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3-09-26

主办单位: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024条结果
  • 摘要:目的: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家兔正畸牙痛的治疗干预,观察其对家兔正畸牙痛的治疗作用及对外周血致痛物质PGE2、IL-6和SP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并探索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防治正畸牙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外周机制.rn 方法:本实验选用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正畸组、经皮组共3组,每组8只.正畸组、经皮组建立正畸牙齿模型,经皮组用经皮电刺激双侧“合谷”穴和两上颌第一磨牙体表对应阿是穴每天2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7天;观察其对大白兔一般状况、痛阈的影响,采用ELISA酶联免法检测外周血清中的PGE2、IL-6、SP含量变化。数据统计使用SPSS软件,对各组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rn 结果:①一般情况:家兔造模前体毛洁净有光泽,活泼,饮食、二便正常。造模后整理毛发次数减少、体毛欠光泽;饮食、饮水较造模前减少;出现舔齿反应;与群体有对等的互动减少。抓取时,会出现躲避行为。治疗后,经皮组的一般状况较正畸组有所好转。②痛阈差值变化:正畸组的家兔痛阈较基础痛阈值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皮组痛阈较基础痛阈基本维持稳定,与正畸组比较,经皮电刺激治疗抑制了家兔正畸牙痛痛阈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外周血血清中PGE2释放量变化:PGE2吸光度值与含量成正比关系。正畸组和经皮组家兔外周血血清中释放的PGE2吸光度量比空白组增加,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经皮组家兔外周血血清中释放的PGE2吸光度量较正畸组更进一步增加,与正畸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5)。根据PGE2吸光度值与含量成正比的关系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家兔正畸牙痛的治疗干预不仅不能降低外周血PGE2释放,相反却更有效地促进了PGE2的合成释放。④外周血血清中IL-6和SP释放量变化:IL-6和SP吸光度值与含量均成反比关系。正畸组和经皮组家兔外周血血清中释放的IL-6和SP吸光度量比空白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经皮组家兔外周血血清中释放的IL-6和SP吸光度量较正畸组都增加,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根据IL-6和SP吸光度值与含量成反比的关系,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家兔正畸牙痛的治疗干预都不能有效降低外周血IL-6和SP的释放,都仅有降低外周血IL-6和SP释放的趋势。rn 结论:①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正畸牙痛中家兔一般情况,改善痛行为学,提高痛阈,在防治口腔正畸牙痛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运用价值。②经皮穴位电刺激仅能使外周血清中IL-6、SP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同时促进PGE2的含量释放,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正畸牙痛过程中作用不主要是从外周镇痛途径机制发挥作用。③PGE2、IL-6、SP在正畸过程中生物学功能复杂,一方面PGE2、IL-6和SP合成释放增加可以加速牙移动,有利于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但另一方面PGE2、IL-6和SP合成释放增加可以加重正畸疼痛的感受,是正畸治疗的不利因素(副作用)。因此,经皮穴位电刺激仅能使外周血清中IL-6、SP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同时明显促进PGE2的含量释放,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正畸牙痛过程中可能对正畸牙齿疼痛和牙齿移动存在复杂关系,而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克罗米芬、HCG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妊娠率分别为28.3%、10%,总有效率分别为80%、6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优于克罗米芬、HCG治疗。
  • 摘要:目的: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在前期雪菊确切改善糖代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雪菊对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机制.rn 方法:采用小剂量STZ(60mg/kg)复合高脂乳液建立小鼠糖尿病动物模型,连续灌胃15d给予雪菊水提物干预,分别测定血清MDA、SOD、GSH-Px的含量/活性,并将上述指标与血糖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雪菊水提物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含量和血清MDA的含量,增加血清SOD及GSH-Px的活性;同时,相关性分析发现,血糖含量与MDA呈正相关,与SOD、GSH呈负相关.rn 结论:雪菊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该作用可能药物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 摘要:民族药质量标准是民族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发展民族药产业的重要技术保证;民族药标准化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是市场对民族药产品的认可;民族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完善、提高与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密切,对促进民族药现代化、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民族药质量标准化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民族药存在严重标准缺失;药材基原不清,品种混乱;矿物药安全性研究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要以民族医药理论及用药经验为指导;加强民族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注重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采用民族特色和化学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的研究思路,推动民族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民族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神经发育疗法与针刺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和脑的影像学改变及对脑瘫患儿脑功能的代偿.rn 方法:采用鲍巴斯(Bobath)神经发育疗法和法通督醒神针刺法治疗脑瘫患儿50例并随机对照研究.将2~7岁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针刺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对照组男40例,女10例.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以抑性手法抑制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以促通的手法来促进脑瘫患儿的颈立直、坐位立直、平衡反射和站位静态平衡及动态平衡。以促进患儿运动发育。针刺法:督脉穴、配伍阳陵泉、足三里。头针(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和四神聪)。每周针刺2次,每针10次,休息日15天,针刺30次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选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每天训练1~2小时,9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社会适应的发育商,及头颅CT、SPECT脑部病变恢复情况。rn 结果:治疗后运动发育商、语言、个人社交、社会适应发育商(DQ)针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治疗后头颅CT检查恢复正常9例,2例脑室傍软化灶恢复正常,7例脑皮层发育不良及轻度萎缩者恢复正常。头颅CT恢复率33.33%(13/39),对照组治疗后头颅CT的2例脑发育不良者恢复正常。恢复率4.65%(2/43),针刺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X2=11.257P<0.001。针刺组治疗前28例脑部SPECT脑血流量灌注不足、神经元功能活性减低。治疗后27例恢复正常(占96.43%)。对照组治疗前29例脑部SPECT脑血流量灌流量不足、神经元功能活性减低,治疗后恢复正常6例(占20.69%)。X2=33.5191P<0.001。rn 结论:本项研究结果表明,Bobath神经发育疗法配合针刺法可促进脑瘫患儿脑功能重建。针刺不仅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恢复,而对语言商,个人社交和社会适应发育商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患儿脑的中央后回及额下回、岛叶、顶下小叶、颞中回等脑部激活。针刺头皮运动区SPECT检查患儿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获得改善。诱导与运动相关区域神经功能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重建,最终促进了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重建。
  • 摘要:目的:中药材为特殊商品,其规格等级是市场流通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是对甘肃道地药材甘草商品规格等级形成模式进行研究.方法:包括对甘草生长的生态环境,产地加工方法,不同的用药习惯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种质基源,不同用药目的所形成的不同商品规格等级进行探讨.结果:甘草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商品规格等级混乱.结论:旧的标准已不能指导甘草生产,急需制定甘草新的等级划分标准,为甘草规范化生产、标准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莪术及其醋制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品质的关系,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以铟(115In)为内标,补偿基体效应,采用ICP-MS法同时检测21批不同产地的莪术及其醋制品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rn 结果:莪术中富含Zn、Ti、Cu、B、V、Ni、Co等微量必需元素,其中Zn元素居首位,其次为Ti、Cu等,炮制后部分必需元素含量升高,有害元素含量有所降低.相同产地的莪术所含元素能较好地聚为一类,产地环境对其元素富集具有一定影响.所得判别函数的判定准确率达90.5%.rn 结论:聚类分析结果印证了中药的道地性理论,并可以通过判别函数将不同产地和来源的中药进行归属。莪术炮制后增效减毒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微量元素的增减有关,为中药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中药材种植环境污染的问题亟需解决。
  • 摘要: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目前,我国约有1.2亿以上的人口被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肝现症患者约有1200万,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成为影响国民素质提高的巨大障碍.虽然有关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研究日益深化,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防治中,相对而言处于一个模糊状态。只有结合传统中医学辨证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在形态、心理、饮食等诸多因素全面获得的情况下,才能使中医体质学更好的适应于并指导临床,使慢乙肝防治具有更深远的研究前景。
  • 摘要: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不做详细论述,文章仅对颈源性眩晕,采用刮痧、整脊疗法治疗的效果及体会作以简述.指出运用刮痧疗法能松解颈、肩、背及臂的肌肉痉挛,消除疼痛,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点穴,揉筋,可打开筋结,消除病灶,使肌肉及韧带张力恢复功能正常;颈部的牵引拨伸法可使椎间隙、椎间孔得以调整,改善椎间盘及颈部动力的平衡与稳定性;通过颈椎定位、拔伸旋转整复(整脊)手法,使偏歪的棘突、移位的椎体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解除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消除疼痛,恢复颈椎内外力的平衡,改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达到颈型眩晕及临床体征的减轻或治愈。
