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上海国际关节镜与运动医学学术论坛
第四届上海国际关节镜与运动医学学术论坛

第四届上海国际关节镜与运动医学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7-05-11

主办单位:中国运动医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上海国际关节镜与运动医学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索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本组20例闭合性新鲜髌骨骨折,横行骨折15例,相对未移位的星状骨折5例。手术在膝关节镜、C臂X线透视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关节面复位平整后,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骨骨折。结果:平均随访3年,骨折愈合时间最短6周,最长10周,平均8周。根据胥少汀综合评分法,优19例,良1例,中、差0例。结论本方法为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治疗方法。具有于术时间短、创伤小、关节面复位好,固定坚强,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新鲜骨股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本组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70--91岁,均为闭合性股骨颈骨折。合并心脑血管及糖尿病19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5天。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透视下,闭合复位用可折断螺钉经股骨外侧大粗隆下进针固定股骨头,适当加压,针尾折断、取出,创口缝合一针。结果21l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5月,平均手术时间30--40min,参照积水潭医院评定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6.2%:骨折愈合17例,骨不连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愈合率90.4%。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大多伴有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疾患,死亡率高,愈合差。采用可折断螺钉闭合穿针,创伤小,骨折固定有效坚强,减少卧床时间,骨折愈合率高,是~种较好的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方法。
  • 摘要:腓骨长肌腱撕裂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运动损伤。国外文献报道在38例腓骨肌腱损伤中有2例腓骨长肌腱部分断裂和2例完全断裂,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往往对该病认识不足,因此漏诊率较高,现将本院收治一例的病历资料和讨论进行报道。
  • 摘要:目的:等离子刀低温切除技术用于膝关节镜手术中,观察其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在膝关节镜手术中使用等离子刀对21例35个部位进行了手术,包括有半月板切除、滑膜切除、软骨病灶清理及术中止血等。结果半月板切除手术更加快捷,尤其便于处理较为隐蔽以达到后角处的损伤;软骨修整成形良好,对邻近正常软骨损伤小;术中止血迅速有效。术后随访半年临床效果良好。结论等离子刀具有良好的低温切除、止血作用,负损伤小,是关节镜手术进行切除与止血便捷有效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自2001年~2005年应用关节镜探查并根据镜下表现行关节清理术或结合行持续灌洗术15例,随访6个月~4年。结果:术后3~5天体温均恢复正常;疗效评定:关节功能优11例,良和可各2例。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能根据临床病理分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创伤小,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影象学的发展和核磁共振的普及,微创手术的深入开展,许多中、青年膝关节的运动创伤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但很少有人关注老年人膝关节的运动损伤。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物质生物活的丰富而走出家门,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由于他(她)们的关节本身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所以由此加重的临床症状的治疗不同于单纯骨性关节炎的处理,也不同于年轻人的单纯手术治疗。现报告临床资料、治疗结果及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取低温冷冻异体腘绳肌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的替代物,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可吸收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21例。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20例超过120°,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术后3个月屈膝受限(80°),二期行关节镜下松解术:1例因排斥反应关节肿胀、发热,行关节镜冲洗后缓解。21例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阴性,前Lanchman试I度阳性1例,其余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术前(56.73±6.58)分增加至术后(88.14±7.02)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确实、可靠,患者创伤小,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快速恢复功能。
