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三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
第三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

第三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6-11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植物学协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东北地区在地域概念上由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组成,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从植被区域看,东北地区兼跨全国8个植物被区域中的4个区域,即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及暖温带阔叶林区域.全区的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园区建设中对药用植物区的规划设计。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巩乃斯山区自然概况,以及巩乃斯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状况和面临问题,然后探讨了开发和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途径,最后评估了建立巩乃斯山区药用植物种植基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 摘要: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唇形属植物,以根入药,为我国著名中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广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陕西全省均有分布,其中耀州为黄芩传统地道产区,早在唐代就闻名于世,号称“耀芩”。本研究通过对耀州黄芩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探讨,为生产优质高产、质量可控的高品质黄芩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岗梅(Ilex asprella),冬青科冬青属落叶灌木,生于低山、丘陵坡地疏林下或平地.岗梅根细长,黄白色,入药,味苦、甘,性寒,是华南地区常用的道地药材,有清热解毒、生津活血等功效。据查证,有关岗梅的栽培技术至今未见报道.人们仅仅依靠挖掘野生植株来供药用,还未正式通过人工栽培繁殖技术来提高该植物资源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资源匮乏以及岗梅天然更新的周期之长严重困扰着人们对该植物的充分利用.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基质和不同径粗插穗用生长激素处理来研究岗梅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插穗的根数、根长、生根率、新梢萌条数、新梢萌发率、新梢长等各项指标,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岗梅生产实际的繁殖方法。
  • 摘要:延胡索生产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延胡索从种子、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加工、质检、包装、贮运、材料归档等过程各个环节.本规程适用于陕西城固延胡索GAP基地.本文主要对延胡索生产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 摘要:白芷为伞形科(Umbeliferae)当归属(Angelica)植物。白芷以根人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版后各版均有收载.自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白芷中的香豆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微生物、降压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又被用于治疗白癜风、牛皮癣等皮肤病,还被应用于香身、健齿等方面.本文从民族植物学范畴探讨其实用意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芷提供资料。
  • 摘要:桃(Prunus persica)属蔷薇科桃亚属,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温带果树之一.桃的主产区分布在北纬和南纬30°~45°的范围之内,本文介绍了桃的起源及种类,研究了桃在中国民族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桃的民族文化价值。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槐的形态的特征与分布,中国槐的名称和化学成分,然后介绍了一些有关槐的传说和历史文化,最后探讨了中国槐的开发利用价值。
  • 摘要:植物与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紧密关联。各类植物自为人类栽培以来,不但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富足,同时,一些植物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植物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之中,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现象.桃、李、梅、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桃、李、梅、杏,是蔷薇科中栽培最久、应用最广、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名葩嘉果.本文从栽培历史、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桃、李、梅、杏的民族植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它们及其相关产品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传统文化方面的借鉴。
  • 摘要: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是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多年生常绿灌木,其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散淤的功能。主要用于热病心烦、目赤、黄疸、热淋尿涩、吐血、外治扭伤肿痛.从栀子果实中可提取的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蓝色素,是较好的天然着色剂.日本每年消耗的栀子黄色素达320 t,而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目前,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资源逐年减少,药材市场上出售的多为栽培栀子。自汉代栽培栀子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品种选育的不断进行加之野生资源的减少,栀子遗传多样性受到极大影响,造成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此外,栀子为多年生植物,长期生长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不少遗传分化.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栀子8个居群92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为这一药用植物的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遗传资源。
  • 摘要:作为传统特色植物资源,中国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遗迹中,已有野生茶树的发现,并且可探知先民已将其作为药物食用,如此说来,茶叶的历史也在五六千年以上了。“荼”是茶叶最早的代名,随着茶树品种的增加和饮茶之道的广泛传播,茶的名称也渐渐增多,大抵由于产地、方言、习惯的不同,见诸文字的名称就有十几种之多.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对种种名称加以考察分辨,去其含义不明者,择其通称,归纳为五种:一日茶,二日槚(jia),三日蔎(she),四曰茗,五曰荈(chuan).唐代以后,全国普遍饮茶,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茶”就成了更为普遍的通称.茶叶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花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传统制茶工艺演进作简单介绍。
  • 摘要:香料的起源于帕米尔高原的游牧民族,从那里传人印度后,再由印度分别传到中国和埃及;再后传到希腊和罗马.它和宗教发祥关系很深,是一种宗教用品,并且也是贵族阶层所喜爱的嗜好品和奢侈品.直到近代才逐渐用于给人类生活带来优美情趣的目的,而且用于这种目的的比重,还在不断地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各国的香料技术,以及香料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
  • 摘要:苏州位于北纬30°47'~32°02',东经119°55'~121°20',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依太湖,北枕长江,地处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1 100 mm左右。全区现辖六个县市(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及苏州市区。全市总面积8 488 km2,其中平原4 654 km2,水面3 609 km2,丘陵 225 km。区内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部分有毒植物是潜在的医药与农药资源。本文结合苏州市有关科技项目(ZN0403),对本地区的有毒植物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共发现了分布于24个科中近百种有毒植物。
  • 摘要:桔梗(Radix Platycodonis)为桔梗科(Campanulaceae)植物桔梗的干燥根,别名铃挡花、梗草、土人参、包袱花等。rn 桔梗性微温,味甘、苦、辛。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功效,用于痰多咳嗽、咽喉肿痛、咳痰不爽、咳吐脓血、支气管炎、肺脓疡等症。主要成分为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D2、远志皂苷D、远志皂苷D2、桔梗皂苷昔A、桔梗皂苷C及少量桔梗酸A,B,C及糖等;具有祛痰、抗溃疡、镇咳、降血压、扩张血管、抗炎、抗胆碱等药理作用。经过多年的种植,陕南已经成为除内蒙古赤峰、山东淄博、安徽太和三大桔梗产地之外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主要对陕西省桔梗资源分布及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
