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4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04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04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4-09-04

主办单位: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

会议文集:2004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共入选729例申请一次性行PCI患者[包括23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729例患者中最终完成PCI治疗者341例,未接受PCI治疗者388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LMWH组和静脉UFH组,LMWH组361例,静脉UFH组368例。LMWH组采用依诺肝素(enoxaparin),按1 mg/kg的剂量于PCI手术前至少给予2次皮下注射(Q12 h),PCI手术在最后1次皮下注射30min后开始,如果在最后1次皮下注射后的8~12 h期间作PCI时,则需按0.3 mg/kg的剂量给予静脉注射。完成冠脉造影或PCI后,立即拔出鞘管。静脉UFH组的患者于手术前即刻先给予普通肝素25 mg静脉注射,如果造影显示适合PCI时,再追加65 mg。完成PCI后4 h左右拔出鞘管。LMWH组和静脉UFH组中最终行PCI者各为170例和171例。rn 结果:rn ①LMWH组中1例于冠脉造影(CAG)时发生急性血栓形成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及住院期间未见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静脉UFH组中1例于PCI术后第3天发生亚急性血栓。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AMI和再次血管重建)在LMWH组为0.59%,静脉UFH组为0.58%。rn ②LMWH组均于术后即刻拔出鞘管,穿刺局部发生血肿3例;静脉UFH组于术后4 h左右拔出鞘管,穿刺局部发生血肿13例,前者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③随访1个月LMWH组和静脉UFH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和0.58%。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拟行PCI患者,术前给予至少2次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后行PCI是安全和有效的,术后可即刻拔出鞘管,对于住院期间连续使用依诺肝素皮下注射2次以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直接行PCI,术前和术后不需要给予静脉UFH。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再灌注Blush分级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影响。rn 方法:将183例直接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根据Blush分级分2组:Blush<2级组(n=31)和Blush≥2级组(n=152),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n 结果:Blush<2级组的ST段抬高下降≥50%者(48.4%vs89.5%,P<0.01)显著少于Blush≥2级组,远端栓塞发生率显著升高(35.5%vs 0,P<0.01),CPK(u/L.)显著增加(3127±983 vs 2293±857,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0.41±0.07 vs 0.55±0.10,P<0.01)。随访期Blush<2级组的死亡(22.6%vs 4.6%,P<0.01)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29.0%vs 11.8%,P<0.05)显著高于Blush≥2级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缺血性靶血管血运重建方面无显著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3级患者的预后与Blush分级密切相关。进行Blush分级对预后和治疗均有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状况和不同糖代谢状况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临床特征。rn 方法:对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7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合并糖尿病19例)连续性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同期入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及非冠心病者36例作为对照组。对非糖尿病者行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所有入选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定量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与非冠心病患者(48.6%vs20.0%vs 19.4%,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IGT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低于糖尿病患者(分别为31.0±23.4 vs51.9±35.6,P=0.041),但与葡萄糖耐量正常(NTG)者无差别(31.0±23.4 vs 37.2±20.3,P=0.541);Logistic回归表明炎症、体重指数、收缩压、IGT与糖尿病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重要危险因素。rn 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葡萄糖耐量减低的比例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炎症因素,体重指数,收缩压外,IGT与糖尿病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卡维地洛和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晚期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的保护作用。rn 方法:选用大白兔48只,随机分成以下6组:假手术组,对照组,通心络组,卡维地洛组,缬沙坦组和抵克力得+阿司匹林组。每组8只。各组灌药3天后行冠状动脉结扎2 h,松解再灌注2 h。测定梗死(MI)前、后和再灌注后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及再灌注后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梗死面积和心肌灶性出血的变化。rn 结果:rn ①AMI前。