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

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共享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共享茶饮装置包括:落茶机构、煮茶机构、落杯机构、注茶机构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所述控制器接收制茶指令;所述落茶机构根据所述制茶指令获取对应的茶包盒,并将所述茶包盒中的茶包落下至所述煮茶机构;所述煮茶机构将所述茶包进行加工以得到茶水;所述落杯机构将茶杯转移到预设的取杯位上;所述注茶机构将所述煮茶机构加工后的茶水引流并注入到所述茶杯中。通过实施本发明可以满足人们对品茶的需求,用户可从取杯位中取出现场制作好的茶水,不受时空的限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32267B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红巴(广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298505.0

  • 发明设计人 王弘越;温国生;

    申请日2021.03.19

  • 分类号A47J31/40(2006.01);A47J31/44(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道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0;

  • 代理人朱亚

  •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北联村沿江中路8号1012房

  • 入库时间 2023-05-04 22:51:1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4-07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享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余饭后的品茶已是人们最喜爱的休闲养生活动之一,闲暇时,能够随时随地品茶已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人们一般都是在家里品茶,品茶时,通常是取出茶叶放到茶具中冲泡。但是,泡茶需要专业的茶具,工序繁多复杂,茶的出品时间较长,人们只能在固定的场所才能喝到茶,不能随时随地的就能享受到茶叶。

为此,市场出现了可以自动售卖茶饮料的机器,这种自助式售卖的机器可以摆放到商场、写字楼、小区等公共场所,24小时提供服务,只需要即使补充存货即可,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人们随时可以购买的茶饮料。

然而,这类的自动售卖的机器通常都是售卖瓶装的茶饮料,瓶装的茶饮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但是其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品茶的需求。品茶最重要的特点是现泡现喝,茶叶需要在特定的制作工艺下才能体现出其味道,但是瓶装的茶饮料都是已经制作好的饮品,无法满足人们对品茶的需求。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突破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品茶,满足人们对真正品茶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共享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人们不能随时随地品茶,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共享茶饮装置包括:落茶机构、煮茶机构、落杯机构、注茶机构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落茶机构、所述煮茶机构、所述落杯机构以及所述注茶机构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所述控制器接收制茶指令;所述落茶机构根据所述制茶指令获取对应的茶包盒,并将所述茶包盒中的茶包落下至所述煮茶机构;所述煮茶机构将所述茶包进行加工以得到茶水;所述落杯机构将茶杯转移到预设的取杯位上;所述注茶机构将所述煮茶机构加工后的茶水引流并注入到所述茶杯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接收制茶指令,根据制茶指令获取对应的茶包盒,将茶包盒中的茶包取出加工成茶水,最后将茶水引导至取杯位上的茶杯中。由此,用户即可从取杯位中取出现场制作好的茶水,不受时空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品茶,满足人们对品茶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茶包盒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茶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6-1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废料收集箱结构示意图;

图6-2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废料收集箱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取茶包盒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包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包盒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煮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排蒸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注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2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注茶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3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注茶机构的示意图;

图14-1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2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杯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3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落茶杯机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冷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步骤示意图;

机架100;底座110;第一安装座120;支撑架130;壳体140;安装板150;第一表面151;第二表面152;通孔153;第一容置空间A;第二容置空间B;

落茶机构200;

储茶组件210;茶包盒筒211;输出口2111;输入口2112;

取茶包盒机构220;移动平台221;下料位2211;第一驱动件222;承接座223;落料口2231;抵接部2232;

落茶包机构230;第二安装座231;穿刺件232;升降组件233;第二驱动件2331;第一传动件2332;驱动杆23321;导向杆23322;连接块23323;阻挡件234;连接部2341;环形部2342;

落茶包盒机构240;拨动件241;容置部2411;承载部2412;连接部2413;转轴24131;连接臂24132;旋转组件242;第三驱动件2421;安装母座2422;安装子座2423;翻转通道罩壳243;

煮茶机构300;容器本体310;翻转组件320;第一转轴321;翻转电机322;第二转轴323;第一支架324;

注茶机构400;注水管410;螺旋导槽411;电机420;定位机构430;定位块431;凸起部4311;导向基座432;导向槽4321;导向孔4322;导流管440;

落杯机构500;支架组件510;第一底板511;取杯位5111;第二底板512;落杯口5121;内筒513;分杯组件520;转盘521;挡板522;容杯区523;驱动组件530;驱动电机531;第二传动件532;

废料收集箱600;第一收集桶610;漏液通孔611;第二收集桶620;

滑动组件700;丝杆模组710;滑轮720;

冷却组件800;冷却管810;散热片820;第三安装座830;

排蒸汽机构900;排气罩910;排气管920;负压组件930;

茶包盒1;茶包盒本体11;密封膜12;

茶杯2;杯身21;杯盖22。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本实施例的首先对共享茶饮装置进行描述。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共享茶饮装置,所述共享茶饮装置包括机架100、落茶机构200、煮茶机构300、落杯机构500以及注茶机构400,所述落茶机构20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落茶机构200用于储存存放茶包的茶包盒1并将所述茶包盒1中的所述茶包落下;所述煮茶机构30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煮茶机构300用于承接落下的所述茶包以加工成茶水;所述落杯机构500设有取杯位,所述落杯机构50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落杯机构500用于储存茶杯2并将所述茶杯2转移至所述取杯位;所述注茶机构40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注茶机构400用于从所述煮茶机构300中将所述茶水引流并注入至所述取杯位上的所述茶杯2。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利用落茶机构200将茶包盒1中的茶包落下至煮茶机构300中,煮茶机构300将茶包加工为茶水,落杯机构500将茶杯2转移到取杯位,注茶机构400将茶水引流并注入到处在取杯位的茶杯2中,由此,用户即可从取杯位中取出现场制作好的茶水,不受时空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品茶,满足人们对品茶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2,所述茶包盒1包括茶包盒本体11和密封膜12,所述茶包盒本体11为中空结构,所述茶包盒本体11的两端均设置有可被捅破的密封膜12。茶包也即茶叶包,储存在所述茶包盒1内。为了使所述穿刺件能够更容易地刺穿所述密封膜12,所述密封膜12上设有至少一可被捅破的预裂线。其中的预裂线可以是点断式预裂线,也可以是不规则的预裂线,可以是连续的或者是不连续的,可以是闭环的或者是开环的。预裂线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地,可在密封膜12上设置一闭环设置的预裂线,闭环的形状为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或其他形状。所述密封膜12为塑料复合膜、锡箔、纸膜中的一种。所述茶包盒本体11的材质为纸、塑料、金属中的一种。