  • 摘要:卵巢是女性性腺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具有排卵和合成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卵巢衰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卵巢早衰(40岁前发生绝经)和围绝经期综合征(40~65岁).特别是后者,即卵巢衰老引起的体内雌、孕激素不足,不仅给女性造成10年左右的围绝经期各种不适症状,而且对女性后半生的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早老性痴呆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直接影响.rn 对于植物活性物质的作用,人们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雌激素类似结构化合物上,大豆异黄酮曾被研究人员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植物雌激素,但一些临床研究则报告其效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田,而德国学者对大剂量长期使用的研究,认为大豆异黄酮存在引起细胞恶变的可能。rn 本文主要研究了药物对衰老卵巢的功能提高的作用。宁心红杞胶囊(曾用名立春胶囊)是由拘祀子、红花等五味植物药制成,经十余年的研究及临床使用,证明其所具有的卵巢活性作用和对克服围绝经期各种症状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 摘要: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受到失眠困扰,我国亦有10%的人存在睡眠障碍。失眠会影响健康,关系着智慧与容颜.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安眠药可称为“理想安眠药”(即无副作用的安眠药).因此开发一种无副作用温和的镇静剂,具有很好的改善睡眠效果的安眠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绿色产品热”的兴起,来自植物的天然安眠药物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走俏.缬草是一种温和的镇静剂,具有很好的改善睡眠的效果,在19世纪治疗女性神经疾病甚为流行,有些人称缬草为“神赐的镇定安眠药”.其功能还包括安全地缓解紧张、焦虑、过度兴奋以及被用作降低血压、抗痉挛和神经松弛剂.缬草(Valeriana of ficinalis L.)为败酱科植物缬草的根及根茎,性平味辛,具有镇静安神、解痉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精神疾病,在我国入药历史久远.近年来缬草制剂在欧洲多国药典中被收载.本文主要研究了广西产缬草的镇静催眠作用。
  • 摘要: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Zinn)为菊科植物.红花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我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种植,以新疆、甘肃、四川、河南较多.红花的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常用中药,种子也可入药,有活血解毒之功用.红花种子为瘦果.目前大多省区除以花作药用及提取色素外,对红花籽的利用还不多.四川红花较著名,早在清朝就有记载:据四川简阳《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卅(简阳)产红花最盛,远商云集,甲于河南、川北等处……卅花染采,鲜艳异常.”四川省土产系统是经营红花籽业务较早的单位.为了降低栽培红花的生产成本,开展红花综合利用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四川红花种子与油的化学和药理进行了研究.
  • 摘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早在1984年创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其核心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即可理解为:绿化—转化—产业化.那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已历时五年,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规律、资源基础和特色产业也逐步有所了解和掌握.以科技为支撑,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沙产业、草产业,要求科技项目的实验示范和推广能实现有重点的支持.另一方面,“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之后,当地农牧民转产、就业等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把沙产业、草产业当作“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后续主导产业,要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把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rn 从目前看,本研究认为只有采取沙漠治理与建立肉从蓉栽培基地相结合,才能解决这一紧张状态,即种植梭梭等沙生植物,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同时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栽培技术方法种植肉从蓉,合理而科学地进行采挖,这样既提高了生态效益也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是实现富民、治沙、环保三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 摘要:人类很早对植物可以染色就有了认识并已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近代随着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工合成染料以其丰富的色泽和稳定的的染色牢度得到广泛的使用;然而合成染料在生产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地球石油资源的消耗、合成染料的原料问题,以及一些合成染料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等已暴露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世界绿色环保浪潮的影响下,天然植物染色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染料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染料与染料植物及染料植物资源的概念,然后介绍了植物染料的分类,了解了植物染料的起源、历史和现状,最后探讨了植物染料的开发和应用,并对染料植物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由于民族性(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地域性(民族居住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植物区系、自然资源等)和传统性(民族的历史、人文条件等)的不同,世界不同地区都积累了极其丰富又各有异同的医药应用经验,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医药体系.了解世界传统医药体系及草药的应用,对于启发思路和开发我国的医药资源,掌握国际医药市场需求,拓宽我国中草药的应用和出口贸易都有积极的意义.依据不同地区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的特点,我们对世界传统医药体系进行了区划.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传统医药体系与草药的应用。
  • 摘要:民族植物学曾一度被视为仅仅是罗列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民间对植物的利用方式和途径的一门纯描述性学科.在许多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研究者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调查和了解特定民族或部落(或人群)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等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偏重于定性的记载和描述.因而在早期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然而随着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许多定量研究和定量方法也不断出现在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方法的渗入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植物学定量方法的发展。民族植物学曾因缺乏定量研究方法而受误解的现象已永远成为历史。本文将对近年来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的定量计算公式和方法进行介绍,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民族生物学是研究人类与所处环境之间全面关系的一门科学,民族生物学已经出现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民族生物学在农村发展和自然保护项目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使得该学科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民族生物学与人类福利事业密切相关的几个应用领域也在许多国际论坛上进行过讨论.民族生物学解决人类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文化对环境的认知方式,人类对所处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以及当地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实践等都是民族生物学研究的最基本内容.那些已经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目前也在当地部落和森林民族(他们保存了有数世纪之久的传统文化)的帮助下,致力于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
