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及系统

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及系统。该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筏板基础构件对各异形墙及异形顶板进行建模;在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对组合式模型进行筏板主筋的布置,并对筏板主筋进行汇总计算和锁定后,删除辅助墙边模型;对组合式模型进行侧面纵筋的布置;通过辅助墙模型对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连接墙面进行墙面钢筋的布置。本发明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建模,并在自由墙面的墙边处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以使钢筋实现自行锚固,并通过辅助墙模型进行连接钢筋的布置,辅助钢筋作为异形墙模型的端面钢筋,以完成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建模。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17575B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00794.X

  • 发明设计人 邵帅帅;

    申请日2020.12.18

  • 分类号G06F30/13(2020.01);G06F30/20(2020.01);E04B5/00(2006.01);E04B2/00(2006.01);E04B1/38(2006.01);E04C5/01(2006.01);

  • 代理机构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陈传喜

  • 地址 201900 上海市宝山区盘古路777号

  • 入库时间 2023-02-08 22:25: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20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土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工业建筑设备基础中,通过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组合形成设备基础支撑板,以对设备进行支撑。由于异形墙形状的特殊性,即并非常规墙体结构,顶部或侧壁设有凸起,异形顶板形状亦为特殊状,并非常规的块状结构,使得目前BIM土建软件中没有针对异形墙和异形顶板单独设置构件,需要通过手工对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组合进行算量,手工计算繁琐,由于工程量大导致其难度大增,同时易漏算或重复计算。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手工计算工业建筑设备异形墙和异形顶板计算复杂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模步骤,通过筏板基础构件对各异形墙及异形顶板进行建模,以得到异形墙模型和异形顶板模型组合的组合式模型;主筋布置步骤,在所述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得到辅助墙边模型,对所述组合式模型进行筏板主筋的布置,并对所述筏板主筋进行汇总计算和锁定后,删除所述辅助墙边模型;侧面纵筋布置步骤,对所述组合式模型进行侧面纵筋的布置;连接钢筋布置步骤,通过辅助墙模型对所述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连接墙面进行墙面钢筋的布置;所述连接墙面与所述异形顶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所述连接钢筋布置步骤包括如下子步骤:辅助墙建模子步骤,通过剪力墙构件建立与所述连接墙面相适配的辅助墙的模型,得到含辅助钢筋的辅助墙模型;所述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所述连接墙面相适配,并且,所述辅助钢筋沿所述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设置;辅助墙调整子步骤,调整辅助墙模型的位置,所述辅助墙模型嵌设在所述异形墙模型内,并且,所述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所述连接墙面重叠,以使所述辅助墙模型内的辅助钢筋沿所述连接墙面布置,并且,所述异形墙模型和所述辅助墙模型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所述辅助钢筋作为连接墙面的墙面钢筋;水平钢筋调整子步骤,对所述辅助钢筋的垂直钢筋进行锚固长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所述辅助墙建模子步骤包括:通过BIM软件新建剪力墙构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设置辅助墙上辅助钢筋的排数为一排并编辑辅助钢筋的型号和间距;根据连接墙面的宽高,确定所述辅助墙图元的拉伸面并绘制辅助墙图元和辅助钢筋图元,得到辅助墙模型。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所述建模步骤包括如下子步骤:异形墙建模子步骤,根据各个所述异形墙的平面参数尺寸,依次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各异形墙图元,得到各异形墙对应的异形墙模型;异形顶板建模子步骤,根据所述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异形顶板图元,得到异形顶板模型。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在所述连接墙面钢筋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算量步骤,对所述组合式模型进行汇总计算和处理,获取所述异形墙和所述异形顶板的钢筋报表和土建报表。