参照图3,所述茶杯2包括杯身21和与杯身21配合的杯盖22,所述杯身21与杯盖22一体设置,且所述杯盖22上设有至少一可被戳破的预裂线。通过将杯身21和与杯身21配合的杯盖22一体设置,并在杯盖22上设置至少一可被戳破的预裂线,使用时,注水管戳破装置的插管可戳破预裂线,将茶水注入杯身21,与杯身21一体设置的杯盖22可防止茶水溅出,防止茶水烫伤用户,减少安全隐患,使用方便。其中的预裂线可被轻易地戳破,同时预裂线的设置又不会影响杯身21内部的密封性。优选地,所述杯盖22上设置有两预裂线,两所述预裂线交叉设置。注水管的插管戳向两预裂线的交叉位置,可更轻易戳破杯盖22,将茶水注入杯身21中。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落茶机构200包括:储茶组件210、取茶包盒机构220、落茶包机构230以及落茶包盒机构240,储茶组件21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储茶组件210用于储存存放茶包的茶包盒1;取茶包盒机构22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取茶包盒机构220用于取出所述茶包盒1;落茶包机构23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落茶包机构230用于将所述茶包盒1中的所述茶包落下;落茶包盒机构240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落茶包盒机构240用于将落下所述茶包后的所述茶包盒1落下。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储茶组件210、取茶包盒机构220、落茶包机构230以及落茶包盒机构240实现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取茶,依靠物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实现位置的转移,无需采用机械手或者导轨这类传输机构,一方面能够减小机械部件与茶包的接触,避免茶包被污染,另一方面能够减小整机的体积,节省内部空间,再一方面能够减小机械部件的损耗,增加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共享茶饮装置还包括壳体140和用于收集落下的所述茶包盒1以及所述茶包的废料收集箱600,所述机架100包括底座110、第一安装座120以及支撑架130,所述支撑架1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110和所述第一安装座120连接,所述底座110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20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空间A;所述壳体140罩设于所述机架100,所述第一安装座120背向所述第一容置空间A的一面与所述壳体140的内壁围合形成有第二容置空间B;其中,所述储茶组件210、所述落杯机构500、所述注茶机构400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B,所述取茶包盒机构220、所述落茶包机构230、所述落茶包盒机构240、所述煮茶机构300、所述废料收集箱600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A。

通过将机架100和壳体140组合以使设备形成上下分层的第一容置空间A和第二容置空间B,由此可以合理地对各个机构在机架100上的位置进行布局,结合利用重力作用传输茶包盒1和茶包的构思,使设备的机构由顶至底在第一容置空间A至第二容置空间B合理分布,以此可有效缩减整个茶饮料共享设备的体积。

其中,参照图6-1和图6-2,所述废料收集箱600包括第一收集桶610及第二收集桶620,第一收集桶610包括第一桶壁、第一桶底及第一收集空间,第一桶壁围绕第一桶底设置,从而形成第一收集空间,第一桶底设有漏液通孔611,第二收集桶620包括第二桶壁、第二桶底及第二收集空间,第二桶壁围绕第二桶底设置,从而形成第二收集空间,其中,第一收集空间通过漏液通孔611与第二收集空间连通,以使第一收集空间的液体流入到第二收集空间。所述废料收集箱600设置在最底部,所述废料收集箱600在使用时,固体废料会被收集于第一收集桶610,液体废料会通过漏液通孔611被收集于第二收集桶620。两种废料分离,使固体废料不易变质,延缓细菌滋生的时间,避免造成污染。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述储茶组件包括至少一茶包盒筒211,所述茶包盒筒211具有用于储存茶包盒1的内腔,所述茶包盒筒211的一端具有输出口2111,所述输出口2111连通所述内腔;所述取茶包盒机构包括移动平台221,所述移动平台221靠近所述输出口2111,所述移动平台221朝向所述茶包盒筒211的一侧面用于抵接所述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所述移动平台221设有下料位2211;其中,当所述移动平台221移动至所述下料位2211与所述输出口2111正对时,所述下料位2211用于承接从所述输出口2111掉落的茶包盒1。

通过在茶包盒筒211的内腔储存茶包盒1,茶包盒筒211的一端具有连通内腔的输出口2111,移动平台221靠近输出口2111,且朝向茶包盒筒211的一侧面用于抵接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移动平台221移动至下料位2211与输出口2111正对时,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在重力作用下落入下料位2211,移动平台221再将茶包盒1移动至落料工位进行落料,移动平台221的侧面抵接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使其不会继续掉落。由此,移动平台221通过下料位2211承接从茶包盒筒211中掉落的茶包盒1,再将其移动至落料工位,整体结构简单,不采用夹具或机械手等复杂结构夹取茶包盒1,提高了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移动平台221为转盘。

在具体实施中,继续参照图7,所述取茶包盒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222和承接座223,所述移动平台221的所述下料位2211设有开口,所述承接座223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开口上,所述承接座223朝向所述茶包盒筒211的一侧面开设有用于承接茶包盒1的承接槽,所述第一驱动件222驱动所述移动平台221旋转。所述承接座223背离所述茶包盒1的另一侧面具有落料口2231,所述落料口2231贯通所述承接槽,所述承接槽设有用于支撑茶包盒1的抵接部2232,所述抵接部2232处于所述落料口2231的边沿。