  •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6个民族中,约占人口4%的55个少数民族,居住分布在全国65%的疆土上.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赋予各民族药物体系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在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药中,中药和民族药组成其重要的两大类别.中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3 000年的秦汉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在3 000多年前,《诗经》中也记载了大量植物名称、分布、分类、文化和植物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著名的典籍还有《本草纲目》、《植物名图实考》等.除了这些著名的古代典籍外,还有许多其他有关植物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论著,都有大量中药知识的记载.我国的民族药除藏药、蒙药、维吾尔族传统药和傣药外,还有壮、苗、瑶、朝等传统药.我国各民族药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藏、蒙、维、傣等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雄厚的群众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我国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受到政府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今日传统药与抗生素、化学合成药在中国同等重要,广泛应用于医疗临床上,并实行了中西医药相结合.尽管现代医疗已在我国得到充分普及和发展,传统医药仍在众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形成了与现代医药互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
  • 摘要:额济纳荒漠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在行政区划上隶属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位于东经97°10'23"~103°7'15"和北纬39°52'20"~42°4'20"之间,总面积为102 461.30 km2(图1).额济纳荒漠地区由额济纳绿洲、沙漠、戈壁、低山残丘组成.黑河人额济纳旗境内后称额济纳河,在旗境内流程超过250 km.额济纳荒漠具有植被稀疏,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气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多风沙的气候特点[1].额济纳荒漠位于阿拉善荒漠的最西端,为亚非荒漠区亚洲中部亚区的组成部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地带划分,额济纳旗所处的地域为暖温型荒漠带的典型荒漠亚带[2].额济纳的低山残丘因长期受到剥蚀,山体呈残丘状,或为碎岩屑状,部分已准平原化,没有显著的垂直变化,以红沙、泡泡刺、合头草为主的典型荒漠群落所占据.山前地带最明显的植被类型是干河床植被.额济纳河两岸主要植被类型为盐生灌丛、盐生草甸、盐生沼泽和河岸疏林.额济纳河两岸面积最大的植被是柽柳盐生灌丛.荒漠河岸林是最具有景观作用的植被类型.胡杨林广泛分布于东、西河两岸.在古河道上沿着径流线分布,呈明显“走廊”式.在现代河岸上多呈条状或斑片状沿河分布.沙枣林只见于西河中下游.人工植被包括造林带、农田、居民点绿化等.rn 药用民族植物学〔Medical Ethnobotany)是研究传统医药体系或民间医药实践中植物药的一门科学,它涉及植物药的种类鉴定、传统分类、编目,以及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药理学研究等。而狭义的药用民族植物学或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药用民族植物学,主要研究人类利用植物防病治病的传统知识或原住民知识和经验,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的特点、与其他民族或部落在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的异同,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潜力分析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管理和持续利用等。本研究主要涉及额济纳荒漠地区蒙古族民间植物药的种类鉴定、编目、特点分析以及与已成系统的蒙药和中药的异同。
  • 摘要:药用民族植物学源出于民间传统医药知识,在被现代科学冷落和漠视了百年之后,近年来又在世界各地逐渐兴起,重新唤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民族兽药学(Ethnoveterinary)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认识与利用植物防治动物疫病及其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民族兽药学作为药用民族植物学领域的一个方面,其研究的内容涉及民族兽药文化、兽药植物、药效成分、用药方法、药源保护等.
  • 摘要: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所研究内容是人类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物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民间有关认识、利用和保护植物的传统知识及其现代价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利用植物方面知识的积累非常丰富而宝贵,许多优秀传统仍然保持至今,是民族植物学最为丰富的源泉,因此正如著名民族植物学家福特教授所说的“民族植物学的根应该在中国”.近年来民族植物学在世界各地的纷纷兴起,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湘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高度集中的地区,其中不乏药用植物.发展民族植物学,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前景广阔.
  • 摘要:龙胆科(Gentianaceae)全世界约有80属、700种或87属、1 65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产北温带.我固有22属,约430种,主产于两南高山地区.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除汉族外,还聚居着藏、蒙、回、维、壮、彝等超过2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经过长期实践,就地取材,形成了自身的用药经验和特色.龙胆科除了传统中药龙胆和秦艽外,其他供药用的100余种几乎全为民族民间药物,尤其是它们在藏医、蒙医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最近30年来,我国一些科研院所的药学工作者对龙胆科的民族民间药物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研究。但是,龙胆科药用种类繁多,其药用种类的分布区又是众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由于医药理论不同,用药习惯也不同,文化相对滞后,造成药用品种存在着混乱现象,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很有必要从药用民族植物学角度对龙胆科的中药、民族民间药物资源与药用状况进行调查和整理,为进一步深入地开发利用该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野菜是佳味良药,“医食同源”、“药食同用”是医学的重要贡献和成就之一.自古以来,野菜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不可缺少的食物.我国营养学工作者提倡食用野生植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它们的保健作用[1].野生蔬菜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营养成分,不仅供给人类营养素,而且人们食用后能将吸收的有用物质参与人体各种代谢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医疗和保健功能.内蒙古野生高等植物共有2 781种,包括苔藓植物511种、蕨类植物62种、裸子植物23种以及被子植物2 185种.《内蒙古植物药志》共收录植物药1 198种,记载野生蒙药用高等植物490种.据调查和文献研究的结果,在内蒙古2 781种野生高等植物中的311种、1亚种和11变种可作蔬菜食用.其中,有不少种类既可作蒙药用又可作蔬菜食用,即蒙药蔬菜兼用野生植物.本文主要对内蒙古蒙药蔬菜兼用野生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 摘要:我国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近1300多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截至2006年初,内蒙古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25个,其中有国家级21个,总面积约9.3万km2。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它使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便更合理地开发自然,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对药用植物来说,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关键地域。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以保护生物资源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应当成为本地区民族传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地域,使自然保护与生物一文化多样性保护紧密联系起来。rn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学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内蒙古野生高等植物共有2 781种,包括苔鲜植物511种、孩类植物62种、裸子植物23种以及被子植物2 185种Cz}《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录蒙药用植物222种阁;((内蒙古植物药志》共收录植物药1 198种,其中包括野生蒙药用高等植物490种〔‘一叭《中华本草·蒙药卷》收录植物药326味C77。本文初步总结了调查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蒙药用植物资源结果,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见。
  • 摘要:巴州各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应用当地中草药防病治病,在识别、采集和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蒙医用药绝大多数靠自己采制,因此在长年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掘和应用药用植物上做出了贡献.而巩乃斯山区以其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多样的地形为许多药用植物生存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巩乃斯山区是巴州蒙医们采集药材的主要场所,几乎2/3蒙药材出自于这个山区,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阿尔泰金莲花、新疆雪莲、党参、羌活、贝母、独活等药用植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巩乃斯山区蒙医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并对其可持续管理提出了建议。