  • 摘要:目的:总结失稳性创伤膝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001年1月~2006年4月63例失稳性创伤膝关节脱位的治疗与随访。男48例、女15例;年龄16岁-75岁,平均36.6岁:开放性脱位6例、闭合性脱位57例;鲜新膝关节脱位伤40例、陈旧膝关节脱位伤23例。按Schenck和Wascher膝关节脱位分型标准:KD-Ⅰ1例(1.6%)、KD-Ⅱ13例(20.6%)、KD~Ⅲ17例(27.0%)、KD-Ⅳ18例(28.6%)、KD-Ⅴ14例(22.2%)。单纯开放手术治疗53例、单纯关节镜治疗4例、关节镜加开放手术治疗4例、截肢1例、全膝关节置换1例。结果:远期效果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优(91-99分)12例(24.5%)、良(75-90分)21例(42.9%)、可(50-74分)12例(24.5%)、差(50分以下)4例(8.2%)。膝关节脱位新鲜伤组优良率75.0%、陈旧伤组优良率44.4%(X2=6.79、v=1、P<0.01)。结论:失稳性创伤膝关节脱位手术治疗的关键是早期;鲜新伤以修复为主,陈旧伤以重建为主;合理的膝关节脱位分型有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运动员骨骼肌急性损伤,促进损伤骨骼肌肌力恢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31例急性胭绳肌损伤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A中药治疗组(n=12,注射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盐酸布比卡因共10ml);B皮质激素治疗组(n=11,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生理盐水及盐酸布比卡因共10ml)治疗;C自然愈合对照组(n=8,除以传统治疗外不予注射治疗)。三组均以相同传统治疗(避免运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牵拉训练、等长肌力训练及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分别对以上三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29天、43天、57天,进行等速肌力恢复情况的评估。结果:①中药治疗组、皮质激素治疗组的肌力增长情况明显优于自然愈合对照组(P
  •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黄芪注射液组,自然愈合组,正常组,其中黄芪注射液组和自然愈合组中的72只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于伤后第14,21,28,35,42,56天,分别测试双侧腓肠肌的断裂强度和拉伸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断裂强度方面:自然愈合组至第56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黄芪组明显早于自然愈合组于第35天即达到正常水平。(2)拉伸率方面:自然愈合组至第56天仍处于较低水平,黄芪组至第56天已达到正常水平。结论:黄芪注射液在促进骨骼肌钝挫伤愈合方面是有效的,它不仅缩短了愈合时程,使骨骼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强度,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骨骼肌的愈合质量。
  • 摘要:目的: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并探讨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ACL43例。男35例,女8例,平均年龄30.0岁;左膝23例,右膝20例。急性损伤26例,陈旧损伤17例。关节镜下确诊后特殊提供的ACL定位器进导针并建立骨道。胫骨和股骨均单束人工韧带安装,分别由股骨骨道、胫骨骨道外口向骨内拧入特制钛钉,同时处理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轻,重建后稳定均未处理。术后早期活动。结果:随诊4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术前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41±14.0分,术后95±5.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可供特殊人群及多发损伤、翻修病例首选。
  •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2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可吸收界面钉固定和肌腱编织缝线在胫骨桥上打结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mm?mm72例,6mm?mm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 摘要:目的:通过对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病例的随访,观察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随时间的演变。方法:对58例(58膝)接受自体胭绳肌腱移植、挤压螺钉固定的前十字韧带重建病例进行了2年的随访。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进行患肢MR检查,测量矢状位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宽度并与术后1月数值对比,增宽≥2mm认为隧道扩大。记录骨隧道扩大出现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隧道宽度的改变。结果:9膝(15.5%)出现股骨隧道扩大,12膝(20.7%)出现胫骨隧道扩大。2膝术后3月内出现扩大,16膝3-6月出现扩大,3膝6-12月出现扩大。隧道扩大的病例术后1、3月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月隧道宽度大于1、3月(P<0.05),而6、12和24月之间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主要出现于术后的3-6月之间,并在术后12-24月之间保持稳定。
  • 摘要:随着我国ACL重建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手术例数的增多,已出现手术失败而需要翻修手术的病例。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内在这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与获得的经验进行临床研究,以预防与减少翻修手术率的发生,同时能够更好的处理所遇到的翻修手术。现结合本研究所收治的ACL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就其重建失败翻修的原因予以分析报告。
  • 摘要: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是一门快速成长、充满挑战、有巨大发展潜力、多学科交叉的临床专业学科。运动医学一方面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和治疗运动引起的创伤和疾病,达到最大运动能力的恢复,保障人类健康。本文对近年来运动创伤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 摘要:随着我国ACL重建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手术例数的增多,已出现手术失败而需要翻修手术的病例。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内在这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与获得的经验进行临床研究,以预防与减少翻修手术率的发生,同时能够更好的处理所遇到的翻修手术。现结合本研究所收治的ACL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就其重建失败翻修的原因予以分析报告。