移动平台221旋转过程中承接座223相对茶包盒筒211移动,当承接槽与茶包盒筒211的输出口2111正对时,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落入承接槽,移动平台221再转动至落料工位将茶包盒1落料,通过承接座223的承接槽来承载茶包盒1,再通过第一驱动件222驱动移动平台221旋转,实现对茶包盒1的移动,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具体地,第一驱动件222可以是电机或舵机等。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落入承接槽后,茶包盒1受到抵接部2232的支撑可以避免从落料口2231掉出,移动平台221转动至承接座223处于落料工位时,通过人工或者落茶包盒机构使茶包盒1从落料口2231掉出,进行下一步处理。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7,所述移动平台221与所述承接槽的可拆卸连接有多种实施方式,可选地,移动平台221朝向承接座223且相对的两个内壁具有滑槽,承接座223朝向两个内壁的两侧分别具有滑条,滑条可沿滑槽移动,使承接座223嵌入或远离开口,承接座223可以实现与移动平台221的拆装,且拆装过程方便快捷,承接槽承接茶包盒1容易弄脏,方便拆装有利于对承接座223进行清洗。进一步地,承接座223的两侧还设有弹性卡勾,移动平台221的两个内壁具有背离承接座223凹陷的卡槽,滑条沿滑槽移动至弹性卡勾与卡槽正对时,弹性卡勾在弹力作用下扣入卡槽,实现承接座223与移动平台221的相对固定,避免移动平台221转动过程中承接座223脱落,卡槽穿透移动平台221的内壁,使弹性卡勾显露于卡槽,需要拆卸承接座223时可以通过按压弹性卡勾,再将承接座223沿滑槽移动退出,与移动平台221分离。进一步地,移动平台221的两个内壁设有背离承接座223凹陷的限位槽,两个限位槽处于移动平台221的外周边沿,承接座223的两侧设有限位部,两个限位部相背离的端部朝向茶包盒筒211弯折,承接座223嵌于开口时,两个限位部分别嵌入两个限位槽,避免承接座223嵌入开口后左右晃动。

此外,移动平台221呈圆形,其圆心设有连接件,第一驱动件222的输出轴与连接件连接,第一驱动件222驱动连接件,带动移动平台221围绕圆心旋转。移动平台221朝向茶包盒筒211的一侧面用于抵接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移动平台221的一侧面与茶包盒筒211的一端之间具有间距,间距小于茶包盒1的厚度,间距可以避免移动平台221转动过程中与茶包盒筒211发生刮碰,对移动平台221的旋转造成阻碍,而移动平台221朝向茶包盒筒211的一侧面在旋转过程中抵接输出口2111处的茶包盒1,可以避免茶包盒1从内腔中掉出,同时间距小于茶包盒1的厚度,可以避免茶包盒1被拖动带出间距。茶包盒筒211的数量有多个,多个茶包盒筒211沿移动平台221的外周间隔布置,可以在不同的茶包盒筒211中储存不同类型的茶包盒1,如绿茶、红茶等等,根据需求由第一驱动件222驱动移动平台221转动至对应类型的茶包盒筒211,将该茶包盒1移动至落料工位。茶包盒筒211的另一端具有输入口2112,输入口2112与内腔连通,输入口2112用于将茶包盒1补充进内腔,当茶包盒筒211中的茶包盒1数量不足时,通过输入口2112向内腔中放入茶包盒1进行补充,茶包盒筒211可以呈竖直或倾斜放置,输出口2111朝下,茶包盒1在重力作用下逐个移动至输出口2111处,当堆叠至输入口2112时停止补充。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述落茶包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231、穿刺件232以及升降组件233,第二安装座231安装于所述机架;穿刺件232其具有刺穿部;升降组件233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且与所述穿刺件232连接,所述升降组件233用于驱动所述穿刺件232升降以使所述刺穿部刺穿所述茶包盒1。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升降组件233包括第二驱动件2331和第一传动件2332,所述第二驱动件2331与所述第一传动件2332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2332与所述穿刺件232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233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2332下降进而带动所述穿刺件232自所述茶包盒1顶部向其底部刺穿。所述穿刺件232设置在所述茶包盒1的上侧,所述穿刺件232由上往下刺穿所述茶包盒1,从而茶包可以直接落下,茶包在落下的过程中不会被穿刺件232阻挡。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8,所述第二安装座231上还安装有阻挡件234,所述阻挡件234与所述穿刺件232相邻设置,所述阻挡件234用于在所述穿刺件232上升时阻挡所述茶包盒1以使所述穿刺件232与所述茶包盒1分离。由于所述穿刺件232在捅破所述茶包盒1的密封膜12时,会存在所述茶包盒1依然与所述穿刺件232连接在一起的情况,此时所述茶包盒1会跟随所述穿刺件232一起运动。因此,为了能够确保所述茶包盒1与所述穿刺件232分离,在所述第二安装座231上安装所述阻挡件234。所述阻挡件234与所述穿刺件232相邻,由此所述阻挡件234在所述穿刺件232的升降过程中不会阻挡到所述穿刺件232。而且,所述穿刺件232下降刺穿所述茶包盒1后,复位上升,所述茶包盒1跟随所述穿刺件232一起上升,所述茶包盒1在上升过程中被与所述穿刺件232相邻的所述阻挡件234阻挡,而所述阻挡件234不会阻挡到所述穿刺件232,因此,所述穿刺件232能够上升从而复位,而所述茶包盒1则被所述阻挡件234阻挡从而掉落。具体地,所述阻挡件234包括连接部2341以及与所述连接部2341连接的环形部2342,所述连接部2341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所述环形部2342环绕在所述穿刺件232的外周。所述连接部2341包括两立杆,直立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所述环形部2342呈半封闭的环形,该环形部2342非封闭处的两端连接于两所述立杆,从而所述环形部2342能够呈包围状,包围所述穿刺件232。由此,所述阻挡件234在阻挡所述茶包盒1时,能够阻挡到所述茶包盒1顶部表面的全部边沿,增加所述阻挡件234与所述茶包盒1阻挡时的接触面积,以增大阻挡力,从而提高阻挡的成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所述第一传动件2332包括驱动杆23321、导向杆23322以及连接块23323,所述驱动杆233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件23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23323连接,所述导向杆2332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23323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所述连接块23323部分突伸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外轮廓,所述穿刺件232安装于所述连接块23323突伸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外轮廓的部分。所述连接块23323包括用于连接第二驱动件2331的第一连接块23323和用于连接穿刺件232的第二连接块23323,所述第一连接块23323与所述第二连接块23323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块23323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平行,所述第二连接块23323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叠,另一部分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简单来说,即利用第二连接块23323延长所述穿刺件232的安装位置,使得所述穿刺件232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在垂直投影方向上不重叠,从而所述穿刺件232的下方完全避空,所述第二安装座231不会阻挡所述茶包盒1落下。此外,所述导向杆23322穿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座231,所述导向杆23322和所述连接块23323以及所述穿刺件232整体呈

