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5-09-01

主办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以厥阴寒化症为主,以《伤寒论》第351条为理论基础,结合红外热像技术,寻找该证与经络之间的特异性联系,运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厥阴寒化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像图并对其进行分析。当归四逆汤是温经散寒代表方,方中以当归为君药,即补营血之虚,又温行血脉之滞,全方以扶阳益阴为基础,白芍敛阴,桂枝通阳,细辛温经散寒,木通通血脉而利关节。加吴茱萸生姜汤,取其散寒降浊之功,吴茱萸温肝暖胃,生姜温胃止呕。治疗后手足寒冷症状积分下降4.55,少腹冷痛症状积分下降3.31,头晕症状积分下降4.67,面色苍白症状积分下降2.84,所有患者的自觉症状均较治疗前缓解,用数字红外热像图检测人体体表及经络近皮部温度,发现治疗后,肝经、心包经的原穴及经脉平均温度,督脉平均温度都有显著升高,提示治疗后患者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督脉的经络经气及气血运行得到改善、故经络低温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
  • 摘要:温经汤是张仲景治疗妇科疾病的名方,现代医学广泛运用于女性经、带、胎、产等相关疾病.常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病.本科室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此方在治疗厥阴病阳虚血瘀证患者中疗效显著,方中吴茱萸与桂枝配伍,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共为君药。当归、白芍、阿胶、麦冬养血滋阴,补冲任之虚。川芎、丹皮活血祛瘀。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益气健脾和中。我科运用温经汤治疗厥阴病阳虚血瘀证患者60人,治愈24人,总有效率95.0%,疗效令人满意。采用数字红外成像技术,对温经汤治疗厥阴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的经络红外热像成像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机理.数字红外热像图能够直观反应人体体表经络温度,从而反应经络的气血阴阳变化,进而为中医六经辨证论治提供可靠量化指标,结合四诊资料进行客观六经辨证及中医体质管理,指导仲景经方的临床运用。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并深入观察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 摘要: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个体复杂化干预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ACLF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本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检测、比较ACLF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变化,试图从免疫角度出发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ACLF的可能机制之一,明确其作用的靶点,研究其与预后、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CLF提供新思路。治疗8周后,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D4+、CD8+、CD3+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基础治疗联合中药方治疗对ACLF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现分享刘启泉医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则病案。患者在住院期间,血、尿淀粉酶一直居高不下,且住院13天时仍有腹痛、腹胀、大便不通。刘师经仔细分析病情后,认为此阶段应以通腑泄热为主,并兼以理气活血,解毒化湿,故予大柴胡汤方加减,如方中重用酒大黄、瓜蒌导滞通便,因本病的发生为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于中焦,《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故方中重用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参、当归、醋山甲活血祛瘀;清半夏燥湿散结。诸郁之中,气郁为先,故刘师注重调理肝胆脾胃气机,如方中柴胡、香附、佛手等疏肝理气和胃。经服用3剂后,患者大便得通。待三诊时患者亲自来诊,查患者面色萎黄、精神不佳、乏力等一派脾虚之象,此时虽有邪实,但正气已虚,故刘师适时加入黄芪、山萸肉等扶助正气,因正气充足才能袪邪外出。患者在五诊时诉大便偏稀,故处方中去攻下之品大黄,通过患者的前后变化也可知,患者初期用大黄后并未出现溏便,而是正常软便,五诊时患者出现溏便,说明里热实邪已基本清除,此之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每年发病率在50-80/10万人,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笔者研究旨在观察早期中医辨证四联疗法治疗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浓度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P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AP提供理论依据。2013年6月至2014年1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83例AP患者,其中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中药灌胃、灌肠、封包、中成药经静脉滴注等治疗方法,即中医辨证四联疗法。两组患者疗后较疗前血清TNF-α、IL-8、ICAM-1浓度水平有差异(P<0.05),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四联疗法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能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TNF-α、IL-8、ICAM-1的浓度,减轻炎症反应,阻止AP进一步向SIRS甚至MOF发展。
  • 摘要:炙甘草汤出自医圣汉·张仲景《伤寒论》,又名复脉汤.《伤寒论》原文:"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炙甘草汤原方公认具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及虚劳肺萎证。炙甘草汤现代研究应用,多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其中包括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及其有效成分甘草酸、人参皂苷等能够明显拮抗各种化学和物理因素诱发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失眠、浅表性胃炎等其他病症,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系指由于围绝经期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的症状和体片综合症候群.茯苓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以补气助阳,交通心肾为原则,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7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予茯苓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利维爱(替勃龙),一日一次,一次一片。治疗组与对照组两者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有差别,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好转,患者一般情况均有所改善,尤其在缓解心悸、失眠、忧郁、烦燥症状方面疗效明显。说明茯苓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治疗心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瞬时电位感受器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TRP)是大量分布于细胞膜表面的一类离子通道,它为离子出入细胞膜提供通路,以调节细胞功能,使细胞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主要参与温觉、触觉、痛觉、味觉等感觉过程.本实验采用RT-PCR法检测冷负荷以及桂皮醛处理DRG神经细胞thermo-TRP通道TRPA1、TRPM8和TRPV1m RNA表达,从thermo-TRP通道角度探讨寒证本质和肉桂主要成分桂皮醛温阳作用机制。本实验涉及TRPA1、TRPM8和TRPV1这三种thermo-TRP通道的研究,在冷负荷作用下分别呈现不同表达模式,TRPA1与TRPV1可以成为区分寒证与热证的有力指标。桂皮醛可以上调冷负荷DRG神经细胞TRPA1mRNA表达,而对TRPM8、TRPV1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通过对thermo-TRP的研究,可以用来探讨中医“寒性凝滞”的理论内涵,即冷刺激神经低温敏感通道TRPA1和TRPM8mRNA表达下调,细胞内外离子的流动引发动作电位,进而细胞的一系列功能状态改变等。同样,温性药物如肉桂,其温阳作用和中医“寒者热之”治法的科学性也可以得到验证。
  • 摘要:中医治疗与诊断是建立在辨证论治体系之上的,但是由于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常常被研究者认为缺乏统一性及标准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疗效评价体系方面,更是没有客观的指标来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建立基于中医虚实证型的便秘中医治疗的评价量表,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量表的结构和条目,在类似的病人身上进一步完善和验证该量表.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病人汇报体系,分三阶段,共招募500名病人.通过本次研究,制定比较客观的临床流行病基础的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并进一步完善.该方法也可以推广至中医证候的其他评价量表的设立.
  • 摘要:麻子仁丸是中医临床普遍应用于治疗便秘的中药古方.目前,对其系统的药物代谢研究以及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仍缺乏认识,这给进一步研究麻子仁丸作用于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机制造成了困难.为此,做了一个随机开放性研究,21位健康成人参试者将会服用三种不同剂量的麻子仁丸颗粒剂,分为5.0克,7.5克,10克,一天一次.研究首要终点指标是以参与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作为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测量标准.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浆浓度对时间曲线(AUC)和麻子仁丸中各成分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度的变化下的面积.这是首次由健康志愿者参与的麻子仁丸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将收集更多麻子仁丸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剂量的耐受性,从而获得其功效和药理学方面更全面的认识.亦希望可透过高质素的科研验证中医药的疗效,从而提高国际的认受性,中医药可得到广泛的应用改善人类的健康.
  • 摘要:中医"内生实邪"是指在内外环境不良刺下,脏腑生理功能异常,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及排泄等失常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导致一系列的生理性物质、或病理性产物留滞体内,因病起于内,又与外感六淫致病的临床征象相似,且往往以标实显现,故属"内生实邪"的范畴,主要包括内生之"风、寒、燥、火、热、毒、水、饮、湿、浊、痰、瘀"等多种病理邪气.中医的“浊”涉及生理物质、病理性邪气两个方面。人的生理性、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糖基化复合物、蛋白质、脂质的沉积,不能及时被自噬-溶酶体系统和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降解,这与中医“内生浊邪”病机相契合。因此,探索“中医浊邪”的病理生理物质基础,进一步阐明中医化浊、降浊、涤浊的微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疾病诊断分型并非西方医学所特有的,中医学认识疾病也存在临床分型与分期,而辨证则是中医临床诊断分型的主体内容。中医强调"辨证"主要基于证候考量,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及病性等所作的概括。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基于诊断方法与诊断内容进行考量。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诊断、排除诊断与鉴别诊断;而诊断内容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疾病分型与分期诊断、并发症与伴发疾病的诊断等。明确疾病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与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而FD作为排除性诊断的一类功能性胃肠疾病,通过明确其中西医临床诊断分型,可充分发挥其对治疗抉择的指导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断分型标准均历经多年的修订,使得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更加系统,诊断更加严谨,治疗更加多元化。而基于不同文化底蕴构建的两套理论体系,都会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更新的认识。罗马Ⅲ标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型标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FD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确实可行的证据。而罗马标准的不断更新则反映了对功能性胃肠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更精确研究技术的出现,罗马Ⅳ标准将带来更为有效、合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F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但是相关工作仍亟待进一步解决。在罗马Ⅲ标准的制定与更新过程中,所引用的文献取自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甚少。基于此,在国内开展具有地域特点、饮食习惯、民族特色的流行病学调查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RCT临床研究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应将现代医学对FD的诊疗优势与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针灸治疗、康复锻炼治疗等有机整合,为制定更具代表性的国际标准提供源于中国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 摘要:本文利用功能性腹胀患者37例,中药组22例,对照组15例,平均年龄48±17岁,男性14例,女性23例,其中25例完成GITT试验.结果证明加味三香汤能够改善FB患者的症状,包括腹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加味三香汤能够促进FB患者的肠动力,改善肠动力是可能该药疗效的重要机制。多数FB患者存在肠动力异常,表现为肠动力不足、肠道传输缓慢。
  • 摘要: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临床现,经胃镜及病理检查以确诊.脾胃气虚是慢性胃炎的主要中医证型,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胃炎有着良好的疗效.对近15年以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胃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文献研究,本研究所纳入的20个研究中患者的特征范围不一样,健脾益气中药及复方的主药及组成也不一样,对照措施也不尽完全相同,各试验之间的同质性不高,所以现有的证据还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本研究结果只能对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胃炎的趋势进行探讨,说明中医健脾益气法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能作为临床指导的依据。今后需要有更多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更好且全面地对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随访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便提供高质量的论证依据。此外,meta分析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研究结果的出现,尚需定期更新结论.
