为主要建议,给药时间为次要建议,生活方式为一般建议.结论:我院临床用药合理性逐步提高,但不合理用药现象仍存在,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 摘要:目的:调查某二甲医院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定量评估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效.rn 方法:调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共计450份3种I类切口手术病历,按时间顺序分成三组,即专项整治前组、2011年专项整治组及2012年专项整治组,依据《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及相关规范对各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进行分析.rn 结果:3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药比例分别为100%、40%、22%,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8.7%、70%、90.9%,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60.7%、95%、100%,总预防时间合理率分别为68%、96.7%、100%,没有联合用药.rn 结论:该院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有些方面仍需提高.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2-2013年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88例癫痫患儿使用丙戊酸钠达稳态血药浓度后,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MIT)测定其血药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有62.70%的儿童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1范围内,20.70%低于50μg·mL-1,16.60%高于100μg·mL-1.结论: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钠在体内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应及时检测其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对控制癫痫的发作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评估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灌注联合静脉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将2011年收治的88例胃癌手术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采用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44例只行术后静脉化疗,.比较两组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生存质量,局部复发率.结果:两组间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腔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运用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局部复发转移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亦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继续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 摘要:目的:对参麦注射液进行上市后再评价,了解其临床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总结合理使用经验.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参麦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3份病例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概率较小,如临床能加强病例筛选和使用监护,使用仍较安全.
  • 摘要:治疗失眠的药物研究及失眠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展.失眠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吡唑嘧啶类、吡咯环酮类、咪唑吡啶类、GABA受体激动药及其再摄取抑制药等)以及其他有助于睡眠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褪黑素及激素类药物)等;新型催眠药物的研制为失眠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临床应根据失眠的不同形式和病因选择不同治疗药物;失眠的药物治疗应个体化,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短期给药;对于慢性失眠,目前采用“按需治疗”方法正在取代持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 摘要:目前,关于青霉素的皮试方法,临床大多采用经典的皮内注射法.但临床中有时会遇到青霉素皮试阴性,而注射后却迅即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皮试假阴性的现象?下面笔者结合临床中遇到二例典型病例,对其原因进行了些粗浅的分析探讨.提出可能是由于皮试前使用了抗感冒药、β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糖皮质激素、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拮抗剂、免疫抑制剂、过敏活性物质阻释剂、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皮试时进针注射过深,皮试液浓度或剂量不足等。
  • 摘要:华法林是香豆素类抗凝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治疗,但它与许多药物同服存在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同时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本文对华法林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概述,为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华法林提供有效依据.由于很多药物都可以影响华法林的药效,长期接受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非必要,应尽量减少合用药种类。如需新增或停用某种药物时,都应增加监测的次数,及时调整华法林的给药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或血栓形成,达到令人满意的抗凝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症疼痛患者的止痛治疗.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对一例胃癌患者的止痛药物的选择及剂量调整作一分析.结果:患者经不断更改止痛方案后,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癌痛患者如疼痛控制不佳,其止痛药物应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及最少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白消安血药浓度的HPLC-MS/MS分析方法,考察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内白消安的药物动力学特征.rn 方法:血浆中加入白消安-d8作为内标,以乙腈提取,进行HPLC-MS/MS的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 SB-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以10mmol·L-1乙酸铵缓冲液:甲醇(60:40)作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μL;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四级杆质谱,以选择性离子监测方式(SIM)进行正离子检测.利用DAS计算机软件,拟合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确定隔室模型,计算白消安药代动力学参数.rn 结果:白消安在5.14-2570n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为Y=0.008X+0.010,γ=0.996,日内精密度为2.35%-7.44%,日间精密度为2.87%-13.48%,平均提取回收率为94.38%.3例患者白消安血药浓度均符合一室模型,t1/2(h):2.338±0.908,CL(L·h-1·kg-1):0.177±0.025,Tmax:2h,AUC0-t(μg·L-1·h):3353.589±558.188,AUC0-∞(μg·L-1·h):4585.281±593.67.rn 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适用于白消安血药浓度的测定及其体内药动学分析.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降糖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降糖药的销售金额、品种、用药频度等进行分析.结果:降糖药近三年来总的用量有所上升.胰岛素制剂中,胰岛素类似物的销售金额;口服降糖药中,阿卡波糖用药频度占据第一位.结论:我院门诊降糖药种类较全,医师在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时应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降糖药.
  •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用phoenixTM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美国CLSI2012标准判断,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rn 结果:共分离出401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039株,占25.90%,革兰阴性菌2971株,占74.10%.菌株量排前5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的溶血葡萄球菌(MRSH)的检出率分别为62.20%、98.52%.尚未发现耐利奈唑胺、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菌株,但对替考拉宁已有耐药菌株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40.03%、68.45%、22.73%.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50%;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严重耐药,仅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低于20%,尚未检出对多粘菌素耐药的菌株.rn 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激素治疗无效的可能原因,以及简要介绍粘液栓引起的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此类病例提供参考,避免盲目使用激素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药师参与临床工作中,对激素治疗无效的1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转归,进行病例分析.结果:粘液栓可造成哮喘难以控制.结论:工作中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哮喘患者应积极行气管镜检查,查找哮喘病因,尤其对粘液栓所致的哮喘应予足够重视,避免漏诊及错过治疗,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CYP2C19*17等位基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出血事件是否有影响.rn 方法:研究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间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择期进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的冠心病患者520例,PCI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以PCR-RFLP基因分析方法检测CYP2C19*17基因多态性.根据溶栓标准(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出血分级标准,将主要终点定义为随访期间内发生的TIMI出血事件,包括大出血和小出血.随访7个月(中位数).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出血事件与CYP2C19*17基因型之间的关系.rn 结果:试验发现有5.96%(31/520)的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且国人的CYP2C19*17等位基因频率为7.98%;对于CYP2C19*17等位基因携带者(wt/*17和*17/*17,n=71+6=77)来说,其出血事件发生率远高于野生型[wt/wt,n=443,14.29%(11/77)对比4.51%(20/443),χ2检验,p=0.0008].rn 结论:CYP2C19*17等位基因携带者应用氯吡格雷后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 摘要:通过对影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因素的分析,结合我院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经验和出现的问题,指出产、购、销各环节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呼吁健全和统一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让从业人员有据可循,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下临床提供药学服务的实践模式.方法:临床药师深入病房,以针对特殊患者(如化疗、癌痛、恶心呕吐等)的合理用药为切入点,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药学方面的专业支持.结果:临床药师的工作受到医师、护士、患者的认同和肯定.结论:临床药师的药学知识在临床得到很好的应用,使临床医师认识到临床药师可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一员,并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受益.