  • 摘要:目的:观察齐刺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齐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探寻客观临床依据.rn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单针刺治疗,所有病例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都只治疗一疗程.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疼痛分度量表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对相关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定,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其安全性,然后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上升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显效和有效病例分别为15例、14例和8例、16例,治疗组多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针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没有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神经损伤等现象发生。rn 结论:齐刺为主治疗能有效地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整体疗效明显,较常规单针刺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也良好,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成药时间广陈皮中辛弗林及总黄酮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21批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药材中辛弗林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辛弗林含量在0.1097%-0.3290%范围内,总黄酮含量在7.666%-11.976%范围内.结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广陈皮总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变化微小;辛弗林的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 摘要:目的:研究"三棱-莪术"组分配伍调控子宫肌瘤大鼠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rn 方法: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和灌胃已烯雌酚片法造成大鼠子宫肌瘤模型,对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1)组的大鼠子宫肌瘤组织进行基因芯片扫描、聚类分析、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分析.rn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有1635个基因和37条通路发生变化,其中有1066个基因和28条信号通路发生上调,569个基因和9条通路发生下调;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有192个基因和9条通路发生改变,其中114个基因和5条通路发生上调,78个基因和4条通路发生下调;用药组有232个基因和15条通路发生改变,其中88个基因和4条通路发生上调,144个基因和11条通路发生下调.rn 结论:提示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和三棱-莪术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能是通过这2条通路及3个基因AASDHPPT,ENPP1,HMGCS2发生作用的,AASDHPPT,ENPP1,HMGCS2这3个基因可能是三棱-莪术药物治疗作用的潜在分子靶点,有待进一步功能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大鼠中c-myc基因的表达及"三棱-莪术"组分配伍的调控作用.rn 方法: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和灌胃已烯雌酚片法造成大鼠子宫肌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模型组、阳性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1)高、中、低剂量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2)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2:1)组大鼠子宫肌瘤组织和空白组大鼠子宫肌层中的c-my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rn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c-myc蛋白全部表达为强阳性;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各组表达均呈中等及弱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1)高、中、低剂量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2)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2:1)组的OD值分别为:3921.16±710.39、19237.06±3674.32、5034.30±758.62、6493.04±1912.04、11036.88±1678.96、12524.80±1614.14、10680.65±2925.90、9849.94±1537.04。rn 结论:“三棱-莪术”组分配伍具有抑制子宫肌瘤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太白七药”质量标准控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命名原则、含量测定、毒性成分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太白七药”质量标准的设想。
  • 摘要:目的:测定半夏硫熏前后有机酸、生物碱含量变化,以揭示硫熏对半夏内在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通过电位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半夏硫熏琥珀酸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硫熏后半夏中琥珀酸、生物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琥珀酸含量下降5.66%~23.46%;生物碱含量下降17.3%.结论:硫熏对半夏中有机酸和生物碱均有破坏作用,影响半夏内在品质,应尽快取代.
  • 摘要:“瓦多”(藏语)来源于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Rehd.)Hughes或花叶海棠Malus transitoria (Batal.)Schneid的干燥叶.据《藏药晶镜本草》和《藏汉大辞典》记载,该药具有保肝利胆、除腻涤滞、攻坚化积等功效,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民间常用的一味药,变叶海棠称之为“白瓦多”,而花叶海棠则称之为“红瓦多”,当地居民经常用“瓦多”泡水服用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痛等症;当地藏医还常用“瓦多”与酥油茶同煮.现代研究表明,“瓦多”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rn 目的:建立藏药“瓦多”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rn 方法:通过对提取试剂及展开系统进行系统的考察,建立以根皮素对照品,以氯仿-甲醇-甲酸(8:2:0.1)为展开系统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rn 结果:结果表明供试品色谱中,不同批次的瓦多药材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rn 结论:本文首次建立了藏药“瓦多”的薄层鉴别方法,该方法的Rf值适中,斑点清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重现性好,为瓦多质量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 摘要:笔者师从名老中医路绍祖,将路老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的验案进行了介绍,路老认为,失眠病位虽主要在心、脑,但又涉及脾、胃、肝、肾等脏腑。因心主神明,为血所奉养,而血的来源由水谷精微化生,统摄于脾,受藏于肝。肾主藏精,上滋心阴,心气亦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所以无论何种原因伤及上述诸脏,造成彼此影响,功能失调,均可形成失眠。因此,调理脏腑也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治则。路老耳穴揿针治疗失眠以心、神门、皮质下为主穴,根据患者表现症状辨证配以:脑点、脾、胃、肝、肾、交感、三焦、神经衰弱点等耳穴,以调理各脏腑。且揿针属埋针,可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或防止复发的功用。
  • 摘要:受试者30例按照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入组患者应用三焦针法治疗三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质量量表(ADL)、简易智能量表(MMSE)、改良Webster量表、疲劳评分(FS-14)、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的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自汗、流涎、头晕、便秘四类较容易出现的自主神经症状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焦针法针刺治疗前后ADL评分无显著改变(P>0.05),但平均分可见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1.1.治疗前后改良Webster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改良Webster量表显示针刺后总有效率为83.3%,轻度患者有效率为71.4%,对中度患者有效率为100%,重度患者有效率为25%,多数患者在治疗三个月后强直情况、面部表情情况都能有所改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SQI量表显示治疗前后睡眠障碍人数分别为73.3%、63.3%.治疗前后FS-14评分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治疗前后自汗发病率分别为33%、16.7%;针刺前后流涎发生率为23.3%、16.7%;针刺前后头晕的发生率分别为16.7%、13.3%;针刺前后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60%、26.7%.研究显示三焦针法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多种非运动功能,对轻中度PD有肯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rn 方法:采用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将112名偏瘫患者分为轻中重3层后,随机分成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分将患者的偏瘫类型分为软瘫(弛缓性瘫痪)和硬瘫(痉挛性瘫痪),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针灸组:常规综合康复方案加针灸治疗驰缓性瘫痪或痉挛性瘫痪的方案。对照组:常规综合康复方案。主要结局指标为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于治疗4、8周后观察疗效。rn 结果:治疗8周后,针灸组和对照组患者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运用中医五行理论配合十二经络,对多种疾病集身的病人实施砭石及刮痧疗法,探索病灶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辨证予以全面调理,排除潜在病灶的发生,恢复机体的平衡.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胃运动的影响、胃扩张和针刺不同穴位对小脑顶核(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明确不同部位穴位调节胃运动的效应规律与小脑FN在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整合中的具体作用特征,探讨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机制.rn 方法:在麻醉状态下,应用胃窦内置压力感受水囊观察电针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通过胃体内置球囊和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记录30mmHg压力扩张胃体与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rn 结果:电针足三里、曲池明显促进胃运动(P<0.001,P<0.001),电针胃俞、中脘抑制胃运动(P<0.01,P<0.001)。30mmHg压力扩张胃能明显兴奋FN神经元(P<0.001)。针刺四个穴位对FN的影响表现出兴奋趋势,其中针刺足三里、胃俞能明显兴奋FN(P<0.01;P<0.001)。针刺四穴均对胃扩张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率高于胃扩张无反应性神经元,其中足三里、胃俞和中脘能特异性激活FN胃相关神经元(P<0.05,P<0.001,P<0.05)。rn 结论:电针不同部位穴位能够明显的调节胃运动,四肢穴位以促进胃运动为主,腹背部穴位以抑制胃运动为主。胃扩张和针刺不同穴位能不同程度的兴奋FN,部分穴位表现出对FN胃相关神经元特异性激活。小脑FN参与针刺调节胃运动的中枢整合机制,并可能与穴位特异性相关。
  • 摘要:目的:寻找治疗枕项线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枕项线综合征患者采取局部取穴密集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28例均收到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4%.结论:密集针刺法治疗枕项线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本研究通过现代文献、教材及专家咨询调研,建立捏脊疗法的操作技术标准有助于教与学.为按摩推拿学手法规范化工作做基础和铺垫性的工作.现有的资料对于按摩推拿学手法规范化工作提供了较有利的参考.