  • 摘要:金色泻黄饮出自《明医指掌》,由升麻、防风、白芷、石斛、甘草、黄芩、半夏、枳壳组成.功效清泻脾经风热,原治脾经风热致口唇燥裂症.蒋健教授喜以此方去黄芩、半夏、枳壳,加山栀、茯苓,以此为基本方(以下简称"加减金色泻黄饮")治疗口疮.加减金色泻黄饮药味精炼,具有清热泻火、疏风祛湿、益气养阴的功效,应用于口疮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驱邪扶正以标本兼顾。方名虽为"泻黄",并非仅仅针对脾经积热,凡心脾肝胃积热,皆可清之;并非独独针对实火,凡实热虚火,并可灭之。对于偶尔发作的口疮,仅治以加减金色泻黄饮即可见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作适当地随症加减,简而言之,蒋健教授治疗口疮,是以加减金色泻黄饮为基本方;联合运用万应胶囊以加强清热解毒,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联合运用螺旋藻以加强扶正固本,有助于减少口疮的反复发作。此经验应用临床,疗效相当满意。
  • 摘要:胃癌在中国各种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列前三位;而福建省因地处东南沿海,加之其饮食习惯,胃癌的发病率一直高居该省各种肿瘤发病的首位,死亡率位居前四,已严重威胁着该地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通过对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胃镜病理改变及Hp感染情况的相关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地区该病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3型较多见,与其他地区证型分布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单纯CAG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多见;CAG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仅见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CAG伴肠化生中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所占比例较高。说明CAG的中医证型是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基础,在病情上存在着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其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及脾胃虚弱型的病情较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重,中医各证型间的Hp感染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其关系需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研究,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可作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可以协助指导临床诊疗。PGⅠ降低、PGR下降多属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PGⅡ上升明显大多属于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CAG中Hp感染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肠化生患者的血清PGⅡ多升高,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血清PGⅠ升高较明显。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粘膜腺体萎缩,从而引起胃胀、纳差等不适症状,腺体萎缩伴有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均为称为癌前病变.西医治疗缺少特异性药物,中医中药治疗越来越被重视.中医理论认为舌象反映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说:"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在舌与脏腑关系中,舌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上焦出于胃口......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古人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蒸熏"。舌苔由脾胃之气上熏而成,病理舌苔多由胃气挟邪上泛而成,由于胃气的强弱不同,病邪的性质不同,故形成不同的病理舌苔。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舌苔的形成与舌黏膜上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分化-迁移-脱落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舌苔的形成和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舌象与CAG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得出CAG伴癌前病变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总是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的逐渐演变过程。脾气虚弱是发病的基础,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是发生肠化、异型增生的启动因素。湿邪阻滞,胃络瘀阻,津液生化不足,阴虚血瘀是发生重度肠化,中重度异型增生的重要病机,故脾虚血瘀兼有阴虚CAG患者多伴有肠化及异型增生,临床上应尽早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前病变,积极治疗,防止癌变。CAG癌前病变与舌象变化具有相关性,在治疗过程中舌诊有助于辨别病位深浅,推断病势进退以及评估病情预后。
  • 摘要:本文总结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切除的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月4月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55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疗效进行分析.结论指出食管平滑肌瘤好发于50-60岁年龄段患者,起源于黏膜肌层为主,位于食管中下段的多起源于固有肌层,EUS能够较好的评估食管平滑肌瘤的起源层次及大小,提高食管病变的诊治水平,食管平滑肌瘤也可存在CD117及CD34阳性,因此病理诊断需要以组织学结构特征为基础,结合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EMR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小于3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起源于深层固有肌层者,行ESE术时操作要小心,以免切穿孔。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
  • 摘要:胃上皮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病具有密切相关性,是公认的重要癌前期病变,也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三年来对46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gastric low grade neoplasia,GLIN)患者进行了中医临床研究,运用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络病学说"的基础上,确立了"益气养胃,解毒通络"的治疗原则,获得了临床满意的效果,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络病内涵体现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而外延则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胃黏膜异型增生亦称上皮内瘤变,是指胃黏膜上皮肿瘤性增殖未向黏膜固有层浸润前的病变,组织学表现为细胞和结构异型性,是重要的胃黏膜癌前病变,分为轻、中和重度(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代表肿瘤性生长的起始阶段。目前认为由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恶性肿瘤的过程是胃癌发生的主要模式。对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一微观病理学的疾病状态,一般常见于萎缩性胃炎,中医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由于胃黏膜癌变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病程较长,且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虚"和"瘀"有关。印证了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思想。胃黏膜上皮肿瘤性增殖导致细胞和结构异型的变化过程,其病位属中医的脾胃,疾病的本质是虚实夹杂,虚在于脾胃虚弱,实在于气郁、血瘀、热毒、痰湿等。在中医络病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益气养胃,解毒通络"方法,组方中体现了辨证施治和对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学"微观"辨病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本方法能明显改善GLIN的临床症状、胃镜表现、病理疗效。其中药物的现代研究,均能改善胃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根除根除幽门螺杆菌,调节免疫内分泌功能及血管系统,抗消化道肿瘤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胃炎,具有临床表现欠典型、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发病率高,且容易恶变等特点,已被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患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实验研究表明REG患者病灶胃粘膜中P53及PCNA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P53及PCNA在REG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通过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后P53及PCNA表达水平下降,这说明胃粘膜的过度增殖可能是REG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健脾清化散瘀饮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可能是其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机理之一,健脾清化散瘀饮组方严谨,紧扣病机,在治疗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故其安全性可靠,并且疗效显著,则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
  • 摘要: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根据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泄泻因反复发作,病势缠绵可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从中医角度理解慢性泄泻多偏虚,由脾虚失运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克脾或肾虚火不暖脾致水谷不化所致;故多以健脾化湿为治,或兼抑肝或温肾或固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慢性泄泻久泻不愈,关门不固则脾随泻而虚可致脾阴不足,是临床久泻难愈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此类患者以泻下稀水,量不多,口渴引饮但饮后渴不解,神疲倦怠,小便赤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治当健脾益气兼养脾阴,参苓白术散加粉葛、石斛、芦根以养阴生津为治,其中粉葛尚能升提止泻,对脾虚久泻者尤为适宜。临床中根据病情还可酌加酸甘养阴收涩之品如乌梅、川木瓜、白芍、山楂、诃子,可使补而不涩、化而不燥,益气兼养阴,使阴津得复,脾之阴阳互根化生,运化正常则泄泻易向愈。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久泻致脾虚可使先天之本得不到后天濡养而渐致肾虚;一旦肾阳亏虚,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常就更易发生泄泻,如此反复则泄泻难愈。已有研究提示泄泻日久可伤及肾阴出现心烦嘈杂等症,而肾阴亏损者临床往往呈气阴并耗状态,故针对此种情况既不可骤投温补之剂以免复伤阴液,亦不可妄用养阴之品以防润肠助泻;治宜重以扶阳、轻以养阴、兼寓清于温,以人参乌梅汤加芡实、白术、炮姜、肉豆蔻、黄连等进治,临床疗效确切。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由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微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UC发病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reticulum stress,ERS)被认为是导致肠道炎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UPR通路既可促进细胞生存又可诱导细胞凋亡,从促生存向促凋亡转换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PERK下游通路通过调节蛋白翻译、自由氧产生、Bcl-2蛋白表达及钙离子浓度等作用可能是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IRE1α通路通过对XBP-mRNA剪切、RIDD通路、miRNA的表达、激活JNK等通路同样具有促凋亡及抗凋亡作用。任何一条通路的敲除都不能完全阻断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提示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今后通过深入研究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助于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难治愈,易复发,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细胞因子IL-6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非可控性肠道炎症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实验表明,在LPS与TNF-α联合作用下,HT-29细胞表达IL-6增多,与Jeong等的研究报道一致。升高的IL-6可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激活STAT,STAT3经磷酸化活化入核,调控下游靶基因如Pim,细胞因子等,参与调节炎症。清肠化湿方能降低LPS与TNF-α诱导的HT-29细胞IL-6的分泌,下调p-JAK,p-STAT3水平,对JAK,STAT3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表明清肠化湿方能抑制LPS与TNF-α诱导的HT-29细胞JAK,STAT3的活化,提示清肠化湿方对JAK,STAT3的作用可能发生在翻译后水平。清肠化湿方通过降低IL-6表达,抑制JAK,STAT3活化,阻断炎症的发展和持续,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近几十年在中国的发病率逐步上升.紧密连接是构成肠黏膜机械屏障最重要的结构,occludin蛋白claudin-2蛋白与带状闭合蛋白(zona occluden,ZO)超家族蛋白是紧密连接的基础.本研究以国际公认的DSS自由饮水方法构建类似于人类发病机制及症状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观察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结果显示清肠温中方能明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DAI、HAI及MPO活性,可见清肠温中方能明显改善疾病症状及病理损伤,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结肠炎症和黏膜有修复作用。对紧密连接的研究显示,清肠温中方能显著提高结肠黏膜occludin、claudin-2和ZO-1蛋白的表达,同时也能显著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面积;提示清肠温中方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2和ZO-1表达量和表达范围上促进结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了清肠温中方修复肠黏膜的机制。本研究表明清肠温中方能通过升高肠黏膜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2及ZO-1蛋白总量及总面积的表达,修复肠黏膜损伤,有效治疗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为临床运用清肠温中方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G)中的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又称隆起糜烂型胃炎,常伴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IM),是一种内镜下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黏膜病变,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是应用周德丽教授的"五味清胆方"及其联合西药三联对(Hp VG)湿热证患者进行Hp清除后序贯治疗,应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观察胃黏膜隆起糜烂病灶的胃小凹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与病理组织学作对照。通过研究发现"五味清胆方"及其联合西药三联加序贯疗法均能改善Hp VG湿热证患者内镜下粘膜潮红、充血水肿、胆汁反流的临床症候,疗效确切,且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中药组优于西药组。虽然内镜下隆起糜烂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对患者内镜下病灶胃小凹形态细微结构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均有改善,且联合组改善优于中药组,中药组优于西药组。表明该方可能通过清除Hp后序贯治疗,具有促进胃粘膜腺体修复、变异细胞逆转,提示对(Hp VG)湿热证患者早期癌变有干预作用,与陈国忠等的研究一致,对胃癌的一级预防起到积极意义。