  • 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的系统的准确性与性能差异.rn 方法:接受丙泊酚TCI的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入Marsh参数组(M组)和Schnider参数组(S组),于TCI期间和TCI结束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用建立的HPLC-UV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M组和S组TCI期间的血样浓度数据,分别计算两种参数模型的系统偏离度MDPE、精确度MDAPE和摆动度MDADPE,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应用SPSS19.0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各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m)与预设靶控浓度(Cp)的差值(△C),评价两组参数模型的性能差异.rn 结果:入组患者80例,M组和S组各40例.TCI期间,M组与S组测得丙泊酚血药浓度数据分别为291例次与288例次,其系统偏离度MDPE分别为9.90%与14.00%;精确度MDAPE分别为11.43%与14.49%;摆动度MDADPE值分别为7.77%与7.79%.TCI期间,两组各时间点丙泊酚△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结束后,两组各时间点△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各时间点△C更接近于0.rn 结论:内嵌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丙泊酚TCI系统准确性均符合临床麻醉要求,Marsh参数模型预测能力较优.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药学监护,为临床药师参与结核病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药学监护,主要包括:抗结核治疗方案的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用药教育等实行全程药学监护,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实施全程的药学监护,效果良好,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继续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行全程药学监护,及时发现并规范患者的用药问题,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对医院药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我院引进了一款功能较齐全的药事管理信息化管理软件,该软件可满足我院在临床用药的实时监控、合理用药监测、处方点评等方面的药事管理需求,同时可加速推动我院药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对药事管理信息化管理软件安装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要重视信息化管理,注重信息化管理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强医院各部门的协作,强化药事管理信息化队伍的责任心。为其他医院在药事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 摘要:目的:对我院血液科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住院期间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进行分析,为他克莫司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n 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法(EMIT)对我院2011-2013年16例血液移植患者住院期间干细胞移植三个月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出现的情况、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情况加以分析讨论.rn 结果:对16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的过程中发现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当他克莫司浓度<8mg/ml时GVHD发生几率增加.>20ng/ml时,患者出现糖尿、肾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大.他克莫司对于预防和治疗GVHD的作用较好,与其他药物联用可产生相互作用.rn 结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预防和治疗GVHD和减少神经毒性、糖尿病等毒副作用有重要的作用.干细胞移植三个月后,血药浓度维持在8~20ng/ml之间,GVHD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较小.
  • 摘要:1例72岁男性患者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月余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同时合并痛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入院第二日晚痛风急性发作,医生给予双氯芬酸钠50mg止痛,临床药师考虑双氯芬酸钠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有关,建议停用双氯芬酸钠,给予秋水仙碱控制痛风急性发作,医师采用临床药师建议.NSAIDs可用于痛风急性发作,通常开始使用足量,症状缓解后减量。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因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禁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NSAIDs类药物均具有心血管事件风险,只是程度各异,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明显增加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不建议使用。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急性痛风发作,首选秋水仙碱,若秋水仙碱效果不佳需要使用NSAIDs进行止痛治疗时,首选非选择性NSAIDs,可选择乙酰氨基酚或短期使用麻醉类止痛药,并且选择最小有效剂量,并尽可能短期使用。
  • 摘要:目的:恶性肿瘤患者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怀疑、否认、绝望、焦虑、优郁、厌食、失眠等心理反应,临床药师在实践工作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性,在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如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针对沟通内容,运用各种沟通技巧如“帮助模式”“四象限模型”分类交流法,“简短反馈”技巧方法等进行沟通,传达治疗药物相关讯息,给予患者心理关怀,帮助肿瘤患者克服恐惧,树立信心,从而保证药学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术腔粘膜转归过程的干预作用.rn 方法:随机将80例Ⅱ型2期、Ⅲ型慢性鼻窦炎分成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术后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照组则使用本院自制的复方呋麻滴鼻液,分别对两组术后4周、12周、24周鼻黏膜水肿情况、分泌物数量、窦口开放程度及术腔上皮化程度进行比较.rn 结果:术后4周达到临床治愈或临床好转(Ⅰ级)观察组19例(47.5%),对照组12例(30.0%)(p﹤0.05);术后4-12周完成延期治愈或迁延炎症(Ⅱ级向Ⅰ级转变)观察组成36例(90.0%),对照组23例(57.5%)(p﹤0.01);术后12周、24周总体达到Ⅰ级观察组38例(95.0%),对照组28例(70.0%)(p﹤0.01).rn 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能明显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减少术腔粘连,加快上皮化进程.