  • 摘要:槟榔(Areca catechu L.)系棕榈科槟榔属植物,其干燥果皮为药典中药“大腹皮”,其干燥成熟种子为药典中药“槟榔”,其干果炮制加工品为药典中药“焦槟榔”,具有较大的国内外药用和习俗食用市场,列为我国四大南药之首.国外分布于印度、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南亚地区,国内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和台湾南部,主产区在海南,并以海南产的槟榔产量最高和质量最好.本文就海南槟榔产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 摘要:《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的代表著作,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的又一本草巨著.它的问世,对本草学术的发展,尤其对民间草药的整理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赵学敏学识渊博,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认为事物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进步的.他在《纲目拾遗·小序》中说:“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俗尚好奇,则珍尤毕集.”又在《凤仙花谱·凡例》中说:“宇宙生物无穷……地广则土饶异产,年远则代出新奇.”说明自然界和社会都在进化,新的事物不断产生,古今不同,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他在对药物的调查中观察到“石斛一也,今产霍山者则形小而味甘;白术一也,今出于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指出药材物种在“变产”,在演化.另外,他在《利济十二种总序》中又指出:“究之风俗宜异,古今殊辙,百余年来未有不转易者.”意思是说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所作为,有所创新,不能守成不变.赵氏义说:“世间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淹没者,不可胜计也.”所以“非有继者,谁能宏其用也”.发掘有用之物而极尽其功,这是赵氏撰写《本草纲目拾遗》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本草纲目》集明代及以前的本革学的大成,赵氏以《本草纲目》为准,凡其“后出而未备者”,广泛搜集,加以整理总结,发展新药,宏其功用,对本草学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本草纲目拾遗》的民间药物和民俗文化。
  • 摘要:虽然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公元前5005±130~公元前3380±130年)发现薏苡(Coix)遗存,这并不是一个孤证.据K.L.哈特勒的文章介绍:伊恩·格洛弗在1966~1967年发掘的东南亚帝汶岛东部的一系列洞穴遗址,特别是Lie Siri、VaiBobo Ⅰ和Ⅱ在早于公元前3000年的地层中也发现了薏苡遗存.这些都说明薏苡栽培历史的久远.但迄今为止,在对晚近得多的殷代甲骨文研究成果的文献中,还没有看到薏苡的踪迹,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疏漏.农学工作者完全有可能接过考古学、古文字学者的成果,把交叉学科的研究开展起来,推动对史前科学文化更深人而广泛的探讨。
  • 摘要:本文首先对陶埙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探讨了薏苡与埙的起源,最后介绍了埙的演变过程,旨在探讨薏苡文化与陶埙起源的关系。
  • 摘要:藏族是应用龙胆科药用植物最多的民族。藏医学有着1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近代以来,藏医学、藏药学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外藏学界对藏医学、藏药学、藏医史文献等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藏医药方面的论文和专著。但以上多以英文和藏文为主,医学界对藏医还感到陌生和新奇。为此,近20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为把藏医学翻译成中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月王药珍》、《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兰琉璃》等经典著作相继译注出版。不仅如此,一些中文版的藏药专著陆续问世,如《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西藏常用中草药》、《藏药标准》、《迪庆藏药》、《中国藏药》,《中国民族药志》、《藏药志》、《中国藏医学》、《中华藏本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中华本草·藏药卷》。这些译注和专著为人们了解藏医藏药的博大精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rn 然而,在研读这些专著的时候不难发现,同一藏药名称翻译成汉文后确出现译名繁乱现象,这无形中又一次增加了同物异名的数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为此,本文对藏药名称翻译成汉文时名称统一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植物.植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一些植物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意境.人们借花木的自然生态特性赋予人格意义,或振奋和抚慰人们的心灵,或表达和抒发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和情感,成为诗歌创作抒情咏怀的灵感源泉.“松柏”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本文尝试就松柏类的民族植物学进行初步研究.
  • 摘要: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为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和栽培历史.其花和果均可入药,其果亦可食用.梅花色香俱美,姿态苍劲清秀,自古以来就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自《诗经》始,梅已人文,历代咏梅赋梅的诗词、楹联浩如炯海;与书画和园林建设的关系源远流长,梅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梅文化.本文从栽培历史、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梅的民族植物学进行研究,初步探讨汉民族文化和植物利用的关系.
  • 摘要: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禾本科植物,在我国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和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其经济生活和医疗活动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着丰富的民族植物学积累.本文重点介绍了小麦在汉民族中的民族植物文化.
  • 摘要:柳又名垂丝柳、清明柳、水柳,为杨柳科(Salicaceae)柳属(Salix)植物,柳树姿态优美,树形高大舒展,在我国各地广为栽培.柳絮、柳芽、柳叶均入药.柳在我国的栽培面积极广,主要栽培有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和杞柳(Salix integra L.)两个种.柳树除药用外,在人民生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木材可制家具,柳枝可用于柳编.而且“清明插柳”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风俗,古诗词中描写“折柳送别”的场景也较多出现.文探讨了柳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然后介绍了柳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价值,最后探讨了古代人民对柳树的认识与应用。
  • 摘要:桑(Morus alba. L.)为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乔木或为灌木。桑是重要的经济植物,桑叶养蚕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方式,乃至现在仍是有些地区的主导产业,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同时桑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桑叶、桑枝、桑根皮及桑椹均可入药。世界各地均有野桑生长。栽培桑的分布与蚕业有密切联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印度、前苏联等国。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的栽培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同时桑对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桑的文化价值进行综述,并对桑的经济价值加以概括,以此对桑的民族植物学进行研究。
  • 摘要:金银花(Lonicern 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金银花以花蕾入药,收载于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流行感冒、乳腺炎、痢疾等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皂苷、环烯醚萜及有机酸类化合物.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证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保肝、止血、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本文从民族植物学范畴探讨其实用意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金银花提供资料。
  • 摘要:风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是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的重要物种,在全球各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植物学内容,其中尤以中国为最。为挖掘和整理凤仙花的相关知识,选择浙南为试点,本文开展凤仙花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进而为凤仙花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中国梧桐(Sterculiaceae)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自古多栽于庭园,尤喜种植于井旁,谓之“井桐”,也种植作行道树.木材纹理直,质轻,干缩小,干燥容易,不开裂,是做家具、乐器的好木材.种子又叫梧桐子,炒熟可供食用和榨油食用,入药,叶、花、根、茎皮还有药用价值,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必要,本文对中国梧桐的民族植物学进行了介绍.