  • 摘要: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之一,多于其病程超过1年以上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由于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成为了近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提示BE病变的NBI内镜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BE肝郁证的辅助诊断依据,同时也为BE到疏肝理气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创伤性小、作用持久、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的中药方剂提供临床应用依据,最终达到中医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 摘要: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病证常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的症状,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是脾胃病中常见的病证.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刺激经络,调和气血,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风,活血化瘀、调节阴阳、消肿止痛功效。温凤倩等采用恒温雷火灸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赵氏雷火灸条联合专利技术恒温灸具使用起到恒温效果,保持灸条的热力和患者舒适度,灸疗过程中无需刮灰,省时又省力赵氏雷火灸条由麝香、没药、沉香、干姜、冬虫夏草、红花等多种稀有珍贵中药炮制而成,直径达3cm,而艾条仅有艾叶及其直径为1cm,因此雷火灸的调节阴阳、温中散寒及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及渗透肌肤的热力较传统的艾灸强。雷火灸条燃烧时产生独特的热能量和红外热(包括近红外热)辐射,最高温度可达240℃左右,可迅速吸附在人体表层,经过一定时间的熏灸,在病灶及病灶周围产生高浓药区,在热能在作用下,透过腧穴直至机体的经络和组织,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寒除湿、调和气血、消炎镇痛、补气养元、调节阴阳等功效。选用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神阙、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涌泉主治胃痛之腧穴更能达到温中散寒、平衡阴阳、和胃止痛之效。因此采用羊肉当归生姜汤和牛肉炒葱白的食疗治疗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充分体现内外兼治、药食同源的中医特色护理,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疾病之一,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本病中医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称其为"吐酸",部分专家认为,约有40%的患者没有"吐酸"症状.廖教授诊治疾病,倡言"古今接轨",主张有是证用是方,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尤对脾胃肝胆病的辨证治疗等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认为治疗脾胃病应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贯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不偏不倚,使之恢复至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廖老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是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以致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形成本病。因此治疗原则以"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健脾固本"为主。
  • 摘要: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属中医"肠澼、痢疾、便血"之范畴.近年来UC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已成为临床治疗难题.其认为辨病与辨证相合,灵活权衡主次,虚实标本辨治乃重要法门,调气血、和阴阳甚关键,还提出应重预防、保健调护利病愈,防复发,建议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及劳逸适度,饮食当节,起居有常。
  • 摘要: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以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临床表现为稍进食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雷火灸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推荐的卫生适宜技术,是在古老的中医疗法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外治方法。吕艳采用改良的专利技术-恒温灸具对消化性溃疡疗效影响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由于灸筒与灸网连接能起到很好的固定并利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使艾条始终固定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施灸达到恒温效果,灸筒的艾条能全部燃烧,且无需刮灰克服刮灰前的不够热及刮灰时影响局部的温热效应。因改良的恒温灸具因灸盒比传统的大且采用浴巾包裹使整个胃脘部较大面积温灸并实现体表、解剖、穴位及经络一体化的施灸,同时大毛巾的包裹能起到固定作用、增加局部的温热感及克服了冬天因天气太冷难于施灸的问题。临床研究证实脾胃虚弱型泄泻因长期的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胃重在平缓调理,肝胃重在调理气机,胃肠重在调理大便,而恒温雷火灸正是重在脾胃气机的调理,使患者达到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与睡眠,增加体重,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达到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减少医疗费用。因此,恒温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具有显著疗效及较大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F,RAU),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常发生于唇,舌尖,舌边缘,颊等处的粘膜,有自发性的烧灼痛和刺激性疼痛加剧,影响患者的说话与进食,无全身症状,病程自限,约1~2周自愈,但反复发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其发生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对RAU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焦点上。目前报道的治疗多为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为主,包括免疫功能抑制剂、抗生素、抗病毒及维生素治疗,目的是减少复发,促进愈合,延长间歇期,但从临床观察来看,虽然可缓解急性期疼痛(有些病例甚至不能缓解),但复发率及伴随相关副作用较多,往往得不偿失。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口疡"、"口疳"、"口吻疮"、"口丫疮"等不同名称。根据目前对本病认识,大致可将口疮病因病机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心脾积热、肺胃邪热、阴虚火旺、中虚火旺、阳虚伏火等,认为口疮基本病理为热,包括实热和虚热,治疗宜清热为主。应用中医药治疗RAU确有较西药相比有较好的疗效,但疗效仍不很稳定,有些经不起临床重复验证,且存在辩证分型不统一,经验用药较多,缺乏统一的辩证标准等问题。无论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均未见从胃粘膜病变着手治疗报道。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及体会,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本病发生与胃粘膜病变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胃粘膜病变好转或治愈,该病即治愈或不再发生,这一点正与中医"脾开窍于口"相吻合,本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其中以脾胃虚弱为主要证型,提示本病发生以脾胃虚弱为主要发病因素,ROU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粘膜病理改变及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表明:①脾胃虚弱型,患者胃粘膜表现以萎缩为主,但程度多为轻中度;②胃阴亏虚证患者胃粘膜表现以重度萎缩为主;③脾胃湿热证患者以HP感染为主,多伴有溃疡、糜烂的发生;④内镜下的胆汁返流多以肝胃不和为主;⑤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轻度萎缩时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本研究结果说明ROU发生可能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溃疡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脾胃虚弱使其发病根本因素,湿热熏蒸、阴虚火旺使其ROU发生结果。因此,从这些方面进行治疗,可能是控制本病复发根本。
  • 摘要:通过运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从症状条目中抽取能反映出证候本质的潜在特性,探讨不同症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并通过对各证候与其相应症状条目间的交叉关系分析,实现把量表维度结构与中医证候模型相结合,探讨各证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制定一个能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临床辨证的量表.本研究所建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5个中医证候分型诊断量表,简便易操作,经临床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性均较高,显示具备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医师临床辨证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可为其它疾病的证候量化研究提供有益的示范。
  • 摘要: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常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觉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而焦虑症则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宁心安神汤是本人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应用的有效方剂,方中生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香附疏肝理气;合欢皮、郁金、百合解郁清心安神;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全方共奏解郁安神之功效。而黛力新药物是抗焦虑药物中的一种,其成分主要包括美利曲辛和氟哌噻吨,其中氟哌噻吨能够对患者的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受体产生作用,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增加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从而产生较强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而美利曲辛则具有抗胆碱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因神经活动障碍而导致的心动过速。两种成分合起来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增加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多为口干,偶有胃部不适,便秘。有报道称,对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在相应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随着焦虑症状的迅速改善,患者上腹部疼痛,早饱,上腹胀,嗳气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亦能迅速减轻,并最终得到缓解。本研究同样表明应用中医药结合黛力新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症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医病先医心,心理调摄在本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本病发病与精神情志有密切的联系,加之病程长,久医不效,更加重心理负担,悲观、失望、焦虑、忧郁,易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又必然给本病带来不良影响。故医者在药治的同时,必须满腔热忱抚慰病者,晓之以理,导其心境泰然,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调肝理脾法是基于本病的病机特点,通过协调多个脏腑功能,改善脾胃功能,达到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的最终目的。今后中医药关于本病的临床试验研究,可运用调肝理脾法选择相应方剂综合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时注意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如疗效评价指标可包含胃癌相关基因表达、特异性酶学变指标等方面;如活检部位应准确记录,强调定位活检随访;应努力做到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同时有必要开展长期随访研究评价远期疗效;在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标准化建立的方法上,应将临床流行病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为中医药治疗CAG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期望筛选中医药有效干预方案及方药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 摘要:旨在探索伊必利对健康志愿者近端胃容受性、胃感觉功能和胃排空的影响.纳入年龄23-39岁的8例女性健康志愿者(HS),龄28.86±5.9岁,BMI20.93±1.74Kg/m2,不同等级感觉近端胃容受性:与服药前比较,HS服药后VAS相应不同等级液体饮入量有增高趋势,而在初始饱感、VAS7-8分和最大饱感时的饮入量无显著性差异,胃排空功能:与服药前比较,HS服药后近端胃容积的变化率、远端胃的排空率及全胃容积的变化率均较服药前有所增加,但除了在餐后60min时远端胃排空率明显大于服药前以外,其他各时间点的近端胃容积的变化率、远端胃的排空率及全胃容积的变化率均无显著增加,但全胃的半排时间,明显缩短,胃内压:服药后与服药前相比,空腹、进餐中和餐后各时点胃内压的变化均无显著性。伊托必利可能会增加HS的近端胃容受性,对HS的胃排空有促进作用。
  • 摘要:单兆伟教授,孟河学派传人,博士生导师,师从孟河学派名医马培之再传弟子张泽生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单老师擅于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以脾胃病见长,为全国著名的中医脾胃病大家。本文将单老师临床用药特色介绍如下,并附特色验案,以飨同道,其顾护后天脾胃,生化泉源不竭,突出疏通脾胃气机,升降以平为期,单老善用巧用药对,配伍提高疗效,讲究药用清灵醇正,慎用滋腻香燥,重视瘥后调摄,饮食疗法收功。
  •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所致.RE在西方国家较常见,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变,RE在中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总之,降逆汤能够有效修复食道黏膜,促进食管蠕动,增强抗反流机制,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及治病必求于本的要求,明显改善了不适症状,其治疗复发反流性食管炎与奥美拉唑治疗具有相似的好转率,并具有更低的半年复发率。若联合奥美拉唑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复发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还能降低复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再次复发率。
  • 摘要:常见的慢性胃肠疾病除了表现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反酸烧心、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外,还经常有焦虑、恐惧、烦恼、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相伴.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中医情志护理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对疾病的疗效,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负担,更增进了护患关系,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文章分别介绍了情志护理的依据,情志护理的方法,情志护理原则和情志护理对护士的要求包括热情诚恳、全面照顾,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等。