  • 摘要:本文就芳香开窍药安息香近年的研究,包括资源状况、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其挥发性成分是表达辛味的重要物质基础,现阶段国内外对安息香的研究探讨较少.安息香是一种常用的芳香开窍药,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药理药化研究。
  • 摘要:继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以高质量的中药产品为重要载体,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时代赋予当今药学工作者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任务.现阶段中药的发展相对滞后,最主要的原因即是规范化标准的缺失.本文以美洲大蠊研究现状为切入点,进行系统文献调研,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及其系列制剂临床使用广泛,疗效真实而确切,但同时存在从药材到产品以及临床使用中规范化标准缺失的行业共性问题.标准的缺失使美洲大蠊系列制剂、甚至中药产业贬值,有必要建立中药规范化标准,促进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
  • 摘要:目的:建立解毒降脂片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 TC-C18(20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37%冰醋酸水(25:75,V/V),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05nm.结果:白藜芦醇在0.025~0.150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100.77%,RSD为1.76%(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为解毒降脂片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剂量对莪术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揭示莪术在复方中发挥各功效时的常用剂量.rn 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含莪术的方剂274首,用excel建立数据表,采用归类分析的方法,以功效为纲归类统计出与莪术发挥特定功效时莪术的用药剂量范围,单因素考察剂量对莪术功效的影响.rn 结果与结论:莪术的功效可归纳为破血、行气、消积和止痛四大功效。莪术发挥破血功效时,用量多为中剂量约在3~12g,主要以汤剂为主;莪术发挥行气功效时多用丸剂,用量约在15~30g;莪术用于消积作用时多用丸剂,宜用中等偏大剂量约在15~45g;散剂为莪术发挥止痛功效时的主要剂型,用量约在15~30g。莪术的功效发挥与剂量有密切关系,但与剂量的轻重并不成正比,用量应视情况而定。
  • 摘要:严石林教授临诊辨证精确,用药轻灵,屡起沉疴.本文简要探析了严老运用麻杏芩甘汤治疗表寒肺热哮喘的配伍用药经验.麻杏芩甘汤由麻杏石甘汤易石膏为黄芩而成.严老认为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壅盛之热哮,而往往许多患者肺热症状不明显,因肺热不甚重,故严老去大寒之石膏,易为苦寒入肺经的黄芩,以清上焦肺热,且肺为水之上源,并为贮痰之器,故用燥湿之黄芩可杜水聚成痰;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降利肺气;麻黄与杏仁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甘草补益脾肺,调和诸药。四药配合,宣降相因,散中有清,肺热自除。
  • 摘要:目的:研究壮族民间用药龙利叶水提液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寇氏法对其急性毒性进行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脚趾肿胀,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模型,评价龙利叶水提液(含生药14,7,3.5g·kg-1)的抗炎作用,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评价其镇痛作用。结果:龙利叶水提液的LD50为68g·kg-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棉球致小鼠肉芽肿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脚趾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能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P<0.05或P<0.01),但不能提高小鼠的痛阈。结论:龙利叶水提液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为龙利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分子鉴定的最新发展、即通过比较一段或几段通用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本研究收集2种车前属12样本,通过DNA条形码候选序列ITS2、及psbA-trnH序列对车前科的鉴别.方法:提取DNA,使用ITS2和psbA-trnH通用引物进行PCR和测序,用CodonCode Aligner、MEGA 5.0软件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并构建NJ树.结果:ITS2和psbA-trnH序列在车前属种内、种间变异差异有很好的体现,鉴定车前草需要ITS2和psbA-trnH序列联合使用.
  • 摘要:目的:评价四川茂县产远志及卵叶远志的质量,为该地产药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乙醇为溶剂,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ypersil ODS(1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5%磷酸溶液(70:30),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25℃条件下测定远志酸含量.结果:四川茂县产远志和卵叶远志的浸出物含量分别是40.5%,44.6%,远志酸含量分别是4.88%、3.48%.结论:四川茂县产远志浸出物含量、远志酸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要求,且高于《中国药典》标准,有开发利用和野生变家种价值.
  • 摘要:目的:建立川芎中荧光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优化荧光物质的超声提取工艺.rn 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川芎中的荧光物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对荧光物质超声提取工艺的参数进行优选,通过对自变量各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用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rn 结果: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3%、液固比350倍、超声53min.川芎中荧光物质提取率的预测值达3.444%,预测值与验证值偏差为2.70%.二项式拟合复相关系数平方R2=0.9532.rn 结论:采用星点设计一效应面法优化川芎总荧光物质提取工艺具有方法简便,精密度高可预测性好的优点。川芎中荧光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提取工艺的优化可为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引导埋线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rn 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踝背屈曲度、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改良Ashworth法评分3个参数进行分层随机法分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电刺激定位引导埋线结合物理治疗组和电刺激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组.观察治疗1月后的患儿踝背屈曲度、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改良Ashworth法评分.rn 结果:肉毒素和埋线治疗一个月后患儿踝背屈曲度、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改良Ashworth法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埋线治疗组对患儿踝背屈曲度的改善弱于肉毒素组(P<0.05),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改良Ashworth法评分与肉毒素组无显著差别(P>0.05)。rn 结论:电刺激定位引导埋线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腹针刺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寻求一种较为理想的针刺疗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rn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确定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一组(引气归元+腹四关穴组30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和治疗二组(引气归元+风湿点穴组30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上风湿点、下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天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组间、组内比较.rn 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改良Ashworth评分(P <0.05);治疗一组疗效优于治疗二组(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总有效率比较(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总有效率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分层腹针刺法对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症状有效。
  • 摘要:目的:运用群体药物动力学方法,定量地评价体重、性别、肝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等对大黄酸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考察大黄酸在肝肾功能异常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并建立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探讨大黄"治疗"或"导致"相关的肝肾疾病与其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动力学差异的相关性.rn 方法:灌胃给予腺嘌呤蒸馏水混悬液制备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LO)、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肌酐浓度等生化指标及单次灌胃给予大黄水煎液后大黄酸血药浓度,获取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群体统计学与动力学数据。rn 结果:同种生理病理状态下,大黄酸达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雌鼠均显著高于雄鼠;肾衰组消除速率常数(Kel)、中央室向周边室的转运速率常数(Klz)均显著小于正常组同性别动物;肝损伤组雄性消除速率常数(Kel)显著大于正常组同性别动物,平均驻留时间(MRT)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小于正常组同性别动物。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浓度、体重对吸收速率常数(Ka)有显著影响。rn 结论:性别、血清谷草转氨酶浓度、体重对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影响,性别、血清谷草转氨酶浓度、血清肌配浓度对消除速率常数有显著影响,这种动力学的群体差异性可能是造成大黄产生治疗作用亦或毒性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以明代医家李中梓"治泻九法"为研究基点,以古今著名医家对各法的相关论述为参照,通过对"九法"学术信息的深入解读和详细补遗,究明各法发展源流,揭示其理论内涵,并紧密结合临床,详析其运用标准,以期对名家学术经验进行更好地学习继承,提高现实运用价值.rn 方法:①文献资料收集: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治疗泄泻之说为核心,通求古今,系统讨论古代名家对各法的认识和发展,充实各法含义和内容。②理论探讨:全面、系统、深入地对“九法”作医学内涵、运用标准方面的解读,阐明理用关系。③临床研究:总结李氏运用各法时遣方用药的独具匠心,常用代表方药,及其加减化裁的灵机巧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九法的现实运用标准和现实运用方法。rn 结果:以李氏提出的“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为纲,以发展源流、理论依据、适应证、运用要点为目,全面分类归纳研究,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rn 结论:李氏“治泻九法”是经过高度提炼的临证精华。九法的提出,目的在于,“授人以渔”——示人以法,而不是“授人以鱼”——机械照搬某法或某方。由于临床的具体病证往往矛盾交织,九法的运用,也就需要灵活变通,或消补同用,或温涩合用,或寒热并用,或数法兼施。如机械照搬,死守一法一方,则无异于刻舟求剑,其结果必然是法死笔下,药害病家,使李氏心法淹没不彰。治疗当在知常基础上做到达变,才能辨惑析疑得其成。
  • 摘要:本文探析从肝论治失眠的理论机理,回顾近年来国内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总结各类临床报道,以求证从肝论治失眠理论指导临床施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摘要:目的:观察粗针斜刺治疗臀中肌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臀中肌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粗针斜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5%,对照组愈显率为9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粗针斜刺治疗臀中肌综合症疗效确切。
  • 摘要:本文选取寒、热性植物药各10种,提取和精制多糖,并用三氟乙酸彻底水解成单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图,并利用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实现了对20种植物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指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存在明显相关性,多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基于主成分-线性判别对中药药性进行判别,不仅可保证线性判别正常运行,且判别准确率高,可作为判别的统计学工具.
