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
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

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香港
  • 出版时间: 2013-11-0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22条结果
  • 摘要:目的:观察痔瘘洗剂在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中的作用.rn 方法:60例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自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痔瘘洗剂熏洗;对照组患者自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1∶5000pp液熏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2、4、6天肛缘水肿、疼痛及出血情况积分并进行统计;术后第6天观察统计两组治疗的综合总体疗效;记录术后第14、21天创面愈合率;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用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症状疗效比较,在减少肛缘水肿、疼痛、出血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痔瘘洗剂能明显改善术后肛缘水肿,减轻疼痛,减少出血,促进术后创面愈合.且疗效优于复方高锰酸钾速溶片.
  • 摘要:环状混合痔一直以来都是肛肠外科治疗的难点,本文采用的外剥内缝扎悬吊联合皮桥整形其核心在于悬吊和皮桥整形技术。制作皮桥采用狭长小切口向两侧切缘皮下潜行剥离曲张静脉团,并在切口之间行皮桥下会师,必要时翻转皮桥以彻底清除曲张静脉团和血栓,当曲张静脉团和血栓清除后,皮肤黏膜桥往往处于松弛、堆积的状态,有的学者采取切除松弛的皮桥后行断端吻合,但术中如操作不当或术后排便均易造成皮桥断裂、外翻,形成赘皮。本术式以痔核顶端为悬吊点,其悬吊作用有二,一是悬吊病理性下移的肛垫,二是提拉皮桥,所以,在行连续绕钳缝扎时,选择每一针的进针点和出针点尤为关键,以能有效提拉松弛的皮肤黏膜桥和缝扎皮桥上方多余组织为度,必要时可先行固定皮桥,再行钳夹缝扎,类似于胆囊手术中的逆行切除法,固定皮桥时可将皮桥固定在括约肌上以加强固定效果。悬吊缝扎的深度需达到黏膜下层至肌层,否则难以达到有效悬吊的作用。在早期的临床研究中,对钳夹组织只切除外痔部分,保留内痔部分,将内痔部分一起绕钳缝扎,以最大限度保护肛垫和微创化,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因为形成的瘢痕团块造成排便不畅和长久的肛内不适感,改进后,相应的不良反应减少。另外,在悬吊点的上方行消痔灵注射,起到双重悬吊,固定下移肛垫的作用。rn 据本文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外剥内缝扎悬吊联合皮桥整形治疗环状混合痔,其治愈率与传统手术一致,在住院时间,愈合周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肛门功能的保护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中医学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对肛肠脱垂的病因、病机、治疗就有明确的阐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有"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病,大肠虚冷所致."《内经》《本草备要》中记载了"下者举之""酸可收敛""涩可固拖"的治则.肛肠脱垂多数是因其他肛肠病引起的,肛肠脱垂中医称之为脱肛,是指肛缘有肿物隆起或肛管直肠内肿物脱出肛门外.临床根据肿物脱出与排便的关系,如便时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入肛门内;有的便后不能回纳或经常性在肛门外,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体弱多病的人,遇见之种病大家习惯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加减,取升陷之意,但是,验之临床有效者不多,这就要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加大补气药物的计量.拟脱肛方:生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寄生15克,以补气健脾,疏肝行气,补肾益气。此方用黄芪健脾益气,白术健脾和胃,茯苓健脾利湿,陈皮健脾理气,木香疏肝和胃,砂仁醒脾开胃,杜仲补肾益气,川断补肾强骨,寄生补肾敛气,诸药合用能疏肝健脾补肾,气血旺则自能升提,只要随证加减,自会生效。脱肛外用方:五倍子60克、枳壳120克、金樱子30克、黄芪60克、防风30克,水煎服,且可外敷,也可坐浴。
  • 摘要:小儿直肠脱垂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于婴幼儿,治疗方法很多,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目前尚无单一一种方法可解决直肠脱垂的,多数均采用联合治疗,、中药口服外用配合注射或手术、注射配合缩肛和(或)黏膜结扎固定等等。笔者认为小儿直肠脱垂首选应用非手术疗法,如不见效再采用注射疗法。手术治疗只适用于少数严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病儿,宜慎重选择,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随着人们对盆底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药物及手术器械的更新,腔镜等微创手术的日益完善,小儿直肠脱垂治疗将会出现新的曙光。
  • 摘要: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手术治疗中,由于传统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多,改良术式的研究一直被肛肠学界所重视,近年来,痔的病因学的新认识以及PPH手术的广泛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促使更加重视痔手术中对肛门功能的保护,尤其是肛垫及Treitz肌和ATZ上皮的保护.而PPH术适应症所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借鉴PPH手术原理,运用原位皮桥留置或移行术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探讨,疗程明显缩短,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原位皮瓣留置及移行手术的关键在于手术切口设计以及缝合技巧,环状混合痔与直肠肛管脱垂的鉴别诊断就在于前者的痔区之间有着正常的皮肤与黏膜,那么手术的切口设计原则就是尽量多的保留和保护正常的皮肤和黏膜面,手术切口应以内痔分布定位,即使外痔与内痔分布不在一条纵轴,也可以将外痔下方库组织剥离切除以后原位缝合固定或移行为肛缘的闭合切口。从远期疗效考虑,从现代血管照影研究表明痔区的主要血供来源于痔上动脉,那么内痔区结扎点应尽量在库上动脉的3个分支也就是KC位1、5、9点处为宜,当然手术操作前对痔上动脉分支搏动点的指诊定位对于手术具体操作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痔上动脉镜下缝扎术等相关研究也证实针对库上动脉分支的结扎可导致患者痔区的萎缩。
  • 摘要:婴幼儿肛周脓肿作为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是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探讨婴幼儿肛周脓肿治疗经验,通过临床观察,对采用切开引流或切开挂线术,和采用温水坐浴及抗生药物治疗婴幼儿肛周脓肿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未发现显著差异,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就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女性,48岁,因"肛门疼痛伴便血半年"于2012年5月17日入院,专科检查:结石位6点有一梭形裂面并有肛乳头肥大和哨痣,裂面有出血.诊断:肛裂.完善入院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12年5月18日骶管麻醉下行:肛裂按摩扩肛+部分内括约肌下缘离断术,术后抗炎支持及对症治疗,肛泰软膏,四黄油纱条专科换药,术后2天出现肛周湿疹,经皮肤科会诊后给予氧化锌软膏+炉甘石洗剂治疗,缓解不明显,术后5天改用龙珠软膏换药治疗,术后10天湿疹仍无好转,切口创面愈合缓慢,改用美宝湿润烫伤膏换药治疗,术后15天,切口创面愈合依然缓慢,湿疹好转不明显,停用一切含有油脂类物质的膏剂和纱条,改用康复新液换药治疗,术后20天肛周湿疹明显好转,切口创面愈合恢复正常,术后35天切口创面痊愈.