各组NO仅在通心络组有显著升高(P均<0.01),ET则无显著差异(P均>0.05);AMI后和再灌注后2h,各组NO均显著降低(P<0.05~0.01),ET均显著升高(P<0.05~0.01);但与对照组相比,NO仅在通心络组显著为高(P均<0.01),且均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P<0.05~0.01),而ET在通心络和缬沙坦组均显著为低(P<0.05~0.01),但与其他治疗组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rn ②CEC计数在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通心络组显著降低(P<0.05),并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rn ③MI面积在对照组为24.9%,各治疗组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rn ④心肌灶性出血对照组为62.5%,而通心络和缬沙坦组则显著降至12.5%和25%(P<0.05~0.01)。rn ⑤AMI再灌注后2 h血NO和ET水平分别与MI面积呈显著负和正相关(NO:r=-0.884,P<0.01;ET:r=0.946,P<0.01)。rn 结论:rn ①兔AMI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明显受损,伴MI面积增大和心肌灶性出血增加。rn ②通心络和缬沙坦一样对AMI晚期再灌注时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及完整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通心络可能更优,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内直接注射和经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的疗效。rn 方法:以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分离及扩增;结扎冠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直接注射空白对照组、成肌细胞直接注射组、冠脉内注射空白对照组及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共4组,每组8只;冠脉结扎前、后及4周时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4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rn 结果:rn ①成肌细胞直接注射组术后4周收缩功能指标比直接注射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0.01),亦比冠脉结扎后显著上升(P<0.05~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比直接注射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rn ②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术后4周心排血量比冠脉内注射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且比冠脉结扎后显著升高(P<0.01),术后4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比冠脉内注射空白对照组上升21.1%~31.4%(P>0.05)。rn ③成肌细胞直接注射组和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间相比,各观察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心肌内和经冠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均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两种不同途径的移植效果无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观察高静水压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源性-氧化氮合酶抑制物-不对称二甲精氨(ADMA)的影响及卡托普利的保护作用。rn 方法:采用改良的Jaffe法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生长良好的3~ 6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分为大气压组:加等量DMEM培养基;高压组(180 mmHg):高压+卡托普利Ⅰ组、高压+卡托普利Ⅱ组。测定上清液中ADMA、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浓度,并测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rn 结果:高压组ADMA、内皮素的量、细胞内钙Ca(2+)浓度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加,而一氧化氮的量减少。卡托普利干预后,上清液中ADMA、内皮素的浓度减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降低,一氧化氮的量增加,而左旋精氨酸水平无明显变化。rn 结论:高静水压通过增加ADMA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卡托普利则能通过减少ADMA减轻高压导致的内皮细胞代谢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所得的数据是否可用于左心室功能的评价。rn 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重建图像来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rn 结果:依据Bland-Altman法,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差值的平均数分别是-4.4 ml,0.8 ml和-0.018,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范围分别是-28.0~19.2 ml,-12.8~14.4 ml和-0.094~0.058。rn 结论: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方面的一致性可以被临床接受,提示多层螺旋CT在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可用于评价左心室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显像对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rn 方法:追踪了1371例曾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成功随访了1047例,其中533例经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静息组),514例经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负荷组)。随访时间l~5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3.25±14.95)个月,出现心脏事件终止随访,未发生心脏事件者随访皆大于18个月。rn 结果:在1047例患者随访中发生的心脏事件128例,总发生率12.2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冠心病家族史和糖尿病是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心肌灌注显像阳性者480例,有118例发生心脏事件(118/480,24.58%);心肌灌注显像阴性者567例,有10例发生心脏事件(10/567,1.7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随访期间累积未发生心脏事件率,显像异常者预后较差。