  • 摘要:呃逆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一种反射活动.其病因可以是内、外科功能性病变,亦可是器质性病变.顽固性呃逆以其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常规治疗方法无效为特点,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目前,现代医学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主要采取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等,但疗效不佳,或无效,或当时有效而后复发。传统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具有其独到之处,主要以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为主,但这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药内服疗程长,煎药服用不便,且患者在病情危重或患有胃肠病食入即吐时,中药内服受到限制,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病痛。针灸具有损伤性,特别是对惧针患者,针灸治疗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强力按压攒竹穴配合呼吸调控二步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可以弥补上述缺憾。本次观察表明,强力按压攒竹穴配合呼吸调控二步法治疗顽固性呃逆与针刺攒竹穴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相比,二者总有效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起效时间前者优于后者,二者相比差异显著,且在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方面,部分症状改善前者优于后者。说明强力按压攒竹穴配合呼吸调控二步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起效时间短,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评价胃容受性和胃排空功能的方法有多种,而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关于液体营养负荷试验(Liquid Nutrient Load Test,LNLT)可检测近端胃容受性及感觉功能.本研究提示对于脾胃气滞型的FD患者可配合抗抑郁治疗,但本研究三种证型例数偏差较大,并且情志因素与肝有着密切联系,在病例收集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排除脾虚肝郁型及肝气犯胃型的FD患者,因此应在该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研究,针对精神心理障碍的FD患者可制定中医药干预方案。
  • 摘要: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而中青年人发病率逐年升高,早期防治大肠癌显得很重要.结肠镜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起到很好的早期筛查作用.大部分大肠癌源于腺瘤癌变.从腺瘤-癌序列约经5-10年.结肠镜下腺瘤性息肉切除可使90%的结肠癌得以预防.大肠息肉是突向大肠肠腔的凸起物,约80%为腺瘤性息肉。常可致腹痛、便血、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或黏液便,这些症状属大肠癌高危因素。大肠息肉的患者大部分症状较轻,属亚健康状态,但其舌苔却能充分体现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本研究把舌苔也纳入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项目里。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总平均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中医药治疗组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再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艾灸就起到很好的强壮、顾护阳气的作用,利于养生抗癌。节气灸: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思想,时令节气阴阳转化节律变动剧烈,在预知可能发生的疾病发生之前,在腧穴上行艾灸,可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使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的潜能来防病治病。大肠息肉的患者大部分症状较轻,属亚健康状态,医从性较差,故健康教育很重要。待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改参苓白术丸或颗粒等中成药,配合三七粉冲服,1周服1-3次维持,灸足三里改逢节气灸,既有效又方便患者,从而提高其医从性。中医药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防止其癌变的机理可能是使损伤的大肠黏膜得到及时的修复,并防止其再次损伤,防止其突变,抑制致癌物质与细胞DNA结合,防治癌前病变而抑制癌的发生,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 摘要: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的病证.本病为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的发病率每年超过5%.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异常及精神神经因素异常相关,药物治疗大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补法认为脾肾阳虚是慢性腹泻的病理基础,同时又考虑到肠胃的运动功能及阳气的推动作用,因而提出寓通于补,在重视脾胃虚证的基础上又兼顾其腐熟及转运水谷的特性。周老认为,慢性泄泻的关键在于脾虚湿盛。强调以补法立论治疗泄泻,最忌补药的堆砌而成"呆补",故多在补益之品中酌加通调气血诸郁之药。慢性腹泻病机的关键在于脾虚湿盛,而虚多夹滞,故在以补法为基本大法的基础上应加用开通之品。周老师常说,只要有虚证,则虚为本,只要有阳虚,则阳虚为本,其他虚证属次要,故临床遣方用药多注重补阳。因为阳气是气化的主导,阳气主温煦、推动、升发、固摄。在慢性腹泻的治疗中,亦是如此。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肠道炎症性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据相关研究报道,UC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1.62/10万.中医学认为UC病位在大肠,主要病机为热毒瘀滞于肠腑,与气血相胶结,肠络受损而为肿胀糜烂,致发病.通过采用不同的UC模型的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清肠栓可改善肠道炎症,促进肠道溃疡愈合,修复黏膜;通过动物模型,从UC发生发展的各个主要环节着手,探讨了本药的作用点及作用机制。一系列的研究揭示:该药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上皮细胞凋亡,促进淋巴细胞凋亡等多环节、多靶点来发挥其治疗UC的作用。虽然清肠栓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但是对它的研究不应停止。前期的临床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需要按循证医学的原则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可对已经使用清肠栓治疗的UC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判断其远期疗效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而在清肠栓治疗机制的实验研究方面,前期研究甚少涉及DC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和肠道菌群,而关于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虽多,各研究间的相关性甚少;且各机制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有待探索。期望今后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该病欧美国家多见,报道显示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成为一种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多由寒热邪气错杂,湿热瘀阻肠道,血败肉腐生疮所致,导师李军祥教授经过多年临床摸索,自拟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课题组观察了以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清肠温中方在短期内不仅能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活动度,而且对镜下肠道粘膜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取得临床疗效和镜下疗效。但由于本研究为治疗前后对照性观察,对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确定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疗效需要进一步进行严格RCT研究;且本研究时间较短,清肠温中方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黄穗平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三十一载,学验俱丰,屡克痼疾.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如下.黄教授认为,脾胃居于中土,为全身气机之枢纽,其病虽起于一脏一腑,但往往可累及多脏多腑,甚至久则波及全身。治疗上应兼顾周全,多法联用,涉及它脏时则应分清主次,多脏同治。观临床上尤以肝脾同病多见,尤应引起重视。黄穗平教授治疗脾胃病不仅重视辨治,同时根据脾胃病的病因及发展特点,提出了"寓治于防,防治一体"的思想,此亦是中医"治未病"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具体体现,黄穗平教授临证之时不仅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同时也积极学习和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手段,一贯主张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黄教授谙熟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治疗脾胃病尤为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东垣老人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著成,创造性地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致使在脾胃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上,从治法治则乃至用药都取得了较大突破。
  • 摘要:痞满,又称胃痞病,是中医脾胃病科门诊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属于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范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经检查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诊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虽不对生命构成威胁,但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对社会生产力亦有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脾虚气滞证痞满(FD)患者在近端胃排空率、半排空时间及血清Ghrelin水平上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运用健脾理气中药干预后能显著改善患者部分症状、近端胃排空率、半排空时间以及血清MTL、Ghrelin水平,脾虚气滞证痞满(FD)发病及健脾理气中药干预机制与近端胃排空、MTL及Ghrelin有关。本研究运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实验设计,证实了健脾理气法治疗脾虚气滞证痞满的疗效,并为研究脾虚气滞证痞满(FD)发病机制、开发调节胃肠功能中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靶点。
  • 摘要: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组成,因治脾约证,故又名脾约麻仁丸.综合以上关于脾约证病机的中医各家学说,共同点是胃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同点主要在于脾虚与否。蒋健教授认为不必纠缠于脾约证是否存在脾虚,脾约证乃是因脾胃及其相关脏腑功能紊乱,津液代谢失常而偏渗,导致出现大便鞭和小便数的临床表现;麻子仁丸主要通过润肠通便的途径,恢复相关脏腑津液代谢的功能,从而纠正津液偏渗。从脾约证的现代医学疾病病理机制来看,蒋健教授认为凡是大便鞭导致或加重小便数以及大便鞭和小便数互为因果的现代医学疾病,可以参照"脾约证"而用麻子仁丸来进行治疗;至于大便鞭和小便数偶然同时出现或两者并不存在因果关联的疾病,并不支持将之看作是脾约证而用麻子仁丸治疗。蒋健教授提出脾约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注意以下事项。"大便鞭"主要是指便秘,包括便质干结、排出困难或不畅或伴有后重不尽感。脾约证"大便鞭"与一般习惯性、功能性便秘难以区别时,是否同时具有"小便数"为其鉴别要点。脾约证之"小便数"当与淋证进行鉴别。淋证小便数伴随证候症状相对较多,如湿热下注淋证常伴见尿短赤或尿急、尿痛、尿道灼热,甚至尿中带血或尿道口流脓;心火下移小肠实热淋证常伴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口舌生疮、口渴;肝郁气滞淋证常伴见情绪抑郁或精神不安,见水思尿,昼间尿频,且尿频随情志变化而进退;脾肾阳虚淋证常伴见小便清长,排尿无力,尿后余沥或小便混浊,阴冷,腰膝酸软,肢冷畏寒,诸如此类。脾约证之"小便数"不似淋证那般多见伴随证候症状,一般没有尿痛症状;即使有尿频急亦不如一般淋证明显。其"小便数"主要是指单纯性小便次数增多、尤以夜尿频数为多见,部分患者伴有小便无力、欠畅或淋漓不尽,严重者伴有小便难以忍耐甚或尿失禁。蒋健教授指出,诊断脾约证最有力的证据便是用麻子仁丸治疗以后,"大便鞭"与"小便数"能够不同程度地同步得到改善,或"小便数"单项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如果运用用麻子仁丸治疗以后,只有"大便鞭"改善而无"小便数"改善,便不能指认其为脾约证。本文所举案例均具有"大便鞭"并"小便数"的临床特征,运用麻子仁丸为主进行治疗后,"大便鞭"和"小便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同步改善,因此可以大致认为这些案例基本具有脾约证的病机特点。其它一些案例报道也表明,用麻子仁丸治疗糖尿病或尿崩症兼有"大便鞭"和"小便数"临床表现的患者,在便秘缓解的同时,小便数亦有所缓解。这些事实表明脾约证客观存在,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是有效的。
  • 摘要:胃癌前病变是正常胃黏膜从正常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病理学概念,通常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萎缩性胃炎(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Dys)则被视为癌前病变.总结上述医家观点,此病的发生,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主要指气滞、血瘀、热毒等。病初为实多虚少,以实为主,久病则气阴两虚渐显,治疗必须虚实兼顾,整体与局部兼治。不论何种证型、辨证论治是指导用药的关键,该病为脾胃病,恢复其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常用健脾益胃滋阴、醒脾除湿之剂,治其本;针对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佐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品,治其标。同病异治,殊途同归。对患者辨证分型,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法则的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治疗。
  • 摘要:脾胃湿热(简称湿热)是中医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由于它具阴阳两性的病理特质,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为此,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脾胃湿热在内地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表现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药物的滥用有关。据报告:不仅东南之地罹患者众,西北之域也渐增多,这应引起中医界的重视。若能在临床各科和不同地区的人群中作进一步调查,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也给中医防、治提供依据,脾胃湿热源流考查表明,历代医家对它的病因、病位、邪性特点及"从化"的认识基本相同,而对病机则有"因湿致热"、"因热致湿"、"湿热互致"和"脾虚湿热"等不同见解,治疗也各有主张,这当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地域和病、症的不同有关。根据文献,对病因、病机作了梳理,是否切合实际有待临床观察,脾胃湿热的现代科学探索,展示它与炎症密切相关;是HP体内生存的环境;潜在癌变的信号;机体呈亢进性,代偿性、失调性的病理反应和黄腻苔脱落细胞代谢旺盛、微生态失调等,可见它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异病有同证、同病有异证,同证与异证都有不同的现代病理学基础,这孕育着理论的创新。当然还需治疗的验证和更广泛的临床观察及实验,脾胃湿热的治疗,具清热、祛湿、理气、通络的清化饮等,对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乙型肝炎的证、病都有疗效,亦显异病同证、同治之妙。当然,治疗尚需作进一步观察,且要继续探讨异病同证的现代病理基础?证与不同病是什么关系、关系的程度?脾胃湿热的治疗所以有难度,主在它的病所-----脾胃,已已病仍劳作;病性----阴阳均俱,所以疗程长、易反复。治疗过程要十分重视饮食的宜忌,中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具先进医学思想、正确医学观点、系统医学理论和丰富防治方法及经验,是个伟大宝库,应该认真继承,依它的学术积极进行现代研究。中医学术的特点和优势是:整体的观念、恒动的观点和辩证分析、依证论治的方法。临床是研究中医学术的关键平台。所以要继承、发展中医学。因为人类的健康需要它,医学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它.