  • 摘要:目的:探讨目前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理想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扩、剥、扎、注术及术后中药熏洗、外用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结果:186例一次性治愈率100%,随访1~3年未发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该疗法具有疗效确切、伤口愈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摘要:目的:近20年来,笔者采用主管及内口挂线,支管切开缝合的手术方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683例,具有创伤小、疗程短、疗效可靠、无后遗症等优点.其手术流程及操作技巧为:术前准备:手术前一晚大便后,给予清洁灌肠;肛周备皮。手术过程:在麻醉下取截石位,铺巾,常规消毒术区,运用指诊、美兰液瘘道染色、探针探查等方法再次确定内口及瘘管走向,然后开始手术。1.切开:切开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外瘘管:沿探针从外口开始,全层切开瘘管远段直至肛管直肠环外侧的管道,彻底清除管道壁纤维化变硬或腐烂的组织,然后再切开瘘管穿越的肛管皮肤、皮下组织、外括约肌皮下层、浅层和部分内括约肌浅层,修整结扎内口两侧处的黏膜,使内口黏膜处敞开以利引流。2.挂线:用10号丝线或橡皮筋结扎在近肛门内口处探针球头部,再将带线的探针头从内口沿管道慢慢抽出至已切开的瘘管处,在提拉紧线,将括约肌深层肌及部分耻骨直肠肌用次挂线紧紧地结扎住,使之逐渐缺血,以达到慢性切割的目的。每隔5-7天紧线一次,直至瘘道挂开脱线。3.缝合:将位于肛管直肠环以外已切开的远端瘘管伤口进行修整、对合皮瓣,妥善止血,然后用7号丝线做全层缝合,若伤口过于深、大,可分层缝合。缝合时须注意从伤面底部穿过,以免残留死腔。视情况可于伤口缝隙内放置引流条。术毕,肛门外伤口处无菌纱方加压,宽胶布。固定。
  • 摘要: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远侧移位而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中医称之为"脱肛"、"脱肛痔"、"截肠"等.该病早期无明显全身症状,大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但因长期反复脱出,直肠黏膜充血,溃疡或糜烂,后期脱出不能回纳,日久肛门括约肌松弛,血性黏液从肛门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1],甚者肛门失禁,直肠出血坏死.任何年龄皆可罹患,尤见于儿童、经产妇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其发病率约为0.4%-2.1%,平均患病时间长达20年.rn 治疗方法为:注射固脱术:(1)直肠黏膜下注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适度扩肛,嘱患者用力摒气做排便动作,使直肠尽可能多的脱出肛外,碘伏棉球反复消毒脱出直肠,将消毒后的直肠纳入肛门复位,复位后使直肠平整,取消痔灵注射液1:1稀释液,用5ml注射器装满药液连接6号针头,选择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进针,同时避开截石位3、7、11点位,左手食指伸入肠管作引导,使针体在左手食指引导下循黏膜下层上行,当针体完全进入,边推药边退针,在黏膜下层行柱状注射,每点注射约2-4ml,点与点的距离约0.5cm-1cm,每次注射操作左手食指必须伸入肛门作引导,以防穿破肠壁,保证行针在黏膜下层均匀注药,注射完毕后再次消毒肠腔。rn 缩肛术:在肛门前方和后方约1.5cm处,分别纵行切开皮肤0.5 cm,以探针从前方切口穿入,沿肛缘牵引双股0号羊肠线在后位切口穿出,两侧同法进行,然后收紧肠线,以仅容示指为准双重打结,小切口缝合。rn 术后7天予以流质饮食及控制大便,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卧床休息,第一次排便前口服福松,嘱患者严禁用力排便以巩固手术疗效。
  • 摘要:混合痔在人群发病率很高,所以在我国有“十人九痔”的说法。临床上混合痔的治疗方法较多,传统的外剥内扎是最常规的术式,因剥扎程度及范围不易掌握,从而出现较多肛门狭窄,肛门疤痕,肛门缺失等并发症。采用外剥内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术式简单易行,外痔剥离保持肛门外形的光整、彻底清除了赘生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黏膜。内痔部分行1:1消痔灵注射液时,需要严格掌握浓度和剂量,若浓度过高,药量过大,可致组织坏死或形成硬块状斑痕;若浓度过低、药量过小,则痔核萎缩不彻底,一般选用1:1浓度的消痔灵,每枚痔粒注射2-3 ml。对于较大的内痔或内痔部份已纤维化者,不宜注射消痔灵,而需结扎切除,结扎时应避免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免造成肛门环形狭窄。手术与注射相结合治疗混合痔,达到了损伤小,痛苦少,疗程短,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的目的。消痔灵注射液由五倍子、明矾等中药为主要成份,无色透明的液体,根据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及现代医学的观点,参考了肛垫学说、黏膜滑动学说精制而成,对组织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使蛋白凝固,血管收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有较强抗渗出作用,并有一定的体外抗菌作用。可使直肠黏膜下层与肌层产生和导致组织纤维化,进一步对局部的血管产生无菌性动静脉血管炎、动静内膜增生,对痔血管产生栓塞,使痔核萎缩。消痔灵行内痔注射术,既然可以收缩血管,结扎内痔核变小,甚至部分较小的内痔可以不结扎,减少了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注射治疗痔疮的首选药,对血管作用有亲和性,是一种较理想的血管闭塞剂和粘连剂,从而对保证疗效和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
  • 摘要:虚性便秘(现代医学之功能性便秘)是肛肠科疑难症,且发病率高,在我国中老年人35%患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国外报道为40~50%,以持续性坠胀、排粪困难、便硬、或质软排不尽感为主症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不尽人意,余业医四十余载,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虚性便秘48例。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果《脾胃论》,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主治脾不升清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等症。据古今医学典籍研究表明,病久必虚,便秘多由虚证引起,气虚则肠无力,蠕动慢;血虚则津液少,故治疗便秘多从虚论治,以补养为主;常规导泻药则越泻越虚,加重便秘。名医之祖孙思邈指出:“年高者气血双虚而秘结,治则以益气荣血为根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升降有序,则大肠传导正常,肾司二便,开窍于二阴,故魄门的放闭与肾的气化功能息息相关,肾中精气充足,气化功能正常,则魄门开合有度。脾气虚弱型便秘与脾、胃、大肠、肝、肾关系密切。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增强传导功能;首乌补肝胃、益精血、润肠通便;生白术健脾益气、润肠通便、生用量大方达升清降浊之效为主药;辅以党参大补元气,止渴生津,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大芸补肾益精,润肠通便,且具补血不峻,通下缓和;枳实消痞散结,理立宽肠,陈皮理气健脾;升麻柴胡协诸益气之品,以升提下陷之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共奏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补肾润肠通便之功。远期疗效满意。
  • 摘要:目前国内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方法单一,而忽略对直肠前突相关联症的处理,缺乏对直肠前突为主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多病变特点综合疗法,从而影响疗效。西医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目前只有小样本报道,且存在术后需重复注射等问题;生物反馈治疗仅对OOC中盆底肌痉挛者部分有效;吻合器直肠下段黏膜环切术是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重度脱垂内痔的一种新方法,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创面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根据其作用机制,联合肛管后正中切开松解术的复合手术方式应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能同时消除其病因,病变及多个兼症,同时结合中医药辩证用药,加强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的调理,同样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创面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有望为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提供一种简单、有效而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摘要:耻骨直肠肌肥厚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肥大痉挛致使盆底出口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耻骨直肠肌为肛管直肠环的一部分,肛管直肠环主要有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层和浅层,内括约肌一部分及联合纵肌起始部共同组成。肛提肌又称提肛肌,它包括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三块肌肉,对于承托盆腔内脏,帮助排便,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此环平面在齿状线上方1cm左右,上下宽度为2.4cm(1.5-3.4cm)。作用是维持肛管的括约功能,中西医对此环都非常重视,认为它神圣不可侵犯,如果突然切断可引起肛门失禁。耻骨直肠肌肥厚综合征病因多为妇女生育伤阴,肠燥便秘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期大便燥结,排便努挣,甚至手助排便,如此反复慢性刺激肛管直肠环,引起耻骨直肠肌发炎纤维化变成硬索状,弹性降低,无张力,从而限制了排便时肛管直肠角不能变钝反而变锐,稀软便均难排尽,干硬便更加困难而痛苦不堪,病人蹲厕过久,造成头晕,心慌,血压升高,甚至造成脑血管破裂等严重后果。西医多采用后路经尾骨后纵型切除手术方法治疗,术后缺点第一,尾骨后皮肤本来好好的,手术后增加一新伤口。第二,切开耻骨直肠肌2/3缝合后重新形成一疤痕性狭窄,造成手术失败。第三,个别病人体型较度,剥离耻骨直肠肌的时候易造成直肠穿孔,粪便溢出,造成伤口感染长期不愈。根据此发病机理,采用中医橡皮筋挂线疗法“以线代刀”既切断松解了耻骨直肠肌,又不导致大便失禁,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在基层医院应用开展。
  • 摘要: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损伤气机或气机郁阻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致肝郁脾虚,运化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外感热邪或素体阳虚或饮食不良,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热物,致热结肠道腑气不通。或血盛伤津燥热内结致大便干结难排。或素体阴虚,脾胃失和,阴液不运而肠燥不润大便难解,而发生便秘。笔者在临床对便秘进行辨证施治的经验进行介绍.rn 胃肠热结: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润燥,方用麻仁丸和玄参、何首乌、生地。rn 气机郁滞:症见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胁腹痞闷腹痛,舌苔厚腻,脉弦。治宜理气导滞,方用六磨汤,若热症明显,可加栀子、龙胆草。rn 燥热伤津:症见大便干结,口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皱裂,干咳少痰或无痰,无汗或少汗,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浮或细数,治宜轻宣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
  • 摘要:便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对本病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医生提出了多种手术方式来纠正异常的解剖结构,各有特色,但近远期疗效不稳定,易复发,尤其对于直肠前突型便秘.从2010年2月到2013年9月,采用改良STAR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型便秘150例,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改良STARR术可以通过吻合器经肛门同时修复直肠前突,创伤小、病人术后痛苦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便秘,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延迟、具有慢性、原发性、功能性的特点.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少、无肠道蠕动的感觉,无坠胀及无便意,仅有长期不排便所致腹胀和不能进食的症状,严重的影响了现代人生活质量.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较难治的慢性肠道疾病,以往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往往难以根治,甚至可能造成症状的加重或其它并发症,远期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近年,外科手术逐渐在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院近年来对经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慢传输型的便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能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因素很多,其中包括退行性和器质性病变。如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肌松弛、直肠肛管狭窄、痔裂、瘘等。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是由于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在排便时出现反射失常或阻塞,。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和耻骨直肠综合症。单一疾病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少见,多数是有两种或三种疾病因素引起,本组病例68例均为女性;可能是由于女性解剖因素及绝经后期雌激素分泌减少,盆底肌肉筋膜组织激素依赖性改变造成肌肉退行性变引起。耻骨直肠综合症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耻骨直肠机长期呈痉挛性收缩状态,或因肛管周围感染,或不适当的硬化剂注射等使耻骨直肠机增厚,失去了弹性,排粪时不能松弛,肛直角亦不会发生变化;直肠前突病因是直肠阴道隔薄弱、损伤或缺损,导致直肠前壁突入阴道内,引起粪便滞留其突入的囊腔内;直肠黏膜内脱垂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直肠黏膜松弛,向下滑动而形成如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等。综上所述,解决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总的原则是消除直肠前壁突出,打开直肠后壁通道,消除黏膜脱垂,使大便顺利通过直肠肛门。采取的手术疗法,首先对凸向阴道的黏膜进行结扎,紧缩了直肠前壁黏膜,再对齿线上黏膜进行套扎,更进一步增加了直肠前壁黏膜的紧张性;同时对松弛的黏膜进行套扎,黏膜球内注射消库灵混合液,结扎的黏膜坏死,底部黏膜固脱,解决了直肠黏膜脱垂;后部切断栉膜带或耻骨直肠机切挂,解除了大便通过后通道的阻力。
  • 摘要:肠切除术后腹泻病因较多,应该认真分析对待,不能盲目认为继发感染而联合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而忽略了解剖改变、其它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疗。肠切除术后腹泻除外感染、原发炎性疾病,均可应用肠外营养、调整饮食结构、适当使用H2受体拮抗剂、易蒙停等药物合并中药饮片以行补气健脾,升陷利湿之攻。菌群失调则联合易蒙停、多种菌株复合制剂及万古霉素等二线抗生素治疗。而真正意义的短肠综合征是发生在大段肠管切除者,切除近侧小肠不致引起腹泻。目前认为如果依赖肠道吸收维持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残存肠管应有100cm。并保留完整的结肠。结肠切除者则残存肠管应有150cm。所以说小部分切除小肠不会造成短肠综合征。正常成人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大大超过维持正常营养所必需的面积,有很大的储备功能,因而患者能够耐受部分小肠切除而不发生I临床症状。残留的肠管术后也会发生适应性代偿变化,包括肠管扩张、肠壁肥厚、蠕动减慢、绒毛增高、黏膜细胞增殖等,这些变化可改善肠道吸收,减轻腹泻。总之,肠切除术后腹泻的出现应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具体分析其发生原因后予以系统治疗,以避免抗生素的滥用,以及菌群失调的发生。
  • 摘要:结直肠癌手术前中药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对于癌症患者手术前控制病情及手术后恢复都是有利的。手术后运用中药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残余癌细胞活动,防治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本身以及许多化疗药物都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致使不少病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衰竭,因而,目前已有不少生物反应调节剂疗法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肿瘤患者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如莪术就具有增强癌苗特异性免疫作用,甘草就是一种很好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调节活性T细胞,能阻断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免疫信息传递。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做好癌症病人的思想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调动病人机体内在的抗癌能力,积极配合治疗,以求迅速控制癌症的发展;在饮食上,应吃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事物,特别是在癌症晚期,病人气血双亏,更应该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如鳖龟鸭鲜鲫鱼、鸡蛋、牛奶、以及水果、蔬菜等,以养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坚持锻炼,经常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少食辛辣食物,节制烟酒。
  • 摘要:中医药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中医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在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及放化疗的耐受性及敏感性,改善放化疗后毒副反应等方面,均显示出了独特优势。目前纯天然中药对某些实验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虽杀灭癌细胞能力远不及化学抗癌药物,但是中医中药不良反应轻微,根据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相联合,可以整体调节患者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作用,从宏观上调整机体的抗癌能力,因此,中医中药联合手术及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中医药在结直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应得到极大关注。
  •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必须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6年至2012年6例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给药护理、饮食护理、引流管护理、功能锻炼的指导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对策.结果:综合护理策略的实施保证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6例患者均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49天.结论:对非手术治疗的吻合口漏的患者辅以有效的护理对策,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降低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获得显著的疗效.