单因素时序检验(Log-Rank)显示,心肌灌注显像阳性与阴性对心脏事件的预测差异有显著性(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0.50者850例,发生心脏事件63例(63/850,7.41%);左心室射血分数<0.50者197例,发生心脏事件65例(65/197,32.99%),射血分数异常者易发生心脏事件(γ2=97.547,P<0.001)。rn 结论: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异常可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冠心病家族史和糖尿病是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99m)Tc标记的针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us antigene,PCNA)mRNA的寡核苷酸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中的摄取动力学,探讨反义探针是否具有应用于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无创伤性诊断的基础。rn 方法:以NHS-MAC_3为螯合剂,用(99m)Tc针对PCNA的反义寡核苷酸进行标记(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N);以sephadex G-25柱层析检测标记率;以Sep-Pak C_(18)小柱观察放射化学纯度、标记物体外稳定性和标记的ASON与互补链的结合能力;研究标记的正义寡核苷酸(senseoligonucleotide,SON)、ASON在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摄取动力学。rn 结果:NHS-MAG_3-ASON的标记率为(60.10±3.01)%(n=5),比放射性活度为1960 kBq/μg,经纯化后放射化学纯度可达95%以上;标记物在体外能稳定存在,且仍保持与互补链的结合能力;对数生长期细胞对ASON的摄取明显高于SON[峰值分别为(15.2±0.58)%和(5.6±0.42)%,P<0.05],对数生长期细胞对ASON的摄取比平台期细胞高(P<0.05);240 min时ASON在对数生长期细胞内较SON明显滞留(P<0.05);对数生长细胞对ASON的清除较平台期细胞明显缓慢(P<0.05)。rn 结论:99mTc标记针对PCNA的ASON能被增殖旺盛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选择性摄取,具有进一步应用于粥样硬化斑块的整体动物模型显像的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粘液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总结1978~2003年本院病理检查确诊404例心脏粘液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以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粘液瘤诊断的准确性、可靠性。rn 结果: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部位、活动以及血流梗阻情况。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粘液瘤诊断的敏感性99.3%,与病理结果对比诊断符合率92.3%。rn 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描述心脏粘液瘤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心脏粘液瘤简便、快捷、准确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全主动脉置换术后护理特点。rn 方法:共手术5例,其中2例为Bentall术后二次手术,3例为一期全主动脉置换术。rn 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rn 结论:全主动脉置换术后维持循环稳定,加强肺部和胃肠道护理,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是护理要点。
  •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心包片对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主动脉右冠瓣脱垂的患者进行主动脉瓣成形的方法。rn 方法:1996年4月~2004年5月6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7~39岁,平均19岁。干下型室缺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干下型室缺、主动脉窦瘤突入右心室流出道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其中2例窦瘤破裂;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术中应用心包片对脱垂的主动脉右冠瓣进行成形。rn 结果:6例患者早期超声结果,2例无反流,4例微少量反流。6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随诊2个月~8年均正常生活、工作。rn 结论:该方法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待观察。
  • 摘要:目的:研究体肺分流术在婴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指征,手术方法及临床结果。rn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1月至2004年5月42例婴儿体肺分流术的临床病例。rn 结果:单纯体肺分流术后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7.2±13.6)%上升到(86.2±4.5)%(P<0.01)。42例中死亡4例,死亡率9.5%。rn 结论:体肺分流术对于暂时不具备进行根治术条件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可起到挽救生命,减轻发绀,促进肺动脉发育的目的。体肺分流术方式的选择应当以分流管道不成角,肺动脉不扭曲,促进肺动脉发育以及根治术时易于修复肺动脉的原则来进行吻合部位的选择。
  • 摘要:目的:以(125)碘标记pcDNA3.1/iNOS质粒作为示踪剂,量化评估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吸附质粒的效能。rn 方法:采用lodoGen法(125)碘标记pcDNA3.1/iNOS质粒,纯化回收标记产物,以定量加样方式加载于明胶蛋白涂层支架的表面;设计并建立体外模拟冠状动脉持续血流系统,对Ⅰ型对Ⅰ型[200μg、300μg(厚度)组]、Ⅱ型[200μg、400μg、600μg(厚度)组]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在模拟持续血流冲刷48h的环境中吸附125碘标记质粒的效能进行测定。rn 结果: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吸附125碘标记质粒的效能与涂层厚度和上样剂量有关,模拟血流冲刷90 min后支架洗脱曲线达平台,48 h后残余吸附百分率在0.3%~4.2%。rn 结论: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吸附125碘标记pcDNA3.1/iNOS质粒的效能与涂层厚度和上样剂量有关,涂层厚度对于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吸附质粒的效能影响性更大。