  • 摘要: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前脑基底胆碱能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有学者对比了AD患者与年龄相近的正常人脑中的烟碱型胆碱受体(nAchRs)的分布及缺失情况,发现α7亚单位在海马明显缺失而在颞叶无显著变化,而α7烟碱型胆碱能受体(α7-nAchRs)的丢失不仅限于受体结合区受体数目的减少,还表现在相应nAChRs亚型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ChRs家族具有一系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中α7-nAchRs已被确认具有改善认知能力的功能,如稳定突触形成过程、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等.有研究表明α7-nAchRs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影响A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α7-nAchRs可以通过调节注意力、长时记忆和短暂记忆等来改善认知功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有效靶点,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的研究逐步深入,有研究表明α7-nAchRs激动剂、变构剂及拮抗剂均有一定的抗AD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异常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rn 方法:运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结合孤养方式制备CUMS大鼠模型,造模2周后灌胃给予逍遥散(20g·kg-1、30g·kg-1)和阿米替林(10mg·kg-1)进行治疗,连续给药4周.于造模前和造模2、6周测定大鼠糖水消耗率,于造模6周测定大鼠小肠推进率和胃排空率,内脏敏感性和结肠转运功能,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rn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率明显降低,小肠推进率及胃排空率均显著性下降,腹部收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阂值(AWR值)及小球排出时间均明显降低,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30g·kg-1能对抗模型大鼠糖水消耗率的降低,对模型大鼠胃肠运动的异常具有对抗作用,并表现出提高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趋势。rn 结论:CUMS结合孤养方式制备的抑郁症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呈现一定紊乱表现,逍遥散具有对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关。
  • 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650nm半导体激光不同能量密度照射足三里穴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差异,研究激光照射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rn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低能量密度组(61.89J/cm2)、高能量密度组(247.57J/cm2),将弗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 注入大鼠右后肢足跖皮内,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djuvant arthritis,AA),治疗组采用650nm半导体激光照射,分别用61.89J/cm2、247.57J/cm2两种能量密度照射大鼠足三里穴,观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1次、第3次、第5次治疗后关节肿胀度、痛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变化.rn 结果:模型组关节肿胀度、痛阈、TNF-α、IL-1β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完成5次治疗后低能量和高能量密度的半导体激光对于急性炎症均有效果,高能量密度组治疗效果优于低能量密度组(P<0.05)。rn 结论:61.89J/cm2和247.57J/cm2能量密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可以缓解急性AA带来的炎症疼痛、肿胀,降低TNF-α、IL-1β浓度水平。半导体激光照射具有刺激或抑制、累积作用后及抛物线特征。低能量密度组获得最佳疗效位于第3-5次治疗之间。
  • 摘要:目的: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家兔口腔正畸牙痛的治疗,观察TEAS疗法对家兔痛阈变化率、体重差值、脑脊液中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TEAS疗法干预口腔正畸牙痛可能存在的中枢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实验基础.rn 方法:24只雄性家兔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正畸组和TEAS组3组,每组8只.正畸组、TEAS组于实验第1天建立家兔口腔正畸实验模型。TEAS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对双侧合谷穴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体表对应点进行治疗,选择疏密波,20min/次,每天2次,连续7天;观察其对家兔中切牙牙龈局部痛阈变化率、体重差值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脑脊液内β-内啡肽、5-羟色胺的含量。数据统计使用SPSS软件,对各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rn 结果:①痛阈变化率的比较:3组家兔痛阈变化波动幅度较大,正畸治疗后动物痛阈变化率呈现明显负增长低于空白组(P<0.01);TEAS治疗后痛阈变化率无明显负增长,TEAS组与正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体重差值的比较:空白组体重呈现上升趋势,正畸治疗后家兔体重呈明显负增长(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经TEAS治疗后,TEAS组体重与正畸组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差值均数未出现明显负增长。③脑脊液中5-羟色胺合成释放吸光度值的比较:5-羟色胺吸光度值与含量成反比关系。正畸组脑脊液中5-羟色胺合成释放吸光度值总体趋势低于空白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TEAS组脑脊液中5-羟色胺合成释放量的吸光度值总体趋势上显著低于正畸组(P<0.01)。根据5-羟色胺吸光度值与含量成反比关系表明:TEAS疗法能有效促进正畸牙痛家兔脑脊液中5-羟色胺的释放。④脑脊液中β-内啡肽合成释放吸光度值的比较:β-内啡肽吸光度值与含量成反比关系。正畸治疗后脑脊液中合成释放的β-内啡肽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TEAS治疗后脑脊液中β-内啡肽的合成释放吸光度值总体上低于正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β-内啡肽吸光度值与含量成反比关系表明:TEAS疗法能有效促进正畸牙痛家兔脑脊液中β-内啡肽的释放。rn 结论:①TEAS疗法能提高机体痛阈,对口腔正畸牙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②TEAS疗法具有缓解正畸牙痛体重下降的趋势。③口腔正畸能促进脑脊液中5-HT含量的释放,但抑制脑脊液中β-EP的释放,经TEAS 治疗后正畸牙痛动物脑脊液中β-EP、5-HT含量均明显升高,说明中枢内β-内啡肽、5-羟色胺含量升高可能是TEAS治疗正畸牙痛的中枢镇痛机制之一,并且TEAS疗法能解除口腔正畸后中枢内β-EP与5-HT的负相关性。④TEAS疗法具有镇痛效果,在口腔正畸牙痛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脑清穴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步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在针刺脑清穴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头针治疗),对照组针刺解溪、阳陵泉、三阴交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两组针灸治疗均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15天,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并于第1次针灸治疗后30min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足背屈角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疗效.rn 结果:治疗组足背屈角测量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即时效应及3个疗程后效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即时效果及3个疗程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针刺脑清穴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步态。
  • 摘要:目的:采用路径分析数学模型研究麻黄汤及不同配伍的发汗作用,从而探讨路径分析数学模型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合理性.rn 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对麻黄汤处方中的药物剂量进行组合,以汗液增加百分率为指标,将方中药量与药效数据进行路径分析,描绘影响麻黄汤发汗作用的路径图.rn 结果:路径分析数学模型结果显示,麻黄和桂枝对于全方的发汗作用有较大贡献,合用后能增强发汗作用,并且显示出麻黄在全方发汗作用中的核心地位.rn 结论:路径分析数学模型能较好反应麻黄汤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并能将处方中的药物与药效间的关系清晰的展现出来,体现了路径分析数学模型用于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组采用针灸拔罐发泡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2.3%,对照组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拔罐发泡法治疗肌筋膜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确认毫针刺法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帮助寻找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途径.方法:通过文献查询了解目前毫针刺法在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应用,分析毫针刺法在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共有6个针刺治疗儿童肥胖的临床研究,共计样本261例,研究结果均显示有效且疗效显著.所有研究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到.结论:针刺治疗儿童肥胖安全有效,但目前临床研究仍较少,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 摘要:学习张仁教授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经验,包括诊断上重视辨症辨病结合;取穴上多选奇穴,讲究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治法上,讲究透刺、穴位注射、电针等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手法上,注重得气和气至病所.
  • 摘要:文章叙述了笔者随陆氏针灸传人学习的经历,指出在现代医学久治不理想的病例中,谨遵中医传统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慎重处方选穴、遣药,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这正是陆氏针灸的思想精华,也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精华所在。
  • 摘要: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味微苦、性微寒,具有调经、活血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风湿痹痛、子宫出血等症,因与丹参功效类似,已在我国11个省区作为丹参的代用品使用,《中华本草》也将甘西鼠尾草作为中药丹参的来源.目前,甘西鼠尾草的来源以野生采挖为主,造成药材品质不稳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甘西鼠尾草分布区环境差异大,在长期适应进化过程中,使其体内的化学成分均产生了较大差异.本文利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有效成分两个方面探讨甘西鼠尾草不同居群之间的化学变异,为甘西鼠尾草的有效开发和用药安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提取方法和色谱条件的优化,利用HPLC法建立了14个居群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提取出27个共有峰.27个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从0到0.48%,表明所有样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7个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值从31.37%到153.70%,表明在不同的居群间,其化学成分的含量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分析结果表明,14个居群被分为三组.对比海拔高度发现,三个类别海拔高度的区别较为明显,因此,海拔高度为其变异的一个影响因子.
  • 摘要: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脑老化所带来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学习与记忆是大脑主要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明显受到脑老化的严重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高,学习与记忆的能力也逐渐下降,老年痴呆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即为学习与记忆能力障碍.对于学习与记忆的研究,随着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学等学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作为人体重要的调控系统,对包括睡眠、运动、体温等全身节律活动进行调控,而对学习记忆的调控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机体的时空记忆能力进行提示和调节.针刺调节生物节律的生物钟基因机制研究发现,对机体给予电针刺激,可使小鼠生物钟基因表达下调,降低其Clock-Bmal1聚合体的负反馈环路的抑制作用,从而下调SCN内生物钟基因中的Per与Cry基因的表达.由以上研究提示,针刺调节生物钟基因对于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研究存在可行性,但其中起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待探索.