  • 摘要:目的:直肠癌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来,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中75%-80%是直肠癌,而直肠癌中75%的患者是低位直肠癌.近几年来,随着诊治理念的更新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在观念上,从传统的已根治肿瘤挽救患者生命为最终目标,转变为力求经过彻底消除肿瘤和保留排便、排尿及性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手术方式和手术技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功能性保肛手术,全直肠系膜切除和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的效果更佳,中医药治疗已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不可缺少的辅助治疗方法,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未来手术技术,尤其是微创技术和机器人手术也将更趋完善.
  • 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7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IMA根部结扎者(简称根部结扎组)85例,行非根部结扎者(简称非根部结扎组)88例,非根部结扎组采用IMA低位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根部结扎组采用IMA根部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淋巴结数及转移度、复发率、5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非根部结扎组的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根部结扎组,复发率则明显高于根部结扎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IMA根部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优于IMA非根部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误诊的原因,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8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直肠癌68例中被误诊为结肠炎9例,痔疮并出血15例,痢疾8例,肛周脓肿并肛瘘2例;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8例,消化性溃疡3例,缺铁性贫血1例.误诊率66.2%,青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以黏液性腺癌为主要类型.结论:青年人大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治疗水平有赖于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及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白术七物颗粒结合针刺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rn 方法:将6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4组,白术七物颗粒+针刺组、针刺组、白术七物颗粒组、对照组(莫沙比利组).分别进行对应治疗,观察四组临床疗效.rn 结果:四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白术七物颗粒+针刺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术七物颗粒+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术七物颗粒+针刺组治疗后不透X线标志物残留数少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白术七物颗粒结合针刺在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方面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针刺/单独使用白术七物颗粒/莫沙比利口服,且不良反应轻,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针在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中的临床疗效、对排便动作的影响,验证电针穴位刺激在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30例,取长强穴、支沟穴进行电针穴位刺激;药物组30例,患者口服麻仁滋脾丸,一次一丸,每日三次.针药组30例,患者在电针治疗的同时口服麻仁滋脾丸,电针治疗的方法与电针组相同,药物服用方法与药物组相同.三组均治疗2周.rn 结果:在近期疗效评价方面,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67),电针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67).rn 结论:通过研究表明,电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疗效确切.电针治疗联合麻仁滋脾丸口服在改善盆底失弛缓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症状方面优于单纯的药物口服和电针治疗.口服麻仁滋脾丸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主要以改善便秘症状为主,远期疗效不理想.
  • 摘要:便秘通常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困难、费力.很多人都可能有过便秘的经历.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鸦片类药、抗胆碱能药)、肛门直肠疾病(如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慢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CFC)分为3型:慢传输型(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亦称排便困难型和混合型(mixed constipation,MC).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慢性便秘的客观依据,其中结肠传输试验、钡灌肠是诊断结肠型便秘主要的方式,对了解结肠的形态、功能,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慢性便秘除了有排便困难的症状外,还存在有胀气、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症状,个别患者还存在烦躁、焦虑等精神症状.那么影响检查得到的结肠异常情况与患者的症状体征是否一致,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性,目前尚缺乏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84例慢传输型便秘病人随机分为结肠次全切除组(n=40)和选择性结肠切除组(n=44),分别施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和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并观察手术前后排便困难、过度用力排便:粪便性状;排便时问:下坠,不尽、胀感;排便频率;纳差、腹胀等指标.rn 结果:近期疗效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选择性结肠除组术后便秘症状改善度明显好于结肠次全切除组[(67.6±6.2)%vs(78.6±7.3)%,p<0.01].两组患者术后大便次数、直肠刺激症状、肛门疼痛、大便失禁、腹泻、腹痛、腹胀及术后并发症如肠梗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见表2).腹泻,腹痛、腹胀和肛门疼痛症状多在术后2~3周后可逐渐自行绶解.患者恢复饮食后均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经饮食调整或加用止泻药物(如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可以控制,其中2例病人经上述治疗仍未得到满意控制,通过使用肠内营养加止泻药物,症状得以控制.术后随访选择性结肠切除组在GIQOL指标评分、便秘症状指标改善度、病人排便频率满意率和生活质量满意率等方面明显高于结肠切除组.在便秘复发和应用泻剂等方面明显低于结肠切除组.两组在长期的腹痛、腹泻症状、大便失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rn 结论: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OFC较传统结肠次全切除术更好地改善术后早期和随访1年后患者便秘症状指标;明显降低术后长期便秘复发率,更多的患者对术后长期排便频率和生活质量感到满意,并未增加术后早期并发症,疗效方面较单纯针对STC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显示出优越性.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OFC设计更为合理,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慢性便秘是一个高发病,也是医学界一个研究热点.对于慢性便秘的诊治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没有确定一个大家公认的临床治疗路径.中医也同样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也有自身局限,但作为便秘的一种治疗手段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业界基本已达共识.本文仅从中医角度,结合现代临床提出中医治疗慢性便秘的中医策略:首先强调预防,即“治未病”,而一旦患上便秘,治疗上总体要分阶段,先是要做到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症状、体征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一系列保守治疗,如中药、西药、针灸、生物反馈、心理干预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后仍不见任何起效,患者失去了治疗信心,在严格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强烈要求和理解同意下可行手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调理也至关重要。在治疗慢性便秘的整个过程中强调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同时加强精神心理干预,另外,强调慢性便秘的患者要有终生调理治疗的思想意识,而中医的调治要贯彻始终,充分发挥挖掘中医药等调理胃肠道的独特优势。
  • 摘要:功能性便秘可以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人口统计学显示,便秘症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27%.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便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与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等发生相关[2].因此,有必要探索其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因素,以提供完善有力的资料,提高临床疗效.根据《诸病源候论》中"大便难者……,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的论述以及中医关于三焦的认识,认为三焦气机失畅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基本病机,通调三焦为该病的有效治法.