  •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在花果叶中含量十分丰富,而其特殊的结构使其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目前有关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研究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主要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免疫活性、抗炎等药理作用,为其深度开发和研究提供依据.黄酮类化合物来源广,具有多样的生物、药理活性,是很有前景的医药,保健品原料,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加深,逐渐开发出了一大批黄酮类药物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并且作用传点较多,目前多数偏重观察研究,关于黄酮的很多方面还缺乏足够的了解,例如黄酮的构效关系、活性机理、吸收,代谢机制等,因而对于一些病症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加上药效缓慢等因素,限制了黄酮类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要进一步开发黄酮类药物,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疗效观察的基础上,加强黄酮类化合物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从而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这样必将会开发出新一代的药物。对新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口服药物与肠内营养(EN)间相互作用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促进合理用药.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中,同时经鼻饲管应用口服药物及EN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分析.rn 结果:EN与口服药物在药剂学、药动学和药理学方面可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导致鼻饲管堵塞、血药浓度过高或降低;鼻饲管的位置影响抗酸剂和地高辛等药物的药效;苯妥英钠、茶碱、地高辛、伏立康唑与EN同时使用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华法林则需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R).rn 结论:临床药师运用相关的药学知识,制定安全合理的给药方案,避免相互作用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托伐普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的合理选择及应用提供客观的研究证据.rn 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字知识平台、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自创库以来到2013年4月的临床试验文献,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评价,运用Review5.2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包括6016例患者,其中托伐普坦组3000名,安慰剂组3016名.Meta分析结果表明,托伐普坦相比安慰剂能较好的提高患者的血清钠浓度[MD0.74,95%CI(0.42,1.06)];增加患者的尿量[MD108,95%CI(0.69,1.48)];减轻患者的体重[MD-0.70,95%CI(-1.10,-0.31)];提高患者的血清尿素氮[MD-0.08,95%CI(-0.14,-0.02)]和血尿肌酐[MD0.23,95%CI(0.15,0.31)];对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的副作用为口渴、口干、尿频,不易引起患者心衰加剧,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n 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托伐普坦治疗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样本量小,所以支持结论的证据有限,期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支持本结论.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开展药学监护的模式与方法.方法:临床药师通过掌握该病例化疗方案(多柔吡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对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进行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依据治疗指南等证据,在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防治过程中,与临床医生共同讨论并实施化疗及抗骨溶药物的用药方案,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对化疗过程实施药学监护,可以协助临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 摘要:厄洛替尼是继吉非替尼上市后第2种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的自磷酸化反应过程,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临床广泛用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疗,厄洛替尼不仅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疾病进展期,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由于厄洛替尼选择性作用于EGFR-TKI途径,因此无普遍的细胞毒性,其临床应用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治疗NSCLC患者的临床实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且普遍认为皮疹的程度与厄洛替尼的抗肿瘤活性成正比;其它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粘膜炎、呼吸困难、肝功异常等。rn 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脱髓鞘疾病。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异常、毒性化学物质和遗传因素等方面。主要累及脑深部白质、脑室周围。其临床表现为头晕、运动障碍如步态不稳,感觉障碍如麻木健忘、蚁行感等。中毒性脑白质病是由多种毒性因素如颅脑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引起的脑白质病变,药物治疗包括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及免疫制剂等。在这些因素中,颅脑放射治疗和抗肿瘤化疗是中毒性脑白质病确定的病因。随着肿瘤患者放、化疗的广泛应用,出现医源性脑白质损害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曾有报道同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吉非替尼加重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后的脑白质病变,可能的原因是吉非替尼具有放疗增敏特性,加重放疗的脑白质损伤。
  •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在消化内科病区医疗及药学查房提供药学咨询的情况,为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加强临床用药风险防范提供参考.rn 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药师2013年4月~11月药学咨询登记表256例,从咨询内容分类和药品类别两方面进行帕累托图分析.rn 结果:咨询次数最多的4类内容分别是:药物的用法用量、治疗方案选择、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生活方式,比例分别为:29.3%、18.75%、8.59%和8.20%.咨询次数最多的药品种类分别为:消化系统药(36.02%)、神经系统药(12.32%)、心血管系统药(10.43%)以及抗感染药(9.00)%.rn 结论:通过分析总结工作经验,协助临床保障安全用药,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以体现临床药师在医疗团队中的价值.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日渐增加,发病年龄日趋年轻,痛风的治疗不容忽视,本文就痛风病的药物治疗研究方面作一综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较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相比,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西药对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迅速、有效,而中医具有连续治疗,降低血尿酸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以克服单纯用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复发或单纯用中医治疗疗程长、疗效慢的缺点,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疗效。近几年临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摘要:目的:汇总分析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合理用药评价指标.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从中进行提取汇总.结果:通过归纳总结,将指标内容分为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建设考核指标、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相关指标和合理用药检查指标,其中又将合理用药检查指标分为具有明确量化数值的指标和尚无明确量化数值的指标,统计得出具有明确量化数值指标13项,尚无明确量化数值,但可体现可持续改进的指标10项.结论:这些指标对规范医院药事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l例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阐述临床药师通过临床药学服务发挥临床用药指导和监护作用,总结抗癫痫药物与叶酸治疗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叶酸使用(时辰与剂量)的分析.rn 抗癫痫药物多数可改善人体血清中的叶酸含量,特别是经典的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因此,在以上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可适量增加叶酸的补充,特别是特殊人群或已出现相关叶酸缺乏症状的患者。对于该患者叶酸30mg/d的给药剂量偏大,这可能导致了该患者出院时苯妥英钠浓度测定:3.3ug/ml(10-20 ug/ml)偏低,可能与药物使用时间较短相关,但不能排除大剂量叶酸与苯妥英钠相互作用所导致本戊酸钠浓度降低的可能。因此,该患者出院治疗中需减低叶酸的使用剂量,更改为0.4mg/次,一天两次,并观察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及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 摘要:通过对一例患帕金森氏病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幻觉的分析,分析患者出现幻觉的原因,进而最大程度的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rn 幻觉形式多样,但以视幻觉多见,幻觉不仅大大降低了PD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PD患者的死亡率。幻觉常见于长期治疗的PD患者中,过去曾经一度认为PD幻觉或精神症状是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目前观点是认为是多个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报道幻觉与左旋多巴或其他抗帕金森药物治疗的剂量和时间无关Fernandez等,发现,当幻觉和药物或临床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时,更可能是处于静止时期因此幻觉不是简单地与高水平的多巴胺能刺激相关,但是多巴胺能药物显然是以某种方式与PD相互作用来产生幻觉的研究中虽然幻觉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显著高于无幻觉组,但是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并不是PD幻觉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抗帕金森药物这一争议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免疫促进剂匹多莫德能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轻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且具有安全、方便、耐受性好等优点,常用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急慢性感染及反复发作发作感染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应用广泛.
  • 摘要:思密达,又称蒙脱石或十六角蒙脱石,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腹泻,尤其对儿童急性腹泻疗效为佳。近年来随着临床的应用和研究,发现该药在口腔溃疡,疤疹性口腔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母乳性黄疽,高胆红素血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辅助治疗妊娠呕吐等其他方面也有广泛作用。思密达价格适中,使用方便,在临床用药的不断实践中,可望其发挥更多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介绍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流程改造,以减轻排药人员劳动强度,降低排药差错和药品破损率.方法:与院信息科及软件公司合作,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比较流程改造前后平均药品破损率、平均排药差错率以及总工作时间.结果:新的工作流程实施后,平均药品破损率由2013年3月的0.024%降为2013年8月的0.005%,平均排药差错率由2013年3月的0.022%降为2013年8月的0.002%.结论:实施流程改造后,有效降低了药品破损率和排药差错率,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的工作流程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比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优化的方案.rn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2年至2013年.纳入比较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COPD加重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排除不符合的文献后,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7个RCT,共计409例COPD患者.rn 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莫西沙星高于左氧氟沙星[OR=2.79,95%Cl(1.56,5.01),P=0.0006];在细菌清除率方面,莫西沙星也显著高于左氧氟沙星[OR=2.27,95%Cl(1.23,4.19),P=0.009].409例患者中,莫西沙星组的不良反应为13例,而左氧氟沙星组为22例.rn 结论:莫西沙星的总有效率与细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左氧氟沙星,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考虑用莫西沙星代替左氧氟沙星用于COPD加重期的治疗.