在本实施中,所述穿刺件232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23323连接,所述刺穿部形成于所述圆柱体另一端的端部,所述圆柱体的外轮廓略小于所述茶包盒1的外轮廓。将所述穿刺件232设置为圆柱体,且圆柱体的的外轮廓略小于所述茶包盒1的外轮廓,可以尽可能地增大与所述茶包盒1的接触面积,在刺穿时能够直接将所述茶包盒1的整个密封膜12刺穿,避免出现只是刺穿一个小洞的情况,减少所述茶包盒1与所述穿刺件232连在一起的情况。具体地,所述刺穿部包括至少一锥状体,所述锥状体逐渐收窄形成用于刺穿所述茶包盒1的尖端。将所述刺穿部设置成具有尖端的锥状体,在所述穿刺件232下降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从点到面的刺穿过程,首先尖端将密封膜12刺穿一个口子,使得密封膜12失去张力,随着所述穿刺件232的进一步下降,锥状体的周面与所述密封膜12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从而该口子出发进而将整个所述密封膜12刺穿。

此外,所述落茶包机构还包括至少一用于与控制器连接的拨动开关,所述拨动开关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所述拨动开关包括拨动片,所述连接块23323上设有拨动部,所述拨动部用于在所述连接块23323的升降行程中拨动所述拨动片。所述控制器可以是控制整个所述共享茶饮装置工作的主控,也可以是下一个制茶工作流程的控制部件,在此不作限定。所述拨动部设置在所述连接块23323的一侧,所述拨动开关直立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231,与所述连接块23323相邻。所述拨动部突出于整个所述连接块23323,由此,所述拨动部在所述穿刺件232升降运动过程中,可以拨动到所述拨动开关的拨动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拨动开关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述落茶包盒机构包括:拨动件241和旋转组件242;旋转组件242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拨动件241连接,所述旋转组件242用于驱动所述拨动件241旋转以拨动所述茶包盒1使其翻转落下。通过实施本实施例,旋转组件242驱动拨动件241旋转,拨动件241拨动茶包盒1,茶包盒1跟随拨动件241的旋转直至茶包盒1整个翻转落下,不需要设置直线行程以供机械手移动,只需要在茶包盒1的相应位置上旋转拨动件241即可,相对于直线行程,翻转行程占用的空间更小,从而能优化机器的内部空间,减小整机的体积,同时成本更低。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拨动件241包括容置部2411、承载部2412以及连接部2413,所述连接部2413与所述旋转组件242连接,所述容置部2411与所述连接部2413连接,所述容置部2411围合而成形成有中空区域,所述承载部2412与所述连接部2413连接且延伸至所述中空区域的垂直投影内,其中,所述拨动件241旋转时,所述承载部2412承载所述茶包盒1,所述茶包盒1容置于所述容置部2411内,所述茶包盒1跟随所述拨动件241旋转直至翻转落下。在所述拨动件241的旋转过程中,所述容置部2411的中空区域可将所述茶包盒1套入,同时,所述承载部2412抵住所述茶包盒1的底部,使得所述茶包盒1容置在中空区域中。由于所述容置部2411将所述茶包盒1包围住,所述茶包盒1在所述拨动件241的旋转过程中不会滑落,在所述拨动件241旋转一定角度后,所述茶包盒1从所述容置部2411中翻转落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部2411由环形壁面围合而成,所述环形壁面的内侧形成所述中空区域,所述环形壁面的高度与所述茶包盒1的高度相适应。为了避免所述茶包盒1在翻转前就从所述容置部2411滑落,需要所述容置部2411具有一定的高度。具体地,可将围成所述容置部2411的所述环形壁面的高度设置成与所述茶包盒1的高度相适应,也即高度相等,或者是所述环形避免的高度略高于所述茶包盒1的高度。由此,所述拨动件241在旋转过程中,所述茶包盒1只能在所述环形壁面的内侧摆动,而不会滑出,避免所述茶包盒1掉落到其他区域,确保所述茶包盒1翻转后掉落到指定区域。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2412呈板状。板状的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茶包盒1底部的接触面积更大,避免所述茶包盒1从所述容置部2411掉出,且板状表面更平整,承载更稳定。

再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9,所述连接部2413包括转轴24131和连接臂24132,所述连接臂24132连接于所述转轴24131的周面,所述转轴24131的端部与所述旋转组件242连接。所述连接臂24132连接于所述容置部2411的外周。所述旋转组件242包括第三驱动件2421、安装母座2422以及安装子座2423,所述第三驱动件2421安装于所述安装母座2422,所述第三驱动件2421与所述转轴24131的一端,所述转轴2413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子座2423。为了保证所述拨动件241旋转的稳定性,设置安装母座2422和安装子座2423来安装转轴24131,由此,所述拨动件241在旋转过程中不会晃动或者偏移,提高可靠性。具体地,所述第三驱动件2421为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2413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母座2422内。当然可以理解是,所述第三驱动件2421还可以是可提供旋转动力的动力源。