  • 摘要:便秘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等,功能性便秘病越来越受重视,其中慢传输型便秘占功能性便秘发病率的45.5%它不仅是影响现在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与大肠癌发病,肛肠疾病,衰老,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泌尿系统疾病等多方面密切相关,一些慢性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一直困扰着肛肠科医生,消化科医生,甚至神经科医生,近年来以便秘为专题的学术会议屡见不鲜,慢传输型,便秘各方面的研究报道成出不穷,成为了国际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运用自制的中药、油剂治疗便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方所治因功能性所致便秘,方中肉苁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代赭石降医以调畅气机其为君药,麻仁润燥滑肠,桃仁化瘀通便,杏仁润肺通便,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诸药内医并合生石膏清胃泄大其助君药以行通便之功,牛蒡子苦寒泻下,桔梗宣肺以通便,香附,治表,理气止痛,治疗因便秘,气机雍滞的腹痛,又可佐寒药之过,使之气机调畅以利排便,栀子清化湿热,又能防因便秘日久而致的心情烦躁,地榆可止因大便干燥而引发的便血,紫草润燥滑肠,白莲可缓解因便秘所致的肛门肿痛,牛膝,马齿苋活血化瘀,利肠止血,解毒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主治症见,自然排便次数少,便意缺乏,数天或数十天排便一次,粪便干结,轻微腹胀,腹痛,肛门有下坠感等。
  • 摘要:目的:探讨消痔灵双层注射肛门紧缩术治疗全层直肠脱垂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2006年5月~2010年6月,采用消痔灵双层注射肛门紧缩术治疗全层直肠脱垂15例临床病例.结果:术后超过半年随访,15例无复发.结论:消痔灵双层注射肛门紧缩术治疗全层直肠脱垂有较好的效果,创伤小,实用经济,为全层直肠脱垂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摘要:目的:比较外剥内扎术(即Milligan-Morgan术)与消痔灵注射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间在本院肛肠科的120例环状混合痔住院患者,采用外剥内扎术组(对照组)与消痔灵注射加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组(治疗组)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临床治愈.两组在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疗程、术后水肿、术后光滑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痔灵注射加改良外剥内扎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较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更少,肛门整复效果好,满意度高.
  • 摘要:肛周脓肿是肛肠疾病中的一种急症,治疗该病时,首先需要对其病变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参照脓肿的不同时期,选择最为合适的时机有针对性的选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一般来说,脓肿早期主要是内服、外用药等非手术治疗手段;脓肿形成之后,就应该及时进行手术,选择合适的方案,彻底治疗。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周脓肿,如何进一步总结出一种疗效高,损伤小,疗程短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理想术式,还需广大医学工作者不断的努力探索。
  • 摘要:肛周脓肿是肛肠疾病中的一种急症,治疗该病时,首先需要对其病变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参照脓肿的不同时期,选择最为合适的时机有针对性的选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一般来说,脓肿早期主要是内服、外用药等非手术治疗手段;脓肿形成之后,就应该及时进行手术,选择合适的方案,彻底治疗.如何进一步总结出一种疗效高,损伤小,疗程短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理想术式,还需广大医学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但结合传统中医药全程治疗可辨证施治,缩短病程,疗效肯定,值得现代医疗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例采用超声刀法和随机抽取的30例外剥内扎术(对照组)治疗混合痔对比,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超声刀组的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愈合时间延长、术后疼痛时间延长以及患者满意度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超声刀组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明显差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水肿、术后出血量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方面超声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刀痔切除术的术中出血量减少,但术后恢复慢、疼痛时间长,卫生经济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明显差于传统的痔切除术.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患者主要表现的是感染症状,其感染源来自于肛周,属于外科感染范畴。肛周感染及肛周脓肿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大肠杆菌感染所致,其治疗原则为切开引流结合抗感染治疗,其中又以切开引流为主。绝大多数肛周脓肿患者经过切开引流,甚至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局部感染都会好转。有部分严重的感染,可以导致坏死性筋膜炎,虽然病情危重,但经过充分切开引流和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仍可治愈。rn 该患者从症状、体征以及细菌培养均支持肛周感染的诊断。其感染菌为大肠埃希菌,也是常见的肛周感染的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被分为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5种,而其中就有引起出血坏死性病变的种类,其致病物质之一是血浆凝固酶,可以通过血浆中的激活因子变成凝血样物质后,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因而血浆凝固,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rn 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发现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属可以产生一种超广谱β2内酰胺酶( ESBLs)。ESBLs能水解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且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由于ESBLs的基因编码位于质粒上,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移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因此易造成流行。根据临床推断,本例患者感染就是属于这种多重耐药性菌株,从而导致了临床抗生素治疗的失败和患者的最终死亡。rn 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该患者属于典型的抗生素滥用患者。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该患者在既往史中均有体现。长期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本次疾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本病案报道在于提醒医务人员和群众再次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否则会导致耐药细菌出现,从而造成治疗无效,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中药愈肠灵灌肠治疗PPH术后吻合口愈合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PPH患者4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局部塞院内制剂五黄消痔软膏的2次/d,同时口服艾迪莎1.0g/次,2次/d,同时以院内制剂愈肠灵50毫升兑0.9%生理盐水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对照组单纯院内制剂五黄消痔软膏2次/d,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中药愈肠灵灌肠治疗PPH术后吻合口愈合,可迅速改善症状、体征.
  • 摘要:对于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多数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时间长,痛苦大,有的病人甚至出现肛缘皮肤缺损,控便气功能减退,给病人造成不可逆的痛苦,采用瘘管切除,合并有感染的彻底清创后缝合,通过和传统手术进行对比,发现疗程有明显差异,是肛瘘治疗可行的一种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STARR(吻合器经肛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重症脱垂性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重症脱垂性痔患者施行STARR手术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全部治愈.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和其他后遗症.结论:STARR术采用两把吻合器,分别切除直肠中下段前壁及后壁的冗长、脱垂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切除的组织量显著增加,使吻合口下层与肌层以瘢痕粘连,消除了直肠下段排便时的囊袋状结构。同时能对以直肠伸长、膨大、肌层变薄或消失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直肠壁,予以有效的切除,恢复其有效张力,大大降低其复发率。
  • 摘要: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法结合电针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按病例入选标准的肛裂患者87例,给予丹黄生肌栓纳肛治疗,结合电针白环俞连续治疗10日,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证候积分变化和肛管静息压和肛管蠕动波变化,并以体检健康的志愿者23例进行对照研究.rn 结果:一个疗程后,Ⅰ、Ⅱ、Ⅲ期患者的治愈率分别可达到92.3%、84.2%、74.0%,总有效率为100%、100%、91.3%;中医证候疗效,血热肠燥、阴虚津亏、气滞血瘀愈显率分别为100%、81.8%、94.2%;肛管静息压、肛管蠕动慢波振幅及频率、极慢波出现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且均接近正常对照组(P>0.7).rn 结论:解毒化瘀法结合电针白环俞治疗肛裂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肛瘘探针,此探针为套管式,包括针芯、针套两部分.针芯分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为一膨大弹头状凸起,与针套前端紧密贴合,针体外侧被针套包绕,尾部露于枕套外侧,为针体延伸,末端开设有引线孔.本探针突破肛瘘内口后,推动针芯尾部,针体前1/3顺针套滑动进入肠腔内,退出质硬的枕套,针芯留于瘘管内,由于针芯质软韧性强可任意折弯,其前端膨大可用手指从肛管内顺利勾出,将针芯引出肛门外,带出尾部引线,完成操作,临床应用20例,与传统软质探针挂线进行对照观察,省时、省力、安全方便、创伤小,尤其是解决高位肛瘘挂线困难问题,肛瘘位置越高效果越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Y-V肛管成形复方亚甲兰封闭术治疗慢性肛裂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慢性肛裂1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4例采用Y-V肛管成形复方亚甲兰封闭术治疗;对照组72例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结果:本组146例,实验组病员治愈率为96.5%,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疼痛,创面愈合时间平均7.5天;而对照组病员治愈率为80.8%(p<0.05),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8.5天(p<0.05),术后53例患者切口或排便疼痛(p<0.05).结论:Y-V肛管成形复方亚甲兰封闭术疗效肯定,术后痛苦少,切口愈合快,可作为治疗慢性肛裂的常规术式.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嵌顿痔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的变化,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检测,探讨减轻嵌顿痔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等并发症,为临床治疗嵌顿痔缩短愈合时间、提高疗效提供一种更优的手术方法.rn 方法:将60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加侧方松解内括约肌,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剥内扎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两周的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检测、术后疗效、愈合时间、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rn 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术后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术后肛管静息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外剥内扎加侧方松解内括约肌术治疗嵌顿痔能更好的解除内括约肌的痉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愈合时间.
  • 摘要: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大多发生于阑尾切除术后、结肠手术或会阴部手术后,其脓液培养常为多菌性感染(如链球菌、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梭状牙孢杆菌),以侵犯筋膜为主,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预后恶劣,常常死于脓毒败血症。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创口充分敞开引流、双氧水冲洗、全身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本例患者经两次手术充分切开脓腔,敞开引流,放置引流管亦便于术口冲洗,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7日,阿米卡星针11日,奥硝唑针16日,头孢他啶针7日。术口冲洗开始时选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稀碘伏—甲硝唑,至双氧水冲洗脓腔时无明显气体产生后改用稀碘伏+甲硝唑液。因患者禁食且术口渗出多,故住院期间给予输入血白蛋白、血浆、脂肪乳、氨基酸、能量药物等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此患者因肛周脓肿破溃至直肠,考虑其可能形成肛瘘需行肛瘘切开挂线术,但至笔者发稿时,患者未出现明显肛瘘症状。
  • 摘要: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病变位置高,管道大都弯曲复杂并且伴有深部死腔,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因此也有学者称高位复杂性肛瘘为难治性肛瘘。近年来,随着对肛瘘病因学说认识的逐渐统一,对肛门直肠周围解剖认识的深入,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复杂性肛瘘的外科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彻底清除病灶及对括约肌的保护方面,进步尤其明显。国内外报道的术式及方法颇多,然而术后肛门失禁、肛门畸形、创面肉芽水肿、长期不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本文采用切开挂线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利用中医疗法,通过橡皮筋的缓慢而持久地机械勒割,使局部组织缓慢分离并修复生长,引流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机理,放射状切口则可有效防止肛尾韧带损伤所致的肛管前移,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瘢痕轻,术后肛门不易变形等优点。两者结合使创面疤痕小,并且有效避免了肛门失禁、畸形、移位等后遗症的发生。
  • 摘要:肛门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局部瘙痒症,病人十分痛苦,长期可引起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彻夜难眠等.田振国教授在治疗肛门瘙痒症方面有其丰富的经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成因多由风邪湿毒留滞皮肤腠理之中结而不散所致,临床以"风湿郁结型"为多见,对本病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自拟方"外利汤"以利湿解毒、祛风止痒,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费用低廉,易于为患者接受,值得借鉴.