  • 摘要:目的:掌握某综合性三甲医院门诊处方干预及点评情况,提高药师处方干预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n 方法:回顾性查阅某医院2011-2012年的门诊处方干预和点评记录及其问题处方,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及相关文献,对其问题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rn 结果:2011与2012年相比问题处方差别不大,分别为1668张、1655张,其中干预处方数分别为1554张、1514张,点评处方中问题处方所占比例分别为8.4%、5.9%;人均问题处方均以返聘专家最多,干预处方中分别为13.5张/人、19.3张/人,点评处方中均为0.5张/人;科室中均以儿科问题处方最多,在干预处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1.84%、19.36%,在点评处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54%、1.02%;问题类型均以用药不适宜为主,在干预处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8.01%、74.40%,在点评处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3%、4.92%.rn 结论:某医院门诊用药情况基本合理,而返聘专家及儿科所开具的处方占问题处方比例较大,应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促使门诊处方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评价麻醉药品应用合理性,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限定日费用等指标对2010年--2012年我院中心药房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芬太尼透皮贴剂、硫酸吗啡缓释片(30mg)、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DUI值均超过了1.0.结论:我院住院患者的麻醉药品临床使用需进一步规范.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术后出血合并房颤病人的药学监护内容以及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模式.rn 方法:对于冠心病PCI术后出血合并房颤的复杂病例,临床药师对其治疗全过程进行监护,包括抗栓方案的监护、房颤治疗方案的调整和抗心绞痛治疗方案的优化.rn 结果:该患者入院后经相关检查诊断断为冠心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第三天出现腹泻伴有鲜血便,停用所有抗栓药物,以及停用普罗帕酮以及地尔硫卓,临床药师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并建议在低钾状态下停用普罗帕酮、地尔硫卓,避免了患者发生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危险,经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rn 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作为药物治疗团队中的一员,对于复杂病例利用药学特长对其多方面进行药学监护,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体现临床药师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切入点.方法:参与对1例NST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诊疗过程.结果:患者男性,62岁,NSTE-ACS,冠脉造影2支病变,行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抗凝及早期PCI.对于其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全过程密切监护后,患者于第6天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应发挥药师专长,加强对患者的抗凝药物监护,能够预防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 摘要: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能治病,但也可能有有害的反应,通常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国际上给药品不良反应下的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rn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发现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以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对有关药品加强管理与应对,避免同样药品、同样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以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的应对与处理,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有效和身心健康。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在医院已经成为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此项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广大医务人员的支持,药师的认真负责。
  • 摘要:目的:明确GSTP1A313G基因多态性与晚期NSCLC患者顺铂疗效和毒性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共收集97例以顺铂为基础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运用PCR-RFLP技术分析患者GSTP1A313G基因型,并评价顺铂治疗后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与毒副反应,毒副反应根据NCI-CTC2.0进行分级.rn 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AA型70例,AG型26例,GG型1例.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后,AA型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与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AG+GG型组患者;不同基因型组间患者的血液毒性、恶心呕吐、腹泻与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GSTP1A313G是晚期NSCLC患者接受顺铂基础化疗疗效的有效预测指标,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相关性.
  • 摘要:目的:了解患者对两种干粉吸入剂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对影响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剂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某院使用干粉吸入剂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369例门诊或住院患者,不能完全掌握吸入剂使用方法的患者共204例(55.28%);低(初中及初中以上)、高(高中及高中以上)等文化程度组吸入剂使用方法错误率分别为64.89%、40.28%;老年患者吸入剂使用方法错误率为61.71%;经临床药师多次指导后正确率可达到100%.结论:吸入剂的规范使用受年龄、文化程度、干预指导情况及患者用药依从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药师反复多次示范性指导有助于患者对吸入剂的规范使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的药学监护,来保障肝功能损害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体现临床药师的价值;方法:结合一例肝硬化患者,通过对其用药适应症、利尿剂、抗感染药、白蛋白的使用、溶媒选择等方面进行用药分析,针对性提出相关意见,实施药学监护.结果:通过实施药学监护,明显提高了肝硬化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尽量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应积极制订药学监护计划并予以实施,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及时及全面的药学服务,协同临床医师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 摘要: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事物客观规律。根据全国合理应用抗生素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的医疗机构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国家卫生部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活动,并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院以文件为指导,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环环相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通过退药原因分析,讨论如何加强管理,建立合理的退药制度,减少退药行为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对某院2013年7月-9月门诊药房1245份退药申请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原因以医生开错或多开、医生更改用药方案、出现不良反应等为主,退药科室以急诊科、消化内科、儿科等为主.结论:退药问题是影响门诊药房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医院应该加强药物的监督管理,加强药学部门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合理用药,强化服务意识,减少退药情况发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摘要:目的:对RP-HPLC法测定厦门市学龄前儿童CYP3A酶活性的色谱方案进行优化,建立最佳色谱的分离条件.rn 方法:利用氢化可的松(HC)探针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经有机相萃取人体尿液后6β羟基氢化可的松(6β-OHC)、氢化可的松的浓度,解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人尿样中内源性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3种不同色谱方法.rn 结果:使用梯度洗脱法实验后得到的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峰形尖锐且分离度较好,与氢化可的松峰谱分离良好,等度洗脱法进行实验得到的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峰形较差且分离度不高.rn 结论:HPLC法测定尿液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含量方法中梯度洗脱方式优于等度洗脱方式,HPLC梯度洗脱中洗脱时间和流动相配比对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色谱峰形有较重要的影响.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利奈唑胺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和整理我院2012年1月-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的出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44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平均年龄(83±8.5)岁,平均用药时间(7.5±3.3)d,病原学送检率95.45%,有效率72.73%,发生不良反应21例(47.73%),其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4.09%.结论:利奈唑胺对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临床疗效好,但其不良反应,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应引起临床关注.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13年前三季度门诊西药房大处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我院2013年1至9月,金额800元以上的西药房门诊处方,共1191张,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对不合理大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1191张大处方中,不合理大处方388张;其中不规范大处方234张,用药不适宜大处方154张.结论:对于不规范处方,应要求医师开具处方时,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对于用药不适宜处方,可通过药师审方及处方点评进行干预.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实时管理,实现大处方点评电子化、信息化.