  • 摘要: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常发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困难。本研究目的是观察疤痕下方一下腔静脉开口和(或)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的疗效。rn 方法:对11例患者12种房性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在双电位区域仔细寻找碎裂电位和A波最早处为消融开始的靶点,并向自身解剖形成的传导障碍区延伸。rn 结果:11种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成功率为11/12(91.7%),8例成功靶点位于右心房外侧壁疤痕下方,3例为典型心房扑动的峡部,平均放电次数为(5±4)次,1例患者消融失败。随访(17±6)个月,10例患者无心动过速发作。rn 结论:疤痕-下腔静脉之间和(或)三尖瓣峡部消融可以有效地消除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再次手术的原因。rn 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3年9月共6例PAVSD术后患者在本院接受了再次手术。对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并对该组患者进行随访。rn 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术后5例恢复顺利,1例脑栓塞,好转后出院。随访6例中有2例接受了3次手术,其中1例因成形环撕脱而二尖瓣置换,另1例因股动脉血栓接受了取栓。rn 结论:二尖瓣中、大量反流,房间隔残余分流,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是PAVSD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术中创建一种可以在术后“微创”拔管实验性的双心室辅助循环。rn 方法:6只成年犬用于本实验。先将两个特制的可拆卸的由人工血管和牛心包管连接构成的“组件”分别与右心房和主肺动脉吻合,人工血管端及连接管道的连线经两侧肋问和左肋弓下小切口引到体外。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右心房,用4/0滑线加垫片在房间隔上缝一个荷包,缝合时在头侧留两个线套(打结用),并穿上从颈外静脉送人的两个牵引线套,在房间隔荷包缝线中心做一个小切口。将BioMedicus 17F插管,从体外经穿过胸壁的人工血管―牛心包管组件(“组件”)送到右心房,再经房间隔上的小切口送入左心房。接着,再经皮切口向左股动脉插管,从而先建立起左心辅助循环。将16F的Sarns直头动脉插管,从体外经穿过胸壁的“组件”送到主肺动脉,两“组件”上预置的打结牵引线也经另一肋间小切口引到体外拉紧。再经皮切口将BioMedicus17F插管送入左股静脉,从而完成双心室辅助循环,停机后实施不开胸“微创”拔管。其关键步骤是使用扩张管和打结器经小切口将预置在“组件”上的滑线打紧,使右心房和主肺动脉上的牛心包管闭合,然后撤出“组件”上的牵引线、连接线和人工血管;再用两个扩张管将经颈外静脉预置的套有牵引线的荷包线套打结,闭合房间隔插管处的小切口。rn 结果:经此方法建立起的左、右心室辅助的最大平均流量分别是(71.O±12.5)ml/(min·kg)和(66.4±17.4)ml/(min·kg)。开胸检查:6只犬的右心房吻合口及牛心包管残端均无出血。尸检:6只犬房间隔荷包线缝合处的结均已打紧,插管处已完全闭合。rn 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这种可以在术后“微创”拔管的新的双心室辅助模型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将来可为心外科医师在选择辅助循环时解除后顾之忧。
  • 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rn 方法:rn 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诱导分化。rn ②细胞移植术:采取结扎前降支的办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未经过及经过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心肌梗死区,通过监测左心室内部压力最大上升速度(dp/dt)来了解移植前后心功能变化。rn 结果:细胞移植后实验动物左心室dp/dt较移植前明显提高,细胞移植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肌源性细胞均能改善实验动物的心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病死率的机制。 方法:41只雌性Sprague-Dawley(sD)AMI大鼠随机分为:AMI对照组(n=11)、安体舒通组[n=10,20mg/(kg·d)]、氯沙坦组[n=11,10mg/(kg·d)]及其联合用药组[n=9,安体舒通20mg/(kg·d)+氯沙坦10mg/(kg·d)];另设假手术组(n=8)。术后4周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病理分析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的测定。rn 结果:AMI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容积和重量均显著增加(P<0.01~0.001);左心室球形指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及其校正值(±dp/dt/LVSP)均显著降低(P<0.01~0.001);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均<0.05)。安体舒通组与AMI对照组相比,以上各指标多数无显著差异(P>0.05),仅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减少(P均<0.05)。氯沙坦组及其联合用药组与AMI组相比,LVEDP显著降低[(8.05±3.87)mmHg和(8.22±2.96)mmHg对(16.18±6.34)mmHg,P均<0.05];左心室实际重量也显著降低[(647.45±54.29)mg和(575.44±31.64)mg对(780.09±102.05)mg,P<0.05~0.01];左心室容积仅联合用药组有显著降低[(0.53±0.09)ml对(0.72±.14)ml,P<0.05];而两组的+dp/dt/LVSP显著增加(47.91±8.76和47.56±6.89对35.91±7.03,P均<0.01);仅联合用药组的-dp/dt/LVSP显著增加(加40.22±4.63对30.27±4.36,P<0.01)。但两组的球形指数无明显改变(P均>0.05)。安体舒通组、氯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3组之间只有联合用药组的-dp/dt/LVSP(40.22±4.63)比安体舒通组(28.30±8.88)有显著升高(P<0.05)。安体舒通、氯沙坦和联合用药3组与AMI组相比,左心室非梗死区Ⅰ型胶原含量均显著减少[(2.91±1.14)%、(3.55±2.22)%和(3.49±1.59)%对(6.13±4.89)%,P均<0.05]和Ⅲ型胶原含量也显著减少[(1.77±0.57)%、(1.91±0.81)%和(1.42±0.57)%对(4.85±2.43)%,P均<0.05];且3组之间对胶原沉积的防治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rn 结论:单纯应用安体舒通能有效抑制AMI后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增生,提示安体舒通可能有改善左心室重构的潜在作用。氯沙坦与安体舒通两药合用可更有效防治AMI后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其降低AMI后病死率和防治左心室重构的原因之一与减轻胶原沉积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硫氧还蛋白(TRX)基因转染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及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所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rn 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TRX真核表达质粒转入内皮细胞ECV-304中,建立hTRX细胞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证实外源性hTRXmRNA的表达。