  • 摘要:佛教与植物有着万般的联系,一些植物亦如莲花、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银杏、丁香、茉莉等等.在佛经故事中,这些植物或为佛教的象征寓意,或为佛教的精神灵性,在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除此之外,由于佛教主张不杀生,吃斋素食,植物成为佛家僧侣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如何认识并利用植物方面,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一些地处深山老林中的佛教寺院至今仍有栽培种植植物的传统,源于中同本土的道教在利用植物方面亦是如此。本文试就佛、道教均有涉及的植物“黄精”作一简要地探讨。
  • 摘要:中药材盲目引种不仅造成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削弱了药材的道地性,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分析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相似性,并根据药材生长的限制因子确定全国范围内的适宜产地,是有效指导药材引种、扩种,合理规划生产布局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产地适宜性分析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的基础上,效率低、准确性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的定量研究和多因子综合分析得以实现,笔者曾采用点对点数值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对药材的适宜产地和区划进行研究;近年来又尝试性地利用“牛物适生地分析系统”开展了柴胡、地黄等药材的适宜产地分析.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及气候资料数据库的完善,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本课题组以GIS为基本平台,开发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并对三七、黄芪、人参、川贝母等药用植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适宜区基于栅格数据,可细化达到乡镇一级以下,有利于指导药材生产布局.
  • 摘要:“咖啡”一词被认为源自于阿拉伯语“Qahwah”,意即“植物饮料”.作为食品的咖啡来源于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属(Coffea L.)植物的种子.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咖啡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以及商店中琳琅满目的咖啡饮品在告诉人们,咖啡已经无可争议地融人了国人的生活,并在悄悄地酝酿着一场场新的咖啡文化.咖啡这种植物的起源可追溯至百万年以前,事实上它被发现的真正年代已不可考.至今只有几个关于发现咖啡的故事依稀记录着咖啡的历史.本文从咖啡的植物学分类地位到咖啡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对咖啡的历史进行了介绍。
  • 摘要:我国传统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利用中医药知识不断发明和积累了大量的日化美容方法和经验配方,逐步发展为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中医美容学.现代日化工业产业随着化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全国目前有近4 000家日化企业,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84亿元,而且每年还以15%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四大日化生产和销售中心之一.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由于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远远落后于国外跨国公司.目前众多企业中,国内品牌约占7成,但产值只占了全国市场约3成.rn 现代日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逐渐体现出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凝重浓厚的自然特点,利用各种中草药和植物资源制作的化妆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欢迎,体现了人们对护肤品功效性、高效性、安全性的需求。中草药在天然日化中的应用受到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影响,如何使现代科学技术溶人现代日化产品,从科研单位到生产企业,存在着不少分歧,也制约着中草药日化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发展。rn 传统中医药在日化行业的应用,是我国民族植物学应用和发展最具特色的一个领域,笔者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对此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以促进中草药资源在天然日化领域的快速、健康发展。
  • 摘要:薯蓣科(Dioscoreaceae)为单子叶植物中的小科,但用途较广。全世界的薯蓣科植物约750种,广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以热带美洲和非洲的种类较多,亚洲其次,欧洲最少.我国仅薯蓣属(Dioscorea L.)1属,约52种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薯蓣科植物主要的功能是药用和食用,并且在民间有一定的经济用途。
  • 摘要:金铁锁为石竹科植物Psammosilene tunicoides的干燥根,是西南地区特有常用草药,系苗族习用药材,在云南、贵州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也是传统经典云南白药的重要组方药材之一.具有散瘀镇痛、止血、消痈排脓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胃痛、创伤出血等症。由于商品药材全部来自野生,经长期过度破坏性采集,野生居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资源日趋减少,现已成为稀有濒危物种。本文主要研究金铁锁这一珍稀民族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
  • 摘要: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 Hemsl.)为紫草科微孔草属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以及四川、云南、西藏和陕西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油料植物。微孔草富含γ-亚麻酸,是开发特色营养保健食品、保健食用油、新型化妆品和医药产品的理想原料。γ-亚麻酸在动植物体内属稀有脂肪酸,对人体代谢机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对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明显疗效。rn γ一亚麻酸在动植物体内属稀有脂肪酸,对人体代谢机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对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明显疗效。目前国内外使用的主要是月见草油,已制成各种药品上市。微孔草种子含油率44.82%,γ-亚麻酸8.33%,与月见草相近。自20世纪50年代原商业部高有为先生发现微孔草的利用价值以来,我国在微孔草种子的营养成分分析、种子油的药理毒性试验以及人工栽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继研制开发出化妆品、保健食品等产品.2002年“微孔草人工种植和良种选育”由科技部正式立项,并于2004年通过鉴定,标志着微孔草已进入商品化开发的新阶段.本研究将有关方面的工作做一综述,供参考.
  • 摘要:《中国植物志》(李安仁,1998)记载,我国蓼科植物有13属,235种,37变种,分为两个亚科:蓼亚科和酸模亚科.蓼亚科分为蓼族和木蓼族,其中蓼族分为蓼属、冰岛蓼属、何首乌属、虎杖属、荞麦属、金线草属、翼蓼属7个属;木蓼族分为沙拐枣属、木蓼属和翅果蓼属.酸模亚科仅酸模一个族,分为酸模属、山蓼属和大黄属3个属.蓼科植物科内变化较大,分布广泛,全世界都有分布.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科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和研究了中国蓼科12属102种8变种的花粉形态,创建了蓼科花粉系统树,同时对蓼科孢粉地理学进行了研究(张小平,周忠泽,1998).Haraldson K(1978)曾报道了蓼科部分植物茎的解剖结构,并认为茎内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的层数、位置、连续与否在分类学上有重要的意义.Hedberg O(1997)曾报道了蓼科部分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毛祖美等(1983)对蓼科沙拐枣属的幼枝解剖结构进行报道,而我国在蓼科茎的解剖结构方面未见有详细报道.本文将中国蓼科9属12种植物的茎的解剖结构作一详细介绍.
