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
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

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7-06-1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介绍小切口单髁置换的手术要点,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术后的近期疗效。rn 方法:2004年5月~2006年6月共完成40例小切口单髁置换术。其中男4例(5膝),女28例(35膝);年龄47-75岁,平均63.5岁;诊断骨关节炎39膝,骨坏死1膝;外侧间室2膝,内侧间室38膝;术后平均随访16.5个月(6-30个月),在手术前、后分别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WOMAC评分和HSS评分进行评估和测量。rn 结果:FTA由术前182°矫正到术后176°,说明膝内翻得到明显矫正。关节最大屈曲度由术前的1180改善为术后的123°,使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手术前、后WOMA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8分和5分;KSS评分:膝临床评分由58分提高到90分,功能评分由52分提高到92分,表明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功能得到明显改善。rn 结论:以合适的患者选择和正确的手术操作为前提,小切口单髁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微创而有效的方法,其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是否通过激活兔血小板,释放一系列促凝物质入血,促进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rn 方法:聚合后的骨水泥放入兔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检测血浆中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激活分子标记物P-选择素(P-sclectin)的变化,并对此血浆影响兔体外静脉血凝结、体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和大小进行研究。rn 结果:骨水泥使兔富含血小板血浆中P-选择素值增高(P<0.05)。此血浆使兔体外静脉血凝结时间缩短(P<0.05),但不影响30分钟时静脉凝结块的重量(p≥0.05)。此血浆使兔体内静脉血栓形成时间缩短(P<0.05),同时在7天时形成的血栓重量重(P<0.05)。rn 结论:骨水泥通过激活兔血小板释放一系列促凝物质入血,促进兔下肢DVT形成。
  • 摘要:目的:测量国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angle,PS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数。rn 方法:干燥国人胫骨标本40根,性别、年龄、生活地区不详,视觉法测量内侧平台PSA,并比较髓外参照(参照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延长线)和髓内参照(参照胫骨解剖轴线)两组测量值的差别。rn 结果:髓外参照:12.74°±2.81°;髓内参照:9.98°±2.6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13.969,P<0.001);两组存在相关性(r2=0.806,F=157.791,P<0.001)。rn 结论:国人胫骨内侧平台PSA个体差异大,均值大于西方人;手术时需考虑到关节软骨的形态因素,根据假体系统特性,重建最佳PSA。
  • 摘要:目的:介绍躯体X线测量板的制作方法及相应测量软件,为临床X线测量提供一套精确、实用、经济的方法和工具。rn 方法:制作躯体X线测量板。开发相应测量软件,临床应用,观测其应用效果。rn 结果:本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测量下肢影像,测量板上的标志物可清晰地投照在X片上,密度一致,标志物对整个X片影像影响很小,手术前后的x线片都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力线、关节畸形以及术后人工膝关节的放置状态。影像清晰,结果精确可靠,操作快捷,容易。rn 结论:计算机辅助躯体X线测量系统是进行肢体X线测量的理想方法和工具,其测量结果与实际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测量精确、可靠、重复性好,实用、经济、快速、容易操作。
  • 摘要:目的:观察激素性骨坏死动物血管功能障碍,血管损伤,血流粘滞和血管再生障碍变化的规律和过程。rn 方法:选用中国白兔随机分2组。A组:马血清加用甲基强的松龙组:B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组。A、B组分别于用药前及最后一次用激素后3、7、21d测定血浆内皮素(ET)、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栓调节蛋白(TM)。A组动物于首次注射血清1周,首次应用激素后1,3,5,7周:B组动物于首次注射激素后1.3.5.7周分批处死取双侧股骨头。常规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rn 结果: A组及B组动物在血管方面变化有几个规律:①血清加激素组的变化较单纯应用激素组有更强的变化;②血清加激素组动物ICAM-1和TM在应用激素后3周时已开始回复,而ET未见回复;③2组动物的VEGF表达都表现为降低后逐渐回复的过程。rn 结论:应用激素后,股骨头普遍存在前坏死状态,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可恢复性,但恢复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应对这类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
  • 摘要:目的:为探索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施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方法。rn 方法:作者制定了针对性的软组织平衡程序,应用于临床33例膝关节屈曲挛缩大于20度(20~60°)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并作了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软组织松解、术后畸形矫正和膝关节功能改变等情况。rn 结果: 33例患者中20例(60.6%)仅靠软组织松解即可在手术中基本矫正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术中需做2次股骨远端截骨矫正的患者不到40%,且均为屈曲挛缩大于30度的患者。屈曲挛缩大于40度的病人,除作紧张侧侧副韧带松解外,均需作内外两侧后方关节囊的松解:屈曲挛缩小于40度时,内外翻畸型越严重,两侧后方关节囊需要同时松解的机率越低。临床疗效显示,术中除2例仍残留5°和8°膝关节屈曲外,其余31患者术中均能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随访31.3月(6~66月)后,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8.8分增加到平均79.2分,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30°(-3~10°)。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57.69增加至97.69度。rn 结论: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的主要手段,术中软组织松解在膝关节不同畸形程度和不同疾病时各不相同。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仍可使高度屈曲挛缩膝关节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 摘要:目的:高度膝关节外翻畸形,应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时,易出现下列合并症:rn 1、膝关节外侧组织结构紧张挛缩,经内侧手术入路,外侧组织结构不能得到充分松解:经单纯外侧手术入路,外侧结构在屈膝时将出现缺损。rn 2、髌骨半脱位,经内侧手术入路随着股骨外髁旋转的矫正,髌骨处于半脱位状态,支顶于股骨外髁上,限制膝关节屈曲活动;单纯外侧入路,髌骨外侧组织结构容易缺损。rn 3、髌骨周围血运障碍,单纯内侧入路,为了获得良好的髌骨与股骨髁关节的对位关系,将广泛对髌骨外侧紧张挛缩组织松解,将影响髌骨周围血运。rn 4、腓总神经麻痹,外翻膝关节矫正后,相对固定在挛缩组织与腓骨小头下的腓总神经将受到部分牵拉或挤压,造成腓总神经麻痹。rn 方法:本组21例,男性3例,女性18例;年龄57-78岁,平均65.3岁;左膝关节9例,右膝关节12例;膝关节发育不良造成骨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膝关节外翻30-45。,平均35.6。;屈伸平均10-110。。选择Wrighter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应用膝关节髌骨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切口自髌骨上6cm,髌骨旁3cm,胫骨节结下2cm。皮下组织适当剥离,深层组织做“z"形切开,髌骨上,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入路进入关节,股外侧肌与髌骨间近肌腹切开“Z"形向髌骨上外,自髌骨内侧上外角入路关节。髌骨中外侧,距离髌骨3cm髂胫束前切开组织,"Z"形入路,自髌骨外缘内侧入路关节。髌骨下髌韧带与髂胫束间切开,"Z"形向髌韧带下入路,切开髌骨下脂肪垫,保留部分脂肪垫组织。切开股二头肌与腓骨小头的筋膜松解腓总神经区域。髌韧带外侧止点用螺钉斜向内侧固定,防止向内脱位髌骨、屈曲膝关节时发生髌韧带撕脱。前、后交叉韧带切断。股骨髁截骨以股骨外侧髁位基准,股骨髁截骨的外旋定位以Whiteside(.AP)线为基准,股骨外髁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股骨外髁远端、后髁不易截到骨质;胫骨髁截骨后,假体安放旋转定位,以膝关节周围韧带平衡后,下肢力线为基准。膝关节外翻的软组织平衡方法,膝关节屈曲位和伸直位外侧间隙均紧张,在屈曲膝关节90。状态位,松解股骨外髁上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后外侧角、胭肌腱;伸直位网格状松解髂胫束上方。屈曲位良好而伸直位紧张,松解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后关节囊:屈曲位紧张伸直位良好,松解胭肌腱、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后外侧角。rn 结果:本组21例,均得随访,2例迟发腓总神经麻痹,3月后恢复。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术前KSS评分43.3±4.1,术后12个月83.3±4.1,术后24个月87.4±4.5。rn 结论:高度外翻膝关节畸形应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难于膝关节内翻,采用膝关节外侧手术入路和相应设计的手术方法,能够很好解决外翻膝关节人工关节手术出现的合并症。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否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研究了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62例(82膝),均采用同一类型全膝关节假体。分为髌骨置换和未置换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采用HSS评分系统,髌骨采用Feller髌骨评分标准。随访时拍摄膝关节正位片、侧位片和60。髌骨轴位片。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 摘要:目的:总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关节运行轨迹不良时,为纠正髌骨外脱位倾向所采用的髌韧带止点重建策略和康复效果。rn 方法:对12例13膝合并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同时,将髌韧带外侧1/2止点内移至髌韧带内侧,并重建止点,术后对膝关节不予固定制动,并根据关节情况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全部病例进行半年以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KSS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rn 结果:全部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髌骨半脱位或脱位获得矫正,康复过程重建的髌韧带未见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分提高到79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分提高到83分,膝关节总体情况较术前均有根本性的改变。