  • 摘要:目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一个准确测定人血清中氨茶碱浓度的方法,为临床开展氨茶碱血清药物浓度的监测提供重要保障.rn 方法:利用日本岛津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来测定氨茶碱的血清药物浓度,用ODS-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并设定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15℃,同时采用甲醇:水(22:78)为流动相,检测时波长为210nm,进样量为20μl.rn 结果:经过实验中的摸索获得血样处理办法,色谱条件选择方案,对所选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相关性试验,证实该方法可适合用于测定氨茶碱血清药物浓度,且在测定氨茶碱药物浓度时得到了较为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数据显示此方法检测时可以得到的线性范围在1.62μg/ml-37.8μg/ml(r=0.999)之间,实验方法的回收率均>95%,得到的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4%(n=5).rn 结论:在实验中探索得到的氨茶碱血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准确、灵敏的测出血清中氨茶碱的药物浓度,同时具有重复性好,精确度高等特点.
  • 摘要:目的:优化血浆儿茶酚胺检测的实验条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人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rn 方法:采用Shim-Pack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每500mL中含有以下成分:无水乙酸钠2.0g;1.0mmol·L-1IPR-B82mL;0.6mmol·L-1正二丁胺0.051mL;甲醇17mL;柠檬酸5.5g;EDTA-2Na60mg;氯化钠584.4mg);流速1.0mL·min-1;柱温30℃;电压750mV,以3,4-二羟基苄胺为内标,2mL血浆通过氧化铝固相萃取,0.1mol·L-1高氯酸0.2mL复溶,60uL进样,以此测定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并对其线性范围、方法回收率、提取回收率、日间日内精密度及稳定性进行考察.rn 结果:去甲肾上腺素(NE)在0.128~8.2ng·mL-1(n=7,r=0.9995),肾上腺素(E)在0.125~8ng·mL-1(n=7,r=0.9974)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128ng·mL-1、0.125ng·mL-1(S/N≥3),NE、E样品的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5.66%、68.56%,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17%、98.29%,平均日间RSD分别为3.29%、2.00%,平均日内RSD分别为2.90%、1.74%.rn 结论:此法灵敏度高,测定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适合于临床诊疗需要.
  • 摘要:目的: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患者孕期药物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报道1例女性患者孕期使用药物效果及孕期用药影响,结合文献总结DRD患者孕期用药.结果:病例为青年女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服用左旋多巴及安坦可完全控制症状.该患者在孕期自行服用左旋多巴及安坦,孕38周时产一健康婴儿.结论:虽然文献回顾及本研究均提示DRD患者孕期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但是孕期用药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明确.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中心药房在2011-2012年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以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麻醉药品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强国家特殊药品管理提供参考.rn 方法: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检索2011~2012年我院中心药房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数据,以DDDs值、DDDs值排序、AUDs、DUI为指标分析其临床使用情况.rn 结果: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所有品种中,盐酸羟考酮控释片10mg和吗啡缓释片30mg的DUI>1,其他品种DUI≤1.rn 结论: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在癌症患者应用麻醉药品方面总体符合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的基本原则,但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用药管理,使麻醉药品的使用更趋于安全、合理、有效.
  •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结直肠外科肠内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情况,从而加强这类药物的管理,保证营养支持在临床的合理应用.rn 方法:对某院结直肠外科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出院的所有使用营养处方的病历进行调查、整理、统计和分析,从适应症、能量计算、品种选择、配伍禁忌等多方面评价处方的合理性.rn 结果:共查阅了725份病历,手术203例,非手术522例.其中,使用肠外营养(PN)的处方193份,占使用营养液病历的98.47%,使用肠内营养(EN)的处方24份,占12.24%,PN:EN为8:1.PN无适应症处方98例,占使用PN总数的50.78%.rn 结论:某院结直肠外科肠内肠外营养药物的品种选择和配伍禁忌较合理.存在的问题有:使用肠内外营养药物未进行营养风险评估;PN比例过高,EN比例过低;PN无适应症处方过多;能量计算不合理处方过多;病人状态稳定后并未及时调整方案;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未记录到病程中.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肾上腺肿瘤患者血浆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确诊为肾上腺肿瘤患者30例与健康对照组30例所采集的血浆样本进行微量元素铁(FE)、铜(CU)、锌(ZN)、镉(CD)、钙(CA)、钾(K)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做比较得出肾上腺肿瘤患者血浆微量元素有何变化.结果:与正常人血浆相比,肾上腺肿瘤患者血浆中铁、镉、铜和钙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升高;而血浆中锌和钾的含量有明显的降低.结论:这几种元素与肾上腺肿瘤有极为密切的关联,肾上腺肿瘤患者血浆中这几种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的改变.
  •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胸心外科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中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旨在促进PN的规范化、个体化使用,更好地发挥PN支持治疗的作用.方法:从PN组分、稳定性、热氮比、糖脂比、总液量等方面审核2013年1—9月该科PN处方1272张,同时从临床医生、护士、患者中了解PN支持时机、输入速度、滴注时间等具体的相关情况.结果:经分析统计得出的138张不合理处方占总数10.85%,其中主要问题是宏量营养素使用不规范(占2.04%),电解质超浓度使用(占2.20%),热氮比不当(占1.73%).结论:部分临床医生对PN相关知识的认识较为薄弱,缺乏个体化营养支持的理念.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RP-HPLC法测定全血中环孢素A(CsA)的浓度,为临床合理应用CsA提供依据.rn 方法:全血样品1ml经乙醚提取,正己烷洗涤去干扰后,采用zorbax SB-C18柱(4.6×150mm,3.5um)分离,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异丙醇(60:10:29:1),流速1.5ml·min-1,柱温70℃,检测波长210nm;环孢素D(CsD)为内标.rn 结果:CsA全血浓度在25ng·ml-1~16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方法回收率99.51%,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最低检测限5ng·ml-1.rn 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广.用于患者全血中CsA浓度监测,效果良好.