  • 摘要:新疆白鲜(Dictamnus angusti folius G.don)是芸香科白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布于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和天山各地。高40~100cm,全株具浓烈特殊气味.根肉质、黄白色,入药部分为根皮.新疆白鲜味苦,性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治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荨麻疹等.近年研究发现其所含的白鲜碱、梣酮等具有抗癌活性,粗多糖有保肝和升白细胞作用[6].但是由于人工采挖和利用不当:在采掘此药材时,往往挖出整个植株,然后取其根皮制药.每收集1kg白鲜皮干品,须挖掘3~5处株丛基部直径为100cm的植丛,直接造成10~20m2的地被破坏,这势必给干旱区的植被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其野生资源也同时遭到严重破坏.本研究以新疆白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体细胞胚诱导和发生过程不同时期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以探讨体细胞胚发生中核酸与蛋白质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探索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机理,进一步开发新疆白鲜特色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 摘要: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Schenk)Wight和盐生肉苁蓉C.salsa(C.A.Mey)G.Beck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3种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植物,是名贵中药肉苁蓉的主要原料,隶属于列当科肉苁蓉属(Cistanche Hoffmnn.et Link)。肉苁蓉寄生于藜科梭梭属(Haloxylon)植物的根上;管花肉苁蓉寄生于柽柳科柽柳属(Tamarix)植物的根上;而盐生肉苁蓉则寄生在盐爪爪属(Kalidium)、红沙属(Reaumruia)、猪毛菜属(Salsola)、白刺属(Niteraria)、假木贼属(Anabasis)、滨藜属(Atriblex)等多种植物的根上。中药肉苁蓉为历代补肾壮阳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中药材,也是著名的补益药物之一,素有“沙漠人参”之称,具有滋肝养肾、益精血、润肠通便等功效,传统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男子阳痿、女子不孕、腰膝冷痛、血枯便秘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肉苁蓉的有效药用成分是以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及其苷类、木脂素苷类等化合物为主的提取成分,具有明显提高性功能、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抗老年痴呆、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可用于生产多种抗衰老药用和保健品,已在临床上应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中药材之一。肉苁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必将在我国西部开发中起到重要作用。rn 由于肉从蓉的寄生特性,其种子在实验室不能正常发育,在自然状态下其种子发育十分不完全,成熟种子呈长椭圆形,直径为1.01-0.69 mm。种皮由一层木质化细胞组成,其内切向壁内侧网状加厚,而外切向壁破裂,用番红染成鲜明的红色,种皮在珠孔端有一裂口,与列当科植物种皮加厚形式基本一致,胚发育简单,无胚根、胚芽、子叶分化,属球形原胚,胚乳包围于胚之外,一般为3-5细胞组成,靠近种皮的胚乳细胞的壁角质化。因此寄生植物肉从蓉,种子的萌发及长成的植株的方式与正常植物完全不同,对于寄生植物种子活力的测定,目前很少有文献报道,本实验为寄生植物种子活力的测定提供较为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
  • 摘要: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为罂粟科紫革属植物,自唐至今,一直被列为本草道地药材,用于胸肋、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1].20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城固县对浙江省磐安县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后,将当地的道地药材延胡索引种到城固县董家营村种植,获得成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固县的延胡索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多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延胡索种植基地县.在中药材现代化战略的推进下,陕西省决定在城固县建立符合GAP要求的延胡索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和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承担了这一基地建设任务.本文对陕西城固延胡索种植基地的各种环境情况以及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 摘要:罗布麻是生长在盐碱、沙荒地区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纤维用于纺织、造纸,根、叶可供药用.罗布麻叶,有清热利尿、平肝、安神之功效,用于高血压、头晕、心悸、失眠症.1977年、1985年、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收载.有“复方罗布麻片”、“罗布麻降压片”、“罗布麻药物香烟”、“罗布麻茶”、“罗布麻袋泡茶”等商品在市场销售.罗布麻属夹竹桃科,我国有三种:罗布麻(红麻)Apocynum venetum Linn;白麻(中花罗布麻)Poacynum pictum(Schrenk)Baill;白麻(大花罗布麻)Poacynum hendersonii(Hook.f)Woodson.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陕西、宁夏、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省、区.适应性强、资源丰富,因此开发利用罗布麻资源有一定的意义.笔者主要对罗布红麻保健茶的产业的发展做一综述,并提出思考.