  • 摘要:鸡皮样胃炎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特殊胃炎,因其内镜下独特的图像而得名.鸡皮样胃炎作为一种特殊胃炎,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特就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内镜中心发现的52例鸡皮样胃炎的临床特点及加减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胶囊治疗该特殊胃炎的疗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温胆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对于抗Hp,与传统的三联疗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更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并减少了三联疗法抗Hp的不良胃肠道反应及容易耐药等副作用。总之,温胆汤联合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治疗鸡皮样胃炎具有有效、安全可靠、副作用低等特点,比单纯使用三联疗法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及更深入地研究。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常见消化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胃窦萎缩性胃炎与肠型胃癌的关系较为肯定,世界卫生组织已将CAG定为胃癌前状态,因此对CAG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治疗可拓宽慢性胃炎的治疗途径,安胃汤可能一方面通过提高胃黏膜TFF1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增殖与移行的能力,促进受损区域上皮细胞重建并加快上皮细胞移行速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CAG胃黏膜TFF2蛋白的表达,形成黏弹性的黏液凝胶层,从而增强胃肠道黏膜防御屏障的保护能力,达到防治CAG的目的.根据TFF3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推测安胃汤在治疗CAG的过程中,TFF3蛋白是过度表达的.随着疾病好转,TFF3蛋白表达也随之下降.TFF3蛋白此过程中起到了参与损伤黏膜的再生和修复的作用.至于在安胃汤治疗CAG的过程中TFF,TFF,TFF3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症性病变,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研究表明,该病病因复杂,发病环节多,治愈难度大,愈后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属于临床疑难杂症,已被WHO列为世界难治病之一.对于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不忘辨证,掌握中医"同病异治"精髓,在近几年临证中,UC以脾虚湿盛和湿热下注两证型为主。灵活施治,随证加减,如脾虚湿盛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湿热下注型使用芍药汤加味,肝郁脾虚型考虑痛泻要方加减,脾阳虚可用黄芪建中汤等,UC治疗,避免药性过于寒凉,即使湿热下注型,也要防止寒凉伤脾败胃,可少佐肉桂、干姜、乌药以调和药性,固护正气。少食生冷,目的也在于此,溃疡性结肠炎其本为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成湿浊瘀毒,湿浊瘀毒内停又阻碍气机升降,发为本病。因此,治疗宜加茯苓、炒白术、苍术、炙甘草等健脾化湿药,脾强则湿自化,气机转调,从脾胃论治是治疗UC的根本,脾胃虚弱,久病及肾,脾肾两亏,无力固摄,脾虚则升清运化失职,胃弱则受纳腐熟力衰,肾阳不足,肾司二便功能失司,泄泻尿频加重;此时可加入补骨脂、车前子、益智仁等补肾固本药物激发命门之火,以暖脾阳,UC是慢性演变的病理过程,在临床治疗时,要避免频繁更改药方,要擅于守法守药。治疗首日叮嘱患者坚持治疗,不可擅自停药,连续服用中药6月以上,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消失后,方可停药,否则极易复发和加重,功亏一篑,本病正虚邪恋,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重视日常自我调护,嘱咐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控制烟酒,少食生冷、辛辣、易致敏食物。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炎症性肠炎.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变多累及肠黏膜及黏膜下层.UC属祖国医学"久痢"、"休息痢"等病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UC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众多,各类辨证思路、临证经验、遣方用药更是各具特色。较之西医,中医治疗结合辨证施治、整体调治等优势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上作用显著。同时,对于UC这一难愈性疾病而言,中医药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也起到积极帮助。固然,目前研究仍有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可循:诸学者对本病的病机理解不尽相同,研究中提及的分型种类繁多。由于中医领域对UC的分型尚缺统一完整的标准,使研究过程中的不同证型判定缺乏明确可靠的依据,可对此作进一步商定。本病病程迁延,因此中医治疗能否有效延长患者缓解期值得继续研究深入。可增加疗程结束后的随访时间,以对中医治疗UC的远期疗效作出评价。
  • 摘要: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患者常表现为便次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西医将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的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称为功能性便秘.于普林等对我国6个城市8252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总的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1.5%,并随年龄增高而明显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渐加重,老年性功能性便秘才逐渐受到广泛重视.西医在治疗手段上不断进步,开发出心理治疗、结肠水疗、手术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但因治疗方案繁杂、费用较高,临床推广局限性较大,因此新的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西医药物治疗对于治疗本病处于治疗手段多及药物选择多特点,因其病因不明确,尚未研发可根治老年性便秘的有效药物,无法有效根治,目前处于缓解患者症状阶段,仍需努力寻找病因并研发相应有效根治药物。中医治疗本病目前呈现百家百治、百家百型的模式,仍处于无规范化阶段。无论辩证、治法、方药均体现出个人代表思想,无准确有效规范化书面记录,其有效的作用机理亦缺乏研究,临床医生往往只能百里挑一。复方中药治疗本病还有煎药繁杂、疗程长、见效慢等特点,导致患者医从性差,难以使其广泛推广。操作简单、切实有的疗法及方便的丸散口服液等仍需研究。本病因与年龄、饮食素、活动量、环境、精神心理、习惯及服用药物等诸多因素相关,康复治疗亦作为必须因素考虑。西医面对急危重患者有较多选着,适为缓解症状的首选,但临床中本病患者多以慢性顽固性为主,复方中药根治治疗亦有广大市场空间。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证候群.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欧美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9%-22%,亚洲国家的患病率在5%左右.参苓白术散联合电针治疗IBS-D对躯体化症状改善明显,同时一对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亦有明显改善,且未见明显不适反应,显示了良好的治疗耐受性。另外,因IBS-D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所以在治疗中还应子以重视,当针药联合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 摘要:肠屏障分为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具有防止肠内有害物质穿过肠黏膜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机械屏障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由肠上皮细胞和相邻细胞间的连接构成.文章分析了其与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血液和泌尿系统中的多种疾病的关系,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从改善zonulin的角度出发,结合肠道菌群的监控,找寻改善肠壁通透性的方法,进而达到缓解乃至治愈疾病的目的都有望成为临床相应疾病治疗方面探索的新方向。当然,相对紧密连接的其他通路和相关蛋白的研究而言,zonulin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尚未十分明确,究竟是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影响了zonulin的水平,还是先有zonulin对于紧密连接的调控再出现其余指标的变化,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阐明和论证。
  • 摘要:小儿脾虚泄泻临床以病程较长,食后作泻,食少便溏,面黄神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特征.现代医学概念的肠道炎症、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病等由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的脾虚患儿均可见以上表现,且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腹泻迁延不愈可致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甚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中医学认为脾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生理功能单位,包含现代医学的胃肠范畴。传统医学有"脾为之卫"之说,即反映了脾胃与机体的防御机能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包含两层含义:包括指全身免疫状态;另一指胃肠的屏障功能。实验采用4周龄Wistar大鼠,生大黄灌胃造成脾虚泄泻模型,观察其肠黏膜屏障的形态结构变化,并以谷氨酰胺为阳性对照组,综合评估参苓白术散组方对损伤的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在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数据指标有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其中D-乳酸是胃肠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生理情况下很少被吸收,并且哺乳动物不具备将其快速降解的酶系统,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时,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二胺氧化酶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胞内氧化酶,当肠黏膜细胞受损、坏死后该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浆DAO活性增高。结果显示:HE染色后光镜观察模型组肠黏膜结构存在一定损害,参苓白术散能改善其损伤的上皮结构;模型组大鼠血浆中D-乳酸、DAO的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参苓白术散各组检测结果均显著降低,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提示参苓白术散能减轻脾虚泄泻大鼠肠黏膜损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内脏敏感性增高被认为是IBS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甚至认为是IBS的生物学标志.肠吉泰是上海市名中医蔡淦教授研制的经验方,本研究以TRPV1的阻断剂Capsazepine做为对照药,结果显示该药对大鼠DRG TRPV1mRNA的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对下丘脑和结肠TRPV1mRNA的表达的影响虽然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本研究中所采用的Capsazepine药物浓度较低(2mg/kg体重),未达到药物疗效。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肠吉泰对大鼠DRG、下丘脑和结肠等部位TRPV1mRNA的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并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推测认为肠吉泰通过降低大鼠DRG、下丘脑和结肠等部位TRPV1mRNA的表达,改善IBS内脏高敏感状态,而取得镇痛的疗效。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病情复杂,病程绵长,迁延难愈,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中医学以整体为中心,因人、因地、因时、因疾病发展阶段、因正邪强弱等方面辨证论治,治法各异,遣方灵活,临床疗效显著,在治疗UC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本研究通过复杂网络研究筛选核心药物,组成UC基本方:黄连、黄芩、木香、白芍、地榆、甘草、当归、白术、薏苡仁、紫草。药用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为君药;地榆紫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臣药;芍药、当归行血和血,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白术、薏苡仁补气健脾,渗湿利水,共同调和气血,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配芍药能缓急止痛,为使药。诸药配伍,使湿热得以清化,气血得以调和,标本兼治,病去自安。复杂网络弥补了频繁项集中中药必须频繁出现,并且只在同一处方里才能被挖掘出来的缺陷,从而更深入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本研究展示UC治疗的核心方药及配伍运用,充分反映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揭示了治疗路径和用药特点,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意义。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BD),病变多累及直肠和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其中免疫异常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主要运用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多可获近期疗效,但长期用药副作用较多,且容易复发.中医学没有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下痢""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蕴结为致病之标,气滞血瘀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治法上当立足于调理气机升降,治以疏肝健脾,兼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水湿不生,气机调畅,正气转旺,邪气无以聚集,肠疡不生,外感之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不易为患;又因"脾主肌肉",对于久病气血虚弱、肠疡迁延不愈者,健脾益气又可起到托疮生肌之效,这都是使机体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加味柴芍六君颗粒为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针对UC活动期脾虚湿热蕴结大肠的病机实质总结出的经验方,柴芍六君汤出自《医宗金鉴》,书中用于治疗慢惊风"脾虚肝旺痰盛者,……柴芍六君汤主之"。它实为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化裁而成,取两者合用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组成:柴胡、白芍、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甘草、陈皮、半夏、三,凤尾草、白花蛇舌草。纵观全方,清热解毒与健脾燥湿合用,寒热平调,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健脾,清热利湿止泻,活血祛瘀之效,达到兼顾胃气的治疗目的,遵循了"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调整阴阳之大法。本研究发现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可有效的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病变的进展,改善结肠黏膜的病理状态,降低大鼠结肠黏膜JAK,STAT3蛋白水平的表达,说明了加味柴芍六君颗粒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其对JAK、STAT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纠正UC结肠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而实现的。加味柴芍六君颗粒以"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指导原则,通过采用调整人体阴阳、条畅气机的升降开合、恢复脏腑机能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达到了在尽可能不损伤正气的前提下,使病邪顺势祛除,充分证明了"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以平为期"的平衡阴阳的免疫学思想。