  • 摘要: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易被医师误诊或忽略,致使患者病症持续反复,迁延不愈。自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本研究应用踝关节镜诊断并治疗22例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临床资料、治疗结果及讨论。
  • 摘要:关节镜外科是最近二十五年来骨关节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肩关节镜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美国Burman医生于1931年最早使用关节镜进行肩关节尸体标本研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肩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取得飞跃性发展。rn 介绍目前,肩关节镜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症、肩袖损伤、肩锁关节病变、肱二头肌腱和盂唇损伤、肩关节不稳等疾患的有效手段。从最基本的肩关节镜检查开始,到肩峰成形、盂唇修补、关节不稳重建、肩袖修补、肩锁关节成形等手术,肩关节镜外科医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才能逐步掌握这门技术。而注意更新理论知识,掌握肩关节镜外科最新的诊疗理念,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技术并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
  • 摘要: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当对组织施加射频脉冲时,质子在磁场中获取能量。当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将释放能量并产生MR信号。本文研究E-MRI在膝关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骨挫伤的辅助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提出避免再次手术的对策。方法:回顾1999年10月~2006年6月间25例膝关节镜术后再次手术的的诊断,镜下检查所见与治疗结果。男17例,女8例:年龄19~60岁,平均28岁:距离第一次手术时间5天~2年,平均4个月。外院初次手术:6例;本院手术19例。结果:本组中初次手术术前误诊5例,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术中误漏诊5例,其中半月板水平裂2例,盘状半月板损伤2例,游离体1例;术后再次损伤6例,其中半月板成形术后2例,盘状半月板术后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2例。术后复发或加重9例,其中骨性关节炎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例,滑膜软骨瘤病3例,滑膜结核1例。再手术方法包括膝关节镜术1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开放性滑膜切除术7例。软骨剥脱、渭’膜病变残留或滑膜炎复发、漏诊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以及关节游离体是再手术中见到的主要病变。术后随访6个月~2年,16例再次关节镜术后机械性交锁症状均消失,7例行滑膜切除、2例行人工全膝关节术后肿胀疼痛消失。结论:膝关节镜术后疗效与手术适应证选择、疾病自然进程和手术技术有关。提高术前疾病的诊断水平、术中关节镜操作技术和术后康复指导是减少再手术的关键。
  • 摘要:本文统计本科自2004年3月-2006年12月期间,采用关节镜手术,术后辅助选择性电刺激股四头肌治疗膝慢性创伤性滑膜炎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结果及讨论。
  • 摘要: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易被医师误诊或忽略,致使患者病症持续反复,迁延不愈。自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本研究应用踝关节镜诊断并治疗22例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临床资料、治疗结果及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4年3月间对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3侧膝关节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中多入路清扫全关节滑膜,清理关节腔。结果:32例患者在术后平均31个月时接受随访。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0.6分,术后平均75.4分;HAQ评分术前平均11.6分,术后平均9.5分。血沉(ESR)术前平均31.2mm/hr,术后平均17.5mm/hr;C反应蛋白(CRP)术前平均116.9mg/L,术后平均54.3mg/L;改良sharp评分术前平均16.4分,术后平均17.2分。术前与术后各指标比较显示Lysholm评分、HAQ评分、血沉、CRP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改良sharp评分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不仅能改善膝关节局部的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全身病情。
  • 摘要:目的:比较并评价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对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资料,对115例单侧膝关节外伤,初诊怀疑有膝关节韧带或伴有半啁板损伤的患者,于入院时分别行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并于3日内对所有患者行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三种物理检查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准确度,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经关节镜检查证实,115例单侧膝关节外伤患者中确诊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有41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三种物理检查比较,分别为灵敏度(43.9%:90.2%:70.7%)、特异度(90.5%:90.5%:95.9%)、阳性预测值(72.0%:84.1%:90.6%)、阴性预测值(74.4%:94.4%:85.5%)、准确度(73.9%:90.4%:87.0%)、阳性似然比(4.62:9.49:17.24)、阴性似然比(0.62:0.11:0.31)。结论:在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方面,总体来看,Lachman试验对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从单方面来看,轴移试验判定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最好,Lachman试验排除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最好。