  • 摘要:目前对于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使之既消除病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肛门功能,降低成瘘率,真正做到"微创",成为肛周脓肿手术中需要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脓肿术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肛周脓肿切开缝合术,保留括约肌术式,微创材料封堵术,肛周脓肿负压引流术等,证明了医者治疗时须充分考虑脓肿多样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术式.
  • 摘要:目的:评估纵切横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以纵切横缝术治疗的病例为实验组,外剥内扎术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将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列为观察指标,共观察156例,其中实验组104例,对照组52例.rn 结果:治愈率:实验组98例95%,对照组36例69%;创面愈合时间:实验组:平均15天,对照组平均26天;肛门功能测定:术后实验组无肛门狭窄,对照组2例肛门狭窄;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疼痛实验组76例,对照组34例;水肿发生率:实验组4例,对照组16例;术后出血:实验组2例,对照组6例.rn 结论:纵切横缝术较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保持肛门生理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其发病率高,在肛肠科仅次于痔,约占肛肠疾病的15 %。中医学对肛瘘早有记载,且论述颇多。一般认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禀赋素虚,久病失养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关格壅塞,气血不畅,正气内伤,毒邪乘虚而入;郁久化热,湿热下注,热腐成脓,穿肠穿臀而成脓肿,脓肿破溃形成肛瘘。手术治疗的成功与正确的术后处理是密不可分的,术后运用中药煎汤外洗,并对术后伤口采用湿润烧伤膏制作的纱条以每天换药,有效地减轻了患者伤口疼痛,防止了伤口感染,加速了创面的愈合。该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能较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具有损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
  • 摘要:目的:为比较自制挡板改良PPH术与传统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和复发率情况,寻求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的最佳手术术式,以期提高PPH术临床疗效、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降低复发率;探讨自制挡板改良PPH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rn 方法:将环状混合痔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制挡板改良PPH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PPH术.对比观察分析总体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尿潴留、术后肛门狭窄、复发率、满意度等数据.随访时间为6个月.rn 结果:两组相比较,自制挡板改良PPH术和常规PPH术,在总体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自制挡板改良PPH术组在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尿潴留,特别是术后肛门狭窄、复发率、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PPH术组,P<0.05.rn 结论:自制挡板改良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降低,患者满意度高.
  • 摘要:肛门皮肤瘙痒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门皮肤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亦可发病。皮损可曼延至会阴部、女阴或阴囊皮肤,经常瘙痒,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因经常搔抓,肛门皱裂肥厚、可见皲裂、浸渍、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等损害。肛门瘙痒症的发生是多方面的,现代医学认为肛门瘙痒发生,有全身性原因与局部性因素两个方面,全身性原因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胃肠道疾病、寄生虫及药物等;局部性因素主要有肛门皮肤疾病,如湿疹、皮炎、癣及肛门直肠病,如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等。本病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与精神因素或过敏体质有关,继发性多由痔疮、肛瘘、直肠炎、前列腺炎、肛门湿疹、寄生虫等引起。过去治疗多以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外涂,虽然有一定疗效,往往易复发。肛门皮肤瘙痒症是肛肠科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疾病,若治疗不当,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工作学习。患者取截石位,局部麻醉,在12点位切开一微创小口,用小针刀在肛周皮下3cm范围内进行剥离。止血,缝合。此种瘙痒的根治术,优点在于从瘙痒的根本上解决,直达病所,疗效显著预后快,易被病人所接受。
  •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局麻与腰麻两种麻醉方法行PPH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时间.rn 方法:选择行PPH手术患者64例,男30例,女34例,年龄20~75岁,体重49~94Kg,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两组:静脉全麻+局麻组33例,选用芬太尼0.05mg~0.1mg静脉给药,3mm后静脉推注丙泊酚2mg/kg,术者用1%利多卡因做肛周局部浸润麻醉,静脉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时间和病人对手术反应追加丙泊酚0.5mg~1mg/kg;腰麻组选用0.25%罗哌卡因4ml,注入蛛网膜下腔.rn 结果:入选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和术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两组麻醉方法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呼吸抑制;手术时间静脉全麻+局麻组比腰麻组短,利于手术量多的接台手术.
  • 摘要:在齿线附近同一方位,由痔内静脉丛和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彼此联合沟通,齿线沟消失,有内痔和外痔的特征,称为混合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脱垂、水肿、不能回纳时,即为混合痔嵌顿.虎耳草汤共有13味中药组成,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火散结,凉血,消肿止痛,清热泄火,清热燥湿,解毒医疮,杀虫止痒,凉血止血的作用.治疗混合痔嵌顿病人358例收到满意疗效.
  •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朱秉宜教授从事中医肛肠五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枯痔散,朱师认为枯痔散的处方,以砒、矾为主药,辅助药作用不大,降低含砒量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枯痔散是治疗已经溃烂的绞窄性内痔的最佳选择;严格选择适应症,同时予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煎剂等预防措施可减少砒中毒.对枯痔钉,提出从齿线以上0.5cm以上插入药钉,深插法的钉间距在0.5~0.6cm;浅插法(以1cm计算)的钉间距在0.3~0.4cm.对环状混合痔,提出以多个小切口外切内扎、分段结扎、断桥剥缝、消痔注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电钳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80例重度痔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PPH联合电钳外痔切除术,对照组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观察术后尿潴留、术后肛门疼痛程度、术后便血、住院时间、术后复发、术后肛门狭窄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在术后复发的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术后尿潴留,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术后肛门狭窄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H联合电钳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痔优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 摘要:目的:对诊断为符合设定条件的肛瘘患者应用LIFT手术并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行plug瘘管填塞术.掌握LIFT-plug手术适应症,手术治愈率、复发率和手术后愈合状态.rn 方法:2011年3月-2012年3月对26例共27条符合条件的明确诊断为肛瘘者采用LIFT-plug手术;手术后一月内定时处理创面,3-6月内随访;收集各种观察数据和资料,并分析处理.rn 结果:(1)愈合时间:外口段平均愈合时间11±4天;肌间段平均愈合时间26±6天.(2)愈合和复发:本组27条了瘘管愈合26条,1条未愈合.随访3-6月无复发病例.(3)肛管直肠测压试验:7例在术前后结果比较.2例肛管静息压手术后明显升高大于1倍;直肠静息压变化波动范围低于20%.肛管、直肠收缩压平均值与术前比较波动低于20%;肛管有效长度和肛管最长收缩时间均无明显改变.rn 结论:LIFT-plug手术避免了其它肛瘘手术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和造成的肛门部分的缺损可能,最大限度保护了肛门功能.由于脱细胞异体基质材料的应用,使瘘管的愈合更迅速、彻底.
  • 摘要: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认为痔病发生原因与盆底动力学改变、肛垫内动静脉吻合障碍及肛垫稳定支撑结构Treitz肌变性、断裂、肛垫下移有关.痔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是缓解痔的症状.痔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肛垫组织、并使下移的肛垫重新回到和固定于原来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肛管解剖及组织结构的损伤.痔上黏膜吻合器(PPH)是一种利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治疗ⅢⅣ期内痔及混合痔的手术方式.目前,该手术是最符合痔治疗原则的方法.众所周知,PPH的适应症正是近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热点之一.傅传刚等学者提出PPH主要用于环形脱垂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外痔不适用本手术,嵌顿性内痔应当等炎症消退之后再进行本手术.本文主要对PPH的适应症做进一步的探讨,起初要严格把握PPH的适应症,严格删选病例,随着对本手术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其治疗原理的进一步认识,在临床应用中扩大手术范围,不仅用于痔病合并肛裂、肛门狭窄、低位单纯性肛瘘、出口梗阻型疾病、直肠息肉、肛乳头肥大等患者.同时会对PPH术后会问题也会做简单的思考与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PPH手术,预想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灵活地运用该技术,尽可能更好地发挥本手术.
  • 摘要:环状混合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肛肠科16种难治病之一,症状明显时多需手术治疗。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主要有痔环切术和外剥(切)内扎术及pph术等,各有优缺点。其中痔环切术切除痔较完全,但手术完全切除了齿线附近的移行上皮区,易出现肛门狭窄、黏膜外翻、漏液潮湿等术后并发症;pph术适用于环状内痔,且费用较高;外剥(切)内扎术仍是目前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流术式之一,对于非环状痔如能合理运用,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但对于环状痔处理有一定难度,尤其术后多会残留肛缘皮赘,患者满意度下降,必要时需二次手术修剪。因此,临床各家多采用各自改良的外剥内扎术,疗效多较满意。本文采用的小口多点剥离结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痔,疗效满意,一是因切口细小呈梭形“柳叶状”对组织损伤小,故可多做切口,切除痔较彻底,又使伤口引流通畅,避免术后慢性炎性刺激增生皮赘;二是增多结扎点且上下错落,可有效保留齿线部黏膜,避免肛门狭窄,此外因各结扎点结扎组织减少,可避免坏死不全致残端难以脱落或并发大出血;三是内痔脱出较轻与外痔连接不明显处,选择内痔、外痔单独处理,可有效避免损伤齿线,减轻术后排便异常;四是合理处理切口进行皮桥整形、充分剥离痔静脉丛,避免术后水肿,使肛门功能与形态达到统一,五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和注射长效止痛剂,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综上所述,本术式通过对传统外剥内扎术的改进,既较彻底切除痔组织,又通过增加切口与结扎点,使切口微创化与充分保留齿线及皮肤黏膜桥等,达到损伤小、避免皮赘残留、并发症减少、复发率低,充分保护了肛门形态与功能。
  • 摘要:本文就30弧形吻合器在STARR手术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国内主要将弧形吻合器运用于低位直肠癌的手术,关于其在STARR手术中的使用尚元报道.国外已有关于弧形吻合器运用于STARR手术的报道.弧形吻合器STARR手术(Transtar)将会成为临床医生治疗排便障碍综合症的选择之一.