rn 结论:膝关节长期的外翻畸形可继发引起胫骨外旋,二者均是导致髌骨半脱位或脱位的原因,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时为纠正髌骨的脱位倾向而进行的髌韧带止点重建,对膝关节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没有不利影响,对该类患者是一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quadriceps sparing)微创全膝置换术与标准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rn 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QS微创全膝置换术完成26例单侧全膝置换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KSS评分,下肢胫股角和直腿抬高时间等,并与同期33例标准髌旁内侧入路TKA比较。rn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月(12~23月)。平均切口长度Qs组为9.5cm±1.5cm,标准组为14cm+2.3cm(P<0.05)。止血带时间QS组为83±16分钟:标准组为55±11分钟(P<0.05)。平均胫股角QS组为外翻5.70±1.5°,标准组为6.0°±1.4°(P>0.05)。VAS评分术后1天、3天和7QS组明显低于标准组,术后6周VAS评分无差异。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术后l周QS组可达到107°±12°,标准组为95°±11°(P<0.05)。术后6周和术后3月组间有显著差异,术后12月平均屈曲度组间无差异。直腿抬高术后l周QS组为23例(88%)而标准组为21例(64%)(P<0.05)。术后6周膝评分OS组为78±15,标准组为71±20(P<0.05)。Qs组有l例出现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标准组有3例,QS有1例伤口愈合不良。所有病例未发现深部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rn 结论:采用QS微创全膝置换术后疼痛轻,有利于早期伸膝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但手术技术要求高,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与常规切口THA的疗效。rn  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酒精性股骨头坏死35例40髋,平均年龄54.1(33~65)岁,病史平均2.1(1~6)年,体重指数为16.3~29.5,平均23.6。根据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0)分期,Ⅲ-C期24髋,Ⅳ期16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长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酒精性股骨头坏死40例50髋,平均年龄52.2(31~68)岁,病史平均2.9(2~6)年,体重指数为18.1~33.6,平均27.2。ARC0Ⅲ-C期26髋,Ⅳ期24髋。两组均系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者。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假体位置与功能恢复。rn  结果:小切口THA组:平均随访时间2.1(0.5~4.2)年。平均切口长度9.4cm(6~10)cm,平均手术出血量300(100-600)ml,平均输血量150(0-400)ml,平均引流量200(100-400)ml,平均手术时间82(60~110)min。髋臼杯外展角44.2°(40°~55°),股骨偏心距由术前42.5(31.2~50.5)mm增加到45.2(35.2~55.5)mm。x线片上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2°(40°~55°),股骨偏心距由术前平均42.5(31.2~50.5)mm增加到45.2(35.2~55.5)mm。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4分改善为91分。常规切口THA组:平均随访时间2.5(0.5~5.1)年。平均切口长度18.1cm(15~20)cm,平均手术出血量490 ml(260~850m1),平均输血量300 ml(O~800m1),平均引流量平均390 ml(200~800m1),平均手术时间90min(7~160min)。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5.8。(40°~52°),股骨偏心距由术前平均41.5mm(31.O~49.0mm)增加到45.5mm(35.0~53.0mm)。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分改善为90分。两组患者均于手术6周后逐渐弃拐行走,至随访时尚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rn  结论: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常规切口THA治疗成人晚期股骨头坏死(ARCO Ⅲ-C期与Ⅳ期)的疗效大致相同。小切口THA的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适合于体格胖瘦适中者。但是,不必刻意追求小切口,应根据医师的经验、病人的体格选择切口的大小。当手术需要时,应毫不迟疑地延长切口,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 摘要:CroweⅣ型髋关节脱位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股骨头完全脱位、下肢明显短缩、髋臼及股骨上段发育严重不良,甚至有畸形,成年后可因假臼的骨性关节炎而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本文论述了笔者从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对35例(39骸)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全髓关节置换术,除1例2髓外所有病例均在真臼部位重建髋关节,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取得了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对15例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实施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髋臼骨溶解假体松动翻修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髋关节陈旧结核假性融合1例)。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的近期疗效,除1例出现影像学透亮带外其余植骨全部获得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5.8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1.3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缺损的早期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非感染性髋臼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经验。rn 方法:回顾分析31例非感染性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置换经验,研究植骨、固定、髋臼置换和功能康复的新方法。rn 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时手术后随访24例随访6-8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时关节无疼痛,对手术结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rn 结论:(1)对节段性和混合性骨缺损大块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较稳固的钉板系统固定。(2)使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重建髋臼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较好。(3)建议对髋臼非感染性骨缺损的髋关节置换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型臼杯。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颗粒骨、结构骨植骨技术进行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颗粒骨或/和结构骨植骨技术对16例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进行了翻修,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rn 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1.7分提高到术后83.9分,术后优良率为达87.5%;9例患者无假体松动及下沉;余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假体下沉,下沉的高度低于0.5-1cm;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的症状,无需再次翻修术。rn 结论: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地重建股骨近端的骨结构,是人工髋关节股骨侧骨假体翻修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胫骨平台切模的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截骨在内外翻和前后倾方面的影响,比较不同数目、不同位置钉子固定的平台切模在相同外力下发生的内外翻和前后倾的差异。rn 方法:以12根左侧下肢假骨和一个左侧半骨盆假骨为标本,连接红外线计算机导航系统,固定标本,固定股骨及胫骨发射器,输入数据,分别以不同数目及位置的钉固定平台切模于假骨,通过切模槽内用锯片予以相同外力,记录后倾角度、内外翻角度的变化。rn 结果:用两根钉固定胫骨平台切模前后倾角度摆幅平均超过3°,最高超过5°,内外翻角度摆幅平均超过1°,最高超过3°,三根钉固定平台不论在前后倾还是内外翻方面的稳定性都非常明显好于两根钉固定。四根钉固定在前后倾方面稳定性好于三根钉固定。
  • 摘要: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rn 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手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P
  • 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手术效果十分理想。大组病例报告,不论是骨水泥固定或生物学固定的全髋关节置换术,10年随访手术成功率均可达到90%以上。但毕竟有10%左右病人,可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假体松动、骨吸收、骨溶解,并出现不同程度疼痛症状。全髓术后随着时间推移,需要翻修重建病例将逐渐增多。随着手术技术成熟和规范,全髋术后早期失败病例逐渐减少,而晚期失败病例成为翻修重建手术重点。晚期假体松动,骨吸收、骨溶解、骨缺陷又是导致晚期失败,需要翻修重建手术的最重要原因。本文对此重建翻修术进行了简要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高组装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rn 方法:总结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17例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双侧,共计18髋,行高组装式S-ROM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所有病例合并股骨转子下横行截骨。术后进行随访,Harris评分及功能评价。rn 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3个月4年)。患髋X线片显示所有17例股骨转子下截骨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个月,患髋旋转中心平均下降54 mm,股骨平均短缩长度为33 mm。单侧CDH患者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6.6mm,最后一次随访为1.0 mm。患者术前重度跛行11例,中度跛行4例,轻度跛行2例,随访时轻度跛行5例,无跛行12例。术前17例Trendelenburg征全为阳性,术后15例阴性,2例阳性,平均转为阴性时间为13个月。Harris髋部评分术前为38分,术后为91分,其中优12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达88.2%;平均屈髋活动度术前为105。,术后为92。,较术前下降。17例中出现2例术后并发症:1例于术后10天锻炼时不慎跌倒致股骨转子部纵行骨折,骨折后2周切开复位钢丝环扎,术后8个月骨折愈合(图5);1例于术后3dX线片复查发现股骨假体柄远端斜形骨折,骨折后2周切开复位AO加压钢板固定,术后骨折对线对位良好。无1例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rn 结论:(1)短缩高组装式人工髋关节置换合并股骨转子下截骨是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极为有效的治疗选择,可防止坐骨神经损伤。(2)由于解剖结构异常,软组织平衡及肌力恢复需要一定时间,Trendelenburg征转阴时间较长。(3)易并发术中及术后股骨骨折,需钢丝环扎加以预防。