  • 摘要:目的:探讨断藤益母汤(DYD)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fibro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增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和机制.rn 方法:体外培养RA-FLS,取第3至5代细胞,分别加入按临床常规口服剂量折算制取的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和DYD家兔含药血清,对照组加入正常家兔血清,MTT法检测24h、48h、72h后各组含药血清对RA-FLS的影响.ELISA法检测72h后各组细胞培养上清TNF-α的含量.rn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LEF和DYD含药血清作用48h,72h,二者均能显著抑制RA-FLS增殖,72h后LEF组抑制率明显高于DYD;相对于对照组,两种含药血清对TNF-a也有显著抑制作用,组间差异不明显。rn 结论:成人临床常规剂量的断藤益母汤含药血清作用48 h, 72 h后能显著抑制RA-FLS增殖,并可降低该细胞TNF-a分泌量,这可能是该方治疗RA的机制之一。
  • 摘要:本文从逍遥散的临床应用现状入手,基于逍遥散用于抑郁症治疗的独特优势,回顾文献,总结逍遥散抗抑郁作用及拆方研究的现状,并提出应用“功效药队”模式进行拆方研究的思路,以期为淦释中医组方理论的科学性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角孙、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即时效应,探讨该效应缓解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rn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少阳经特定穴组)和对照组(非经非穴1组和非经非穴2组),每组各30例,均针刺治疗30分钟.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0.5、1、2、4、24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缓解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等指标的变化,以判定即时疗效.rn 结果:缓解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起效时间少阳经特定穴组明显快于非经非穴2组(P<0.01),持续时间少阳经特定穴组和非经非穴1组均长于非经非穴2组(P<0.05)。rn 结论:针刺少阳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均有疗效,起效时间阳明经特定穴位组明显快于非经非穴位2组,即时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桑叶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桑白皮项下.中国是桑的资源大国,桑树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几乎遍及全国.黄酮类成分是桑叶主要的活性成分,桑叶黄酮类成分的合成途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若干个关键酶基因参与其中,本文选取了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酶基因,即F3H基因,进行PCR扩增条件的研究.最终选定了F3H基因的PCR扩增的上游引物为GTCCGAGACGAAGACGAG,下游引物为CTTGTACATCTCGGTGTA,PCR反应体系为95℃预变性2min→变性95℃ 15sec、退火58℃ 5sec、延伸72℃ 15sec(30个循环)→延伸72℃2min→4℃结束.通过该引物的验证,证明了F3H基因在桑叶中的存在,并为后续的F3H基因在桑叶中表达水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9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5例,分别用"疏肝健脾"针灸疗法和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观察有效率、起效时间、治疗次数等指标,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有效率为81.4%,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在针灸治疗次数方面,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疏肝健脾”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选穴精当,可供临床参考。
  • 摘要:从古代文献、解剖结构对针刺人迎穴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对近年来针刺人迎穴治疗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评判电针与艾灸治疗便秘型IBS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组)和对照组(艾灸组).两组均选用双侧天枢穴和双侧上巨虚穴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采用伯明翰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评分表和Bristol症状评分表.rn 结果:1.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伯明翰以及Bristol症状评分表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后的评分均小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伯明翰以及Bristol症状评分表进行比较,电针组平均秩次小于艾灸组的平均秩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判断和Bristol疗效判断的分析比较,电针组平均秩次明显小于艾灸组的平均秩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电针组显效25例、有效4列、无效1例,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83%、13%和4%;艾灸组显效13例、有效9列、无效8例,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43%、9%和8%。艾灸组中“无效”所占的比例显著大于电针组的,同时电针组中“显效”以及“显效”和“有效”总和所占的比例显著大于艾灸组的。rn 结论:从临床数据结果分析显示,针对便秘型IBS患者,电针和艾灸都能在治疗四周后改善患者的症状,而电针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艾灸组的。说明在临床上采用电针治疗或艾灸治疗都能改便秘型IBS善患者的症状,而电针组疗效更好。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捻转平补平泻法对脑出血家兔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在针刺治疗效应中的作用.rn 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和手法组,每组各10例.自体血二次注血法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留针组和手法组造模成功后选取患侧头穴进行治疗,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即刻、第3天和第7天应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观察各组家兔血肿周围脑组织rCBF、rCBV和MTT的变化.rn 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MTT延长,rCBV和rCBF减小,血肿周围血流量下降(P<0.05)。针刺治疗后,留针组和手法组血肿周围脑血流灌注情况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MTT缩短,rCBV和rCBF明显增加(P<0.05),手法组好转更为显著(P<0.05)。rn 结论:针刺可以改善急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平补平泻手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针刺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配穴的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后的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rn 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模组(n=8)、模型对照组(n=8)、夹脊电针组(n=8)、督脉电针组(n=8).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于SCI后第0.5小时和第4小时分别进行一次电针治疗.第8小时后,每组8只大鼠行Western-Blot检测脊髓IL-lβ、IL-6、TNF-α蛋白含量的表达。rn 结果:假模组、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IL-l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夹脊、督脉电针可以通过抑制SCI后IL-lβ、IL-6、TNF-α三种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SCI急性期的炎症反应来保护脊髓,减轻损伤的发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天麻为常用名贵中药,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冬至以后年内采挖者称"冬麻";立夏以前采挖者称"春麻".以往对天麻质量评价主要以天麻素含量高低为主,而中药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故不能仅以天麻素含量高低评价天麻质量.天麻素及其苷元(对羟基苯甲醇)为天麻中含量相对较高的酚类成分,也是天麻镇静、抗惊厥等作用的主要成分.同时,天麻多糖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等作用,并且对天麻素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为此,拟建立天麻中主要活性成分天麻素、对轻基苯甲醇及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以期为综合评价天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用蒸馏水加热振荡提取,醇沉法制得天麻多糖供试液,检测波长488nm,5%苯酚1.0mL,浓硫酸4.5mL,显色时间10min。测定了8份冬麻和3份春麻样品中天麻多糖的含量。rn 结果:方法学考察表明建立的天麻素、对轻基苯甲醇和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天麻药材的质量控制。rn 结论:天麻素和对轻基苯甲醇是普与普元的关系,且药理作用类似,故应以天麻中天麻素和对轻基苯甲醇含量的总和;结合天麻多糖的含量来评价天麻的质量。传统性状鉴别显示,质量优的天麻,其天麻素及其普元的含量高,天麻多糖的含量也高。质量较次的天麻则以上两者都低。由此可根据天麻素及其普元的含量越高,天麻多糖的含量越高,天麻的质量就越好。另有天麻素和对轻基苯甲醇含量的总和冬麻(0.761%a)高于春麻(0.659%a);,多糖含量冬麻(31.48%a)也高于春麻(16.42%a)。
  • 摘要:对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和叶柄的主要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期为丹参种源鉴定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应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8个产地丹参叶的解剖结构,测量了表皮、木质部、韧皮部等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产地丹参叶片均为奇数羽状复叶,异面叶,叶片表面均覆有毛被.上下表皮均为1层细胞构成,无角质层;叶柄为半月形,表面亦有毛被.在叶片和叶柄横切面上不同来源丹参的结构有差异.叶的解剖结构可为鉴别主产区和非主产区来源的丹参提供有力依据,并为筛选和培育丹参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 摘要:世界范围内,即使是发展中国家,肥胖的发病率都在逐年上升,目前全球符合超重诊断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1亿,超过了总人口的10%.同时,肥胖与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严重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脂代谢紊乱,冠心病,胆囊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rn 现阶段治疗肥胖的方法主要有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和减肥手术,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在所有的病人中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存在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和风险.而针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疗法,凭借其可靠的临床疗效和极低的毒副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近期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也显示,针刺是治疗肥胖的有效手段,且不良反应极少发生.虽然针灸的疗效已被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但其减肥的内在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释,各国的研究者从针灸对肥胖患者的脂肪分布、脂代谢、脂肪因子、脑肠肽、胰岛功能、免疫因子、胃动力和肠道菌群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希望今后的研究能继续深入,为提高针刺疗效、控制肥胖提供理论根据.
  • 摘要:卷瓣重楼Paris undulatis H.Li et V.G.Soukup为中国重楼属植物1特有种,然而该种从发表至今,关于其是否为峨眉山原产、是否为峨眉山特有、野生种群是否已灭绝等问题仍无定论.本文通过资源调查、分类学鉴定并结合IUCN的濒危物种分类标准对卷瓣重楼进行了评价,澄清了上述问题.
