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探析壮医治疗月经病的用药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广泛收集壮医治疗月经病的方药,建立药物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对壮医治疗月经病用药类别和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初步认识其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 益母草、月月红、红背菜等16味药使用频数达10次以上;补虚药、通两路药和解毒药分别占30.36%、21.86%和19.57%:温性药物使用频率达42.11%,其次为平缓药和凉药,分别为21.19%、21.05%。[结论] 补虚祛毒、通调两路是壮医治疗月经病大法,选药“以红治红”为主,重视温性药的应用。
  • 摘要:以络病学说为理论指导,从“络”论治卵巢早衰,认为该病病位在胞宫胞络,病因病机为肾虚胞阻,治疗原则为补肾通络。
  • 摘要:目的:观察妇炎酱薏汤加西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妇炎酱薏汤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混合灌肠,对照组采用青霉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甲硝唑溶液静滴,α-糜蛋白酶肌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别。结果:治疗组痊愈9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妇炎酱薏汤加西药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药物。
  • 摘要:药物配伍乃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精于方者,必精于药之配伍。“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前人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归纳于“七情和合”中,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雷公药对》,北齐医家徐之才著《药对》,惜己失传。药对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病机、中药性味功效有机结合起来,由搏返约,执简驭繁,或相须相使以增效,或相反相逆而见功,常可“游于方之中,超乎方之外”,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效。笔者在临床中善用药对,组方简捷,药精不杂,符合中医理论,且有一定体会。
  • 摘要:《傅青主女科》中的妇科内容是中医妇科的重要诊治思想来源。主要包括妇科常见的带下病、崩漏、月经病以及不孕症。所阐述的疾病机理系统而深刻,其中所列方剂经历代妇科医生临床验证确有较好的疗效,时至今日仍为医界所公认的妇科精华之专著。目的:通过学习研究阐述《傅青主女科》中妇科部分的论治特点,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治规律,从辨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对该书中的学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能够传承《傅青主女科》的学术理论,而且对于学习研究《傅青主女科》和中医妇科临床医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通过学习、探讨、解析《傅青主女科》全书,并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卷上部分进行整理、归纳、研究。结果:总结《傅青主女科》中妇科内容的学术特点,阐述傅山论治妇科病症的特色,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使傅氏女科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月经病的中医预防方法。[方法] 使用文献检索法查阅古今中医妇科典籍中有关月经病中医护理方法的内容。[结果] 中医妇科预防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级分层预防体系。常用的预防法有心理养生预防法、饮食养生预防法、起居养生预防法、环境养生预防法、时辰养生预防法、运气养生预防法、婚育养生预防法、房事养生预防法、文娱养生预防法、体育保健预防法、气功养生预防法、药物保健预防法、针刺保健预防法、艾灸保健预防法、按摩保健预防法、接种预防法、风俗养生预防法等。[结论] 月经病中医预防法的探讨对中医妇科预防月经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养精种玉汤对TA97、TA98、TA100、TA102菌株基因回变菌落的影响,对其遗传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直接平皿掺入技术,设养精种玉汤不同剂量对TA97、TA98、TA100、TA102系列菌株进行体外染毒,观察其回复突变菌落增长状况。[结果] 在0.8至200.0 mg/皿的不同测试浓度,+S9与-S9两种测试系统条件下,其作用的4种测试菌株的回变菌落数与溶剂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增加,回变菌落背景正常,未显示其有抑菌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养精种玉汤药液在本试验所确定的200.0mg/皿剂量范围内,初步认为对TA系列测试菌株无明显致DNA碱基置换及移码突变性。
  • 摘要:经间期学说在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理论中是极为重要的部分,然而历代对此认识甚少,随着对于该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对有关“时序数律”、“重阴必阳”等概念有了新的认识,阐述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状态在基础体温变化过程中的特定意义,从而突出此期在月经周期演变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经间期,掌握补肾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的方法。
  • 摘要:PCOS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的异常,影响了排卵功能,胚胎种植和子宫内环境。不同研究报道中,早期自然流产在PCOS患者中的发生率达到25%~73%,在药物纠正排卵异常的情况下,患者最终获得成功生育的几率也非常有限,这使得PCOS患者妊娠后保胎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中医对保胎治疗具有独特性,优越性。目的:探讨中西药物联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妊娠病例的保胎治疗效果。方法:分析60例PCOS合并妊娠患者保胎治疗的情况比较3组间孕5周,8周,12周的血雌激素(E2),孕激素(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以及孕12周之前妊娠丢失情况。结果:三组早期妊娠患者经过治疗后,于第8周,第12周的血清E2、P、β-HCG水平,中西药联合组明显高于中药组、西药组,且有显著性差异。中西药联合组的妊娠丢失率明显低于中药组,西药组。说明中西药联合运用能够PCOS合并妊娠的患者防止妊娠丢失,获得健康的子代。
  • 摘要:妇科外治法所用药物大多采用气味俱厚或苦寒清热,或温通走窜之品,治疗女性生殖功能紊乱及慢性生殖系统炎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妇科外治法的选择重点,宜在现代妇科临床感到棘手的诸如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功能障碍方面加强研究,在方法上应注意横向与纵向比较一种或多种外治法的有效性及协同性,本文兹就妇科临床运用外治法的几方面加以探讨。
  • 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S)的中医证治路径和优势。[方法] 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辨证论治路径、中医治疗优势及研究展望四个部分来阐述。[结果] 中医学认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以肾虚为基本病理改变,而血虚血瘀为发病的最初基础;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临床可分为主证型和兼证型治疗。其中主证型包括肾虚证、血虚证及血瘀证,兼证型包括脾胃气虚、肝气郁结、痰湿阻滞及气阴两虚四证;目前对于DOS的治疗,现代西医学最常用、有效的方法是激素替代治疗(HRI)。在临床上已经证实HRI可使患者出现周期性月经,改善患者生殖器官萎缩及围绝经期症状,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但对DOS引发的不孕,采用HRI由于其有效性及对子代安全性的风险尚存在着争议,且临床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卒中等疾病发病危险的增加。中医药对DOS或卵巢早衰(POF)的治疗,研究多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方药加减、中成药治疗、中医药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等方面入手,并已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无HRI所致的种种弊端。特别是中药具有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卵巢、子宫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自身免疫抑制等几个方面。[结论] 中医药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干预和保护作用具有不可低估的广阔前景;临床需制订出规范化的DOS中医证治路径,发挥中医药安全、有效治疗DOS的优势和特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