  • 摘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手段单一,疗效不佳,病情易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同时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IBS-D的巨大优势.分析了脾肾阳虚泻的病机,脾肾阳虚泄泻多是因为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或素体脾肾两虚,感受寒邪或劳损过度,下元亏损而发。脾虚多为泄泻起病之因,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脾气虚弱,运化失权,先天之本无法得到充养,肾中阳气则日渐衰弱,肾阳已衰,关闭不密,则泄泻作矣。再者,肾阳为人体生理机能的根本动力,肾阳盛则生机可由之而壮,肾阳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肾阳虚,则脾阳无以振奋,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而致泄泻。介绍了脾胃贴组方分析及取穴原理,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升降清浊之枢纽,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之效;气海主一身之气机,为肓之原穴,具有补元气、总调下焦气机作用,为诸气之海。与关元穴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通阳气之功效。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该病目前临床上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根据前期研究发现,沈洪主任验方清肠化湿方联合灌肠方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本实验研究表明,苦参能明显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TNF-α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在维持细胞因子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茜草能显著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TNF-α的水平,但对IL-10无明显作用趋势。综上,苦参、茜草能抑制UC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炎性反应,促进结肠溃疡损伤修复,但细胞炎性因子失衡并不是UC发病的唯一途径,中药苦参、茜草治疗UC的有效成分、有效浓度、具体靶点、相关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在判断疾病复发及制定治疗方案上起到重要作用,避免肠镜多次操作,如果能发现一种理想的生物标志,可能改变UC新的管理方式,并能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UC不同炎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推测IL-33/ST2系统在UC的发病机制及不同病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预测UC的炎症活动程度,未来可作为UC的一个新生物学指标。结合文献,在UC患者的肠道组织中可查到该细胞因子的表达,研究IL-33及ST2受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UC发病机制,寻找治疗UC的新靶点。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免疫耐受的异常在UC的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甚至遍及整个结肠.该病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主要是以腹部隐隐作痛,大便次数增加或带粘液,反复发作为主.温汤方所用之药正合UC缓解期之基本病机,故临床用之效如桴鼓。该方是上热中虚下寒而兼有血瘀之象的厥阴瘀血证的代表方,全方具温中寓养、温中寓通、气血双补、肝脾肾同调之特点。方中吴茱萸、桂枝为君药,用以温经散寒;阿胶、麦门冬、白药滋阴养血,填精益肾,当归、川芎、田七活血祛瘀以生新;牡丹皮祛瘀通经并退阴火,共为臣药。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半夏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通经;生姜温胃降逆而散寒,又能助生化,肉桂温肾阳,引热下行,以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使肝肾得补,脾胃得调,瘀血得祛,血归脉道,则肠道得安。对治疗UC缓解期患者疗效显著使病情趋于好转,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观察表明,加味温经汤临床疗效方面优于柳氮磺胺吡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后者。本研究表明可以尝试选用加味温经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作为维持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 摘要: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含义主要包括排便次数减少、粪质干燥坚硬、排便困难、排便费力、需要外力辅助、排便不尽感等.而功能性便秘(FC)则是指未发现任何形态和生理生化上的异常,同时有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的一类便秘.中医药治疗便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后不利"、"大便难"的记载。中医认为,胃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物质被机体利用,糟粕经大肠传导而出,即为大便。其中,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是排便正常的关键。综上而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入侵、气血阴阳亏虚等因素引起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或肠失温润、推动无力,最终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发为便秘。便秘当分虚实,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秘则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因此,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结合八纲、脏腑辨证,注意兼杂证候,有利于明确便秘的辨证分型,指导治疗。首先,针对于便秘的诊断,由于便秘起病往往是多因素的综合效益,不仅限于肠道,精细饮食、运动缺乏、心理压力、泻药滥用、刻意忍便均是便秘的风险因素,因此应基于患者病史全方位诊断。另外,针对于肠道的检查,应当加强肠道神经调节功能的检测,如通过心率变异分析肠道自主神经功能,肠道神经递质水平的检测,这些都有利于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治疗方面,便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现代医学拥有大量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但是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仍是众多患者的顾虑,传统医学是便秘患者的另一个选择,如何在既往经典方、验方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较之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有更多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如何标准化和特异性选择这些治疗方法也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分为4型,即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及不定型,临床上以腹泻型和便秘型多见.其中IBS-D属中医学泄泻病,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诊断依据,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等表现.本病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饮食不节,烟酒辛辣,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则横逆犯脾;水湿不行,痰湿内阻;日久失治,损伤脾肾等所致。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湿、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腹胀、腹泻。有效的饮食及心理调节,对于IBS-D患者的康复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者要学会精神放松,对其症状转移注意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诱发自身症状加重的不良因素,以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患者还应积极参与户外运动和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尽量不摄入咖啡因、富含动物脂肪的食物以及可导致腹胀和产气的蔬菜、豆类和果实、精细磨制的面粉和人工食品等。禁止过度饮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辛辣食物,以避免腹痛和腹部痛性痉挛症状加重。IBS-D患者,要减少进食煎炸食物。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如菠菜、白菜、油菜等绿色蔬菜。饭后要吃一些水果,如梨、柑橘等。IBS-D的症状较多且易反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式,不能单纯的依靠特定的药物治疗。需要按不同个体进行综合性的全身性调理,改善饮食,缓解紧张情绪,逐渐达到康复。
  • 摘要:慢性便秘是一个常见疾病,在成年人中发病率为4%-6%,在老年人中为22%.根据原因,慢性便秘可以分为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和药物相关性便秘,其中以功能性便秘最为多见.功能性便秘虽然为一良性疾病,但是其对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交功能等生活质量参数都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二白汤和黄杏润肠片不仅能改善西医症状,也能改善中医证候。两组的疗效分别为78.8%和72.7%,无统计学差异。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组方的功效主治基本相似,药物组成也基本相同,所以其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也基本一致。在改善便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二白汤)与对照组(黄杏润肠片)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二白汤方优于黄杏润肠片,这可能与二白汤在改善排便次数方面优于黄杏润肠片有关。综上所述,二白汤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肠道气滞证)的排便次数、排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便秘症状和中医症候,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本课题旨在通过证素辨证体系,探究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素、证型分布规律,为福州地区功能性便秘旳临床辨证论治规范化提供较为客观的标准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中年人和男性在实证中以肠道气滞证为主,究其原因可能为中年人所承受的工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重,容易出现肝气不疏,气机不畅,郁于肠道,致大肠传化功能失常,粪便留于肠内,发为便秘。同时,该阶段很多女性患者已进入更年期,经常焦虑、抑郁,此时天癸已竭,精气亏虚,脾气亏虚,肝血不足,肝脏失养,疏泄失常,气机不畅,郁于大肠,本虚标实,而发为便秘,故又见虚实夹杂。而老年人以虚证偏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老年患者年过六旬,天癸竭,精气虚衰,阴血不足,津液亏耗,以致肠道失润,大便干结,发为便秘,故以阴虚肠燥证为主。
  • 摘要:功能性便秘是经检査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疾病.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段亦出现年轻化趋势.据大样本统计,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其中采用中药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通便贴敷脐的达到33560人次,有效率达90%以上,在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及排便速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疗效。通便贴由大黄、木香、紫苏梗、薄荷组成,研粉为末,以黄酒调和后装于贴敷膜中,于神阙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1-2h,1周为一个疗程。其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或有增强胃肠蠕动或有软化粪便的作用,从而促进排便之效。目前临床上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是多用大黄、番泻叶、开塞露、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长期使用必将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甚至结肠黑变病,最终疗效亦不甚理想。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特色治疗之一,廉便效验,易于推广,外治大师吴尚先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既能避免西医疗法及口服汤药之弊,更能取其穴位之效应,许多临床报道已初步证实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多盲点的前瞻性研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等等。
  •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推测,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为11.6/10万,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可见中年男女,目前也见到青年学生多发病例.UC的中医中药治疗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只有坚持治疗一段较长时间,才能使疗效得到巩固,所以治疗疗程一般不少于3个月,并随访约6-12月,才能准确判断其治疗效果。总之,UC的治疗疗程要长,方法宜规范,并定期随访,病情缓解后应按需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尚无定论,可能是3-5年甚至终身服用,以防复发。对本病结肠癌变的监测,建议对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和病程30-40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乙状结肠炎患者,UC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应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至少两年一次,并做多部位的病理活检。如发现异型增生,确诊为重度者,则建议行结肠切除术;确诊为轻度异型增生,应在3-6个月内复查结肠镜。