本发明提供的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各个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建模,并在异形墙模型的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以使所述异形墙模型和所述异形顶板模型的钢筋实现自行锚固,进而确保组合式模型布置的筏板主筋的准确性,并通过辅助墙模型进行连接钢筋的布置,辅助墙模型和异形墙模型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辅助钢筋作为异形墙模型的端面钢筋,以完成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建模,解决了目前BIM软件没有针对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式部件单独设置构件,导致无法进行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式部件的建模的难题;同时,根据该组合式模型可进行墙体钢筋和土建的汇总计算,取代了现有只能通过手工算量,简化了汇总计算的方式,缩短工程量计算周期、提高了计算的质量、避免了工程量与材料流失,进而确保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钢筋混凝土算量的正确性,为进度报量后期工作打下了坚定基础,另外提高了施工的精细化管理,给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BIM技术支持依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该建模系统包括:建模模块,用于通过筏板基础构件对各异形墙及异形顶板进行建模,以得到异形墙模型和异形顶板模型组合的组合式模型;主筋布置模块,用于在所述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得到辅助墙边模型,对所述组合式模型进行筏板主筋的布置,并对所述筏板主筋进行汇总计算和锁定后,删除所述辅助墙边模型;侧面纵筋布置模块,用于对所述组合式模型进行侧面纵筋的布置;连接钢筋布置模块,用于通过辅助墙模型对所述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连接墙面进行墙面钢筋的布置;所述连接墙面与所述异形顶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所述连接钢筋布置模块包括:辅助墙建模单元,用于通过剪力墙构件建立与所述连接墙面相适配的辅助墙的模型,得到含辅助钢筋的辅助墙模型;所述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所述连接墙面相适配,并且,所述辅助钢筋沿所述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设置;辅助墙调整单元,用于调整辅助墙模型的位置,所述辅助墙模型嵌设在所述异形墙模型内,并且,所述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所述连接墙面重叠,以使所述辅助墙模型内的辅助钢筋沿所述连接墙面布置,并且,所述异形墙模型和所述辅助墙模型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所述辅助钢筋作为连接墙面的墙面钢筋;水平钢筋调整单元,用于对所述辅助钢筋的垂直钢筋进行锚固长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所述辅助墙建模单元包括:辅助墙定义子单元,用于通过BIM软件新建剪力墙构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设置辅助墙上辅助钢筋的排数为一排并编辑辅助钢筋的型号和间距;辅助墙绘制子单元,用于根据连接墙面的宽高,确定所述辅助墙图元的拉伸面并绘制辅助墙图元和辅助钢筋图元,得到辅助墙模型。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所述建模模块包括:异形墙建模单元,用于根据各个所述异形墙的平面参数尺寸,依次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各异形墙图元,得到各异形墙对应的异形墙模型;异形顶板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异形顶板图元,得到异形顶板模型。

进一步地,上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该建模系统还包括:算量模块,用于对所述组合式模型进行汇总计算和处理,获取所述异形墙和所述异形顶板的钢筋报表和土建报表。

由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具有上述效果,所以该系统实施例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形墙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形顶板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墙边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筏板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墙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模步骤的流程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钢筋布置步骤的流程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墙建模子步骤的流程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模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钢筋布置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墙建模单元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方法实施例:

参见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的流程框图。如图所示,该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图纸识别步骤S1,识别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设计图纸,并获取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平面参数尺寸包括: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长宽高。

具体地,异形墙和异形顶板整体的设计图纸含有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形式,可对设计图纸进行识别,可通过添加平面图并设置图纸比例的方式进行设计图纸的识别,以获取该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可以包括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长宽高。

建模步骤S2,通过筏板基础构件对各异形墙及异形顶板进行建模,以得到异形墙模型和异形顶板模型组合的组合式模型。

具体地,首先,可在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即广联达BIM软件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底板的建模,以得到底板模型1,该底板模型1可以为底板实体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异形墙周边的底板进行建模,以使异形墙模型进行钢筋布置时可自动锚固;然后,根据异形墙的长宽高等外轮廓尺寸,在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通过筏板基础构件对异形墙进行建模,以得到异形墙模型2,如图2所示,可依次进行各个异形墙的建模;最后,根据异形顶板的长宽高等外轮廓尺寸,在异形墙模型上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异形顶板的建模,以得到异形顶板模型3,使其与异形墙模型组合形成组合式模型,如图3所示。该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组合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异形墙,并且,任意两个相邻异形墙之间设有异形顶板,异形墙的顶壁孔洞处亦可设有异形顶板,并且,异形顶板与异形墙的连接墙面相连接,以组合形成设备基础的底部支撑以对设备进行支撑。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异形墙为例进行说明,亦可包括多个异形墙,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当然,亦可在其他BIM软件上进行,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主筋布置步骤S3,在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得到辅助墙边模型,对组合式模型进行筏板主筋的布置,并对筏板主筋进行汇总计算和锁定后,删除辅助墙边模型。

具体地,异形墙模型含有多个墙面即侧壁面,侧壁面包括与异形顶板相连接的连接墙面和未连接异形顶板的自由墙面;对于筏板构件而言,两个筏板构件相接处,筏板构件布置的钢筋才会自动锚固;为便于该组合式模型上自由墙面上钢筋的自动锚固,可首先在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得到辅助墙边模型4,即可新建50mm厚辅助筏板基础构件,并沿异形墙边贴边绘制辅助墙边图元,如图4所示;然后,对组合式模型进行筏板主筋的布置,筏板主筋会自行锚固,筏板主筋的钢筋信息:C25@150,单层双向布置面筋,BIM软件中筏板接筏板处钢筋会自动锚固;为确保筏板主筋汇总计算的正确性,优选地,在筏板主筋布置后且辅助墙边模型删除前,对筏板主筋进行汇总计算,并锁定筏板主筋;最后,删除50mm厚的辅助筏板基础构件即辅助墙边模型。