  • 摘要:目的:总结CroweⅣ型成人髋脱位采用股骨转子下叠加缩短截骨行全髋置换术的方法与疗效。rn  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8例(11髋),其中男3例,女5例,单髋5例,双髋3例。病因:先天发育不良引起者7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引起者1例。年龄40-57岁,平均48岁。手术指征: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致日常行走和活动困难。假体:臼杯为金属杯+聚乙烯内衬设计,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8髋,Prcssfit SII(LINK,Germany)3髋。股骨柄假体采用AML(Depuy,Warsaw,USA)4髋,Summit(Depuy,Warsaw,USA)4髋,Ribbed(LINK,Germany)3髋,假体均采用生物学固定。手术均采用股骨转子下叠加缩短截骨,并附加断端“V"截骨,无1例行软组织松解,其中6髋因最小号股骨柄假体置入难,而附加了股骨劈开成形术。rn  结果:无感染、脱位等并发症。转子下平均缩短截骨长度为4.5 cm(4~6 cm),无1例因截骨过短,导致股骨头假体因张力大而复位难,或坐骨神经牵伸伤,也无1例因截骨过长,导致股骨头假体因张力过小而发生松弛性脱位。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均位于真臼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优良, 截骨断端在3~6个月后均骨性愈合。测量显示患肢平均延长3 cm(2.5~3.5 cm)。随访3~7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1年后的90~98分,至今无l髋假体显示有x线松动和邻近骨溶解,也无1髋需行翻修术治疗。rn  结论:CroweⅣ型成人髋脱位者采用THA治疗,正确的应用叠加式股骨转子下缩短截骨术,能避免传统根据术前x线片测量截骨长度判断法,因软组织挛缩程度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实际截骨长度不恰当产生的系列并发征。
  • 摘要:目的:探讨年轻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Lsiaof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年龄26-45岁、21例(2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人,术前充分了解畸形和骨缺损情况,并作充分的假体准备尤其是小号假体,手术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行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满意后选用生物固定型假体植入,术后根据手术情况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康复。rn 结果:手术时间1-2.5小时,平均1.5小时。术中出血约300-800ml,平均450ml,股神经麻痹l例半年后部分恢复。2例发生术后脱位,随访4-42月,平均20个月。Harris评分78-95分平均83分。rn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髋关节畸形行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有效地解决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复杂髋关节畸形的可靠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膝关节镜下和开放手术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关节进行清创冲洗结合术后持续抗生素液灌洗,从而早期控制和治疗感染,避免翻修术实施。对比分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关节镜下清创术的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从1998~2006年本院收治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患者中,选择没有窦道形成,没有明显骨质感染和破坏及假体没有松动且能找到敏感抗菌素的患者25例共有25个膝,治疗前抽关节积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在按照化脓性关节炎进行治疗的同时行清创术。关节镜组:13例实施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术中清除关节腔内的坏死组织、脓液及表面的坏死骨组织,特别是引流或冲洗不充分的区域。然后放置两根胶管术后用敏感抗生素液持续闭式灌洗2-4周,待吸引液转为清晰后3-5天停冲洗并拔管;开放组:12例实施开放手术关节腔清创术,术后方法同关节镜组。rn 结果:25例病人全部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生化结果恢复正常后出院,25 例均获得随诊6个月~3年,平均时间1.5年,关节镜组1例复发感染,行再次关节镜手术后1例感染控制。开放组1例病人术后半年后复发感染,并出现明显的假体松动,施行了翻修术。结论选取的两组病史资料统计学分析无学差异(p>O.05),A、B两组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2.3%和91.6%,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患者术后经过功能锻炼,A组患者能基本正常,优良率接近100%,B组优良率为91.67%,关节恢复效果关节镜组优于开放手术组(p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articulatingspacer)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rn 方法: 2003.1-2006.6我科共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10例。3例行假体取出关节融合术。7例行二期翻修术。一期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将取出的股骨假体和垫片洗净,高压灭菌后,关节面分别涂少量无菌石蜡油。根据术前培养结果选用万古霉素或庆大霉素骨水泥,抗生素骨水泥调好进入后面团期,制成5mm厚的骨水泥饼2块,分别置于垫片和股骨假体的关节面,轻压骨水泥饼,使之与关节面紧密贴合。沿垫片及股骨假体边缘切除多余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固后取下备用。其形状、曲度、厚度与垫片和股骨假体相近,称为隔体。再用后面团期的抗生素骨水泥将隔体分别固定于胫骨近端与股骨远端,隔体的位置与取出之前假体的位置尽量保持一致。术后48小时进行膝关节CPM练功,屈曲不超过90度,伸0度,不完全负重。术中取组织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静脉给抗生素6周。术后3个月内,每月检查一次WBC、ESR、CRP,每2个月做一次关节穿刺培养。待WBC、ESR、CRP均正常,培养阴性,行假体再植术。再植入的假体均为后稳定型假体。再植术后每月复查一次,询问有无疼痛、发烧等症状,检查关节肿胀情况、皮温、伤口。每月查一次WBC、ESR、CRP,不进行关节穿刺,每半年进行一次X光检查。rn 结果:从取出到再植假体,平均15周,最短8周,最长24周。再植假体之前最后一次复查,膝关节屈曲平均60度,最大屈曲可达100度,伸均达到O度。再植术中取隔体时,未见隔体位置变化,未造成新的骨损伤,关节囊及韧带挛缩不明显,屈伸间隙基本平衡,再植顺利。再植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无感染复发,各项检查正常。采用膝关节临床评分系统(the knee SOCiety clinica].rating systern)(8)进行评估,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翻修前的30分增加到93分,平均膝关节疼痛评分从术前的45分增加到95分。rn 结论:采用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既能彻底清除感染,又能保存关节间隙,减轻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挛缩,保持屈伸间隙平衡,为再植假体创造有利条件。间隔期内关节具有一定屈曲功能,为患者生活带来方便。
  • 摘要:目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症状严重时常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本文就CroweⅣ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延长后神经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评价。rn 方法:2003年8月~2004年10月对37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病人施行39侧全髋关节置换术。CroweⅣ8位(10例)。均劈大粗隆行钢丝或大粗隆再连接装置和钢缆固定。所有髋臼假体均放置在真髋臼。髋臼侧有1例采用骨水泥假体,5例选用小髋臼生物型假体(其中1例采用髋臼内移技术),4例采用普通生物型髋臼。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2例,普通骨水泥假体6例,长柄骨水泥假体柄1例,S-ROM假体1例。1例短缩超过4cm的病人除了软组织松解外还施行了粗隆下去旋转截骨。rn 结果:1例采用髋臼内移技术,1例采用粗隆下去旋转截骨卧床3月后进行功能锻炼。劈大粗隆行钢丝或大粗隆再连接装置和钢缆固定的在术后3周下床活动,有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完全股神经麻痹,术后3月恢复。rn 结论:术中牵引和术后的屈膝屈髋放松神经,避免放置拉钩和安置大粗隆再连接装置时的神经损伤,去除骨水泥凸起或避免血肿压迫,骨水泥产热时注水降温,肢体延长超过4cm的病人采用粗隆下去旋转截骨等措施可较有效地预防神经并发症。
  • 摘要:目的:验证TKR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的疗效。rn 方法:将48例于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24个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另24个人不注射;术后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及满意程度。rn 结果:与非注射组相比,注射组患者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
  •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关节外科术后Bs应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护理对策及应用注意事项。rn 方法: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将关节外科术后应用BS的325例患者中40例发生不同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及注意事项。rn 结果: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rn 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病人康复时间,并为规范Bs护理操作流程提供详实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全髋表面置换术(Resurfaeing Arthroplastyof the hip,RSAH)的特点、适应症、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rn  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期间,行RSAH 7例11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62岁,平均48岁;原发疾病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髋关节强直1例1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femoral head,ONFN)1例2髋(ARCOⅣ期),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2髋(髋臼内陷),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合并髋关节炎4例6髋,全部为Crowe Ⅰ型。假体全部采用Wright公司的Conserve Plus,手术入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应用Harris评分和X线评价近期疗效。rn  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最短3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16个月;一例因合并双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走困难患者除外,其他6例患者Hard评分从术前平均38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平均93分。X线片显示股骨头假体柄干角最小134。,最大150。,平均142。,股骨头中心与身体中心线的力臂和外展肌力臂之比从术前平均1.6:1缩短至术后平均1.4:1。并发症:1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前壁较薄,术中髋臼磨挫损伤股神经,术后股四头肌肌力O级,术后3个月恢复至4级。rn  结论:1.RSAH具有术后恢复快、稳定性好、功能满意、保留股骨头及下次翻修容易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rn  2. DDH Crowe工型、AS或RA合并骸关节炎及ONFH等疾病的年轻患者是良好的适应症;rn  3. DDH患者安装散臼假体的位置要适应股骨头的前倾角和外展角,否则容易脱位或头臼匹配不适出现撞击;rn  4. ONFH患者的适应症不能完全根据ARCO等临床分期,术前应该通过MRI, CT及X线认真详细评估坏死面积、部位和生物力学强度来判断。