  • 摘要:目的:比较知母、盐知母对甲亢阴虚大鼠的影响,以阐明盐知母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的炮制原理.rn 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生知母、盐知母低剂量组(0.1g/ml),生知母、盐知母高剂量组(0.2g/ml);各组大鼠每天ig2mL甲状腺素溶液(1.25g·L-1)与相应样品水煎液(10mL·kg-1),空白组ig 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组ig 等体积的甲状腺素溶液和生理盐水,连续3周,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抗原抗体反应法测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甲状腺素),收集尿液,取上清液,紫外-分光光度计(410nm)测定17-OHCS(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rn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FT3,FT4均显著升高(P<0.O1);与模型组比较,除生品低剂量组的FT3外,其余各给药组的FT3,FT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O1);rn 结论:知母、盐知母均有滋阴作用,盐炙后作用增强。
  • 摘要:东贵荣教授从医30余年,善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为五脏阴阳不相维系失调所致,治疗上提出以头穴、五腧穴透刺辅以阴阳调衡配穴针刺的总体治疗方针,临床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为针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A)功能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平台.rn 方法: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在离体脑片上研究不同穴位的效应差异,很难系统研究穴位的效应与所属经脉或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的关系.由于针刺是一个传入性效应,在体记录不同穴位刺激对下丘脑室旁核应激反应神经元的激活效应是对针刺传入效应的客观再现.本项研究中,实验者观察了分别针刺不同部位的33个穴位对下丘脑室旁核同步记录的43个参与应激反应神经元的激活效应,遴选了特异性相关穴位,并分析了特异性相关穴位与所属经脉及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的相关性。通过特异性穴位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外周血皮质酮水平的影响验证了该穴位也是调控皮质酮分泌的特异性相关穴位。rn 结果:按针刺后神经元电活动比背景放电增加≥20%为具有激活效应的穴位,本项研究观察的33个穴位中有24个穴位有激活效应,其顺序为:肾俞、期门、肝俞>京门、大椎>日月、章门>耳甲>阳陵泉、腹哀、水沟、命门>太冲、内关、膻中、天枢、风池、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大横、商曲、外关、中脘。肾俞、肝俞、期门、京门、日月、章门、大椎及耳甲为特异性相关穴位;肝、胆经、督脉为特异性相关经脉,膀胱经的同节段效应较明显(主要是背俞穴效应)。rn 结论:针刺调节HPAA功能既有穴位特异性,又有经脉特异性。两者相辅相成。虽然穴位在相同或相邻神经节段,但由于经脉所络属的脏腑不同,穴位各有不同的主治;而虽然位于同一经脉,但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穴位的调节效应亦不同,说明针刺调节HPAA 功能与所属经脉的主治及解剖部位均关系密切。因此在临床针刺调节HPAA功能选穴中,既要考虑穴位所在经脉,又要结合穴位的神经节段支配。需要强调的是针刺对应激反应的调控相关经脉的局部穴位效应更明显。
  • 摘要:目的:以靛红(2,3-吲哚醌)为原料合成可能具有药理活性的全新靛红衍生物.方法:以硝基烯烃和饱和醛为底物,采用包含麦克加成、Henry反应和羟醛缩合在内的串联反应.结果:经1HNMR、13CNMR、HRMS分析确证,得到15个未见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论:该串联反应可行,并能通过特定催化剂对产物中多个连续手性中心进行良好的控制,成功得到15种全新靛红衍生物.
  • 摘要:当两个导体被一个非导体隔开时,两个导体之间便具有电容性质,即充电和放电作用.细胞膜脂质双层构成的绝缘层把含有电解质的细胞内、外液隔开,细胞膜具有显著的电阻和电容特性.细胞膜静息电位的产生就是细胞膜电容器的充电过程;而组织细胞接受体内、外的特殊条件下的刺激时,储存在膜上的电势能进行电容放电现象,即放电过程.放电后细胞再将化学能ATP转化成电势能,储存在膜上,完成了一次膜电容放电和充电过程.人体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中,细胞膜生物电动能与电势能之间的转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每时每刻都存在充电和放电现象.在导体中,电流是电子所带动的,在生物体,电流是由离子所带动.组织细胞膜就是一个充了电的电容器或者是一个小的发电机,随时都可以将生物电势能以电动能形式释放出来.所以,细胞是产生生物电的源泉,没有细胞就不会有生物电的产生.一个细胞通过细胞膜电容放电所放出的生物电能含量是有限的,而人体有大约1800万亿个细胞,把1800万亿细胞膜铺开将是一个巨大的平行板电容器,所放出的生物电能含量将是巨大的,是有明显的生理学意义的.同理,穴区丰富神经组织所支配的细胞群(特别是肌细胞膜)通过针刺刺激产生一连串、持续性刺激所放出的生物电能含量也是可观的,同样具有明显的生理学意义,这些释放出来的生物电能就是针刺得气和经气的物质基础.穴位的定义就是人体周围神经发出分支后和伴随的血管形成的神经血管束进入各种组织的进入点.这一区域被结缔组织筋膜或包膜包裹,并与周围组织结构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体系.针刺穴位得“气”过程就是组织细胞膜电容放电、充电过程,“气”的本质就是细胞膜电容放电所放出的“生物电能”.
  • 摘要:目的:探讨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GLUT3和GLUT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针刺对其的作用.rn 方法:50只220-250g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10只,简称为对照组)和高糖高脂饲料组(40只),喂养4周后,将高糖高脂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2型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针刺组和模型组,干预四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BG)、下丘脑弓状核GLUT3和GLUT4mRNA和蛋白表达.rn 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GLUT3和GLUT4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0.41和0.72,GLUT3和GLUT4蛋白含量(0.1529±0.0173,0.1627±0.0178)亦明显低对照组(0.3316±0.0235,0.3842±0.0256),FBG治疗后(10.7±5.05)与治疗前(9.9±3.94)无明显变化;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GLUT3和GLUT4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0.55和0.93,GLUT3和GLUT4蛋白含量(0.1866±0.0228,0.1954±0.0182)比模型组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FBG治疗后(4.53±0.49)比治疗前(10.0±3.09)明显降低。rn 结论:GLUT3和GLUT4表达降低可能是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下丘脑弓状核胰岛素信号削弱的环节之一,针刺可以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GLUT3和GLUT4基因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针刺降糖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机体内极小部分能够在病理条件下不对称分化成肿瘤的细胞.CSC不但与肿瘤发生直接相关,而且是肿瘤复发、转移、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因素.新近研究表明Hedgehog和Wnt信号通路在CSC分化中起有重要作用.中药半枝莲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抗癌之功,临床用于肿瘤疗效卓著,但其对CSC分化的影响则不清楚,亟需研究。rn 方法:用MTT法研究半枝莲醇提物对分拣自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HT-29的肿瘤干细胞CHT-29CSC)活性的影响。用干细胞球(sphere)形成试验,研究半枝莲醇提物对HT-29CSC细胞球形成的影响。用Real-Time RT-PCR技术研究半枝莲醇提物对HT-29CSC中Hedgehog和Wnt信号通路基因(Glil和(3-catenin)和CSC分化基因(cytokeratin 20,CDX-1和chromograninA)mRNA转录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技术研究半枝莲醇提物对HT-29CSC中Glil,(3-catenin,cytokeratin 20,CDX-1和chromogranin A蛋白翻译的影响。rn 结果:半枝莲醇提物可以显著抑制HT-29CSC活性、干细胞球形成,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半枝莲醇提物还下调Glil,p-catenin,cytokeratin 20,CDX-1和chromogranin A的mRNA和蛋白水平。rn 结论:半枝莲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和Wnt信号通路活性,发挥其抑制肠道肿瘤干细胞分化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威灵仙与地方习用品柱果铁线莲和山木通水煎液的急性毒性,以初步评价其安全性.rn 方法:测定三种药材的水煎液对小鼠最大给药量,连续14d观察记录小鼠体重变化,进食、饮水量变化,生理反应;14d后,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观察组织显微结构变化.rn 结果:小鼠最大给药量为40g·kg-1,是成人临床用量的266.7倍.14d内,小鼠无一只死亡,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小鼠进食、饮水、体重及生理变化无显著差异;小鼠尸检情况及肝肾功亦无显著差异;病理组织检查发现给药组小鼠肝脏有轻微病变,山木通组病变部位最少,最轻微,其次为柱果铁线莲组,威灵仙组较为严重.rn 结论:威灵仙及其地方习用品的急性毒性较低,对肝肾的损伤程度为:山木通<柱果铁线莲<威灵仙;开发山木通和柱果铁线莲,有助于扩大威灵仙的药源。
  • 摘要:目的:观察芪黄饮对2型糖尿病肾病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方法:收集各期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年龄36-81岁;病程4-18年,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肾病Ⅱ期治疗组16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治疗组18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32例,均给以常规治疗(降糖、降压、调脂等),治疗组每日加服芪黄饮汤剂一剂,连续用药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下降(P<0.05)。结论:口服芪黄饮可不同程度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尿蛋白,且对早期的疗效优于晚期。
  • 摘要:麻味是部分中药材及饮片的特性,本文分析了中药材及饮片麻味的研究现况,麻味的研究意义,重点归纳了现有的相关评价方法和技术,提出量化评价中药麻味的思想,对相应可能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前景做了展望.