  • 摘要:高位肛瘘治疗术式众多[1],目前国内外专家绝大多数认为低切高挂术是治疗高位肛瘘主流术式、重要的首选术式.但是国内报导其疗效不甚理想,治愈率较低,复发率高达10%左右[1][2],术后疼痛重且时间较长,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长,经济负担也较重.同时高位肛瘘个体差异大,各个不同,其手术具有显著不定型特点,不能规范,因此,此法有很多不足和弊病.所以我院认为此法作为治疗高位肛瘘主流术式的合理性、必然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将收治200例高位肛瘘,采用随机分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高切低挂术,对照组用传统的低切高挂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观察两组在术后治愈率、疼痛积分、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创面瘢痕宽度,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高切低挂术的新术式治疗高位肛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疗效非常理想和满意.
  • 摘要:重度内痔脱垂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和PPH术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并发症,手术创面损伤较大,影响肛门控便、精细感觉、破坏了肛门括约肌和肛隐窝的生理功能,导致肛门坠胀、疼痛,肛门狭窄、直肠瘘、阴道瘘、术后出血、水肿等问题.现应用特制开窗肛门镜和吻合器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治疗重度内痔脱垂,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切除肛管上皮和直肠下段黏膜组织,减少了植入钛钉的数量,损伤更小,更多的的保护了正常粘暯组织,更有效的保护了肛管、肛垫的精细关闭感觉和控便功能及肛门的生理功能,坠胀感,不适感更轻,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更有效的满足了患者需求.手术时间短,操作更容易掌握,简单、方便、可行.术中出血少,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等优点.
  • 摘要:嵌顿性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坏死快、痛苦重的特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对于此病行PPH手术尚存争议,争议主要在手术时机及疗效,并发症。嵌顿性混合痔手术时机选择:对于此病的手术时机一直都存在争议,早在1961年,Ackland报道了25例因混合痔嵌顿行急诊手术的病例,其结果与普通混合痔择期手术的对照组类似,因此认为混合痔嵌顿急性期的手术治疗与对照组一样安全有效,两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Marvin L.Corman指出采取保守治疗,使患者较长时间失去劳动力,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应急诊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急诊行PPH术的报道较少,尚无大样本的调查结果及理论依据。我院目前先行复位、抗炎、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3-7 d,再行PPH,手术20余例,经临床证实,较为安全有效。嵌顿性混合痔手术方法的选择:目前嵌顿性混合痔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Milligan-morgan术,PPH,胶圈套扎术,内痔注射外痔剥脱术等。有学者对吻合器在嵌顿痔的应用持反对意见。随着正确的外科技术的应用,嵌顿环状混合痔PPH目前也被大家接受。笔者总结了国内PPh治疗嵌顿环状混合痔共129例病人,与其他手术相比,肛门失禁,狭窄,疼痛,出血,感染,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增加。rn PPH可因术者操作经验、器械等因素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因炎症充血水肿明显,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术中仔细程度不够往往会酿成大祸。本例病人术中止血不详细,术后因患者肛门填塞棉球及肛门敷料包扎,例病人因存在慢性失血,生命体征得以代偿,血囤积在肠腔内,不易被发现,因此术后病人主诉不容忽视。
  •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节气,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特点.结果:22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有一定集中性,发现惊蛰、大暑、寒露三个节气前后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高峰期.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在惊蛰、大暑、寒露三个节气前后有一定的发病高峰期,可在相应发病高峰期积极治疗并加强在发病高峰期的预防,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
  • 摘要: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在脾虚湿热之外与浊毒、节气的关系.提出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三季论"因时制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发作期化浊解毒、清热利湿,缓解期补脾益气,兼清余邪.
  • 摘要:目的:观察经方参苓白术散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IBS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药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谷维素片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
  • 摘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较为常见,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不明,故缺乏特效疗法。因非特异性炎症,使用抗菌素无效,本组病例均曾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根据中医辨证,本病大多数有脓血便,次数多并有腹痛,时轻时重,部分患者还有里急后重感,故属中医“久疾”“休息痢”范涛,发作期有大肠湿热之表现。此外病人还常有纳差、脘胀、乏力、舌淡、脉弱等同时存在,为脾胃虚弱之症,有的还有膝软腰酸,常黎明入厕等累及肾阳之虚表现,故多为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之症。本病成因多由饮食不洁或起居失常,脾失健运,使水化为湿,而谷反为滞,外邪乘虚而入,导致湿蕴肠道、清浊不分、气血凝滞,故见腹痛、泻痢、下血等症。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则正气不足,脾病累及肾、皆脾肾双虚,本组即有此例。故治疗宜温清并用,因此采用青黛珍珠散合剂灌肠能清利湿热,结合内服康复新可以通利血脉,养阴生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血管新生,加速坏死组织脱落,迅速修复各类溃疡创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消除炎性水肿。并根据病情辨证治疗内服汤剂,调整脏腑功能,多数以扶正为主。而青黛珍珠散合剂具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止血止痢、祛腐生肌,收湿敛疮等作用,对结肠溃疡糜烂能收到较好效果。这种温清并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本病是慢性难愈之疾,因此,较长时间的连续治疗服药及症状消失后还需注意调养,乃是治疗成功之关键所在。另外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 摘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肠道外表现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298例UC病人肠道外表现的分析,总结其各种肠道外表现发生率.结果:伴发泌尿系病变19例、口腔溃疡28例、肝胆病变16例、结节性红斑9例、贫血64例.结论:伴发肠道外表现者占57.7%,多数发生于慢性反复发作型[1],常见于肠道内表现之后.原发病好转,肠道外症状亦减轻,甚至痊愈.
  • 摘要:中医学认识溃疡结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从近年国内外其诊治状况来看,在诊断方面多倾向于辨病于辨证相结合,采用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十分直观可靠,同时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辨证以辨明其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以及邪正增长的变化情况,这样辨证为主又参以辨病的诊断之法,既顾及到了整体的变化,又对局部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病缠绵漫长,尤其易反复发作,使病情复杂,治疗较为棘手,因此有效的防止其复发是当前研究本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学非常重视对疾病的预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今用之本病,同样具有着重要的预防工作。其主要从掌握先兆征象,饮食、起居、顺赢自然、劳逸、情志加锻炼及药物等方面进行预防,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掌握先兆征象先兆征象是预示疾病要发生的信号,如果能掌握本病的先兆征象的规律,就可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起到预防的目的。本病的原因复杂而广泛,就脏腑而言,五脏六腑都能致本病,尤以脾胃的关系密切,因此本病的先兆征象的出现,必然立足于脏腑,故首先应从脏腑着手,且调整脏腑的功能是阻截预防止本病发生昀重要途径。饮食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活动,正如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说:“安生之本,必贤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各宜的饮食能够化生精气,滋养人体,强化脾胃,抵御外邪,防止本病的发生和复发。所以适宜饮食又是预防本病的基本要求。
  • 摘要:5-ASA类一直作为治疗IBD常规药物.三十年来,多种荟萃性文章报告有效率在55%左右且仅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有效,大多数临床学者仅把它作为"维持缓解"药使用.rn 目的:为了探索高效免疫抑制剂在IBD方面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rn 方法:本文以大样本、开放式、随机选择300例中重度UC并将其分为三组,分别观察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环孢菌素A的疗效差异、耐受性与不良反应率.rn 结果:三组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分别从x8.70下降至3.53,x8.68下降至3.77,x7.64下降至4.81(p<0.001),都具有显著差异.内镜下完全缓解率分别是60%、52%、45%,疗效显著.不耐受掉队者和不良反应分别是9%、30%、10%,但其毒副作用都是可逆性的.rn 结论:揭示高效免疫抑制剂对IBD有卓越的疗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IBD的药疗提供了又一条途径.