此外,所述安装母座2422和/或所述安装子座2423上安装有用于与控制器连接的拨动开关,所述拨动开关包括拨动片,所述拨动片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臂24132的旋转行程上,所述连接臂24132旋转可拨动所述拨动片。所述连接臂24132呈板状,所述拨动开关与所述安装母座2422垂直设置,从而使得所述拨动开关的所述拨动片能够落入到所述连接臂24132的旋转行程中。由此,所述拨动件241的行进过程中,所述连接臂24132能够拨动到所述拨动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器可以是控制整个所述共享茶饮装置工作的主控,也可以是下一个制茶工作流程的控制部件,在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0,所述共享茶饮装置还包括安装板150,所述安装板150包括第一表面15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51相反的第二表面152,所述取茶包盒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表面151,所述落茶包盒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表面152,所述安装板150上还设有通孔153,所述拨动件241旋转穿过所述通孔153以拨动所述取茶包盒机构上的所述茶包盒1使其翻转落下。具体地,落茶包盒机构与取茶包盒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板150的两面,通过在安装板150上开设通孔153来实现两者之间的运动配合。取茶包盒机构将茶包盒1置于所述通孔153的上方,位于所述安装板150下方的拨动件241旋转,穿过所述通孔153将所述茶包盒1套入到容置部2411中,随着拨动件241的继续旋转,所述茶杯2盒从所述容置部2411中翻转落下。所述落茶包盒机构还包括翻转通道罩壳243,所述翻转通道罩壳243安装于所述第一表面151且罩设于所述通孔153,所述翻转通道罩壳243包括供所述拨动件241进入的入口、供所述茶包盒1落下的出口以及匹配所述拨动件241翻转行程的通道,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以及所述通道相互连通。由于所述拨动件241的旋转速度难以控制,导致所述拨动件241在旋转速度较快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在拨动件241旋转到垂直于所述安装板150时,所述茶包盒1会从所述容置部2411内沿水平方向飞出。为此,需要在所述安装板150上设置所述翻转通道罩壳243来阻挡所述茶包盒1在惯性作用下从水平方向飞出,使得所述茶包盒1只能在翻转通道内移动,确保所述茶包盒1能够掉落到指定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述煮茶机构包括:容器本体310和翻转组件320,容器本体310其包括合围而成的侧壁和密封所述侧壁一侧的底壁,以使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围合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翻转组件320其与所述容器本体310连接,所述翻转组件320用于翻转所述容器本体310以使所述茶包从所述容纳腔内掉落。

通过在煮茶机构上设置翻转组件320,并且使翻转组件320与容器本体310连接,在对放入容器本体310内的茶包或茶叶煮完之后,启动翻转组件320,使容纳腔翻转且开口朝下,即可使茶水中的茶包或茶叶混合着茶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容器本体310侧壁从容纳腔内滑落,并且碎末也会随着茶水流出。由此,在倒出茶水的情况下,同时也可以将碎末清除干净,重复使用该煮茶机构也不会有积累碎末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翻转组件320包括:第一转轴321、翻转电机322、第二转轴323以及第一支架324,第一转轴321其一端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翻转电机322其与所述第一转轴321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转轴321转动;第二转轴323其与所述第一转轴321相对于所述容器本体310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转轴323一端穿过所述侧壁且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架324其与所述第二转轴323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翻转电机322用于驱动所述容器本体310绕所述第一转轴321和所述第二转轴323转动以翻转所述容器本体310。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可使容纳腔架设在两个转轴上,可使容纳腔的转动更加顺畅,通过支架承受部分容器本体310重力,可使翻转电机322的负载减小,以延长翻转电机322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二转轴323中空,所述第二转轴323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注茶机构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转轴323引流。通过将第二转轴323中空设置,可减少增设进水管的成本,有助于节约整个煮茶机构的成本。更进一步地,第二转轴323穿过侧壁的一端延伸至容纳腔靠近底壁的一侧,以此,可减少进水时的飞溅。

此外,所述煮茶机构还包括水位传感器,其包括探针,水位传感器安装在侧壁上,探针延伸至容纳腔靠近底壁一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水位传感器,可对容器本体310内的水位以及水的温度进行监测,以防止在没有水的时候还继续加热,进而导致干烧,损坏煮茶机构。并且,通过对温度的监测,可在加热至水沸腾后关闭加热组件,以节约能源。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2,所述共享茶饮装置还包括排蒸汽机构900,所述排蒸汽机构900用于抽取煮茶机构冲泡茶饮时产生的蒸汽,其包括排汽罩910及排气管920。排气罩罩设于煮茶机构的顶部,排气罩开设有排气口。排气管920与排气罩连接,排气管920一端与排气口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空间连通,排气管920设有折弯部,折弯部朝外界地面折弯,排气管920另一端朝向外界地面。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排气罩910罩设于煮茶机构的顶部,以接收煮茶机构冲泡茶饮时产生的蒸汽,蒸汽经由排气罩开设的排气口进入排气管920.排气管920设有朝外界地面折弯的折弯部,以使排气管920另一端朝向外界地面,避免了异物受重力影响顺着排气管920进入共享茶饮装置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2,排蒸汽机构900还包括负压组件930,其与排气罩910及排气管920连接,负压组件930用于产生负压气流,以使排气罩内的蒸汽朝负压组件930汇集,并由负压组件930加速后经排气管920排出。具体地,负压组件930能抽取排气罩内的蒸汽,并赋予蒸汽一定的加速度,从而加速蒸汽的排出,因此设置负压组件930能进一步排净蒸汽。其中,排气罩910远离煮茶机构的一端还设有进料口。具体地,煮茶机构冲泡茶饮时,需要使用的茶包、饮料包能经由进料口落入煮茶机构中,结构简单,实用便捷。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3-1和图13-3,所述注茶机构包括:注水管410、电机420、定位机构430以及导流管440,注水管410呈中空结构,且其外表面设置有螺旋导槽411,所述注水管410用于将所述茶水注入所述茶杯2;所述电机420内设有与螺旋导槽411配合的螺母;以及定位机构430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定位机构430用于对所述注水管410进行定位防止注水管410旋转;其中,所述电机420通过其螺母与注水管410的螺旋导槽411配合带动注水管410相对电机420移动;导流管440与所述注水管410和所述煮茶机构连接,所述导流管440用于将所述茶水引流至所述注水管410。

通过采用电机420通过其螺母与注水管410外表面的螺旋导槽411配合带动注水管410相对电机420移动,带动注水管410移动戳破杯盖22,饮料可经注水管410顺利引流入杯中,丰富饮料输送装置的功能,无需手动戳破杯盖22,使用方便,且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占用空间小。具体以输送茶水为例,注水管410在电机420的带动下可戳破茶杯2的杯盖22,将茶水顺利引流入茶杯2中,结构简单,设计巧妙。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3-1,所述定位机构430包括与注水管410固定连接的定位块431以及用于对定位块431的移动进行定位导向的导向基座432,所述电机420安装于导向基座432上。定位块431与注水管410固定连接,并由导向基座432定位导向,可防止注水管410在电机420工作的过程中随电机420的螺母旋转,实现注水管410相对电机420移动,即相对于电机420前后移动,以戳破茶杯2的杯盖22。