  • 摘要:目的:探讨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rn 方法: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rn 结果: 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cm:术中平均出血量230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ml;术中l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髕臼前倾角过大。下地活动时间平均6.5天,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7.1分。rn 结论: OCM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学习曲线并要求特殊手术器械。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或髋关节置换术式选择的标准。rn 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间1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探讨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rn 结果: 168例患者,年龄为65~94岁,其中男76例,女92例;手术方式选择:对年龄在75岁以上,Jensen-Evans分型IIA、IIB及Ⅲ型,Singh指数在Ⅳ级以下的行关节置换术共16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9例,股骨头置换7例,均为骨水泥型假体,复位内固定152例;133例得到随访,随访15~63个月,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rn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骨质状况和年龄来选择手术方式;患者年龄,Jensen-Evans分型作为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稳定,Singh指数作为判断患者骨质疏松程度的标准,选择内固定或髋关节置换,手术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老年人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rn 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38例(Ⅱ型18例,Ⅲ型12例,Ⅳ型7例,Ⅴ型1例, 平均年龄78.3岁)采用DHS内固定术,24例(Ⅱ型8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2例,平均年龄80.6岁)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合理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rn 结果:本组62例患者全部获得1-4年(平均2.5年)随访。DHS组出现螺钉松动1例,股骨头切割1例,髋内翻2例,肺部感染3例,优良率达76.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出现髋部疼痛1例,无假体松动及肺部感染,优良率达83.3%。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疗效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较DHS组病人能较早的下地活动(P<0.01)。rn 结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近期疗效上与DHS相比,固定更牢固,能早期下床活动,方法可行有效。但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加之随访时间短,因此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探讨。
  • 摘要:目的:前瞻性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rn 方法:从1999年9月至2003年4月共治疗随访观察61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随访4年以上。29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2例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rn 结果: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出血量以及输血量接近,但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的患者有更短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更早、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低的死亡率。rn 结论:对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上与采用DHS内固定术接近。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适应证与临床效果。rn 方法:1995年以来,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0例,获得随访者30例30髋。男8例,女22例,年龄70~85岁,平均74.6岁。骨坏死病史平均O.8(O.5~1)年。均为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中,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型4髋,Garden Ⅳ型26髋。20例原行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钢针或螺钉),18例骨折不愈合, 2例骨折愈合,但均于术后O.5~1年发生股骨头坏死。10例为保守治疗或仅卧床休息,于伤后8个月骨折未愈,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均有髋部疼痛和功能障碍。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2髋,双动人工股骨头18髋。其中,混合型假体6髋,骨水泥型假体置换24髋。rn 结果:术后病人疼痛解除,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5(1~8)年,THA者:手术出血量平均500 ml(200~800m1),输血量平均400 ml(200~800m1),引流量平均400 ml(200~800m1),手术时间平均90min(70~160min)。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者:手术出血量平均300 ml(100~400m1),输血量平均260 ml(200~400ml),引流量平均280 m1(200~500ml),手术时间平均50min(40~90min)。x线片上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5。(41。~50。), 股骨偏心距由术前平均41.2mm(31.0~45.0mm)增加到45.2mm(35.0~51.0mm)。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5分改善为85分。优良率为88.3%。混合型假体和骨水泥型假体中,各发生股骨柄松动下沉1髋。rn 结论:高龄患者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采用THA治疗,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评价Neer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疗效。rn 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6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31例肱骨近端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男9例,女22例:年龄64~76岁,平均70岁。根据A0 Muller分型,C1 5例,C211例,C3 15例。手术采用改良Thompson切口,假体以后倾40°位植入,肩袖予以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术后第1 d~6周,主要进行被动练习。第二阶段为术后第7~12周,X线片示大、小结节愈合的征象后,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第三阶段为术后第13~24周,恢复肩关节周围的肌力与活动度。采用Neer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解剖恢复情况评价疗效。rn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67个月,平均40.5个月。26例无肩痛,5例偶有肩痛。31例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115°,后伸42.5°,外展850,内收32.5°,外旋400,内旋50°。全组无脱位及半脱位。Neer评分优11例(>90分),良14例((80~90分),可5例(70~79分),差1例(<70分),优良率为80.6%,患者主观满意率90%。rn 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微创技术、适当增大人工肱骨头后倾角度、可靠有效地重建肩袖、重视术后正规康复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笔者就国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出多项临床相关研究,其中两项是年轻(40岁或以下)国人初次全髋置换后的结果(包括存活率的分析)和强直性脊椎炎病人全髋置换后的结果和独有的问题。
  • 摘要:目的:解析OA病人TKA术前、术后膝关节三维运动,并与正常膝关节比较,从动态评价TKA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rn 方法:采用美国Knee motionanalyzer,对因OA而施行美国强生公司DEPUY-PFC-PS型TKA病人21例25膝进行术前术后的前后移动值,主被动前后方向移动距离差,旋转运动分析,并将下肢无异常的中年女性设为对照组进行比较。rn 结果:在前后移动值与主、被动前后方向移动距离差方面,OA组术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OA组术后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在旋转运动方面,OA组术前与对照组相比,初期旋转约半数内旋,9膝无旋转,5膝外旋,终末旋转外翻型OA表现为内旋,内翻型OA表现为外旋,而OA组术后与对照组相比,初期旋转有10膝无旋转,8膝内旋,7膝外旋,终末有13膝无旋转,8膝外旋,4膝内旋,与对照组初期内旋,终末外旋相比有较大差别.rn 结论:OA病人TKA术后,矫正了膝关节的负重力线,很好的调整了膝关节软组织的平衡,增加了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范围,动态上与正常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基本相同,在旋转方面未恢复正常膝关节的扣锁机制。
  • 摘要:目的:介绍躯体X线测量板在全膝关节置术中的应用方法、价值和前景。rn 方法:本院2005年11月~2006年7月全膝关节置术前后(TKA)患者26例,使用躯体X线测量板拍摄术前术后测量影像,对比影像清晰度、可靠性、准确度、易操作性,测量下肢力线的各个参数:髋一膝一踝角、股骨机械轴、胫骨机械轴、下肢机械轴、固有偏距、膝关节生理外翻角Ⅱ、胫股冠状角Ⅰ和Ⅱ,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及手术前后的关系变化。rn 结果:使用躯体X线测量板成像能精确显示TKR术前术后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关节间隙方向和骨结构变化,软组织的情况,为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X线依据,成像清晰、可靠:解剖轴Ⅰ与解剖轴Ⅱ内外翻方向同向。膝关节生理外翻角Ⅱ为4.43°±3.48°。解剖轴内翻多于外翻,解剖轴Ⅰ冠状角度数大于解剖轴Ⅱ,两均数相差0.9483°。9膝TKR术后HKA平均改善8.419°(p=0.001)改善率4.98%,固有偏距减小2.5567cm(p=0.001),减小率78.43%。下肢机械轴长度加长不明显(p=0.301)。rn 结论:使用躯体X线测量板进行X线测量,图像清晰,测量精确、可靠、实用、经济、容易操作,能真实地反映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术后畸形纠正结果,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进行X线测量的理想方法和工具,TKA术后下肢机械轴长度加长不明显。