  • 摘要:目的:为探讨白头翁汤加味内服兼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将116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白头翁汤加味内服并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柳氮磺砒啶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结肠镜检查结果.结果:结肠镜检查结果表明,白头翁汤加味内服兼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白头翁汤加味内服兼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疗效比较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联合微波对防治痔术后水肿的有效性.方法:将87例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每日20mg溶于10%G.S500ml或溶于0.9%N.S500ml中静脉点滴,并联合使用微波治疗仪肛周局部照射.对照组(39例)为未使用七叶皂苷钠静滴和微波治疗组.以症状评分方式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4h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总得分相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48h及术后7d,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七叶皂苷钠联合微波治疗能有效减轻痔术后水肿、疼痛、出血及坠胀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痔病治疗方法——单纯RPH和RPH联合消痔灵注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满意度.rn 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21例各期痔病患者随机分配至以下两组:①单纯RPH组(109例):只对患者施行RPH,不附加任何其他疗法;②RPH+消痔灵组(112例):即将RPH和消痔灵注射疗法联合施行,先按常规方法对患者施行RPH,随后在被套扎的组织球内注射0.5~1ml消痔灵注射液.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及术后半年,分别就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效价比等进行分析和评价.rn 结果:(1)临床症状(痔出血、痔脱垂)治愈率/好转率:单纯RPH组58.2%/40%;RPH+消痔灵组74.8%/24.3%(P<0.05).(2)术后1/6/12/24/48小时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术后创面出血评分:单纯RPH组和RPH+消痔灵组分别为1.0、1.5(P<0.05).(4)术后创面感染、肛周感染和尿潴留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5)患者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单纯RPH组分别为60.9%/37.2%/1.8%;RPH+消痔灵组分别为77.5%/21.6%/0.9%(P<0.05).rn 结论:RPH联合消痔灵注射对各期痔病的疗效优于单纯RPH;术后创面出血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目的:根据肛门解剖学特点,专科检查结合现代的彩超技术,拓展了索罗门(Solomen)定律,应用于肛周脓肿,指导肛周脓肿一次根治术,并与目前临床常用切开引流术方法进行对照.方法:将208例肛周脓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2例拓展了索罗门(Solomen)定律,指导肛周脓肿一次根治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引流术式.观察两组术后一次治愈和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一次性治愈100%,对照组术后桥形愈合形成肛瘘占94.79%,需二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拓展索罗门(Solomen)定律,适用于肛周脓肿判断内口位置定位,能够指导肛周脓肿一次根治术.
  • 摘要:直肠脱垂是肛肠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但脱出较重时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单纯应用消痔灵原液注射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20-200ml剂量不等,并可推荐作为直肠脱垂的首选治疗方法.该女性患者79岁,因直肠肿物脱出10余年,加重1年就诊,该患者年龄大,一般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开腹等手术治疗,经过消痔灵原液180ml分两次于直肠周围注射后,脱垂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rn 消痔灵注射液以中药五倍子、明矾的有效成分为主研制而成,五倍子的有效成分鞣酸对组织有较强的收敛性,能使蛋白凝固,血管收缩,对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菌作用,并有抗渗出作用,可以减轻炎症的渗出反应,为组织不易坏死创造条件。硫酸铝钾水溶液中的铝离子对注射局部有较强的致炎作用,可使组织纤维化或坏死,发生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因此该药结合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对直肠脱垂的固脱作用效果显著。早期吾师采用消痔灵双层四步注射的方法治疗直肠脱垂,即第一步为左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第二步为直肠后间隙注射,第三步为右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第四步为直肠黏膜下多点注射。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观察与总结,认为根据患者的脱垂情况,可分别于肛周选择合适的点位注射,不必拘泥于四步疗法,且注射疗法的临床疗效与消痔灵注射液的剂量呈正相关,在注射方法不变的情况下,用药量越大疗效越好,复发率越低,然而注射的具体用药量亦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一般状况。临床中常选择直肠周围注射取代黏膜下多点注射,因直肠周围注射可明显增加直肠周围瘢痕化的形成,大大增加其固脱力,其疗效明显优于黏膜下层点状注射。且选择消痔灵原液与1:1稀释液相比,在副作用相当的前提下可大大增加直肠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明显降低复发率。注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点位注射完毕后应更换手套,明确掌握肛管直肠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切忌将药液注入肠壁肌层、骶骨前筋膜及腹腔内,切忌刺穿直肠肠壁。
  • 摘要:治疗重度脱垂痔的手术方式主要有硬化注射术、内痔结扎术、PPH术及TST术.笔者通过理论的研究总结,并在临床实践(共有50例手术病人)不断摸索中发现STARR手术治疗重度脱垂痔(Ⅲ度及Ⅳ度痔)相对于其他术式有更好的疗效,而且术后复发率极低,残余标本更少,因此认为STARR手术治疗该类疾病应被列为优先选择.手术方法:(1)术前晚及术晨各清洁灌肠。(2)采用骶麻加静麻,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3)会阴部皮肤及直肠腔内消毒后,扩肛至四指,维持至少60—120秒。(4)用肛管扩肛器置入肛门扩肛,取出内芯,将肛管扩肛器缝扎固定。在借助肛镜缝合器协助下,于直肠前壁距痔疮顶点约2cm处或肛管直肠环上方2cm,自截石位9点到3点(顺时针)作半荷包,深及肌肉层。同法在此缝线上约1cm和2cm处分别再各缝一半荷包,(上下共3条缝线,各相距约1cm)用挡板(压舌板)从肛管扩肛器外缘窗1:3紧贴直肠后壁插入约5cm挡住直肠后壁,置入吻合器,将3根荷包线绕吻合器连杆同时收紧打结,自侧孔引出,轻轻拉紧,旋紧吻合器。关闭20s后激发吻合器,旋松半圈吻合器并取出。检查吻合口,有活动性出血点用4-0可吸收薇荞线8字缝扎止血。再于直肠后壁距痔疮顶点约2 cm处或肛管直肠环上方2 cm,自截石位3点到9点(顺时针)作半荷包,尽可能缝至肌层。同法在此线上约1 cm和2cm层面处分别作半荷包,中间半荷包水平与前侧吻合口平齐;用挡板(压舌板)从肛管扩肛器外沿前方窗口紧贴直肠前壁插入挡住直肠前壁,同法置入吻合器,将3根荷包线绕吻合器连杆同时打结,自侧孔引出,轻轻拉紧。旋紧吻合器,20 s后激发吻合器,取出吻合器,检查吻合口,有活动性出血点缝扎止血;结扎剪除两个吻合口连接处形成的“猫耳朵”状黏膜隆起,以及黏膜桥。检查无出血后,填塞止血纱条及黄连纱条,术毕。术后4小时后可以饮水,24小时内进食无渣饮食,24小时后恢复正常饮食。临床疗效手术时间10—30mm,平均15mm。术后给予抗生素和止血药3天治疗。
  • 摘要:为探讨医用多能吸注套扎器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将120例Ⅱ、Ⅲ期内痔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医用多能吸注套扎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内痔套扎器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均无即时性出血,近期治愈率均100%.在肛门疼痛、肛门坠胀、尿潴留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橡胶圈脱落时间最短5天,最长12天,平均8天;对照组术后橡胶圈脱落时间最短5天,最长最长15天,平均11天.但在术后出血、橡胶圈脱落后创面愈合时间及远期治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医用多能吸注套扎器集注射、套扎于一体,设计精巧,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切,利于推广.
  • 摘要:目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便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还有诱发和加重原有病情的危险因素,而且还能引起肠道疾病等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中医认为便秘的发生是因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常见病因为气血阴阳虚衰,及饮食、情志、邪热、瘀结等。治疗方法包括辩证治疗,单方治疗,针灸治疗,传统导引等。
  • 摘要:目的:观察强化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穴位埋线组(23例)和穴位埋线组(2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并记录总积分.结果:强化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1.3%,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81.82%,治疗后两组症状分级总积分比较P<0.01,治疗组总积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提示强化穴位埋线治疗疗效优于穴位埋线治疗疗效.结论:强化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优于穴位埋线.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行性、有效性.rn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诊治的15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别采取普通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及围手术期的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三种治疗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的情况.rn 结果:①普通开腹手术+西医组、腹腔镜手术+西医组的和腹腔镜手术+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分别为82%(41/50),84%(42/50),98%(49/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7,P=0.027).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8/50)、4%(2/50)和2%(1/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7,P=0.029).③三年复发率分别是171%(7/41)、167%(7/42)、2%(1/49),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27,P=0.020),结论①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少.②腹腔镜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其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摘要:目的:通过对照研究盆底疝与肠下垂的解剖位置和X线征象,提高排粪造影对临床治疗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复习了有关文献和盆底疝与肠下垂的排粪造影资料100例,从静坐、力排、黏膜像上详细测量,并结合透视下的动态观察,总结盆底疝与肠下垂的解剖位置和征象.结果:靠泻药或灌肠排便底内疝48例:轻度26例,中度17例,重度4例,混合疝1例.肠下垂52例:轻度27例,中度18例,重度7例.结论:盆底内疝肠下垂两者的解剖部位和征象异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手术治疗,而后者无需特殊治疗.
  • 摘要:目的:为探讨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RC)的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RC经直肠联合手术方法(肛门扩大术、直肠黏膜切除绕钳缝合修补术、消痔灵注射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本组治愈率81%(162/200),显效为12%(24/200),有效4%(8/200),无效3%(6/200),总有效率为97%.结果:表明联合手术方法治疗RC疗效非常理想、确切、安全可靠、手术直视、简单,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此法可将作为首选或重要的手术方法来治疗中重度RC.