  • 摘要:伞形科(Apiaceae)是被子植物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科,约270属2 800余种,广布于北温带至热带和亚热带高山地区.中国约有伞形科植物100属610余种,产全国各地,以西部为最多.伞形科植物在食用、药用、香料等方面为人类提供了诸多资源.该科的药用植物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种类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如当归、川芎、独活、柴胡、前胡、北沙参、明党参、羌活、阿魏等;同时还有一些种类具食用价值,为常见栽培的蔬菜,如芹菜、芫荽、胡萝卜、欧芹等;有的可供做食品香料或工业用香料,如茴香、莳萝等.由于伞形科植物普遍具有芳香气味的特点,长期以来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将伞形科植物的许多种类当作野生蔬菜食用,这些种类往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当今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和保健的要求日益提高,环保性的天然野生蔬菜即成为人们追寻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利用我国的伞形科食用植物及其经济价值,本文从药食两用性方面对我国野生芳香蔬菜物种资源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野生蔬用植物今后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 摘要:兰花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3 000多年前《诗经》中就有“鹝”的记载.“鹝”即今天兰科的绶草,这应是全世界有关兰科植物的最早记载.石斛、天麻和白芨是兰科中传统的药用植物,最早见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25~220A.D.)[1].兰花是兰科植物的通称,兰科属于单子叶植物,是高等植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大家族,其中许多种是名贵的花卉和珍稀药用植物.全世界兰科植物共有700属20 000余种,中国有171属约1 24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兰花为多年生草本,陆生、附生或腐生,陆生及腐生的常具根状茎或块茎,有须根;附生的具有肥厚根被的气生根.兰花药用部位可分为全草、假鳞茎、根、茎、叶、种子.rn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分布着十几个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自古以来这些少数民族在与疾病作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并具独到之处的民族医药,如: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 folia ),其花鲜艳美丽,其根茎则被傣医用于解毒,是治疗食物中毒的名贵中药;又如石解属(Dendrobium)的植物,傣、爱泥(哈尼族支系)等少数民族喜欢栽种,既有观赏价值,又用于治疗咳嗽、咽喉疼痛、烧伤等病症[C27。而“居无定处,缘瞥而居”的云南拉枯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他们利用石豆兰和虾脊兰的方法也是其他民族所没有记载的。总而言之,兰科植物是一类在民间使用较广的天然药物。本文将对兰科中的药用植物以及少数民族如何利用其治疗疾病进行了综述。
  •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从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利用野生植物和与疾病作斗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知识.这些药用植物及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民间知识,是极其宝贵资源、财富和文化遗产,能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和人类健康的维持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有的药用植物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又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有的种类长期靠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容易感染病毒且在个体内逐年积累,致使其品质下降;有的种类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挖以及对原产地生境的破坏等因素,导致了一些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出新用途的种类就已经濒危、灭绝;有的种类由于资源量的锐减而需从国外进口,以弥补医药原料的不足.随着民族民间传统药用植物的减少,与之相关的传统知识也将流失和消亡,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采用组织培养方式大量繁殖药用植物的技术,对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培养能在短时间提供大量稳定一致的、不带病毒的种苗,可以广泛应用于民族药的繁殖和GAP种植.本文在收集天南星科民族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并将其保存于离体种质资源库.这样,不仅能解决野生药物资源再生困难的问题,还能为深入研究和持续利用它们提供技术上的可能.
  • 摘要: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在历史上曾对各民族的繁育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依然有80%的人口依赖于传统医药.随着人类社会对传统医药知识和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医药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中医药文化更是享誉国内外,一些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也逐渐为外界所了解,但由于各民族在人口、历史、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对他们的传统医药文化的研究也处于一种参差不齐的状况.许多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尚处于未被科学界所涉足的状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民族的传统医药知识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医药知识的经济价值也逐渐为人类所认识.所以如何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和发展传统医药?民族传统医药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也是目前相关学科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
  • 摘要:在这次民族药物学学术研讨会上,对民族植物学进行重新认识和回顾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民族植物常常为新药开发提供线索.民族植物学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学11:56 11/21/2009科,重新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状态也是非常合适的.传统的民族植物学家主要从事罗列人类怎样利用植物.这是民族植物学最基础的阶段.如果我将要提到的其他领域要发展的话,罗列人类如何利用植物的做法现在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民族植物学家对植物的用途、传统文化和许多植物化学成分等方面研究的基础知识积累,现阶段许多工作都无法开展.必须重视在热带雨林和其他原住民居住的自然生境破坏速度处于空前的今天,传统的民族植物学编日还远远没有完成.森林的消失带来的是传统文化和原住民的植物知识的消失,这些知识往往是在地自然环境中历经数千年才获得的.本文重点探讨了应如何理解今天的民族植物学。
  • 摘要:药食同源,食物的寻找、药物的发现,是一条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发明的历史长河.世界各族人民在远古时代生存斗争中,食物、药物更是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民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习惯有所差异,医药条件也各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美国学者J.W.Harshbeger在1980年提出“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一词,可能是泛指研究各民族利用植物的传统特点和经验的含义.实际上世界各民族都早有自己的植物学论著.例如中国的《诗经》(周初春秋时代)、《山海经》(战国时代)、《南方草木状》(晋朝嵇含,公元306年)、《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533~544年),以及中国历代的本草著作等等,都记载着大量传统植物食物和药物. 本文仅从世界闻名的民族植物传统药物,及对其研究的重要发现、发明,举例作简要介绍。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并介绍了药用植物资源濒危状况,最后探讨了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
  • 摘要:人类是能创造文化的智慧生物,在地球上只有人类能够认识物质世界,认识自己,创造文化,创造文明.“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物”;后来才引申为对人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从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B.Tylor将其引入人类学开始的.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本文举例说明了目前搜集到的鄂尔多斯蒙古族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成果,并简单探讨了保护、继承和持续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的观点。