具体地,参照图13-2,导向基座432上设有导向槽4321,所述导向槽4321沿导向基座43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定位块431上设有凸起部4311,所述凸起部4311卡设于导向槽4321中。电机420通过其螺母与注水管410的螺旋导槽411配合带动注水管410相对电机420移动的过程中,定位块431的凸起部4311在该导向槽4321中移动,导向槽4321可防止定位块431旋转,同时对定位块431的移动起导向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基座432上设有导向孔4322,所述注水管410穿设导向孔4322设置,使得导向基座432与注水管410安装结构更稳定。其中,所述导向基座432呈凹字形结构或类凹字形结构,所述导向槽4321设于导向基座432的底壁上,导向孔4322可具体设置在导向基座432的侧壁上,导向槽4321可以是穿设导向基座432的底壁设置,也可以是底壁设置槽位形成导向槽4321,本实施例优选为导向槽4321穿设导向基座432的底壁设置,加工方便。呈凹字形结构或类凹字形结构的导向基座432结构简单、轻便、成本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在导向基座432内设置导向槽4321,所述导向槽4321沿导向基座43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导向槽4321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定位块431的形状与导向槽4321的横截面相适应,横截面为非圆形的导向槽4321可防止与其相适应的定位块431发生旋转,从而防止注水管410在电机420通过其螺母与注水管410的螺旋导槽411配合工作发生旋转,同时对定位块431连同注水管410相对电机420移动起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3-1,所述注水管410的出水口处所在端面与注水管4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呈锐角。注水管410外表面的螺旋导槽411与电机420的螺母配合,注水管410相对电机420前后移动,出水口处所在的端部可轻易戳破杯盖22,无需手动戳破杯盖22装饮料,使用方便,且注水管410出水口处的结构加工方便。当然,也可以是在注水管410的出水口处设置凸起,该凸起在注水管410的移动作用下也可戳破杯盖22。另外,注水管410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饮料流经注水管410的中部引流入杯中,在其他实施例中,注水管410也可以是中空的长方体结构、正方体结构或其他形状的结构,本实施例将注水管410优选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该结构较为通用,无需定制,成本低。进一步地,所述注水管410的材质为金属、玻璃、陶瓷或PP材质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的注水管410优选采用金属,具体可采用铜材质,铜材质抗腐蚀性能强,不易氧化,且与一些液态物质不易起化学反应,质地坚硬,不易腐蚀,且耐高温、耐高压,可在多种环境中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4-1,所述落杯机构包括:支架组件510、多个分杯组件520以及多个驱动组件530,所述支架组件510包括具有所述取杯位5111的第一底板511以及多个重叠设置在第一底板511上方的第二底板512,所述第二底板512均设置有落杯口5121;多个分杯组件520,所述分杯组件520设置在第一底板511和第二底板512上,且每一分杯组件520均包括多个用于容纳单个茶杯2的容杯区523;多个驱动组件530,每一驱动组件530对应一分杯组件520,所述驱动组件530可驱动分杯组件520相对于支架组件510转动并带动茶杯2移动至落杯口5121或取杯位5111中。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所述茶杯2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511和第二底板512上,所述分杯组件520将茶杯2单独隔开并定位,当所述分杯组件520相对于第二底板512旋转时,可带动茶杯2一同相对于第二底板512旋转,当茶杯2旋转到第二底板512上的落杯口5121时,茶杯2掉落,由于分杯组件520已将茶杯2单个分隔开,所以每次旋转只会掉落一只茶杯2。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4-3,所述落杯机构包括第一底板511以及两个重叠设置在第一底板511上方且与第一底板511平行的第二底板512,所述第一底板511以及第二底板512上均设置有分杯组件520,分杯组件520中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单个茶杯2的容杯区523,且每一个分杯组件520对应一个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以驱动其对应的分杯组件520旋转并带动该分杯组件520中的茶杯2旋转,当第一底板511上的分杯组件520被其对应的旋转组件驱动进行旋转时,可带动其容杯区523中的茶杯2旋转至取杯位5111,以完成注茶及取杯;当中间层的第二底板512上的分杯组件520被其对应的旋转组件驱动进行旋转时,可带动其容杯区523中的茶杯2旋转至落杯口5121并落杯至第一底板511上,并由第一底板511对应的旋转组件带动对应的分杯组件520旋转,并带动茶杯2移动至取杯位5111;同理,最上层的第二底板512上的茶杯2也可以先以同样的方式掉落至中间层的第二底板512上,最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掉落至第一底板511上并移动至取杯位5111,所述落杯机构中的每一个茶杯2都可以采用该方式移动至取杯位5111,以进行注茶及取杯。

进一步地,参照图14-2,所述分杯组件520包括与驱动组件530连接且可相对于支架组件510转动的转盘521以及多个固定设置在转盘521上的挡板522,所述挡板522与挡板522之间形成有容杯区523。所述挡板522与转盘52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530可带动转盘521转动并带动挡板522转动,并带动容杯区523中的茶杯2转动。通过设置多个挡板522并形成多个容杯区523用于将茶杯2单个隔开并对其进行定位,可以使得每次仅掉落一只茶杯2,且最后仅有一只茶杯2将进入取杯位5111中进行注茶,实现了单个茶杯2的全自动落杯,并且,所述挡板522可以保证茶杯2在旋转过程中处于平稳状态,所述转盘521主要用于固定挡板522且带动挡板522转动,其中,所述挡板522挨靠茶杯2的两侧均为圆弧形,所述圆弧的弧度与茶杯2外表面的弧度一致,以便于更好的固定和定位茶杯2。进一步地,所述转盘52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挡板522的安装槽,所述挡板522上设置有用于与转盘521固定的凸块,所述凸块可卡入安装槽中并通过螺丝固定,以将挡板522固定设置在转盘521上,使用安装槽与凸块的配合可以增大挡板522与转盘521的固定接触面积,在转盘521在带动挡板522进行旋转时,较大的固定接触面积可以使得挡板522更加稳定。