  • 摘要:目的:对42例(52髋)采用Link人工髋关节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疗效。rn 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2年12月采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对42例(52髋)进行了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至少52个月的随访,临床评估采用I~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观察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周围骨质的变化,对假体稳定性和应力遮挡进行评估。rn 结果:42例(52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4分上升至平均94.3分,无一例假体发生松动下沉,3例(5.8%)为纤维长入性假体稳定,应力遮挡分度:1度:23髋(44.2%),2度:11髋(21.2%)。rn 结论:Link人工髋关节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柄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具有良好的中期稳定和临床效果。
  •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观察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病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后被动运动学,并比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假体和活动平台后交叉韧带保留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膝关节的术中被动运动学。
  • 摘要:在没有关节镜技术之前,四肢关节运动损伤,多采用保守治疗或开放手术。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等高科技技术的进程。本文论述了以关节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微创外科发展的进程,关节镜技术被誉为20世纪骨科领域的三大进展之一,充分展示了在治疗运动损伤方面的优势。
  • 摘要: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AF)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早期(early or acute total hipreplacement,ETHR)和晚期(late total hipreplacement,LTHR),前者主要用于早期AF,而后者则用于经非手术或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ORIF)治疗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本文论述了早期全髋置换术历史回顾、病理损伤以及手术治疗。
  •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创伤骨科患者,尤其高能量损伤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创伤导致的关节损伤及其并发症治疗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而人工关节的假体设计、手术操作等研究的进步,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术后10年的优良率达90%以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临床医师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患者,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本文论述了为进一步提高人工关节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治疗水平,就相关问题论述了笔者的个人观点。
  •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适应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5~51岁,平均36岁。其中FicatⅢ期8髋,FicatⅣ期13髋。17例患者(2l髋)均采用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行Gibson后外侧切口,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处理股骨头时,以颈干角通过股骨头中心打入一根导针,用空心钻头钻孔后插入导引杆,再用圆柱形的股骨头切割器锉去股骨头的多余部分,在股骨头上钻孔,将骨水泥涂抹在股骨头和假体上,将假体柄插入股骨颈中心轴骨孔内,冲紧到位,等待骨水泥固化。术后Harris评分分析,并进性统计学分析(t检验),定期复查X线片。rn 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5.30±5.23)提高到术后为(90.47±3.14),优良率90.5%,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摘要: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壳聚糖、Ⅱ型胶原、PGA三种细胞支架上的生长情况,以寻找更适合构建工程软骨的细胞支架材料。rn 方法:多聚赖氨酸包埋壳聚糖、Ⅱ型胶原、PGA三种多孔海绵支架。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种植于三种支架上。体外培养4周后终止培养,取出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检测软骨内DNA含量、Ⅱ型胶原和GAG的分泌量。rn 结果:体外培养发现,软骨细胞在壳聚糖支架内生长良好,培养4周后仍能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其分泌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GAG)的能力较其他两种支架组好(P<0.01)。rn 结论:壳聚糖支架更适合软骨细胞的贴附生长,有利于维持细胞表型,是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细胞载体。
  • 摘要:目的:将人工股骨柄表面贴敷复合了BMPs的三维连通多孔钛,观察骨长入情况。rn 方法:将表面贴敷3-D多孔钛的犬人工股骨柄直接或通过纤维蛋白胶与BMPs复合,植入犬股骨,植入后2、5周荧光标记,3、6周取材病理观察。rn 结果:植入后3周,骨已长入多孔材料一半,植入后6周,宿主骨与假体成为一体,骨长入多孔材料全层;6周时成骨量明显高于3周。HA喷涂假体植入6周后,界面间有很好的骨整合,但骨形成很薄。rn 结论:具有连通三维多孔钛表面的假体,与BMP复合后能使骨长入加快,骨整合的程度提高,达到机械锁定和骨整合的双重固定,减少假体松动。
  • 摘要:人工关节假体磨损产生的微小颗粒能够引起局部生物学反应,导致骨溶解,使假体失去骨性支撑而松动。解释颗粒诱发骨溶解的原因对阐明松动发生的确切机制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骨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本实验以在假体周围骨溶解中起重要作用的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UHMWPE颗粒为刺激条件,在体外条件下观察UHMWPE颗粒对细胞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胞内转录因子NFAT2的变化,旨在为探索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与传统全髁型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rn 方法:选取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50例(67个膝关节)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高屈曲度假体组,使用LPS Flex假体)和B组(全髁型假体组/TTC组,使用PFC∑及G Ⅱ假体)。A组包括26例患者(32个膝关节),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29±5.96)岁。B组包括24例患者(35个膝关节),男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32±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8个月(1~2年)。rn 结果:术前HSS评分为A组(58.61±11.40)分,B组(55.73±13.42)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A组(92±12.6)。(-15。~110。),B组(95±11.8)。(-15。~11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A组(91.424-6.1)分,B组(92.674-6.33)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膝关节活动度为A组(124.68±10.32)。(-5。~137。),B组(102.56±15.44)。(-5。~11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明显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包括:A组1例双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时右膝关节感染,1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B组1例单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周伤口脂肪液化,2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rn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高屈曲度假体与使用传统全髁型假体相比,在改善患者疼痛、恢复行走功能以及手术并发症率方面无显著差别,但术后所能达到的屈曲度有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rn 方法:2002年5月到2005年4月,对18例膝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行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5(55~79)岁,术前测量膝关节外翻角平均22.7度(10~38度)。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价。rn 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22月(8月~32月),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25分提高为术后平均83.65分,其中优12膝,良4膝,可2膝,优良率为88.9%,活动度由术前平均68.5度,改善至术后平均102.3度,外翻角平均6.6度(1~11度)。所有病人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1例患者术后半年因屈曲角度过大出现髌骨半脱位,其他患者无并发症出现。rn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正确的截骨方法、外侧软组织的松解及合适的假体,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 摘要: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僵硬膝关节的疗效,探讨在此类病例中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要点。rn 方法: 2005年2月~2006年6月,对在本院手术的符合关节僵硬诊断标准的13例19膝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记录术前、术后HSS评分、关节活动范围,统计术后并发症。rn 结果:末次随访时的平均}tSS评分为80.1分(68-91分),较术前增加23.2分(P
  • 摘要:交通事故创伤由于伤因具有高能量的特性,关节损伤较重。在多次手术修复后,往往带来膝关节正常活动功能的丧失,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改善关节功能。本文论述了自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笔者对4例膝关节交通事故创伤后患者进行了初期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膝后软组织松解的最佳途径。rn 方法:对12例膝关节不同程度屈曲畸形的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中对较难松解的后关节囊采用横形切断或局部切除的方法,对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通过去除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甚至部分骨质,以达到内侧副韧带长度满足截骨后膝关节间隙矩形化。术后随访9~38个月。术前术后按美国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rn 结果:术前平均分为38.8分,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分为83.1分。优:4膝,良:7膝,可:1膝。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