  • 摘要:癫痫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目前治疗癫痫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服用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为新型的抗癫痫药物,疗效显著,但由于个体间生理、病理指标,合并用药的不同以及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导致个体间LEV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疗效存在差异,同时存在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所以国内外致力于LEV群体药动学、LEV疗效与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以期提高LEV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本文对LEV群体药动学模型研究进行综述.rn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了解到由于LEV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所以LEV的基础研究还是集中在其药物作用机制上的研究。同时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就是关于LEV在成人、儿童上的群体药动学研究,考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为临床药物调整,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提供依据。考虑到LEV主要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添加治疗,所以必然要研究LEV与多药耐药蛋白的关系,特别是与难治性癫痫密切相关的P-gp糖蛋白的关系,需要了解MDRl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LEV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个体化给药提供遗传学资料。
  • 摘要:目的:考察复方甘草酸苷与还原型谷胱甘肽钠及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依据临床剂量进行输液配置,观察5h内成品输液外观,并考察pH值、微粒数及紫外吸收变化.结果:室温下5h内外观无明显变化,复方甘草酸苷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钠配伍液随放置时间延长微粒数显著增加,pH值略下降,258.5nm处紫外吸收值明显升高.结论:含复方甘草酸苷与还原型谷胱甘肽钠和5%葡萄糖注射液的输液长时间放置稳定性下降,不宜配伍应用.
  • 摘要:一例老年男性患者,以反复咳嗽3周入院,既往有颈动脉硬化症病史,入院前多次及入院后第二天查肌酸激酶均正常,7天后复查发现肌酸激酶异常升高,瑞舒伐他汀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肌酸激酶升高,临床药师从患者的身体状况、合并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肌酸激酶升高的可能原因,并建议医生立即停用瑞舒伐他汀钙后复查,3天后复查提示肌酸激酶恢复到正常值.以此提醒医生在合并用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增加,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与多种药物相互合用时,应及时判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否与其相关,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意见,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因该患者之后未再用瑞舒伐他汀,建议患者注意低脂饮食,并出院后若继续服用瑞舒伐他汀应定期复查肌酸激酶,以防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本文就临床常用光敏性药物的避光输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避免光照降低药效,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搜集国内外文献,结合药品说明书,归纳和分析临床上需要避光输注的药物名称、光反应原理、注意事项和避光措施等.结论:除说明书明确要求的如部分维生素类、抗肿瘤化疗药物、硝普钠等需避光输注外,文献报道建议的如吡啶类、芳胺类、酚羟基类、吩噻嗪类等,在临床使用时也应当采用避光输注的措施,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摘要:目的:建立血浆中盐酸吉西他滨含量的测定方法,并研究其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药动学模型和药动学参数,以供我国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拟定给药方案时参考.rn 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吉西他滨的血药浓度,以此为基础使用DAS软件计算盐酸吉西他滨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其进行房室模型拟合.rn 结果:1.盐酸吉西他滨的保留时间为17.5min左右.2.本法的盐酸吉西他滨的线性范围为0.4-10.0μg/ml.3.盐酸吉西他滨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拟合.rn 结论:本实验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准确度与精密度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作人体血浆中盐酸吉西他滨的浓度测定方法及药动学研究.在乳腺癌患者盐酸吉西他滨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拟合.
  •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监控医院合理用药的方法与措施.方法:参照处方点评制度的评价标准,建立三级岗位药师处方点评制度全程监控合理用药.结果:建立三级岗位药师点评制度,将事前干预与事后干预成为日常可控的行为,调动所有药师参与处方点评的积极性,实现全程监控并明显提高医院用药合理性.结论:一级岗位药师参与处方点评的积极性值得挖掘并需要加强培训;二级岗位药师亟待提高处方点评的能力;三级岗位药师要充分肯定并鼓励下级药师的处方点评行为并及时协助解决反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处方点评环境.
  • 摘要: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PT)作为活血化瘀药丹参脂溶性成分中的代表性成分,其在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前景,使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CPT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粘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肿瘤细胞侵袭和防止其向远处转移.本文主要对CPT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n 目前研究表明,CPT在心血管疾病及抗菌消炎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Ca2+内流,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及抑制MMP的表达等有关。CPT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虽尚未完全明确,但与CPT对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作用相应,仍与其抑制粘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对PI3K,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从而改变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相关。rn 然而CPT这些机制的作用靶点大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整合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转移的肿瘤伴随着整合素的过度表达,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是通过受体来达到的,其中以整合素受体占主要比例。CPT可以抑制作用于Bcl-2上游p38的活性,通过影响MAP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抑癌作用。而p38MAPK通路与整合素p3表达正相关,且MAPK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整合素介导的粘附结构的解体,促进细胞运动。CPT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MMP-9和整合素水平正相关,抗NF-κB抗体能显著抑制整合素OVp3。另外,CPT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Ca2+内流发挥抗心血管疾病作用,而整合素(integrin)大多为亲异性细胞粘附分子,其作用需依赖于Ca2+。rn 因此,隐丹参酮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是否通过整合素起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公开报道,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探明CPT抗肿瘤转移机制,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临床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25篇文献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其他对照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的估计.rn 结果:⑴同质性检验:疗效,x2=10.28,;不良反应,x2=6.89,P值均大于0.05,均具有同质性,可以分别合并结果.⑵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疗效,OR合并=3.48,OR合并95%CI[2.73,4.43],OR合并的检验:x2=10.08,P<0.05;不良反应,OR合并=3.34,OR合并95%CI[1.62,6.89],OR合并的检验:x2=3.27,P<0.05.rn 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总体上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UP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厄洛替尼及OSI-420的浓度,为体内药动学研究提供测定方法.rn 方法:金刚烷胺作为内标,血浆样品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后分析,以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mm×50mm,1.7μm)分离,甲醇-水(含0.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25℃,流速为0.25mL·min-1,进样体积3μL,采用多反应监测(MRM),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ESI+)方式进行检测.厄洛替尼检测离子为[M+H]+m/z394.41>335.94;OSI-420检测离子为[M+H]+m/z m/z:380.61>277.85;内标检测离子为[M+H]+m/z152.2>135.48.rn 结果:厄洛替尼血药浓度在4~48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61,n=9);OSI-420血药浓度在1.55~496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80,n=9).厄洛替尼回收率在99.33%~104.67%(RSD%<5%,n=5),OSI-420回收率在100.50%~105.45%,(RSD%<5%,n=5),日内和日间RSD均<9%(n=5).rn 结论:UPLC-MS/MS法测定血浆厄洛替尼及OSI-420浓度,方法较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应用于厄洛替尼及OSI-420的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 摘要: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TDDS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TDDS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大类.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 摘要:目的:了解国内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方法:以主题词“下呼吸道感染”、“药物经济学”检索CNKI数据库,用EXCEL表对文献中研究设计、评价方案、结果处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05篇有效文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多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评价方案中2种抗菌药物间比较占多数,同大类抗菌药物间比较以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为主,另有不同厂家的同一种药物间比较、静脉滴注和序贯疗法间的比较;敏感度分析以改变药物价格因素为主.结论:应参照《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提高药物经济学研究水平,规范药物经济学文章写作,促进研究结果产生实效.