  • 摘要:全球近2 000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医药学知识或经验.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华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藏医藏药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其早在2 000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风格,又博中医、印度医学、波斯(古阿拉伯)医学以及周边国家医学之长,在世界医学中独树一帜.rn 本研究对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藏药进行了初步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希望通过调查香格里拉县藏民藏医在藏药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传统经验知识,抢救和丰富藏族医药宝库的传统知识,也为藏药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 摘要:淫羊藿为小檗科(Berberidaceas)淫羊藿属(Epimed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传统中草药[1,2].淫羊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谓:“淫羊藿生上郡(今陕西北部)阳山山谷.”宋《本草图经》云:“淫羊藿,江东(今江苏境内)、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本草纲目》记载:“生大山中,一根数茎,茎粗如线,高一二尺,一茎三桠,一桠三叶,叶长二三寸,如杏叶及豆藿,面光背淡,甚薄而细齿,有微刺.”《大观本草》收录并绘制了永康军(今四川省灌县)等地的淫羊藿形态图.rn 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利用和保护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用利用、生态利用及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等。本文着重从名释、药用价值、地被观赏价值以及药典收录的3种代表性药用淫羊霍的地理分布与资源现状4个方面介绍淫羊霍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淫羊霍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策略,并展望基础研究对促进淫羊霍民族植物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 摘要:贺兰山地处温带暖温带草原与温带暖温带荒漠的交界处,位于东经105°21'~106°20'和北纬38°07'~39°30'之间,是一条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山脉.山体长约200 km,最宽处达30 km.山地多断层和悬崖陡壁,沟壑纵横,山脊海拔一般在2 000~2 500 m之间,最高峰达3 400 m,坡度在25°~40°之间.由于深处内陆,受蒙古高压气流的影响,西北受寒风袭击,而东南又有秦岭、六盘山和子午岭的阻挡,湿润的海风难以进入,因而气候寒冷、干燥,温差较大,风沙多而雨量少。以分水岭为界,西坡为内蒙古所辖,土地面积约7.33万hm2。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西坡,约在东经105°45'~106°5'和北纬38°21'~39°8'之间。贺兰山西坡维管束植物共有70科、248属、511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色的生物多样性,贺兰山长期以来一直被广大生物学家所关注,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多。然而,除初步研究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外,从植物资源学的角度专门研究贺兰山其他野生植物资源的工作却很少。rn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学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内蒙古野生高等植物共有2 781种,包括苔鲜植物511种、藤类植物62种、裸子植物23种以及被子植物2 185种《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录蒙药用植物222种《内蒙古植物药志》共收录植物药1 198种,其中包括野生蒙药用高等植物490种;《中华本草·蒙药卷》收录植物药326味。本文总结初步总结了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药用植物资源结果。
  • 摘要:目前已知全世界苔类植物约有40科250属和5 000~8 000种,藓类植物约有80科500属和18 000种.由于苔藓植物的个体小,分类难度较大、部分种类的资源获取不易等原因,其利用价值常被忽视.其实,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很早就开始认识和利用了苔藓植物.仅就药用方面来看,苔藓植物最早作为药物出现在六世纪,在《名医别录》上称“垣衣”;11世纪中期的《嘉祐本草》上称“土马”,可败热散毒;《本草纲目》把土马记述为:“土马,所在背阴古墙上有之,岁多雨则茂盛,比垣衣更长,故谓之马,苔之类也”,“气味甘浚,无毒,主治骨热、烦败、热壅、鼻衄、通大小便.”土马,即今日之大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又名独根草,含皂素,现今全草入药,可止血.《植物名实图考》称大叶藓(Phodobryum giganteum)为“一把伞”,具“壮元阳,强腰肾”功效.北美印第安人用藓类植物治疗烫伤和伤口.据现有文献报道,民族苔藓植物学(Ethnobryology)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印度民族植物学家简因(S.K.Jain)将民族苔藓植物学作为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的分支学科.因此,苔藓植物也是我国药用民族植物学(Medical Ethnobotany)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就对内蒙古药用苔藓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
  • 摘要:枫香,别名三角枫、路路通,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大乔木.单叶互生,掌状三裂,中央裂片较开,顶端尾状渐尖,两侧裂片水平展开,基部心型,掌状脉3~5条,边沿具有腺细齿,头状果序圆球状,多孔,具长柄,由22~43个小蒴果集成,中国的热带、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在海南分布很广,山地、丘陵和平原均能生长,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山区,常见于山谷、山坡的灌丛和次生林中,多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它喜欢空气湿润和肥沃的土壤,但在贫瘠的土壤上也生长良好.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南枫香的分布、化学成分以及开发前景。
  • 摘要:民族植物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和社会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要谈到的正是这个民族植物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植物文化学,它是指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人们和植物间形成的一些特定文化意识或文化现象(包括民俗、宗教、礼仪、图腾崇拜等等),它们已经深入到各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文化知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互相融合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拓宽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提高科研工作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地球上人种复杂,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丰富的植物种类,也就造成植物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中国的一些内容,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来开垦植物文化学这块园地,让它更丰富、更多彩,更为人们所利用。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栽培化”和“迁地保护(育)”是解决药用植物原料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迁地保护的理论与技术有待改进,而后介绍了出现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里的天然南方红豆杉种群,并对天然种群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讨论,最后探讨了如何创造有利于天然种群出现的生态条件。
  • 摘要:芋(Colocasia esculenta)是天南星科芋属植物栽培品种的统称.因其球茎富含淀粉,叶柄、花序也具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中国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粮菜兼用作物.为挖掘汉族和少数民族对芋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利用的朴素的科学内涵,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的资助下,选择中国云南省(地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芋资源丰富)和山东省(地处北方、汉族居住地区、芋资源以多子芋为主)为试点,兼顾其他省区,开展芋的民族植物学与食芋文化研究,为芋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芋的民族植物学与食芋文化。
  • 摘要:在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以及在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工作中,植物名称的正确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过去许多分类学家们对植物的拉丁学名十分重视,必须经过详细的论证,以保证其拉丁学名的正确,但对植物的中文名称却比较忽视.其实植物的中文名称的正确定名,有时也不是十分简单.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植物繁多,又有56个民族,我国人民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又比较悠久,在这样众多的背景下,就形成了植物名称的复杂性.有一些植物名称变化比较大,混淆的种类和原因也很多,因此必须进行一番考证,才能确定其正确的名称.笔者在长期进行本草学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植物中文名称的考证问题,本文作一简述,以提供广大植物学工作者、药学工作者、林学和园艺工作者参考并可以互相探讨这些问题.
  • 摘要:自植物体细胞胚人工种子(plant synthetic seed)的概念提出后,现已发展到运用多种系统包埋种胚、顶芽、小鳞茎、原球茎等制作人工种子进行快速繁殖.杜鹃兰[Cremastraappendiculata(D.Don)Makino]为兰科杜鹃兰属的野生珍稀药用及观赏植物,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尤以中国的贵州、四川为多。其药材称毛慈姑,对肿瘤(包括癌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杜鹃兰生境苛刻,自然生长繁殖极其缓慢,加之人为过度采挖,已成为濒危植物。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快繁问题,但其试管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移栽成活率低,且不便贮藏和运输,从而限制了杜鹃兰药材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在对杜鹃兰原球茎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杜鹃兰人工种子制作技术,以及人工种子萌发、生长、贮藏等条件,以期为杜鹃兰人工种子实用化提供科学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