再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4-1和图14-3,所述驱动组件530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架组件510上的驱动电机531以及固定设置在驱动电机531上的第二传动件532;所述支架组件51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底板511上方的内筒513,所述第二底板512均套设在内筒513外围并与其固定连接,且所述内筒513对应转盘521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传动件532沿第一通孔延伸至内筒513外与转盘521连接以驱动其转动。具体的,所述第二传动件532设置在驱动电机531的输出轴上,所述驱动电机531驱动所述第二传动件532旋转,从而带动转盘521转动,其中,所述第二传动件532的宽度小于第一通孔的宽度,所述第二传动件532的高度稍小于第一通孔的高度;所述内筒513主要用于固定第二底板512和对驱动组件530进行限位,同时,还可以用于定位转盘521,所述内筒513可以为转盘521提供旋转轨迹以防止其跑偏从而导致茶杯2非正常掉落;所述第一底板511主要用于承载内筒513以及作为茶杯2最终掉落层以承接茶杯2;所述第一通孔不仅可以给驱动组件530与转盘521的连接提供便利,还可以对转盘521旋转的高度进行定位,以防止转盘521在转动过程中上下浮动,进而使得转盘521可以带动茶杯2实现平稳的转动。进一步地,所述落杯机构还包括套设在装置最外层的外筒以及覆盖在外筒顶端的筒盖,所述外筒的底部抵靠在第一底板511上,所述外筒上对应取杯位5111位置还设置有第二通孔。具体的,所述外筒可以将所述分杯装置以及放置在分杯装置内的茶杯2一同覆盖在其内部,其不仅可以与筒盖配合作为装置的整个外壳,还可以有效防止茶杯2在旋转时往外倾倒,同时,在对应取杯位5111的位置设置第二通孔可以方便用户取茶。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5,所述共享茶饮装置还包括滑动组件700,所述滑动组件700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滑动组件700用于驱动所述壳体相对所述支撑架移动以露出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由此,维护人员可以打开壳体取出废料收集箱,从而清理废料收集箱内的废料。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还可以容置桶装水,利用桶装水用于提供水源,通过打开壳体可以更换桶装水。

其中,所述滑动组件700包括沿所述支撑架长度方向设置的丝杆模组710,所述丝杆模组710具有运动端,所述运动端与所述壳体相固定。具体地,所述支撑架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丝杆模组710的长条槽,丝杆模组710安装于该长条槽内,以减小整机体积。所述丝杆模组710包括:丝杆电机、丝杆和螺母,丝杆电机与丝杆连接以驱动丝杆,所述螺母安装于所述丝杆上,所述螺母为所述运动端。所述丝杆沿所述支撑架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支撑架,所述螺母与所述壳体相固定。由此,在丝杆进行转动时,丝杆可推动螺母在丝杆的长度方向往上或往下移动。进一步地,由于螺母与壳体固定连接,因此在螺母移动时,会带动壳体相对于支架移动。由此,在壳体相对于支架向上移动时则可使水桶裸露,此时即可进行水桶的更换。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组件700还包括滑轮720,所述滑轮720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且与所述壳体滚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壳体的升降较为平稳且减轻丝杆的工作压力,通过设置的滑轮720可有效地使壳体平稳的升降。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6,所述共享茶饮装置还包括冷却组件800,所述冷却组件800包括:冷却管810、若干相向间隔设置的散热片820,以及第三安装座830。冷却管810两端分别设有入水口及出水口,冷却管810内部呈中空状,并形成有冷却通道(图中未示出),散热片820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冷却管810穿设于通孔,并与通孔的孔壁抵接。第三安装座830与冷却管810连接,用于将冷却管810与所述散热片820安装固定于外界共享茶饮装置中。进一步地,散热片820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冷却组件800还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安装于第三安装座830,以使散热风道内的空气朝散热风扇汇集。散热风道内的高温空气通过散热风扇排出,从而将低温空气换入散热风道,进一步增强冷却组件800的降温效果。其中,所述冷却管810的两端与导流管连接,或者所述冷却管810与所述导流管一体成型。

通过实施本实施例,茶水在冲泡完成后,到送入杯中之前,先经过冷却组件800,使热茶降至适合饮用的温度。热茶从入水口进入冷却通道内,并与冷却管810进行换热,使冷却管810温度上升,热茶温度下降。与此同时,冷却管810穿设于散热片820的通孔内,并与通孔的孔壁抵接,因此冷却管810会与散热片820进行换热,使冷却管810温度下降,散热片820温度升高,使得热饮温度进一步下降,并且散热片820还能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现散热片820与空气之间的快速换热,以获得持续,恒定的降温效果。

参照图1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共享茶饮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0-S150。

S110、所述控制器接收制茶指令。

S120、所述落茶机构根据所述制茶指令获取对应的茶包盒,并将所述茶包盒中的茶包落下至所述煮茶机构。

S130、所述煮茶机构将所述茶包进行加工以得到茶水。

S140、所述落杯机构将茶杯转移到预设的取杯位上。

S150、所述注茶机构将所述煮茶机构加工后的茶水引流并注入到所述茶杯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为主控模块,用于控制其他运动机构执行运动动作。所述制茶指令指的是用户向共享茶饮装置发送的制茶请求,例如用户在手机上支付款项后向共享茶饮装置发送对应的制茶指令,又例如用户直接在共享茶饮装置上支付款项后向共享茶饮装置发送对应的制茶指令。其中,制茶指令中包括茶包盒的种类,用户选择不同品类的茶即对于发送不同的制茶指令。在接收到制茶指令后,根据用户选择的品类去获取茶包盒,譬如,用户选择红茶,则获取红茶对于的茶包盒,然后取出茶包盒中的茶包进行煮茶得到茶水,最后再把煮好的茶水引导到取杯位上的茶杯中,从而完成整个制茶过程。由此,用户即可从取杯位中取出现场制作好的茶水,不受时空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品茶,满足人们对品茶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0还包括子步骤:S121-S123。