  • 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用药合理性,探讨药学监护要点.rn 方法:抽取某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归档病历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药物的使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rn 结果:86例患者中,使用较多的有:布地奈德雾化液、多索茶碱注射液、沙丁胺醇气雾剂、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临床治疗有效85例,有效率为98.8%;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占3.5%;合理用药75例,占87.2%,不合理用药11例,占12.8%.rn 结论:某院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用药的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方案基本遵循《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原则,但存在抗生素使用及激素静脉给药比例偏高、联合用药种类偏多的情况,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临床药师应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全程药学监护计划,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 摘要:目的:了解多西他赛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按照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骨髓抑制最为常见.结论:规范使用化疗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 摘要:中药黄连、干姜、肉豆蔻、山楂、车前子均为常用中药具有较强的临床药用价值,临床应用极为广泛.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豆蔻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功效:温中,止泻,行气.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效:消食化积,活血化瘀.车前子甘,微寒.归肾、膀胱、肝、肺经,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以上5味中药均有止泻的作用,本文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不同对5味中药治疗不同类型腹泻进行分析比较,为了保证临床用药有效,笔者复习近10年文献归纳总结如下:黄连治疗肠胃湿热泄泻,干姜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肉豆蔻治疗脾胃虚寒久泻、久痢;山楂治疗消化不食、泻痢腹痛,山楂治疗湿盛引起的水泄.临床应用中应认真辨证依据不同的证候选用适合的中药,科学合理的配伍对症下药以求最佳疗效.
  • 摘要:对应用蕲蛇酶注射液治疗出现血小板减少的24例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3例患者血小板减少显著(≤8*109/L),占12.5%,其余予停用蕲蛇酶后未行其他治疗,3~7d血小板恢复正常(87.5%),未影响治疗进程.蕲蛇酶注射液是安全有效的防治血栓性疾病的生物酶制剂.
  • 摘要:针对1例右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患者提供用药安全监护.临床药师应与临床紧密结合,不断的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巩固专业知识,更好的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 摘要:紫杉醇是从短叶紫衫中提取或半合成的一种抗癌药,可作用于细胞微管/微管蛋白系统,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但同时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体外实验示:它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使细胞终止于对放疗敏感的G2和M期,属于广谱抗肿瘤药物,对卵巢癌、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膀胱癌等有较好疗效。主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最常见有低血压、胸痛、呼吸困难;紫杉醇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神经系统:可感觉轻度四肢麻木,肌肉或关节疼痛;心血管系统:较常见一过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胃肠道:恶心、呕吐、腹泻和黏膜炎以及静脉炎、脱发等。紫杉醇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它配制成注射剂所用的辅料是聚氧乙基-35-蓖麻油、无水柠檬酸、乙醇。聚氧乙基-35-蓖麻油不仅是紫杉醇良好的溶剂而且也是强的致敏剂,它很容易导致组胺的释放,发生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即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是组胺等过敏介质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迅速渗透到组织间隙,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严重可引起休克。
  • 摘要:根据新形式下我院医疗机构制剂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代医院的管理经验和医院制剂的发展方向,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科技进步的浪潮已将医疗机构制剂变革推到风口浪尖,医院制剂室改革势在必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欲求突破市售药品重重包围发展壮大,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所谓“产学研用”一体化,就是生产、学习、研究开发、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
  • 摘要:毒蛇咬伤是我国南方夏秋季节常见的危急疾病,尤其是山区农村,患者被毒蛇咬伤后,如治疗不及时或延误治疗时机,常危急生命.蛇伤解毒散由大黄、黄芩、黄柏、白毛藤、杠板归等5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功效,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引起的肿胀疼痛.作为医院制剂(闽药制字Z05903036),已在临床使用多年.2012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应用蛇伤解毒散作为治疗毒蛇咬伤外用主要中药,临床疗效满意。rn 中医认为毒蛇咬伤主要表现为风毒和火毒,风火均为阳邪,轻扬善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势凶等特点,风毒侵犯营卫,火毒必入营血,辨证以阳邪为主,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蛇伤解毒散中大黄能清热解毒,活血化淤;黄芩、黄柏能清热泻火解毒;白毛藤能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杠板归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总之,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止痛功效,局部湿敷,可防治伤口感染,促进局部肿胀消退。rn 抗蛇毒血清由于厂家生产原因,不易采购,只能保证危重患者使用,47例毒蛇咬伤患者中仅有8例使用抗蛇毒血清。我院接诊毒蛇咬伤患者多来自农村,经济影响因素较大,轻型患者住院时间短,一般症状改善,肿胀疼痛减轻即要求出院,门诊随诊。rn 治疗毒蛇咬伤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尽量要在伤后4小时内接受正规治疗,在清创的同时外敷中草药。要加强病情观察和伤口护理,随时处理并发症。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患者张某以“胸闷2天”入院,诊断为胸闷待查、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期间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后血压难以控制平稳,经过调整缬沙坦、非洛地平为一天两次用药后,血压得到稳定控制.本文就该患者住院期间降压药物调整方案进行分析.对于昼夜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首先要仔细甄别病因,其中药物治疗剂量不足及不合理、用药时间不合适以及生活方式不良、治疗依从性差等均是重要的原因。对于夜间高血压,一定要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给药,个体对于药物敏感度,以及激素分泌等时辰性有一定的差异,改变用药频率是适应个体差异性的较好方式,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时间,恢复夜间高血压患者的异常昼夜节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损害。
  • 摘要: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明显增多,且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近十余年来,新型光敏剂的研发及光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感染性皮肤病局部进行光动力治疗已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是基于光敏剂在适宜光源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抗菌作用的治疗方法,相对于抗菌药物治疗来讲,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具有能有效定位、处置方便、副作用小、见效快、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该疗法的作用机制、各类光敏剂的光动力抗真菌研究、抗真菌光敏剂载体,并讨论了该疗法影响疗效的因素及存在问题.医学上比较关注的是那些具有较小暗毒性,光照时不会产生基因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的光敏剂。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菌光敏剂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卟啉类、吩噻嗪类和酞菁类。
  •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整治前后的用药情况,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rn 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收治的患儿设为整治前组,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儿设为整治后组,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等方法对两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rn 结果:经过整治,我院儿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从整治前66.33%下降到55.96%,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总金额比例由64.77%下降到44.36%;整治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分别为53.4DDDs/100人/天和36.6DDDs/100人/天,呈下降趋势.rn 结论:通过采取行政、药学干预等相关措施,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