观察hTRX细胞株能否对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所引起的细胞损害,测定活性氧水平、内皮素、一氧化氮活性。提取总RNA,运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对hTRX细胞中eNOS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rn 结果:脂质体转染法建立的hTRX细胞系有外源性hTRXmRNA的过表达。hTRX细胞株能明显对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所引起的损害,与转染PVP22细胞相比,观察3、4、5 h时间点活性氧产生减少,内皮素水平下降(P<0.01),一氧化氮活性升高(P<0.01)。应用RT-PCR证实hTRX细胞eNOSmRNA的表达增加。rn 结论:hTRX基因转染可在内皮细胞中过表达并使内皮细胞具有对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所致的细胞损伤作用。
  • 摘要:目的:选用不同的氧化剂三氯化铊(TlCl3)、IodoGen进行比较,改进放射性核素(125)碘标记pcDNA3.1/iNOS质粒的方法。rn 方法:参照文献改进TlCl3 法和lodoGen法(125)碘标记反应,纯化回收(125)碘标记产物后进行分子生物学酶切和多聚酶链反应,初步鉴定(125)碘标记反应对质粒生物活性的影响。rn 结果:以TlCl3 或IodoGen作为氧化剂均可以有效地进行质粒的(125)碘标记反应,IodoGen法标记质粒的效率以及标记后质粒的生物活性保留程度均要明显优于TlCl3法。rn 结论:(125)碘标记后的pcDNA3.1/iNOS质粒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示踪剂用于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
  • 摘要: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伴随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体外循环导致的炎性介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本研究将着重对比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术后肺功能和相应的炎性介质改变。rn 方法:66例患者随机、前瞻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完毕、术后4 h及手术开始后24 h测定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改变;于术前、术后24 h测定动态顺应性、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rn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相同,动态顺应性非体外循环组手术前后无改变,体外循环组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两组PaO2/FiO2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组间无差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两组4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白细胞介素-8在手术结束时均升高(组间无差异)。rn 结论:对术前没有肺部疾患、肺功能正常的患者,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手术均会导致相同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及炎性介质反应,外科手术后的肺氧合功能的恶化,可能更多的与麻醉和外科手术创伤相关,而与是否有体外循环的关系不大。
  •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小儿心脏中心医院感染发生率,明确主要细菌谱,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小儿心脏中心2001年1月~2004年7月504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n 结果:在调查的5 042例患儿中,有158例发生医院感染,总感染发生率为3.1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在分离出的337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31%,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24.33%,真菌占13.35%。rn 结论:本中心术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呈多重耐药趋势,真菌感染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临床应加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以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摘要:目的:总结患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左心室功能训练术后,二期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术后护理经验。rn 方法:选择从2003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5例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在全麻下行左心室功能训练术后再在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进行心功能的维护、呼吸道的护理及预防感染等。rn 结果:5例患儿手术全部成功,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1例在脱机后第2日再次插管,第22日痰培养出现阳性和肺部感染,目前仍在治疗恢复中,其余4例患儿已康复出院。rn 结论:对经历了两期手术的患儿采取针对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可明显提高监护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报告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呼吸道的监护经验。rn 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6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ICU术后监护重点是防治反应性肺动脉高压和再灌注肺损伤引起的肺水肿。rn 结果:15例存活,1例死亡。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100.9±23.9)mmHg降至术后的(39.4±14.6)mmHg、动脉氧分压由(58.6±10.5)mmHg升至(92.2±7.1)mmHg、动脉氧饱和度由0.89±0.06升至0.98±0.0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ICU的呼吸道监护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