  • 摘要:目的:分析四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患者骨隧道扩大的程度、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功能评分的关系,探讨胫骨端双重固定对骨隧道扩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比较40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病例,股骨端统一采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分别采用单纯Intrafix挤压螺钉固定或联合Spiked-washer栓桩固定。所有病例术后山同-医生按同样的康复方案指导康复。平均随访14.5个月(12-18个月),以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KT2000进行关节松弛度比较:MRI检查测量胫骨隧道和股骨隧道矢状位的宽度,与于术中钻取的骨隧道直径对比,判断骨隧道扩大程度。根据隧道扩大百分比分为四级:0级<10%、1级10%~25%、2级25%~50%、3级>50%。评估骨隧道扩大程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松弛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较胫骨端不同固定方式对骨隧道扩大的影响。结果:40例中有10例(25%)出现了胫骨和/或股骨隧道扩大,其中7例为股骨和胫骨隧道均扩大(1级5例,2级2例);3例仅出现单纯胫骨隧道扩大(1级1例,2级2例);未发现单纯股骨隧道扩大病例。不同程度的骨隧道扩大病例,其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关节松弛度评定无差异。胫骨端Intrafix和Spiked-washer双重固定的病例较胫骨端Intrafix单一固定的病例骨隧道扩大明显小(P<0.05)。结论:采用自体腘绳肌腱Endobutton股骨固定和Intrafix胫骨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部分患者仍会出现骨隧道扩大;胫骨隧道扩大较股骨隧道比例高;隧道扩大超过一定程度IKDC功能评分有所下降;骨隧道扩大组的病例较非扩大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膝关节松弛;胫骨端使用双重固定的病例较单一固定的病例,骨隧道扩大病例减少。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和陈旧性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 corner,PLC)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病例30例,其中急性损伤19例,陈旧损伤11例,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特殊体格检查,X线摄片,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关节镜检查进行诊断,根据损伤的程度分别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早期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24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26例,中3例,1例非手术治疗者因膝关节关节严重不稳而行手术治疗。结论:详细观察临床表现和进行特殊体格检查是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诊断的基础,X-ray检查,膝冠状斜面位MRI成像和关节镜检查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对急性Ⅰ度、Ⅱ度单纯PLC部分损伤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急性Ⅱ、Ⅲ度合并其他结构损伤和陈旧性损伤者应行手术治疗,提倡进行早期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 摘要:研究背景:骨骼肌运动损伤非常常见,至今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容易复发。我们前期的动物实验已经发现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有促进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表达,骨髂肌修复和肌力恢复目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黄芪丹参注射液对运动员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实际促进作用。材料和方法:2004年5月-2005年11月期间,共有41名骨骼肌损伤运动员在三家运动诊所,经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以压痛、运动恢复程度和是否复发,作为疗效评介指标。结果:41名患者中37例获得随访,随访12~56周,平均21周,患者平均年龄20.5岁,男性23例,女性14例,牵拉伤28例,钝挫伤9例。损伤部位以股四头肌、胭绳肌为主,少数为骶脊肌。37例患者中34例疗效优良,优良率达92%。2例患者在三个月内骨骼肌损伤复发,1例无效;9名国家级优秀运动员中,5名获得十届全运会金牌和银牌。结论: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有促进运动员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降低骨骼肌损伤复发。