  •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359例古今四逆汤医案进行研究,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四逆汤方的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方提供一定的参考.rn 方法:①共采集符合医案纳入标准的四逆汤古今医案359例;②对医案信息规范化处理,建立四逆汤医案信息数据库;③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提取医案中辨病、辨证、药物、药量、煎服法等相关数据.rn 结果:359例四逆汤医案中:①涉及疾病81种,频率居前三的为厥证、泄泻、胸痹。②包括主症297种,频率居前三的是腹痛、神昏、四肢冷。③用药212种,其中加药 206 种,频率居前三的加药类别为补气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④四逆汤原方药量众数分别为生附片10g(制附片30g)、干姜10g(炮姜20g)、炙甘草6g(生甘草10g)。⑤男性制附片用量众数为30g,明显高于女性的 15g。⑥西南地区制附片用量众数为60g,明显高于东北的25g、华北的10g、华东的15g、华南的30g、华中的30g、西北的20g。⑦春夏季制附片用量众数为30g,明显高于冬秋季的15g。rn 结论:①古今医家运用四逆汤的主治病证与主症既符合仲景原旨,又不拘泥于原文。②四逆汤方中制附片的用量存在性别、地域、季节的差异。
  • 摘要:石榴作为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资源,在我国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不同部位,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都应用广泛.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鉴定石榴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其物质基础,同时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石榴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对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多个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总结,共归纳出鞣花鞣质与没食了鞣质、鞣花酸及其衍生物、儿茶素与原花青素、花青素与花色素等11种类别的化合物,共计122种成分,同时列举了其分析方法的部分研究实例;对《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和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石榴各药用部位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其质量标准存在着缺乏量化指标、专属性差等不足之处,同时提出在现有石榴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筛选其药效物质基础,采用代谢组学等现代研究方法,建立整体性为特征的石榴质量控制方法,以期为石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及相关疗法对痿症患者的治疗改善效果.rn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3.3)、MEDLINE(Ovid,1946~2013.3)、CBM(1978~2013.3)、CNKI(1979~2013.3)、VIP(1989~2012)、WanFang Data(1977~2013.3),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1999~2013.3)查找有关采用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痿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相关资料追溯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2.4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1291例痿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针灸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9.47,95%CI(1.38,64.9),P<0.00001]均高于对照组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1291例痿症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针灸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9.47,95%CI(1.38,64.9),P<0.00001]均高于对照组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痿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 摘要:文章综述近5年来国内儿科疾病中以耳针作为主要或辅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80101/20120601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有关儿科疾病中耳针治疗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耳针治疗作为一种无副作用、易于执行及被接受的外治法,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国内儿科疾病中广泛运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肩关节周围炎按病理分期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按同一治疗方法的疗效.rn 方法:治疗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理阶段早期选用针刺配合消炎镇痛类药物、粘连期采用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缓解期采用针刺结合中频电疗法的方法治疗,而对照组均选用针刺配合中频电疗法,治疗一个疗程后使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比较疗效.rn 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优效率(即治愈加显效的比率)是70%,对照组的优效率是43.33%,治疗组的优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优于各期采用同一治疗方法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深针刺T3、4、5、6夹脊穴行搓针手法治疗老年人肺癌开胸术后肋间神经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2年8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1例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运用一次性华陀针,规格为0.3*30mm,在其T3、4、5、6患侧夹脊穴进行针刺,针刺角度往脊柱方向,针刺深度为针尖抵到椎体椎弓板为度(大概25mm),针尖抵椎弓板后行搓针手法,使其酸、麻、胀感沿肋骨放射,留针20min.共进行两次针刺,隔天一次.rn 结果:第一次针刺后,肋间隐痛消失,仅存胀感。第二次针刺后,胀感减轻。病人自述曾做多次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药物10ml(2%利多卡因2.5ml、注射用曲安奈德10mg、维生素B12500μg、山莨菪碱5mg加生理盐水至10ml)治疗,均是一两天后,隐痛便再次出现。个人建议观察一段时间。一周后随访,隐痛消失,仅存微胀。患者本人欲再进行观察,不做针刺治疗。rn 结论:深针刺T3、4、5、6夹脊穴行搓针手法治疗老年人肺癌开胸术后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具有起效快、发挥作用时间长,临床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不适感。
  • 摘要:从古至今中医发展始终建立在不断地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试验、整理、总结,从中发现、归纳其内在规律,而后再应用于相应病症过程的基础上.传承,即沿袭创新,有承上启下之意,是指把古已有之思想和现代科学成果加以融合发展,并建立新的科学理论.在继承的同时可以结合科学发展的特点,以固有理论为支架,应用新型技术手段在丰富原有理论的同时,拓宽领域延展层次, 从而对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反复求证,构建新的知识层面。但在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对固有理论的筛选继承和对新知识的正确分析以做到不保守不盲从的发展传承。现今中医传承的方式有传统师承、研究型师承(科学研究、数据整理、临床应用)两大类,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需要这两种传承相结合,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却很难达到。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中医传承应摒弃一脉相承的特点,应适当采取团队合作的传承模式,这样才更有利于其本身传承意义的体现。
  • 摘要:中医学历来重视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反应.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也需要抓住病因病机才能确立治疗的核心。根据病因的来源、形成、发病途径及致病特点的不同,将病因分为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及其他病因七类;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证候、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这些基本病机。近年来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和进展,比如关于戾气致病的研究,近年来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多数中医学者认为,SARS是由春温湿热疫毒所引起,病机以热毒、瘀毒、湿毒为关键,而毒邪贯穿始终。总之,病因病机是临床辨治的核心,只有对疾病病因病机研究透彻,才能准确辨证施治。
  • 摘要:中药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中药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和重视,同时中药的质量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一直以来始终制约着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本文就目前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寻求综合评价中药质量的过程之中,应结合各种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特点与中医药特色,创立出能反映出中医用药特色规律的中药质量系统控制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益母草不同提取物对正常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寻找调经活性部位.rn 方法:从益母草中提取分离3个不同提取物,分别为益母草水部位(W1)、乙酸乙酯部位(Et)和正丁醇部位(Bu);采用未孕大鼠离体子宫模型观察3种提取物对子宫收缩的活动力、张力和频率的影响,用BL-420E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子宫收缩曲线.rn 结果:W1、Bu均使子宫活动力、收缩张力均值和最小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呈一定量效关系;同时3种提取物均可抑制缩宫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使子宫活动力、收缩张力的均值和最大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rn 结论:提取物对未孕大鼠正常子宫具有兴奋作用,而对缩宫素所致痉挛子宫具有舒张作用;提示益母草对子宫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活性物质主要是益母草水部位和正丁醇部位。
  • 摘要: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脏病.传统中医疗法中,针灸已被国际公认为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文参考以往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对冠心病特别是心绞痛的针灸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将33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安慰组15例,其中两组各有1例退出.两组均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用药和有氧运动训练的前提下,治疗组采用治疗针,安慰组采用安慰针选取膻中、乳根(双)、膺窗(双)、天枢(双)、中脘、关元进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4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COPD生存质量、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检查相关指标[FEV1%、FVC%、FEV1/FVC、MVV]等指标的变化。rn 结果:两组间的治疗前后6-MWD、FEV1%、FEV1/FVC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MVV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总分差值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整体症状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安慰组治疗前后整体症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COPD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总分及其中日常生活情况组、抑郁症状组总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安慰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总分和其中各组总分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肺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FVC%、FEV1%、MVV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安慰组治疗前后MVV的数值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6-MWD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6-MW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安慰组治疗前后6-MW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6-MWD与COPD生存质量总分呈负相关;6-MWD与FVC%、FEV1%、MVV呈正相关。rn 结论:针刺疗法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