  •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肛肠动力学与患者生活质量及情志因素相关性的分析.方法:患者进行肛肠动力学指标观察分析,采用生命质量调查问卷、精神心理状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进行动力学指标和情志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生活质量所有8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抑郁积分与生活质量负相关;肛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相关(P<0.05),肛管缩榨压及其持续时间与SAS、SDS呈负相关;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与SAS、SDS呈正相关.结论:便秘显著损害患者的生存质量,易合并有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的异常.焦虑、抑郁和生存质量相关,肛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润肠颗粒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用自拟黄芪润肠颗粒内服并用结肠水疗机将药物直接送入全结肠与六味安消胶囊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黄芪润肠颗粒内服并用结肠水疗组40例,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六味安消胶囊组40例,治愈24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黄芪润肠颗粒结肠水组与六味安消胶囊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黄芪润肠颗粒结肠水疗在临床综合疗效,结肠传输试验疗效方面,均优于六味安消胶囊,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 摘要:张东岳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肛肠病专家,从医50年来一直工作在医疗一线,孜孜不倦,对业务精益求精,对便秘病的治疗有独到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笔者作为张老国家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通过几年的认真学习,总结如下.便秘是临床一种常见病,指大便干结,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出困难,或不干结亦排出困难及便不尽感.张老将其简练归纳为长、干、长、难、不尽感,即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入厕时间长、排出困难、便后有不尽感.张老认为,便秘病因虽多,还是宜从虚、实、寒、热四个方面来把握,具体病机有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阴阳不足、阴寒凝滞,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肺燥或肺气郁闭,均易移位于大肠,致传导失职,形成便秘。脾运化失职,易糟粕内停。肾司二便,主二阴,命门火衰易阴寒凝结,形成寒秘。在以上认识基础上,张老拟订了中药治秘六法:增水行舟法,宣肺理气法,补脾益肾法,清热泻火法,养血益肾法,宣肺健脾补肾法。
  • 摘要: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5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病人均反复发作骶尾部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均行藏毛窦一期切除缝合术.结果:5例患者病检结果诊断为藏毛窦,3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2例患者术后切口轻度裂开.经换药后治愈.随访6-12月均无复发.结论:藏毛窦疾病容易误诊,术前应进行仔细检查,明确手术范围,彻底手术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 摘要:根据我科室近几年对 直肠内脱垂的统计,高发人群主要以45-70岁的中老年女性为主,约占该病的百分之八十.直肠内脱垂病因有很多,但主要与她们的生理解剖,生育史以及在45岁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皮肤黏膜松弛有很大关系,其发病率仅次于痔,居于中老年女性肛肠病第二位.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无论大便干、稀,均有排便不畅,堵塞感,便不净感,或大便时犹如挤牙膏状,严重者伴有会阴部或骶前重压感等一系列症状。治疗方法:滑脱的直肠黏膜如在收口的衣服袖子里一样,呈套叠状堵塞于肛门直肠内,目前用肠线点状或柱状缝合加消痔灵注射,收到满意疗效,3个月后在电子直乙镜下复查,套叠样形态有明显改善,排便通道畅通。
  • 摘要:目的:观察吻合器法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后正中切开挂线法术后肛门狭窄的情况.rn 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吻合器法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后正中切开挂线法治疗混合痔患者155例为治疗组;2004年10月-2008年9月采取常规PPH手术治疗混合痔患者15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rn 结果:治疗组155例中肛门狭窄者5例,出院后经6-12个月随访,狭窄情况明显好转,无需行肛门狭窄手术.对照组153例患者肛门狭窄者15例,经6-12个月随访,5例仍需辅助排便,2例行肛门狭窄手术.经统计软件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应用吻合器法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后正中切开挂线法治疗混合痔明显减少痔的复发率,且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我科2011年5月收住1名患者,因肛门外伤在当地医院行肛门修复术,术后高热不退,考虑肛门创面感染所致,故行乙状结肠造瘘术,粪便经造瘘口排出.术后给予抗感染、换药等治疗,患者体温正常.但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出现肛门完全闭锁,故来我院就诊,该患者在我科先后行"肛门再造术"、"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经三个月住院治疗,术后患者身体逐渐恢复,随访知现在肛门功能恢复良好,可自主排便,肛门无狭窄、无漏液漏粪现象.rn 肛门部位较隐蔽,直肠的解剖位置深在,外有骨盆及臀部肌肉保护。因暴力方向由下向上,如坠落于直立的柱状硬物上,或动物顶伤等常同时伤及肛门和直肠,并有尿道及男性外生殖器等组织器官损伤,且以直肠肛门多见。骨盆骨折常与之并存,多为合并有多部位多器官多系统的复合伤,急诊人院的患者常伴以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该例患者引起肛门闭锁的原因:(1)初期处理不当,肛门区括约肌的撕裂伤初期处理时未缝合修复括约肌,致肛门区瘢痕愈合,或虽然修复了肛门括约肌而未能做到及时定期扩肛,导致肛门狭窄闭锁。(2)感染初期时未能彻底冲洗,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未行直肠周围充分引流均是导致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本例患者初期处理不当加之伤口感染致肛门闭锁经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经过对此案例诊疗过程的终结,认识到尽早行乙状结肠造瘘术的基础上行肛门再造术,且术后在预防控制感染力度的基础上,应给予早期扩肛、坚持提肛运动及生物反馈等治疗措施。扩肛、提肛运动及生物反馈等措施在治疗以上类似病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肛门功能的恢复程度。
  • 摘要:目的:比较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并直肠肛门修复(DGHAL-RAR)术前及术后直肠肛门测压的数据,探讨该术式对直肠肛门压力的影响程度.rn 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痔动脉结扎仪对30例有内痔及内痔出血为主的混合痔施行手术治疗.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月对患者进行直肠肛门测压,并比较术前及术后直肠肛门测压数据.rn 结果: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并直肠肛门修复术术前及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初始排便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直肠最小感觉阈值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并直肠肛门修复术在不影响患者肛门功能的基础上可降低患者肛管压力,有效缓解肛垫病理性高压力.
  • 摘要:目的:为探究Hanley手术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疗效,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68例行Hanley手术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一次性手术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15-22d,平均20d,随访6-18个月,无复发,无肛门功能失禁等功能不良.结果:表明,Hanley手术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解毒散洗剂对肛裂术后伤口恢复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肛裂患者完全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术后采用解毒散熏洗剂外洗,日三次;对照组采用常规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日三次.结果:治疗组患者伤口在愈合速度和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散熏洗剂能促进伤口愈合,临床疗效显著,从经济社会效益,和疗效方面来说,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
  • 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扩肛术治疗肛裂疗效.方法:治疗组小针刀闭合性松解内括约肌配合扩肛术,对照组肛裂切除内括约肌侧切术.结果:两组均治愈,治疗组术后疼痛程度、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针刀联合扩肛术治疗肛裂疗效显著,痛苦小,疗程短,费用低,是值得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
  •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在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12例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艾灸组采用温和艾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温热治疗方法,根据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艾灸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总有效率85%,对照组为53%,艾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在临床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中度及中度以上直肠前突症(Rectocele)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自动痔疮套扎器对22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施行自动痔疮套扎术,观察手术疗效、并发症.结果:手术均一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0min,平均住院5d,无严重并发症,有效缓解便秘症状.结论: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直肠前突症,效果可靠,操作简单,术后痛苦轻微,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为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用于肛肠疾病术后镇痛的效果,对2876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采用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术后镇痛,结果表明,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用于肛肠疾病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氢溴酸高乌甲素是从毛莨科植物乌头根中分离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拉巴乌头碱)的氢溴酸盐。80年代初即经药政部门批准成为国内首创的非成瘾性镇痛药物,20多年来该药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疼痛的治疗,用于术后镇痛的报道也很多见。祖国医学认为,乌头性温,味辛,有大毒,有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为非成瘾性镇痛药,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还具有局部麻醉,降温解热,抗炎消肿,阻滞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等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其镇痛效果与盐酸哌替啶相当,起效时间稍慢,时续时间明显延长,其局麻作用比普鲁卡因强1.5倍,镇痛强度是氨基比林的七倍。临床实验观察,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局部止痛时间可达3—7天。因其还具有抗炎消肿作用,肛门局部创面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后可以减轻肛门水肿疼痛,减少了感染机会,有利于创面愈合。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用于肛肠疾病术后止痛,临床疗效确切,止痛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无成瘾性,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手术创伤引起的手术后疼痛,可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功能的恢复。应用镇痛剂使患者心情愉快,正常饮食,减少了因排便,换药对疼痛的恐惧感。术后疼痛降低,减轻了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缩短了住院时间。
  • 摘要:目前,混合痔的治疗方法很多种,外剥内扎术比较常用。把消痔灵注射治疗应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在保留皮桥上端的直肠黏膜、未结扎的内痔及直肠下端的松弛黏膜下注射1:1消痔灵注射液,较小的内痔不予结扎,通过硬化剂,可使痔核组织内产生无菌性炎症,促使痔核内纤维组织增生,使痔核枯萎而治愈。注射消痔灵,可以有效减少痔核脱落后,继发性大出血的发生。
  • 摘要:肛肠术后尿潴留(the Prevention of Unne Retention Due to Anus and Intestine Operation)是指患者在完成肛门直肠手术后,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排尿不畅或不能自行排尿,尿液潴留于膀胱.临床症见小便少而费力,排出不畅,而致膀胱过度充盈、膨胀,引起下腹胀痛,甚则痛苦难忍.若尿潴留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可致膀胱出血或破裂,如尿液进入腹腔可引起腹膜炎.尿潴留是肛肠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52%.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导尿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导尿痛苦大,且易于感染,或造成尿道损伤,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而患者不愿意接受.因此针对尿潴留的发病机理,注意对术前、术中、术后做相应的预防以及正确有效的处理,均能减轻患者痛苦,起到预防和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环状混合痔患者70例,随机分为PPH联合外剥内扎术组和Milligan-Morgan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和Milligan-Morgan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疼痛、便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PH联合外剥内扎组与Milli gan-Morgan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疼痛、便血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狭窄、肛缘水肿、痔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H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