  • 摘要:目的:边缘对合缝合技术用于巨大肩袖撕裂修补以缩小裂口,减低肩袖止点缝合张力。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边缘对合缝合技术对肩袖修补强度的影响,并决定哪种方法在力学上更加优越。方法:18个袋鼠肩关节标本被分成三个实验组,每组6例(n=6),模拟人的巨大肩袖撕裂复制出从冈上肌腱在肱骨大结节附着点的全层缺损10mmx15mm。采用三种不同缝合技术进行肩袖撕裂修补:单独采用Mitek带线锚钉技术(组1),单独采用边缘对合缝合技术(组2),边缘对合加Mitek带线锚钉技术(组3)。首先进行周期性荷载测试,每一个实验标本采用33mm/秒、牵拉强度10-180N的循环荷载,达到最大牵引载荷后保持2秒钟,重复牵拉100次;周期性荷载测试完毕后,使用5mm/分速率的持续牵拉荷载直至肩袖缝合处断裂。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LSD多因素比较的统计学方法(显著差异标准,p<0.05)。结果:循环荷载测试显示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每一个修补过的标本都会逐渐出现裂隙。第1组在平均加载到第34个周期后,第2组在加载到第75个周期后,第3组在第65个周期后,裂隙形成达到5mm(50%失败)。统计学显示第1组和第2组之间(p≤0.001)以及第1组和第3组之间(p≤0.001)有显著差异。第100个加载周期后,第1、2、3组平均裂隙形成的尺寸分别达到6.8mm、6.1 mm和4.7mm。第1组和第3组之间(p≤0.01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所有标本最终都达到失败(裂隙形成达10mm,或者缝线、肌腱或锚钉断裂)。在1、2、3组,最终失败载荷分别发生在374±13N、415±37N、464±63N时。第1组中2例锚线断裂,2例肌腱实质撕裂,2例腱与肌肉移行部断裂。第2组中除1例线结松弛,其余都是在极限负荷下腱与肌肉缝合部逐渐撕裂,达到10mm裂隙为失败。第3组中3例肌腱断裂,2例肌肉撕裂,1例锚线断裂。结论:应用边缘对合或边缘对合加Mitek带线锚钉技术修补肩袖撕裂,在对抗裂隙形成和极限撕裂负荷方面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但是,只要周期负荷存在,肩袖修补后就总会有裂隙逐渐形成,那么肩袖修补后如果太早活动,再撕裂或残留缺损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关节僵硬的可行性和疗效,为冻结肩的治疗探索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手段。材料和方法2003年,3月~2005年3月,55例冻结肩患者,男2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8.4岁(28~71岁)。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关节僵硬,术前病程约5~13个月,术前经过正规保守康复治疗无效。术前肩关节活动度较对侧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功能,所有患者均排除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骨肿瘤等病变。55例患者均于仝麻下行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松解范围自盂肱关节前方的上盂肱韧带开始,向下以Arthrocare公司生产的射频刀,依次切断上盂肱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中盂肱韧带、肩胛下肌腱、下盂肱韧带。以右肩为例,松解范围自1点位置向下,直至5点~7点位置。术后第二天开始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5~8个月),根据手术前后的Constant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立即获得关节活动度的明显改善,其中以外展、外旋活动度改善最为明显,所有病人疼痛均在?周获得明显缓解。Constant评分术后平均达91.7分。结论:冻结肩关节僵硬通过关节镜下松解,关节活动度可以获得明显改善,具有疗效确切、微创、恢复快等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异体皮质骨锚钉修复肩袖与肩关节前方不稳的价值。方法:关节镜监视下采用自制皮质骨锚钉治疗肩袖和肩关节Bankart损伤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平均32岁(17-58岁)。左肩9例,右肩6例。术前肩关节MRA(MRI造影)Bankart损伤7例,肩袖破损8例。按Bigliani肩袖损伤分类法,小撕裂3例,中度撕裂3例,大撕裂2例。关节镜下采用皮质骨锚钉修复肩袖损伤8例,Bankart损伤7例,每例应用骨锚钉2-3枚。结果:门诊随访15例,平均10个月(6-14个月)。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术前评分平均21.5±5.6分,术后随诊平均32.4±5.8分。优9例,良5例,可1例。术后肩关节稳定性良好,无复发,骨锚钉无拔出病例。结论:关节镜下异体骨锚钉修复肩袖与Bankart损伤,具有微创化、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价廉等优。
  • 摘要: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在治疗创伤性髌骨脱位中的应用和疗效,观察关节镜在该手术中的作用和优势。方法:2000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23例创伤性髌骨不稳患者,男7例,女16例,年龄16~33岁(平均23.6岁),术前脱位次数3~7次。所有患者在第一次脱位时均有外伤史。术中先进行关节镜检查,评估髌骨轨迹和膝关节屈伸中髌股关节的动态匹配关系,同时观察内侧支持带损伤的部位,以决定重建手术的方式。重建过程中通过关节镜监视,确认髌骨活动轨迹和髌股关节动态匹配关系得到重建。对于髌骨外侧支持带明显紧张者同时行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后患侧下肢支具伸膝位固定三周,三周后开始患膝活动度训练,6周后佩戴支具下地行走,12周后逐步恢复运动。随访24~38个月(平均28.8个月),根据Larsen结果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髌骨稳定均获得重建,随访期内未发生髌骨再脱位。根据Larsen结果评分,优18例,良5例。结论: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对于创伤性髌骨不稳具有良好的疗效,关节镜是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镜下评估保证了重建手术的成功。
  • 摘要:目的:根据国内临床经验总结,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原则,以期全面提高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水平。方法:总结年国内开展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复、康复的临床经验,评价目前流行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镜下缝合方法;介绍近年半月板缝合临床研究的成果;提出影响半月板缝合的各种因素。重点包括半月板缝合后生物力学机制受限的问题:少儿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特点:前、后交叉韧带撕裂、后外侧稳定结构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手术治疗要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分型;滑膜皱襞半月板损伤综合征一种特殊类型的半月板损伤,具有特定的解剖特点和半月板损伤特征。结果:国内近年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的缝合修复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提出半月板术前、术中半月板判别的标准;半月板镜下缝合分区的概念;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按镜下所见分为Ⅰ型:半月板撕裂伤,镜下半月板色质正常,或弹性较差,可见局部的撕裂伤。