  • 摘要:炎症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慢性疾病,不仅波及关节周围韧带等软组织,而且破坏关节软骨及骨组织,文献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情况及膝关节功能。由于患者长期接受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疾病本身的进行性病变使关节韧带、骨组织遭受进一步的破坏,对此类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时,骨科医生须面临更加大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目前尚没有文献对炎症性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进行分析和评估。本文论述了笔者对应用翻修假体全髁III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希望了解炎症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疗效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其早期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完成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20例25膝,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8岁,女性患者15例(19膝),男性5例(6膝)。手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选取同期同等条件.rn 患者22例25膝作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rn 结果:无一例失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12个月。Qs组手术前KSS评分平均58分(30-65),手术后一周达到91分(85-98)。手术切口长度为9-12cm,平均10cm。平均出血量为600ml。最后随访时无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血管神经损伤和脱位等并发症发生。rn 结论: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由于不损伤股四头肌,不破坏伸膝装置,较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早期临床效果良好。当然,QS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关键在于选择理想的患者和对手术技术的精益求精。
  • 摘要:目的:对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rn 方法:2003年8月~2006年2月,本治疗组共进行外侧小切口混合型全髋置换术36例患者(40 髋),与同期进行外侧传统混合型全髋置换术的40例患者(40 髋)作对比研究,评估损伤程度、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rn 结果:平均随访21月(6~36月),在切口长度、术中术后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一周疼痛、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等指标,小切口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住院时间二组无显著差异。术前二组髋部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分别为36.2±12.6和34.5±15.4(p>O.05);术后1月小切口组Harris评分为88.6±4.5,传统组为75.6±3.6(P(0.05);术后6月小切口组Harris评分为95.3±3.2,传统组为90.5±3.8(P<O.05)。传统组术后发生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假体脱位,而小切口组无并发症发生。rn 结论: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较传统全髋置换术具有外形美观、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严重下肢短缩的延长和平衡处理。rn 方法:选择患肢短缩>4cm的患者,在广泛松解的基础上,维持肢体的延长、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髋部肌力之间的平衡。术后评估肢体长度及髋关节功能。rn 结果:手术后平均延长肢体长度为4.7cm,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9.4分。rn 结论:通过术中重建髋臼、适当的松解或截骨以及选择合适的假体,能够较好地解决患肢严重短缩现象,获得相对的下肢肢体平衡。
  • 摘要:目的:介绍非骨水泥髋臼假体结合结构性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及重建髋臼结构的方法及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6髋)患者应用该方法修复骨缺损并重建髋臼骨性结构的临床经验。本组中翻修患者16例,初次置换患者9例;女性14例,男性11例,平均年龄56岁;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骨缺损分类法,所有患者的骨缺损均为节段型(AAOS Ⅰ型)。臼杯置于真性髋臼水平后由于骨缺损均需进行结构性骨移植,植骨块来源于自体股骨头或冷冻干燥同种异体骨,植骨块覆盖假体面积均<50%。平均随访时间5.2年(1.2-7.4年)。采用改良Harri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拍x线进行观察。rn 结果:所有植骨块均获得放射学上骨愈合。无植骨块塌陷或骨折,2 髋的植骨块出现轻度的骨吸收。翻修患者无1例假体需再次翻修,初次置换患者均无临床髋假体松动症状,仅一例在X线上出现髋臼侧透亮线,但并无进行性增宽表现。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0分提高到88分。rn 结论:使用非骨水泥臼杯结合结构性骨移植修复髋臼骨缺损是重建髋臼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该方法在植骨块覆盖假体面积<50%时,髋臼假体可获得良好的固定,并有效恢复髋臼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在数字化三维骨模重建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采用数字化三维骨模重建对46例(54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岁(31~76岁),其中骨性性关节炎2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7例,其中8例为双膝病变。根据术中数字化三维骨模显示的下肢力线、关节间隙和韧带均衡情况进行截骨、调整软组织平衡和假体旋转摆位。术后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h引流量及并发症。采用HIS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2周膝关节的功能; 测量术前、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度,测量术中、术后KNA角(髋膝踝角);测量术中、术后内外侧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和拉力下关节间隙的分离变量;测量术中、术后胫、股骨假体的旋转摆位角,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摄髌骨X线片切线位,了解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rn 结果:在计算机导航下成功完成54个全膝关节置换,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脂肪栓塞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804±15mins/膝,48h出血引流量为5504±60m1/膝。术前、术后HISS评分有高度差别显著性(46±6,92±4,t=23.46,PO.05)。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有高度差别显著性(64°±18°,114°±12°,t=18.27,PO.05:O.7°4-0.2°,0.8°4-0.4°,t内收=1.346:1.1°4-0.3°,1.2°4-0.5°,t外展=1.725:2.24-0.4mm,2.4±0.3mm,Tm=1.543)。术中、术后胫股骨假体的旋转摆位角差别无显著性(4.3°±0.3°,4.2°±0.4°,t=1.667,P>O.05)。髌骨x线片切线位示髌骨关节的对合良好,无脱位和不稳。rn 结论:术中数字化三维骨模重建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可重复性,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肢体不等长(Leg lengthdiscrepancy,LLD)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及其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对42例42髋进行平均76.6个月的随访,测量聚乙烯内衬的线性磨损大小及下肢不等长程度,并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在最近的随访中,4例患者因故排除,余38例38髋均未见临床松动和失败征象,绝对下肢不等长(9.8±7.1)mm,最近一次随访Hartis评分82.1±14.6,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O.25mm/y。线性回归分析未发现LLD与磨损率有明显相关关系,LLD与Hartis评分相关性分析有意义(r=0.3482,P=0.032),但直线性相关关系并不明确。在分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LLD≤10mm与LLD>10mm两组的Harri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66),未发现两组磨损率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THA术后的肢体不等长对髋关节的长期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可能会造成对侧髋关节的损伤,尤其是过度不等长更有可能引起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甚至假体不稳定。因此临床应通过术前、术中的一系列测量评估尽量平衡肢体长度,以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普遍施行。术后的皮肤损害可能严重影响人工关节的功能,对关节外科医生提出严峻的挑战。术后伤口感染与否或者假体外露,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置换术失败、关节融合、甚至截肢有许多伤口处理方法的报告,然而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分类方法很好,但是尚无一致的理想的处理对策。本研究的目的是为骨科医生提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处理伤口并发症的各种对策,针对这类伤口问题的实用的处理规则,伤口的评价、处理选择和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伸直位和屈曲位骨性强直膝的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术、手术难点和术后效果。rn  方法:自1987年~2006年,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共对2350余例患者施行了3500余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包括31例膝关节强直畸形患者的45个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23例36个屈曲强直畸形的膝关节,术前诊断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例18膝,类风湿关节炎11例14膝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2膝,银屑病性关节炎1例2膝。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O。,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平均为30.9分(-8分-56分);8例9个伸直强直畸形的膝关节。术前诊断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例2膝,膝关节滑膜炎行切开滑膜切除术后发生骨性伸直位强直3例3膝,膝关节结核行病灶清除术后关节自行融合1例1膝,类风湿关节炎3例3膝,其中1膝为人工胫骨平台片置入术后强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O°,术前KSS评分平均为44.1分(10分~68分)。rn 结果:23例36个屈曲强直的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出现单侧腓总神经麻痹,半年后恢复。1例患者在术后康复练习时发生股骨髁上骨折,3月后自行愈合。术后平均随访8.4年(1年~19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72.5。(45。~100。),术后KSS评分平均为78.5分(63分~91分)。术后伸展滞缺平均为7.8。 (5。~15。)。有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9年和11年时出现晚期感染,并行翻修手术治疗。8例9个伸直位畸形膝关节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髌腱在胫骨结节止点撕脱1膝,髌骨下极部分撕脱骨折1膝,术后早期关节血肿1膝,皮肤浅表性感染1膝。经对症治疗后所有病例均治愈。术后平均随访3.4年(O.5年~10年),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88.9°(50°~120°),术后KSS评分平均为81.4分(55分~93分)。2例2膝分别存在5°和25°的伸展滞缺。1例1膝因为关节不稳于术后1年行翻修术,更换加厚的胫骨平台垫片。最近随访时所有膝关节X线显示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透亮线、感染及松动。rn 结论:膝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但如处理得当仍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膝关节的充分暴露,保留足够的髌骨床厚度,保护髌腱和膝关节的血液供应以及正确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手术的关键。术后艰苦的功能训练是获得较好膝关节功能的保证。