  • 摘要:中医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核心.中医体质辨识作为最具临床可操作性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认为是绘制证候状态标准曲线的基础之一.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状态标准曲线,将证候调控规律研究确立的状态演变曲线与之拟合综合分析,确证干预方法与影响因素,是实现中医临床疗效动态评价的技术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与针刀整脊对颈源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治疗组A:37例,运用整脊手法对颈枕关节、颈椎关节的调整治疗,配合针刀松解、剥离、切割颈枕部筋膜韧带,一个疗程10天.对照组B:25例,采用血塞通注射液10ml配伍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一个疗程10天.每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均进行疗效评估.rn 结果:治疗组经过1疗程后19例痊愈,占51.35%,18例显效,占48.65%;差者为零,平均检验值X=平均值x±Sx标准误为2.25±0.08,2个疗程后37例痊愈,占100%,平均检验值X为0.84±0.08;对照组经过1个疗程后痊愈为零,显效9例占9.6%,差16例占77.4%,平均检验值X为3.37±0.04,2个疗程后痊愈2例占8%,显效18例占72%,差5例占20%,平均检验值X为2.91±0.09。组间疗效差异性比较,治疗前p>0.05无显著差异性;治疗1疗程组间*p<0.01;治疗2疗程组间**p<0.01。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手法联合针刀对颈源性眩晕疗效分析:疗效高,方法好,是行之有效的最绿色的治疗方法,值得参考借鉴。
  • 摘要:坐骨神经痛是临床一种多发病,目前对此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收效不一.文章对近年来采用水针并悬吊牵引法治疗并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病例进行了分析。指出水针除刺激神经,改善血运,营养神经作用外,还起到长时间留针持续止痛的作用,此法止痛快,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安全、疗效可靠,对身体无副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MSN对大鼠CRF模型肾纤维化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IL-6和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血清中CTGF和IL-6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N的含量.结果:MSN低、中、高各剂量组CTGF、IL-6和FN含量远低于模型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MSN能有效降低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纤维化因子CTGF、IL-6及FN含量,干预CRF模型残余肾组织纤维化,延缓慢性肾衰。
  • 摘要:目的:优选食用土当归中总有机酸的最佳纯化工艺.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酸碱法相结合,以总有机酸质量分数和转移率为考察指标,确定纯化食用土当归总有机酸的工艺条件.结果: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萃取溶剂为石油醚,2倍量体积萃取4次,1.0%KOH碱化3次,加盐酸至PH=1,酸沉后用石油醚萃取3次.此条件下得到的总有机酸质量分数为65.08%,转移率为76.17%.结论:该工艺条件可用于食用土当归总有机酸的纯化。
  • 摘要:目的:在原总量统计矩分析法的基础上阐明并建立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法分析法,并阐明在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rn 方法:运用统计矩原理与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性质建立数学模型,并以补阳还五汤三成分三法的药物动力学、不同溶度参数溶媒获取补阳还五汤水煎样品液的指纹图谱为例验证所创的数学模型.rn 结果:建立了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数学模型,包括四个参数:①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亦两标准正态概率分布曲线下重叠的面积;②总差异DT,亦与两标准正态曲线交点的累积分布概率之差的绝对值相等的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累积概率的对称可信限;③总差异度1-Su,亦总差异可信限对应的正态累积;④总差异把握度1-β(1-α)与⑤总肯定把握度1-β(1-α),亦是在检测水准α作出否定与肯定正确的概率。以此法分析补阳还五汤三成分三种算法的药物动力学的标准相似度介于0.3852-0.9875,其药物动力学行为各异;不同溶度参数溶媒获取补阳还五汤水煎样品液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介于0.6842-0.9992,不同溶媒提取成分的构成比不同。rn 结论:统计矩相似度可用来刻画样本的相似特征,对任一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作出肯定或否定不源于同一整体结论时可用把握度来定量衡量结论正确的概率;该法能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是重要的基础医药理论多因素分析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青藤碱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观测不同剂量青藤碱干预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不同浓度青藤碱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处理72h后HeLa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0.2、0.4mmol/L青藤碱处理HeLa细胞72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呈剂量依赖性特点;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各剂量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结论:青藤碱在体外能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相关。
  • 摘要:目的:建立叠鞘石斛中联苄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石斛酚为对照品,未加显色剂条件下,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叠鞘石斛中联苄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确定最佳吸收波长280nm,石斛酚在浓度4.88~58.56u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39%,RSD=2.97%.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快捷,重现性好,适用于叠鞘石斛中联苄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摘要:目的:探讨MSN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胚肾成纤维细胞(HEK293)ColⅠ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HEK293于37℃,5%CO2孵育箱中复苏传代培养,MTT比色法检测MSN最适浓度,待细胞足够多时制成浓度为1×108/L的HEK293细胞悬液,接种1ml在6孔板中1cm×1cm的打胶盖玻片上,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同步化细胞后分为6组:假手术组、AngⅡ组、AngⅡ组+MSN高剂量组20μg/ml、AngⅡ+MSN中剂量组10μg/ml、AngⅡ+MSN低剂量组5μg/ml、AngⅡ+0.5%CMC-Na组,各分组加入不同药物干预24h后,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将染色后的细胞爬片应用病理图集采集和分析系统软件半定量分析结果,200倍视野下每片随机取6个视野,取其平均光密度值作为Ⅰ型胶原表达.rn 结果:Col-Ⅰ在正常人胚肾成纤维细胞胞浆呈弱阳性含量,在阳性对照组AngⅡ刺激下呈强阳性含量;MSN中高剂量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抑制Col-Ⅰ含量(P<0.05),与溶液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病理图集采集和分析系统软件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ol-Ⅰ含量模型对照组高于正常组(P<0.05);MSN各组含量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rn 结论:在AngⅡ刺激下,HEK293细胞对于Col-Ⅰ的含量增加,而MSN中高剂量通过抑制Col-Ⅰ的含量,从而抑制系膜基质增生,抑制慢性肾衰的纤维化发生和进展。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及其合方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鼠细胞因子及肠粘膜中谷氨酰胺含量的影响.rn 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大鼠CD模型,以白术茯苓汤(1:1)、香连丸及白术茯苓汤(1:1)与香连丸合方灌胃给药,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D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和肠粘膜中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含量.rn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4、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Gl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术茯苓汤组与香连丸组明显降低TNF-α水平(P<0.05);合方组明显增高TNF-α水平(P<0.05);香连丸组与合方组明显降低IL-1β和IL-4水平水平(P<0.05);三个给药组对IL-10均无明显影响(P>0.05);白术茯苓汤组与合方组明显降低Gln水平(P<0.05)。rn 结论:白术茯苓汤与香连丸治疗CD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为综合运用方剂治疗CD提供了有益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水针刀法与筋骨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60例,对照组160例;治疗组采用水针刀法与筋骨针法治疗,3日治疗1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两组均在疗程结束后及随访3个月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rn 结果:疼痛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2.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随访3个月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水针刀法与筋骨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在疼痛及症状等改善方面的临床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微创伤、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腹部手术后患者排气的情况.方法:体针取足三里、合谷等穴,常规针刺,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3天为一疗程;耳穴贴压交感、神门、胃、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脾、腹等穴位,每天按压耳穴3-5次,每次5-10分钟,两耳交替使用,隔日调换一次.结果:82例显效5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3%。结论:针刺配合耳穴贴压可以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排气。
  • 摘要: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意义重大.其存在形态不同,呈现出的药理作用和被人体吸收的程度均有很大差别.为探讨黄芩中Cu、Zn、Fe和Mn元素的溶出特性和存在形态的差异性,采用ICP-OES法和ICP-MS法测定10批不同产地黄芩中上述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原药中Fe含量最高,其次为Mn、Zn、Cu;4种元素在水煎液中的溶出率为Mn>Zn>Cu>Fe.进一步分析次级形态,发现所测的10个样品中,Zn、Cu、Fe在水煎液中以稳定态和非稳定态形式共存,二者含量比值范围为0.1~1.6,Mn主要以非稳定状态形式存在.由此可见Zn、Cu、Fe可与黄芩水煎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道地产区黄芩中Cu的C稳定态/C非稳定态比值为1.6,而非道地产区比值均小于1,该比值可作为区别黄芩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的化学特征.模拟人体胃肠环境条件,测定待测元素的醇溶态和水溶态,Fe的Kow值(C醇溶态/C水溶态)在人工胃肠液pH条件下均大于1,而Mn、Zn、Cu的Kow值均小于1,这些数据提示,在胃肠环境下Fe的吸收利用强于其他三种元素.研究结果为揭示黄芩中元素的存在形态与其道地性及药效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生地及菟丝子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影响.rn 方法:选取接种S180肿瘤7d的荷瘤腹水小鼠,抽取乳白色腹水并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个/L细胞悬液(活细胞比率﹥95%),在小鼠右腋皮下注射0.2ml肿瘤细胞悬液,制成实体瘤动物模型后,有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菟丝子低倍组、高倍组,生地低倍组、高倍组,按0.02ml/g灌胃给予12天后,将小鼠摘除眼球静脉取血1-2ml,称体重,处死,观察肝脏情况.rn 结果:与肿瘤对照组比较,C3(1:5)OD值浓度中,菟丝子低倍剂量P<0.01,菟丝子高倍组及生地A, B与肿瘤对照组比较,P>0.O5,C4(1:10)OD值浓度中,生地高倍剂量P<0.O5菟丝子低倍剂量及菟丝子高倍剂量均P<0.01,但在生地高倍剂量,菟丝子低倍剂量及菟丝子高倍剂量中组间比较,P值>0.O5,无明显差异。rn 结论:生地及菟丝可增强小鼠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以增强体液免疫位为主,可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