Ⅱ型:半月板裂伤合并磨损性损害,半月板磨损部分表面毛糙、裂痕、甚至松散。半月板裂伤缘毛糙,界限不清,组织松散,相对应的股骨髁软骨退变,周围滑膜炎呈慢性炎症表现,以增生为主。Ⅲ型:一侧半月板呈磨损性损害,表现同Ⅱ型,但波及整个半月板。半月板松动,探针牵拉,活动度增大,软骨和滑膜病变范围较大。Ⅳ型:整个半月板成磨损性损伤,并有部分或者大部分半月板缺如。各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缝合修复半月板;特别是国内一直未能广泛开展的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康复技术的临床研究,都表明国内半月板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结论:国内半月板损伤的修复水平提高很快,随着临床业务的普及开展,近一步总结、研究不同情况下半月板损伤的特点及其治疗原则,提高临床效果,使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更加完善。
  • 摘要: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人工韧带与四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iigament,ACL)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5年6月,共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根据Lars韧带使用指征,医生建议和患者意愿,选择自体腘绳肌腱或LARS人工韧带作为移植物。其中LARS韧带重建ACL病例23例,两端以挤压螺钉固定;四股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者19例,股骨端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Intrafix挤压螺钉和Spiked-washer拴桩双重固定。均在术前及术后3月、6月、9月、15月给予Ly sholm、Tegner、IKDC评分。结果:与自体胭绳肌腱重建ACL的病例比较,采用LARS韧带的病例,在术后平均9个月的随访期内,三种膝关节功能评分值高于自体胭绳肌腱ACL重建的病例。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的病例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使用LARS人工韧带的病例较使用自体腘绳肌腱的病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早。u0000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Intrafixrn挤压螺钉和Spiked-washer拴桩双重固定。均在术前及术后3月、6rn月、9月、15月给予Ly sholm、rnTegner、IKDC评分。结果:与自体胭绳肌腱重建ACL的病例比较,rn采用LARS韧带的病例,在术后平均rn9个月的随访期内,三种膝关节功能评分值高于自体胭绳肌腱ACL重rn建的病例。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rn的病例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使用LARS人工韧带的rn病例较使用自体腘绳肌腱的病例术后u0000n膝关节功能恢复更早。u0000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Intrafixrn挤压螺钉和Spiked-washer拴桩双重固定
  • 摘要:目的:比较并评价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对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资料,对115例单侧膝关节外伤,初诊怀疑有膝关节韧带或伴有半啁板损伤的患者,于入院时分别行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并于3日内对所有患者行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三种物理检查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准确度,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经关节镜检查证实,115例单侧膝关节外伤患者中确诊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有41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三种物理检查比较,分别为灵敏度(43.9%:90.2%:70.7%)、特异度(90.5%:90.5%:95.9%)、阳性预测值(72.0%:84.1%:90.6%)、阴性预测值(74.4%:94.4%:85.5%)、准确度(73.9%:90.4%:87.0%)、阳性似然比(4.62:9.49:17.24)、阴性似然比(0.62:0.11:0.31)。结论:在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方面,总体来看,Lachman试验对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从单方面来看,轴移试验判定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最好,Lachman试验排除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最好。
  • 摘要: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LARS(ligament advancedreinforcement system)人工韧带与四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iigament,ACL)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5年6月,共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根据Lars韧带使用指征,医生建议和患者意愿,选择自体腘绳肌腱或LARS人工韧带作为移植物。其中LARS韧带重建ACL病例23例,两端以挤压螺钉固定;四股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者19例,股骨端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Intrafix挤压螺钉和Spiked-washer拴桩双重固定。均在术前及术后3月、6月、9月、15月给予Ly sholm、Tegner、IKDC评分。结果:与自体胭绳肌腱重建ACL的病例比较,采用LARS韧带的病例,在术后平均9个月的随访期内,三种膝关节功能评分值高于自体胭绳肌腱ACL重建的病例。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的病例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使用LARS人工韧带的病例较使用自体腘绳肌腱的病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