  • 摘要: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是全髋置换术最困难的手术之一,其难点包括了从显露、髋臼处理、髋臼假体选择与安放、股骨处理与假体安放等各个环节,其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安放平面和技术是难中之难。笔者经历了对Crowe改良Ⅱ级从将髋臼假体放在假臼到选择放在真臼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本文论述了对近年全髋置换手术中髋臼发育不良的髋臼处理、髋臼假体选择、安放位置和技术进行初步总结。
  • 摘要:目的:髋关节发育不良需要行关节置换的患者切除股骨矩安装假体柄,使得假体相当于在髓腔内下沉,由此替代转子下截骨而对股骨进行相对的短缩,观察其手术效果,评估手术风险。rn 方法: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3例3个关节,髋关节后天发育不良脱位1例2个关节,髋关节骨折脱位19年1例1个关节。采用外侧前方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所有髋臼均置于原真臼位置,股骨侧则切除股骨矩,使得假体柄于髓腔内下沉安装假体柄,因而对股骨进行相对的短缩,所有患者均未实行转子下截骨。rn 结果:6个关节中,3个股骨近端因为髓腔狭小实施了骨皮质的劈开安装最小号的假体柄,并使用了捆绑带或钢丝固定,其中1例患者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延伸到了假体远端,但基本未影响术后负重。患肢长度增加1~4cm,假体柄于髓腔内较正常位置下沉1.5~4cm。所有患者均可于术后2~3天逐渐下地无限制负重,随访4月~5年,未见假体柄的松动移位、断裂。rn 结论:对于高位脱位且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采用股骨矩切除使得假体柄下沉的方法替代转子下截骨,使得股骨相对短缩,从而达到减轻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又能复位关节的目的,此手术方法相对于转子下截骨可能简单,但其长期效果有待对更多病例的观察与验证。
  • 摘要:目的:总结自体结构性植骨在CroweⅡ型和Ⅲ型髋发育不良全髓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对23例(29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岁(43±65岁),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20个月-62个月):CroweⅡ型17例(20髋),CroweⅢ型6例(9髋)。其中3例(4髋)采用标准的髋关节置换术,其它均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影像学评价髋臼旋转中心、双下肢长度变化及置换术后Harris评分的变化。rn 结果:最近一次随访时影像学上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植骨块无吸收,双下肢长度差由术前的2-5.5cm,术后缩短为0.5-1.5 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分(12~67分)升高至随访时的92分(73~100分)。rn 结论:在CroweⅡ型和Ⅲ型髋发育不良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结构性自体植骨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可以提供良好的髋臼覆盖、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高度并可保留骨盆骨量。
  • 摘要:目的:总结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进行软组织松解和平衡的经验。rn 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9例(31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0例,女19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65岁)。Crowe Ⅰ型8髋,Ⅱ型12髋,Ⅲ型6髋,Ⅳ5髋。全部病例外侧入路手术,采用髋周软组织松解延长患肢,达到真臼重建。采用外展肌等软组织平衡以改善肌力及步态。rn 结果:患肢延长1.5~4.5cm,1例因髋臼外展角稍大出现术后脱位。29例随访随访1~5年,平均3.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2.6分增加到85.4分,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rn 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应注意有效的软组织松解和平衡,从而最大程度恢复患髋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诊断方法和二期翻修治疗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采用二期翻修的方法治疗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病例共17例17关节的临床资料,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或者感染治疗型假体临时占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平为9.3个月(6-33月)。rn 结果:本组患者无一例感染复发,术后复查C反应蛋白,血沉皆恢复正常。关节功能恢复满意。rn 结论:人工关节术后感染诊断困难,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或者感染治疗型假体临时占位,感染控制后二期翻修治疗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联合使用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选择准备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两组:股神经阻滞联合使用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组和单纯使用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组,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和膝关节的活动度。rn 结果:股神经阻滞联合使用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可以使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使用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
  •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作用。rn 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7年2月,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患者,31例术后使用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予自体引流血回输作为实验组,13例术后仅异体输血作为对照组。记录回输总量并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第7天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变化。rn 结果:实验组共回输自体引流血24980ml,占总输血量52.5%,人均输血量628 ml,对照组共输异体血12000ml,人均输血量923ml,两组人均输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
  • 摘要:一般认为,全髋置换术15-20年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全膝置换术也获得相仿的疗效。但上述数据系年龄在55岁以上置换病人的统计,年轻、活动量大的病人,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状况。<55岁的患者全髋假体10年存活率仅80%左右,16年存活率仅33%,<40岁的患者10年假体失败率高达30.56%。在所有导致人工关节失败的原因中,磨损和松动是最主要的。磨损主要涉及人工关节摩擦界面,而松动是指人工关节固定界面的机械性失败。人工关节固定界面的失效是人工关节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约占全髋翻修术的80%和全膝翻修术的50%以上。本文论述假体一骨界面的形成与失效、假体一骨界面的控制与改善、假体选择、药物干预以及手术技巧。
  • 摘要:目的:随访和总结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无菌坏死的临床效果。rn 方法:从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对12例患者共13个髋行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置换手术,患者平均年龄44岁。术后进行随访,内容包括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X线检查和Harris评分分析,首次随访平均时间为36.2个月。现在有3例随访到术后8年,其中2例为术后12年。rn 结果:首次随访所有患者无需翻修。X摄片显示植入假体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及移位现象。问卷调查患者均对术后髋活动情况非常满意,Harris评分平均指数从术前的47分提高到术后92分。8年随访3例中4个关节均无松动,其中1例主诉关节僵硬,但行走无明显跛行。2例随访至今12年,仍无松动。rn 结论: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年轻患者为保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有价值的一种治疗方法。
  • 摘要:复杂粗隆间骨折一般指的是改良EWANS分型Ⅴ型或Ⅵ型的骨折,这类骨折常合并有大、小粗隆部和股骨矩的损坏,骨折移位明显,局部骨折粉碎严重,存在着原始的髋内翻畸形,治疗不当易产生髋内翻畸形、骨不连,甚至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居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这类骨折的治疗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均较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复杂,手术治疗作为首先的方法。内固定仍然作为主流。本文论述了钉板内固定系统、内钉内固定系统rn、固定支架系统以及注射式材料的应用。