  • 摘要:目的:在药品零差率实行在即、药剂科由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科室的背景下,从医保控费角度看药师所能发挥的作用.rn 方法:区医保中心对该院门诊特殊病种实行统筹费用总额控制,乙类门诊特殊病种人均统筹基金定额的结算办法进行结算,统筹费用已超额并由该院负担.本文探讨药师从规范门诊处方管理、强化用药适宜性审核角度保障用药安全合理,体现药师技术价值并减少医保统筹费用损失.rn 结果:加强处方开具天数、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管理以规范处方,强化用药适宜性审核,发挥药师在医保门诊特殊病种控费中的作用,是药师价值体现的重要一面.同时对门诊特殊病种重点病种高血压、糖尿病的处方审核要点予以归纳.rn 结论:医保门诊特殊病种控费,药师大有可为.
  • 摘要:目的:提请大家注意氨氯氮平的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参阅有关资料,就氨氯氮平引起结膜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氨氯氮平可引起因血管扩张导致的头晕、头痛、潮红、低血压、心动过速、外周水肿(尤其是踝部).较少见心悸、恶心及其他胃肠不适、精神抑郁.少见心绞痛、心动过缓、直立性低血压.过敏反应可见药疹、发热、肝功能异常.动物试验有致畸性.结论:使用氨氯氮平出现患者眼睛出血,说明该药可能对凝血机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治疗1例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实践,了解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治疗中的监护要点.方法: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与临床医师讨论,提供相关治疗建议,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结果:通过对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的选择及降糖药物的药学监护及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结论:对老年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应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尽快控制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通过CYP2C19*2基因分型,干预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参与1例CYP2C19慢代谢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方案的制订与用药监护.结果:确定符合患者特点的抗血小板用药方案,避免支架内血栓的生成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其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结论:个体化用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及用药监护是临床药师开展“以病人为中心”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旨在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2年上报的54例报告就ADR的分布与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老年人为ADR高发人群;注射剂高于其它剂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局首位,其次是中成药.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中药注射质量监控,积极开展ADR的监测上报工作,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克罗恩病患者药学监护的重点和方向,促进药学监护发展和更好地控制病情.方法:从执行正确的治疗方案、提高用药依从性、重视疗效评价和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入手,介绍加强儿童克罗恩病患者药学监护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加强儿童克罗恩病患者的药学监护,可提高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鉴别、辅助检查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和治疗进展;探讨可能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种类.方法:对1例典型的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诊疗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治疗后,该患者生命征稳定,症状好转,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病情平稳.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其临床表现不特异,但危害大,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时明确诊断、正确给予治疗,可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不仅可以使患者转危为安,甚至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 摘要:目的:提高处方管理水平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内容规定,对我院2012年—2013年6月门急诊处方约34万张进行随机抽查,对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点评分析.结论:典型不合理处方点评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建立一种简便、准确、灵敏、特异性高,易于临床应用的检测方法,以检测人尿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运用于临床实践.rn 方法:以3,4-二羟基苄胺(DHBA)为内标,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样品中的儿茶酚胺(CAs),用酸解吸附后,利用高相液相色谱及电化学检测器进行测定.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最佳检测条件,并对线性、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进行试验.rn 结果:当流动相中甲醇浓度为2%,流速为0.8mL·min-1,氧化铝为60mg碱性氧化铝,Tris浓度为1mol·L-1时实验效果最佳.NE在3.133~100.25ng·mL-1浓度范围内、E在3.125~100ng·mL-1浓度范围内与响应值(色谱峰面积对内标峰面积之比)线性关系良好(R2分别为0.9941、0.9994),其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6.23%、96.81%,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8.45%、70.75%,平均日间RSD分别为1.55%、2.99%,平均日内RSD分别为1.99%、1.38%.rn 结论:此法简单、准确、灵敏、特异性高,适用于临床检测.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53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有439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1.45%、平均用药天数3.13天、术前0.5—2h内给药305例(69.48%)、术后给药134例(30.52%)、不合理用药301例(68.56%).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管理.
  • 摘要:药学专业学生实习是教学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医院药学的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医院药学专业操作技能的关键。为此,规范医院药学专业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要规范医院药学专业实习生带教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考核体系,促进医院药学专业操作技能人才培养.
  • 摘要:随着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推广应用,药品的盘点工作将更加简单、快捷,数据更加准确,使得药品盘点误差率一直控制在1%内,达到药品管理的目标每月与财务核对药品账务,实现药品进、销、存一条线监管,更好地落实了卫生部对医院药品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消”的要求。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医疗救治团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结合1例吸毒合并肺部感染重症患者诊疗过程.结果与结论:临床上越来越多需要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效追踪,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医师形成互补的治疗团队,成为疑难重症疾病救治团队中的一员.
  • 摘要:目的:探讨马鞭草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作用,为马鞭草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马鞭草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马鞭草有助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症,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轴突生长,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表达,具有抗炎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在临床开展药学服务的作用.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参与消化内科药学服务的工作体会.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结论:通过参与药物选择、关注药品不良反应、个体化给药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切入点,逐步融入医疗团队,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