  • 摘要: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的是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慢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王彦刚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治疗慢性胃炎辨证用药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尤其对对药的使用游刃有余,并且重视药症相应,认为合理的应用对药并做到药症相应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组方水平和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其疗效更是显而易见。现将王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的常用对药及药症相应的临床经验简述如下,介绍了茵陈、黄芩、黄连-舌苔黄腻或黄厚腻,北沙参、玉竹、麦冬-口干、咽干,清半夏、竹茹-恶心、干呕、呕吐等十余对针对主症和兼症的药对。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反复缠绵,在此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称为胃癌前病变.文章介绍了浊毒理论,该病病因病机,常见症状及分析,辩证论治CAG治疗过程中也常随症加减,伴见后背疼痛发紧,常加用葛根;伴见寐差,常加用夜交藤、合欢皮、远志等;伴见烧心反酸,常加用生石膏、浙贝、海螵蛸等,临床病例已证明其疗效。
  • 摘要:慢性胃炎属消化科临床最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临床表现复杂、病史较长,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西医对于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其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笔者总结经验提出了舌苔薄白,益气化痰法,舌苔薄少,益气养阴法,舌苔偏厚,清化湿热佐以辛开苦降法等具体措施,提高中医疗效是每一个中医大夫的目标和使命。脉诊的学习需要长期跟师实践才能掌握,目前的学习机会太少,学习体制不适合,故笔者认为从舌论治,直观具体生动,不仅便于学习,也符合临床实践。当然,慢性胃炎的治疗也远非这三种类型可以概括,笔者临证也并非死守这三法。
  • 摘要: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定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致病菌,研究表明,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已被认定为为明确的人类致癌因子.六气背俞贴敷疗法正是结合了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更符合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整体治疗的观念。研究结果也表明,采用六气背俞贴敷疗法进行干预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下降,症状积分显著降低,较好的解决了HP根治后再次复发的难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疗法为绿色生态疗法,符合医学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障更高层次的需求,患者满意度高。且本疗法为无创性疗法,便于操作,患者有较高的依从性,医疗成本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2001年以来,本院采用平行针透穴药线植入疗法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0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00例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16—72岁;病程2—18年;其中胃溃疡患者3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7例;伴有浅表性胃炎者29例,胆汁返流者38例,胃窦炎者21例,胃神经官能症者18例.消化性溃疡通常是指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形成的。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今用平行针埋线法能够透穴,减少了埋线的部位,使多个穴位同时起到了治疗作用,提高了疗效。同时平行针能够用2号双股线,吸收时间长,疗效持久。羊肠线又用具有抗菌消炎、生肌长肉、制酸消肿功效的中药拮抗剂特殊处理,具有立即止痛,愈合迅速的效果。脾俞穴,健脾和胃化湿。胃俞穴健脾和胃降逆。下脘穴和中理气,消积化滞。上脘穴和中降逆,清热化痰。太冲穴平肝镇惊,泄热理血。诸穴合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逆止痛,制酸生肌。故临床用之屡收良效。但是手术时使用的器械以及手术室,必经严密消毒,切防感染。术后一周内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勿劳动,禁止皮肤出汗。埋线后可以灵活自如地轻微活动,使肠线很自然地符合体内。一周内伤口有红肿疼痛时,可用碘酒局部消毒,1日3次。十日内勿食辛辣鱼虾等刺激性食物,且忌烟酒。线头露出皮肤外的部分必须用消毒剪刀剪除,否则伤口不易愈合。平行针药线植入疗法简单易学,痛苦小,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 摘要:李东垣《脾胃论》:"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唯脾无正形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应用经络红外热成像检测观察到在四时脾胃主令阶段的经络红外热像图有其特殊性,对其模型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并重视四象脾"土"在四时调脏腑气机的应用,其在防治疾病当中意义重大,进行了四象脾"土"在四时六气中"以枢调枢"的应用探索.由后天八卦的对应关系可建立四象脾"土"模型即:四象启、承之"土",提示脾胃作为枢机在四时六气更替中发挥启、承作用时的不同状态有其独特的模型特点。艮土枢转水木之气,行"生发"之令;巽土枢转木火之气,行"生长"之令;坤土枢转火金之气,行"从革"之令;乾土枢转金水之气,行"封藏"之令。启、承两态四象之脾土旺于四时六气更替中,以生肝心肺肾而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令。张景岳《类经·运气类》:"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人体脏腑神机因天地之气立的变化而出现偏颇,顺应天地生长化收藏"常态下运转"的四象脾"土"枢机常受到不同运气的影响而出现枢转不利,因此,依据每年运气变化下的四时脾主令之特性,结合经络红外热像图即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并调整失衡之脾"土",以调人体肝肺、心肾、肺肾等枢机,和脏腑气血、阴阳、体用之神机,为临证遣方用药防治疾病提供了参考。
  • 摘要: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我国医药的优势所在.胃宝方是在临床应用几十年后总结出的的临床验方,由黄芪、丹参、三七、莪术、薏苡仁、枳壳、砂仁等多味中药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化瘀生新之功效,中医对癌前病变的治疗,是通过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化瘀生新,活血化瘀和酸甘化阴,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能阻断和逆转其癌变。因此,中医对治疗萎缩性胃炎及伴发胃癌癌前期病变的治疗具有非常乐观的前景。本方的立意特点,是依据我国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相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伴发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后配伍而成的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复方制剂。本实验结果证明,大鼠CAG及胃癌前期病变动物模型组GMBF较正常组明显减少,经胃宝方治疗后,使CAG和PLGC人鼠的胃组织病变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胃黏膜血流量增加,说明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是胃宝方对CAG有效作用环节之一:该试验还选用不同方法来证明了该方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和抗炎效果;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是该方剂的特点所在,是由于该方剂中黄芪、白术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能力,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对萎缩腺体的恢复及炎细胞浸润的消失起了良好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抗癌药白花蛇舌草、莪术等化瘀、散结,这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原因。
  • 摘要:胃脘痛当前临床多以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等论治,临证若较为复杂时,或有不中.文中提出三步法包括首辨虚实以虚实为总纲,次辨寒热审体质辨寒热,再辨气血据病程分气血.综上,笔者认为:胃脘痛病机当以"不通"、"不荣"为关键,"不通"者以气机失调为要,而以气滞、湿热、痰饮、瘀血等为标;"不荣"者以气血化生不足,失于濡养为本。因此,胃脘痛之辨治,尤其重视五藏间相互联系与影响,从调畅脏腑气机与促进气血化生两大方面入手,以虚实为辨证之纲,结合人体质之寒热、病程长短等治胃痛三步法,用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思想指导辨治胃脘痛,从而达到:"治胃痛不离其胃,但又不专拘于胃。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现代医学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多年来研究表明,中医药方法对此具有一定疗效优势,而养阴益胃法为中医治疗CAG常法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益胃化裁方对CAG症状积分的改善在第2周起开始发生变化,第8周与对照组开始出现差异,且持续明显,这一结果说明,中医药发挥的疗效作用显著、缓慢而持久;从对胃黏膜萎缩的形态学变化及病理萎缩分级的改善情况来看,尽管两组未显示出差异,但试验组对萎缩分级改善的病例数高于对照组,已显示出益胃化裁方改善胃黏膜萎缩的优势倾向,亦可说明其治疗药物潜在的抗萎缩作用,但有必要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进行远期疗效追踪。前期,实验研究发现,益胃化裁方能提高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对CAG模型的成模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益胃化裁方对胃阴不足型CAG的客观临床疗效,上述药物具有改善胃分泌功能、免疫调节、抗癌变等药理作用,可能与本方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相关。认为,益胃化裁方对CAG发挥的疗效是在传统中医功效理论基础上与其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相关,其复方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 摘要:呃逆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中医的呃逆是指以气逆冲胸、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呃逆又称膈肌痉挛,受延髓中枢的控制,是由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引起的一种神经反射动作,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的特别声音,顺应脏腑通降。顽固性呃逆为胃气上逆动膈,胃为腑,胃以降为和,六腑以通为顺,故要复旧其功能就要顺应其特性,治疗上必要和降胃气为根本治疗原则,肺胃同治以止呃。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致,然膈位于肺胃之间,肺气宣通有助于胃气和降及膈间气机的通畅,故在坚持和胃降逆原则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宣通肺气之法治疗呃逆能提高疗效,可在谴方用药是加入桔梗、枇杷叶、杏仁等以宣肺止呃,顽固性呃逆治疗不忘活血。久病呃逆不愈,日久病邪入络,血脉瘀阻。故治疗在和胃降逆止呃的基础上,当结合应用活血化瘀之法,调理气血,血行则气顺,则呃逆自止。
  • 摘要: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是指因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急慢性胃肠黏膜损伤所致的胃溃疡及并发出血、穿孔.其发病机制主要有环氧化酶抑制理论等.据此机理本课题运用五七散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患者30例,获得满意疗效,证实中药可改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胃肠道症状,促进粘膜损伤的修复.基于以上研究,筛选出五味子、三,白及、山药、煅乌贼骨5味中药研粉制成五七散,治疗NSAIDs相关性胃溃疡临床取得良好疗效。胃溃疡患者因其溃疡处黏膜屏障已被破坏,而白及因具有高黏性,易在胃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膜状物,附着在溃疡面上,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理化因素对溃疡的进一步侵袭,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及修复,同时发挥其收敛、止血、生肌疗效。煅乌贼骨(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作用,其成分碳酸钙具有中和胃酸、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的作用。有研究提示海螵蛸多糖(CBP-s)具有提高胃酸的pH值的作用,其中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的结果提示CBP-s能保护细胞免受乙醇诱导的胃黏膜损伤。诸药合用,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生肌,既可抗溃疡,有可保护心脑血管,不失为治疗NSAIDs相关性胃溃疡的一剂良药。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导致烧心反酸等反流相关症状.目前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主要包括伤害因子的增强和抗反流屏障的减弱.目前认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安全、微创、有创的治疗GERD的方法.任何一种疾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疏肝和胃中药在临床应用数十年,未曾出现服药后不适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当患者服用西药无效或手术后无效时,选用疏肝和胃方加减治疗可能是一种较为可靠且安全的方法;当然并不排除将疏肝和胃中药作为治疗GERD的首选药或者PPIs的联合用药。这可能也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较好的前景。
  • 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而且Hp感染明显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危险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有关。Hp的感染与职业、地理差异有关,发现不同职业、不同地区Hp的感染特点,有助于人们提高对Hp的重视程度,普及Hp的相关预防保健知识;及时发现Hp,及时根除Hp,可以减轻消化道疾病的不适症状,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是指胃黏膜遭受反复损害,导致胃黏膜层变薄,固有腺体萎缩或数目减少,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消化道一种比较常见、多发的疾病,胃、脾、肝为CAG的主要病位证素,从胃、脾、肝论治具有理论依据,同时涉及心神、肾等脏腑,临证可兼顾他脏,五脏并调。实证常见于气滞、湿、痰、热、血瘀、食积,虚证常见于气虚、阳虚、阴虚,CAG炎症性变化程度与胃、脾、肝脏腑密切相关,与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瘀、阴虚、血虚密切相关,CAG肠上皮化生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位在胃,病性在气虚、湿、热、血瘀。CAG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位在肝,病性在气滞、血虚。病位脾是CAG伴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保护因素,临床治疗CAG应重视健脾。
  • 摘要: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高发病率及低治愈率都严重的危害着国民,故及时发现并阻止其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大家一致认同的胃癌的发展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通过对不饮茶与饮乌龙茶的GIN两种人群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提示饮乌龙茶可改善HP感染率,不饮茶组与饮乌龙茶组相比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明显,不饮茶的GIN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而饮乌龙茶的GIN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主。考虑可能与乌龙茶性味中偏凉,长期饮用可改善脾胃湿热,但可能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饮乌龙茶对GI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EGF、GAS均有影响。GIN患者中饮乌龙茶者的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的EGF、GAS表达较不饮茶者明显降低,但脾胃虚弱证的GAS却略高于其他证型。本课题研究观察所见,饮乌龙茶适合除脾胃虚弱证以外大部分人群,饮乌龙茶可能延缓GIN的进展。GIN患者中选择饮用乌龙茶进行防治的需注意因人而异,脾胃虚弱证GIN患者应少饮乌龙茶甚至不饮,其他人群可适当多饮乌龙茶。