  • 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寿命的增加,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股骨近端骨折亦有增加趋势。据估计,每年美国髋关节骨折患者超过25万人,股骨近端骨折几乎占骨折住院患者的30%。这类骨折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约15%-20%病人死亡于骨折后。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股骨粗隆间的骨折主要采用及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坚强和稳定的内固定,使病人能在短时间内离床进行活动,以最大限度降低骨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本文对此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简要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时机、方法和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8年来16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结果,探讨手术时机、植骨固定、髋臼置换和功能康复的新方法。rn 结果:术后经随访时间6~66个月,平均28个月,16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36分。rn 结论:髋臼骨折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但一期全髋关节置换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 摘要:目的:探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rn 方法: 1997年5月-2004年6月,28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进行了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平均随访2.1年,并应用ASES评分进行评估,包括术后疼痛,主动活动范围和日常行动功能。rn 结果:28例患者ASES评分平均87.9(67-96)分,其中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主动前屈上举1320,外旋400,内旋T10水平,VAS疼痛评分平均2.6分。术后6个月,其中23例病人患侧肌力和功能达到正常的80%,术后1年基本达到正常的90%水平。82%的患者满意治疗的效果。rn 结论:只有重建肱骨正常长度、确切固定大小结节和持之以恒的康复锻炼才能使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对11例行铰链一非铰链联合型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患者随访结果的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rn 方法:对香港玛丽医院骨科2002年3月~2004年6月间,行Acclaim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11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定肘关节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活动度、稳定性及X线表现,使用SPSS统计软件(version9.5)应用配对t-检验,对7例术前没有合并骨折患者的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所有患者肘关节最后随访时均无疼痛;肘关节活动度除伸直较术前减少了0.2度外,屈曲、前臂旋前、旋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伸直和前臂旋前角度术前术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118,P=0.088),而屈曲、前臂旋后及屈伸弧度、前臂旋转弧度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亦未出现肘关节不稳的现象:x线片仅1例于尺骨部分出现部分的透亮线;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症状,但在出院前已恢复;2例术后因外伤出现肱骨内上髁骨折。rn 结论: Acclaim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结果满意,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认为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适合于单髁置换治疗,传统是通过应力位摄片检查术前诊断前内侧骨关节。核磁共振(MRI)能够精确和直观地反应软骨和韧带情况,却很少用于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的诊断。通过对照研究了解MRI是否能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的术前诊断起作用。rn 方法:把52例准备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随机分为摄片组和MRI组,每组各26膝。其中摄片组平均年龄67.4岁(59到71岁),MRI组平均年龄69.9岁(58到73岁)。在摄片组,病人摄内/外翻应力正位片和屈膝90。侧位片,分析x片特征并作出诊断。MRI组根据MRI影像诊断软骨缺损的部位,对软骨缺损严重程度进行Noyes分级,对韧带、半月板、骨赘和软骨下骨囊腔改变情况进行评定,并诊断是否属于前内侧骨关节。在TKA术中对软骨缺损和前叉韧带进行观察后作出最终诊断。rn 结果:韧带无挛缩和外侧间室仍保持正常软骨厚度;屈膝90。侧位片上,胫骨内侧平台的软骨下骨缺损局限于前1/2,不延伸至胫骨平台后方皮质,说明胫骨平台后方软骨保留,间接提示ACI功能完好。然而,这一系列摄片的要求较高,如果内外翻应力施加的不当,或摄片角度不对,可能造成错误诊断,需要在透视下拍照。由于软骨、韧带均不显影,在x片上仅能通过间接征象进行推断,需要一定读片经验。但在本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普通医师也能达到较高准确率(92.3%和84.6%)(无观察者间差异,p<0.01)。rn 结论:应力位摄片拍摄和读片要求较高,但经过适当训练可以在大多数OA病人中获得很高的诊断率,对于一些困难的病例可以结合MRI软骨和韧带成像以帮助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术前模板在提高全髋关节置换精确性的应用价值,比较研究两种不同的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rn 方法:在制定颈干角可变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方面的优劣性。方法分别应用经典法与改良法对2004年1月到2006年6月间采用颈干角可变式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的病例进行数字化术前计划。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59.5±13.9岁。比较计划与手术实际间假体尺寸、置放位置、偏心距及下肢长度的吻合程度。rn 结果:两种方法在假体大小选择方面与术中实际尺寸吻合度高(P>O.05),而改良法在假体颈长选择、股骨颈截骨高度确定上与术中实际吻合性较经典法更精确(P
  • 摘要:目的: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在老年患者术后5-8年的疗效对比。rn 方法:临床随访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Age>65y)51例,术后5~8年,平均6年4个月,其中骨水泥型股骨假体20例,平均6年5个月,非骨水泥组股骨假体31例,平均6年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rn 结果:骨水泥组平均91.30分,高于80分18例,优良率90%,非骨水泥组平均90.48分,高于80分29例,优良率93.5%。术后骨水泥组翻修1例,下肢缩短畸形(>3.2cm),1例,假体松动(仅限x线所见)4例,有疼痛3例,明显疼痛1例,非骨水泥组无翻修病例,假体松动(仅限x线所见)4例,有疼痛4例,明显疼痛l例。rn 结论: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中期疗效和传统的骨水泥型假体无显著性差异,是可行的。
  •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己经广泛用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而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在取得良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这一程,从而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比较以小切口、股内侧肌切口、标准切口实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伸膝装置功能(股四头肌肌力状况)康复情况,以及镇痛和心理因素的对其影响,探讨改善全膝关节术后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
  • 摘要:对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仅Elke报道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要差于骨性关节炎;而RobenSson et al在大量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材料的研究后发现两种患者的翻修率没有显著性差别。对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临床报道中,尚未发现骨性关节炎和炎症性关节炎的比较报道。本文对应用单一翻修假体系统行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骨性关节炎与炎症性关节炎的临床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对比,试图了解以下问题:1)两种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总疗效,2)两种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疗效对比。
  •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已成功地为许多罹患严重的、晚期的膝关节伤病患者解除了病痛,使他们恢复了正常生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出现的时间最早,技术最为成熟,目前也应用得最为普遍,其他如单髁置换术、人工髌股关节置换术尚未被人们广泛接受,手术适应症也比较狭窄。所以,目前国内外仍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作为研究的重点,继续对人膝关节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学展开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假体、手术工具的设计和改进手术操作技术,获得更为可靠和优良的手术结果。由于人种的关系,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在关节置换时发现存在假体不匹配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笔者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正常尸体膝关节的解剖测量学研究和较大样本量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后的形态测量学研究,并且对术中测量结果和尸体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参照。
  • 摘要:尽管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术后10年的优良率达90%以上,但是因感染、脱位、松动、下沉、断裂、骨折等并发症而失败的病例逐渐增多,需要翻修、截肢、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的病例也逐渐增多,这些并发症给病人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严重的伤害。本文论述了重视人工关节基础研究,加快高质量国产人工关节的研制、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功能锻炼和配合治疗以及规范人工关节操作,减少医源性并发症。
  • 摘要:微创外科或称微侵袭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在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被认为是新世纪外科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在许多领域对传统的外科手术方式提出了挑战。在我们骨科领域,已经成功施行了近40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尽管拥有成熟的手术技术及确切的治疗效果,但其存在失血量大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已不符合现代微创外科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陆续有学者报道了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reallyinvasive total hiparthroplasty,MIS-THA),由于其理论上的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综合综合国内外的文献,并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将笔者对MIS-THA技术的理解进行了简要介绍。
  • 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败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来说X光片是最重要的,因为X光片发现问题通常要比临床症状早的多,当病人出现明显疼痛的时候,通常已经到了松动的晚期,并伴随大量的骨丢失,造成翻修难度大、损伤重、预后差。磨损和骨溶解的发生可能不伴随任何临床症状,所以定期随访并拍摄X光片是必需的。学会系统正确阅读THA术后X光片要是很重要的,本文简要介绍了笔者的阅片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