侧面纵筋布置步骤S4,对组合式模型进行侧面纵筋的布置。

具体地,根据剖面图中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侧面纵筋,在组合式模型的侧面纵筋中输入:C20@150即可,如图5所示。

连接钢筋布置步骤S5,通过辅助墙模型对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连接墙面进行墙面钢筋的布置。

具体地,通过剪力墙构件进行辅助墙模型5的建模,并将辅助墙模型调整位置至嵌设在异形墙模型2内,并且,辅助墙模型5的外轮廓与异形墙模型2相对应的外轮廓对齐,以使辅助墙模型5内的辅助钢筋沿异形墙模型2的端面设置,并且,异形墙模型2和辅助墙模型5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如图6所示,辅助钢筋51作为异形墙模型2连接端面的端面钢筋,完成该组合式结构的建模,如图7所示。

算量步骤S6,对组合式模型进行汇总计算和处理,获取组合式模型的钢筋报表和土建报表。

具体地,可在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上,导出钢筋明细表、楼层构件类型级别直径汇总表,以获得钢筋报表,该钢筋报表可采用其中的处筏板主筋外其他钢筋的数据,并结合主筋布置步骤S3汇总计算的筏板主筋数据进行汇总;还可导出绘图输入工程量汇总表,以获得土建报表。当然,该步骤亦可在其他BIM软件上进行,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参见图8,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模步骤的流程框图。如图所示,该建模步骤S2包括如下子步骤:

异形墙建模子步骤S21,根据各个异形墙的平面参数尺寸,依次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各异形墙图元,得到各异形墙对应的异形墙模型。具体地,对于各个异形墙模型的构建,可首先新建筏板基础构件,根据剖面图异形墙尺寸信息,输入筏板构件名称、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顶标高、底标高;然后,根据平面图示异形墙轮廓线尺寸绘制筏板基础以作为异形墙模型2。

异形顶板建模子步骤S22,根据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异形顶板图元,得到异形顶板模型。具体地,首先新建筏板基础构件,根据剖面图异形顶板尺寸信息,输入筏板构件名称、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顶标高、底标高;然后,根据平面图示异形顶板轮廓线尺寸绘制筏板基础以作为异形顶板模型3。

参见图9,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钢筋布置步骤的流程框图。如图所示,该连接钢筋布置步骤S5包括如下子步骤:

辅助墙建模子步骤S51,通过剪力墙构件建立与连接墙面相适配的辅助墙的模型,得到含辅助钢筋的辅助墙模型;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连接墙面相适配,并且,辅助钢筋沿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设置。

具体地,可根据连接墙面的宽高,以其宽高作为辅助墙的侧面即拉伸面,在异形墙模型2的基础上进行辅助墙的建模,以得到辅助墙模型5,如图6所示,以使辅助墙模型5的辅助钢筋51沿辅助墙模型5的拉伸面布置,进而后续调整该辅助墙模型5的拉伸面,使其与异形墙模型2的连接墙面重合,从而使得辅助钢筋沿连接墙面布置,以即辅助钢筋51沿作为连接墙面的墙面钢筋;辅助墙模型5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辅助墙调整子步骤S52,调整辅助墙模型的位置,辅助墙模型嵌设在异形墙模型内,并且,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连接墙面重叠,以使辅助墙模型内的辅助钢筋沿连接墙面布置,并且,异形墙模型和辅助墙模型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辅助钢筋作为连接墙面的墙面钢筋。

具体地,可通过选中辅助墙模型5,选择对齐,将辅助墙模型5的墙边与异形墙模型2的端部外轮廓线对齐,即调整辅助墙模型5的位置,辅助墙模型5嵌设在异形墙模型2内,并且,辅助墙模型5的外轮廓与异形墙模型2相对应的外轮廓对齐,使得辅助墙模型5的拉伸面和连接墙面完全重合,即辅助墙模型5上的辅助钢筋51沿连接墙面布置,以作为连接墙面的墙面钢筋;异形墙模型2和辅助墙模型5的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使得辅助墙模型5仅留有辅助钢筋51,辅助钢筋51和异形墙模型2组合为一体结构,如图7所示。

水平钢筋调整子步骤S53,对辅助钢筋的垂直钢筋进行锚固长度的调整。

具体地,BIM软件生成的辅助钢筋51中垂直钢筋固长度不符合图纸要求,可通过调整垂直钢筋的节点设置完成,进行垂直钢筋锚固长度的设置和调整。

参见图10,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墙建模步骤的流程框图。如图所示,该辅助墙建模子步骤S51包括如下:

S511,通过BIM软件新建剪力墙构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设置辅助墙上辅助钢筋的排数为一排并编辑辅助钢筋的型号和间距。具体地,新建剪力墙构件,根据平面图异形墙钢筋型号,输入剪力墙构件名称JLQ-50、厚度50、垂直分布钢筋(1)C25@15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起点顶标高0.87m,终点顶标高0.87m,起点底标高-2m,终点底标高-2m。

S512,根据连接墙面的宽高,确定辅助墙图元的拉伸面并绘制辅助墙图元和辅助钢筋图元,得到辅助墙模型。具体地,沿异形墙外轮廓线绘制JLQ-50墙图元即辅助墙图元,软件自动生成一排辅助钢筋51,该辅助墙图元和辅助钢筋51作为辅助墙模型5。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各个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建模,并在异形墙模型的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以使异形墙模型和异形顶板模型的钢筋实现自行锚固,进而确保组合式模型布置的筏板主筋的准确性,并通过辅助墙模型进行连接钢筋的布置,辅助墙模型和异形墙模型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辅助钢筋作为异形墙模型的端面钢筋,以完成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建模,解决了目前BIM软件没有针对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式部件单独设置构件,导致无法进行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组合式部件的建模的难题;同时,根据该组合式模型可进行墙体钢筋和土建的汇总计算,取代了现有只能通过手工算量,简化了汇总计算的方式,缩短工程量计算周期、提高了计算的质量、避免了工程量与材料流失,进而确保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钢筋混凝土算量的正确性,为进度报量后期工作打下了坚定基础,另外提高了施工的精细化管理,给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BIM技术支持依据。

系统实施例:

参见图1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该建模系统包括:图纸识别模块100、建模模块200、主筋布置模块300、侧面纵筋布置模块400、连接钢筋布置模块500和算量模块600;其中,图纸识别模块100,用于识别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设计图纸,并获取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平面参数尺寸包括: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长宽高;建模模块200,与图纸识别模块100相连接,用于通过筏板基础构件对各异形墙及异形顶板进行建模,以得到异形墙模型和异形顶板模型组合的组合式模型;主筋布置模块300,分别与建模模块200、主筋布置模块300相连接,用于在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自由墙面的墙边处通过筏板基础构件进行辅助墙边的建模,得到辅助墙边模型,对组合式模型进行筏板主筋的布置,并在布置完成后删除辅助墙边模型;侧面纵筋布置模块400,与主筋布置模块300相连接,用于对组合式模型进行侧面纵筋的布置;连接钢筋布置模块500,用于通过辅助墙模型对异形墙模型的各个连接墙面进行墙面钢筋的布置;连接墙面与异形顶板相连接;算量模块600,与布置模块500相连接,用于对组合式模型进行汇总计算和处理,获取异形墙和异形顶板的钢筋报表和土建报表。

参见图12,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模模块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该建模模块200包括:异形墙建模单元210,用于根据各个异形墙的平面参数尺寸,依次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各异形墙图元,得到各异形墙对应的异形墙模型;异形顶板建模单元220,用于根据异形顶板的平面参数尺寸,通过BIM软件新建筏板基础构件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后,并绘制异形顶板图元,得到异形顶板模型。

参见图13,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钢筋布置模块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该连接钢筋布置模块500包括:辅助墙建模单元510,用于通过剪力墙构件建立与连接墙面相适配的辅助墙的模型,得到含辅助钢筋的辅助墙模型;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连接墙面相适配,并且,辅助钢筋沿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设置;辅助墙调整单元520,用于调整辅助墙模型的位置,辅助墙模型嵌设在异形墙模型内,并且,辅助墙模型的拉伸面与连接墙面重叠,以使辅助墙模型内的辅助钢筋沿连接墙面布置,并且,异形墙模型和辅助墙模型混凝土重叠部分相扣减,辅助钢筋作为连接墙面的墙面钢筋;水平钢筋调整单元530,用于对辅助钢筋的垂直钢筋进行锚固长度的调整。

参见图14,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墙建模单元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该辅助墙建模单元510包括:辅助墙定义子单元511,用于通过BIM软件新建剪力墙构件对其进行定义和属性的编辑,设置辅助墙上辅助钢筋的排数为一排并编辑辅助钢筋的型号和间距;辅助墙绘制子单元512,用于根据连接墙面的宽高,确定辅助墙图元的拉伸面并绘制辅助墙图元和辅助钢筋图元,得到辅助墙模型。

其中,图纸识别模块100、建模模块200、主筋布置模块300、侧面纵筋布置模块400、连接钢筋布置模块500和算量模块600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具有上述效果,所以该系统实施例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