  • 摘要:胃癌(gastric carcinoma)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每年新发现的癌症病例数中,居第四位,病死率则排在第二位.虽然近年来胃癌的总发病率较前下降,但超过半数的胃癌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中国、日韩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高.通过研究发现早期胃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早期胃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中、高分化腺癌最为多见,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较少;病理按浸润层次分型粘膜内癌较粘膜下癌多;病理大体类型以平坦型最为为主;病变部位以胃窦最为多见,其次为胃角、胃体,早期胃癌中粘膜内癌以绛舌较多见,早期胃癌中中、高分化腺癌及粘膜内癌均以黄腻苔较多见,早期胃癌中粘膜内癌与脾胃湿热证具有相关性。
  • 摘要:关于木与土的关系,《内经》对其有所阐释,《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脾胃可以养五脏,当然,脾胃可以养木,即土能养木.《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说明五行之间的乘侮关系,如肝木有余则制脾土.综上所述,在具体实际中患者的病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可能会出现上述两种或更多种情况的夹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可过分拘泥于以上某一个证型,同时,在使用调和木土法时,用药必须得当,应该遵循"滋阴勿碍运化,疏肝切忌损阴,清泄不可挫中阳,柔肝不能抑木达"的原则,即养阴之品不宜过于滋腻,疏肝之味不可过于辛温,清热泻火不能过于寒凉败胃,平肝柔肝不应过于酸敛抑木。
  • 摘要:胃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是亚洲国家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而尤其以中国的发病率居首,我国的发病率位于全国肿瘤登记前10位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gastric 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LIN)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阶段,是一种非浸润性改变,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GLIN尤其是老年性的GLIN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在治疗中应虚实、气血、阴阳兼顾。大量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发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黏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为正常胃黏膜,因此积极发现LGIN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纤维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已经成为了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是中医医生五感的延伸和深化。对于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积极的治疗与干预,有利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 摘要:便秘是指大便燥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秘结,艰难涩行;或粪质不坚,有便意,但排出不畅快的病证.便秘是临床中常见的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魄门亦为五脏使"说明既可以通过魄门调理五脏阴阳气血,又可以通过五脏气机调理魄门启闭情况。例如麻子仁丸治疗胃强脾弱型便秘,四神丸通过温补脾肾治疗五更泻,四磨汤以疏肝理气为理法治疗便秘,加味四物汤通过补血活血润肠治疗血虚便秘等,方药举不胜举,为后世临床做出了巨大贡献。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近11万人,占世界肝癌死亡率的45%.本实验以化浊解毒软坚方作用于H22肝癌荷瘤小鼠,以观察其对肿瘤组织生长及转移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化浊解毒软坚方有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小鼠机体免疫的功能,以及降低血清VEGF含量,减少肿瘤组织中MVD值,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至于该方是如何抑制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
  • 摘要:王伯祥教授于2001年被遴选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王老从医60余年,从事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40余年,治疗肝病独具匠心,疗效甚佳。王老认为,肝为木脏,主疏泄,喜条达,若内外合邪,就可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气机紊乱,而形成肝气郁结之证.采用扶正补虚、补益肝脾肾等治则,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资生肝血,使肝有所藏。临床上常补之以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蜂蜜、饴糖等;调之以陈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此外,王老认为,活血化瘀之法要贯穿于肝病治疗的全过程,主张遵循“久病入络”理论,采用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等治则。因而王老常以活血化瘀药物为先导,并针对病机选方用药,临床多有效验。
  • 摘要: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消耗含酒精的饮料导致的肝脏损害.目前还不太清楚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酒精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甲硫氨酸循环异常、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的产生、内毒素血症,与病毒的协同作用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中医治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治法。中医外治法是根据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治疗方法,是除口服和针剂之外的重要治疗方法。特别针对脂肪肝,中医外治法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疗效温和持久,由于中药外治法治疗是一种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它的调节形式主要是通过针对病因的调节,促使机体恢复的模式,而非单纯的活血化瘀,所以可以针对多种证型的脂肪肝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和所有的中药口服治疗一样,外治法治疗脂肪肝也具有不良反应较低的优势,且基本不存在治疗脂肪肝西医药物带来的停药反弹等不良反应问题。但目前研究多侧重于临床疗效的观察,而在分级治疗轻、中、重脂肪肝的程度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今后应加强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补充疗效评价标准的空缺,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的独特优势。
  • 摘要:化痰祛湿活血方是由泽泻、海藻、决明子、郁金、丹参、山楂、柴胡、水飞蓟多味药材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之功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文霞教授的临床经验方,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本文就化痰祛湿活血方作用于高脂饲料联合四环素所致NASH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α)、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10(IL-10)及的表达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均高于正常组,肝组织中TNF-α,IL-4,IL-8的表达也明显增加,IL-10的表达则显著减少;应用复方芪珠方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降低,同时相对模型组,肝组织中TNF-α,IL-4,IL-8的表达减少,IL-10的表达增加,而后者可抑制肝纤维化形成,提示化痰祛湿活血方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α,IL-6,TNF-α以及提高IL-10表达有关。化高组IL-1α,IL-6,TNF-α的表达低于西药对照组及化中、低组,IL-10的表达高于西药对照组及化中、低组组(P<0.05),可能是因为化痰祛湿活血方能够明显的下调TNF-α、IL-1α、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上调IL-10抗炎因子的表达,而起到改善肝功能及肝脏脂肪变的程度,减少抑制肝脏炎症的发生,减少肝损伤,从而起到防治NASH的作用。
  •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肝病,主要以中西医共同认知的那一部分内容为主,兹按《中医内科学》分为黄疸、胁痛、臌胀三大类进行论述。由于肝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联系,这就为通过健脾法治疗肝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治疗黄疸可以采用健脾化湿法、温脾化湿法,以茵陈苦辛微寒、利湿退黄,五苓散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运化;针对“肝克脾、脾火内伏”所致的右胁肿胀疼痛这种“有形之痛”,当“通脾中伏热,下其淤血”,并提供了两组方药,其中“木土两平汤”即是在石膏栀子白芍等泄热逐瘀基础上加用苍术甘草等健脾药物,符合难经肝病实脾的理法;采用健脾利水法、健脾行气利水法、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臌胀。总之,运用健脾法治疗肝病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值得继续探索,不断扩大成果。
  • 摘要:黄疸型肝炎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期胆汁淤积症以及其他肝脏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黄疸和严重的肝损害,病程进展快,易引起肝衰竭,其预后与黄疸关系较为密切.我科近几年来采用前列地尔联合中药灌肠在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采用2011年6月~2013年9月入住我科的56例黄疸型肝炎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5%葡萄糖100ml,日1次,静滴,并予以“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苦黄注射液”等基础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此外,加用中药汤剂灌肠(方药组成:茵陈蒿30g、大黄10g、赤芍20g、栀子10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枳壳15g)。方中用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重用赤芍凉血活血,佐以栀子清泄三焦之热,大黄降泄瘀热,以败酱草、蒲公英佐大黄以利胆解毒,并能清除肠道积滞的毒素;薏仁健脾利湿,枳壳行气疏肝以退黄,标本兼治,清利通泄。赤芍现代研究表明其可抑制血栓素的产生,当血栓素抑制后,肝脏血管得以扩张,改善了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肝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肝细胞炎性病变,有利于胆汁排泄,达到退黄的目的。
  • 摘要:原发性肝癌在古代医书中虽无明确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属于“积聚”、“黄疸”、“胁痛”、“癥瘕”、“瘤瘾”等范畴。赵文霞教授认为肝癌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之侯,以湿聚、气滞、血瘀、毒蕴为标,而正气内虚是肝癌发展的根本原因。,切合肝癌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在补肾健脾的基础上,应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详辨主次,辅以解毒化湿、行气开郁、祛瘀散结等以治标。可选用茵陈蒿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肝脾肾同调。疏肝多用柴胡、佛手、甘松、木香、川楝子等平和之剂,慎用峻猛之味,以防疏泄太过,正虚之体不能承继或致肝气生发太过,肝风内动而致虚烦不寐等变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疏解郁闷。结合一例实际病例,以培补正气,健脾理气佐以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治法坚持治疗,后每4-6个月住院复查,随访至今均未见肝癌复发。
  • 摘要: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后期的结果,腹水是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归属于中医“臌胀”范畴,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以肝、脾、肾亏虚,虚瘀互结,水聚大腹、如囊裹水为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选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加减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以达补肝肾精血、益气活血、利水泄浊的作用。治疗以补肝肾精血为基础,再健脾益气活血、利水泄浊等,使补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达到标本同治的作用。经过治疗发现,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用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加减的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方面有明显疗效(P<0.05),特别是提升ALB、动员腹水方面效果显著(P<0.01)。
  • 摘要:ERCP是指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浮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根据诊断结果进一步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目前诊断胰胆管疾病的标准,在ERCP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等内镜下治疗.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50%GS40ml静脉推注。术后一般应禁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做好口腔护理,切不可吞入开水,以免刺激胰液分泌而引起并发症。根据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及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进行饮食调整,饮食由流质逐渐改变为半流质,避免进食粗糙饮食。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每隔1周复查血淀粉酶,每隔1个月做B超检查,以观察肝胆系统情况。
  • 摘要:附子在湿热肝病中的应用急性期或是慢肝活动期,常表现有湿热征象,治疗应清热化湿,加入适量附子等温阳之品,多能取得理想疗效,减少复发。附子有流通之性,冲墙倒壁之力,能将凝塞积聚冲破。治疗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时,用温阳益气活血法,以附子配黄芪人参丹参为主组方,可取的很好的疗效。在治疗虚阳上越证中,采用附子引火汤,滋阴为主,从阴引阳,可以避免拒药,疗效明显,三五剂药后再换用四逆汤加减,巩固疗效。总之,附子是治疗肝病是一位重要的药物,具有确切的疗效,但是应用时间尚短,体会不深,尚需同道们共同努力,在附子的适应证、用量、配伍、毒副作用、减毒增效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便更科学更广泛的在临床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