S121、取茶包盒机构旋转至所述储茶组件中目标种类的所述茶包盒对应的目标位置处取出落下的所述茶包盒。

S122、所述落茶包机构刺穿所述茶包盒以将所述茶包盒中的所述茶包落下至所述煮茶机构。

S123、所述落茶包盒机构拨动落下所述茶包后的所述茶包盒以将其翻转落下至所述废料收集箱。

具体地,目标种类指的是用户选中的茶包盒对应的种类,譬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铁观音、普洱以及菊花茶等。储存组件中有多个储存位置,每个储存位置对于储存一种品类的茶包盒。因此,目标种类对应的目标位置即指的是用户选择的茶包盒对应的位置。首先取茶包盒机构旋转到目标位置处,目标位置处的茶包盒从茶包盒筒中落下到转盘的下料位,然后落茶包机构驱动穿刺件下降刺穿茶包盒两侧的密封膜,茶包盒中的茶包失去密封膜的支撑后掉落到煮茶机构中。随后,落茶包盒机构拨动空的茶包盒,将茶包盒整个翻转掉入到废料收集箱中。如此,在下料位上完成了一个茶包盒的整个落料的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21包括子步骤S1211-S1213。

S1211、获取所述茶包盒的图像并识别所述图像中所述茶包盒的颜色;

S1212、根据所述目标种类对应的预设颜色与所述茶包盒的颜色进行匹配确定目标位置;

S1213、当所述取茶包盒机构旋转至所述目标位置时停止以取出落下的所述目标种类对应的茶包盒。

在具体实施中,识别目标位置的方式可以采用图像识别的方法,首先利用摄像头拍摄茶包盒的图像,控制器根据所拍摄的图像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茶包盒的颜色。预先设置好不同颜色的茶包盒对应不同品类的茶,例如,红茶的茶包盒颜色为红色,绿茶的茶包盒颜色为绿色。由此用户选中的一品类的茶包盒,那么则对应一种预设颜色。旋转移动平台直至识别到的颜色为目标种类对应的预设颜色后停下,从而取出落下对应的茶包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30还包括子步骤:S131-S133。

S131、获取用于对所述茶包进行加工的清水。

S132、对所述清水进行预热。

S133、将预热后加入所述茶包的所述清水加热至预设温度以得到茶水。

具体地,首先从水源中获取清水到煮茶容器中,其中,水源可以是外接的水管,也可以是机器内部的储水容器。然后控制加热部件对清洗先进行预设,将清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例如加入到八十度,然后再将茶包落入到煮茶容器中进行冲泡。避免冷水直接冲泡茶叶,影响茶叶的味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50还包括子步骤:

S151、从所述煮茶机构中抽取所述茶水。

S152、穿入到所述茶杯中将所抽取的所述茶水注入到所述茶杯中。

具体地,利用负压泵从煮水容器中抽取加工后的茶水,通过导流管导流道注水管中,驱动注水管穿入到茶杯中,最好再将茶水注入到茶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50之后还包括步骤:S160。

S160、所述煮茶机构翻转以使所述茶水以及所述茶包落下至所述废料收集箱。

具体地,在注茶机构注入完茶水后,需要将煮茶机构中的茶包清理掉以方便下一杯茶的制作。因此,在注茶机构注入完茶水后,翻转整个煮茶容器,从而将煮茶容器内的所有废料全部倒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101-S103。

S201、检测所述储茶组件中每个种类的所述茶包盒的数量是否低于预设茶包盒数量阈值。

S202、将低于预设茶包盒数量阈值的所述茶包盒的种类确定为待补充种类的所述茶包盒。

S203、根据确定的待补充种类的所述茶包盒发送补充茶包盒提示信息至终端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部分品类的茶叶更受消费者的偏好,部分茶包盒的消耗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品类的茶包盒,因此常常会出现不同品类的茶包盒的储存量不同的情况。因此,通过检测每个种类的所述茶包盒的数量,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偿,对有需要进行补充的品类再对应生成该品类的补充提示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指的是维护人员使用的通信设备,例如,手机。由此,维护人员只需要补充对应的待补充种类的所述茶包盒,减少维护人员的运输辅导,降低人力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301-S303。

S301、检测所述储水容器的水量。

S302、判断所述储水容器的水量是否达到预设值。

S303、若所述储水容器的水量达到预设值时,发送补水提示信息至终端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机器内部的储水容器的储水量是有限的,在制作一定数量的茶后会出现缺水的情况,此时则需要及时提醒到维护人员及时补水。具体地,利用水位传感器或者重力传感器检测储水容器的水量,判断储水容器的水量是否达到预设值,例如,是否小于100ml,若是则表示处于缺水状态,若缺水则发送补水提示信息给维护人员及时补充水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401-S402。

S401、检测取杯位所在层中所述茶杯的数量是否低于预设茶杯数量阈值;

S402、若取杯位所在层中所述茶杯的数量低于预设茶杯数量阈值,拨动落杯位所在层中的所述茶杯以使所述茶杯从所述落杯位落下至所述取杯位所在层。

具体地,每次制作一次茶就需要消耗一个茶杯,因此茶杯的消耗水量很快,需要时刻检测茶杯的数量。取杯位所在层的茶杯优先消耗,落杯位所在层的茶杯用于补充。因此,取杯位所在层的茶杯的数量不足时,则需要从落杯位所在层中补充茶杯到取杯位所在层。只需要旋转转盘利用挡板将茶杯拨动到落杯位,茶杯从落杯位中掉落到取杯位所在层,从而给取杯位所在层补充茶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403-S404。

S403、检测落杯位所在层中所述茶杯的数量是否低于预设储备茶杯数量阈值。

S403、若落杯位所在层中所述茶杯的数量低于预设储备茶杯数量阈值,发送补充茶杯提示信息至所述终端设备。

具体地,由于整机的体积优先,不会设置过多层数落杯位所在层来补充茶杯,因此需要维护人员定时补充茶杯数量。利用重力传感器检测落杯位所在层的茶杯数量,或者利用控制器自动计算整机中茶杯的剩余数量,判断当前茶杯的数量是否低于预设储备茶杯数量阈值,例如低于10个。若低于则发送茶杯补充提示信息给维护人员以及时补充茶杯。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皆为本发明所涵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